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元素電池漏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鈦元素電池漏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伊廷鋒,謝穎寫的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 和伊廷鋒謝穎的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Panasonic國際牌】Evolta 鈦元素電池3號(4+2顆/卡)也說明:... 國際牌】Evolta 鈦元素電池3號(4+2顆/卡). 型號: E3136. 1. 日系高品質. 2. 本社最強鹼性電池. 3. 不挑電器. 4. 國際Intertek 實驗室認證,擁有絕佳抗漏液性.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千華駐科技有限公司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化學工程研究所 劉偉仁所指導 嚴佩宜的 Li1+xAlxTi2-x(PO4)3鋰離子固態電解質燒結程序最適化之研究 (2018),提出鈦元素電池漏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鈉快離子導體、磷酸鈦鋁鋰、固態電解質、離子電導率、燒結程序、鋰離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影像與生醫光電研究所 楊勝雄所指導 林正崑的 氧化鎢奈米柱/二氧化錫奈米粒子層異質接面作為載子傳輸層之鈣鈦礦太陽能元件 (2017),提出因為有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氧化鎢、二氧化錫、異質接面的重點而找出了 鈦元素電池漏液的解答。

最後網站為什麼有些電池常常漏液?一次搞懂:碳鋅電池、鹼性電池則補充:鹼性電池(Alkaline Battery)因為用鹼性電解液而得名,日常生活中的鹼性電池,全名是鹼性鋅錳電池,以二氧化錳為電池的正極、粉末狀的鋅為負極,氫氧化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鈦元素電池漏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

為了解決鈦元素電池漏液的問題,作者伊廷鋒,謝穎 這樣論述:

  鋰離子電池因其具有比能量大、自放電小、重量輕和環境友善等優點而成為行動式電子產品的理想電源,也是電動汽車和混合電動汽車的首選電源。因此,鋰離子電池及其相關材料已成為世界各國科研人員的研究熱門議題之一。   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電池隔膜四部分組成,其性能主要取决於所用電池內部材料的結構和性能。而電極材料决定着電池的性能,同時也决定電池50%以上的成本。   本書結合作者多年來電化學及化學電源科研與教學經驗,介紹了各類電極材料以及電極的制備方法與結構,着重介紹了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正極的設計與功能調控,包括了:層狀電極材料、尖晶石電極、磷酸鹽正極材料

、矽酸鹽正極材料、碳負極材料、鈦基電極材料以及鈦酸鋰電極材料等多種電極材料的設計與性能。適宜從事電池電極設計與製造的科研及技術人員參考。

Li1+xAlxTi2-x(PO4)3鋰離子固態電解質燒結程序最適化之研究

為了解決鈦元素電池漏液的問題,作者嚴佩宜 這樣論述:

鋰離子電池作為一種高效的儲能設備,被廣泛應用在手機,筆記型電腦,太陽能電站,甚至電動汽車等設備上,是現代社會能源鏈條上重要的一環。但目前鋰離子電池使用的電解質大部分為液態或者半液態的有機電解液,因此帶來了漏液、易燃易爆、不耐高溫等問題。使用固態電解質替換液態電解質製備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有望克服以上的缺點,所以固態電解質是能源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本研究第一部份以具有NASICON結構之Li1.3Al0.3Ti1.7(PO4)3(LATP)為主題,實驗以透過簡單的溶劑熱法(水熱法),配合異價離子摻雜,以Al3+部分取代Ti4+的位置合成出Al-doped LiTiOPO4前驅粉體,搭配TGA、

