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診斷定義與分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護理診斷定義與分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NANDAInternational.Inc.寫的 NANDA International護理診斷:定義與分類2021~2023(9版) 和NANDA International Inc.的 NANDA International護理診斷:定義與分類2018~2020(8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書目封面 - 聖保祿醫院圖書館書刊目錄查詢網也說明:NANDA International護理診斷: 定義與分類2021-2023 / NANDA International Inc.原著; 曾詩雯, 莊琬筌, 田昕旻譯.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杏 和華杏所出版 。

國防醫學院 護理研究所 高啟雯所指導 陳佳佑的 腦中風後患者疲憊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2021),提出護理診斷定義與分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腦中風、疲憊、社會支持、焦慮、憂鬱、睡眠品質。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護理學系碩士班 鄭綺所指導 洪雅靖的 電話追蹤對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合併下肢水腫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下肢水腫、身體功能活動及生活品質改善成效探討:一項隨機控制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髂靜脈壓迫症候群、下肢水腫、衛教、自我管理、電話追蹤、身體功能、生活品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護理診斷定義與分類的解答。

最後網站nanda international護理診斷:定義與分類2023~2023(9版)6大 ...則補充:nanda international護理診斷:定義與分類2023~2023(9版)6大伏位. benlau; February 25, 2023; 台灣資訊. ‧成果評值:與「預期成果」搭配的評值標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護理診斷定義與分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NANDA International護理診斷:定義與分類2021~2023(9版)

為了解決護理診斷定義與分類的問題,作者NANDAInternational.Inc. 這樣論述:

  護生、臨床護理人員、研究者必備指引手冊!     ‧護理診斷:新增46個(含更新17個護理診斷名稱)、修訂67個護理診斷,共收錄267個護理診斷。     ‧診斷指標:定義特徵、相關因素/危險因素、危險族群、協同狀況,大幅修訂並新增更多的評估內容,使用一致性的詞彙,使其更明確且減少歧義。     ‧證據層級準則的修訂:新增〈4.診斷提交的證據層級準則之修訂〉,詳列分類準則,讓後續提交的診斷皆能符合現有護理知識強度下所應達到之證據層級。

腦中風後患者疲憊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為了解決護理診斷定義與分類的問題,作者陳佳佑 這樣論述:

背景:腦中風患者容易出現疲憊的情形,它不像典型的疲憊,並不會隨著休息而改善,患者可能在腦中風後因為缺乏精神或體力,對身體、認知和情緒造成影響,不僅造成病人及家庭的負擔,更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心理困擾,影響整體生活品質。國內研究的主軸以疲憊在癌症患者或血液透析患者,針對腦中風患者疲憊及其相關因素的相關研究探討仍顯匱乏,因此引發研究者進行關於腦中風後患者疲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目的:探討腦中風後患者疲憊及其相關因素。方法:本研究為橫斷式相關性研究,在北臺灣某醫學中心的神經內科門診以立意抽樣招募診斷為腦中風的患者,使用自我報告問卷評估病人疲憊程度、社會支持程度、焦慮憂鬱程度及睡眠品質的現況,問卷包括「

社會支持量表」、「醫院焦慮與憂鬱量表」、「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以及「疲憊嚴重程度量表」。採用之統計方法包含:描述性統計(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推論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 sample 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Pearsons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多元線性迴歸分析(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Analysis)進行分析。結論:腦中風患者的主要照顧方式、罹患腦中風時間、腦中風類型、腦中風位置、腦中風嚴重程度(NIHSS 量表分數)、合併症(甲狀腺疾

病、帕金森氏症)、使用藥物(抗癲癇藥)、社會支持量程度、焦慮程度、憂鬱程度與睡眠品質情形與腦中風後患者疲憊程度呈現相關性,而腦中風後患者疲憊程度的有效預測因子為罹患腦中風時間、腦中風嚴重程度(NIHSS量表)、焦慮與憂鬱程度,其可解釋之總變異量43.4%,因此,若能提供適當的介入措施以預防疲憊及減輕心理困擾,則可能幫助疾病控制及改善生活品質。

NANDA International護理診斷:定義與分類2018~2020(8版)

