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標靶藥物健保給付標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肝癌標靶藥物健保給付標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台大醫院肝癌多科診療團隊寫的 圖解肝癌診治照護全書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肝癌二線標靶藥納健保給付一線用藥規定放寬 - Yahoo奇摩新聞也說明:中央健保署近日公告,2019年6月1日起,放寬晚期肝癌一線標靶藥使用規定 ... 才能申請健保給付一線標靶藥物蕾莎瓦(學名Sorafenib、商品名Nexavar)。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翁燕菁、許耀明所指導 吳詩婷的 憲法及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下之藥品近用權:以專利連結制度中暫停核發藥品許可證為中心 (2020),提出肝癌標靶藥物健保給付標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藥品近用權、專利連結、憲法訴訟、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TRIPS-plus。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醫務管理研究所 譚家惠、林寬佳所指導 楊于萱的 KRAS原生型之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第一線 標靶藥物治療成本效益分析: 以bevacizumab, cetuximab及panitumumab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bevacizumab、cetuximab、panitumumab、轉移性大腸直腸癌、KRAS原生型、成本效果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肝癌標靶藥物健保給付標準的解答。

最後網站B肝忘追蹤變癌「肺冒數十顆腫瘤」 找對續命療法腫瘤剩2顆則補充:醫師表示,目前免疫治療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只要經評估適用,待申請審核 ... 而言,晚期肝癌預後極差,5年存活率僅剩1成,標準治療為標靶藥物,治癒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肝癌標靶藥物健保給付標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肝癌診治照護全書

為了解決肝癌標靶藥物健保給付標準的問題,作者台大醫院肝癌多科診療團隊 這樣論述:

全國第一本肝癌診治照護全書問世!   肝癌不是一天造成的!  90%肝癌患者與B肝、C肝有關!  大多數的病人都會經歷三個階段——肝臟發炎、肝硬化最後衍生肝癌。  但請勿驚慌失措!肝癌絕非不治之症,面對肝癌.請接受正規治療。   每天約33人死於肝癌。根據國民健康局最新統計:2006年共有8092人罹患肝癌,其中男性7167人(第一位),女性2925人(第三位)。2007年共有7809人因肝癌喪命,其中男性5650人,女性2159人。患有肝癌的人,2/3是B肝帶原者,1/3是C肝帶原者。如果有B肝帶原,將來罹患肝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0 ~ 100倍。   由於肝臟沒有神經分布,導致肝癌的症狀容

易被忽略。當病人出現有腹部飽脹、胃口不佳、容易疲累、上腹部疼痛等症狀時,絕大多數腫瘤已大於5公分,甚至轉為末期,因此,唯有定期篩檢,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肝癌早期沒有症狀,到晚期才有症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能具備正確的醫療知識,就能採取明智的健康管理策略。   本書為全國第一本肝癌診治照護全書!  由台大醫院內科醫師、外科醫師、影醫科醫師、腫瘤科醫師、病理科醫師、營養師、護理師等共同執筆,教您認識肝臟&肝臟常見疾病、破解肝癌常見迷思、提供肝癌的診斷治療與檢查、飲食指導、生活處方……等   ※病毒性肝炎是國人肝癌的主因,每年百分之零點五的慢性肝炎會演變成肝癌。  ※肝癌高危險群者

,更應該透過定期檢查,方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詳述分析肝癌的診斷及各項檢查、分期與治療、飲食與日常生活照護。  ※提供肝癌定期追蹤計畫與常見檢查項目,及早偵測疾病復發,提高治癒率。   肝癌防治成功關鍵:  1.主動篩檢自己是不是B肝、C肝帶原  2.B肝帶原者每6個月、肝硬化者每3-6個月接受肝癌篩檢  3.慢性B、C型肝炎病人符合治療條件,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以減少肝發炎及肝纖維化,來降低日後併發肝硬化、肝癌的發生率。 作者簡介 台大醫院肝癌多科診療團隊   臺灣地區十大死亡原因統計資料,自1982年以來惡性腫瘤即躍居首位。在惡性腫瘤方面,肝癌是死亡的第一位或第二位,顯出其對國人健康

造成極大威脅。國民健康局資料顯示,肝癌約有85%的案例是由病毒性肝炎引起,逐漸演變成肝硬化,最後造成肝癌。由於肝臟沒有神經分布,導致肝癌的症狀容易被忽略,當病人出現有腹部飽脹、胃口不佳、容易疲累、上腹部疼痛…等的症狀時,絕大多數病人腫瘤已大於5公分,甚至轉為末期,因此,唯有定期篩檢,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台大醫院於2005年成立肝癌多專科診療團隊,積極推行肝炎及肝癌的防治,以降低其發生率及死亡率,目前團隊任務包括——   (一) 推動肝癌多專科整合醫療模式。  (二) 宣導肝炎篩檢及肝癌防治。  (三)訂定肝癌治療共識,提供病人專屬治療計畫。  (四)提供多元化臨床試驗。  (五)建置

