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決定身體免疫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腸道決定身體免疫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大橋俊夫寫的 腸道決定身體免疫力:人體70%的免疫細胞集中在腸道,讓腸道淋巴暢通,就能不生病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腸道健康決定身體免疫力 文/江香怡諮詢師也說明:『腸道』是我們人體的免疫器官,每個人的腸道裡面都存在『有益菌』和『有害菌』,有益菌越多我們身體的抵抗力就越強,但是應該要怎麼維持腸道健康呢?

嘉南藥理大學 藥學系 王四切、余彥傑所指導 胡麗玫的 藥局消費者對乳酸菌商品之購買行為研究(以台北市四家社區藥局為例) (2013),提出腸道決定身體免疫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乳酸菌、益生菌、保健食品、購買行為、知識、購買資訊來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生命科學系碩博士班 張素瓊所指導 黃秀華的 重症病患適宜的營養支持 (2012),提出因為有 重症病患、疾病嚴重度、灌食途徑、早期灌食、周邊靜脈營養、支鏈胺基酸的重點而找出了 腸道決定身體免疫力的解答。

最後網站腸道是人體中最大免疫器官: 人體對外來微生物和毒素物質的入侵則補充:異麥芽寡糖(雙岐因子)使腸道中的雙岐桿菌增生活化產生《左旋麩醯胺酸》來提升黏膜淋巴球的活化以防禦外來菌之入侵。 腸道估有7O%以上黏膜淋巴系統,所以是人體最大的免疫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腸道決定身體免疫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腸道決定身體免疫力:人體70%的免疫細胞集中在腸道,讓腸道淋巴暢通,就能不生病

為了解決腸道決定身體免疫力的問題,作者大橋俊夫 這樣論述:

  全身免疫力70%都集中在腸道淋巴   腸道是抗病、抗老第一防線   關鍵63則讓腸道免疫力大幅提升的真相   人一過40歲腸道就會開始老化   腸道淋巴不暢通,一定會生病!      你知道嗎?   ‧腸道淋巴是什麼?又肩負著人體哪些重要的功能?   ‧為什麼「腸水腫」比「腿部水腫」更嚴重?   ‧隨便止瀉會帶來哪些危險?   ‧腸道淋巴不順暢和憂鬱症、癌症也有關係?   ‧按摩可以暢通淋巴循環,但是體內的腸道淋巴該如何才能暢通?   日本淋巴學權威,將帶你重新認識人體免疫最大器官──腸道,一窺腸道淋巴的神秘面紗。      破解腸道淋巴與免疫力之謎   腸道不只掌管食物

消化與營養吸收,淋巴也不只是負責回收身體水分而已!   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這裡密集分布著淋巴組織、淋巴管。人體內約六~七成的淋巴球都集中在小腸到大腸間。   淋巴球負責將腸道細菌、食物中得到的免疫情報輸送到血管。並在身體四處巡邏、防禦外敵。腸道免疫系統還能製造各式各樣的抗體,保護身體不受疾病、感冒侵襲,維持人體免疫第一道防線。   另一方面,也能調整體內平衡,避免食物等造成的過敏反應和自體免疫機能失調。   如何出動這些淋巴球,是維持健康的關鍵之一。當腸道淋巴暢通時,淋巴球就能以高效率出動,提高全身的免疫力。   我們也可以說,只要腸道淋巴循環暢通,體質就會變好,也就不容易

罹患感冒、疾病,人就會變健康。      比腿部水腫更可怕的「腸水腫」   就像腿部會水腫一樣,大腸的腸壁也會發生水腫。   大腸的功能是吸收水分,而吸收大量水分後,無法完全回收的水分會留在大腸的組織間隙中。負責回收這些殘留水分,就是淋巴的工作。   如果淋巴液流動不暢,會發生什麼事呢?這些水分就會積存停滯,引發腸水腫。大腸的運作會變得遲緩,無法進行擠壓內容物的蠕動運動。目前認為,水腫也是造成便秘的原因之一。   發生便秘時,大腸的運作會變慢,無法擠壓儲存腸道淋巴液的乳糜池。當乳糜池裝滿淋巴液時,淋巴的流動就會變慢,淋巴管的水分不流通,也會導致無法回收水分。當淋巴循環變差時,大腸的水腫

