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觀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白衣觀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慧淨法師,佛可法師寫的 業思想概說 和徐徹,李焱的 佛界百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商周知識庫也說明:人才》○台積電搶才,帶動其他產業提高薪資與… 2021-11-25| 第1776期. 封面故事 · 在小公司學成千手觀音.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淨土宗 和香港中和出版所出版 。

東方設計大學 美術工藝系 何孟穎、王俊盛所指導 張德怡的 手繪工筆畫創作之研究以觀音佛像畫為例 (2021),提出白衣觀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佛法、觀音、工筆、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尉遲淦所指導 羅海濤的 從「體、相、用」論中國觀音繪畫 (2020),提出因為有 觀音繪畫、觀音信仰、體相用、佛性、藝術三昧的重點而找出了 白衣觀音的解答。

最後網站[三十三觀音] 白衣觀音 - 禪林歲月話菩提則補充:一般說到觀音,就會聯想到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多以白衣樣貌呈現,代表清淨、柔軟、 ... 菩薩以柔軟的白衣化身,施予眾生無畏、光明,慈航普濟潤澤萬物。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白衣觀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業思想概說

為了解決白衣觀音的問題,作者慧淨法師,佛可法師 這樣論述:

  此書有理說(業思想概說)、事證(地獄見聞等)兩部分,理事互相發明、互相印證,而無偏廢。若依次序順、逆通讀,必可得全書要領。   此書所譯「業因果」思想有幾個重點:1. 業力不思議、2. 身口意三業、3. 共業與別業、4. 因果通三世、5. 業的種子儲藏在第八識,遇緣起現行、6. 因緣和合而生果、7. 臨終三位;這些思想總結為:因果三柱――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自因自果(自作自受)。一個人若有「因果業報」的觀念,才會相信佛法,對佛法的修持有動力,而導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實修。若從業報成立的因緣果來看,淨土門的「因」是稱名念佛,「果」是往生成佛,「緣」是阿彌

陀佛本願(弘誓)力;或者說,念佛為因,佛願為緣,因緣和合,則五乘齊入彌陀報土(果)。這其中,彌陀本願之緣及因果,皆是阿彌陀佛無條件的迴向布施給眾生。   本書所蒐集「地獄見聞」、「瀕死體驗」、「見證輪迴」三大類事例,能印證佛法的真實不虛,亦能啟發念佛人「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的無上信心。若平時不信「念佛往生」,或信而不堅的人,臨命終時,應把握時機,為他開示、助念,令其神識往生彌陀淨土,永離輪迴之苦,徹證涅槃之樂。末法五濁的凡夫,福薄慧淺,只有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是唯一得救的希望,書中雖多說念佛的「現生」之益,但已殊勝於其他法門,乃至超越其他宗教了,更何況命終往生淨土成佛,則是超越無上的

大利益。因此,每一則「念佛感應」的真實事蹟,關係到當事人的生死得度,讀者應以莊嚴、隨喜之心面對,不僅增強個人念佛得益的信心,也與當事人共鳴而深結淨土緣。何況每一位往生者,到彼淨土之後,都將快速成佛,乘願再來,為無量眾生作梯航。

白衣觀音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因上精進,果上隨緣。閒時來慈山寺賞桃,醉翁之意又怎會止步於此?山門之內自有妙思處處,只待有緣人慢慢發掘?
…………………………………………………………………………………….………………………………………….……….

訂閱我哋IG, 發掘我倆更多的生活點滴?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perfectcontinuouseat

加入我哋會員,不時會收到我們送出的小心意?
YouTube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oFileUAn9bi3wUHPgvOzw/join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erfectcontinuouseat

合作邀請✉️: [email protected]

你訂閱了嗎? https://www.youtube.com/PerfectContinuousEat/

…………………………………………………………………………………….………………………………………….……….