本院癌症診療資料庫。  (六)每年定期提報成果統計、檢討改善措施及癌症醫療品質指標監測。  (七)每年依據「癌症登記」及「癌症診療資料庫」統計分析,協助撰寫癌症照護年報。  (八)舉辦肝癌醫療相關之教育課程與討論會,配合癌症預防衛教宣導計畫及活動。 PARTⅠ建立正確知識 / 聰明面對治療【對象】1.肝癌會遺傳嗎?2.誰是罹患「肝癌」的高危險群?3.有B肝抗體、沒有C肝抗體就不會罹患肝癌?4.B肝帶原者有很高的機會罹患肝癌,「B肝帶原者」如何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5.為什麼男性比較容易罹患肝癌?6.肝癌與「肝硬化」有什麼差別?7.「肝腫瘤」會不會演變成肝癌的可能?【症狀】1.我能吃喝跑跳,

是運動健將,無任何異常,不可能有肝癌?2.大家都說肝臟是沉默的器官,我該如何知道自己有無肝癌?3.罹患肝炎是否就有引爆肝硬化、肝癌的可能?4.肝癌常見的症狀有哪些?5.當醫師確診為「肝癌」,是否代表預後狀況不佳?【食品】1.為了避免增加肝臟負擔,真的得做到滴酒不沾,甚至連「紅酒」也不行嗎?2.何謂「黃麴毒素」,它真的對肝不好嗎,哪些食物含黃麴毒素?3.據說喝咖啡有助抑制肝病惡化,這是真的嗎?4.市面上有許多保肝產品,是否具有保肝的效用?5.有沒有所謂真的「天然的保肝食品」?6.何謂「正確的顧肝飲食」?7.捐肝後該吃些什麼食物或補品,才能加速肝臟復原?【檢查】1.每年健檢時,肝功能指數都在正常範

圍內,這表示肝沒有問題嗎?2.肝腫瘤指數偏高是不是得了癌症?3.為了早期發現肝癌,健康檢查應做那些檢查?【治療】1.當確診為「肝癌」時應請教醫師哪些問題?2.治療肝癌的同時是否可以藉由中藥調養達到控制病情?3.中醫有所謂的「春天養肝」的說法,肝癌患者在春天該怎麼養肝?4.肝癌有根治的方法嗎?5.什麼樣的肝癌不適合手術治療?6.據說B肝帶原者罹癌不宜接受化學治療,這是真的嗎?7.最新研究顯示,肝癌末期患者若以口服標靶藥物和螺旋刀放射治療雙管齊下,可延長存活期?8.肝癌復發的機率有多高?該如何避免肝癌再度復發?9.什麼情況下可以捐肝?10.做了肝臟移植手術不會再有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問題?11.肝

臟移植後聽說需終身服用抗病毒藥,忘了服用會如何? PART II  認識肝臟&肝臟常見疾病肝臟的位置肝臟的構造肝臟的功能沒有肝臟會如何肝臟常見疾病—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腫瘤 PART III 認識肝癌肝癌的流行病學肝癌的原因肝癌風險預測肝癌的症狀肝癌的種類肝癌的預防肝癌的轉移 PART IV  肝癌的診斷與檢查如何確診肝癌腹部肝臟超音波掃描腹部電腦斷層檢查核磁共振檢查血管攝影檢查肝臟腫瘤穿刺檢查 PART V  肝癌的分期與治療如何與你的醫師討論病情認識肝癌的臨床分期與治療指引手術治療肝臟移植肝臟惡性腫瘤的局部治療無線電頻率燒灼術經皮酒精注射療法微波凝固治療術放射治療肝動脈血管栓塞術標靶治

療及化學治療基因治療 / 免疫療法 PART VI 肝癌的飲食指導肝癌病患的飲食原則治療期間的飲食原則——肝切除、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合併症的飲食原則——食道靜脈曲張、腹水&水腫、肝腦病變健康食品的選擇原則 PART VII 生活照顧指導遵守醫囑——就醫、追蹤、用藥規律生活——飲食、運動、睡眠、禁忌健康心靈——家屬如何協助病患,病患如何面對、協助、調適 Part Ⅷ  特別收錄【附錄1】肝癌的末期照護——認識安寧照護【附錄2】國內肝癌相關基金會【附錄3】國內外肝癌研究新知相關網站【附錄4】國內癌症診療品質認證合格醫院 推薦序1 國內第一本針對肝癌的醫療科普專書   這天下午又看到葉老太太硬朗的

身影。年高80歲的葉老太太是C型肝炎導致肝硬化的患者,3個月前才因肝癌復發接受外科切除手術,手術後身體復原極快,按照醫師的囑咐,按時回來複診。從民國89年起,這已經是葉老太太第5次治療肝癌了,她經歷過肝動脈化學栓塞療法、局部酒精注射治療及無線電頻燒灼術等,靠著定期追蹤,每次新發現的肝腫瘤總是小於2公分,因而能順利治療。   但故事並非總是如此完美,每年總有肝癌病患初次診斷即是晚期肝癌甚至是末期肝癌,無法進行任何治療。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病患是否有足夠的資訊、正確的知識及明智的健康管理。   肝癌是台灣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依據國民健康局二00九年的統計,每年肝癌新增病例約10,000例。肝癌年齡

標準化發生率逐年上升,至二00八年已高達每10萬人口男性52人、女性21人。肝癌死亡率也自一九八一年的每10萬人口11人,逐年上升至二0一0年的每10萬人口25人。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肝癌相關的主要危險因子包括肝硬化、B型肝炎病毒感染和C型肝炎病毒感染;外在因素則包括喝酒、抽菸、嚼食檳榔和黃麴毒素等;宿主因素包括肥胖、脂肪肝、非酒精脂肪肝炎及糖尿病等。   肝炎病毒感染是一個全球性的重要健康課題,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約有二十億人口感染過B型肝炎,其中三億五千萬人成為病毒帶原者。C型肝炎感染患者也高達1億7千萬人。台灣90%的肝癌患者皆與病毒性肝炎有關,病毒性肝炎是造成國人肝硬化、肝癌的罪

