胸腔引流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胸腔引流管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日)菊地臣一寫的 脊柱手術入路與解剖 和(美)季米特里奧斯·德米特里德斯的 創傷外科手術技術圖譜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外科手术的胸腔引流管,拔管前后,患者需要注意些什么?也說明:临床上会有很多患者需要放置胸腔引流管,胸腔里面有液体、血、脓液、气体都可以放置引流管把它们引流出来。但是引流管对于人体来说是一个异物,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三峽 和科學所出版 。

臺北醫學大學 護理學系碩士暨碩士在職專班 蔡佩珊所指導 呂欣怡的 冷療對移除胸管引起疼痛與焦慮之成效:隨機臨床試驗之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 (2019),提出胸腔引流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移除胸管、冷療、疼痛、焦慮、系統性文獻回顧、統合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慈濟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碩士班 謝宗成所指導 王韻程的 東部某醫學中心萬古黴素抗藥性腸球菌定植之危險因子探討 (2019),提出因為有 萬古黴素抗藥性腸球菌、定植的重點而找出了 胸腔引流管的解答。

最後網站轉寄 - 博碩士論文行動網則補充:論文名稱: 胸腔引流管提早拔除對胸腔鏡手術病人之成本及效果探討-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 Cost and Effectiveness of Early Removal of the Chest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胸腔引流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脊柱手術入路與解剖

為了解決胸腔引流管的問題,作者(日)菊地臣一 這樣論述:

本書由日本從事脊柱外科領域的醫師們共同編著,從手術解剖的視角,詳細敘述了脊柱手術的基本要領、手術指征、術中體位元、切口路徑、止血的要領、神經減壓的困難點等。處處可以感受到這些經驗豐富的專科醫師們不斷探索的精神和感悟,以及追求完美的工作態度。他們把枯燥的單純解剖知識和長期臨床工作獲得的經驗融合在一起,已經將手術提升到了藝術化的境界。 陳統一,1969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學院醫療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四川醫學院附屬醫院進修。1980年調回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1988年在日本大阪市立大學附屬醫院骨科留學,參與“電生理測定在手術中的應用”研究,該課題被

日本厚生省認定為先進技術間斷應用於臨床項目(1991年),並獲准參加臨床醫療工作,1992年底回國,在中山醫院骨科工作至今。在創傷、顯微修復重建、脊柱和關節外科等領域積累了一些經驗。 其骨缺損的重建和周圍神經損傷修復的基礎和臨床課題研究獲准專利3項。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培養碩士生16人、博士生15人,協助陳中偉院士培養博士生18人。主編、合作主編專著8本,參編專著13本,主譯專著3本,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是《辭海(第6版)》的主要編寫者之一。2006年因成功治療1例多肢畸形患者接受CCTV8科技

頻道、上海東方電視臺、上海電視臺和美國Discovery頻道的採訪。 第一篇  脊柱手術必須掌握的神經解剖學知識   第一節從神經的角度來理解臨床解剖的意義 第二節與神經症狀相關的解剖學因素 第三節神經壓迫的節段 第四節神經根的臨床解剖   第二篇  頸椎 第一章 脊柱枕頸部 第一節  將顱骨釘刺入顱骨時的安全區域 第二節  枕骨開窗切除術時的安全區域 第三節  C1/C2 後方入路 第二章 中下位頸椎的後方入路 第三章 脊髓腫瘤的相關手術入路 第四章 上位頸椎的後外側入路 第五章 中下位頸椎的前方入路 第六章 中下位頸椎前方的外側入路   第三篇  胸椎 第一章 前方入路

第一節  胸骨柄縱行切開進入法及其改良法 第二節  前方 (切除肋骨)的入路 第三節  胸腰椎移行區的入路 第四節  前方入路中的減壓法 第五節  插入胸腔引流管 第六節  胸腔鏡手術所需解剖與內窺鏡相關入路 第二章 後方入路   第四篇  腰椎與骶椎 第一章 前方入路 第一節  腰椎前外側 (腹膜外)入路 第二節  腰椎前方 (經腹膜)入路 第三節  腰椎正中 / 旁正中腹膜外入路 第四節  骶髂關節骶骨前方入路 從髂骨前方取骨 骶髂關節的前方入路 第二章 後方入路 第一節  正中入路 第二節  旁正中入路 (Wiltse 入路) 第三章 特殊的技術 第一節  椎弓根螺釘 第二節  全骶骨

