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走向雲端 病醫雙贏:健保改革日記 和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的 2016-2017年全民健康保險年報(附光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疫情飆升中國開放基層醫療機構招聘退休人員-健康 - HiNet生活誌也說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推進感染者分級分類收治、風險人群健康監測管理、老人和 ... 中國當前疫情嚴峻地區集中在城市,首都北京都出現醫療資源、人力不足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學林 和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所出版 。

中國醫藥大學 科技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胡凱焜、王中儀所指導 楊智淵的 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遠距診療系統建置之決策分析 (2021),提出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遠距診療、醫療資源不足地區、層級分析法、決策分析、分級醫療、病患辨識、全民健康保險、高齡人口。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經濟系國際經濟學研究所 唐孟祺所指導 王宜平的 臺灣總額制度下醫師執業區位選擇 (2020),提出因為有 總額支付制度、醫師執業地點、Logit模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解答。

最後網站『 我思家鄉事』 系列報導(三)為偏鄉地區醫療資源不足請命則補充:衛生福利部為健全急重症醫療照護網絡,自2012年起開始辦理「醫學中心支援離島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醫院緊急醫療照護服務獎勵計畫」與「全民健康保險醫療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醫療資源不足地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走向雲端 病醫雙贏:健保改革日記

為了解決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醫療團隊必須合作才能有效率地解決患者病痛,就像手術房內的場景能充分展現有默契的醫療行為!此刻,落實分級醫療及向民眾推動社區厝邊好醫師的觀念,更是台灣醫療改革的里程碑。   全民健保是台灣的亮點,它是所有醫界夥伴們付出心力提供民眾優質醫療服務所營造出的成就,我們在這土地的人民要共同珍惜這資源!   健保署以病人最大利益為價值理念,為了減少病人的重複檢驗檢查、避免重複用藥,規劃「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以加速醫療改革。期待能為所有的醫療人員重塑快樂友善的醫療工作環境,遠離一再惡化的醫療糾紛夢魘!   健保改革日記勾勒了健保署近三年來的各項業務精進改革內容,就像駕駛破冰船

來開闢安全的健保航道,祈願民眾、醫療人員與健保署能相互信任、不畏艱難,共同克服各種挑戰!!  

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馬偕台東分院於今(4)日在該院恩典大樓9樓舉行「整形外科」支援台東暨醫療新知記者會,王功亮院長表示,透過立委劉櫂豪及台東縣政府等的積極爭取,於7月起由基隆長庚醫院整型外科蔡嘉軒醫師支援台東馬偕,促進台東醫療。

台東馬偕紀念醫院自去(104)年十月起,歷經了近一年的無整形外科醫師的空窗期,劉櫂豪立委今年6月7日於立法院進行行政院施政報告質詢時,爭取相關醫療資源,要求行政院長林全盡速解決沒有醫生的空窗期。上個月起,衛生福利部「醫學中心支援離島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醫院緊急醫療照護服務獎勵計畫」補助,協調由基隆長庚醫院整形外科至台東馬偕支援。讓台東鄉親得以在外傷與重症醫療的縫補上,得到更好的照顧。

劉櫂豪分享了朋友的故事,去年11月,做工的朋友操作機器時不慎切斷三根手指頭,但台東馬偕沒有整形外科醫師提供緊急治療,必須轉診花蓮慈濟醫院,途中救護車遭遇車禍,一波三折,突顯在地整形外科醫師的重要。經過劉櫂豪6月7日在立法院施政質詢的問政後,衛生福利部補助台東馬偕30萬元,積極促成支援醫生乙案。在尼伯特風災過後,也提供受到外傷的鄉親朋友即時的服務與治療。

劉櫂豪表示,感謝台東馬偕紀念醫院長年來對台東鄉親健康的照顧,仍有許多方面需要中央更多協助與改善,尤其台東往返其他縣市車程動輒3個小時以上,有常駐的整形外科醫師是非常重要的幫助,能大幅減輕鄉親舟車勞頓的辛苦,對於緊急醫療也有莫大幫助。

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遠距診療系統建置之決策分析

為了解決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問題,作者楊智淵 這樣論述:

高齡人口逐年增加以致於未來醫療需求增加,醫療機構找尋解決方案,智慧醫療的發展儼然成為提升醫療服務價值的重要可能方案。台灣法規逐步鬆綁,在2018年公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之後,開始建置試辦場域,並在2020年年底將遠距診療正式納入全民健保給付計畫。因Covid-19疫情影響,民眾開始大量嘗試遠距診療方式,加速了遠距診療的落地執行。本研究探討遠距診療系統建置之決策分析。專家問卷實際發放共100份,有效問卷為97份,分為四個族群去探討。問卷發放對象主要針對目前已建置場域並且在執行的臨床醫護人員、遠端會診醫師及個案管理師為主。訪問地區包含台灣偏鄉離島等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研究方法採用層級分析法(Anal