魁禍首,每年百分之零點五的慢性肝炎會演變成肝癌,每年百分之一至六的肝硬化會演變成肝癌。早期肝癌若是在二公分以下的小肝癌,治癒率極高,除了手術治療,還可選擇免開刀的非手術療法,例如肝動脈化學栓塞療法、局部酒精注射治療及無線電頻燒灼術等,治療後五年存活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只不過由於早期肝癌並無徵兆與症狀,不容易察覺。只有針對高危險群做定期篩檢,才可能及早發現,也才有機會治癒。   醫療工作者如果能提供足夠的資訊,病患就能具備正確的知識,而採取明智的健康管理策略。可惜繁重的臨床醫療工作已經讓醫師不堪負荷,還要做研究、教導年輕醫師等,實在很難盡心教育病患。如果能將肝癌的診斷、治療、危險因子、治療後的

保健方法等相關醫療知識,以醫療科普的精神,集結成專書,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衛教功效。本書的出版完全符合這些目標。總策劃陳健弘醫師學有專精,是國內肝病治療權威級的醫師,也是台灣肝癌醫學會的創會會員,曾多次在台灣肝癌醫學會年會中擔任專題講座,並發表許多篇有關肝癌診斷、治療及預防的論文。台大肝癌治療團隊作者群,俱為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療工作者,其中不乏國內治療肝癌的權威醫師。本書由病患角度為出發點,以台大團隊治療肝癌的經驗為基礎,完全使用病患易懂的敘述,將肝癌相關的問題做有系統且全方位的介紹。其科普性能提供讀者關於肝癌正確的知識;其專業性能使一般醫療人員更了解國內肝炎治療的現況,是國內第一本針對肝癌的醫療

科普專書。   唐代藥王孫思邈把醫生分為三種: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期待本書的出版能讓所有讀者包括未病者(健康讀者)、欲病者(肝癌高危險群患者)及已病者(肝癌患者),都能得到最佳的預防保健及醫療照護。 (文 / 王鐘貴(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 推薦序2 絕佳的預防保健及醫療照護指引   本書主要作者與總策劃者陳健弘醫師是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也是臨床副教授,陳醫師除了熟稔一般胃腸肝膽疾病的診斷檢查與治療之外,在肝癌的超音波診斷、臨床分期、肝癌治療與肝癌預後的相關研究鑽研甚為深入,不僅在國際高水準的醫學期刊發表研究論文,更常常在國內的醫療會議對醫事人員以及一般民眾作專題

演講與衛教宣導,我也有幸數次聆聽陳醫師的演講,不僅條理分明、旁徵博引、深入淺出而且幽默風趣妙語如珠,不僅受益良多也常常陶醉在其生動的演講與獨特的表達魅力,在一般人常覺得很索然無味的醫療會議,在陳醫師的演講場合,常不知不覺之中半晌時刻稍蹤即過。與陳醫師的幾次接觸之後,深深覺得陳醫師是一位非常有活力、創造力與思考力的中生代菁英醫師。   台大醫院雖然是公立醫院,但是醫事人員特別是從事第一線醫療的臨床醫師也是非常忙祿,特別是病患來自全國各地,常有許多疑難雜症需要耗神耗時去診療;除了基本的臨床病患照護之外,台大醫師也需要花很多時間教學,加上台大的學生屬全國頂尖的菁英,教師也需要更高深的學識與功力才能教

誨天下之英材,因此教師必需不停的求取新知,針對尚未解決的醫療難題鑽研研究,因此更能激發思考力與創造力,這些現象都可在陳醫師的身上得到對照與印證。   對於國人來說,肝癌是一個很常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國病,市面上雖然已有不少有關肝病相關的書籍,但是一般的民眾甚至很多醫護人員可能也不清楚肝癌獨特的地方,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所提到最重要的地方,東方與西方國家對於肝癌的治療準則差異很大,東方國家的肝癌病患數目遠超過西方國家,而且東方國家的醫師有較多的實際治療經驗,因此治療方式較為積極,也因此多採行較有效的治療方法如肝移植手術切除等外科療法或是局部消融治療如肝動脈栓塞、動脈灌注化學治療、超音波指引下腫瘤消融治

療或是合併治療,因此實際治療成果較佳但是相對上如果執行的醫師經驗不足則可能造成較嚴重的併發症;西方國家的醫師則樣樣遵循實證醫學或治療指引執行治療,好處是較為安全,缺點是較為保守,許多病患可能錯失可以痊癒的治療;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讀者在這一本由一群具有實際診療經驗且熱心教學與研究的專業醫師包括陳健弘醫師、胡瑞恆醫師、梁嘉德醫師、成佳憲醫師、吳志宏醫師、梁博欽醫師精筆所寫出來的專業書籍,加上陳健弘醫師針對民眾對於肝癌常見的迷思答覆33道問題,想必本書讀來更具有實際參考的價值。 (文 / 林錫銘(林口與台北長庚醫院肝臟科主任暨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 推薦序3 熟讀本書,不再保錯肝!   肝,可說是國人

