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制的好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郡縣制的好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渡邊信一郎,丸橋充拓,古松崇志,檀上寬,岡本隆司寫的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中華的成立、江南的發展、草原的稱霸、陸海的交會、中國的形成(套書附典藏書盒) 和楊天慶的 如何用英文解釋中華文化:名勝古蹟×飲食文化×節日習俗×歷史脈絡(修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所 宋德喜所指導 羅玉蘭的 回鶻汗國與中唐時期的馬絹貿易(西元758—840) (2015),提出郡縣制的好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唐時期、回鶻、回鶻馬、絲絹、馬絹貿易、游牧民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 戴文鋒所指導 翁烔慶的 義竹翁氏宗族及其社會變遷 (2010),提出因為有 泉漳同化、祭祀公業、董公真人、義竹翁氏、安溪科榜、開基祖、宗族的重點而找出了 郡縣制的好處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郡縣制的好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中華的成立、江南的發展、草原的稱霸、陸海的交會、中國的形成(套書附典藏書盒)

為了解決郡縣制的好處的問題,作者渡邊信一郎,丸橋充拓,古松崇志,檀上寬,岡本隆司 這樣論述:

──榮獲2020年韓國坡州圖書策劃獎──   特別收錄作者群為臺灣版所撰寫之序言   今時此刻,重新認識中國史!   從亞洲觀點與多元角度出發, 超越傳統王朝史觀,全新架構中國歷史的時空體系 一套帶著世界史視野,更符合全球化現代、 更接近中國多樣性面貌的歷史敘述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是日本岩波書店精心策畫之鉅作,聚集五位日本頂尖學者,在編纂時著意突破窠臼,不只打破了傳統中國歷史寫作的框架,超越王朝斷代史觀與正統史觀,更反省了中國史寫作中時間與空間的既有觀念,進而提出了一套新穎的理解體系。     作者群一方面擔憂年輕一輩讀者對於中國歷史

缺乏興趣,甚至充滿誤解與偏見;另一方面也對當下中國政治局勢發展感到憂慮,因此希望透過符合當代的寫作形式,結合東亞史與世界史的觀點,呈現出中國歷史中的多元化與多樣性。     本套書共分五冊,內容以中原、江南、草原,與三者的交會互動為主軸,涵蓋從上古到二十一世紀中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作者群綜合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學術厚實的專業基礎;寫作時則娓娓道來,以親切平實的口吻,呈現一套適合所有人閱讀的中國歷史。對於理解中國往昔的發展與今日之情況,都深具啟發與意義。     ▍1.《中華的成立》   「中國」如何成為「中國」?   從橫跨三千年的歷史中,   探問傳統中華世界原型的起

源與變遷。     本卷以黃河文明興起的華北為中心,從新石器時代農耕社會的形成開始,講述到以長安、洛陽為核心地區的隋唐帝國興起與衰亡之兆,涵蓋先史時代到八世紀中葉,貫穿約略三千年的時光。透過探索「天下」與「中國」觀念的相互作用與消長伸縮,呈現中國古典政治體制的生成與變化。     在論述上,揉合日常生活、社會組織與政治過程等不同層次的時間尺度,嘗試在時空變化中,掌握中國古代歷史的多樣性;同時檢討傳統教科書的用語,以最新研究發現,重新定義各種詞彙,企圖更為貼近歷史樣貌,撰成一部嶄新的古代中國通史。     ▍2.《江南的發展》   從古代文明時期到蒙古帝國前夕,  

 在激昂的歷史時空中,   俯瞰反覆與中原對峙及統合的「海洋中國」。     本卷聚焦江南地域與周邊海域,跳脫「中國史觀」的框架,將中原與江南視為兩個密切相關的平行世界,展現靈活的論述角度與新穎的歷史視野。書中探討長江流域一帶,從先秦時代至南宋覆滅這段漫長歷史歲月中,諸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生動刻劃長江流域與中原在經過多次的對峙與統合後,逐漸繁榮發展的過程。     藉由描繪南方「船的世界」與北方「馬的世界」在幾千年間的摩擦與衝突、妥協與融合,呈現了中國「古典國制」向南方擴張的過程;同時也探問「官的世界」與「民的世界」在這段時間的樣貌與變化,以雙重軸線展開歷史發展的探討。