EIS、SEM等分析找出LATP試片的最佳燒結程序,成功合成出Li1.3Al0.3Ti1.7(PO4)3固態電解質。首先,以水熱法合成出之前驅粉體為具LiTiOPO4相的斜方晶結構(orthorhombic system),從SEM元素分析可知Al元素分佈相當均勻,我們將此前驅粉體命名為Al-doped LiTiOPO4。接著探討了第一階段粉體之預燒結溫度以及第二階段LATP試片之燒結溫度,並以XRD與結構精算(Rietveld refinement)分析其結構,及討論其燒結後對孔隙率、微觀結構、導電性質等影響。精算結果顯示成功合成出之Li1.3Al0.3Ti1.7(PO4)3晶體是具有R-3

c(167)空間群的三方晶系(Trigonal system)結構。透過兩段燒結的探討,發現晶粒間良好的接觸與晶界間較低的第二相非晶含量,皆是獲得高鋰離子電導率的關鍵。實驗結果發現第一階段粉體之最佳預燒結溫度為900℃,透過結構精算後得知其Li1.3Al0.3Ti1.7(PO4)3相成分最高,為81%;第二階段LATP試片之最佳燒結溫度為1100℃,其晶粒電導率、晶界電導率及鋰離子總電導率分別為6.57*10-4、4.59*10-4、2.70*10-4 S cm-1,並有99.07%的最高緻密度,其活化能為0.17 eV。本研究第二部分初步研究LATP應用於鋰離子電池,並成功組裝LATPS/N

CM固態電池,在0.1C下充放電80圈後,放電電容量保留率為95.76%,說明LATPS/NCM固態電池有良好的循環穩定性,LATP為具有潛力、能應用於鋰離子電池之固態電解質材料。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

為了解決鈦元素電池漏液的問題,作者伊廷鋒謝穎 這樣論述:

  鋰離子電池因其具有比能量大、自放電小、重量輕和環境友善等優點而成為行動式電子產品的理想電源,也是電動汽車和混合電動汽車的首選電源。因此,鋰離子電池及其相關材料已成為世界各國科研人員的研究熱門議題之一。   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電池隔膜四部分組成,其性能主要取决於所用電池内部材料的結構和性能。而電極材料决定着電池的性能,同時也决定電池50%以上的成本。   本書結合作者多年來電化學及化學電源科研與教學經驗,介紹了各類電極材料以及電極的制備方法與結構,着重介紹了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正極的設計與功能調控,包括了:層狀電極材料、尖晶石電極、磷酸鹽正極材料、矽酸鹽正極材料、碳

負極材料、鈦基電極材料以及鈦酸鋰電極材料等多種電極材料的設計與性能。適宜從事電池電極設計與製造的科研及技術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伊廷鋒   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電池電極材料方面,至今已發表作者或通訊作者SCI期刊論文102篇,H因子為29,他引2600餘次,影響因子加和超過415,ESI高引論文9篇,先後為Nature Communications、無機化學學報等中外60餘種期刊審稿500餘篇,合作出版《動力電池技術與應用》和《動力電池材料》專著2部。   在教學方面主要從事物理化學、應用電化學、化學電源方面的教學工作。 第1 章 鋰離子電池概述 1.1 鋰離子電池概

述 1.1.1 鋰離子電池的發展簡史 1.1.2 鋰離子電池的組成及原理 1.1.3 鋰離子電池的優缺點 1.2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安全性 1.2.1 正極材料的安全性 1.2.2 負極材料的安全性 1.3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表徵與測試方法 1.3.1 物理表徵方法 1.3.2 電化學表徵方法 1.3.3 電極材料活化能的計算 1.4 鋰離子電池隔膜 1.4.1 鋰離子電池隔膜的製備方法 1.4.2 鋰離子電池隔膜的結構與性能 1.5 鋰離子電池有機電解液 參考文獻 第2 章 鋰離子電池層狀正極材料 2.1 LiCoO2 電極材料 2.1.1 LiCoO2  電極材料的結構 2.1.2

