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拔癲副作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帝拔癲副作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VictoriaSweet寫的 我的慢療之路:拒絕沒有靈魂的醫療,一場追求醫者初心的朝聖之旅 和楊怡祥的 頭暈目眩再見:從此不必再忍受天旋地轉之苦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抗癲癇藥物簡介與使用通則也說明:悠閒則可能會出現衝動控制障礙,脾氣暴躁等現象。體重方面,帝拔癲會使體重增加,這也是許多年輕女性最在意的部分;相反的,妥泰的副作用是會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地平線文化 和元氣齋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護理學系 林靜蘭所指導 李玟徵的 門診雙相症病患自評遵囑服藥、情緒穩定劑血中濃度與一年內是否再住院之相關性 (2017),提出帝拔癲副作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雙相症、遵囑服藥、情緒穩定劑、藥物血中濃度、再住院。

最後網站春天當心桃花癲躁鬱症藥物介紹則補充:如對副作用有任何疑問時,可詢問醫師或藥師,千萬不可自行調整服用劑量,如出現嚴重 ... 部分抗癲癇藥物可穩定躁鬱症病人的情緒,本院藥物如樂命達(Lamotrigine)、帝拔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帝拔癲副作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的慢療之路:拒絕沒有靈魂的醫療,一場追求醫者初心的朝聖之旅

為了解決帝拔癲副作用的問題,作者VictoriaSweet 這樣論述:

  慢療,指的不是時間的慢,   而是一種對病人的細心觀察與理解,是一種冷靜、有條理的循序漸進,   也是當醫生與病人面對面相視而坐的一種互相療癒。   疾病的療癒不是靠神乎其技,而是需要時間──   因應身體和資料需要時間,正確的診斷和治療也需要時間。   「舒默先生坐在檢查台上,他一開口就說,他有一個禮物要送我。他從一個棕色紙袋裡取出一個玻璃罐,罐子裡裝著朦朧的液體,我看到裡面浮著一大塊組織,那是他的動脈瘤……我看著那個東西,它看起來像一團不規則的團塊。但是你仔細思考的話,那其實是一個生命。直到今天,我仍在思考它意味著什麼,代表著什麼。」   全球正在興起一股「慢療運動」!這種全

新看待身體與健康的方式,企圖結合快與慢的醫療系統。醫生不僅應該是個熟練的技師,從各種線索追根究柢病人痛苦的根源;醫生也應該是個園丁,自問是什麼阻礙了患者本身的自癒力,再幫患者移除阻礙。   得獎作家史薇特醫生深諳這個道理,因為她在卓越的職涯中學習及經歷了這一切。她在書中娓娓道出一個又一個令人難忘的動人故事。故事中的老師、醫生、護士和病人幫她體悟了慢療之道,使她不僅成為慢療界的先驅,也成為激勵大家參與的靈感來源。   史薇特醫生帶我們瞭解,醫療既是一門技藝,也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醫療也是人際的、私密的,甚至是精神的。醫療工作需要得來不易的智慧累積,那是演算法所無法取代的。那是以一種真正

有成效、有效率、充滿人性又永續的療癒方式,用來融合「快」與「慢」。 名人推薦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   林文源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林益仁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   徐超斌  (急診室醫生)   鄭凱云  (知名主播/健康2.0主持人)   專業推薦 各界讚譽   「令人驚嘆……真摯動人……細膩而深刻……醫療從業人員可以從史薇特這本書中學到照護患者最重要的課題:『做出正確的診斷,幫患者移除不必要的藥物、副作用和不良反應,以及運用大量的時間。長遠來看,如此省下的支出遠比花費的成本還多。慢慢來,但效果更好。』《紐約時報》書評   「考慮進醫學院

或正在攻讀醫學院的人都該拜讀這本書,其實其他人也該看……史薇特這本書是她慢慢找到終生志業的回憶錄。書中不只談如何學習懸壺濟世,也談如何開創生命……她的醫師養成歷程遠比任何爭論式的宣言更加動人。」《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史薇特透過病患的動人故事,以及她在醫學院求學的經歷,探索她如何找到一種慈悲的醫療照護方式。這是排解當今一大熱門議題的詳盡指南。」《好當家》(Good Housekeeping)   「這是對一種更人道的療癒體系做出熱情的呼籲,對醫療從業人員或患者來說都是難能可貴的好書。」《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針對

當前那種犧牲療癒、只講效率的專橫療法,史薇特提供了另一種替代方案。」聖塔克魯茲的《美好週報》(Good Times)   「優美動人……史薇特行文明晰直率,字裡行間洋溢著溫情與智慧。從開篇就緊緊扣住讀者的心弦,一開始即提到其父親住院並與死神擦身而過的揪心經歷……她以冷靜明晰的方式帶大家瞭解,當醫療照護只講求經濟而不再是使命,充滿訴訟而毫無尊重時,我們因此失去了什麼。我們只能祈禱史薇特不是在荒野中吶喊的先知。」《聖雲遊客》(St. Cloud Visitor)   「故事精彩動人……讀來令人不忍釋卷……患者可以從這位良醫的溫馨、親切、博學的療法中獲得慰藉。」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

ews)   「這是醫療照護者都該聽取的完善建議。專業人士和普羅大眾都會受到這本好書的吸引。」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門診雙相症病患自評遵囑服藥、情緒穩定劑血中濃度與一年內是否再住院之相關性

