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somatic中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psychosomatic中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蕭美君寫的 一生的健康與自在:從女孩到女人都該擁有的身心健康指南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防醫學院 醫學科學研究所 高啟雯所指導 謝慧玲的 以疾病不確定感理論發展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提升心房顫動病人因應策略之成效探討 (2021),提出psychosomatic中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整合性照顧、移動健康醫療、心房顫動、疾病不確定感、因應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輔英科技大學 護理系碩士班 張遠萍所指導 葉弄珠的 比較醫療職場及非醫療職場更年期婦女之心跳變異速率、更年期症狀及睡眠品質之差異 (2021),提出因為有 醫療職場、非醫療職場、更年期婦女、心跳變異速率、更年期症狀、睡眠品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psychosomatic中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psychosomatic中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生的健康與自在:從女孩到女人都該擁有的身心健康指南

為了解決psychosomatic中文的問題,作者蕭美君 這樣論述:

  從女孩到女人都該讀懂妳的身體、聽見心裡的聲音。  最懂女人的女醫師,最纖細敏銳的關懷,  守護17-70歲女人的身心健康。   女人一生的健康,  不能只有醫療面的婦產醫學、或心理面的女性思想,  真正多數女性的需要,是結合兩者的「婦女身心健康」。   無論幾歲的妳,  都應妥善照顧自己的身心靈,才能達到一生的健康與自在。   精神科醫師蕭美君,開設亞洲首創的「婦女身心特別門診」,  針對不同時期的女性身心需求提出解決之道:  ◆少女時期的偏激厭食症、自我認同的懷疑……  ◆懷孕婦女的產前/後憂鬱症狀、全職媽媽照顧家庭的龐大壓力……  ◆更年期的身體變化、面臨年老的銀髮族憂鬱……   

書中文字淺顯易懂,將婦女身心醫學巧妙結合,循序漸進引領讀者與醫師配合,找到自己最適切的治療方式,全心護衛女性健康,為華人婦女帶來更幸福的人生。 本書特色   ◆跳脫「婦科女病」觀點:不同於一般女性醫學書籍,僅強調生理或心理層面,只有身心照護雙管齊下,才能全方位溫暖呵護女人   ◆解決女人四大身心症:經前不悅症、慢性疲勞症候群、大腸急躁症、纖維肌痛症候群,女人最常見問題,從裡到外一次搞定   ◆中西醫學並用:針對女人身心健康問題,提出中醫、西醫、自我療法,觀點中肯真誠    ◆書中實用身心量表:剖析女性常見身心症狀,隨時自我檢測,為自己的身心健康把關 作者簡介 蕭美君   不論單身、有偶,最重

要的是「妳」。妳在哪裡?  書中很多女子找到自己、找到幸福、找到未來,  希望藉由這些故事,妳可以找到專屬自己、獨特有型的自在人生。   ◆亞洲首創婦女身心特別門診資深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精神科系婦女身心醫學召集人  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  長庚大學部定助理教授   ◆國際婦女身心健康協會會員  醫策會及衛生署性別議題專門講師  國民健康局及台灣更年期醫學會諮詢專家及講員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  台灣心靈健康資訊協會理事  台灣婦女健康學會理事   ◆曾任基隆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  曾任林口長庚醫院病房與教學主任  加拿大McMaster大學婦女身心醫學研究員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   

◆活躍於國內外學術研討會,發表過多篇國際SCI論文 推薦者簡介 李明濱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教授 劉嘉逸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會理事長、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

以疾病不確定感理論發展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提升心房顫動病人因應策略之成效探討

為了解決psychosomatic中文的問題,作者謝慧玲 這樣論述:

正文目錄正文目錄『表』目錄 IV『圖』目錄 V『附錄』目錄 VII中文摘要 VIII英文摘要 X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及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第二章 文獻查證 8 第一節 心房顫動疾病簡介 8 第二節 疾病不確定感理論 15 第三節 疾病不確定感相關研究 22 第四節 整合性健康網路照顧模式的發展及運用 31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假設 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6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7 第三節 名詞界定 38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過程 4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場所 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之信效度檢定 52 第五節 研究過程 59 第六節 研究倫量 63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64第五章 研究結果 66 第一節 心房顫動病人的基本屬性68 第二節 心房顫動病人的症狀困擾、疾病知識、社會支持、疾病不確定感、因應策略及心理困擾之前後測情形 76 第三節 介入「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對於心房顫動病人症狀困擾、疾病知識、社會支持、疾病不確定感、因應策略及心理困擾之成效 85第六章 討論 107 第一節 心房顫動病人的基本屬性現況分析 108 第二節 介入「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對於改善心房顫動病人症狀困擾之成效 111