     ▍3. 《草原的稱霸》   從五胡十六國的亂世至蒙古帝國的一統天下,   在歐亞大陸東方的歷史舞台上,   由馳騁草原的騎兵軍團揭開壯闊的興亡史。     以南方中原為根據地的農耕王朝,與以北方草原為根據地的游牧王朝,生存手段相異的兩大勢力,歷經千年的對峙,相互爭奪霸權。然而在過去中西方的歷史論述中,游牧民族總是被置於邊緣。     本卷以「歐亞大陸東方史」的嶄新框架,重新回顧歷史,連接起內亞、中國與東亞等不同世界。箇中關鍵角色,便是過去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中心地區、居住於乾燥地帶(草原或沙漠)的游牧民族,他們在中國歷史中頻繁登場,存在不容忽視。透過審視這

些游牧民族及其所創建的國家和王朝,以及他們與中國之間的關聯,描繪出多種民族往來交流之多元世界的歷史。     ▍4. 《陸海的交會》   在衝突與分裂的危機中,   摸索一元統合的新體制,   確立了「中華」的明朝三百年起落。     中華與夷狄的抗爭、華北與江南的對立、草原與海洋的對峙——此三個主軸於元末交錯,使中國社會經歷激烈動盪,而明代必須直接面對此一混沌局勢,並予以回應。明代初年的國家建設過程,以統一王朝的角色,收斂了原本三個衝突的主軸,並用儒家理論所支持的一元化與標準化,規範了原本的多元性與多樣性,成為強硬的剛性體制。     本卷描繪自十四世紀元末

至清朝興起的十七世紀為止,三百年間明朝興亡的歷史。明代體制從初年建立,到出現鬆動,乃至崩壞的過程,並非只是單一王朝興衰,更是凝聚了宋代以降各類課題的時代興亡。     ▍5. 《中國的形成》   從大清帝國成立到習近平時代,   探索「一個中國」大夢的歷史淵源,   以及四百年來多元與一體間的擺盪與掙扎。     「一個中國」、中國的一體化及其抱持的矛盾,並非由現今的中國政權才開始,它不僅有來自二十世紀初期的歷史淵源,更是必須回溯到清代的體制才能夠理解的問題。     本卷自十七世紀的東亞世界出發,當時多元勢力並存,直到清朝「盛世」崛起,才收拾了原本的混亂與殘

局,並在十八世紀綻放多元共存的文化。直到十九世紀,清朝被西方與日本的衝擊所撼動,面臨崩解的命運,而在二十世紀的一片混沌之中,誕生了現代的「中國」。四百年來,在多元勢力蔓延的「一體」與分離之間相互拉扯,中國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得獎紀錄     榮獲2020年韓國坡州圖書獎(Paju Book Awards)之策劃獎(Planning Award) 名家推薦   甘懷真(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呂妙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宋怡明(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李卓穎(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邢義田(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

研究員)   徐泓(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   梁其姿(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兼歷史講座教授)   陳登武(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楊瑞松(政治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蒲慕州(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序)   渡邊信一郎教授提出「中國如何成為中國?」、「何謂中國?」,正和中國本身近十幾年來對這一問題的熱烈討論形成極有趣的對照。在全然不同的方法論和視角下,這一套「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毫無疑問為一個多元的新時代成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架構。相信中譯本必為所有關心二十一世紀中國、東亞和全世界命運的華人所樂讀。——邢義田(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語言研

究所特聘研究員)   這套書融貫了以日本學者為主的中國史研究成果,提出理解中國史的總架構,也給予撰寫者充分的發揮空間。內容深入而文字平實,觀點明晰又具開放性。以此顯現的中國,是個在世界史格局中富有韌性且自成一格的多元文明。——李卓穎(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在一個被當下社會政治所產生的各種聲音和煙霧所阻礙的環境中,看不清未來,也不了解過去,可能是許多人的共同苦惱。但對過去的了解,至少可以讓我們看清一些當下的處境是如何形成的。「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這套書最大的好處,依我之見,是提供了有興趣了解過去的讀者一套思考的重點。讀者依其中的重點去思考,不論同不同意作者所說,都有機會形成自己

