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ndersHansen寫的 你的大腦有點Blue:史上最舒適年代,為什麼還是焦慮不安? 和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醫學中心的 請問長庚醫生:長高成熟轉大人,青春期重點守護100+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淺談乾燥症 - 天晟醫院也說明:像是眼乾就是因為淚腺被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而失去功能,口乾就是因為唾液腺被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而失去功能等等。 乾燥症有什麼症狀? 因為缺乏淚液,病患常常會覺得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究竟 和親子天下所出版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研究所 林芳怡所指導 林亦香的 運用Steno糖尿病對話卡於團體衛教對第1型糖尿病青少年血糖控制之成效 (2021),提出免疫系統攻擊自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第1型糖尿病、Steno糖尿病對話卡、團體衛教、血糖控制、自我管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 黃鳳英所指導 李意琳的 兒童階段特教生母親接受正念教養團體之質性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正念教養團體、特教生父母、身心壓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解答。

最後網站風濕免疫眼睛相關 - 博視眼科診所則補充:什麼是自體免疫疾病? 免疫系統就好比士兵,士兵會區分敵人與自己人,當外來敵人入侵時,士兵會攻打敵人。當免疫系統失調時,士兵分不清敵與我,也會攻擊自己人。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免疫系統攻擊自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你的大腦有點Blue:史上最舒適年代,為什麼還是焦慮不安?

為了解決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問題,作者AndersHansen 這樣論述:

  ★瑞典暢銷排行榜冠軍書!   ★最輕鬆易懂!從生物的演化和神經的發展,重新認識大腦的生存法則   ★最令人動容!近30國譯本,讀過的人都能為自己的負面情緒找到意義     本書出版後,我走在路上經常收到路人的感謝,每個人都說,透過我的書他們不僅了解憂鬱和焦慮如何在大腦中滋生,也知道產生的原因。換句話說,他們看自己的方式改變了,不覺得自己生病,也不再認為自己哪裡有問題,並且能更友善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我希望所有閱讀本書的人,都能收獲同樣的效果。──安德斯˙韓森     不快樂、焦慮,其實能讓人的存活機率更高!   因為,大腦最在意的是你能否活下來,而不是你的感覺!     人類已經可以飛向

宇宙,為什麼仍然無法擺脫「不安」?     人類在經歷無數瘟疫、戰爭、飢荒和災難中倖存下來,並且獲得了連古代帝王和皇后都羨慕得要死的美好生活。然而,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確診數卻不斷攀升,甚至數位化生活更催生出孤獨感,導致過著史無前例最便利、物質最享受的現代人,心理健康狀態卻是史上最糟。      本書將帶領我們從生物演化和神經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當你抑鬱不安時,身邊的人說「不要想太多」「說出來就好」這些話真的很管用,我們的大腦和情緒運作機制真的就是這麼單純。     ˙你希望自己能一直滿足和快樂,很不切實際   ˙不安、憂鬱是身體的防衛機制,再正常不過   ˙「說出來」可以減少創傷感受是真的   

˙久坐、睡眠不足、各種網路社群成癮,真的很危險   ˙孤獨寂寞跟一天抽15支菸危害健康的風險一樣大   ˙比起DNA,環境更為重要,你的生活方式會影響大腦運作   ˙管他什麼健康、幸福?生存和繁衍才是大腦最重要的任務   ˙人類天生就要動,體能消耗可有效克服憂慮和焦慮     希望所有閱讀本書的人,都能收獲同樣的效果!   各界推薦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謝伯讓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大衛.拉格朗茲 瑞典暢銷作家║小鬱亂入     讀過本書,相信你能為生命中必然出現的負面情緒重新找到意義,並有機會與之和平共處。──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     生活中的困擾情緒,都是為了生存與繁衍而生,同時也是不快樂的來源。理解這一點就能平常心看待沒來由的情緒起伏,從焦慮與憂鬱情緒中暫時解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普世憂鬱的現象並非眾人皆病,相反的,這其實是大腦由「面對受傷感染」轉變為「直接面對壓力」的一種合理保護反應。本書帶領我們透過演化的視角,參透大腦與心靈,洞見憂鬱的本質。──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安德斯.韓森是我們最重要和最有成就的公共教育家。他以直截了當、毫不拐彎抹角的方式,書寫有關於大腦演化的作品,並告訴我們,為什麼許多人總是「感覺很

糟」。儘管篇幅不長,但我認為這本書太棒了,而且訊息量非常龐大。──大衛.拉格朗茲(《蜘蛛網中的女孩》作者)   瑞典讀者好評     ˙作者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角度和觀點(演化),讓讀者了解看待大腦的方式如何與我們的精神狀態相關。雖不是革命性的新事物,但以非常有趣且深入淺出的方式描述。     ˙作者用美妙、溫暖和簡單的語言來談論這個沉重的話題。新的視角令人振奮,並讓人對心理疾病產生了新的看法,卻沒有把事情變得複雜。     ˙面對這樣一個尚無法完全了解真相的主題,本書的寫作靠的是真實的知識,而不是鬆散的推測……我認為本書是科普書籍中最頂尖的作品。

免疫系統攻擊自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台北市說是首都,但是最近很多側翼仔簡直把這邊打成下賤的疫區,三天兩頭不排擠汙名化一下雙北好像屁股會癢,這是中了甚麼病毒嗎?台北市府的發言人會怎麼看這種白癡狀況呢?

