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醋酸滅菌原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過醋酸滅菌原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中島春紫寫的 發酵的科學 和杭太俊的 藥物分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日常消毒怎麼做?正確方法學起來- 化學消毒法 - Htn也說明:... 滅菌法放射線滅菌法化學方法1. 環氧乙烷氣體滅菌戊乙醛電漿滅菌Plasma 4. 甲醛滅菌法過醋酸滅菌法消毒和滅菌兩個詞在實際使用中常被混用,其實它們的含義是有所不同的。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化學工業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食品科學系 黃登褔所指導 黃鈺汝的 不同清洗殺菌液對寶特瓶蓋清洗殺菌效果之探討 (2017),提出過醋酸滅菌原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解水、過醋酸、濃度、溫度、時間、寶特瓶、枯草桿菌、黑麴黴菌。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科技大學 健康科技研究所在職專班 鍾竺均所指導 張志豪的 利用生物系統改良提升系統減毒效能之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論文的重點而找出了 過醋酸滅菌原理的解答。

最後網站微生物學-滅菌、消毒與化學治療 - I am Taco - 痞客邦則補充:焚燒法(incineration):用於使用過的紗布、廢棄品、動物屍體等......是最 ... 滅菌消毒法,現用於塑膠手套、塑膠平板之滅菌。 非離子化放射線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過醋酸滅菌原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發酵的科學

為了解決過醋酸滅菌原理的問題,作者中島春紫 這樣論述:

你喜歡發酵食物嗎? ── 食品科學家的熱門研究課題!美食狂熱者的最愛!養生保健者的必吃食物!──   日常生活中,我們熟悉的味增、醬油、清酒、醋、泡菜、優格、麵包等,   都是藉由微生物力量所製作而成的發酵食物。   不論是當成調味料使用,或者是稍微處理過再送入口中的美味食物,   只要事前經過發酵的程序,再平凡不過的食材,也能擁有豐富多變的美味。   那什麼是發酵?為什麼發酵食品可以讓食物變得更加美味呢?   所謂的「發酵」作用是指微生物為了確保自身的營養分,在經過分解食材蛋白質的過程,藉由胺基酸的游離產生出獨特的風味。而熟悉這樣的發酵轉化作用,不僅是一般民眾可以運用在各種料理或食物

工藝,也可以廣泛地應用在食品科學、生物、化學工業中。本書將由致力於食品微生物學研究的農學博士作者帶你從科學的角度,進入麴霉菌、酵母菌、乳酸菌所建構而成的發酵世界,重新認識由微生物所創造出來的美味!   ★微生物的生態與食品的安全性   ★世界各地的發酵食品&製作原理   ★用於發酵食品中的微生物特徵與用途   ★從食材保鮮概念因應而生的發酵技術 本書特色   以清楚易懂、圖文並茂的方式,全方位說明發酵的知識,包括從各種發酵食品的歷史、文化到現在生產技術等,是一本食品科學或從事發酵食品工作者的最佳參考書。

不同清洗殺菌液對寶特瓶蓋清洗殺菌效果之探討

為了解決過醋酸滅菌原理的問題,作者黃鈺汝 這樣論述:

摘要瓶裝飲料提供了食品的安全及保存性,相對在生產時對於微生物的要求需嚴格管控,使產品在到使用期限日期時都能逹到法規的要求,因此除食品本身的滅菌,包裝材料的殺菌劑選擇也是各廠家注意要點。現有生產廠常用之殺菌劑都有其風險,電解水的發展在近年來不斷受到注目。本研究希望能利用電解水的優良特性,評估電解水與目前市售常用寶特瓶殺菌液過醋酸,在不同濃度及不同處理時間和溫度下,找出最適宜的殺菌條件,做為未來產業清洗殺菌寶特瓶之參考。本實驗以寶特瓶上蓋替代寶特瓶,探討經浸泡環境中常見污染菌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和黑麴黴菌(Aspergillus niger)後,以鹼性電解水和過醋酸做為