的了解。不是每個讀者都是歷史學者,也許無法站在專業的角度去檢驗作者的觀點,但是個人的存在,如果是一種有反省、誠心的存在,必須得有支撐的力量,而對歷史的了解是這種力量的來源之一。重點是,讀歷史時最好能心胸開放,頭腦冷靜,思慮清晰。——蒲慕州(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日本各大出版社,每隔一段時間,便請史學家寫一套供一般人讀的多卷本通史,分世界史、日本史和中國史,都是小開本便利攜帶,可在通勤車上閱讀。岩波書店不同,編寫的是專題式的「岩波講座世界歷史」,比較類似《劍橋歷史》(Cambridge Histories)叢書。從1969年以來,每隔二、三十年便出版一部三十卷左右,總結截至編寫時期,

各領域的研究成果;比較學術性,大本精裝,供大學師生閱讀。至今已出版了兩部,第三部正在出版中。這次岩波書店出版的中國史系列叢書,和其他出版社一樣,針對的讀者是一般大眾,而列入便利攜帶小開本的「岩波新書」系列。但仍本著「岩波講座世界歷史」的編為目標,總結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地傳給讀者,而訂名《岩波新中國史》叢書。例如明清歷史,過去的同類書或稱為《最後的東洋社會》、《紫禁城的榮光》、《傳統中國的完成》、《落日的大帝國》,比較看不出時代特性,但三田村泰助教授《明帝國與倭寇》及上田信教授《海與帝國》,一反過去把中國史尤其明清史看做閉關自守的大陸國家歷史,注重明清中國已進入海洋時代,與新世界的聯繫。檀

上寬教授繼他在2016年的《岩波新書.天下與天朝的中國史》之後,《陸海的交會》再一次展現他對明史的見識:明代中國是大陸與海洋交錯,互為作用的。同時也是從明初的確立傳統中國一元體制,結束中國史的「十四世紀危機」,走向一元體制鬆動的明末,而進入世界史的「十七世紀危機」。從書後附的參考書目,可知檀上教授總結了大量現代學者的新研究成果,在這本小書中傳遞了豐富的新信息,是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和優點。——徐泓(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   五位著名的日本中國史家,以長時期、多元的歷史視野,跳脫中華史觀和朝代史的框架,講述三千年來中華世界與周邊各種勢力的互動,中國體制與處境在歷史中的變化,引領讀者從歷史看今日

中國的格局。雖然必須犠牲許多歷史細節,但作者充滿創意與洞見的精要敘述,卻更能帶領我們以世界史的眼光讀一部波瀾壯濶的中國史。——呂妙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這套書出自日本新一代中國史學者之手,寫給一般讀者大眾,可謂相當令人興奮之作。作者群繼承了日本漢學的優秀傳統,但又將自身的博學結合了精湛的理論取徑。這五本書中一以貫之的主題,是質問我們今日所稱「中國」的起源,這個「中國」並非超脫歷史、永恆不變的實體,而是在農業與游牧、江南與華北、中原與海洋等不同區域間,持續互動、經過歷史和偶然而產生的結果。極力推薦!——宋怡明(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什麼是中國?中國史又是

什麼?從十九世紀末以來,日本學者即針對這些課題提出重要見解,他們的想法也深刻影響了近代中國人的自我認知,以及中國史學的發展。「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無疑是此學術傳統不容忽視的另一里程碑。——楊瑞松(政治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郡縣制的好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每天三分鐘,多懂一點歷史掌故】
第九集,反熵
影片搞笑,文字有料。

夏有桀,商有紂,周有周幽王,國家的興衰、企業的成敗,今天用個物理學中熱力學的概念來說明,「熵」(音同低),熵是指系統混亂(無秩序)的程度。越無序,熵值越大;越有序,熵值越小。熱力學的第二定律說,在封閉系統中,事物總是往更紊亂的方向走,從有序到無序,因此熵值會增加。如果沒有外在力量對系統影響或輸入能量,宇宙的最終結局就是走向徹底的無序,即死亡。
將「熵」的概念引入到企管領域的,是管理學大師彼得杜魯克,他認為管理就是要對抗熵。企業的生命力曾會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所以許多企業,經歷創業階段、成長階段後,可能就出現問題了。比如官僚主義效率低下、組織臃腫不利創新、內部爭權奪利等。這就是有序到無序的過程。沒有辦法跨過這一關,熵值增加,公司就完蛋。但是,熵值像是詛咒會永遠不斷增加、人類只能盡力管理、改變系統,延緩自己的生命。
怎麼做?開放。
熵值增加的前提是在封閉的系統中,因此企業必須不斷在開放、變動的環境中成長,才有辦法避免消亡。