LiCoO2 電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 2.1.3 LiCoO2 的製備方法 2.1.4 LiCoO2 的摻雜 2.1.5 LiCoO2 的表面改性 2.2 LiNiO2 正極材料 2.2.1 LiNiO2 的製備方法 2.2.2 LiNiO2 的摻雜改性 2.3 層狀錳酸鋰(LiMnO2) 2.3.1 層狀錳酸鋰的合成 2.3.2 不同的形貌對層狀錳酸鋰的電化學性能的影響 2.3.3 層狀錳酸鋰的摻雜改性 2.4 三元材料(LiNi1/3Co1/3Mn1/3 O2) 2.4.1 LiNi1/3 Co1/3Mn1/3O2 材料的結構 2.4.2 LiNi1/3 Co1/3Mn1/3O2 材料的合成

2.4.3 不同形貌對LiNi1/3 Co1/3 Mn1/3 O2 材料性能的影響 2.4.4 LiNi1/3 Co1/3Mn1/3O2 材料的摻雜改性 2.4.5 LiNi1/3 Co1/3Mn1/3O2 材料的表面包覆 2.5 富鋰材料 2.5.1 富鋰材料的結構和電化學性能 2.5.2 富鋰材料的充放電機理 2.5.3 富鋰材料的合成 2.5.4 富鋰材料的性能改進 參考文獻 第3 章 尖晶石正極材料 3.1 LiMn2O4 正極材料 3.1.1 LiMn2O4 正極材料的結構與電化學性能 3.1.2 LiMn2O4 正極材料的容量衰減機理 3.1.3 LiMn2O4 正極材料製備方

法 3.1.4 提高LiMn2 O4 正極材料性能的方法 3.2 LiNi0.5Mn1.5O4 3.2.1 LiNi0.5Mn1.5O4 正極材料的結構與性能 3.2.2 LiNi0.5Mn1.5O4 正極材料的失效機製 3.2.3 LiNi0.5Mn1.5O4 正極材料的合成 3.2.4 LiNi0.5Mn1.5O4 正極材料的形貌控製 3.2.5 LiNi0.5Mn1.5O4 正極材料的摻雜 3.2.6 LiNi0.5Mn1.5O4 正極材料的表面包覆 參考文獻 第4 章 磷酸鹽正極材料 4.1 磷酸亞鐵鋰 4.1.1 LiFePO4 的晶體結構 4.1.2 LiFePO4 的充放電機理

4.1.3 LiFePO4 的合成方法 4.1.4 LiFePO4 的摻雜改性 4.2 磷酸錳鋰 4.2.1 LiMnPO4 的結構特性 4.2.2 LiMnPO4 的改性研究 4.3 LiCoPO4 和LiNiPO4 正極材料 4.3.1 LiCoPO4 的結構 4.3.2 LiCoPO4 的製備方法 4.3.3 LiCoPO4 的摻雜改性 4.3.4 LiNiPO4 正極材料 4.4 Li3V2(PO4) 3 正極材料 4.4.1 Li3V2(PO4) 3 的結構特點 4.4.2 Li3V2(PO4) 3 的製備方法 4.4.3 Li3V2(PO4) 3 的摻雜改性 4.4.4 不同形貌

的Li3V2(PO4) 3 4.5 焦磷酸鹽正極材料 4.6 氟磷酸鹽正極材料 參考文獻 第5 章 矽酸鹽正極材料 5.1 矽酸鐵鋰 5.1.1 矽酸鐵鋰的結構 5.1.2 矽酸鐵鋰的合成 5.1.3 矽酸鐵鋰的改性 5.2 矽酸錳鋰 5.2.1 矽酸錳鋰的結構 5.2.2 奈米矽酸錳鋰材料的碳包覆 5.2.3 矽酸錳鋰材料的摻雜 5.3 矽酸鈷鋰 參考文獻 第6 章 LiFeSO4F 正極材料 6.1 LiFeSO4F 的結構 6.2 LiFeSO4F 的合成方法 6.2.1 離子熱法 6.2.2 固相法 6.2.3 聚合物介質法 6.2.4 微波溶劑熱法 6.3 LiFeSO4F 的摻

