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半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地球半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高橋正樹,栗田敬,鵜川元雄,加藤央之,磯崎行雄寫的 趣味地球科學 和許正一蔡呈奇陳尊賢的 土壤:在腳底下的科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常用地球半径差异符号表达式也說明:摘要:对测量和地球科学计算中5种常用地球半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比较,借助计算机代数系统推导出常用地球半径之间的差异最值点及其对应的最值和它们之间相等点大地纬度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竇奇所指導 陳孟群的 基於地球經緯度計算移動車輛的運動行為 (2020),提出地球半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球經緯度、位置向量、速度、加速度、切線加速度、法線加速度。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航空太空工程學系碩士班 汪愷悌所指導 陳冠勳的 以Geant4模擬3U立方衛星繞行於地球輻射帶時高能粒子之影響 (2020),提出因為有 立方衛星、Geant4、范艾倫輻射帶、AE9/AP9輻射帶模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地球半徑的解答。

最後網站地球半徑多少公尺 - Hugb則補充:九十六萬公里= 9.6×10 8 公尺,地球赤道半徑= 6.374×10 6 公尺。 月球繞地球軌道平均距離= 3.844×。找到了地球半徑多少公尺相关的热门资讯。 由於局部地勢有所起伏,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地球半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趣味地球科學

為了解決地球半徑的問題,作者高橋正樹,栗田敬,鵜川元雄,加藤央之,磯崎行雄 這樣論述:

  地球、自然、氣象、地層等   周遭環境的疑問完全解答!   你可曾知道地球的半徑只有6400km?過去的地球,1年其實有400天?我們身為「地球號太空船」的船員,漂浮在黑暗而廣大的宇宙中,不能對地球的事情一無所知!   49個有趣主題、插圖解說,我們將告訴你地球的故事:   ◎為什麼會氣象異常?   ◎地球是否某天會停止自轉?   ◎太陽的壽命還剩多久?   ◎預測發生大地震的區域在哪?   ◎火山爆發的機制及富士山什麼時候會爆發?   ◎焚風現象及聖嬰現象是什麼?   ◎北極和南極哪個比較冷? 本書特色   1、 中學生趣味圖解閱讀系列新作!大人也愛的科普系列

書!孩子不愛讀書嗎?那麼就從趣味學習系列著手吧!有別於教科書的刻板學習及流水帳式的敘述方式,讓孩子從有趣的圖片插畫建立起新的思維模式!同系列收錄《趣味化學》、《趣味生物》、《生活物理》、《趣味相對論》、《科學有趣之謎》、《飛機為什麼會飛》透過重點式的Q&A,結合有趣的圖表插畫,網羅科普知識的小百科,讓您愛不釋手輕鬆閱讀!   2、 大家或許在國高中時期就學過地球科學。地球科學可以讓我們了解地球上各式各樣的事,然而,這門學科的分類十分繁雜,要詳盡地了解其全貌確實非常困難。本書挑選了49個有趣的主題,輔以插圖解說,以說故事的方式把地球介紹給讀者們認識。   3、 本書分成4大主題:地球

物理學、火山學、氣象學及地質學,由5名專家學者撰寫,帶你認識地球如何誕生?太陽的壽命還剩多久?地函為什麼會對流?北極星真的不會移動嗎?即將發生大地震的區域在哪裡?富士山什麼時候會噴發?日本有一天會消失嗎?

地球半徑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科展秘笈010】題目解析-量出地球半徑(二)
48屆科展有人做過用影子來進行地球半徑的測量
到了50屆科展,同學把方法做改良,做了更精準的測量

我們一起來看看是怎麼做到的?
第50屆科展 國中組 地球科學科 第二名
天地之間─測量地球的半徑

🔥🔥科展線上課程🔥🔥
【用一個月的時間,可以完成的科展實驗】
https://bit.ly/3BFK8c2

🔥🔥科展線上課程🔥🔥
【科展秘笈-研究的策略】
https://bit.ly/3DYH5xU

科展免費分享內容
https://bit.ly/3mxY2c4

科展秘笈系列影片
https://bit.ly/2Yk7khI

科展Podcast
【科展秘笈-研究攻略】
https://bit.ly/3zRawPS

科學X博士
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doctorx9000/
官網網址:http://doctorx9000.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doctorx9000/
LINE官方帳號:https://line.me/R/ti/p/%40doctorx9000

基於地球經緯度計算移動車輛的運動行為

為了解決地球半徑的問題,作者陳孟群 這樣論述:

近年來,各國積極投入自動駕駛技術,而在自動駕駛的過程中,除了安全之外,必不可少的就是乘坐於自駕車內乘客之舒適性,如何在點到點的移動過程中,在安全無虞之情況下,兼顧速度,切線加速度與法線加速度。本研究為探討如何使用經緯度,計算速度,曲率、切線加速度與法線加速度,使之作為自駕車自動駕駛判斷的依據,以達到最為安全與舒適之速度,加速度與切線加速度。本論文研究一般車輛駕駛之情況,我們駕駛車輛,在車輛上安裝GPS感測器,於GPS感測器所獲得之地球經度與緯度,轉換為笛卡爾座標系。為了研究地球表面物體運動之方法,我們使用球座標系之曲線運動,三維曲線運動定義為物體沿地球表面之彎曲路徑時發生之運動,使用向量函數

(Vector Function)計算運動物體之速度,曲率以及加速度。速度為描述位置向量(Position Vector)之變化量,加速度為描述速度向量之變化量;加速度向量則分為切線加速度與法線加速度,一般來說,若我們得知速度變化率,不難得知切線加速度,但若要求得法線加速度則極為不易。我們首先使用球座標定義位置向量,並且推導出它的一次微分與二次微分,再利用本論文所推導之運動公式計算行駛中車輛之速度、曲率、切線加速度與法線加速度。本論文並將上述計算之成果,以數值分析的方法,驗證其正確性。

土壤:在腳底下的科學

為了解決地球半徑的問題,作者許正一蔡呈奇陳尊賢 這樣論述:

  土壤是無法再生的珍貴自然資源,它與陽光、空氣、水同為人類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元素。本書透過介紹土壤的成因,讓讀者了解到自然環境和土壤性質之間的關係,而這些性質可以將土壤做有系統的分門別類,這是認識土壤的第一步。不同的土壤,在農業、生態與環境上,都有它特殊的特色與功能,或是需要特別保育的弱點與原因。臺灣土壤類型眾多,種類之多是世界之冠,因此本書介紹臺灣的平原、丘陵、臺地、高山森林、火山地區與水稻田土壤的分布及特徵。土壤汙染,是臺灣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本書簡要的介紹臺灣土壤汙染情形與整治措施,提高讀者環境保育的觀念,最後再將人類生活與土壤的關係,切入食、衣、住、行、育、樂當中,讓大家能切身感受到

土壤資源與人類生活品質的重要。 作者簡介 許正一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曾任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日本京都大學農學部客座教授及日本明治大學農業化學系客座教授、中華土壤肥料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理事。從事土壤科學教學、研究與推廣工作,研究興趣為土壤分類與化育作用、土壤汙染評估與整治。 蔡呈奇     國立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教授,目前從事土壤科學(包括森林土壤)教學、研究與推廣工作。研究興趣為土壤分類與化育作用、生物炭對土壤物理化學性質與作物生長及產量的影響、生物炭在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整治技術。 陳尊賢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特聘

教授,曾擔任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所長及生農學院副院長,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土壤肥料兼職顧問,亞太地區土壤與地下水汙染整治工作小組主席,環境檢測機構技術評鑑委員會委員等職務。主要從事研究工作包括:土壤特性生成化育與分類,土壤環境品質調查與評估、重金屬在土壤與作物系統下之行為與生物有效性、重金屬汙染區植生復育技術等。   CH1 土壤概論 什麼是土壤 土壤的功能 土壤樣體與土壤剖面 土壤生成的五大因子—母質、地形、氣候、生物、時間 土壤的溫度與水分含量狀況 CH2 臺灣土壤的種類 土壤生成過程中之重要化育作用 變化多端的臺灣土壤—臺灣主要土壤類型 孕育糧食的土壤—平原土壤之特

性與分布 有時紅的發紫的土壤—台地土壤之特性與分布 多石礫或坋黏質的土壤—丘陵土壤之特性與分布 來自地心的土壤—火山地區土壤的特性與分布 不安定的土壤—高山土壤之特性與分布 多水的土壤—水田土壤之特性與 CH3 土壤生態環境之保育 土壤品質 土壤教育與土壤博物館 CH4 土壤汙染 CH5 生活與土壤 附錄   序言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在一部有關氣候變遷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中提到:我們的大氣層只不過是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層表皮。那麼,土壤呢?相較於大氣層,土壤的厚度幾乎薄到看不見,也讓民眾幾乎忘了土壤的存在。  