?相機:
Sony A7III - 24-70mm f/2.8 GM
Sony A6400 - 16mm f/1.4
iPhone 11 Pro

穩定器:
DJI Osmo Mobile 3
DJI Ronin SC

航拍:
DJI Mavic 2 Pro

腳架:
Peak Design

相機背囊:
Peak Design 20L

手繪工筆畫創作之研究以觀音佛像畫為例

為了解決白衣觀音的問題,作者張德怡 這樣論述:

手繪工筆畫創作之研究以觀音佛像畫為例研究生:張德怡 指導教授:何孟穎王俊盛摘 要 本創作藉由手繪工筆畫之創作與研究,推廣觀音佛像畫之文化藝術的整合,傳承,綜觀經由觀音佛像畫的傳達,可療癒人心,提升自我心靈的安定啟蒙,期待本創作研究與論述的結果,能與同行同創作工作者可以交流砥礪,找到更多跨領域資源的合作,進而期望襯映佛像畫周邊產業的提升,如佛畫鑑賞與創作、泥塑漆器琺瑯工藝、文藝商品市場、視覺藝術產業等。 本創作研究之文獻探討講述的部分為,工筆畫線條的重要性及填色的順序行為,並詳述觀音的由來,從經譯名號等源起,分析觀音從印度發源,至

魏、晉、唐、明、清等十四個朝代演變過程及風格形象,經過歷史更迭,見證佛法由盛轉衰的過程,並領會東西方藝術之美感。也藉由研究分析張大千、夏荊山、施金輝三位典範大師的繪畫風格,色彩配置應用等技法構圖,從中得到啟發與學習,運用於本創作之美學素養中。 在實務研究法中,將自身薰習佛法多年的通論,消化融合後透過經驗累積,混搭技法的應用,在繼承傳統內涵與精神下,闡述創作理念與內容詮釋,發展新的圖像面貌,表現「人間性」的觀音法像,以手繪工筆畫細膩線條之技法,配置柔和色彩,重新詮釋觀音的輕靈優雅,慈悲喜捨的形象。 藉由透過手繪工筆畫的成果力量,藝術的感染力,期盼能夠宣揚佛法,開展觀音佛像畫的新創作紀元,

在既有優秀傳統的手繪工筆畫之觀音佛像基礎下,發展自我的創作風格,企圖以觀音佛像畫規鑑人心向善,傳遞正面能量。最後期許以從事15年的研究繪畫創作,及教學實務的資歷,大大小小的畫展、講座與參與社會公益,能因觀音佛像畫廣結善緣,並持續對慈善公益方向努力。

佛界百佛

為了解決白衣觀音的問題,作者徐徹,李焱 這樣論述:

  「中國民間崇拜文化叢書」是著名歷史學者徐徹先生關於佛仙鬼神的代表作之一,包括《佛界百佛》《道界百仙》《冥界百鬼》《民間百神》4冊。作者通過對史料筆記及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的深入研究,將民間信仰的一百種佛、仙、鬼、神的形象來源、演變歷程、不同版本、現存遺址和祭祀活動等進行發掘和整理,是當下少有的關於民間宗教信仰和崇拜文化的系統性研究作品。   本冊《佛界百佛》由徐徹與李焱共同編著,列舉了佛陀、菩薩、羅漢、高僧等共一百位佛教相關形象,配有經典插圖,有助於增進讀者對佛教文化的了解。 本書特色   1.考證歷代民俗信仰 打開仙佛神鬼的眾妙之門   2.仙、佛、神、鬼等民間信仰與崇拜文化的系統性

研究代表作;   3.追溯民間信仰的起源、演變、版本差異、相關遺址與祭祀活動;   4.晚清著名史學者徐徹代表作。 作者簡介     徐徹   1939年生。中國晚清史學者,中國現代史學者,吉林大學歷史系畢業,歷史學碩士。遼寧古籍出版社前社長兼總編輯,編審,教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吉林大學、遼寧大學等高校客座教授。任遼寧省老教授協會人文社科委員會名譽會長。撰寫的著作有:《徐徹晚清史論》、《慈禧大傳》、《張作霖傳》、《努爾哈赤》、《皇太極》、《張學良》、《中國百神仙》、《中國俗神》、《趣談中國神仙》、《趣談中國銅墨盒》等43部。 李焱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研究生畢

