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靶藥物副作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標靶藥物副作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博仁寫的 營養醫學抗癌奇蹟:劉博仁醫師的抗癌成功案例分享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難以忍受的標靶副作用抗癌也不能忽視生活品質也說明: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主任柯政昌醫師說:「目前健保給付3種第一、二代晚期肺腺癌EGFR標靶藥物,患者接受治療之後,平均存活時間幾乎相當。有效率可達8成 ...

國立臺灣大學 護理學研究所 李芸湘所指導 游竹君的 接受不同代標靶藥物之晚期肺癌病人於皮膚不良事件、自我照顧能力與情緒狀態之探討 (2019),提出標靶藥物副作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肺癌、標靶治療、皮膚不良事件、自我照顧、情緒狀態。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醫務管理學研究所 楊哲銘所指導 林怡君的 非小細胞肺癌使用標靶治療之效能與醫療資源利用 (2016),提出因為有 非小細胞肺癌、醫療資源利用、無惡化存活期的重點而找出了 標靶藥物副作用的解答。

最後網站減輕肝癌標靶藥物蕾莎瓦副作用有妙招 -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則補充:蕾莎瓦是肝癌的標靶治療口服藥物,有機會延緩腫瘤惡化速度,也有機會延長病人存活時間,不過服用蕾莎瓦可能會出現若干副作用,如何克服副作用的不適成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標靶藥物副作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營養醫學抗癌奇蹟:劉博仁醫師的抗癌成功案例分享

為了解決標靶藥物副作用的問題,作者劉博仁 這樣論述:

  「很多癌症患者不是因為罹癌過世,而是因為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引發各種併發症或敗血症而死亡,你知道嗎?」   「治療癌症,一定要犧牲生活品質,忍受某些令人生不如死的副作用和後遺症嗎?」   「親朋好友推薦了一大堆治療癌症的健康食品和偏方,我該怎麼選擇?」   在台灣,營養醫學對許多人來說還相當陌生,生病了,只能求助西醫的治療,但許多慢性病及重大疾病,尤其是癌症,在歷經破壞性極大的化療、放療之後,因為副作用大,患者體力虛弱、營養無法吸收,免疫力下降而無法完成療程或因此慢慢死亡的也很多。   其實在國外,營養醫學已經成為很重要的癌症輔助療法。透過醫療級的營養補充品,減輕

癌症患者治療時的副作用,增加患者抵抗力,得以和病魔奮戰,甚至透過適當的營養補充品防癌抗癌,早已成為一門顯學,被許多醫療院所採用並大力推行。   在台灣,專研營養醫學且有本土臨床成功經驗者相當稀有。百大名醫、也是暢銷書作者劉博仁,繼《疾病,不一定靠「藥」醫》帶動新一波討論營養醫學的熱潮後,再度為處在恐懼和徬徨中的癌症患者和家屬,打造最全面、最專業的抗癌指南。在本書中,他提出最新的抗癌觀念:「全面照顧好營養,是抗癌成功的關鍵」,首度公開他多年來以營養處方搭配主流醫療,協助癌症患者成功抗癌的本土案例,包括乳癌、大腸癌、肺癌、肝癌、鼻咽癌、子宮頸癌、淋巴癌等;並分享營養醫學在癌症的預防、輔助治療上

的功效,包括預防癌症應該吃哪些營養補充品(功效、劑量、製程等等),以及癌症患者在手術前後、化放療前後及調養期(避免復發)的營養補充品,為不同癌症患者量身訂做營養醫學處方箋。   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詳盡細膩地說明了目前主流癌症療法的進行方式、不同的癌症期別判定、常見的副作用和後遺症,以及營養醫學在這些治療上能發揮的強大效用。掌握了這些最新的重要資訊,就能跳脫一般患者和家屬被動等待醫師指示的角色,積極與醫師做更深入的溝通,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抗癌療法。   另外,劉醫師也提醒:長期處在壓力的環境下,會弱化我們的免疫系統,不利於癌症治療,所以尋找適合的紓壓方式,不論是學習樂器、繪畫、聽音樂、腹