摘除與切除術 第三節  後方入路內窺鏡下椎間盤切除術 (MED 法) 第四節  經皮內窺鏡下腰椎間盤突出摘除術 (PELD 法) 第五節  腰椎側後方融合術 第六節  後方入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 (PLIF) 第七節  前方入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 (ALIF) 第八節  內窺鏡下後方減壓術 第九節  內窺鏡下腰椎前方融合術 第十節  腹腔鏡下腰骶椎融合術 第十一節   椎間孔內窺鏡下手術

冷療對移除胸管引起疼痛與焦慮之成效:隨機臨床試驗之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

為了解決胸腔引流管的問題,作者呂欣怡 這樣論述:

致 謝 ………………………………………………………. I中文摘要 ………………………………………………………. II英文摘要 ………………………………………………………. IV目 錄 ………………………………………………………. VI圖表目次 圖目次 ………………………………………………………. VIII 表目次 ………………………………………………………. IX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

節 名詞界定 …………………………………………. 4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胸管移除引起之疼痛與焦慮 ..……………………. 5 第二節 冷療對於胸管移除疼痛及焦慮之改善成效 ……… 8 第三節 冷療對於胸管移除疼痛及焦慮之成效指標測量 … 11 第四節 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 ……………………… 14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19 第二節 納入與排除研究條件 ……………………………… 20 第三節 文獻搜尋策略 ……………………………………… 21

第四節 文獻選擇與資料收集 ……………………………… 22 第五節 文獻品質評估 ……………………………………… 23 第六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 25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資料檢索結果 ……………………………………… 27 第二節 納入研究基本特性 ………………………………… 29 第三節 納入研究品質評估 ………………………………… 35 第四節 統合分析結果 ……………………………………… 38第五章 討論 …………………………………………………… 54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 60參考資料 中文文獻 ……………………………………………………… 74 英文文獻 ……………………………………………………… 75附錄附錄一 …………………………………………………………… 61圖表目次圖目次圖一 PRISMA流程圖………………………………………… 28圖二 冷療對於胸管移除當下疼痛成效之森林圖…………… 68圖三 冷療對於胸管移除後疼痛成效之森林圖……………… 69圖四 冷療對於冷療後、胸管移除前焦慮成效之森林圖…… 70圖五 冷療對於胸管移除後焦慮成效之森林圖……………… 71圖六 冷療對於胸管移

除當下疼痛之出版偏差漏斗圖……… 72圖七 冷療對於胸管移除後疼痛之出版偏差漏斗圖………… 73表目次表一 疼痛及焦慮相關成效指標測量工具…………………… 12表二 納入研究基本特性……………………………………… 31表三 納入研究品質評估結果………………………………… 37表四 冷療對於胸管移除疼痛及焦慮之成效………………… 39表五 冷療改善胸管移除當下疼痛程度之調節變項分析結果………………………………………………………… 43表六 冷療改善胸管移除後疼痛程度之調節變項分析結果… 46表七 冷療對於胸管移除疼痛及焦慮成效之出版偏差分析………………………………

……………………….. 57

創傷外科手術技術圖譜

為了解決胸腔引流管的問題,作者(美)季米特里奧斯·德米特里德斯 這樣論述:

Demetrios Demetriades、Kenji Inaba、George Velmahos主編的《創傷外科手術技術圖譜(中文翻譯版)(精)》由多名來自美國著名高校具有資深臨床經驗的外科專家編著,全書按照人體解剖結構分為10篇共39章,主要介紹了各部位損傷常見手術的外科解剖、手術基本原則、顯露範圍、確定性治療措施及技巧和陷阱。每個術式從皮膚切開到關閉切口,包含多幅細節圖片,皆有詳細的圖解說明,將急診外科及創傷外科中各常見術式以直觀而又細緻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本書共引用600多幅高清彩圖,皆來自真實人體,圖文並茂,相輔相成。 本書可作為我國急診、創傷外科醫師手術的重要參考工具書,尤其是

