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中止症後遺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呼吸中止症後遺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惠君,黃筱珮,吳佩琪寫的 訂製你的無病生活:30問掌握預防、診斷、治療、照護對策 和李學禹的 睡眠外科權威、長庚醫院李學禹醫師告訴您如何:熟睡迎接每一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良醫健康網- 商業周刊(百大良醫)也說明:台灣最大醫師、醫院、診所、藥局推薦網站,商業周刊推薦百大良醫,讓好醫師被看見,讓民眾有更正確的醫病觀念,是《良醫健康網》不變的初衷。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方舟文化所出版 。

東海大學 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 翁紹仁所指導 許維邦的 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接受陽壓呼吸器治療之因素探討 (2020),提出呼吸中止症後遺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睡眠呼吸中止症、持續陽壓呼吸器、治療接受率、日間嗜睡。

而第二篇論文中山醫學大學 護理學系 白香菊所指導 施純瑩的 重症患者的疾病詮釋、壓力與焦慮之相關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重症患者、疾病詮釋、壓力、焦慮的重點而找出了 呼吸中止症後遺症的解答。

最後網站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症狀?嚴重可能猝死 - 澄清醫院中港分院則補充:本文說明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什麼、好發族群、常見疾病症狀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種類、治療方式、手術介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呼吸中止症後遺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訂製你的無病生活:30問掌握預防、診斷、治療、照護對策

為了解決呼吸中止症後遺症的問題,作者林惠君,黃筱珮,吳佩琪 這樣論述:

30道與你有關的健康提問 藉由更精準的個人化醫療服務 邁向無病無痛的快樂生活     每個人的基因、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等不盡相同,造就獨一無二的個體,以往一體適用的治療方式,忽略個體化的差異,也就是「同病同治」,但未必有相同的治療結果。     所謂「精準醫療」,是指依據個體基因差異、個體的生活型態、外在環境等不同,給予精準的個人化治療,也就是從以往的「同病同治」,走向「同病異治」。現在的精準醫療範疇已經全面開展,邁入精準健康層次,以精準預防、精準診斷、精準治療及精準照護四大面向為主軸,提供更精準的個人化服務,照顧社會大眾的健康。     本書集結三十個關乎健康的提問,除了以淺顯

易懂的方式帶讀者了解各病症的起因與現行療法,也將細數目前精準醫療的發展,在這些疾病的預防診治上有何創新與突破。   名人推薦     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面對後疫情時代,精準健康更顯重要。現在,發展精準健康的腳步不僅沒有變慢,反而迅速轉為疫苗研發及防疫策略規劃,側重在新興傳染病的防護與監控,共同為台灣精準健康產業開創新局。——張文昌,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精準健康是跨領域的醫學專業範疇,需要各方面基礎、臨床跨域人才,以及專家共同參與。透過此書,集結三十個關乎民眾健康的提問,分享給社會大眾,也希望拋磚引玉,加速精準健康的發展與創新。——林建煌,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接受陽壓呼吸器治療之因素探討

為了解決呼吸中止症後遺症的問題,作者許維邦 這樣論述:

持續陽壓呼吸器(CPAP)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方法之一,因其改善效果顯著,目前仍為黃金標準治療方式,目前國內研究針對接受陽壓呼吸器治療之影響因素之研究個案皆以抽樣方式居多,其研究組別個案數較不符合實際接受治療比例,故本研究收集單一睡眠機構研究期間內所有診斷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且後續完成陽壓呼吸器壓力檢定之病患,後續有無接受陽壓呼吸器治療進行影響因素探討。研究收集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於中部某地區醫院睡眠中心,診斷有睡眠呼吸中止症(AHI>5)後續有完成陽壓呼吸器壓力檢定檢查(CPAP titration)共434例個案,按醫師建議與治療意願完成7天以上陽壓呼吸器試用,後續按病患

有無租賃購買陽壓呼吸器作為是否接受治療之依據,分為接受治療組別(n=161)與未接受CPAP(n=273)治療,接受治療比例37.1%。資料採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敘述性統計、Student’s t-test、Pearson x 2 test以及Logistic regression等推論性統計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病患接受陽壓呼吸器治療的關鍵影響因素與檢查報告數據呼吸中止指數嚴重程度無顯著關係。在PSG檢查的熟睡期百分比,日間嗜睡程度,CPAP檢查當晚睡眠效率及CPAP檢查隔天早上主觀睡眠情況與精神狀態為關鍵影響因素皆與睡眠品質有關,但僅只有男性研究個案發現有顯著性,在女性個案則沒有顯著性。