我說最近不只側翼仔,連政府官員都閉著眼睛硬栽贓到萬華身上說他是破口,根據台灣好新聞引述關鍵時刻的報導:【名嘴吳子嘉15日在「關鍵時刻」政論節目痛批,這是「甩鍋論述」,他認為,綠媒跟網軍是民進黨捍衛政權的兩大法寶,更引用納粹德國宣傳部部長戈培爾名言,「謊話講一萬遍就是真的了!」,預告「再過一個月就變真話,破口在萬華!是柯文哲害的!」;劉寶傑問,萬華又沒有機場,怎會像外星人空降到萬華?吳子嘉妙答,「萬華有南機場,你忘了嗎?」、「南機場來的,對不對?」。】這種甩鍋戰術難道不是跟地方政府作戰嗎?衛福部次長是看到有黑洞傳送們從倫敦直通萬華嗎?針對這種汙名化台北市的攻擊,台北市的發言人要如何回應呢?

另外,身為首都,竟然有個西園醫院說自己前一天深夜才知道自己沒疫苗,因此臨時取消疫苗施打,台北市政府說哪有,明明是西園醫院的問題,乾脆直接問當事人,為什麼會有醫院說自己臨時才知道沒有疫苗,是真的嗎?

好啦,我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號稱甚麼問題都可以解決中華民國政府感覺沒有其他的IT人才關貿網路在背後做死做活也沒人會理它的天才IT大臣唐鳳,不是早就做好了疫苗施打預約系統吹得跟飛天一樣,結果為什麼到了真要打疫苗的時候全台灣沒有一個縣市可以用呢?根據中央社的報導:【行政院長蘇貞昌說,「疫苗接種預約平台」系統開發測試,請儘速完成。會後媒體關注平台建置進度。唐鳳表示,規劃中是以某一週有大規模疫苗可施打時,前一週就能預約;6月中會先在健保快易通APP中,先加上免疫接種相關功能,「其實今天已經加上」,就等App Store、Google Play平台上架,大概6月中。】難道蘇貞昌又騙了我們嗎?結果現在也六月中了,我點了又點疫苗預約系統發現還是不能用啊,現在老人施打疫苗,全台灣也沒有任何一個縣市用天才唐鳳開發的天才系統,十分親民一向親自回答的唐鳳大臣還派了一個叫做【唐鳳辦公室】的人來回應台北市說系統明明做好了!啊唐鳳咧?本人不能回答嗎?系統做好了為什麼全台灣都不能用,難道我們之前懷疑的唐鳳大內宣是真的嗎?我們除了請台北市發言人陳智菡面對這個問題以外,也賭五個雞排唐鳳不敢也不能在我們直播面對這個系統做好卻不能用的量子物理問題,薛丁格的唐鳳app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最後,我還是要問一個問題,既然台積電和郭台銘都已經被千方百計阻攔之後可以去買BNT疫苗了,我堂堂天龍國台北市可不可以擺脫甚麼都買不到的衛福布,好歹買國際認證的疫苗,讓台北市民可以活久一點,活得有尊嚴一點,阿北不是抓抓頭說厚!了嗎?台北市當然出得起錢,那麼有沒有試著買,有沒有進度呢?我是台北市民我想知道啊!我想看到血流成河之外還想打國際認證的疫苗,不想跟著台派和智障覺青在那邊聯署甚麼死也要打國產疫苗,他媽的他們最後一定會逃跑啊!連兵都不當了,還假裝想打國產疫苗,是當我白癡嗎?

這下子,台北市發言人怎麼回應呢?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運用Steno糖尿病對話卡於團體衛教對第1型糖尿病青少年血糖控制之成效

為了解決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問題,作者林亦香 這樣論述:

第1型糖尿病是全世界兒童中最常見的代謝疾病之一,為自體免疫反應產生抗體攻擊β細胞而受到破壞,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而造成高血糖,需終身依賴注射胰島素,研究指出Steno糖尿病對話卡衛教方式可以增加第1型糖尿病青少年的自我管理及血糖控制相關結果。研究目的為運用Steno糖尿病對話卡於團體衛教對第1型糖尿病青少年血糖控制之成效,其評值內容為Steno糖尿病對話卡信效度及評值接受衛教後的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之成效。研究設計採類實驗研究設計,以非隨機研究設計及方便取樣。實驗組行一般衛教及Steno衛教卡衛教活動介入時間為一天,對照組行一般衛教,兩組介入前檢驗HbA1c,第三個月進行自我管理後測及檢驗HbA

1c,研究工具為基本資料表、糖尿病衛生教育圖示對話教學評量問卷、自我管理行為量表及第1型糖尿病兒童青少年Steno衛教卡(卡通版),收案對象為經醫師診斷為第1型糖尿病10-18歲青少年,共收83位第1型糖尿病兒童青少年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行Steno糖尿病對話卡衛教介入後3個月優於對照組行一般衛教介入後3個月血糖控制之成效,有顯著差異(p

請問長庚醫生:長高成熟轉大人,青春期重點守護100+

為了解決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問題,作者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醫學中心 這樣論述:

  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X親子天下攜手策劃   由24個兒童內外次專科X45位權威醫師黃金陣容   量身解答孩子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大小困擾      著眼於現代父母遇到育兒難題時,通常會以「請問網路大神」為解方,《親子天下》與「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於2015年9月攜手合作,共同架設「請問醫生」線上諮詢平臺,讓家長心中千迴百轉的大小疑惑,獲得專業醫生最即時且可信的諮詢與解答。      此平臺推出後,已突破百萬瀏覽頁次,獲得眾多家長與網友的一致好評。長庚醫師群的專業解答不僅傳達許多重要的健康觀念,更釐清許多似是而非的常見迷思,幫助無數家長在專業醫生的協助下,安心陪伴孩子成長。        