面對非本專業的創傷救治時,幫助醫師抓住手術要點,提高手術和救治成功率。 第一篇 手術室常規管理 第1章 創傷手術室 一、手術室 二、設置和設備 三、保溫 四、輸血 第二篇 急診室復蘇性操作 第2章 環甲膜切開術 一、外科解剖 二、基本原則 三、特殊手術器械 四、體位 五、技術 六、技巧和陷阱 第3章 胸腔閉式引流術 一、基本原則 二、體位 三、置管位置 四、開放技術 五、經皮技術 六、胸腔引流管拔除 七、自體血回輸 八、技巧和陷阱 第4章 急診室復蘇性剖胸術 一、外科解剖 二、基本原則 三、特殊手術器械 四、體位 五、切口 六、步驟 七、心外膜起搏 八、切口縫合 九、技巧

和陷阱 第三篇 頭部 第5章 顱內壓監測導管置入 一、外科解剖 二、基本原則 三、顱內壓監測類型 四、特殊手術器械 五、體位 六、步驟 七、技巧和陷阱 第6章 急性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腫清除 一、外科解剖 二、基本原則 三、手術指征、器械、體位和切口 四、鑽孔及去骨瓣 五、清除血腫及控制出血 六、關顱 第四篇 頸部

東部某醫學中心萬古黴素抗藥性腸球菌定植之危險因子探討

為了解決胸腔引流管的問題,作者王韻程 這樣論述:

萬古黴素抗藥性腸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 VRE)自1989年被發現後所造成的醫療照護相關感染,迄今在世界各國都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文獻指出感染前曾使用vancomycin或第三代cephalosporin類抗生素及侵入性的醫療處置、長時間住院和接觸污染的環境都是造成住院中引發VRE感染症的危險因子。現今VRE定植病人更為常見,而潛藏在醫院中的病人如未能提早檢出,恐藉由直接或間接方式造成院內的交叉感染。過去VRE的相關研究,多針對已發生感染症之病人進行危險因子的探討,或局限於單一場域的研究,缺少不同單位、大樣本的回溯性資料。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

管制署,抗生素抗藥性管理通報系統顯示,東部某醫學中心自2014年起檢出VR E.faecium之個案逐年上升,且抗藥性比率高達80.6%,遠超出同期全國醫學中心55.6%的比率。如此高的抗藥性比率及盛行率的情況下,是有必要調查發生VRE定植的危險因子。本研究採回溯性研究,調查東部某醫學中心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間,內科、外科及重症單位中所有rectal swab檢出non-VRE與VRE的病人進行危險因子探討,結果發現內科病人以年齡(P=0.038)、三管置放、胸腔引流管置放及曾使用抗生素(penicillins、第三代cephalosporins)有較高的風險發生VRE

定植;外科則以曾放置中心靜脈導管(P=0.020)及曾使用抗生素(penicillins、第三代cephalosporins)為主要影響因子;重症單位主要是使用vancomycin(P=0.006)為主要影響因子。而各科病人在病床數、疾病嚴重程度、身體活動功能與VRE定植並無明顯相關。面對病人的多樣性,實難採用一制的標準進行主動監測,在未知病人是否帶有抗藥性細菌的情況下,最根本及有效的方法還是落實手部衛生及常規的環境清潔,建議未來也可將手部衛生推廣至住院病患,以減少微生物的傳播。而長時間VRE定植未發生感染症的病人,以終身隔離來防範不到1%的醫療照護相關感染,所耗費的隔離物資、佔用單人病室使用

之經濟效益是值得再重新思考。關鍵字: 萬古黴素抗藥性腸球菌、定植、無症狀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