式呼吸等,也是抗癌很重要的一環。   當自己或親友不幸罹癌時,千萬不要恐慌,已被國內外臨床證明有效的營養醫學,正是你抗癌、防癌的最佳新選擇! 本書特色   (一)分享台灣最常見的10種癌症,營養醫學創造的抗癌奇蹟:   書中針對台灣人最常見的十大癌症:乳癌、大腸直腸癌、頭頸癌(口腔癌、鼻咽癌)、肺癌、肝癌、胃癌、子宮頸及子宮體癌等,提出營養醫學如何輔助主流醫學治療成功的本土案例。鉅細靡遺地說明各種癌症的成因、分期、常見治療方法,以及生活上和營養上所需的自然處方。特別是每一種癌症在不同的期別和不同的治療方式下,需要加強的營養處方都不同,像是手術後要多補充維生素C、鋅、生物類黃酮,可以

促進傷口癒合,對抗發炎、避免感染;化療則要補充高劑量魚油,讓化療效果更好;乳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後可能有放射性肺炎、心臟損傷等併發症,需要補充輔酵素Q10、維生素B群、蕈菇類多醣體等等。不僅對一般患者及家屬極有幫助,專業的醫療從業人員更能從中學習如何將營養醫學實際運用在癌症的整合治療上。   (二)提供可提升療效、減少痛苦的營養輔助療法,抗癌不必擔心副作用:   主流醫學的療程中某些令人恐懼的副作用或後遺症,是許多癌症患者感到卻步的一大原因。像是鼻咽癌以化放療法為主,雖然治癒率高,但放射治療卻有口腔黏膜炎、吞嚥困難、皮膚紅腫等副作用,其實只要配合營養醫學輔助療法,不但能降低副作用的發生率,

患者的復原也會較快。   (三)選擇8大類防癌、抗癌營養補充品的聰明小撇步:   不管是平時的防癌保健,或者抗癌時要增進體力、提升療效,甚至療程後避免復發,營養醫學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針對這些可防癌、抗癌的八大類營養素,書中化繁為簡地介紹了其在營養學上的機轉,讓你了解為何大部分癌症患者都需要補充硒酵母、天然魚油等,而不同的癌症患者又要加強補充哪些營養素,像是肺癌患者可以多補充綠茶素、大腸癌患者需補充大蒜精等等。而在治療前後,要改善或避免一些副作用和後遺症,營養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例如:喝薑茶、補充麩醯胺酸,能改善化療帶來的噁心、嘔吐症狀;進行高劑量化放療時,特別容易發生口腔潰瘍,補

充維生素B群、優質蛋白質、維生素C或麩醯胺酸等營養素,不但有助於潰瘍傷口的癒合,也能防止患者營養狀況惡化等等。   書中也完整列出各種抗癌營養素的功效、建議劑量和使用禁忌,例如:魚油可以降低腫瘤復發機率,不過由於也有抗凝血的作用,故接受重大外科手術前後三天宜暫停服用等等,讓你聰明挑選最適合的抗癌營養補充品,對於來路不明的偏方,也可以自信地說NO!   (四)一舉破除10個癌症傳言的謬誤迷思:   在得知罹癌後,因為不安和恐懼,讓患者或是身邊陪伴的家屬朋友往往無法理性判讀資訊的正確性。針對這一點,書中針對常見的迷思做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像是蔬果當中含有大量的抗癌植化素,但飲用時需注意衛生