雜改性 6.3.1 LiFeSO4F 的金屬摻雜 6.3.2 LiFeSO4F 的包覆改性 參考文獻 第7 章 碳基、矽基、錫基材料 7.1 碳基材料 7.1.1 石墨 7.1.2 非石墨類 7.1.3 碳奈米材料 7.1.4 石墨烯材料 7.2 矽基材料 7.2.1 矽負極材料的儲鋰機理 7.2.2 矽負極材料奈米化 7.2.3 矽-碳複合材料 7.2.4 其他矽基複合材料 7.3 錫基材料 7.3.1 錫基材料的奈米化 7.3.2 錫-碳複合材料 參考文獻 第8 章 Li4Ti5O12 負極材料 8.1 Li4Ti5O12 的結構及其穩定性 8.1.1 Li4Ti5O12 的結構 8.

1.2 Li4Ti5O12 的穩定性 8.2 Li4Ti5O12 的電化學性能 8.3 Li4Ti5O12 的合成 8.3.1 Li4Ti5O12 的合成方法 8.3.2 Li4Ti5O12 的奈米化及表面形貌控製 8.4 Li4Ti5O12 的摻雜 8.5 Li4Ti5O12 材料的表面改性 8.5.1 Li4Ti5O12 複合材料 8.5.2 Li4Ti5O12 的表面改性 8.6 Li4Ti5O12 材料的氣脹 8.6.1 Li4Ti5O12 材料的產氣機理 8.6.2 抑製Li4Ti5O12 材料氣脹的方法 參考文獻 第9 章 鈦基負極材料 9.1 Li-Ti-O 化合物 9.1.1

LiTi2O4 9.1.2 Li2Ti3O7 9.1.3 Li2Ti6O13 9.2 MLi2Ti6O14(M= 2Na, Sr, Ba) 9.2.1 MLi2Ti6O14(M= 2Na, Sr, Ba) 的結構 9.2.2 MLi2Ti6O14(M= 2Na, Sr, Ba) 的合成方法 9.2.3 MLi2Ti6O14(M= 2Na, Sr, Ba) 的摻雜改性 9.2.4 MLi2Ti6O14(M= 2Na, Sr, Ba) 的包覆改性 9.3 Li2MTi3O8(M= Zn, Cu, Mn) 9.3.1 Li2MTi3O8 9.3.2 Li2MTi3O8 9.3.3 Li2MTi3O

8 9.4 Li-Cr-Ti-O 9.4.1 LiCrTiO4 9.4.2 Li5Cr7Ti6O25 9.5 TiO2 負極材料 參考文獻 第10 章 其他新型負極材料 10.1 過渡金屬氧化物負極材料 10.1.1 四氧化三鈷 10.1.2 氧化鎳 10.1.3 二氧化錳 10.1.4 雙金屬氧化物 10.2 鈮基負極材料 10.2.1 鈮基氧化物負極材料 10.2.2 鈦鈮氧化物(Ti-Nb-O) 10.2.3 其他鈮基氧化物 10.3 磷化物和氮化物負極材料 10.4 硫化物負極材料 10.5 硝酸鹽負極材料 參考文獻 第11 章 鋰離子電池材料的理論設計及其電化學性能的預測 11.

1 鋰離子電池材料的熱力學穩定性 11.1.1 電池材料相對於元素相的熱力學穩定性 11.1.2 電池材料相對於氧化物的熱力學穩定性 11.2 電極材料的力學穩定性及失穩機製 11.2.1 LixMPO4(M= Fe、Mn; x = 0、1) 材料的力學性質 11.2.2 LixMPO4(M= Fe、Mn;x = 0、1) 材料的電子結構及力學失穩機製 11.3 Li2-xMO3 電極材料的晶格釋氧問題及其氧化還原機理 11.3.1 Li2-xMO3 電極材料的晶格釋氧問題 11.3.2 Li2-xMO3 電極材料的氧化還原機理 11.4 鋰離子電池材料的電化學性能的理論預測 11.4.1 電