本套書由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黃璟隆醫師全新策劃,分齡分冊彙整家長最夯提問與最迫切的疑惑,透過長庚醫療團隊共24個兒童內、外次專科醫師群,幫助家長從頭到腳了解孩子的身體系統,掌握孩子的日常照護與常見疾病對策。      書中以Q&A方式呈現醫師專業建議,搭配清晰容易理解的圖示,將生冷的醫學知識圖像化;從跨科的角度思考問題,更能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迷思,見樹更見林!        《請問長庚醫生》,最輕鬆就能讀懂的Q&A輕百科,是每個家庭必備的健康學習書,獻給所有關心孩子身心健康與發展的用心家長!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你是否正面臨以下困惑……   Q孩子情緒變幻莫測,一問就擺臉色,如何

知道孩子到底怎麼了?   Q如何判斷孩子的青春期是否來得太早或太遲?   Q孩子經常熬夜讀書,是否會影響生理時鐘,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Q孩子無聊時喜歡折手指、穿夾腳拖運動、戴角膜放大片,安全嗎?   Q考試壓力大,孩子經常胃痛、有胃食道逆流,該怎麼辦?   Q長時間滑手機、戴耳機音量大,對孩子的身體有什麼不良影響?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別擔心,本書為您完整解答寶寶從頭到腳、從生理到心理,各種成長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種種疑惑。   ★若你對孩子的健康問題有任何疑慮,也歡迎前往全天候開放的「親子天下×長庚兒童醫學中心請問醫生線上諮詢平臺」(www.parenting.com.tw/as

k/doctor),由長庚兒科團隊醫師提供專業、可信賴的解答。    本書5大特色      ●議題廣泛,內容實用,蒐羅孩子成長各階段的疑難雜症   一網打盡孩子從出生以來的大小問題:飲食營養、成長發育、睡眠困擾、常見疾病等,有效掌握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黃金關鍵期。      ●直切痛點,權威醫生為家長提供專業建議   搜羅家長最常見、在診間不知如何說、不方便說的提問,結合林口長庚醫院共24個兒童內、外次專科權威醫師,提供最權威可信的醫學知識及因應對策。      ●從頭到腳,了解孩子的身體系統   孩子的身體結構、症狀皆與大人不同。本書完整介紹孩子不同身體系統的發展狀況與常見問題,提供   家長

一定要知道的身體衛教知識。      ●特別企劃「跨科看問題」專欄,見樹更見林   面對孩子的疾病,不僅要看部分,更要看整體,本書特地邀請專業醫師從整體角度分析問題,提供家   長就醫時的參考。      ●特別企劃「圖解身體」、「急症速解」、「請問醫生」,圖文並茂一目瞭然   運用圖解方式,提供家長最輕鬆易讀、最切中需求的醫學知識與解答。 名人推薦   李石增 長庚紀念醫院醫務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腦神經外科醫師   呂鴻基 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理事長、國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林其和 臺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主任委員、成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   小雨麻 健康副食品天后、知名作家  

 張美蘭(小熊媽) 知名親職作家   范范(范瑋琪)、黑人(陳建州) 知名藝人    作者簡介     黃璟隆/總策劃     現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等。   學經歷: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兒童風濕病學研究員、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及免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台灣氣喘諮詢協會理事長、榮獲2016年亞洲傑出醫師獎。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醫學中心/著     全台灣醫學陣容最完整的兒童醫學中心醫療團隊,共結合了24個兒童內、外次專科的醫學菁英,平日除了貢獻心力於兒童健康照護醫療外,並於2015

年起與《親子天下》攜手合作,共同搭建「請問醫生」線上諮詢平台,從懷孕、新生兒到青少年發展,提供家有0~18歲孩子的家長,從頭到腳,包括身心疾病、健康維護與兒童成長發育等全方位諮詢。未來將持續透過各種與時俱進的方式,推廣有關兒童健康衛教活動與新知。   推薦序1  每個家庭必備的健康學習書 李石增 推薦序2  兒童是傳家寶,社會的資產,國家的未來 呂鴻基 推薦序3  因應時代的需求,善盡兒科醫師的社會責任 林其和 自  序    每一個大人都是兒童健康的守護者 黃璟隆 作者群簡介 【圖解身體】青春期孩子身心發展6大觀察重點 【找對科別】孩子不舒服時,該看哪一科? 【急症速解

】青春期孩子的2大急症對策:頭痛、氣喘 PART1. 發展篇:青春期孩子的成長與發育關鍵 【01幫助孩子身得高又壯】 Key Words:青春期、性早熟、骨齡、生長激素、生長板密合 孩子的青春期通常大約何時開始? 如何判斷孩子的青春期是否來得太早或太遲?何時需要帶孩子就醫檢查? 報導說孩子吃糖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是真的嗎? 什麼是骨齡?為什麼醫師要測孩子的骨齡呢? 孩子骨齡超前,就是性早熟嗎? 孩子突然長很快,比同學高出許多,會是骨齡超前嗎? 退早熟針的功能是什麼?注射後會有副作用嗎? 擔心孩子長不高,應該讓孩子打生長激素嗎? 初經來臨後是否就停止長高了呢?打生長激素治療還來得及嗎? 聽說