及農藥殘留問題,特別是化療及放療期間,一旦白血球過低時,應特別注意感染風險,最好避免食用生菜及未去皮水果,或是化療之後發生嚴重貧血,以為可以自行補充鐵劑以改善貧血,實際上,患者不應該擅自補充鐵劑,因為鐵本身是一種促氧化元素,過量補充反而會促進腫瘤細胞生長;其他像是乳癌患者不能喝豆漿、生機飲食能治癌、切片會造成腫瘤擴散等等常見的迷思,書中一次幫你破除迷思,給予正確解答!   (五)最深入、最中肯的癌症醫病溝通指南:   癌症患者或家屬因為資訊的貧乏,往往只能被動接受醫師的指示,卻不敢多問,更別提與醫師做更深入的討論了,而這種狀況往往加深了患者及家屬本身對療程的不安,甚至衍生了許多不必要的醫

療糾紛。因此書中詳盡地介紹西醫目前的主流療法,像是手術、化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荷爾蒙治療的進行方式、原理和藥物種類,還有療程前後的營養注意事項,像是接受手術、切片前後,服用含有柑橘萃取物或是其他抗氧化的營養保健品,可幫助癒合、避免擴散、感染等等。並列出手術治療前的問題清單,幫助患者或家屬與醫師溝通出更妥善的療程。 作者簡介 劉博仁醫師   現任:   .台中澄清綜合醫院中港院區營養醫學門診主任、耳鼻喉科主任、睡眠醫學中心主任、頭頸癌治療團隊召集人   .弘光科技大學營養系暨營養醫學所講師   .科瑩健康事業有限公司顧問醫師   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弘光科技大學營養醫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西太平洋大學醫務管理碩士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科學所博士班進修中   專業經歷:   .美國營養治療醫師(IBALM)考試及格   .美國重金屬排毒螯合療法(IBCMT)考試及格   .台灣家庭醫學會專科醫師   .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台灣睡眠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針灸學會專科醫師   ★榮獲2009年《商業周刊》百大良醫專刊推薦醫師

標靶藥物副作用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甲狀腺癌 - 陳穎樂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FindDoc Instagram:@finddochk

(一)甲狀腺癌有什麼類型? 00:06

(二)甲狀腺癌有什麼治療方法? 00:42

(三)患者有機會對放射治療無反應嗎? 01:45

(四)何時展開標靶藥物治療可得到最佳效果呢? 03:00

(本短片作健康教育之用,並不可取代任何醫療診斷或治療。治療成效因人而異,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療人士諮詢。)

參考資料:
1.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20). 2018 年香港癌症統計概覽. Retrieved from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pdf/overview/Overview%20of%20HK%20Cancer%20Stat%202018_tc.pdf
2. 醫院管理局. (2020). 甲狀腺癌. Retrieved from https://www21.ha.org.hk/smartpatient/SPW/zh-hk/Disease-Information/Disease/?guid=1163a3df-86db-4b3b-a325-45741fcb04be
3. Cabanillas, M. E., & Habra, M. A. (2016). Lenvatinib: Role in thyroid cancer and other solid tumors. 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42, 47–55. https://doi.org/10.1016/j.ctrv.2015.11.003
4. Cabanillas, M. E., & Takahashi, S. (2019). Managing the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lenvatinib therapy in radioiodine-refractor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Seminars in oncology, 46(1), 57–64. https://doi.org/10.1053/j.seminoncol.2018.11.004
5. Sugino K, et al. Endocr J 2018;299-306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接受不同代標靶藥物之晚期肺癌病人於皮膚不良事件、自我照顧能力與情緒狀態之探討

為了解決標靶藥物副作用的問題,作者游竹君 這樣論述:

標靶治療為晚期肺癌病人重要的抗癌治療之一,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胺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常見之副作用為皮膚不良事件,隨著標靶藥物不斷推陳出新,不同代EGFR-TKI引起之皮膚不良事件發生比例、自我照顧能力與情緒狀態差異的相關研究,仍十分缺乏,故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晚期肺癌病人接受不同代標靶藥物於皮膚不良事件、自我照顧能力及情緒狀態的現況及差異。 本研究為橫斷式描述性相關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方式,於北部某醫學中心皮膚科及腫瘤治療藥物疹特別門診進行收案,共收案135位,使用結構式問卷包括:基本資料量表、客觀指標之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公佈的不良事件常用術語標準(CTCAE v4

