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議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雲林縣議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崇熙、廖世冠、劉明俊、蔡金鼎寫的 一個雲雨飄蕩的歲月:雲林蘇家傳記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63%曾涉貪污、買票、黑道!揭開台灣議長權力魔戒的祕密也說明:全台22名現任縣市議會議長,超過6成曾捲入或遭起訴刑事案件, ... 例如雲林縣議長沈宗隆的樁腳吳昇龍,在2014年以一票1000元價格,花1萬7000元幫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洪致文所指導 張家端的 臺灣糖業鐵道客運營業線之空間變遷(1909-1982) (2020),提出雲林縣議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糖業鐵道、營業線、空間變遷、臺灣糖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李為楨、張怡敏所指導 王千豪的 戰後雲林縣沿海地區貧困問題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雲林縣沿海地區、濁幹線、三年輪作田、加速農村建設重要措施的重點而找出了 雲林縣議會的解答。

最後網站2015年雲林縣禁燒生煤自治條例是怎麼回事? | 焦點事件則補充:2014年底,民進黨李進勇當選雲林縣長後極力推動《雲林縣工商廠場禁止使用生煤及石油 ... 縣內工廠就不得使用石油焦,2年後不得使用生煤,2015年5月於雲林縣議會三讀通過。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雲林縣議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個雲雨飄蕩的歲月:雲林蘇家傳記

為了解決雲林縣議會的問題,作者林崇熙、廖世冠、劉明俊、蔡金鼎 這樣論述: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蘇東啟和他的夫人蘇洪月嬌,對民主政治的堅持,對雲林鄉土的奉獻,不僅及於他們的一生,甚至延續到他們的下一代。   作為政治人物,在險惡的環境中掙扎奮鬥,是非功過不見得一定完美無瑕,但是他們在逆境中戰鬥不懈的勇氣,與鍥而不捨的毅力,和前輩李萬居一起建構了傳頌後代的「雲林風骨」、「李萬居精神」、「蘇東啟精神」、「蘇洪典範」(女性從政),卻是他們留給台灣這塊土地最可貴的資產。   這兩位民主前輩的一生,正代表了台灣民主政治走過的歷程,值得細讀與省思。 本書特色   1. 從蘇東啟與蘇洪月嬌的一生,看台灣民主發展的歷程。  2. 雲林「蘇家班」的崛起過程。 採訪.撰文者簡介

林崇熙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研究興趣為科技與社會、文化資產、博物館、拼裝車、檳榔。著有《跨域建構.博物館學》、《台灣產業史博物館展示規劃》、《文化資產的誕生》、《老街再生.社區再造》等。 廖世冠   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國中教師、雲林縣政府縣長室秘書,著有《中學小說選讀》(青草地出版社)、《時鐘.消失的十一天》(前衛出版社)等。 劉明俊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保存學系碩士班畢業,現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他里霧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蔡金鼎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保存學系碩士班畢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現任台灣東鯤文史協會理事長,著有《台中市

政府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史》、《台中旱溪媽祖廟:樂成宮志》〈文物篇〉。

雲林縣議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一、報告及討論事項
(一)各委員會審查議案經過報告
(二)審議議案
(三)臨時動議
二、宣讀會議記錄(9月16、17日)
三、閉 會

臺灣糖業鐵道客運營業線之空間變遷(1909-1982)

為了解決雲林縣議會的問題,作者張家端 這樣論述:

臺灣糖業鐵道客運營業線在20世紀的臺灣交通史上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存在,然而過去多數研究多將營業線與整個製糖業的脈絡,包括原料採取區域之空間變遷、專用線之沿革與糖業之經營史等等方面一併探討;本研究則嘗試脫離製糖本業之框架,從地方交通的脈絡切入,探討其作為地方交通設施,在臺灣的空間變遷過程。本研究首先透過整理、篩選與檢視各年度糖鐵營業線、專用線以及總和之長度統計資料,發現糖鐵的總長度,在不包含臺車線且不包含側線里程的前提下,實際上從未超過3,000公里。接著透過各製糖會社之營業報告書,考證了製糖所設立、轉手或停閉,以及製糖會社設立或合併等眾說紛紜的年代;在此基礎上,釐清了從第一條營業線開辦客運到最

後一條營業線停辦客運,糖鐵各營業線之開辦、停辦、延長、縮短、改線及易手等變化型態之沿革變遷;對於無法確定變化年代之營業線,本研究也給出了變化年份的上下界。此外,本研究也透過比較臺灣其他私設鐵道(民營鐵道)業者,以及其他日本殖民地之私設鐵道概況,發現臺灣以糖鐵營業線為主的地方鐵道交通路網幾乎不需要國家力量介入來鼓勵其開展或維持其經營,而造成此種特殊性質的主因,乃因糖鐵營業線不需接受私設鐵道補助即可自行維持經營。最後,本研究也發現糖鐵營業線在空間上的變遷,呈現初期快速擴張,最後也急遽衰退,在此期間,多數路線都能夠維持經營而少有停閉。

戰後雲林縣沿海地區貧困問題之研究

為了解決雲林縣議會的問題,作者王千豪 這樣論述:

雲林縣沿海地區長期深受自然環境影響,面臨土壤鹽分含量過高、灌溉用水 不足、秋冬之際風吹砂等問題。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透過調查,了解當地狀況 後,為了殖民統治的需要,在當地展開建設,這些建設包含廣植保安林、興建灌 溉排水系統,及土壤改良等。日治末期,因二戰破壞,導致這些對抗自然環境的 基礎建設遭受破壞,再加上戰後新政權礙於財政上的困難,無法及時修復基礎建 設,導致當地居民處於相對不穩定的環境之中。戰後,當地的民意代表們雖接二 連三的向行政單位反應,呼籲行政單位應重視當地面臨的自然環境威脅,但是遲 遲看不到相關重大建設的投入,一直要等到 1972 年「加速農村建設重要措施」 之後,行政單位才挹注

大筆經費。戰後政府為發展工業,制訂一連串的政策,將農業的生產剩餘轉移至工業, 藉此扶植工業發展,這些政策包含田賦徵實、隨賦收購、肥料換穀、分糖法等, 其中又以肥料換穀對農戶的剝削程度最大。雲林縣沿海地區因地利不佳,當地農 戶需施放較其他地區更多的肥料,才能收穫和其他地區一樣的產量,在這樣的前 提下,當地農戶受剝削的感受較其他地區來得更加嚴峻。1960 年代末期,農業衰 退之際,政府提出一連串的補救政策,企圖挽回農工發展日益擴大的問題、提高 農民所得等。這些補救政策之中,以 1972 年「加速農村建設重要措施」最具代 表性,包含在雲林縣沿海地區投入大量農村公共建設、發展新型態的農業模式, 或是鼓

勵種植新作物等。然後,在補救政策實施後,1970 年代中期之後,雲林縣 家庭可支配所得時常敬陪末座,顯示出補救政策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