第三節 介入「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對於改善心房顫動病人疾病知識之成效 113 第四節 介入「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對於改善心房顫動病人社會支持之成效 115 第五節 介入「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對於改善心房顫動病人疾病不確定感之成效 117 第六節 介入「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對於改善心房顫動病人因應策略之成效 119 第七節 介入「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對於改善心房顫動病人心理困擾之成效 121 第八節 研究限制 124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27參考文獻 129附錄 141『表』目錄表1. 資料處理

與分析 65表2. 心房顫動病人之人口基本屬性 70表3. 心房顫動病人的疾病特性 74表4. 心房顫動病人症狀困擾、疾病知識、社會支持、疾病不確定感、因應策略及心理困擾之前測與後測結果 83表5. 以 GEE 方法探討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於心房顫動病人症狀困擾改變之成效 86表6. 以 GEE 方法探討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於心房顫動病人疾病知識改變之成效 89表7. 以GEE方法探討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於心房顫動病人社會支持改變之成效 92表8. 以GEE方法探討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對於心房顫動病人疾病不確定感之改變成效 95表9. 以GEE方法探討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

照顧模式對於心房顫動病人因應策略改變之成效 98表10. 以GEE方法探討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對於心房顫動病人心理困擾改變之成效 103『圖』目錄圖1. 不確定感理論架構 21圖2. 研究架構圖 36圖3. 研究設計 44圖4. 流程圖 67圖5. 兩組在第三版症狀頻率-嚴重程度評估量表之症狀頻率次量表平均分數於前測、後測第一個月、第三個月與第六個月的變化 87圖6. 兩組在心房顫動知識量表平均分數於前測、後測第一個月、第三個月與第六個月的變化 90圖7. 兩組在醫療社會支持量表平均分數於前測、後測第一個月、第三個月與第六個月的變化 93圖8. 兩組在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確定感量表平

均分數於前測、後測第一個月、第三個月與第六個月的變化 96圖9. 兩組在簡易因應量表之應對因應策略次量表平均分數於前測、後測第一個月、第三個月與第六個月的變化 99圖10. 兩組在簡易因應量表之迴避因應策略次量表平均分數於前測、後測第一個月、第三個月與第六個月的變化 100圖11. 兩組在醫院焦慮憂鬱量表平均分數於前測、後測第一個月、第三個月與第六個月的變化 104圖12. 兩組在醫院焦慮憂鬱量表之焦慮次量表平均分數於前測、後測第一個月、第三個月與第六個月的變化 105圖13. 兩組在醫院焦慮憂鬱量表之憂鬱次量表平均分數於前測、後測第一個月、第三個月與第六個月的變化 106『附錄』目錄附錄一

心房顫動病人基本屬性量表 附錄一附錄二 第三版症狀頻率-嚴重程度評估量表之症狀頻率次量表 附錄二附錄三 心房顫動知識量表 附錄三附錄四 醫療社會支持量表 附錄四附錄五 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確定感量表 附錄五附錄六 簡易因應量表 附錄六附錄七 醫院憂鬱焦慮量表 附錄七

比較醫療職場及非醫療職場更年期婦女之心跳變異速率、更年期症狀及睡眠品質之差異

為了解決psychosomatic中文的問題,作者葉弄珠 這樣論述:

醫療職場被視為高壓力與高負荷之工作環境,且因輪班工作特性,致使醫療人員的更年期症狀、睡眠障礙及自律神經失調問題更加惡化。因此,本研究目的在瞭解醫療職場婦女之更年期症狀、睡眠品質和心跳變異速率受影響情形。本研究採橫斷面研究設計,針對台灣南部某醫學中心從事醫療及非醫療工作之40至60歲女性進行不記名網路問卷及HRV生理指標蒐集,共收案510人,最後所得有效資料共計462人(醫療職場187人,非醫療職場275人),有效樣本回收率為90.6%。以SPSS 24.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更年期症狀對睡眠品質具有正向顯著關連性及影響力(p < .001),代表更年期症狀越嚴重者其睡眠品質就越

差。兩組在HRV參數SDNN、LF及TP呈現負向顯著差異(p < .05),顯示醫療職場會顯著影響更年期婦女自律神經活性及交感神經調控功能。此研究結果期望能提供醫療職場管理者作為擬定相關人力資源管理及職業安全衛生政策之參考依據,營造一個友善幸福職場,減少更年期職業婦女工作壓力,以提高其工作效能和工作滿意度,並且建置暢通的溝通交流管道,適時給予員工關懷支持及進行個別身心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