最重視,卻也是最多人有錯誤迷思的器官。許多人急切地想保肝,卻往往保錯了肝,造成許多遺憾。即便現在已是資訊爆炸及網路盛行的年代,但關於肝病的預防保健知識卻仍充斥著許多似是而非、或毫無科學根據的說法。   十八年前我與一群台大醫學院教授及社會愛心人士成立了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其宗旨之一就是為了推廣正確的肝病防治觀念。近年來,雖然國人對於B型肝炎、C型肝炎等肝病的認識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想靠吃保肝藥、保健食品或偏方草藥來保肝的錯誤觀念依舊深植於許多人的腦海中;而因為疏於追蹤檢查,肝癌太晚發現而藥石罔效的悲劇也未曾中止,此種現象常令終日與肝病病友為伴的醫師心痛不已!   此次與我同為台大醫院

肝膽腸胃科同事的陳健弘醫師在繁忙的臨床與研究工作之餘,抽空編纂了《圖解肝癌診治照護全書》。陳健弘醫師醫術精良、思緒慎密,對推廣醫學普及化充滿熱情。本書內容從破解迷思到肝臟疾病的介紹,除了陳醫師親自撰寫多篇文章外,還邀請了臺大醫院外科、放射科、腫瘤科、影像醫學等各科權威醫師提供肝病治療方針,更含括了營養學、護理學,提供民眾全方位的肝臟疾病知識及自我保健護理,可以說是一本肝臟的「健康寶典」。此書雖是醫療人員所撰,但內容深入淺出、去蕪存菁,以輕鬆的之字來介紹艱深且最新的保肝知識,實在值得本國及全球的華人仔細閱讀。   「保肝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想保肝,先別急著找東西來「補」肝,讀完這本書,保肝

就成功了一半! (文 / 許金川(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暨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4 值得一讀的好書   肝細胞癌(俗稱肝癌)是人類最常見的癌症之一,肇因於慢性病毒性肝炎感染或其他任何慢性肝損傷,不幸我國是高流行地區,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台灣人死於此病。事實上,台灣人好患此病早在日治時期台北帝大(台大的前身)病理科的死亡解剖即已明瞭,以後自台灣有更完整的病例登錄及死亡資料以來,肝癌一直高居男性死亡的第一位及女性死亡的第二或第三位。直到最近幾年,在男性死亡的首位才由肺癌取代。只要稍微留意,大家一定會發現自己的親戚朋友有不少人是死於此病,可見其猖獗。   正常的肝臟是不會長肝癌的,因此當

肝癌被診出時,事實上我們是在和兩個疾病周旋——一個是肝癌本身,另一個則是長出癌的背景肝組織,換言之,要照顧一位肝癌的病人,不只要處理肝癌本身,還得要處理隱藏在其下的肝臟病變——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肝硬化,事實上B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癌病人有85%會合併肝硬化,C型肝炎病毒引起者則高達95%以上合併有肝硬化,因此照顧肝癌病人的醫護團隊,不只要瞭解肝癌還得瞭解肝硬化、肝炎,才能給這些病人最好的照顧。   二、三十年前醫界對肝癌的瞭解相當有限,病人一旦被診出肝癌,幾乎沒有例外,在幾個月內就死亡,五年存活率不到2~3%,由於醫界的努力,近年來對肝癌的病因、危險因子有深入的瞭解,進而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因

此目前的五年存活率可達50%以上,進步不可說不大。由於可以早期診斷而且存活率大幅提昇,在診斷、治療乃至照護及日常的生活(例如飲食、運動及心理諸方面),病人或是家屬都一定會有很多疑問。任何疾病能否成功的加以處置,不只要有高明的醫術,也一定要有病人以及家屬的配合,而病家的配合則源於對病情的瞭解。依據過去幾十年我的行醫經驗,有不少病患或是家屬,由於不瞭解肝癌這個病而不肯接受定期追蹤,或是醫師在早期就診斷出來然而由於病人自覺沒有症狀而逃避治療,不願積極配合,而錯失良機,鑄成大錯。也有人誤信偏方,等到病入膏肓才回來,為時已晚,令人扼腕。   台大醫院的幾位年輕肝癌專家所組成的多科診療照顧團隊,平時就在照

顧肝癌病人,術德兼修,經驗豐富,由內科陳健弘副教授領軍編寫了《圖解肝癌診治照護全書》,由病人最常問的問題開始,逐漸引入病因、檢查、診斷、疾病的分期、治療乃至飲食注意事項及生活照顧各方面,有深入淺出的描述,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事實上,不只對肝癌病人和家屬有用,對照顧肝癌病人的醫護人員也極具參考價值,因此樂於為序如上。 (文 / 陳定信(台大醫學院內科特聘講座教授暨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治醫師) 推薦序5 臺灣國病由臺灣醫師來解答   癌症是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也是台灣民眾的第一大死因。根據2009年的癌症發生率,肝癌高居男性癌症的第一位、女性癌症的第四位;根據2010年的癌症死亡率,肝癌高