研究顯示男性在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接受陽壓呼吸器治療其睡眠品質的主客觀結果對於接受陽壓呼吸器治療的影響大於傳統認為的呼吸中止症嚴重度等客觀的檢查數據,而女性可能需要更多了資料才能找出關鍵因素,本研究提供臨床醫師除關心呼吸中止指數嚴重度外需重視病患主客觀的睡眠品質的結果,後續增加病患接受持續陽壓呼吸器治療的機率。

睡眠外科權威、長庚醫院李學禹醫師告訴您如何:熟睡迎接每一天!

為了解決呼吸中止症後遺症的問題,作者李學禹 這樣論述:

胖﹅累﹅病﹅醜﹅十大惡疾全和「睡不好」有關 你的睡眠品質,到底出了甚麼問題? 跟著本書評量╳診斷╳治療╳預防╳鍛鍊 每天早晨醒來都能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心情美美迎接每一天     「你的睡眠品質及格嗎?」   「你的血氧濃度達標嗎?」   「你知道自己的呼吸道有堵塞嗎?」   「你知道自己會打鼾﹅半夜呼吸會突然中止嗎?」   「假日補眠起床後,依然感到全身疲憊嗎?」     睡眠間的「沉默缺氧」是全身疾病的源頭     ●發炎體質 ●半夜頻尿 ●頑抗型糖尿病 ●難控制的高血壓 ●慢性阻塞性肺病 ●失智 ●咽喉胃酸逆流   九成以上的人對打鼾缺氧﹅呼吸中止等睡眠障礙問題無病識感!   瞭

解自己的呼吸道情況,戰勝睡眠缺氧,治好睡眠障礙   身上許多慢性病也會跟著好轉﹅甚至消失,讓全身健康一起變好!     睡眠是人類生理機能得以正常運作的重要過程,它掌管著人體新陳代謝中所需要的休息、補充與再出發。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全台將近500萬人有睡眠困擾;換算下來,國人平均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有睡眠障礙,打鼾、睡眠呼吸中止、不易入睡等問題,會造成睡眠過程中呼吸經常中斷、身體間斷性缺氧,睡眠中人體應該進行的自我修復機制受到影響,會逐漸形成發炎體質,導致全身器官無法正常運作,進而百病叢生。     本書作者行醫三十年醫學實證心血集成,全齡關注,全身守護,為病患不斷追求精準診斷與臨床技術

突破,名列世界前2%頂尖科學家,首創「混合手術」在一次手術中同時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及其他共病,如肥胖縮胃等,改變當代睡眠手術模式,媒體報導評為「台灣之光」!「整體治療」則是強調以人為本,量身訂做個人治療方案,指導民眾作好生理時鐘的調整、經鼻呼吸、口咽肌肉訓練、睡姿療法與體重控制等這些自我健康管理。對於鼾聲診斷系統精準度的研發亦不遺餘力,學理與技術並進。並提供最新治療技術資訊給讀者,最重要的是從「呼吸道阻塞」這種人體最大病根著手治療,不只能消除擾人的鼾聲,更能同時改善全身九成疾病,各種睡眠障礙﹅慢性病都能跟著好轉。     本書最新醫療資訊完整詳實,速查即懂,內容包含:自我睡眠狀況評量、常被一般

人忽略的鼾症病理解說﹅居家睡眠﹅醫院睡眠檢查﹅免開刀保守治療﹅智慧型止鼾輔具﹅先進微創手術﹅呼吸障礙預防與復健法,皆可依個人症狀與治療情況做最佳配套選擇,發揮最高醫療效力。   本書特色     1.最新﹅最專業止鼾科普知識,臨床證據醫學,內容值得信賴   睡眠醫學界權威專家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案例﹅表格﹅插畫,向普羅大眾解說最新止鼾健康觀念。身為業界首屈一指的權威,作者對於健康知識的考究無庸置疑,內容值得信賴,除了專家建言更有個人詮釋視角,為同類作品中最有觀點﹅出類拔萃之作。遠離打鼾,順暢呼吸﹅消除疲勞就看這一本!     2. 喚醒國人對打鼾的病識感,作者一生懸命,提高台灣睡眠呼吸治療之世界