洗滌殺菌液,結果顯示隨著二種殺菌液濃度增加,枯草桿菌及黑黴麴菌量減少效果增加。以電解水有效氯濃度40 mg/L浸泡一分鐘,能讓枯草桿菌及黑麴黴菌分別由5.88及4.42 log cfu/g減少至4.05 log cfu/g及無法檢出,使用過醋酸濃度400 ml/L能降低枯草桿菌及黑麴黴菌由5.99及4.56 log cfu/g降至3.20及3.63 log cfu/g,顯示電解水對黴菌殺菌效果較過醋酸液顯著有效,以電解水有效氯濃度40 mg/L浸泡時間僅在一分鐘就能降低黴菌至無法檢出。另外實驗得知溫度的提高能提高滅菌量,溫度35℃下使用低濃度30 mg/L有效氯濃度電解水對黴菌即能減少至未檢出

之效果。以上結果顯示有效氯濃度30 mg/L電解水能有效殺滅黑麴黴菌,溫度提高至35℃以上更能增加殺菌的效果,而最適量的殺菌浸泡時間是一分鐘,而電解水以有效氯濃度100 mg/L提高溫度至50℃,對枯草桿菌殺菌量是4.59 log cfu/g,300 mg/L 50℃過醋酸則能完全殺滅菌6 log cfu/g之枯草桿菌,而且以100 mg/L有效氯濃度電解水浸泡不鏽鋼在第21天即發生明顯黃色銹蝕。顯示若因此要以電解水替代過醋酸清洗寶特瓶蓋,僅需使用低氯濃度30 mg/L電解水,以50℃即可有效殺滅環境中枯草桿菌,因為環境中之枯草菌量一般污染量最大為2~3 log cfu/g,使用電解水殺菌時,

建議每週以清水洗淨管路線,或使用鹽酸代替氯化鈉生產次氯酸電解水,即可避免不鏽鋼生銹之問題。關鍵詞:電解水、過醋酸、濃度、溫度、時間、寶特瓶、枯草桿菌、黑麴黴菌。

藥物分析

為了解決過醋酸滅菌原理的問題,作者杭太俊 這樣論述:

《藥物分析》全書共分十二章,主要內容包括:藥物分析概論(第一章)、藥品標準與藥典(第二章)、藥物中雜質的檢查與分析控制(第三章)、原料藥的重點分析專案(第四章)、藥物製劑的重點分析專案(第五章)、藥物穩定性試驗與分析(第六章)、藥物的分析方法與驗證(第七章)、藥學研究的通用技術資料與要求(第八章)、藥物的體內評價(第九章)、中藥分析概論(第十章)、生物藥物的分析要點(第十一章)和典型藥物的分析特點(第十二章)。該書簡明扼要地介紹通用方法;結合實際的典型示例,重點突出,以點帶面;全面貫徹製藥工藝過程的關鍵工藝參數和關鍵品質屬性控制的現代製藥理念;重點突出現代藥物分析技術的實用性,使之符合國家對製

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精准要求。 《藥物分析》既可以作為高等醫藥院校和高等理工院校製藥工程、藥物製劑、藥學及相關專業的教學用書,又可以作為藥品生產、科研、藥檢等相關部門從業人員的技術參考書。 杭太俊,中國藥科大學 藥學院,教授,藥物分析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藥學-英文版》、《藥物分析雜誌》、《中國新藥雜誌》等核心期刊編委。在化學藥品、中藥和體內藥物分析等領域均有研究探索。主持國家自然基金和產學研聯合藥物分析研究專案多項。 第一章 藥物分析概論/1 第一節 藥物分析的主要工作1 第二節 藥品品質與管理規範2 一、藥品品質2 二、管理規範11 第三節

