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鼻竇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納森‧蘭特寫的 人類這個不良品:從沒用的骨頭到脆弱的基因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總是「鼻塞」是鼻竇炎還是過敏性鼻炎?一次看懂兩者差異及 ...也說明:由於鼻腔是空氣進入人體後第一個防護線,對於保護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在鼻子的構造中,鼻竇為一群位在鼻腔周圍充滿空氣的空腔,幫助調節空氣的溼度和溫度。

國立臺灣大學 臨床牙醫學研究所 郭生興所指導 鄭翔元的 鼻竇補骨手術合併人工植牙治療後移植骨高度變化之回顧分析 (2010),提出鼻竇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鼻竇補骨手術、植體。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牙醫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蔡吉政、何坤炎所指導 張正宜的 以人工植牙重建缺牙區咬合病例報告及討論 (2003),提出因為有 的重點而找出了 鼻竇腔的解答。

最後網站鼻竇炎| 衛教資訊| 便民服務則補充:最常見的就是鼻息肉,另外尚有鼻腫瘤、鼻中膈彎曲、小孩鼻咽腔的腺樣增殖體肥大、鼻異物、鼻甲肥大等原因,因阻塞開口而形成鼻竇炎。 四.人的鼻竇炎:慢性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鼻竇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類這個不良品:從沒用的骨頭到脆弱的基因

為了解決鼻竇腔的問題,作者納森‧蘭特 這樣論述:

讚嘆人體多奇妙的書有上萬種, 告訴你如何從人體缺陷找到樂趣的,只有這一本!   「看哪,人體多麼神奇、多麼偉大!」 才怪!   人體其實處處可見很瞎的設計。 裝反的視網膜、多餘的尾巴殘存結構、 很容易把自己噎死的狹窄喉嚨, 以及骨頭過多的手腕、腳踝……   放眼動物界,人類還有很多「獨享尊榮」。 像是椎間盤突出、停經期。 有些動物一輩子吃草也活得好好的, 我們卻得要靠複雜的飲食才能存活。 有些動物可以邊吃飯邊生小孩, 分娩卻是人類女性及胎兒的生死關頭……   擺脫了叢林猛獸,現代人類應該沒有天敵了吧? 很不幸,魔鬼就在自己身體裡。 我們有神經兮兮,見到黑影就開槍的免疫系統; 有碩大,但把自

己騙的團團轉的腦袋瓜; 還有虎視眈眈的癌症, 只要你活得夠久,它總會找上你……   人體很神奇,但確實不完美。 而這些有趣的缺陷, 造就了我們的獨一無二, 也是帶著你我透視演化史的最佳視窗。

鼻竇腔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鼻竇補骨手術合併人工植牙治療後移植骨高度變化之回顧分析

為了解決鼻竇腔的問題,作者鄭翔元 這樣論述:

背景:上顎後牙區缺牙患者常以植牙的方式重建口腔功能,但是由於上顎後牙區長期缺牙加上 鼻竇腔氣室化的緣故,導致骨量不足,常須合併做鼻竇補骨手術以增加骨量。手術主要是藉 由將鼻竇黏膜往上抬昇得到額外的空間,供人工或者自體移植骨植入,改善骨量不足,以利 進行人工植體之植入手術。文獻上有許多探討上顎後牙區骨量不足接受鼻竇補骨合併人工植 牙手術之成功率的相關研究,但是對於移植骨之長期穩定性、以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則較少。研究目的:本研究希望透過回顧病患之定期追蹤資料來觀察移植骨長期之穩定性,並且藉此找出影 響穩定性之關鍵因素,以確定治療方法之臨床效益。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自 2002 至 2008 年於

台大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門診接受人工植體種植合併鼻竇 補骨手術的病患。病患在植體植入手術後回診追蹤至少兩年以上才列入本研究。共 47 人,60 個上顎竇接受鼻竇補骨手術,以多孔性雙相磷酸鈣(macroporous 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 MBCP)與去礦化冷凍乾燥移植骨(deproteinized freeze dried bone allograft, DFDBA)為補骨 材料,總計有 102 支植體。記錄各項可能影響植體成功率、移植骨穩定性之臨床因子,並藉 由各種影像學分析測量原有鼻竇高度、移植補骨後鼻竇高度,藉此測量移植骨長期之變化, 分三個位置量測,分別為距