成就   作者戮力擴展睡眠醫學在台灣之發展,以治療睡眠呼吸障礙病患為終生志業,可說是此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意見領袖。     3. 提倡睡眠檢測,以最新科技解決民眾睡眠障礙   論文發表﹅新書出版﹅媒體專訪,忙碌的外科手術﹅教學之外,作者透過各種管道,推廣居家睡眠檢測與智慧睡眠科技,助廣大民眾一夜好眠。   醫界專家撰文推薦     王瑞慧 /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     李飛鵬 / 台北醫學大學 副校長   陳昱瑞 / 長庚醫療決策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   陳時中 / 衛福部部長    程文俊 / 長庚醫療決策委員會主委、林口長庚醫院院長    社會賢達盛情推薦     王慰祖 / 「醫藥新聞

週刊」社長   杜書伍 / 聯強集團總裁   洪素卿 / 知名醫藥記者、「今健康」總經理   高文音 / 年代新聞台「聚焦2.0」主持人   陳瑞憲 / 知名建築設計師   楊紀華 / 鼎泰豐董事長   游錫堃 / 立法院院長   楊育正 / 前馬偕醫院院長   鄭凱云 / 「TVBS健康2.0」主持人   賴清德 / 中華民國副總統     (以上按姓名首字筆畫排列)

重症患者的疾病詮釋、壓力與焦慮之相關研究

為了解決呼吸中止症後遺症的問題,作者施純瑩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  先前研究顯示當患者進入重症單位,因健康遭受威脅,可能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而患者住進加護病房時的壓力源,包含身體、心理、環境等方面,加上重症患者因無法順利表達其自己心理所需,經常出現焦慮的情緒反應。此外,疾病詮釋為個人因疾病認知的不同,患者對於疾病進展的程度、治療狀況,可能產生不同的觀感,然而針對重症患者探討其疾病詮釋、壓力與焦慮的相關研究尚缺乏。研究目的:  因本研究旨在探討重症患者疾病詮釋、壓力與焦慮的相關性,並探討重症患者焦慮的相關預測因子。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相關性研究設計(correlational study designs),採方便取樣,以中部某醫學中心內科加護病

房病患為對象,收案時間分別為患者在重症單位及普通病房時。研究工具包含,基本資料問卷、疾病詮釋量表、加護病房環境壓力源量表、視覺焦慮類比量表。資料以線性逐步迴歸,探討焦慮的預測因子。研究結果:  本研究共收案90人,平均年齡65.3歲(標準差=15.5)。就疾病詮釋的七個面向而言,患者在ICU時,得分較高前三項為治療控制、個人控制性,及疾病理解程度,而患者在普通病房時,得分較高前三項則是治療控制、疾病理解程度、個人控制性。患者在ICU的壓力程度的四個面向,依照分數排序分別為,治療環境、患者自身體驗、物理環境、人文環境。而患者在ICU與普通病房時的焦慮表現分別為中度(平均數 = 4.39,標準差=

3.20)及中度以下(平均數 =3.12,標準差= 2.71)。患者在ICU時壓力與疾病詮釋某些面呈現顯著相關,如,急性、慢性病程、後遺症、情緒意象分別與壓力呈現顯著正相關(r = 0.23, p < .05; r = 0.44, p < 0.001; r = 0.38, p < 0.001),治療控制與壓力呈現則呈現顯著負相關(r = -0.24, p < .05)。至於壓力的面向與焦慮的相關分析中顯示:患者自身體驗和治療環境分別與焦慮都呈現顯著正相關(r = 0.28, p < .01;r = 0.30 p < .01)。整體而言,疾病詮釋的情緒意象為焦慮的預測因子,解釋變異為24.1

%。結論與建議:  研究顯示患者在ICU時壓力越高,表示疾病持續時間越長、疾病所帶來的後遺症越多,及產生的負面情緒越多,但對於疾病透過治療達到控制的程度越低。患者在ICU時,焦慮分數越高,其對病人在醫療環境中所體悟到,及管路的束縛、抽痰、約束等行為所感受到的壓力分數越高,另外疾病詮釋的情緒意象為焦慮的預測因子,我們可了解到重症患者因疾病所產生的情緒越負面,患者焦慮的情形越高,因此我們需要及時給予患者關懷及傾聽,減輕患者會於疾病所產生的情緒產應而造成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