極材料的理論電壓及儲鋰機製 11.4.2 電極材料的表面形貌的預測及表面效應 11.4.3 鋰離子擴散動力學及倍率性能 參考文獻   序   鋰離子電池因其具有比能量大、自放電小、重量輕和環境友善等優點而成為行動式電子產品的理想電源,也是電動汽車和混合電動汽車的首選電源。因此,鋰離子電池及其相關材料已成為世界各國科研人員的研究熱門議題之一。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電池隔膜四部分組成,其性能主要取决於所用電池内部材料的結構和性能。正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核心,也是區别多種鋰離子電池的依據,占電池成本的40%以上;負極材料相對來説市場較為成熟,成本所占比例在10%左右。正

極材料由於其價格偏高、比容量偏低而成為制約鋰離子電池被大規模推廣應用的瓶頸。雖然鋰離子電池的保護電路已經比較成熟,但對於電池而言,要真正保證安全,電極材料的選擇十分關鍵。一般來説,和負極材料相比,正極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低,並且也是引發動力鋰離子電池安全隱患的主要原因。   目前市場中消費類產業化鋰離子電池產品的負極材料均採用石墨類碳基材料。但是碳基負極材料由於嵌鋰電位接近金屬鋰,在電池使用過程中,隨着不斷的充放電,鋰離子易在碳負極上發生沉積,並生成針狀鋰枝晶,進而刺破隔膜導致電池内部短路而造成安全事故或存在潜在危險。因此,正、負極材料的選擇和質量直接决定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價格及其安全性

。廉價、高性能的電極材料的研究一直是鋰離子電池行業發展的重點。   為了推動鋰離子電池行業的發展,幫助大專院校、企業院所的研發,我們編著了《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一書。全書包括11 章,主要介紹了鋰離子電池各類正極材料和負極材料的製備方法、結構、電化學性能的調控以及第一性原理計算在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中的應用。編著者已有十多年從事電化學與化學電源的教學、科研的豐富經驗,有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性能調控及生產第一線的大量實踐經歷,根據自身的體會以及參考了大量國内外相關文獻,進行了本書的編寫。第1~5、7~10 章由伊廷鋒編寫,第6、11 章由謝穎、伊廷鋒編寫。全書由伊廷鋒定稿。對給予本書啓

示和參考的文獻作者予以致謝。並特别感謝舒杰副教授為本書提供了大量數據和圖片。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涉及面廣,又正處於蓬勃發展之中,編著者水平有限,難免掛一漏萬,不妥之處敬請專家和讀者來信來函批評指正。

氧化鎢奈米柱/二氧化錫奈米粒子層異質接面作為載子傳輸層之鈣鈦礦太陽能元件

為了解決鈦元素電池漏液的問題,作者林正崑 這樣論述:

我們提出以氧化鎢奈米柱/二氧化錫奈米粒子層異質接面作為載子傳輸層以製作於鈣鈦礦太陽能元件。氧化鎢奈米柱以水熱法製作,接著旋塗二氧化錫前驅物溶液成膜並鍛燒,使之形成異質接面,從SEM、AFM與XRD結果顯示二氧化錫沉積在氧化鎢奈米柱上方,形成較平滑的平面,有利於製作孔洞較少之鈣鈦礦層。此外,沉積二氧化錫奈米粒子層後,原本鈣鈦礦之螢光放射強度被抑制,顯示載子的萃取與抑制載子複合。在暗電流量測方面,引入上述的異質接面能有效地抑制鈣鈦礦太陽能元件之漏電流,有助於提升元件表現。元件結構為ITO/WOX nanorods/SnO2 nanoparticles layer (NL)/perovskite/

P3HT/Au,最佳元件顯示開路電壓為0.70 V,短路電流密度為19.84 mA/cm2,填充因子為0.43,功率轉換效率為5.93%,其元件表現高於單純以氧化鎢奈米柱作為載子傳輸層之鈣鈦礦太陽能元件。總結來說,此研究提出之氧化鎢奈米柱/二氧化錫奈米粒子層異質接面提供了新的鈣鈦礦太陽能元件效率改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