為了解決帝拔癲副作用的問題,作者李玟徵 這樣論述:

背景:情緒穩定劑為雙相症病患第一線治療方式,遵囑服藥可穩定病患情緒,以維持人際關係及社會功能。藥物血中濃度被視為病患遵囑服藥之臨床評量依據,但其與主觀評量之間的相關性仍少有研究探討。目的:探討門診雙相症病患自評遵囑服藥、情緒穩定劑血中濃度與一年內是否再住院之相關性。方法:以林靜蘭博士「精神病患遵囑服藥行為測量工具之信效度檢測」之研究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篩選雙相症病患為研究對象、基本屬性(人口學與疾病屬性)及主觀遵囑服藥行為(簡版服藥態度量表與計畫行為理論遵囑服藥行為量表)等變項,並以病歷回溯情緒穩定劑血中濃度與再住院次數,探討其間關係。研究結果:共納入115位雙相症病患,以女性、大學以上、

未婚及有工作者居多;診斷為第二型雙相症者佔66.1%、平均年齡為40.03±14.00歲、平均發病年齡為33.63±13.52歲、發病五年以下者佔53%、過去曾住院者佔52.2%、平均住院次數為1.54±2.34、一年內未再住院者佔84.3%;每日服藥1次者佔56.6%、平均服藥次數為1.77±1.08次、每日服藥6顆(含)以上者佔40.9%、平均服藥顆數為5.85±4.09顆、服用帝拔癲者佔87.8%、平均服藥劑量及藥物血中濃度--帝拔癲(918.32±187.45mg及68.31±29.46μg/mL)、鋰鹽(750.00±256.46mg及0.71±0.54 mEq/L)服藥態度量表總分

平均為6.28分,表示服藥態度仍有待加強;計畫行為理論遵囑服藥行為次量表平均值為:態度(0.92)、主觀規範(0.69)、所感知的行為控制(9.70)與行為意向(6.01),顯示病患未來一週服藥意願高。相關分析發現服藥顆數與服藥態度總分呈低度正相關(r = 0.229, p 〈 .05)、服藥態度總分及主觀規範呈低度正相關(r = 0.229, p 〈.05; r = 0.219, p 〈 .05)、病齡與主觀規範呈低度正相關(r = 0.217, p 〈 .05)、住院次數與所感知的行為控制呈中度正相關(r = 0.288, p 〈 .01)。複迴歸分析發現服藥次數、所感知的行為控制與行為意

向可顯著預測主觀規範(R2 = 0.313),住院次數、藥物血中濃度達高標、主觀規範可顯著預測所感知的行為控制(R2 = 0.271),藥物血中濃度達低標(帝拔癲≥50g/mL、鋰鹽≥0.6mEq/L)、主觀規範可顯著預測行為意向(R2 = 0.260),藥物血中濃度達高標(帝拔癲≥70g/mL、鋰鹽≥0.6mEq/L)可顯著預測計畫行為理論遵囑服藥行為之態度(R2 = 0.073),。邏輯式迴歸分析發現服藥次數每增加一次,藥物血中濃度達治療低標機率增加0.53倍,計畫行為理論遵囑服藥行為之態度每增加一單位,藥物血中濃度達治療高標機率增加1.40倍,過去住院次數每增加一次,一年內再住院機會增加

1.26倍。結論/實務應用:依據Nielsen等人(2012)建議以簡版服藥態度量表8分為遵囑服藥之切點,本研究未遵囑服藥比例佔78.3%,然而卻有56-74%病患藥物血中濃度達高標與低標,顯示主客觀遵囑服藥評量之間存在落差,暗示病患內在動機與實際行為之間的差距或主客觀評量工具之差異。建議未來遵囑服藥之評量宜採多種指標相互參照,而主客觀評量之不一致或矛盾,亦可作為增進遵囑服藥行為之重要參考。

頭暈目眩再見:從此不必再忍受天旋地轉之苦

為了解決帝拔癲副作用的問題,作者楊怡祥 這樣論述:

  每個人都體會過頭昏眼花、天旋地轉,甚至暈得想吐的滋味。古今中外受暈眩之苦的名人也不在少數,遠如唐高宗因風眩無法視事,把政權拱手讓給武則天;近如美國總統布希父子,均曾因為短暫昏迷,引起世人一陣驚呼。據估計,全台灣的眩暈族約三百萬,年紀最小四歲,誘發的可能因素非常多,但以氣溫變化較大的春秋兩季及半夜起來上廁所時較易發作,嚴重者只好爬回床上不敢動彈。   作者看診經驗非常豐富,只要聽患者描述症狀,不必藉助精密儀器也可正確診治;本書即為他數十年的心得結晶,仔細讀完後,你也可以當自己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