就無法消除,便祕也會持續發生,造成無止盡的惡性循環。   腸道淋巴循環一旦不暢通,各種防禦機制等功能就無法作用,各種疾病以及不適症狀也就會因此趁虛而入。      養成飲食好習慣,疏通腸道淋巴,擺脫可怕的「腸水腫」   當我們腿部淋巴不順導致腿部水腫時,通常只要確實躺下睡覺或按摩,水腫就能消除,不會有太大的危害。   然而,腸道淋巴不順時無法利用重力或按摩方式暢通,因此只能從日常生活著手。   維持腸道淋巴健康,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飲食」。哪些營養能幫助淋巴暢通?應該多吃什麼食物?又應該如何吃?飲食之外又有什麼方法能幫助暢通淋巴呢?只要學會簡單疏通腸道淋巴的技巧,就能消除腸水腫,提高人體

免疫力,讓身體更健康。    本書特色   特色一★揭露關鍵63則腸道免疫力大幅提升的真相   本書首度以淋巴學的觀點,加上醫學實驗為佐證,詳細介紹腸淋巴組織的各種精細運作,以及腸道淋巴的免疫機制,引領讀者重新深入認識龐大複雜卻又至關重要的腸道淋巴系統。      特色二★消除腸水腫,感冒、疾病、便秘,通通清潔溜溜   腸道可說是人體第一道防線,本書完整說明腸道淋巴如何守護身體免於各種疾病、感冒病毒、過敏等外敵的侵害,讓腸道淋巴暢通又能如何提升人體健康。      特色三★腸道顧好,憂鬱症不上身!   與憂鬱症息息相關的血清素,是由腸道的腸親鉻細胞所製造,人體內大部分的血清素都集中在腸道周圍

,並由腸道淋巴管吸收運送,因此腸道顧好,就能維持血清素正常運作,防止憂鬱症等心理疾病。      特色四★防止體內基因錯誤啟動而引起的癌症   我們之所以說「感冒是萬病根源」,是因為當感冒病毒侵入體內時,會改寫細胞內的基因資訊,甚至有可能因此引起其他不明的疾病,以及癌症。此外癌細胞也容易順著淋巴管快速轉移,因此提升免疫力,打造堅固的抗癌前線尤其重要。      特色五★腸道淋巴暢通方法,一次告訴你!   暢通腸道淋巴和一般淋巴按摩方式不同。暢通腸道淋巴的關鍵就在平常生活中的飲食和習慣,只要吃對食物、用對方法,腸道淋巴自然就能暢通。      特色六★最簡單易懂的腸道淋巴醫學   本書將生硬艱澀

的淋巴醫學原理,用最簡單、生動的方式敘述呈現,搭配圖表,讓讀者輕鬆就能理解人體內複雜的腸道免疫機制。      

腸道決定身體免疫力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益生菌2.0大未來:人體微生物逆轉疾病的全球新趨勢」介紹
  
訪問作者: 蔡英傑
    
內容簡介:
全球醫學大熱門•暗黑世紀光明解方
台灣第一本全面解析益生菌的重量級專書
亞洲益生菌權威30年研究總集成
超越腸道研究範疇,「人體百兆共生菌」神助攻、強化身體韌性
   
  ★讓你三觀大改、掌握最新微生物體醫療技術的動態趨勢
  ★用科學數據教你養好「體內百兆微生物」的不生病計畫
  ★以專業評比剖析「市售益生菌產品」最可信賴的保健指南
     
  人體微生物失調,是現代瘟疫蔓延最大加速器。如何自求多福,成為可生存的「適者」?必須具備相信科學數據的益生菌2.0新思維!本書作者費心整理數十年研究試驗之成果,集結全球各國先端益生菌研究發展現況,並與世界頂級專家交流,高規格評比市售益生菌產品之品質,詳細解說不同菌株對於各項疾病的預防與改善效果,希望能讓讀者見識到最先進的益生菌株及罕見功能,找到最適合個人的保健產品,並用正確的方法補充益生菌,學習觀察與優化自己體內的百兆共生菌。人體共生菌決定我們的健康和壽命,當共生菌失衡﹅失守時,人體的生理健康乃至心靈也會隨時崩潰。益生菌扮演後援軍的角色,介入時機﹅菌株種類與數量,什麼體況與病情該如何調整劑量﹖益生菌2.0的思維,是一門人人都得學會的自我保護課程。
   