周幽王為了討美人一笑,竟擲千金,而群臣將心思耗費在討好老闆及老闆娘上,會產生幾個弊病:一是官員沒心思為民服務,二是當奉承君王有好處時,就沒人願意直言勸諫,不利的消息不會傳到君王耳朵,主子的決策都建立在錯誤消息,當然出大問題。第三,最重要的,搞小圈圈拍馬屁就能獲得封賞,還談什麼開放與創新?怎麼會外出建功立業呢?熵值只會不斷增加。

一間企業,如果員工諂媚老闆能獲得獎賞,說明組織內部在消耗存量利益,可能沒什麼創新帶來的利益了。當員工能積極對外攫取資源獲得公司利益,並得到合理的利益分配,討好老闆娘這事就不大重要了。
創新、流動、開放、是企業長久生存的不二法。對國家也是一樣的。
犬戎入侵後,迎來了更為混亂的春秋戰國,熵值增加。而秦國強調人才流通開放、突破陳舊制度變法,建立郡縣、讓混亂逐漸走向有序,統一中原。當然這就是後面的故事了。

歡迎大家一起留言思考討論:
如果一個國家的大臣、企業的員工都以討好領導為自己的目標,可能還存在什麼樣的問題?你有沒有經歷過類似熵值增加的經驗?是如何克服的?

回鶻汗國與中唐時期的馬絹貿易(西元758—840)

為了解決郡縣制的好處的問題,作者羅玉蘭 這樣論述:

中原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之間,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存在著密切關係,尤其是經濟上互相依存、促進文明發展,可說是歷史發展的主流。由於游牧區無法完全生產所需物質,其獲取資源的辦法不外兩種,一是發動掠奪戰爭,二是進行貿易。進行掠奪戰爭會有危險與較大的風險,往往得不償失。而以貿易(包括朝貢與回贈)互通有無,對農業區與游牧區雙方都是有利的,因而經常在進行著。而古代中原王朝之絲綢輸出,並非純粹的經濟行為,往往有其錯綜複雜的其他背景。 唐王朝與周邊民族之間的互市,常以外交政策和軍事戰略為考量,透過政治上的籠絡、安撫、羈縻以達目的。唐朝自安祿山構亂,唐肅宗始撤邊備,以靖中邦,欲借外威,以寧內難。於此

之時,吐蕃更乘釁侵邊。此為安史亂後,回紇與唐所發生馬絹貿易之背景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回紇助唐平叛有功,唐代宗厚遇之,與中國婚姻,歲送馬十萬匹,酬以縑帛百餘萬匹。另一方面,則是唐廷基於與吐蕃征戰之戰略考慮,希冀「北和回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如此,則吐蕃自困。」因此,開啟了雙邊大量的馬絹互市。 唐回絹馬貿易是建立在互利的基礎之上,雙方各取所需進行互市。對於唐廷而言,透過互市獲取大量回鶻馬,以補唐之缺馬嚴重,供應急需的戰馬充實軍力,並且,以此利誘回鶻,又可牽制地方藩鎮,讓唐廷全力抵禦西戎吐蕃。對於回鶻汗國而言,貿易所獲取之絹帛無數,汗國利用其所佔據的商道,通過轉手貿易獲取巨額利潤。更藉由

吐蕃佔據河西、隴右地區,中原與西域之間傳統絲綢之路中斷的機會,汗國所在的「回紇道」可作為中西交通的替代樞紐,承繼了歷史上中亞商人居間販賣絲綢的地位。 馬絹貿易中,有規模龐大的使團組織及大量的商人,其中有隨使團而來的胡商,包含:粟特商人、回鶻商人。他們為了便於貿易,選擇定居中原,與漢族通婚,殖資產,開商號。雙方之間的馬絹貿易,亦伴隨著其他商品或物品,中原地區輸出的有:農畜產品、大量的手工業製品及生活相關物品。而回鶻汗國輸入中原的主要有畜產品和邊疆農特產品,如:馬、牛、羊、藥材、獸皮、珠寶等。 本論文從「市馬」政策,論回鶻汗國與唐朝之間,在政治外交、戰略軍事、社會經濟、文化交流上的得失