業。歷史學碩士。遼寧省傳記文學學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遼寧省民俗學會會員、遼寧省張三丰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出版著作《對聯漫話》《燈謎趣事》等。   第一章:佛陀部 01 如來佛 002 02 彌勒佛 012 03 阿彌陀佛 015 04 歡喜佛 017 05 毗盧遮那佛 020 06 藥師佛 024 07 燃燈佛 026 08 阿閦佛 028 09 寶生佛 030 10 不空成就佛 031   第二章:菩薩部 11 觀音菩薩 034 12 文殊菩薩 038 13 普賢菩薩 040 14 地藏菩薩 043 15 大勢至菩薩 045 16 藥王菩薩 048 17 虛空藏菩薩 050 18

維摩詰菩薩 053 19 十二圓覺菩薩 056   第三章:觀音部 20 聖觀音 062 21 千手千眼觀音 064 22 十一面觀音 068 23 不空羂索觀音 070 24 馬頭觀音 072 25 如意輪觀音 074 26 准胝觀音 075 27 數珠手觀音 077 28 水月觀音 078 29 馬郎婦觀音 081 30 楊枝觀音 083 31 白衣觀音 086 32 善財 088 33 龍女 090   第四章:諸天部 34 二十諸天 094 35 四大天王 096 36 大梵天王 100 37 帝釋尊天 102 38 密跡金剛 104 39 大自在天 106 40 散脂大將 109

41 大辯才天 112 42 大功德天 115 43 韋馱天神 118 44 堅牢地神 121 45 菩提樹神 124 46 鬼子母神 127 47 摩利支天 129 48 日宮天子 131 49 月宮天子 132 50 娑竭龍王 134 51 閻摩羅王 136 52 天龍八部 140 53 哼哈二將 145   第五章:明王部 54 孔雀明王 150 55 馬頭明王 152 56 不動明王 154 57 降三世明王 157 58 軍荼利明王 158 59 大威德明王 160 60 金剛夜叉明王 162 61 無能勝明王 164   第六章:羅漢部 62 十大弟子 168 63 十八羅漢 17

3 64 五百羅漢 177 65 賓度羅跋羅度闍尊者 181 66 迦諾迦伐蹉尊者 184 67 迦諾迦跋釐墮闍尊者 185 68 蘇頻陀尊者 186 69 諾矩羅尊者 187 70 跋陀羅尊者 188 71 迦理迦尊者 189 72 伐闍羅弗多羅尊者 190 73 戍博迦尊者 191 74 半托迦尊者 192 75 羅睺羅尊者 193 76 那伽犀那尊者 194 77 因揭陀尊者 195 78 伐那婆斯尊者 196 79 阿氏多尊者 197 80 注荼半托迦尊者 200 81 慶友尊者 201 82 彌勒尊者 202   第七章:高僧部 83 攝摩騰 206 84 竺法蘭 209 85 安世

高 211 86 朱士行 213 87 佛圖澄 214 88 道安 217 89 鳩摩羅什 219 90 法顯 222 91 達摩 224 92 慧遠 230 93 玄奘 233 94 道宣 239 95 善無畏 241 96 金剛智 243 97 不空 245 98 一行 248 99 鑒真 253 100 濟公 255 彌勒佛 彌勒佛有兩位,一位是印度的洋彌勒,一位是中國的土彌勒。 洋彌勒,姓阿逸多。彌勒是他的名字,是梵文的譯音,意譯是慈氏。那時他是菩薩,還 沒有成佛。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的記載,彌勒佛生於印度南天竺婆羅門家,是一個貴族,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他負有特殊的使命