品質源於設計13 一、品質源于設計的起源與定義13 二、品質源於設計的主要控制因素14 三、品質源於設計與設計空間16 四、品質源於設計實施流程16 第四節 藥品品質控制的目的和意義18 本章小結19 參考文獻19 第二章 藥品標準與藥典/20 第一節 藥品標準與術語21 一、正文21 二、通則21 三、藥品名稱22 四、制法22 五、性狀22 六、鑒別24 七、檢查24 八、含量測定30 九、類別33 十、製劑的規格33 十一、貯藏33 十二、檢驗方法和限度34 十三、標準物質35 十四、計量35 十五、精確度37 十六、試藥、試液、指示劑38 十七、動物試驗38 十八、藥品說明書、標籤

、包裝38 第二節 藥品品質研究的主要內容39 一、品質研究40 二、分析方法驗證40 三、藥品標準制定工作的長期性41 四、藥品標準的類型44 第三節 《中國藥典》的內容與進展45 一、凡例45 二、正文46 三、通則——《中國藥典》四部46 四、索引47 第四節 主要外國藥典與作用47 一、 《美國藥典》47 二、 《英國藥典》49 三、 《歐洲藥典》50 四、 《日本藥局方》51 五、 《國際藥典》51 第五節 藥品監督與檢驗機構52 一、檢驗機構52 二、檢驗流程52 三、法律責任55 四、嚴禁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藥品55 本章小結57 參考文獻57 第三章 藥物中雜質的檢查與分析控制

/59 第一節 雜質與限度59 一、雜質的分類60 二、雜質的引入途徑60 三、雜質限度的表示方法61 四、雜質檢查項目的命名63 第二節 雜質的檢查原則63 一、雜質檢查項目的確定63 二、雜質檢查方法的選擇與驗證64 三、雜質限度的制定64 第三節 一般雜質的檢查65 一、氯化物的檢查法66 二、硫酸鹽的檢查法66 三、鐵鹽檢查法67 四、重金屬的檢查法69 五、砷鹽檢查法71 六、乾燥失重測定法77 七、水分測定法79 八、熾灼殘渣檢查法83 九、易炭化物檢查法84 十、溶液顏色檢查法85 十一、溶液的澄清度檢查法86 第四節 殘留溶劑測定法88 一、殘留溶劑的分類88 二、殘留溶劑的限

度要求88 三、殘留溶劑的測定條件88 四、測定法90 五、結果計算法91 六、注意事項91 第五節 有關物質的檢查與鑒定93 一、有關物質的研究要求93 二、有關物質檢查的方法與限度94 三、特殊雜質研究的策略102 四、特殊雜質鑒定實例102 第六節 基因毒性雜質的檢查110 一、基因毒性雜質的限度111 二、基因毒性雜質的分析策略111 第七節 金屬催化劑雜質的檢查113 一、金屬殘留的分類113 二、金屬殘留的限度與分析方法114 本章小結115 參考文獻115 第四章 原料藥的重點分析專案/117 第一節 原料藥的結構確證117 一、藥物結構確證的一般過程117 二、藥物確證的基本

內容119 第二節 原料藥的晶型與細微性132 一、藥物晶型控制的意義132 二、藥物晶型的分析方法133 三、藥物細微性控制的意義137 四、藥物細微性和細微性分佈測定法139 第三節 原料藥關鍵中間體質量控制的目的和意義143 一、原料藥關鍵中間體質量控制的目的143 二、原料藥關鍵中間體質量控制的要點144 三、原料藥關鍵中間體質量控制的意義148 四、程序控制的整體策略152 第四節 原料藥品質標準特點153 一、原料藥的特點153 二、原料藥品質標準制定的特點153 本章小結155 參考文獻155 第五章 藥物製劑的重點分析專案/156 第一節 藥物製劑分析特點157 一、性狀觀察

特點157 二、鑒別的特點157 三、檢查的特點158 四、含量測定的特點164 第二節 處方工藝與原輔料相容性168 一、原料藥的特殊處理與製劑特性169 二、體內-體外相關性172 三、原輔料相容性與製劑品質控制176 第三節 製劑品質關鍵控制點與對策180 一、關鍵控制點180 二、固體片劑工藝關鍵控制點181 三、注射劑關鍵控制點186 第四節 製劑品質標準特點186 一、液體製劑的品質標準186 二、固體製劑的品質標準186 三、滅菌製劑與無菌製劑的品質標準187 本章小結188 參考文獻188 第六章 藥物穩定性試驗與分析/189 第一節 藥物穩定性試驗189 一、藥物的穩定性1