  本書深入解析大自然界看不見的巨大力量,人體內天天上演的「共生菌」與「病原菌」激烈戰爭。全球醫療緊繃紅色警戒,現代人「體質」與「精神力」皆快速黑化,我們能做的是:相信科學數據、不隨便跟著感覺走;認識優質益生菌,增加免疫力後援,保護與壯大體內共生菌。
   
  ▲重新發現你的百兆共生菌
  .人體有百兆以上的共生菌。一口唾液裡每毫升約有上億隻微生物。我們平均一天向外界散發出大約四千萬隻細菌和七百萬隻真菌。
   
  .人類基因數量與小小的果蠅相仿,只有兩萬多個基因,而人體共生菌的基因體總和,卻是人類基因體的千倍以上!
   
  .腸道中的嗜脂陰性菌,其實是幫我們回收消化不完全的脂肪,避免浪費資源,結果因為我們實在吃太多脂肪,嗜脂菌大量繁殖,引起全身慢性發炎,它們無端被歸類為壞菌,真是太冤枉了。
   
  .自然產與剖腹產的寶寶會承接不同共生菌。自然產的嬰兒,腸道、皮膚、口腔,都有來自母親陰道的乳酸桿菌、普氏菌、斯尼斯菌等。剖腹產的嬰兒,則多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棒狀桿菌、丙酸桿菌等來自母親皮膚的菌。
   
  .母乳不但有菌,種類還多達近千種。母乳中還有大量的母乳寡糖,是最適合嬰兒腸道菌的絕佳益生元,也就是滋養腸道菌所需的營養來源。
   
  .90%的疾病都和人體共生菌有關。腸道菌的影響不只侷限於腸道,而是遍及全身。青光眼、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等眼睛病變,都和腸道菌有關。
   
  .飲食習慣和環境對於腸道菌的影響,大過於遺傳基因。以高纖飲食為主的哈扎族,腸道菌中分解纖維的普氏菌多達60%。家裡養狗的孩子腸道菌相較豐富,較少感染呼吸道疾病。
   
  ▲超前布署!用益生菌養好人體百兆共生菌
  .歐美有80%以上的醫生會推薦使用益生菌,對益生菌越了解的醫生,推薦意願越高。
   
  .優質益生菌都有改善排便、幫助消化、增強腸道蠕動等核心功效,至於免疫過敏、代謝調節、神經心理等,則是特殊菌株才有的高階功效。
   
  .益生菌對健康的好處說不完:有助預防流感、減輕症狀、提升流感疫苗效力。還能降低口腔病菌,改善發炎,預防牙齦炎或牙周炎效果優於預防蛀牙。口服益生菌會提升整體黏膜免疫力,有助於在泌尿生殖道中對抗病菌感染。抗生素配合特定益生菌,治癒率極高。
   
  .益生菌為精神疾病防治帶來新契機!憂鬱症、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自閉症、過動症、妥瑞症、蕾特氏症等,這些症狀共通的關鍵詞是:免疫、發炎、腸道菌,因此都有益生菌介入的機會。
   
  .掌握益生菌產品選購使用的關鍵知識,買對產品,吃出健康。例如:坊間流行自己製作優酪乳,若使用「市售優酪乳」作為菌母時,發酵菌(嗜熱鏈球菌與保加利亞乳桿菌)會優先生長,但「功效菌株」難以生長。一般市售的「DIY專用菌粉」,也多半不含功能型益生菌。所以DIY優酪乳,喝不到最重要的「功效益生菌」。如果使用低品質或由親友分讓來路不明的菌母,也可能發酵力太弱,萬一「雜菌」長出來就麻煩了,所以不推薦DIY優酪乳。
      
作者簡介:蔡英傑
  日本東京大學農學博士。
   
  現任:陽明大學產學講座教授、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院士、台灣乳酸菌協會名譽理事,以及益福生醫公司、揚生生技公司、惠生研生技公司等多家企業科技顧問。
   