,先於釋迦牟尼佛離開人世,上生兜率天內院,接受上天的洗禮。兜率天即「妙足天」,是候補佛的基地。經過四千歲,即人間的五十六億七千萬歲,彌勒佛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樹下成佛。釋迦牟尼佛死後,他作為接班人,廣傳佛法,成為佛教領袖。因此,彌勒佛被稱為彌勒如來。相傳,彌勒佛活了八萬四千歲。 土彌勒,名叫契此。五代時後梁的和尚。浙江奉化人,號長汀子。這是一位充滿神秘色彩的怪和尚。他的長相很奇特,身材矮胖,肚腹滾圓。他用一根破木棍,挑着一個破布袋,布袋裡裝着他所有的家當。他居無定所,隨處而安,還經常說出一些讓人摸不着頭腦的話,像個瘋和尚,人們給他起個外號叫布袋師。冬天,有時他躺在冰雪中,雪不沾衣。說人家吉凶禍

福,屢試不爽。他腳着濕草鞋,天就要下雨;足履乾木屐,天就要大旱。他曾作歌道:「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物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他非常崇拜主觀的心,認為心是「十方世界最靈物」。他有時作偈以自娛抒情。偈,是佛經中的唱詞。曾偈道:「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觀人少,問路白雲頭。」表現了他的樂天達觀的性格。後梁真明三年(916)三月,布袋和尚來到奉化岳林寺東廊,端坐在一塊巨石上,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唱罷,布袋和尚安然而逝。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布袋和尚是彌勒佛的化身。回想起布袋和尚生前種種奇特的表現,人們終

於找到了答案。於是,人們把他的肉身埋葬在岳林寺西二里的山上,並起名彌勒庵。此後,人們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雕塑成彌勒佛,置放於天王殿正中,虔誠膜拜。

從「體、相、用」論中國觀音繪畫

為了解決白衣觀音的問題,作者羅海濤 這樣論述:

研究中國觀音繪畫必先了解其核心要素:觀音繪畫之目的,不是為了賞心悅目,而在於成佛的任務;觀音繪畫之內容,不只表現觀音形象,而是其悲智雙運的佛法內涵;觀音繪畫之創作,不僅要求熟練掌握藝術技法,更要求佛法之解行並重,以觀音與我不二的精神融入創作,以藝術的方便自利利他,成就佛道。這些方面都需要佛法的融入,如何了解和學習佛法,以及深入認識觀音繪畫的成佛任務,也就成為了研究觀音繪畫的必須與關鍵。但只從「體用」去理解是不夠的,如果沒有「相」的一面,那麼「體」就缺乏呈現的內容,「用」就缺乏展示的效果。因此從「體、相、用」合一的角度,以佛理探討(理體)、資料分析(事相)、實踐啟發(應用)的研究方式,來探討觀

音精神(體)、歷代的觀音繪畫(相)、和成佛的可能(用):首先,在中國本土文化、印度佛教、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領域,討論「體、相、用」的歷史演變和思想意涵;然後,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四個發展階段,討論歷代觀音繪畫的題材與風格演變;最後,在藝術實踐的角度,來探討觀音繪畫的藝術表現(相)、藝道本體(體)、藝術創作(用)。對佛法的研究,除了文獻的基本詮釋,更多是佛法對人生和藝術之價值的詮釋;而對觀音繪畫的研究,除了參考歷史文獻及學界成果進行脈絡整理,更在「體、相、用」的角度輔以歷代觀音圖像開展美學理論和藝術生命實踐的詮釋。觀音繪畫屬於「相」的範疇,是普度眾生的一種藝術化現。觀音菩薩證入佛智

,體性恆寂,行「身、語、心」三化業為度生之「相、用」,體現在三方面:「身」,能現圖畫中莊嚴身相;「語」,借助繪畫方便說法;「心」,指歸自性之繪畫心法。繪畫是一種視覺「語言」,借藝術家之手、筆墨圖紙,觀音菩薩展現各種莊嚴慈悲的化身於世人眼前,這種圖畫之「相」,是一種方便善巧的「語業」。觀音繪畫以「畫之相」明「心之體」。佛法中的「體、相、用」圓融地闡述了以揭示「佛性」為究竟的觀音繪畫,以「事」入「理」,以「理」明「事」,從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最後都歸於事事無礙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