 土壤介於岩石、大氣、水與生物圈之間,做為橋梁連結這些不同特性的環境圈,傳遞與交換物質。一般民眾都知道土壤是提供糧食生產的基地,也就是說,土壤可以為植物生長提供水分、通氣、養分、物理性支持與保溫等等的功能,但事實上土壤還可以調節氣候,調控水資源,例如儲藏水分與淨化水質,而土壤也可以作為養分與有機廢棄物循環再利用的系統,土壤更是許多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而人類生活中所需要的房屋、道路等建築,都需要土壤做為工程基地。   土壤是非常珍貴與重要的自然資源。地球表面並非都是陸地,70%是海洋,陸地只有30%,扣除終年被冰覆蓋的地區、沙漠地區與其他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區,人類可使用的土壤資源非常有限。臺

灣的面積不大,但有高達58%的面積是森林,而可以利用的土壤資源更是有限,身處在臺灣的我們更不能忽視土壤的存在與土壤的重要性。「萬物土中生」,深入去認識、了解與珍惜土壤,把乾淨的、生生不息的土壤資源留存下來,永續利用我們的土壤資源,是撰寫這本書的初衷。   CH1 土壤概論 地球表面覆蓋著一層薄薄的、不過數公尺厚度的土壤,我們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一座足球般的大小,那麼土壤就只是貼在足球上的一張郵票而已,不過土壤卻是所有人類、動植物與微生物生命之所寄。土壤怎麼來的?它又有什麼功能和特徵?現在就讓我們開始從土壤的成因,一探臺灣這塊土地中土壤的奧祕。 什麼是土壤 1土壤是怎麼來的 風、水、太陽幅射等風

化的力量,讓岩石礦物的顆粒愈來愈小,也可能在風化時釋放出各種離子,這些離子可能流失掉,或可能重新組合為新的礦物,這些新礦與與原來殘留的岩石礦物,是構成土壤主要的物質之一,也就是無機物質的組成。土壤還包括有機組成物質,廣義的說,任何在土壤中的有生物,包括動植物與微生物活體,或是生物活動時所產生的排泄物,與死亡後所遺留下來的遺體與殘骸等,都是土壤有機物質的一部分,不過影響土壤性質最大的有機質是經過腐質化作用後產生的腐植質。當風化後的岩石礦物與有機質,組合成土壤的架構後,形成孔隙,可以保水保肥,又有生物活動其間,這個天然疏鬆而且具有生命的自然體,就是人類賴以為生的土壤。 就定義上來說,所謂土壤是指地

殼表層具有三度空間、獨立且變動的自然體,是由母岩歷經幾千年甚至幾十萬年才風化生成的。土壤是鬆軟的未固結物質,厚度不均,色澤不一,是由礦物質、有機物、水分與空氣所組成的(Brady and Weil, 2014)。以粒徑大小來說,直徑小於0.2公分的顆粒,就是土壤所研究的對象。 地球上最厚的土壤可能在30公尺左右,這跟地球半徑6400公里相比較,土壤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土壤含有各種養分,不僅支撐著植物的根可以立足生長,土壤中也存在著細菌、真菌、放線菌與藻類等各種微生物,而許多動物依賴土壤為棲息環境,所以,土壤是一切生命的起源。

以Geant4模擬3U立方衛星繞行於地球輻射帶時高能粒子之影響

為了解決地球半徑的問題,作者陳冠勳 這樣論述:

近年來立方衛星的發展蓬勃,當立方衛星運行於更高之軌道時,可能會通過范艾倫輻射帶之險惡環境。范艾倫輻射帶中含有大量的高能帶電粒子,這些帶電粒子會穿過立方衛星外殼,對衛星內部之電子設備造成影響,減少其使用壽命甚至使其失效,本研究以模擬輻射帶對立方衛星影響為主要目標。本研究使用AE9/AP9輻射帶模型與Geant4套件,並建立一3U立方衛星原型,模擬此立方衛星原型運行於共36組不同軌道所受之影響,並計算運行五天所累積之輻射劑量用以分析。此外,此原型內有一金屬盒做為屏蔽,並比較使用鋁合金與鈦合金做為屏蔽之效果差異。模擬結果計算之輻射劑量顯示,若以半長軸為兩個地球半徑為分界,內側軌道為質子占主要貢獻,

外側則為電子;針對質子之屏蔽效果,鋁合金與鈦合金皆能有效減少輻射劑量,且� ��合金效果較鋁合金為佳;針對電子之屏蔽效果,兩種合金皆無法減少輻射劑量,甚至在某些軌道鈦合金會造成反效果。研究結果可應用在立方衛星任務的本體及軌道設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