植體近心 2 mm 處、植體中心處、距植體遠心 2 mm 處;利用回診 時之鼻竇補骨後高度與原有鼻竇高度之比值來分析移植補骨後鼻竇高度經過長時間後與原有 鼻竇高度之關係;並將移植骨與植體根尖部之關係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植體根尖部上方仍有 明顯的移植骨存在,植體根尖部低於周圍移植骨高度,第二類是植體根尖部與周圍移植骨高 度相同,第三類是植體根尖部高於周圍移植骨高度;可以用來表示移植骨在長期下來和植體 之間的關係,亦可用來表示移植骨之穩定性。此外,並以統計學分析各項臨床因子與植體成 功率以及移植骨穩定性之關係。研究結果:102 支植體,有 2 支植體失敗,植體成功率為 98.03%,並沒有任何臨床因

子與植體成功率有統計上之相關。在移植骨穩定性方面,所有移植體中,自植體植入至回診時之移植骨變化量(graft height changes)在距植體近心 2 mm 處平均為 1.55±2.29 mm(減少 20.02%);植體中心處平均為 1.08±1.50 mm(減少 11.09%);距植體遠心 2 mm 處平均為 1.42±2.27 mm(減少 14.67%)。 DFDBA移植體中,移植體變化量在距植體近心2 mm處平均為3.17±2.50 mm(減少40.25%); 植體中心處平均為 1.52±1.33 mm(減少 14.78%);距植體遠心 2 mm 處平均為 3.21±2.50 mm

(減少 35.02%)。MBCP 移植體中,移植骨變化量在距植體近心 2 mm 處平均為 0.84±1.80 mm (減少 10.95%);植體中心處平均為 0.90±1.54 mm(減少 9.54%);距植體遠心 2 mm 處平均 為 0.65±1.67 mm(減少 5.95%)。回診時之移植補骨後鼻竇高度與原有鼻竇高度之比值(follow-up grafted sinus height / original sinus height, GSH(f/u) ratio),所有移植體中,在距植體近心 2 mm 處為 1.87±4.58; 距植體遠心 2 mm 處為 3.51±3.77,且兩個位

置之比值有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P<0.05。DFDBA 組中,在距植體近心 2 mm 處為 0.66±0.82;距植體遠心 2 mm 處為 3.23±3.14,且兩個位置 之比值有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P<0.05。MBCP 組中,在距植體近心 2 mm 處為 2.43±5.6; 距植體遠心 2 mm 處為 3.63±4.03,兩個位置之比值並沒有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P>0.05。植體根尖部與移植骨之關係(implant apex graft type):所有移植體中,第一類有 73 支 植體(72.2%),第二類有 11 支植體(10.8%),第三類有 17 支植體(16.8%)。

DFDBA 組中, 第一類有 15 支植體(50.00%),第二類有 2 支植體(6.67%),第三類有 13 支植體(43.33%)。 MBCP 組中,第一類有 58 支植體(81.69%),第二類有 9 支植體(12.68%),第三類有 4 支 植體(5.63%)。統計分析與移植骨穩定性相關之臨床因子,結果發現移植骨材料、植體相關位置、術中 鼻竇黏膜穿孔等與移植骨穩定性有關。移植骨穩定性 MBCP 比 DFDBA 明顯較好(P<0.05); 移植骨長期變化量在距植體近心、遠心 2 mm 處明顯多於植體中心處(P<0.05);在術中有鼻 竇黏膜穿孔者明顯多於無鼻竇黏膜穿孔者(P&

lt;0.05)。結論:鼻竇增高手術目前為一種十分常見之上顎補骨手術,本研究回顧病患之定期追蹤資料來觀察移植骨長期之穩定性及其臨床影響因子,發現移植骨材料、植體相關位置、術中鼻竇黏 膜穿孔等都與移植骨穩定性有統計上的顯著相關。

以人工植牙重建缺牙區咬合病例報告及討論

為了解決鼻竇腔的問題,作者張正宜 這樣論述:

臨床上應用人工植牙做缺牙區的贋復。始於1964年Brane mark 的下顎植體支持性活動全口義齒。隨著人工植牙技術的推廣,逐步在1990年後推廣到局部缺牙與單顆缺牙的贋復。本文以十一個病例探討植牙的限制因素。從患者的全身性狀況談起,包括年齡太高或年紀太小,或有全身性疾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對於植牙的成功率是否有影響。繼而談到植牙區骨頭的質與量,是否會影響植牙的成敗。舉放射線治療過的植牙患者為例,說明骨質可能變化時,植牙的狀況。另外也舉,欲植牙而骨量不足時為例,說明配合鼻竇腔側開窗術及DFDBA人工骨粉移植等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來解決植牙區骨量不足時的問題,做為探討。最後強調人工植

牙必須在牙周病治療穩定後,有術前完整的檢查診斷,術中小心慎行,配合術後定期回診追蹤診察,始能有效提高植牙的成功率與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