89 二、藥物穩定性試驗的目的189 三、藥物穩定性研究的特點189 第二節 藥物穩定性試驗指示方法的選擇190 一、樣品的製備190 二、分析條件的建立193 三、分析方法驗證196 第三節 穩定性試驗的分類與要求197 一、穩定性試驗的分類197 二、穩定性試驗的基本要求198 第四節 原料藥物的穩定性試驗研究198 一、影響因素試驗198 二、加速試驗199 三、長期試驗200 第五節 藥物製劑的穩定性試驗研究200 一、影響因素試驗201 二、加速試驗201 三、長期試驗202 四、低溫(凍融)試驗203 五、配伍穩定性試驗204 第六節 藥物包裝材料的相容性研究204 一、藥包材種類

204 二、藥包材要求與標準205 三、相容性研究的重點考察項目205 四、相容性試驗的測試方法209 五、相容性試驗的條件209 第七節 穩定性試驗結果評估和穩定性承諾210 一、穩定性試驗結果的評估210 二、穩定性試驗承諾211 三、說明書/標籤211 本章小結212 參考文獻212 第七章 藥物的分析方法與驗證/213 第一節 常用質控方法的分類與特點213 一、容量分析法213 二、光譜分析法218 三、色譜分析法223 第二節 分析驗證指標與要求230 一、準確度230 二、精密度232 三、專屬性233 四、檢測限233 五、定量限234 六、線性234 七、範圍235 八、耐

用性235 第三節 分析樣品的製備240 一、分析目的與樣品製備240 二、常用的樣品製備方法242 第四節 分析方法的轉移與確認245 一、分析方法驗證、轉移和確認的定義245 二、分析方法轉移的基本流程和類型247 三、方法確認的具體內容249 第五節 標準物質的作用與研究建立251 一、標準物質的性質251 二、標準物質的分類252 三、標準物質品種的確定與選擇252 四、標準物質的製備252 五、標準物質的標定253 六、標準物質的穩定性考察254 本章小結256 參考文獻257 第八章 藥學研究的通用技術資料與要求/258 第一節 藥物的開發研究與分析控制258 一、QbD背景下的

藥物分析258 二、過程分析技術258 三、常用過程分析技術與典型應用259 四、展望268 第二節 通用技術資料269 一、CTD實施的意義269 二、通用技術資料的內容270 三、CTD小結289 第三節 藥品標準的建立與修訂289 一、品質研究內容的確定290 二、方法學研究290 三、品質標準項目及限度的確定290 四、品質標準的制訂291 五、品質標準的修訂291 六、總結291 第四節 藥品一致性研究的目的和意義291 一、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意義292 二、我國藥品一致性評價現狀292 三、一致性評價內容293 本章小結294 參考文獻295 第九章 藥物的體內評價/296 第一

節 體內藥物分析的目的和意義297 一、生物樣本分析方法的建立297 二、生物樣本的測定298 三、藥物的體內研究評價298 第二節 常用體內生物樣本的製備與貯藏299 一、體內樣本的種類299 二、體內樣本的採集與製備300 第三節 體內樣本分析的前處理302 一、生物樣本預處理的目的302 二、常用生物樣本預處理技術303 三、生物樣本其他預處理技術309 第四節 體內樣本分析方法310 一、分析方法的選擇310 二、分析方法建立的一般程式311 第五節 生物樣本分析方法驗證的內容與要求312 一、選擇性312 二、殘留313 三、標準曲線與定量範圍313 四、精密度與準確度315 五、樣