為了解決護理診斷定義與分類的問題,作者NANDA International Inc. 這樣論述:

  護生、臨床護理人員、護理教育家、護理資訊與護理行政者的必備指引手冊!   ‧護理診斷:新增17個、修訂72個、移除8個護理診斷,共收錄244個護理診斷,列於13個領域。   ‧診斷指標:檢視每個診斷的相關因素,新增分類危險族群(如:經濟、性別、年齡、體重)、協同狀況(如:懷孕、心血管疾病、藥物作用),更易掌握病人健康狀況與背景。   ‧標準化診斷指標:定義特徵、相關因素/危險因素、危險族群、協同狀況,一致性的護理語言與詞彙,搭建健康照護合作團隊的溝通之橋。   ‧Q & A:常見問題像是「潛在危險性、問題焦點性和健康促進性診斷的診斷敘述怎麼寫呢?」在第2部分〈9.常見問題〉提供完整

解答及說明。   第1部分 NANDA-I 詞彙─組織和基本指引 1.簡介 2.2018~2020版「診斷」與「分類」更新部分 3.變更及修訂 4.管轄及組織 第2部分 NANDA-I 護理診斷的依據 5.護理診斷基礎 6.臨床推理:從評估到診斷 7.NANDA-I 護理診斷分類型態介紹 8.NANDA-I 護理診斷分類型態:細項與定義 9.常見問題 10.詞彙 第3部分 NANDA International 護理診斷 領域1:健康促進 領域2:營養 領域3:排泄與交換 領域4:活動/休息 領域5:知覺/認知 領域6:自我知覺 領域7:角色關係 領域8:性學 領域9:因應/壓力耐受

領域10:生命原則 領域11:安全/保護 領域12:舒適 領域13:生長/發展 索引  

電話追蹤對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合併下肢水腫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下肢水腫、身體功能活動及生活品質改善成效探討:一項隨機控制研究

為了解決護理診斷定義與分類的問題,作者洪雅靖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 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在台灣較為少見,多數人受其症狀困擾多年,常見症狀為下肢水腫,也會合併慢性靜脈不全症狀,不僅是對外觀有所影響,更造成身體功能及生活品質的改變。淋巴水腫的自我照護是非常重要,較差的遵從性容易導致合併症的發生,導致下肢水腫症狀加劇。研究目的:探討電話追蹤對自我管理行為、下肢體積、身體功能及生活品質的改善成效。研究方法: 採實驗設計,以區塊隨機分派至實驗組及對照組,兩組前測皆給予相同衛教,實驗組則額外執行三次電話追蹤介入。兩組於12週後進行後測,以驗證介入措施之成效。研究工具使用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簡明版(WHOQOL-BREF)評估生活品質、工具性日常

生活活動量表 (IADL)評估身體功能,並測量腿圍以圓周長體積估算下肢體積大小,計算各項介入措施之遵從率來評估自我管理行為。研究資料以SPSS統整計算,以平均值、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呈現,再以t檢定、相關分析、卡方檢定及多元線性迴歸進行分析。研究結果: 共納入56名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合併下肢水腫之個案,平均分派至實驗組(N=26)及對照組(N=26),整體平均年齡為 58.4歲,女性佔九成,近四成個案以左腳水腫表現為主。兩組基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自變項與依變項的相關性檢驗,生活品質量表心理範疇與年齡呈正相關(r=0.33,p=0.01)、社會範疇與水腫症狀持續時間為負相關(ρ=-0.32,p

=0.02); IADL多元線性迴歸預測變項有年齡、受治療數目;下肢體積多元線性迴歸的預測變項為獨居、BMI、ISL stage、治療項目數等四項為顯著因子。成效指標間IADL與生活品質量表總分(r=0.29,p=0.03),顯示當身體功能越好,其生活品質越好。 研究介入後12 週,生活品質量表總分及四大範疇皆無顯著差異。身體功能評估,兩組介入後也無顯著差異(p=0.64)。整體而言,實驗前下肢體積為2790.3 cm3 (SD=927.4),實驗介入後為2716.1 cm3 (SD= 863.4 ) ,平均下肢體積顯著減少74.2 cm3 ( t=2.3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