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切除重大傷病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另外網站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也說明:獻,皆以探討子宮切除手術對婦女在身體健康、合併症以及預後之影響,卻少有. 研究探討接受子宮切除 ... 殘障者故無法申請殘障手冊或是重大傷病卡. Q:子宮切除後還需要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李子奇所指導 李欣怡的 臺灣乳癌病患使用Tamoxifen與子宮內膜癌關係之研究 (2017),提出子宮切除重大傷病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乳癌、泰莫西芬(tamoxifen)、子宮內膜癌、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時間相依設計、競爭風險、世代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醫務管理暨醫療資訊學系碩士班 張肇松所指導 張凱翔的 乳癌病人併發第二原發癌醫療利用,費用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 (2012),提出因為有 乳癌、第二原發癌的重點而找出了 子宮切除重大傷病卡的解答。

最後網站47歲女保單健檢- 《MY83 保險討論區》則補充:47歲女行政人員育有一子,年收約330000元,去年5月手術切除子宮, ... 條款嚴苛不同新式重大傷病險範圍為健保重大傷病卡範圍扣除先天性疾病與職業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子宮切除重大傷病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乳癌病患使用Tamoxifen與子宮內膜癌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子宮切除重大傷病卡的問題,作者李欣怡 這樣論述:

研究重要性:在過去二十多年來,研究發現乳癌病患使用tamoxifen與子宮內膜癌的關係,但甚少將死亡率、其他干擾因素、以及使用藥物可能會隨時間有動態變化等的情況納入分析討論。研究目標:瞭解臺灣乳癌病患使用tamoxifen與子宮內膜癌發生的關係。研究設計:本研究為全人口世代研究。研究起始點為第一次使用tamoxifen後的第180天。資料來源:本研究使用全民健保資料庫及重大傷病檔。研究對象:從200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間初次診斷為乳癌的女性病患共99,895位。研究期間有使用tamoxifen的乳癌女性病患為實驗組,將符合研究條件的實驗組乳癌病患根據出生年、乳癌初診年、共病

症(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以及社會經濟指標(如投保薪資和投保單位城鄉別)以1:1的配對比進行配對,最後得到實驗組與對照組病患各20,875位。研究暴露:從2000年1月1日追蹤至2013年12月31日為止,女性乳癌病患使用tamoxifen的情形,藥物定義採WHO(Anatomical Therapeutic Chemical (ATC))藥物分類系統對tamoxifen的ATC 編碼為L02BA01,其Define Daily Dose(DDD)為20mg。主要結果測量:重大傷病檔中ICD-9編碼為182.xx的子宮內膜癌病患。統計分析:利用T檢定及卡方檢定來分析實驗組(

暴露tamoxifen)與對照組(未暴露tamoxifen)兩組在配對後其基本特性是否有差異。再將接受子宮切除手術、其他癌症及死亡作為競爭風險,並利用Competing risk adjusted Cox regression model(模式一)及Time-dependent Competing risk adjusted Cox regression model(模式二)來分析乳癌病患使用tamoxifen與子宮內膜癌風險的關係。研究結果:臺灣乳癌病患在追蹤期間內控制其他研究變項下,模式一分析結果顯示乳癌病患平均每年使用少於或超過238 DDD在罹患子宮內膜風險分別高於未使用者(HR:2.

49,95%CI:1.23-5.03,p=0.011;HR: 16.46, 95%CI:8.46-31.99,p

乳癌病人併發第二原發癌醫療利用,費用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

為了解決子宮切除重大傷病卡的問題,作者張凱翔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與動機依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08年統計資料顯示,全球約有1200萬名新發生癌症個案。癌症乃係屬台灣重大傷病,其中以乳癌為女性癌症發生率最高的癌症,顯示出乳癌對台灣女性健康的威脅性。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台灣乳癌病人終身之第二原發癌(SPC)發生情形與影響因素、醫療費用、醫療資源利用情形、存活天數差異研究方法本研究為世代追蹤型研究(cohort study),追蹤期間為199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從健保資料庫重大傷病檔中挑選出乳癌患者有登記死亡日期的個案,再從中挑選乳癌一個月後罹患第二原發癌者,找出病患的接受過的治療方

式,包括是否接受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賀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分析其醫療資源利用、費用與病患存活天數。本研究以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與對數回歸分析,進行資料描述性統計及推論性統計分析;以SAS 9.3版進行傾向分數配對。研究結果本研究中乳癌病人擁有第二原發癌者有80位,以消化器官及腹膜之惡性腫瘤19位最多,裡面分別為食道惡性腫瘤2位佔2.5%、胃惡性腫瘤5位佔6.25%、小腸惡性腫瘤1位佔1.25%、直腸與直腸乙狀結腸連接部及肛門之惡性腫瘤1位佔1.25%、肝及肝內膽管惡性腫瘤9位佔11.25%、消化器官及腹膜內之其他惡性腫瘤1位1.25%。呼吸道及胸內器官之惡性腫瘤17位(21.25%

)次之,分別為氣管與支氣管及肺之惡性腫瘤15位佔18.75%,胸(肋)膜惡性腫瘤1位佔1.25%,胸腺、心臟及縱膈之惡性腫瘤1位佔1.25%。生殖泌尿器官惡性腫瘤12位(15%),分別為子宮頸惡性腫瘤4位佔5%,胎盤惡性腫瘤1位佔1.25%,子宮體惡性腫瘤1位佔1.25%,卵巢及其他子宮附屬器官之惡性腫瘤2位佔2.5%,其他女性生殖器官之惡性腫瘤1位佔1.25%,膀胱惡性腫瘤2位佔2.5%,腎臟及其他泌尿器官之惡性腫瘤1位佔1.25%。骨骼、結締組織、皮層之惡性腫瘤9位(11.25%),分別為骨骼及關節軟骨之惡性腫瘤4位佔5%,結締組織及其他軟組織之惡性腫瘤1位佔1.25%,皮膚之其他惡性腫瘤

3位佔3.75%,卡波西氏肉瘤1位佔1.25%。唇、口腔及咽部之惡性腫瘤4位(5%),分別為主要唾液腺惡性腫瘤1位佔1.25%,鼻咽惡性腫瘤2位佔2.5%,唇、口腔及咽其他惡性腫瘤1位佔1.25%,原位癌3位(3.75%)為生殖泌尿系統原位癌,淋巴及造血組織之惡性腫瘤2位(2.5%),分別為淋巴性白血病1位佔1.25%,細胞型態不明之白血病1位佔1.25%。結論與建議本研究發現第二原發癌分布以消化器官及腹膜之惡性腫瘤最多佔23.75%,其次為呼吸道及胸內器官之惡性腫瘤佔21.25%、生殖泌尿器官惡性腫瘤佔15.00%、骨骼與結締組織及皮層之惡性腫瘤佔11.25%、唇與口腔及咽部之惡性腫瘤佔5.

00%、原位癌佔3.75%、淋巴及造血組織之惡性腫瘤佔2.5%,然後還有其他20%。針對第二原發癌影響因子為合併症分數、有無進行手術、有無進行放射線治療,合併症分數每增加一分,第二原發癌風險就增加1.22倍(95%信賴區間為1.09-1.36);相較於無進行手術者,手術病患的第二原發癌風險增加4.15倍(95%信賴區間為1.48-11.60);相較於無進行放射線治療者,接受放射性治療病患的第二原發癌風險增加2.72倍(95%信賴區間為1.7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