居男性癌症的第一位、女性癌症的第二位。慢性B型和C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細胞癌的主要致因,全球約有三億五千萬的慢性B型肝炎病患;以及一億七千萬的慢性C型肝炎病患,他們主要分佈在東南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以及南美洲,台灣也是B型和C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盛行地區。   慢性B型肝炎可以透過疫苗接種來加以預防,台灣自1984年展開全球最早的全國性B型肝炎接種計畫,使得接種過的出生世代的B型肝炎病毒帶原率大幅下降,肝癌的發生率也顯著降低,B型肝炎疫苗是第一個被證明有效的癌症疫苗。但是B型肝炎疫苗對於已經感染的慢性帶原者,並不具有保護作用。近年來,已有多種抗B型肝炎病毒藥物上市,這些藥物可以有效抑止B型

肝炎病毒的複製,進而減少肝癌的發生。這些抗病毒藥物都必需長期服用,而且有些藥物容易誘發B型肝炎病毒的抗藥性。   直到目前,C型肝炎疫苗仍在研發階段。抗C型肝炎病毒藥物已經上市,不僅有不錯的療效,也相當多的慢性感染者可以痊癒。自從2003年底起,全民健保開始給付慢性B型及C型肝炎患者的藥物治療,最近幾年來,肝癌的發生與死亡風險已有顯著的下降。   肝癌防治的成功關鍵,在於慢性肝炎患者能否自我提高警覺,積極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與肝病的定期篩檢。由於肝癌的成因、症狀、診斷、治療和預後相當複雜,而且東西方的臨床診療準則並不相同,不僅醫事人員有所迷思,一般民眾更不容易瞭解。舉例來說,肝癌不是一種疾病而是

兩種疾病,治療肝癌的同時,也要治療肝硬化、B型肝炎和C型肝炎。肝癌不需要切片就可以確診,亞太肝臟研究學會、歐洲肝臟研究學會、美國肝病研究學會都一致同意,在特定條件下,如果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有肝癌的典型特徵,就可以不需要切片而確診肝癌。東方與西方的肝癌治療方法差異很大,西方傾向做肝移植,而東方傾向先進行栓塞治療。展開標靶治療的時機也不相同,歐美在早期就使用標靶治療,而亞洲是在不能做栓塞才考慮使用。   雖然市面上有不少肝病相關的書籍,但是大多數都是綜合討論多種肝病的翻譯作品,並沒有臺灣醫師撰寫的肝癌科普專書。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陳健弘教授,應「原水文化」的主動邀約,策劃出版由臺灣醫師群共同

撰寫的《圖解肝癌診治照護全書》,本書的作者群都是專業學術素養優異、臨床診療經驗豐富、深具醫病溝通能力的專科醫師。他們以流暢的文筆配合明確的圖解,深入淺出地介紹最新的肝癌醫藥知識,鼓勵病患勇敢面對疾病,接受正規診斷與治療。本書不僅可以加強健康照護者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更可以使一般民眾獲益匪淺。陳教授及作者群的仁心仁術,以及積極推廣民眾健康教育的良善慈悲,令人感動欽佩! (文 / 陳建仁(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推薦序6 肝癌者不可或缺的診治照護寶典   《圖解肝癌診治照護全書》將肝癌相關的醫療資訊做了非常完整的整理,讓肝癌病患和民眾可以全面地了解肝癌的相關知識、檢查、治療、飲食和照護等衛教資料。   

癌症一直是臺灣地區十大死亡原因的首位,肝癌則名列所有癌症死因的前兩名,每年約有一萬多名新發病患,而造成七千多人死亡。大部分的肝癌患者合併B、C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因此病毒性肝炎帶原者、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都應主動定期、不超過半年追蹤檢查一次,而且追蹤檢查除了檢驗GOT、GPT,一定要加上超音波和胎兒蛋白。   肝癌的治療方法包括經動脈栓塞、酒精注射、射頻燒灼、手術切除、肝臟移植、化學或標靶藥物療法等等。但根治性較高的還是外科治療,包括手術切除或肝臟移植。由於多數肝癌合併病毒性肝炎及其造成的肝硬化,肝功能對肝癌治療方法的選擇有決定性的影響,也因此肝癌的分期除腫瘤的大小及數目外,也包含肝功能及患

者的體能狀況。肝癌手術切除是否可行,主要是根據肝臟儲備功能及剩餘肝容積而定。近二十年來,由於肝臟移植手術的進步,特別是活體捐肝手術技術的精進,帶動了肝癌切除手術的進步,使肝臟切除手術從過去的降低死亡率,進步到手術中避免輸血、趨近零手術死亡率的新紀元。   肝臟移植已公認是極期肝病的標準治療,對於合併肝硬化的肝癌、局部切除有發生肝衰竭風險的病患,肝移植手術是唯一的生機。許多肝癌患者常合併相當程度的肝硬化,限制了治療方法的選擇與成效。肝臟移植是有機會同時治療肝癌、肝硬化及病毒性肝炎三個問題的唯一根本治療方法。   本人從一九八四年完成亞洲首例成功的肝臟移植以來,至今完成肝臟移植手術千餘例。到肝臟移

植門診找我的幾乎都是嚴重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大都是尋求積極的治療方法、求生意志堅強的病患。在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後,絕大多數病患都可回歸正常生活,並回到原來工作崗位。肝臟移植手術不斷精進、病例也逐年成長,從早年一年只有個位數病例,到現在高雄長庚醫院每星期都有三例換肝手術。肝臟移植也從早年必須遙遙無期的等待大愛捐贈器官,到現在可藉由親屬的主動意願捐贈部分肝臟,爭取重生的機會。   至於,肝癌肝移植的適應症,台灣健保局在二00六年七月之前採用“米蘭標準”,也就是單一肝癌不大於5公分,或多發肝癌不超過3顆且任一顆不超過3公分者,才能進行肝臟移植。隨後放寬到“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標準”,即單一腫瘤不大於6

