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azolam劑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midazolam劑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effC.Ko寫的 小動物麻醉與疼痛管理 和徐禎美,陳春木的 產科常用藥物手冊(1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產科常用藥物手冊| 誠品線上也說明:... 產科用途、用法及劑量、副作用、使用禁忌、產科注意事項、注意事項及藥物保存方式。 ... 1%(Propofol)4-3 Ketalar®(Ketamine)4-4 Dormicum®(Midazolam)4-5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狗腳印 和華杏所出版 。

東海大學 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 潘忠煜所指導 徐瑋蓮的 全身麻醉術後噁心嘔吐相關因子之探討- 以某醫學中心(副)甲狀腺切除術為例 (2020),提出midazolam劑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術後噁心嘔吐、氣體麻醉、靜脈麻醉。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臨床藥學與藥物科技研究所 賴嘉鎮所指導 蔡相德的 譫妄患者使用抗精神藥物與死亡預測因子分析 (2020),提出因為有 譫妄、抗精神藥物、藥物劑量、死亡風險的重點而找出了 midazolam劑量的解答。

最後網站失眠的藥物治療 - 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衛教資訊則補充:保持最低的有效劑量; 配合睡眠衛生原則,改正可能影響睡眠的行為及環境因子 ... Midazolam, Dormicum(導眠靜), 7.5, 7.5-15, 短效, 1.5-2.5.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idazolam劑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小動物麻醉與疼痛管理

為了解決midazolam劑量的問題,作者JeffC.Ko 這樣論述:

  第二版全面更新了這本精煉的快速參考指南手冊。根據已發表的研究數據所支持的臨床經驗來更新臨床實用技術。   書中內容涵蓋麻醉設備、監測、麻醉前給藥、靜脈誘導藥物、注射型麻醉劑組合、吸入性麻醉、特殊疾病的麻醉技術、輸液治療、麻醉緊急情況和併發症,以及急性和慢性疼痛管理。藥物劑量和麻醉組合以表格的形式呈現。   此版本的新增內容共有18章,內容涵蓋特殊情況和疾病的麻醉注意事項,包括:   ◆ 麻醉期間的血液學檢查和尿液分析   ◆ 輸血醫學   ◆ 各種疾病的麻醉注意事項   ◆ 慢性疼痛患畜的復健和疼痛管理   ◆ 腫瘤相關疼痛和放射治療的疼痛管理   ◆ 急性和慢性疼

痛的針灸和中草藥學處置   ◆ 低能量光治療疼痛管理   小動物麻醉與疼痛管理一書內有300張以上的彩色影像,是所有臨床獸醫人員隨手取得實用資訊的理想口袋書,包含小動物臨床獸醫師、獸醫技師/護士和獸醫學生。

全身麻醉術後噁心嘔吐相關因子之探討- 以某醫學中心(副)甲狀腺切除術為例

為了解決midazolam劑量的問題,作者徐瑋蓮 這樣論述:

手術病人除了傷口疼痛外,全身麻醉引起的噁心、嘔吐也是病人術後常面臨的問題。術後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 ),是目前接受手術麻醉病人常見的合併症,通常發生於術後24小時內。本研究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間,中部某醫學中心接受全身麻醉進行甲狀腺及副甲狀腺切除術的病人,共74人。本研究探討術後噁心嘔吐的相關因子,分別以年齡、性別、體重、過去噁心嘔吐病史、麻醉方式、麻醉總時間、類鴉片止痛藥、止吐藥為研究變項,分析病人術後發生噁心嘔吐狀況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而,討論術後發生沙啞、喉嚨痛的發生率。結果顯示,有噁心嘔吐病史、

麻醉時間長、麻醉方式採氣體麻醉比較容易產生噁心嘔吐。經由止吐藥介入,可以避免噁心嘔吐的情形。體重輕的病人比體重重的病人會使用更高劑量的止痛劑。另外,本研究發現,術後噁心嘔吐情況,比較容易伴隨術後沙啞與喉嚨痛。

產科常用藥物手冊(1版)

為了解決midazolam劑量的問題,作者徐禎美,陳春木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收錄產科臨床常用藥物46種。   ●以「用藥目的」分為七類:宮縮藥、安胎藥、抗生素類及殺菌劑、麻醉劑類、止痛/鎮靜劑、避孕藥及其他用藥。   ●每種藥物的編寫架構依序為:商品名、學名、藥物類別、相同成分商品名、懷孕安全分級、藥理作用、一般用途及產科用途、用法及劑量、副作用、使用禁忌、產科注意事項、注意事項及藥物保存方式。   ●此手冊內容可幫助學生及臨床人員更清楚臨床產科用藥的資訊,而確保用藥的安全,故可視為產科臨床照護新的工具書。  

譫妄患者使用抗精神藥物與死亡預測因子分析

為了解決midazolam劑量的問題,作者蔡相德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 譫妄為患者住院常見的併發症,患者抗精神藥物使用與死亡風險的相關性一直備受討論,另外,對於相關預測因子的探討也相對缺乏。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為評估臺灣譫妄病人使用抗精神藥物之死亡風險,並且找出死亡風險之預測因子。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巢式病例對照研究,資料來源為2011-2018的健保資料庫。研究對象為新診斷譫妄的住院病人,排除其他潛在精神疾病後,挑選出院後180天內死亡為案例組,並以年齡、性別進行1:5配對,挑選出院後180日仍存活的對照組,並比較兩組抗精神藥物暴露與其它預測因子與死亡風險之關聯性。本研究使用多變項條件邏輯斯迴歸模型進行分析與校正共變數。研究結果: 本研究總共

收錄了69,520名病人,案例組人數為13,219名;對照組人數為56,301名。案例組與對照組的平均年齡分別為80.3歲(標準差 13.3)和78.9歲(標準差 13.0)。結果顯示,使用抗精神藥物與死亡風險並無統計顯著相關性 (OR, 1.06; 95% CI, 0.95-1.19),然而當患者接受高的haloperidol等效劑量時,有較高的死亡風險(OR, 1.36; 95% CI, 1.19-1.56)。其它預測因子包括感染、癌症與呼吸器使用。結論: 研究指出譫妄病人使用抗精神藥物不會增加其死亡風險,而感染、癌症與呼吸器使用可能為潛在的危險因子。雖然當患者接受高劑量時,有較高的死亡風

險,但無法排除是與病人潛在的疾病狀況有關。關鍵字: 譫妄、抗精神藥物、藥物劑量、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