  曾任:陽明大學生化所所長、醫學系生化科主任、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教授,東京大學生物科技系客座教授。
   
  創設:台灣乳酸菌協會(擔任第一、二屆理事長)及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擔任第二、三屆會長)。
   
  著有:《你不能沒腸識》、《腸命百歲》系列。 
   
   
作者粉絲頁: 蔡英傑教授腸命百歲會談室
   
出版社粉絲頁: 方舟文化



四個podcast平台,也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藥局消費者對乳酸菌商品之購買行為研究(以台北市四家社區藥局為例)

為了解決腸道決定身體免疫力的問題,作者胡麗玫 這樣論述:

近10多年來醫學臨床研究證實乳酸菌商品,除了可用於預防胃腸道疾病外,也有愈來愈多的臨床報告提出含有乳酸菌的商品可以輔助過敏疾病症狀的減緩,如:氣喘、鼻子過敏、異位性皮膚炎、私密部位感染的症狀以及免疫力的提升。 許多研究學者更希望能藉著調整腸胃道中乳酸菌的菌數或菌種、菌株而進一步控制呼吸道及皮膚過敏症狀的發生、私密部位症狀的減緩及增加身體免疫力。但本研究有別於過去乳酸菌技術或菌種的研究,改以行銷角度探討藥局消費者對乳酸菌商品之購買行為,研究藥局消費者對乳酸菌商品的購買動機及對產品功能知識的了解、購買資訊來源及對商品的最後選擇依據之相關性。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一、了解藥局消費者對乳酸菌商品的

購買行為之特性。二、探討藥局消費者乳酸菌商品購買動機對於購買行為之影響。三、調查消費者乳酸菌功能知識的了解對於購買行為之影響。四、探討不同的資訊來源是否影響乳酸菌商品之購買行為。五、探討藥局消費者對乳酸菌商品的選擇依據。因此選用EKB消費者行為模式為觀念性架構,以台北市四家社區藥局的消費者作為研究對象,採取便利取樣之問卷調查法做為資料蒐集並進行SPSS描述性統計次數分配、卡方檢定、因素分析、ANOVA單因子變數分析及多元迴歸等分析。研究結果如下:1.人口統計變數方面,大部分消費者會購買1000元以下商品(以20歲以下及收入為3萬以下消費者佔大多數)。大部分不分職業的消費者以不定期購買為主,職業

為醫療人員者比其他職業的消費者更在意乳酸菌商品是否有優惠促銷。2.女性消費者在功能性輔助需求的購買動機多於男性。心理因素需求的購買動機已婚無小孩者多於未婚及已婚有小孩。年齡以”41-50歲”消費者在乳酸菌的日常保健的需求購買動機為最多。3.乳酸菌商品在日常保健需求動機的購買頻率皆以“6個月以上”購買一次為主。在功能性輔助需求動機之消費者其購買頻率多以”1個月以內”即購買一次為主。4.尋求”專業推薦”資訊來源的消費者在優惠促銷活動的購買行為中有顯著的差異。 各項研究結果發現,消費者對於購買乳酸菌商品最在意的是保健功效與價格合理性。且購買者以女性消費者居多,大部份是為自己或家中小孩購買。藥局或銷

售通路若在採購商品時以政府功效認證、專業資訊推薦及產品配方研發、成本管控作為策略考量。並再輔以行銷策略增加銷售。不僅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比較有選擇依據,同時也創造了藥局業績。

重症病患適宜的營養支持

為了解決腸道決定身體免疫力的問題,作者黃秀華 這樣論述:

重症病患主要以腸道及靜脈兩途徑給予營養支持。許多研究探討不同的灌食途徑對於病患營養狀況的影響,以及重症病患在進入加護病房48小時內給予早期餵食(early feeding),是否可以降低腸胃道耐受不良的機率,改善臨床結果;然而上述研究,很少有以疾病嚴重度為基準來探討腸胃道灌食及早期餵食對重症病患臨床結果的影響。支鏈胺基酸可提升免疫功能,被部分醫師用於腸胃道癌症術後恢復期的營養支持,但是否真正有利病情亦存有爭議。故本研究以重症病患為對象,探討在疾病嚴重度的影響下,不同的灌食途徑及灌食開始時間的早晚,與病患的營養狀況及臨床結果之相關性;同時也以大腸直腸癌的病患為對象,探討富含支鏈胺基酸的周邊靜脈