如何﹖這一宗交易,兩方面雖均在抱怨,但雙方卻又都得到了實質的好處。市馬,主要為供需問題,絕非單方行為,本文之研究在論市馬交易的實質情形,及其對雙方的各面向影響。

如何用英文解釋中華文化:名勝古蹟×飲食文化×節日習俗×歷史脈絡(修訂版)

為了解決郡縣制的好處的問題,作者楊天慶 這樣論述:

當「傳統文化」遇上「現代英文」, 兩者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歷史、民俗、飲食、建築、茶酒、服飾、天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要怎麼樣才能讓外國人明白其精髓?   別擔心!本書全方位地涵蓋了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   從參訪名勝古蹟到去餐廳裡大快朵頤,嘗遍中華特色美食,   再坐下來品一壺好茶美酒,將傳統文化向外國朋友娓娓道來,   你只需要這一本——《如何用英文解釋中華文化》!   【吃飯皇帝大!英文裡的中餐文化】   你知道古代皇帝吃飯有哪些規矩嗎?   怎麼鑑別茶葉品質,沏上一壺好茶?   華人在飲酒會玩哪些有趣的小遊戲?   【流傳下來的民俗&被屏棄的

傳統】   傳統華人婚姻有哪些禮節?   為什麼說「男女授受不親」?   什麼是「裹小腳」?談裹腳風氣的興盛與沒落   【漢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天干地支有什麼涵義?   十二生肖與二十四節氣分別有哪些?   中文字很難學嗎?誰創造了今日的漢文?   特別附錄:中華傳統經典中英對照,讓外國人了解文言文的奧妙! 本書特色   本書編者具備豐富的英語教學與實踐經驗,熟悉中華文化內容,了解英語導遊工作的實際需求。本書所選內容都是外國人感興趣的話題,涉及中華文化和導遊工作的各方面,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專門聘請外國專家審校,確保本書語言符合英語習慣,容易被外國遊客理解,並選用常用詞和簡練

的語句,使其口語化,適合講解。  

義竹翁氏宗族及其社會變遷

為了解決郡縣制的好處的問題,作者翁烔慶 這樣論述:

摘要 「宗族」,自古是血緣群聚的團體,也是傳統社會區域生活的縮影。安居樂業是一般庶民的願望。枝葉繁茂,源遠流長,則是一支宗族世代流傳的祈望。宗族的開基祖諡號往往是代表宗族的圖騰,也是代表宗族開闢拓業的精神象徵。開基祖在遷移定居後,總是想一番作為的來規劃如何擴展族業,每當族業有成,都會期許後代子孫能再進一步功成名就。目的要讓宗族基業從此永續發展。後代子孫的好處是坐享其成的祖業遺產,而開基祖的神主牌位,則享受著宗族世代交替供奉著「祖德流芳」的功德香火。來自安溪科榜的嘉義縣義竹翁氏宗族,是一組由堂系宗族所組織的宗族集團。從連袂帶領堂系兄弟和分靈祖佛「董公真人」勇渡黑水溝來到陌生臺灣落地生根,經

過近三百年的努力,終成為在嘉義縣義竹鄉地方上的望族,這是一部沒有家傳的宗族發展史,也是一部即將被遺忘的宗族聚落發展史。義竹翁氏將明代唐山祖諡號作為宗族向心力的圖騰,創立祭祀公業,延續三百年的香茅祭祖儀式,經過近三百年的變遷,祖佛董公真人原奉祀在宗祠業已成為地方公廟、從泉州口語音轉成漳州音、傳統紅瓦磚屋的三合院聚落逐漸破敗,所取代的正是鋼筋水泥的現代工法建築物。另外,其他宗教信仰的融入,義竹翁氏也已成為多元信仰的宗族,祖佛董公真人已不再是義竹宗族的唯一信仰。再如經濟、教育、風俗習慣等也隨著時代慢慢在改變,從早期的宗親已變成現今鄰居的現象。本文試圖將一支自唐山移墾臺灣的宗族集團,藉由本研究的探討來

呈現義竹翁氏將明代唐山祖號在臺灣另闢新宗族而成為「泉漳同化」的聚落與社會變遷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