本穩定性316 六、基質效應317 七、提取回收率317 八、分析方法的品質控制318 九、未知生物樣本濃度超出定量範圍的處理318 十、有內源性本底的體內藥物測定319 十一、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方法的驗證319 第六節 典型體內藥物分析應用320 本章小結323 參考文獻324 第十章 中藥分析概論/325 第一節 中藥分析的特點325 一、中藥的定義和分類325 二、中藥的特色與分析特點325 三、中藥分析的發展趨勢326 第二節 中藥分析的主要內容327 一、中藥的鑒別方法327 二、中藥材與飲片的檢查334 三、浸出物的測定340 四、含量測定340 第三節 中藥品質的整體控制344

一、特徵圖譜的定義和意義344 二、中藥特徵圖譜的分類345 三、特徵圖譜建立的方法與步驟345 四、中藥品質問題及處理對策347 本章小結349 參考文獻349 第十一章 生物藥物的分析要點/350 第一節生物藥物的特點與應用350 一、生物藥物的特點350 二、生物藥物的應用351 第二節 生物藥物品質控制的關鍵技術與方法352 一、生物藥物鑒別及一般雜質檢測352 二、生物藥物的安全性檢測356 三、生物藥物分子量測定359 四、生物藥物的含量及活性檢測360 第三節 生物藥物的工藝與品質指標362 一、生化藥物的工藝與品質指標363 二、生物製品的生產工藝與品質指標364 三、生物藥

物品質控制應用實例368 本章小結375 參考文獻375 第十二章 典型藥物的分析特點/377 第一節 青蒿素及其複方製劑的分析377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378 二、鑒別試驗379 三、有關物質檢查379 四、含量測定380 五、複方製劑青蒿素呱喹片中青蒿素部分的品質控制要點381 本章小結(一)384 第二節 阿司匹林及其製劑的分析384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385 二、鑒別試驗385 三、有關物質檢查388 四、含量測定390 本章小結(二)393 第三節 頭孢克洛及其製劑的分析393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394 二、鑒別試驗396 三、有關物質檢查398 四、含量測定401 本章小結(三)

402 第四節 醋酸地塞米松及其製劑的分析402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403 二、鑒別試驗406 三、有關物質檢查411 四、含量測定414 本章小結(四)417 第五節 氫溴酸東莨菪堿及其製劑的分析417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418 二、鑒別試驗418 三、有關物質檢查420 四、含量測定423 本章小結(五)425 第六節 鹽酸氯丙嗪及其製劑的分析426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426 二、鑒別試驗428 三、有關物質檢查429 四、含量測定433 本章小結(六)439 第七節 環丙沙星及其製劑的分析439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439 二、鑒別試驗441 三、有關物質檢查442 四、含量測定449 本

章小結(七)449 第八節 硝苯地平及其製劑的分析449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450 二、鑒別試驗451 三、有關物質檢查454 四、製劑有效性的控制與溶出度檢查457 五、含量測定461 本章小結(八)463 第九節 維生素A及複方維生素製劑分析463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463 二、鑒別試驗466 三、有關物質檢查468 四、含量測定472 本章小結(九)475 第十節 硫酸特布他林及其氣霧劑的分析476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476 二、鑒別試驗478 三、特殊雜質檢查480 四、含量測定483 五、動物組織中兒茶酚胺類藥物的殘留測定485 本章小結(十)486 參考文獻487

藥物分析學是研究藥物品質規律、發展藥物品質控制的科學。品質合格的藥品,不是依靠分析檢驗獲得(QbT),而是基於全面的藥學研究和生產過程的有效控制(QbD),遵照GMP規範製造產出(QbP)。 為滿足我國製藥工業發展對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需求,培育一批全面掌握現代藥物研發、具備藥物生產工藝過程品質風險控制能力的製藥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結合藥物生產工藝過程的特色,針對製藥工程專業人才加強藥物品質分析控制素養的培育十分重要。化學工業出版社組織編寫的《藥物分析》是滿足普通高等教育製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的藥學基礎教材之一。教材編寫始終堅持化學工業出版社一貫的“嚴謹、創新、誠信、合作”的編寫理念,堅持以