到高中時生長板已經快密合了,就很難再長高? 孩子身高比同學矮很多,骨齡又比實際年齡小,該怎麼辦? 孩子長不高,會是因為服用治療過動症的藥嗎? 【02睡眠是孩子成長發育的關鍵】 Key Words:睡眠、生理時鐘、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障礙 青春期孩子睡眠時間多久才夠? 孩子熬夜讀書會有什麼影響?能否平日熬夜,待假日再補眠? 孩子每天早上6 點起床通車,會因為睡眠不足影響身高嗎? 孩子習慣晚睡晚起,但每天都有睡足8 個小時,這樣是否就不會影響發育和健康呢? 孩子晚上總喊著睡不著,但白天又會精神萎靡、上課打瞌睡,該如何幫助他? 孩子睡覺會打鼾,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嗎? 【03只要抽高不要胖】 Key

Words:減重、三高、身體質量指數、代謝症候群 超重的國中生該如何減重? 孩子屬於易胖體質,雖然已經控制飲食,還是年年被學校發超重通知,該怎麼辦? 孩子過胖可能會導致哪些併發症?應如何避免? 孩子膝蓋受傷開過刀,不太能透過運動來減重,該怎麼辦? 總覺得應該讓孩子多運動,但女兒只要看到太陽就不願意去戶外,怎麼辦? 肥胖會導致性早熟嗎? 可以讓孩子吃糖果嗎?對身體有什麼負面影響嗎? 【04 青春期孩子的日常營養與健康需知】 Key Words:進補、轉骨、免疫力 需要為青春期孩子特別進補或吃中藥轉骨?飲食上要注意什麼? 該給孩子補充維生素嗎? 兒子說腳會抽筋,是否缺乏某種維生素?飲食上要注意

什麼? 可以讓孩子吃營養保健食品來補充營養嗎? 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現象,醫生說要先補鋅。該如何補充呢? 孩子動不動就生病,要如何增加孩子的免疫呢? 成長期孩子吃素會影響發育嗎?是否需要補充什麼營養? PART2. 青春篇:陪伴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徵發展變化 【05家有男孩的家長一定要知道的事】 Key Words:女乳症、嵌頓性包莖、割包皮、蛋白尿、尿液潛血 兒子國一還沒變聲,胸部摸起來有點硬硬的,會是男性女乳症嗎? 兒子升高一還沒長喉結,這樣發育速度正常嗎? 孩子包皮卡住了,又腫又痛,該怎麼辦? 孩子割包皮後有點紅腫出血,是正常的嗎?是否需要立即回診? 兒子有生殖器發育不良問題,應該幾歲就醫

比較合適? 孩子不愛喝白開水,學校體檢時發現尿液蛋白過高,該怎麼辦? 塑化劑是否會影響孩子的性發育和功能?該帶孩子去檢查嗎? 孩子在學校驗尿結果為尿液潛血陽性,可能是身體哪方面有問題? 孩子今天運動完上廁所時,發現尿看起來紅紅的,會跟運動有關嗎? 是否該去醫院檢查? 孩子從小就是小胖子,陰莖看起來特別短小,會影響生殖功能嗎? 孩子的國中同學笑他雞雞又短又小,讓孩子有些受傷。該如何判斷生殖器發展是否正常呢? 【06家有女孩兒的家長一定要知道事】 Key Words:生理痛、經前症候群、胸部腫塊、HPV疫苗 女兒初經來了,應該要教她注意哪些事情呢? 孩子月經太不規則,什麼情況需要請醫師診治? 生

理期期間可以吃冰、喝咖啡嗎? 女兒生理期時常會經痛,可以吃止痛藥嗎?什麼情況需要帶孩子去看醫生? 孩子生理期時常常情緒起伏較大,該怎麼幫助她? 女兒胸部有時會摸到腫塊有時又會消失,這是正常的嗎?會是乳癌造成的嗎? 女孩的胸部發育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可以透過飲食或其他方式提升發育情況嗎? 女兒陰部發炎紅腫,擦了醫生開的藥也沒有效,該怎麼辦? 子宮頸癌疫苗安全嗎?幾歲施打比較合適? 什麼是透納氏症候群? 女兒從國中開始突然變得很叛逆,嘗試溝通好像也沒什麼效果,做父母的應該怎麼辦? PART3. 健康篇:全面解決孩子各種身體疑難雜 【07青春期孩子的耳朵常見問題】 Key Words:中耳炎、耳

鳴、頭暈 孩子中耳炎常反覆發生,如何治療較佳?能否根治? 孩子為什麼會耳鳴?可能是身體哪裡出問題了嗎? 長時間用耳機聽音樂、講手機,是否會影響聽力? 孩子平時常喊頭暈,檢查卻沒發現問題,該怎麼辦? 孩子為什麼很容易暈車,需要治療嗎? 【08青春期孩子的眼睛常見問題】 Key Words:高度近視、散瞳劑、角膜塑型片、針眼、過敏性結膜炎 孩子近視度數增加很快,應該如何控制才能避免高度近視? 魚肝油、葉黃素等保健食品,對控制近視有沒有幫助? 小學生配戴兒童控制鏡片好嗎?會不會有後遺症? 青少年適合配戴角膜放大片嗎? 孩子針眼常復發,該怎麼辦? 【跨科看問題】 孩子一直揉眼睛,眼睛又紅又腫,怎麼辦