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探討四大構面20個準則,包含政府法規、遠距技術、系統功能及臨床回饋在受訪者心中的重視程度。在四個族群訪談,都在意通訊診療辦法(執行依據)、全民健保遠距給付(費用給付)及病患識別準則。且其中三個醫師族群首要在意構面都是政府法規構面。臨床護理人員首要在意識臨床回饋構面。

2016-2017年全民健康保險年報(附光碟)

為了解決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問題,作者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 這樣論述:

  全民健康保險立基於增進全體國民健康,經過多年的耕耘,納保率已達99.6%,醫療院所特約率亦高達93%,近年來滿意度平均維持在八成以上。而台灣全民健保制度「普及、方便、自由、經濟、滿意度高」的成就,在全球建立聲望,不僅獲得世界各國讚揚,也成為各國建立或改革健保制度的研究對象。因此每年吸引多國外賓慕名來訪,自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止計有71國981位外賓拜訪學習。 為落實全民健保照顧弱勢族群的核心價值,除了政府每年提供多達260億元之保費補助外,亦有欠費協助、醫療保障等多項措施。自2016年6月起,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以下稱健保署)更啟動健保全面解卡政策,實踐

醫療人權普世價值,徹底排除弱勢民眾就醫障礙。健保署也透過相關計畫,將醫療服務推送到山地離島、偏鄉等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提供民眾在地就醫的服務。2016年起,健保署更陸續和鄉鎮市公所合作,提供偏遠地區民眾在地製卡服務,現場申領健保卡的即時健保服務,免去申請換補發的等待期與不便,實現「就醫平權」的理念,提供全民完整的醫療保障。 健保署規劃建立從社區到醫院的整合性全人醫療照護網路,民眾在社區內即可獲得完整的醫療照護服務。「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擴大照護對象並強化個案管理機制,促進社區內照護團隊合作,整合原本不同類型居家醫療的片段式服務,提升社區型照護量能,讓更多行動不便患者安心回歸社區生活。另外,以

病人為中心的支付制度規劃、健保給付藥品檢討到藥品品質監測、精進健保審查制度及護病比資訊公開,並與健保支付連動等,都是健保署回應各界期待,持續改革以達成資源合理分配的目標。 健保署運用健保雲端資料庫整合分散在不同院所用藥紀錄的「健保雲端藥歷」系統,2016年擴大原有資料類型及範圍,進階為「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提供醫師及藥事人員更全方位資訊,協助整合病患處方及診斷,保障民眾就醫用藥安全,共創醫病雙贏環境。跨機關整合民眾最近的就醫及健康紀錄的「健康存摺」系統,2016年7月也升級系統功能,「健康存摺2.0」提供已註冊健保卡的民眾更便捷的免插卡登入,就能查詢最近3年的個人就醫資料。透過簡潔易懂

的圖像及分類篩選功能,方便民眾瞭解個人醫療利用情形、疾病就醫歷程及醫師處置方式、用藥等。民眾也可以運用系統內建功能,預估個人罹患肝癌的機率,還能評估腎臟功能狀態。透過健康存摺2.0,健保醫療資料也能成為每個人自我健康管理的好幫手。 在各界的支持守護下,全民健保即將邁向第22年之際,健保署將更貼近民眾的需求,積極回應民眾對高品質醫療服務的期待。加強與各界協商溝通,提供更符合全民期望的健康照護服務,強化我國的全人照護網絡,逐步達成讓國人「活得更久、更好、更健康」的目標。

臺灣總額制度下醫師執業區位選擇

為了解決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問題,作者王宜平 這樣論述:

臺灣全民健保於2002年全面實施總額預算支付制度,其宗旨是藉由分配地區預算的方式,將較多預算分配給醫療需求較多或醫療需求未被滿足的地區,以此改善偏鄉地區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因此本論文欲探討在總額支付制度下,點值是否為醫師選擇執業地區的決策因素。本文使用2006-2011年健保資料庫資料,探討該期間內的執業和開業醫師的區位選擇是否受到總額預算支付制度下浮動的點值之影響。首先採用多項式Logit 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比較不同醫師個人屬性對於執業區位選擇的影響。由於醫師的區位選擇可能受到地區平均每人所得、總人口數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本文再透過條件Logit機率模

型(Conditional Logit Model)加以探討各區的地區特性對於醫師區位選擇的影響。最後,使用混合Logit模型(Mixed Logit Model)同時探討醫師特徵及地區特徵對於醫師執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實證結果發現,總額支付點值並非是影響西醫基層醫師區位選擇的重要因素;但是影響牙醫師區位選擇的重要決策因素之一。其次,西醫基層和牙醫師皆偏好選擇到平均整體服務量較高之分區執業。實證結果也顯示,地區的醫療需求與經濟水準,包含人口密度、平均家戶所得,與租賃及權利金,也是西醫師和牙醫師區位選擇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