營養對於術後臨床結果的影響。整體研究之目的為提昇重症病患的醫療品質,改善其營養狀況,以避免併發症的發生,節省醫療資源。 實驗ㄧ是探討疾病嚴重度是否影響灌食途徑對重症病患臨床結果的功效並決定適宜重症病人的灌食途徑。101位內科加護病房的重症病患隨機分配到鼻胃(n = 51)或鼻-十二指腸(n = 50)灌食途徑,病情的嚴重度以『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估Ⅱ』(APACHE II)為評估標準,分為“較不嚴重(APACHE II〈20)”和“極重病(APACHE II〉=20)”兩組。在21天的研究期間,收集每日熱量和蛋白質攝取量、灌食併發症、加護病房住院天數、死亡率、氮平衡、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

蛋白等數據。研究結果顯示,在較不嚴重組的病患中,鼻胃灌食及鼻-十二指腸灌食兩組在每日熱量和蛋白質攝取量、灌食併發症、加護病房住院天數及氮平衡都無顯著性差異。在極重病組的病患中,鼻胃灌食比鼻-十二指腸灌食顯示較低的熱量和蛋白質攝取量,較多的灌食併發症,較長的加護病房住院天數,及較差的氮平衡。故為讓營養支持更為適當,且考慮到醫療資源的有效運用,建議病情較不嚴重的患者使用鼻胃灌食,極重病組的患者使用鼻腸灌食。 實驗二是釐清疾病嚴重度與灌食開始時間之相關性。108位內科加護病房的重症病患進入加護病房48小時內開始灌食者屬於“早期灌食”(n = 40),超過 48小時則屬“晚期灌食”(n = 68

)。病情的嚴重度以APACHE II 20分為區分標準,分為“較不嚴重 (APACHE II〈20)”和“極重病(APACHE II〉=20)”兩組,於研究21天期間,收集病患每日熱量及蛋白質攝取量、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24小時尿素氮、灌食併發症、住加護病房天數、住院天數、呼吸器相關性肺炎發生率、死亡率等數據。研究結果顯示,極重病組的患者,早期灌食比晚期顯示較佳白蛋白及前白蛋白、較差氮平衡、較多灌食併發症、較長加護病房住院天數。早期灌食可以改善極重病者之營養狀況,而灌食併發症及住加護病房天數雖劣於晚期灌食,但灌食併發症可被控制而不影響營養攝取量,而最終之住院天數及死亡率無顯著差異。故早期灌食

相較於晚期對於極重病者仍是較佳之營養治療方式。 實驗三是探討富含支鏈胺基酸的周邊靜脈營養對於癌症術後病患恢復之臨床效益。這個觀察研究是將61位入院接受大腸直腸癌手術的病患,依照術後使用靜脈營養的支鏈胺基酸含量多寡,分為控制組“葡萄糖液”,低劑量組“葡萄糖液加低量支鏈胺基酸及脂肪滴劑”,高劑量組“葡萄糖液加高量支鏈胺基酸及脂肪滴劑”等三組,收集手術前ㄧ天至術後第7天的各項臨床數據。這些病患術前營養狀況正常,整個7天觀察期間,控制組的身體質量指數比低劑量及高劑量兩組,有明顯減少的現象;且控制組比高劑量組有較少的尿素氮流失及較低的氮平衡下降現象,而其他的臨床結果如免疫力、生化檢驗值、靜脈炎、住

院天數及死亡率,控制組與其他兩組比較,均無顯著差異。因此,不建議術前無營養不良的大腸直腸癌患者,術後恢復期間給予富含支鏈胺基酸的周邊靜脈營養支持。 綜合以上結果,疾病嚴重度影響灌食途徑的有效性,並與灌食開始時間的早晚有密切相關;且富含支鏈胺基酸的周邊靜脈營養,無助於術前無營養不良的大腸直腸癌患者的術後臨床結果,此資訊可助醫療團隊改善重症病患的營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