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雨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草屯雨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俊全寫的 九九峰地質地形解說手冊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即時新聞 - Vexed.Me也說明:草屯 警分局今(25)日晚間由分局長康健浚帶隊,動員近50名警力,在年輕人較易聚集的KTV、遊藝場等場所進行擴大臨檢,南投縣警局副局長黃秀法也前往臨檢點校閱,並強調 ...

國立中興大學 森林學系所 馮豐隆所指導 蔡正一的 以地景模式探討受自然干擾下的森林演替-以九九峰自然保留區為例 (2013),提出草屯雨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九九峰自然保留區、森林恢復年齡推估、台灣蘆竹、演替、馬可夫細胞自動化模式。

最後網站公布欄-最新消息 - 南投縣政府消防局則補充:南投縣政府消防局第一大隊草屯分隊在此呼籲,居住在土石流災害潛勢區域內的民眾,例如:草屯鎮雙冬的居民要隨時注意颱風最新動態,當預測雨量大於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草屯雨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九九峰地質地形解說手冊

為了解決草屯雨量的問題,作者林俊全 這樣論述:

  九九峰自然保留區以裸露的礫石山峰著名,尤其在921地震後,由於地震震落了峰頂的風化礫石,形成裸露的光頭山地貌而著名。 九九峰自然保留區位於烏溪北岸,行政區分屬南投縣草屯鎮、國姓鄉及台中縣霧峰鄉、太平市境內。從台14線公路雙冬路段上可清楚看見許多並列的山峰,據說總共有99個山峰,因而得名。從遠處眺望,這些分布密集而不規則的小山峰,很像跳躍的火焰,因此又稱為火炎山。 921地震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遂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於2000年5月22日公告成立「九九峰自然保留區」,全區域的面積為1,198.4466公頃,屬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所管轄,其保育的對象屬於地震崩塌斷崖之特殊地

景。   台灣有許多礫岩的分布,尤其在台灣西部。有類似大片裸露礫岩的地景,主要有三處。其中火炎山與九九峰被規劃為自然保留區。由於九九峰自然保留區的特殊地景,易受到地震及颱風影響而發生改變,如921地震造成中部山區多處崩塌,大量土石崩落在山區河谷,於2001年7月底桃芝颱風侵襲,挾帶豐沛雨量引發土石流,2004年7月初又受敏督利颱風暨強盛西南氣流帶來強風豪雨之影響,亦造成本區嚴重災情。  因此九九峰的地表沖蝕與堆積現象,變成了本區的特色。 藉由這本手冊的介紹,讓大眾瞭解九九峰地質、地形、地景、植生等環境解說與科學研究,期待能為大家開啟瞭解九九峰的一扇窗。

以地景模式探討受自然干擾下的森林演替-以九九峰自然保留區為例

為了解決草屯雨量的問題,作者蔡正一 這樣論述:

1999年的921地震對地形陡峻的九九峰地景與植生產生何種影響,十幾年來地景與植生又是如何恢復與變化皆讓人好奇,九九峰自然保留區於2000年成立以保護特殊地形,人為活動被禁止,但地景與演替仍因為「時間」與「空間」因子而變異,研究整合地景模式、地形因子與現場調查等方法與資料進行探索,期望瞭解該處受自然干擾下,這15年來陡峻區域的地景變遷、森林恢復時間與過程、台灣蘆竹區位與影響、森林演替發展與預測未來狀況等。研究依據影像色調(image tone)與組織(texture),繪製1998年7月、1999年12月與2009年12月,包含森林地、台灣蘆竹(Arundo formosana)、水體(包含

河岸)、裸露地、陰影與其他地覆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型圖(land-use / land-cover map, LU / LC map),做為SPOT影像分析地真資料,並進行套疊,初步分析該保留區地景變遷,結果顯示,地震前、後至2009年,約126.60 ha (10.56 %)的森林保持不變。變動較大者,如2009年的台灣蘆竹,有114.78 ha (9.57 %)係由原本的森林,變成裸露地,再發育成台灣蘆竹,而有10.65 ha (0.89 %)森林可能因為颱風影響變成河道。將多時期SPOT衛星影像,包括1999年7月、1999年9月、2000年09年、2001年7月、2003年7月、200

6年2月、2008年8月與2012年9月,以最大概似法(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er)與影像相減法(image differencing algorithm)處理,疊合推估森林恢復時間(以森林年齡代表)與過程,並繪製成森林恢復年齡推估圖,藉以瞭解「時間」序列下的森林變化趨勢,結果顯示,森林可靠自生力量漸漸恢復,且由山谷向上覆蓋;透過地景指數與後生族群理論,目前森林嵌塊體間的發展較相似「非平衡態後生族群(nonequilibrium metapopulation)」,即嵌塊體與嵌塊體間關聯性低。台灣蘆竹發達根系使本體可於陡坡垂掛生長,山壁幾乎皆由該物種覆蓋,但是相關

研究甚少,研究將2009年的LU / LC型圖,套疊地形因子,經雙因子變異數分析(two way-ANOVA)與群集分析(cluster analysis),探討該物種潛在區位與影響,結果顯示台灣蘆竹生長常覆蓋於坡度66°至78°間,以及東南與正南兩個坡向,且推測對演替有幫助。將森林恢復年齡推估圖,以Neyman與Deming配置法決定各分層最適樣區位置。配合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至現場調查各年齡樹種組成,分析森林演替發展,結果顯示,乾溪流域周邊的樹種有些許差異,仍以陽性樹種為主,但因為時間尺度較短,無法將演替序列完整拼湊。最後,整合地景分析、現場調查與地形因子

等結果與資訊,以馬可夫細胞自動化(CA-Markov)模式預測未來的地景恢復情形與空間分布,結果顯示,總量推估可做參考,但空間分布推估結果無法與實際情況完全符合。森林地於2029年後變動小,面積趨近504.20 ha(42.05 %),但恢復成地震前森林覆蓋程度機率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