.03)及主觀指標之患者報告的結果版本(PRO-CTCAE ITEMS Version 1.0)、醫院焦慮憂鬱量表(HADS)與情緒溫度計(DT)、自我照顧能力及自我照顧策略量表收集資料,以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1)99.3 %病患出現皮膚不良事件,發生率前三名依序為搔癢、乾燥及痤瘡樣疹,嚴重度多落在grade I至grade II之間;(2)整體情緒困擾(DT)平均分數為3.3分;31.1 %病患有重度焦慮、憂鬱傾向;(3)皮膚不良事件之自我照顧能力平均分數為6.9分,而最常使用之自我照顧策略為:使用醫生開立的藥物、藥妝店買得乳液及手邊現成皮膚科的藥物;(4

)皮膚不良事件之搔癢、乾燥、痤瘡樣疹、手足症候群、脫髮與DT呈現正相關;皮膚自我照顧能力與DT呈現負相關性;(5)第三代EGFR-TKI病患之痤瘡樣疹發生率於客觀評量(CTCAE)結果顯著比第一代少,主觀評量(PRO-CTCAE)嚴重度則比第一、二代好;(6)接受第三代EGFR-TKI病患之DT顯著比第一代表現輕微。 本研究所探討使用標靶治療之肺癌病患皮膚不良事件、自我照顧能力與策略,以及情緒狀態,有助於臨床人員更進一步了解不同代標靶藥物於皮膚不良事件與情緒狀態之差異,可提供學術及臨床照護上具體參考依據。

非小細胞肺癌使用標靶治療之效能與醫療資源利用

為了解決標靶藥物副作用的問題,作者林怡君 這樣論述:

背景:在臺灣惡性腫瘤已連續多年名列國人死因之首,其中肺癌排名也是長期位居第一。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2014年死因統計資料,當年度國人因惡性腫瘤死亡的人數為46,095人,每十萬人口死亡率197人,因肺癌死亡的人數有9,167人,每十萬人口死亡率39.2人。2014年國民醫療健康保險支出中,在癌症的花費超過782億元,當中肺癌佔了108億元。肺癌型態中,約有90%是非小細胞肺癌,而多數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確診期數已屬於無法使用手術切除腫瘤的末期,需使用抗癌藥物治療,其5年存活率15.7%。標靶藥物的問世為癌症治療帶來新的希望,除了明顯的療效,同時亦有口服的便利與較低的副作用等優點。臺灣在2004

年11月起陸續將肺癌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又於2011年6月起適用於第一線治療,逐漸改變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醫療模式與費用。目的:藉由全民健保資料庫探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於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治療與第一線使用化學治療的醫療資源利用及其無惡化存活期差異比較。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健保資料庫NHIRD2010版百萬歸人檔資料,選取2003-2012年ICD-9-CM為162.3-162.9之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分成第一線單獨使用Gefitinib治療組及以化學藥物做為第一線治療組。追蹤一年比較其醫療耗用及無惡化存活期之差異情況。本研究使用SAS 9.4版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描述性以平均數及標準差、樣本數

和百分比呈現。推論性統計使用t-Test及Linear regression,探討使用不同治療的醫療資源耗用與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之差異。結果和結論:本研究比較非小細胞肺癌於第一線使用不同治療模式的進行分析,發現在第一線使用標靶治療者多在門診領藥,因此在一年門診費用較第一線使用化療者增加。因標靶藥物副作用較少因此相較使用化療組在住院人次及住院天數皆有減少,在無惡化存活期則無顯著差異。依據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標靶治療能減少住院帶來的不便,提升日常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