.5公分,多發腫瘤不超過3個且任一顆不超過4.5公分、總直徑不大於8公分。針對部分超過標準的肝癌患者,高雄長庚團隊規劃移植前局部降期(down-staging)治療,以經肝動脈栓塞、射頻燒灼、酒精注射、或局部切除手術,先把肝癌的期別降至符合標準,再進行活體肝臟移植手術,五年存活率達90%(Transplantation 2008),優於美國、歐洲與日本。   這本書深入淺出,除了最新的肝癌診斷和治療方法的詳細說明,還有豐富的肝病衛教知識,經陳健弘醫師總策劃,並由台大醫院科際整合的肝癌醫療團隊共同執筆完成,是病患和民眾做非常好的參考資料,我很高興看到一本這麼完整而深入淺出的肝癌書籍,也期待這本書

能造福更多病患。 (文 / 陳肇隆(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院長) 推薦序7 讓病人的醫療權更有保障   7月28日「世界肝炎日」,這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第四個疾病日,可見全世界肝患者之多。根據世界肝炎聯盟(World Hepatitis Alliance)的統計,全世界平均每12個人就有1人罹患B型或C型肝炎;然而台灣地區卻遠高於全世界的平均,每6個人中就有1人受到感染,盛行率足足比世界平均高出2倍。   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每天有33人死於肝病,每年有7千餘人死於肝癌,5千人死於肝硬化,而十大癌症死因,肝癌排名第二位,肝病可以說是台灣人的「國病」。前一陣子,有一位病患跟我分享她女兒出嫁的喜悅,他十

幾年前得到7~8公分的肝癌,看著年紀尚輕的兒女,不知是否能看著他們長大,當時也聽從專業團隊的建議,不輕易聽信坊間沒有根據的治療方式,如被吹噓的健康食品等,堅持在醫院接受一系列的正統治療,如今看到女兒出嫁,心中又感激又驕傲。   肝癌相關的圖書有許多,但不是只有專業人士才看的懂的專業書籍,就是並非肝癌專業團隊所寫的書,在平日執業生涯中,總會有病患或家屬詢問是否可推薦,由肝癌專業團隊針對他們寫的淺顯易懂又正確的書籍,我自已也由衷的希望有這樣圖書的出現。   長久以來國人對於肝病的健康知識是嚴重的不足,再加上由於肝臟內沒有神經分佈,病人往往等到出現症狀才來就診,反而失去黃金治療期。因此,如何幫助這些

高危險群接受正確而且完整的診療,來獲得最好的成果,更顯得重要。   我與陳健弘醫師雖然隸屬不同醫院,但我經常在肝病的國內、外學術研討會上聽到陳醫師精闢的學術發表,沒想到他在如此忙碌之餘,還有心統籌《圖解肝癌診治照護全書》,令我敬佩!   本書集合國內最強的團隊--台大醫院「肝癌多科診療團隊」所有成員含內、外、放射、營養、護理及安寧療護,以一般人易懂的文字對肝癌的診斷、各項檢查及其分期與治療有深入淺出的介紹,其中有一篇讓我印象很深刻,該文是帶領讀者,當被醫師診斷為肝癌時該如何與醫師溝通,讓病人的醫療權更有保障。   此外,台灣人最喜歡「補」身體,往往越補越糟,該書也針對肝癌病患的飲食做詳細的說明

,解決癌症病人和家屬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困擾,相信讀者可以從中得到很多的幫助。看到這本書出版,也讓我多年期盼的民眾教育出現曙光,因此在這很誠懇的向讀者們推薦此書。   最後,我要提醒讀者,當您是肝癌高危險群,如——B型肝炎帶原者、C型肝炎帶原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家族中有人罹患過肝癌,請務必「定期做篩檢」,如此方能真正確保肝臟的健康。總希望有一天,肝癌因為您我的努力,而不再是我們的國病,藉陳醫師大作一角也與大家共勉之。 (文 / 陳潤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院長) 總策劃序 面對肝癌.請接受正規治療   台灣地區每年新增加的肝癌病人數,目前已經增加到九千人。回顧過去一、二十年來,肝癌的五年

存活率,是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不過截至最近為止,五年的存活率不過是百分之二十幾,一直無法突破百分之三十。因此對於肝癌的診斷與治療,仍是有很多的工作等待我們去克服。   對於台灣國人來說,肝癌是一個很嚴重且很重要的疾病,雖然市面上有不少有關肝病相關的書籍,不過大多是肝病的綜論,並沒有由國人寫的單獨談論肝癌的書。所以當原水文化主動與我們連絡,表示希望能夠出版一本由國人自己撰寫的《圖解肝癌診治照護全書》,我就毫不猶豫的接下這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肝癌有很多與其他癌症不一樣的地方,這樣的概念可能不只一般的民眾不知道,就連很多醫護人員可能也是不清楚;肝癌與其他癌症不一樣的地方有幾個——   第一︰不需