? 如何避免3C 產品對眼睛的傷害? 【09青春期孩子的牙齒與口腔常見問題】 Key Words:蛀牙、拔智齒、矯正牙齒、口臭、牙齒美白 孩子為何容易蛀牙?該如何教青少年有效進行口腔清潔? 096 可以用漱口水或無糖口香糖來取代刷牙嗎? 096 孩子適合用電動牙刷嗎?會刷得比較乾淨嗎? 097 智齒一定得拔嗎?何時讓孩子拔智齒比較好? 098 看牙照X 光會傷身嗎?不照會不會影響治療? 098 矯正牙齒是愈早愈好嗎?何時開始矯正比較合適? 099 孩子嘴巴裡常會有破洞,該怎麼改善? 孩子覺得牙齒黃黃的不好看,所以自行購買牙齒美白筆、亮白貼片、美白牙托等產品來使用,這樣是安全的嗎? 【跨科看問

題】 孩子口臭被同學笑,該怎麼辦? 【10青春期孩子的骨骼常見問題】 Key Words:脊椎側彎、骨折、折手指、拇指外翻、抽筋 什麼是脊椎側彎?如何評估孩子有沒有脊椎側彎?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容易發生脊椎側彎?為什麼女生會比男生容易發生?需要積極治療嗎? 孩子手骨折打石膏卻還照樣和同學打鬧,很擔心石膏會移位,請問應該如何照顧? 孩子無聊時喜歡折手指,讓手指咔咔作響,這樣會有影響嗎?應該禁止嗎? 孩子打球時手指常「吃蘿蔔乾」,會不會有什麼影響? 孩子放假出遊喜歡穿高跟鞋,如何避免拇指外翻問題? 孩子騎車摔倒,如果帶去給國術館整治恰當嗎? 中學孩子穿夾腳拖去運動,會影響腳的發育嗎? 孩子愛跑馬

拉松,會不會影響骨頭發育? 【跨科看問題】 孩子有駝背的問題,該怎麼幫助他改善? 【11青春期孩子的神經系統常見問題】 Key Words:大腦發展、記憶力、偏頭痛、睡眠 青春期孩子大腦發展有什麼特色? 孩子唸書總記不起來,是否可以透過藥物來改善呢? 睡眠對於孩子的記憶有何影響呢? 如何透過提升睡眠品質來增進孩子的學習力? 什麼叫做偏頭痛?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偏頭痛? 孩子患有癲癇,因而總是避免與朋友有太多的互動,應該如何幫助他? 【12青春期孩子的呼吸系統常見問題】 Key Words:鼻塞、久咳、氣胸、漏斗胸 孩子晚上鼻塞睡不好,怎麼辦? 感冒一定要吸鼻涕、蒸喉嚨嗎? 孩子說喉嚨裡感覺好

像有東西,可能是什麼問題? 孩子經常咳嗽,可能是哪裡出問題了? 孩子咳嗽時該如何照顧? 孩子常說胸痛,有可能是氣胸嗎? 孩子的前胸內凹,偶爾出現呼吸不順、胸悶等不適現象,醫師診斷確認是漏斗胸,對孩子的發育會有什麼影響? 孩子患有雞胸,胸部外凸可以矯正嗎? 【13青春期孩子的免疫系統常見問題】 Key Words: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過敏性氣喘、關節炎 過敏會遺傳嗎? 蕁麻疹和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差異為何? 孩子有異位性皮膚炎,該如何照顧? 如何減緩過敏性鼻炎症狀? 鼻子過敏真的無法根治嗎? 吃益生菌能有效改善過敏性鼻炎嗎? 每天睡眠充足,黑眼圈卻還是消不掉,是過敏造成的嗎? 過敏性氣喘症

狀消失,可以自行停藥嗎? 有氣喘的孩子可以運動嗎?上體育課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如何幫助孩子改善過敏情況?需要購買防蟎寢具或調整過敏體質的健康食品嗎? 孩子的膝蓋一直紅腫疼痛,是成長痛還是關節炎? 【14青春期孩子的循環系統常見問題】 Key Words: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胸痛 什麼是缺鐵性貧血?如何幫助孩子改善此問題? 地中海型貧血的孩子該如何照顧? 女兒常說胸口痛,會是心臟的問題嗎? 【跨科看問題】  孩子胸痛該看哪一科? 【15青春期孩子的消化系統常見問題】 Key Words:營養不良、胃食道逆流、脹氣、便秘 孩子營養不良該怎麼辦? 什麼是胃食道逆流?孩子有胃食道逆流該如何

處置? 如果吃完飯立刻洗澡或睡覺,會對身體不好嗎? 跨科看問題胃食道逆流,該看哪一科? 孩子壓力大、緊張時會一直放屁,該怎麼辦? 該如何改善容易脹氣的問題? 孩子有便祕問題,上廁所總是上很久,該怎麼辦? 孩子常喊肚子痛,急著上洗手間,是患有大腸激躁症嗎? 【16青春期孩子的皮膚系統常見問題】 Key Words:青春痘、香港腳、嵌甲、頭皮屑 孩子的青春痘應該如何處理? 孩子愛擠青春痘,滿臉痘疤該怎麼辦? 孩子一年四季都容易嘴脣乾裂,吃水果、擦護唇膏都沒改善,該怎麼辦? 孩子很會流手汗,換季時手心會脫皮又紅又癢,是怎麼了? 孩子有香港腳,該如何避免?該如何根治? 嵌甲可能是什麼因素造成?應該如

何處置? 孩子為什麼很容易有頭皮屑?如何減少頭皮屑發生? 跨科看問題孩子最近打球、洗澡、晒太陽、情緒激動時,都會感覺身體會刺癢得受不了?究竟是怎麼了? 孩子常起疹子但過不久又會自然消掉,放著不管會變慢性蕁麻疹嗎? 孩子夏天手指出現紅疹,很癢一直抓,是什麼問題? 孩子的手腳長扁平疣,一定要開刀嗎? 孩子常說身體癢,可能是什麼問題? 為什麼孩子的臉很容易出油?感覺臉油時應該馬上去洗臉嗎? PART4. 心理篇: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17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變化】 Key Words:叛逆、憂鬱、看A 片、經期情緒、同性戀 青春期孩子有哪些常見心理適應問題?家長可為孩子做些什麼? 孩子在學校跟