滿足製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為宗旨。 本教材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藥物分析學”的通用技術和方法原理,及其在藥物研發(藥物註冊分類與申報)、製藥生產過程(製藥線上分析及藥物製劑分析)和典型藥物(中藥、化學藥物以及生物藥物)品質分析和控制中的應用;結合實際的典型示例,重點突出,以點帶面;全面貫徹製藥工藝過程的關鍵工藝參數和關鍵品質屬性控制的現代製藥理念。全書共分十二章,由藥物分析概論、藥品標準與藥典、藥物中雜質的檢查與分析控制、原料藥的重點分析專案、藥物製劑的重點分析專案、藥物穩定性試驗與分析、藥物的分析方法與驗證、藥學研究的通用技術資料與要求、藥物的體內評價、中藥分析概論、生物藥物的分析要點和典型

藥物的分析特點所組成。重點突出現代藥物分析技術的實用性,使之符合國家對製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精准要求。 本教材既可以作為高等醫藥院校和高等理工院校製藥工程、藥物製劑及藥學相關專業的教學用書,又可以作為藥品生產、科研、藥檢等相關部門從業人員的技術參考書。 在本教材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國內知名高校長期從事藥物分析學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教師的大力支持與辛勤付出。本教材由中國藥科大學杭太俊任主編、狄斌任副主編,由四川大學徐小平、北京大學韓南銀、中山大學姚美村、海軍軍醫大學洪戰英、遼寧中醫藥大學王靜、哈爾濱醫科大學楊春娟、瀋陽藥科大學王淼、復旦大學李嫣、中國藥科大學李博和宋敏共同參編。該教材自2016年元

月編委會至2017年元月定稿會期間,各編委們研討商定編寫大綱,交流編寫內容,充分論證編寫過程中的共性和個性問題,並落實了所有問題的解決措施,以確保符合製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的高品質《藥物分析》教材的出版。 此外,本教材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化學工業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各編寫單位同仁和家屬也給予了大力協助和支持,編者們在此表示誠摯謝意。 由於編者專業水準、能力和經驗所限,教材中的不足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E-mail:[email protected])。 編者 2018年10月26日

利用生物系統改良提升系統減毒效能之研究

為了解決過醋酸滅菌原理的問題,作者張志豪 這樣論述:

台灣部分產業在生產、營運或作業過程常常會排放或逸散一些毒性氣體,部分毒性氣體還兼具臭味之特性,這些逸散物質若未能妥善處理,除直接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也將對環境與生態造成極大之威脅。對於氣體之去除,現行之技術包括:物理吸附法、化學吸收法、氣體氧化法、電極氧化法、焚化法及生物處理技術等。其中物/化處理技術或熱處理技術受限於技術之層次、廣用性、效果與成本,未能實際應用於實場處理。而生物處理對於環境相當友善且處理成本低廉,因此,本研究擬利用改良生物製劑活性、催化礦石與改良生物反應器之硬體構形,來連續去除進氣中之毒氣或臭味。研究結果顯示,在去除氨氣200 ppm而言,以添加500倍之生物製劑效果最適合

,在停留時間20秒下,處理6小時,去除率達95.6%。相對脫氮處理,本系統在除硫處理效果較差,但經過增殖培養後,去除率可顯著提升,但仍無法令人滿意。透過固定化生物製劑、添加催化礦石與使用新製備生物製劑後,系統除硫效能又再度提升至97.5%。操作期間菌數穩定於8.5×106-3.5×107 CFU/mL,而系統pH值約在6.3-7.2,顯示反應過程處於穩定之操作環境,影響本系統之效能,主要為生物製劑活性與組成、氣體停留時間與進氣氣泡孔徑,與光照無顯著關係,若進一步進行菌相分析,發現兩株具有脫臭能力之菌株(Paludibaculum fermentans與Ectothiorhodosinus mo

ngolicum)。目前之結果顯示此改良式之生物反應系統具有應用至實場去除特定毒氣物質之潛力。關鍵詞:生物降解、生物反應器、減毒、催化礦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