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園護理之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另外網站108年度一般護理之家評鑑結果名單 - 衛生福利部也說明:提供個案舒適服務且訂有品質監測. 指標,並定期檢討執行成效(B4). 7. 臺北市7401151261 頤園護理之家. 不合格. 8. 新北市7231050022. 財團法人豐榮護理. 之家.

國立東華大學 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 林慧絢所指導 范家榮的 看見機構為家治理下的美感:老人養護機構社工與老人的相遇 (2011),提出頤園護理之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機構為家、評鑑制度、治理、美感、老人。

最後網站佛教養護之家則補充:巧北屋; org; 護理之家、養護機構、安養機構差異在哪裡? ... Copyright Contact us Creators 頤園護理之家E-Yuan Nursing Home 台北市士林區重慶北路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頤園護理之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看見機構為家治理下的美感:老人養護機構社工與老人的相遇

為了解決頤園護理之家的問題,作者范家榮 這樣論述:

這個研究聚焦於一位老人養護機構社工與老人的相遇,勾勒在職業生涯的初期與初成家的人生階段進入社福機構的我,如何理解老人的存在於世,以及這個以家為名的老人機構。論文以作者從94年9月至今的經驗為藍本,作者企圖連結生活、工作與學術發展,以自我關照、老人觀察、制度理解之間的三角習題為探索的軸心,在社會工作者、學術研究者、業務執行者等多重身份位置中遊走,移動活化了研究者看待機構老人日常生活的視野,從不滿、批判、進而發展一種朝向自在、踏實與保持覺醒的態度及視框。論文的書寫,促使我在工作中以身刺探體制角色的界線,分析知識與權力的關係,試圖從邊緣的角度檢討體制對老人身體的規訓與生活環境的治理;同時,

學習從認同邊緣,轉換位置重新思考,正視老人們在邊緣處境裡產生的知識,看見老人生存美學的風格存在於世。 老人們在人生的旅程後期階段時進入機構,論文要理解一個機構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承接了多樣化的個案,也承接了制度變化與評鑑要求,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包括老人與工作人員,是如何在機構中生存,亦即,在優質「家園」想像下的「機構」生活氛圍與樣貌又是如何?研究從我陷入了三角難解的習題開始,無法快速解題得到答案,只得一步一步推演前進,有時困頓、有時轉彎、有時繞路,也就此開展了研究與生活的探究。 本研究針對機構評鑑制度進行建制民族誌的分析:標準化與流程化的照顧是機構生活常態,但在現今評鑑要求個別化服務

計畫的介入下,精挑細選後的「優秀」院民被當成個案,將其方案參與的行為呈現為機構努力成果的「美好」的代表,而在計畫結束後這些個案往往頓失關注,成了「沒有好下場」的代表。此外,評鑑也使機構在活動辦理與工作流程上,再生產表單來呼應制度,就此,當國家企圖營造機構為家的過程中,反而帶來不見不散的「治理味道」,頤園之中老人生活的氣味卻在評鑑指標的判定下成為「異味」。 有抵抗之處便顯現權力關係,面對老人諸多不正常或不配合的行為時,制度採取了治理術,使得「非行老人」得到馴服,而老人又採取突圍策略,讓制度禁不到也治不了,不論是對性與親密關係、或是醫療權威、或是金錢交易,這些被歸類為偏差的行為,可視為老人們

的局部鬥爭、也是反治理的機制。 看似無語反應的老人們,透過代間藝術方案,展現他們藝術性格,無語老人用樸直與認真的藝術參與低語訴說著生命。老人們在被治理與規訓的機構下生活中,仍努力培養出各自的生活技藝與生存美學,不論是令制度頭痛的生命或者受制度表揚的生命,都展現生命力之美。帶著這份美感經驗,重新尋找自身與老人在制度與專業交織中的路徑,我進而將三角習題轉化成有美感照見的機構生活,重返「機構為家」的想像,以及助人工作專業的藝術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