同學相處都很好,但回家來老是跟家人生氣,該怎麼辦? 男孩有時半夜不睡覺在偷看A 片,需要看醫生嗎? 女孩經期的情緒問題該看哪一科? 女兒懷疑自己是同性戀,需要到兒童身心科接受治療嗎? 【18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學習與行為問題】 Key Words:網路成癮、壓力、焦慮、憂鬱症 孩子課業表現不好,常常覺得壓力很大,該怎麼辦? 孩子常有焦慮的情況,該如何幫助他? 孩子最近看起來心事重重,但都不願意跟爸媽說,該怎麼幫助他? 孩子壓力大就容易胃痛、腹瀉,應該看兒童身心科或胃腸科呢? 孩子最近情緒低落,動不動為了一點小事就哭,會不會是得了憂鬱症? 是否需要就醫呢? 孩子煩惱很多,學校功課突然退步,需要看醫

師嗎? 孩子讀書沒辦法專心,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嗎? 孩子最近突然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連原本喜歡的球類運動都變得沒興趣, 可能是什麼問題呢? 孩子常常胸悶,嚴重時覺得吸不到空氣,做檢查好像也找不太到問題,有可能是心理問題造成的嗎? 中學孩子非常害羞,該帶去看兒童心智科嗎? 孩子平時學校表現正常,就是講話時總會避免與人眼神接觸,是有什麼問題呢? 孩子總是很自卑,覺得自己都沒有優點,該怎麼辦? 跨科看問題高中女生很在意身材所以一直節食,瘦到快變紙片人,該看兒童胃腸科還是兒童心智科? 推薦序1 每個家庭必備的健康學習書  文/ 李石增(長庚紀念醫院醫務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腦神經外科醫師)   身

為腦神經外科醫師,我深知適性的早期教育對於寶寶發展的重要性,因為腦科學研究早已證實,孩子從出生到3歲是大腦發育最重要的關鍵期,當家長具備正確的教養及育兒觀念,以及與時俱進的健康醫療知識,不僅能順應孩子的發展階段,養出頭好壯壯、情緒穩定的寶寶,更能促進其日後各方面的發展與能力,為孩子的美好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然而放眼台灣社會對於兒童健康資訊,卻充斥著諸多迷思:皮紋檢測指紋能測出大腦發展?某些業者聲稱教具可以促進右腦或左腦開發等,父母在缺乏基本醫學常識與教養觀念的情況下,常額外花費大筆的金錢,卻忽略從孩子最根本的生活作息、飲食營養以及疾病照護進行妥善照料,甚為可惜。現代父母經常一遇到育兒問

題就上網找答案,在茫茫網海中,其實並不缺乏育兒及教養資訊,但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值得信賴的諮詢對象,並以正確的育兒觀念,安心養育下一代。   當我知道「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醫學中心」與《親子天下》攜手合作,共同搭建了「請問醫生」線上諮詢服務平台時,我感到既欽佩又感動。欽佩的原因在於,此平台的成立目的在為現代父母面臨育兒難題時,提供最即時、最可信的諮詢服務;感動的原因在於,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結合了二十四個兒童次專科、共四十餘位的醫學菁英,利用平時繁忙的看診工作之餘,仍自願且無酬提供貼心的線上諮詢服務。對於這個平台的發起者與諸位駐站醫師們,我個人著實寄上無比的敬意與謝意!   在《請問長庚醫生》這套

書中,重新企劃整理「請問醫生」諮詢服務平台上網友最感困擾、孩子最常見的健康問題,完全以「現代父母的需求出發,全方位解答兒童健康問題」為目的而編寫。其中,總策畫更體貼的將整套書以分齡分冊方式,完整介紹從孩子出生到18歲,在成長的不同階段中可能面對的大小問題,相當方便家長查詢,非常實用!更為難得的是,書中的文字雖然專業嚴謹,卻一點也不艱澀,除了運用簡單易懂的說明圖表介紹重要衛教知識,吸引目光的可愛插圖更增添了本書的親切感。這種體貼的、易懂的醫學書,能幫助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吸收到最寶貴的衛教知識。   我衷心的推薦這套《請問長庚醫生》Q&A輕百科,期待這套書能成為每個家庭必備的醫療工具書,提供每

位家長在照護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最貼心的支援力量。 推薦序2 兒童是傳家寶,社會的資產,國家的未來 文/呂鴻基(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理事長國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2015年,台灣終於誕生了第一部由國人撰寫的育兒寶典《華人育兒百科》,該書是由現任衛生福利部部長林奏延醫師領銜策劃,由長庚兒科醫療團隊專業醫師聯合編撰,是一本特別針對華人體質與生活習慣編寫而成的育兒指南。其後,長庚醫療團隊與《親子天下》雜誌合作,共同搭建「請問醫生」線上健康諮詢平台,該平台結合了超過40位兒童醫學菁英擔任駐站醫師,為所有面臨育兒困惑的父母,提供即時的線上回答服務。   如今,現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的黃璟隆醫

