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田港船期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李錦明所指導 林振欽的 台江內海行腳—人文與自然意象 林振欽創作論述 (2018),提出鹽田港船期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江、人文與自然、意象、鄉土繪畫。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班 盧泰康所指導 吳綺翎的 臺灣日治時期進口陶瓷研究(1930-1945): 以日本訂製帶銘器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陶器商、陶瓷加工、產業組合、統制經濟的重點而找出了 鹽田港船期查詢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鹽田港船期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江內海行腳—人文與自然意象 林振欽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鹽田港船期查詢的問題,作者林振欽 這樣論述:

本創作研究是以「台江」為切入點,探討「人文」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經由田野觀察的過程來呈現這一系列的創作。創作研究之目的在藉由歷史的演進、繪畫理論的分析,探討台江「人文」與「自然」的多樣面貌,釐清、整理出更完整對於環境空間和歷史情感投射的繪畫相關性。透過藝術創作的方式,找回對台灣土地的多樣感受,將心靈意象轉化為藝術創作之研究。本論述之作品選取範圍是從2017-2018年間的創作作品為主要內容,提出相關文獻依據,整合創作者的思維脈絡,並建立「人文」與「自然」的概念和意義。在與主題相關文獻探討中先釐清歷史的脈絡與台江「人文」與「自然」在不同面向當中,所牽連出來的關係作一剖析。在創作理念與形式分析

方面,創作理念的論述部分將探討現代人對「人文」與「自然」的再現與想像,運用組圖形式、重組意象呈現,論述創作詮釋的方法。創作之作品分析與詮釋分為二個系列台江「人文」與「自然」來詮釋意象中的台江風情與記憶所堆疊和牽引出對「人文」與「自然」的感受。最後,本美術創作研究對於台江長期勘察後的情感投射,在具象與印象之間加以重組,呈現「人文」反思的論述。

臺灣日治時期進口陶瓷研究(1930-1945): 以日本訂製帶銘器為例

為了解決鹽田港船期查詢的問題,作者吳綺翎 這樣論述:

  二十世紀前半,臺灣製瓷產業未興,日用餐飲瓷器多由中國沿海進口。進入日治時期後,殖民政府為降低對中國的依賴,轉由日本輸入陶瓷器產品。當時銷售至臺灣境內的陶瓷器,至今仍留存於公、私立博物館以及民間收藏。在前述文物之中,同時具備「器身銘款」與「底款」者眾多。筆者經實地觀察後發現,部分文物銘款位於透明釉層上方,具備「釉上彩」加工現象。另外,器身與器底款文有不同組合,反映出產品訂製年代與使用者身分所屬。  本研究以特定類型的「訂製帶銘器」為觀察主體,進行器型分類。藉由博物館及私人收藏43件紀銘陶瓷文物進行分析。由器身銘文所見,訂燒瓷器的使用者範圍廣泛,且多為紀念用。器底銘款則可辨識出產品代理商店名

稱,以及二次加工行為。透過銘款內容與史料相互比對,可辨明文物年代、產地與加工流通之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