要切片就可以確診肝癌。這樣的概念對於很多腫瘤科醫師來說,甚至是保險公司核保人員,是一個很難接受的概念。但是由於肝癌常常伴有肝硬化,由於有嚴重的腹水及凝血功能障礙,有很多病人是沒有辦法接受肝臟切片的,所以世界的三大肝臟學術團體,包括:亞太肝病醫學會、歐洲肝病醫學會以及美國肝病醫學會,都一致同意,在特定的條件之下,如果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有肝癌的典型特徵,那麼就可以根據這個影像學檢查而不需要切片,可以確診肝癌。很多保險公司的核保人員一直要肝癌病人回醫院申請病理切片的報告,才願意核保理賠,這表示這些保險公司的核保人員對於肝癌的知識是落伍的。   第二︰肝癌的分期有多種的分期方式。大部分的其他癌症都

是使用所謂的TNM分期,也就是根據腫瘤大小(T)、淋巴腺有無轉移(N)、及有無其他遠處轉移(M)來做分期,通常分為4期,第1期是較為早期,第4期為最後期別。然而就肝癌的特點,肝癌要選擇哪一種治療方式,以及預測病人的存活,除了看肝癌本身之外,也需要看肝癌以外的肝組織情況。   大部分的肝癌患者都是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這些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情況也都會影響肝癌病人存活率。換句話說,一個好的肝癌分期系統,必須同時考慮腫瘤的因素及肝臟因素。TNM這樣的分期方式,對於可以手術治療的肝癌病人也許實際應用還不錯,但對於所有肝癌病人TNM這個系統並不是很好的分期制度,因為TNM系統只考慮到腫瘤這個因素,沒有考慮也

會影響存活的肝功能這個因素。目前國際上最常使用的分期,是自西班牙巴塞隆納所發展出來的,英文簡稱為BCLC分期,總共分為五期,而不是四期。   第三︰對於肝癌的治療,東方的治療準則與西方的治療準則差異很大。西方對於肝癌是否可以開刀,是採取相當保守的態度,只有一部分的病人會建議採取開刀的方式,很多病人都會很早就被建議要使用標靶治療的藥物,甚至有一大部分的病人被建議的最好治療方式是做肝移植。在亞洲地區,由於肝移植的捐贈者不是那麼容易取得,因此無法將肝移植列為例行的第一個治療選項,而亞洲地區對於肝癌可以開刀的適應症會比西方國家寬的多。因此,同樣一個病人,在歐美醫師眼中是無法手術切除的肝癌,轉到亞洲國家

來很有可能是可以切除的。在歐美醫師眼中不適合做栓塞的病人,如果轉來亞洲地區變成可以做栓塞。對於使用標靶治療的時機,歐美地區對於肝癌病人是很早就使用標靶治療,而亞洲地區大部分是不能做栓塞時,才開始考慮使用標靶治療。所以,如果把東方與西方的治療準則拿出來做比較,有時候會讓人誤以為是在談論兩個疾病。   第四︰肝癌事實上是兩個疾病,而不只是一個病。為什麼說肝癌是兩個病,之前已經有說過,肝癌除了癌症本身之外,還有非癌症的肝病需要考慮,所以當我們在治療肝癌病人的時候,我們同時也要考慮要如何治療肝硬化、要如何治療B型肝炎、要如何治療C型肝炎。換句話說,治療肝癌時也必須同時治療肝硬化、B型肝炎、或C型肝炎。

有些病人,我們並不積極治療肝癌這疾病,反而先去治療B型肝炎,如此就可以改善肝癌的期別,使原本不能做栓塞的變成可以栓塞。這些都是其他癌症沒有的特徵。   由於肝癌具有以上這些特徵,所以絕對值得出版一本專門討論肝癌的書。   當民眾被診斷出有肝癌的時候,我們非常誠懇的建議,希望你跟與你的主治醫師好好的討論治療的方式。由於肝癌的治療組合有很多種可能性,個人的差異也很大,所以你問其他病友的治療經驗並不一定適用於你。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想要去嘗試另類療法,不過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另類療法被證實有效。也可能會聽說有某人被診斷是肝癌,吃了某個藥腫瘤就消失了,但是這些病人是否有得到確診,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肝癌治療方式分為很多種,不過在這眾多治療方式之中可以將肝癌治療分為三層級——第一類為「治癒性的治療」、第二類為「有療效但非治癒性治療」、第三是「療效尚待確定的治療」。治癒性的治療主要包含手術治療、局部治療(包含局部酒精注射以及無線電頻率燒灼術)、肝臟移植。不同層級的治療對於肝癌的療效是有顯著差異的,治癒性的治療的效果是最好的,所有新診斷的肝癌病人,都要評估是否可以接受治癒性的治療。   除了本書的作者群外,台灣還有更多的肝癌專家,由於版面的限制,我們無法讓這些專家都能著墨,在此要向這些專家致上歉意。肝癌是一個需要多科團隊才能將病人做最好治療的癌症,所以本書的出版也是一樣,是由一個肝癌的團隊來

完成。我非常感謝所有這個團隊的醫師,能在工作忙碌之餘,犧牲自己假日寶貴的時間,來幫大家撰寫這些文章,同時也感謝老師前輩們,不吝提供意見,甚至還為我們寫序,這是我們的榮幸。希望這本書能對所有的肝癌病人及家屬,有所幫助。 (文 / 陳健弘(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憲法及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下之藥品近用權:以專利連結制度中暫停核發藥品許可證為中心

為了解決肝癌標靶藥物健保給付標準的問題,作者吳詩婷 這樣論述:

藥品已成為當代工業社會中治療或預防人類疾病之必需品,亦已成為經濟市場上左右人類身體結構及生理機能之產品。藥品之近用涉及國際經貿法、衛生法及人權法,尤其在國際藥品專利保護體制興起下,國際社會已逐步建立相關規範與原則。反之,我國憲法同樣以保障人民健康為社會國宗旨之一,相關內涵卻仍有待發展。本文旨在藉由藥品專利連結制度下的藥品近用爭議,嘗試平衡智慧財產權與健康基本權之法益衝突,以論證並發展憲法訴訟制度下可行之藥品近用請求權。藥品近用權與經濟社會不平等息息相關,因此本文認為分配正義應為保障之首要重點。其中,《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2條保障之健康人權,經過多年解釋與發展,已然建構出可操作之藥品

近用權內涵。同時,在世衛組織與世貿組織之框架下,近年亦以保障藥品近用為目的嘗試規範國家行為。至於我國憲法,司法院晚近始初步肯認健康基本權為憲法第22條保障,並認定國家制定相關制度時負有「最低限度之保護義務」,但藥品近用權是否為憲法所保障及如何保障,至今司法院大法官未曾有機會闡釋。然而,國際公約或憲法對藥品近用權之解釋是否已足以回應根本之經濟社會不平等問題,不乏疑慮。尤其基於藥品近用權的給付請求性質,使其可裁判性備受質疑,徒使權利難以行使。是故本文主張,於未來憲法訴訟制度下,藥品近用權應以基本能力說為審查依據,就個案研判其可裁判性。司法院亦應考慮適用舉證責任適度反轉之寬鬆審查,以有效課責國家保障

義務。本文以專利連結制度下行使藥品近用權為例,驗證本文對藥品近用權憲法保障之主張。國家同時負有保障智慧財產權與藥品近用權之雙重義務,且於兩者之法益可能發生衝突時,須盡力加以平衡。全民健保係我國保障藥品近用權之基礎,並非所有對健康有益之用藥皆為健保給付,是以本文將分別以實際案例討論健保給付藥品與非健保給付藥品之近用權,藉以檢視未來於憲法訴訟制度下,兩者可能採取之救濟。

KRAS原生型之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第一線 標靶藥物治療成本效益分析: 以bevacizumab, cetuximab及panitumumab為例

為了解決肝癌標靶藥物健保給付標準的問題,作者楊于萱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與目的:大腸直腸癌為世界前四大致命癌症,隨著醫療科技發展,晚期大腸直腸癌治療選擇越來越多元,如標靶藥物與免疫藥物治療。然而病人總存活期(OS)增加,治療費用也隨之上升,高昂的藥物費用可能造成社會與病人的經濟負擔。過去研究資料來源多以隨機分派臨床試驗為主,可能無法反映真實世界治療情形,因此本研究採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之觀點,比較無法開刀切除之KRAS原生型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之成本效果。研究方法:資料來源為2014至2017年癌症登記檔、2013至2018年全民健康保險申報資料與死因統計檔,定義無法開刀切除之KRAS原生型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在第一線使用bevac

izumab、cetuximab或panitumumab標靶藥物治療以及疾病惡化後之醫療費用,並以分割存活模型建構及模擬10年成本效果分析。使用存活年(Life-year)與生活品質校正人年(QALY)作為效果評估指標,並以2020年台灣1倍與3倍人均國內生產毛額作為遞增成本效果比(ICER)的閾值呈現分析結果,並進行單維敏感度分析、機率敏感度分析及情境分析,以驗證模型穩定度。研究結果:基礎值分析結果顯示使用cetuximab治療總醫療費用相較於bevacizumab低新台幣15,043元,且可增加0.12年之生活品質校正人年,因此cetuximab作為無法開刀切除之KRAS原生型轉移性大腸直

腸癌病人第一線治療標靶藥物在經濟上具有絕對優勢(dominant)及主導地位。而panitumumab相較於bevacizumab有較高的總醫療費用(新台幣87,066元),且可增加0.18年之生活品質校正人年,每增加一個生活品質校正人年的遞增成本效果比為483,742元。進一步比較cetuximab與panitumumab,第一線使用panitumumab治療每增加一個生活品質校正人年的遞增成本效果比為1,648,958元。機率性敏感度分析結果顯示以2020年的1倍人均國內生產毛額(新台幣838,541元)作為遞增成本效果比的閾值,相較於bevacizumab,無論cetuximab或pan

itumumab均具有成本效果,兩者成本效果可接受率分別為60.0%與53.3%,而以3倍人均國內生產毛額(新台幣2,515,623元)作為閾值,cetuximab與panitumumab分別有76.5%和75.9%的機率具有成本效果。進一步比較cetuximab與panitumumab作為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的成本效果,以1倍人均國內生產毛額(新台幣838,541元)作為願付價格閾值時,panitumumab僅有49.9%的機率具有成本效果,而以3倍人均國內生產毛額(新台幣2,515,623元)作為願付價格閾值時,panitumumab有56.9%的機率具有成本效果。結論:相較於bevaciz

umab,無法開刀切除的KRAS原生型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使用cetuximab或panitumumab作為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為具有成本效果的治療選擇。關鍵字:bevacizumab、cetuximab、panitumumab、轉移性大腸直腸癌、KRAS原生型、成本效果分析、分割存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