師,全新策劃這套《請問長庚醫生》,將網友最想知道、最感困惑的常見問題,以專業可信的文字,搭配豐富易懂的圖表,編寫成一套三冊的育兒套書,內容豐富,相當適合所有父母親及兒童照護者在親職教育上的參考。   兒童是父母的傳家寶,更是社會的資產與國家的未來。今天的兒童是明天的建設者,正因如此,兒童需要父母、社會和政府給予保護,提供食、衣、住、行、家庭、教育、醫療、福利及良好的環境等,讓所有兒童能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兒童期是人生歷程中的關鍵時刻,可塑性最高,目前全世界的父母、社會及政府的心中,都把守護及促進兒童健康視為最重要的課題,孩子能健康幸福,長大成人才會對家庭及國家效勞。當今的

台灣社會,少子化問題相當嚴重,如何提升兒童的醫療及健康水平加倍重要。   黃璟隆醫師多年來從事於兒童醫療及教學研究,成就斐然。他懷抱著醫師應自許為「兒童健康守護者」的信念,領導我國兒科醫學會,呼籲社會及政府重視兒童,提升我國兒童健康與福祉措施,現在又策劃編撰本書,令人敬佩。謹此為序。 推薦序3 因應時代的需求,善盡兒科醫師的社會責任 文 / 林其和 (臺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主任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兒科教授)   照顧兒童健康是兒科醫師的基本職責,當孩子出現任何健康問題,家長最方便、最可靠的諮詢對象一定是兒科醫師。隨著醫學的進步與疫苗的發展,以往兒童常見的急性傳染病和先天性疾病

等已經不再是健康的主要威脅,於是家長對子女的關心逐漸擴大到兒童行為、發展、學習、心理等各個層面,兒科醫師在診間被問到的問題也愈來愈多樣化。   因應時代的需求,兒科醫師所扮演的角色在過去一、二十年間已經悄悄地由為兒童「治病」、「維護身體健康」的醫療者,轉變成更積極的「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守護者;兒科醫學的研究領域除了疾病外,與育兒相關的各種面向,包括:飲食、營養、睡眠、安全、生長、習慣等也愈來愈多。   身處資訊發達的時代,家長很容易取得各種育兒相關的知識,但家長畢竟不是專家,如何在眾多的資訊中擷取正確、適用的部分是困難所在。兒科醫師既擁有家長的信賴,又掌握專業的育兒知識,絕對是家長遇

到這些問題時最可靠的求助對象。   2015年,臺灣兒科醫學會黃璟隆理事長率領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的醫療團隊,成立了「請問醫生」線上諮詢服務平臺,為臺灣的父母提供各種兒童健康問題的解答。這個服務平臺總共結合二十四個次專科、四十幾位專家,同心協力的免費提供線上諮詢服務,這種回應家長需求的積極表現,非常值得喝采。   如今他們與《親子天下》出版社共同策劃,整理出這套《請問長庚醫生》,依照兒童的發展階段規劃為一套三冊,其中有將近一半的問題無關疾病,而是提供日常育兒的正確知識及做法,相信家有0~18歲孩子的父母心中各種育兒困惑都能在書裡得到適當解答。   我個人認為長庚兒童醫療團隊於醫務繁忙之餘

,主動提供線上諮詢服務平臺,因應時代的需求,善盡兒科醫師應擔當的社會責任,已樹立了醫界典範。很期待這套書的出版除了提供兒童照顧的正確資訊,更能激發臺灣的醫療體系正視社會大眾的需求,落實全人醫療照顧,以保障全民的身心健康。 作者序 每一個大人都是兒童健康的守護者 文/黃璟隆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   三十年前,我還是一個新手兒科醫師,懷抱著滿腔熱情、鎮日學習兒科診療與研究。當時的我,經常透過平日兒童門診時,仔細觀察病童與家長,始終不斷思考著:「如何能夠幫助家長早期發現孩子的健康問題?做為兒科醫師,如何能夠帶給孩子更美好的未來?」   我認為身為第一線守護孩子身心健康的兒科醫生,不能

只是會治病,更應該進一步做「兒童健康的守護者」,積極進行預防性的家長衛教宣導,因為兒科醫師必須親身做衛教,才會知道一般家長生活中的疑惑與需求,進而教導他們應具備的基本醫學知識,陪伴孩子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成長。唯有如此,身為兒科醫師的角色才算成功。   我早年主要研究的領域是當時還稱不上顯學的AIR(免疫相關疾病),A代表Allergy(過敏),I代表Immunology(免疫),R代表Rheumatology(風濕);簡單來說,是一種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攻擊自己身體正常細胞的疾病,是一種用肉眼看不到,卻對人體來說影響甚鉅的疾病。   近年來,隨著數位化時代的來臨,大家漸漸理解什麼是免疫相關疾

病,而「請問網路大神」是現代父母遇到育兒難題時最主要的解方之一。根據我的觀察,相較於上一代的父母,現在的家長們雖然獲得醫學資訊的來源更迅速、更多元,但並未因而減少了育兒上的焦慮,因為網路內容謠言充斥,反而無法精準地判斷醫療知識與教養資訊的真偽。在門診時,我時常看到很多孩子吃了好多好多的藥、家長買了昂貴的補充營養品,卻無法對症下藥,讓孩子徒然吃了不少苦,又白白浪費金錢。   有鑑於此,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醫學中心與臺灣在教育及教養領域最具影響力的「親子天下」雜誌攜手合作,於2015年,由現任衛生福利部部長林奏延醫師,領銜編撰國內第一部專為國人體質與生活習慣打造的全方位育兒巨著《華人育兒百科》,並共

同搭建了「請問醫生」線上健康諮詢平臺,由各科駐站醫師即時線上回答父母遇到的兒童健康和教養問題。期待父母們都能在育兒百科及諮詢平臺的專業協助下,釐清健康迷思,解決育兒難題,更安心、更有智慧地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如今我們進一步將線上服務具體落實為《請問長庚醫生》這套出版品,希望透過文字出版的方式來貢獻社會,實踐衛教工作的理念。這套書共規劃為一套三冊,內容彙整了「請問醫生」平臺中網友最頻繁的提問、最迫切的疑惑,同時經過全新的企劃與架構,再交由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醫學中心二十四個次專科(subspecialty)權威醫師群精心撰文,以專業可信的文字內容,搭配有趣易懂的圖表知識,是一套相當實用、讀來絲

毫無負擔的醫學輕百科。   本套書採分齡分冊,依照孩子的不同發展階段分為三本,分別是:0~2歲嬰幼兒、3~9歲學齡兒、10~18歲青春期孩子,每一冊書中的題目都是每個家庭中最常遇到的孩子健康問題,不僅囊括孩子的生活照護、病症介紹,更完整提供孩子從頭到腳的身體系統、從生理到心理的基本認識。我希望這套淺顯易懂、圖文並茂的醫學輕百科套書,能夠幫助所有家長培養必備的健康觀念,讓每一個孩子在父母的耐心守護下安心成長。   本套書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四十多位醫師在辛苦看診之餘,仍貢獻心力埋首於書稿撰寫。其次要感謝幾位審閱者的大力協助,使得書籍內容能以最專業嚴謹的面貌呈現,審閱者分別為(依照姓氏首字筆劃

排序):朱世明、江東和、江明洲、李立昂、林光麟、邱政洵、施一新、張嘉獻、趙舜卿、趙偉傑、蔡蔭玲、賴申豪、葉國偉、劉顥筌、羅福松、曾敏華、黃玉書、陳志榮、陳嘉玲等醫師。其中,特別感謝林光麟與葉國偉醫師的運籌帷幄,以及祕書胡家睿小姐的協助。若非大家眾志成城的貢獻心力,絕無法順利完成,謹此誌謝。   感謝《親子天下》何琦瑜執行長的全力支持,以及該團隊世耀、碧芳等優秀編輯群的協助,老朋友《康健》出版總編輯張曉卉小姐的一路相伴,都是這套書能順利問世的重要助力,不勝感激。   孩子是造物者的奇異恩典,也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需要為人父母的細心呵護,需要兒科醫師能視病猶親,更期待國家與社會的整體護持,把每

一個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來看待。然而令人難以想像的,在少子化的今天,社會中仍有許多兒童遭受家暴虐待,暗自在角落哭泣,亟待救援。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近年來兒虐問題日益嚴重,平均每30分鐘就有一個孩子受虐,受虐兒遭受身心上難以抹滅的傷害,更是嚴重的公共衛生與社會問題,非常需要社會大眾凝聚對兒童福祉的重視,一同思考解決問題的配套措施。   期許醫療體系除了提供良好的兒童醫療照護外,更要多一份關心孩子的心,共同守護臺灣兒少,給他們一個安全健康的生長環境,呵護他們順遂成長。大家群策群力,攜手齊心為守護孩子的美好未來而努力。

兒童階段特教生母親接受正念教養團體之質性研究

為了解決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問題,作者李意琳 這樣論述:

相關研究顯示,在有特教生的家庭中,因孩子的發展遲緩狀況、身心障礙、情緒或問題行為等,除了加重父母照顧者的負擔,更影響父母的教養能力,間接惡化特教生的障礙程度。特別是有發展遲緩兒、ADHD 兒童及青少年、自閉症、問題行為兒童家長,其親職壓力往往高過一般家長。相關文獻指出,養育特教生子女的親職壓力,與父母憂鬱傾向、焦慮、婚姻衝突、身體健康等問題具有緊密關聯。近年來,正念介入法(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被廣泛應用於醫學、心理、教育各領域,有愈來愈多研究證實正念介入能有效減緩壓力及協助情緒調適。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探究正念教養團體對特教生母親身心壓力緩解、正

念教養學習歷程,及親子互動關係改善之經驗與效益。研究者以參與者觀察及質性訪談法全程參與特教生母親之八週正念教養課程,並以前、中、後期,採半結構式敍事訪談方式,將所獲得訪談資料以主題分析法作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在母親的壓力及身心影響上,課程前因特教生固著、情緒、行為問題,母親情緒易受牽動、施予嚴厲管教,加上廣泛家庭社會因素形成龐大壓力,影響母親睡眠品質、免疫力下降、焦慮、挫折感等諸多身心不適,進而惡化親子互動品質,母親易情緒失控、打駡孩子。在課程中,多數受訪者能運用正念技巧適當調適自我身心,改善身體不適、情緒亦較和緩;課程後隨著覺察與調適能力的增強,情緒不受牽動、健康持續改善,教養壓力大

幅降低。二、在教養態度及親子互動上,多數受訪者從課程前的權威教養、體罰、忽略特殊生的情緒感受;在課程中能運用正念技巧:陪伴、傾聽、同理,接納特殊生的情緒、行為問題,增加教養彈性;在課程後能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讚賞、信任孩子,親子關係更親密。三、在自我成長與改變上,課程前多數母親因為教養挫折,而懷疑自己的教養能力;課程中隨著正念覺察、自我慈悲的練習,從自我接納延伸為對孩子的容許與同理,漸次擴張心理彈性。在八週課程後,受訪者們更從教養及生活不同面向,展現全方位的自我成長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