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標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肥胖標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游能俊寫的 游能俊醫師的133低醣瘦身餐盤:超過30,000人次實證,有效擺脫高血糖、高血壓,瘦身減脂,遠離慢性病【隨書附贈:可剪裁「食材測量表」】 和羅珊‧蓋伊的 飢餓:你只看見我的身體,沒看見我內心的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肥胖也有分等級!認識身體質量指數BMI、體脂率及腰臀比也說明:肥胖 在目前已經是一種慢性疾病,等級及嚴重度也會按照BMI的高低做區分: ... 體脂率在不同年齡、男女性別,體脂率有不同的標準範圍,所以目前國內尚無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采實文化 和木馬文化所出版 。

臺北醫學大學 保健營養學系碩士班 陳玉華所指導 鄭郁潔的 非營養性甜味劑對於3T3-L1脂肪細胞分化的影響 (2021),提出肥胖標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肥胖、脂肪細胞、脂肪新生、脂質代謝、非營養性甜味劑、甜味接受器。

而第二篇論文南臺科技大學 創新產品設計系 張家誠、葉儷棻所指導 張嘉芳的 飲食管理APP研究與設計-以肥胖症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飲食管理、APP、日記研究、使用者體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肥胖標準的解答。

最後網站衞生防護中心- 你是否過胖則補充:Main Content. 你是否過胖, 關閉. [::Image::] [::HTML::] 第一頁 · 上一頁 頁: / [::last_page::]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頁首. Main Content. 你是否過胖, 關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肥胖標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游能俊醫師的133低醣瘦身餐盤:超過30,000人次實證,有效擺脫高血糖、高血壓,瘦身減脂,遠離慢性病【隨書附贈:可剪裁「食材測量表」】

為了解決肥胖標準的問題,作者游能俊 這樣論述:

新陳代謝名醫,卻差點也成為糖尿病患者?! 不吃藥、不禁食,自創「133低醣餐盤」, 成功逆轉糖尿病前期、甩肉24公斤!   ◎    我是糖尿病醫師,卻差點得了糖尿病──游醫師的真心告白   游能俊醫師行醫三十年,照顧過無數糖尿病患者,自己卻也曾陷入糖尿病前期的危險中,當時的BMI大於30,已達醫學認定的「肥胖」標準。身為醫師,常常叮嚀患者要減重,但自己體重卻超標,加上親友因糖尿病相繼罹病,讓他決定「以身試醣」進行飲食調控。   二○一七年,糖化血色素和體重都超標的他,與營養師、廚師等專家聯手,經過反覆測試,以「133低醣餐盤飲食」成功逆轉糖尿病前期,還瘦下24公斤,六年來的體脂率維持

在20%以下!   ◎    133低醣餐盤=1份醣+3份蛋白質+3份蔬菜   游醫師過去一餐要吃上兩碗飯,現在則是推行「以菜配飯」,並以好記的1-3-3口訣,幫助大家快速掌握飲食原則。許多糖尿病患者執行後,可減少用藥劑量,甚至不少患者可停用胰島素,也能維持良好的血糖控制,糖尿病前期的人則恢復健康,多數人一個月可瘦下1~2公斤,且不易復胖,至今已超過30,000人次實證!不管是糖尿病患者或是想減重的一般人,都適用此飲食法。   ˙1份醣:每餐只吃「1份醣」,約40克的白飯、1/4顆饅頭的分量。   ˙3份蛋白質:每餐搭配「3份蛋白質」增加飽足感,像是早餐一杯豆漿+2顆蛋,就能達標。   ˙

3份蔬菜:每餐搭配「3份蔬菜」豐富食物多樣性,可提供飽足感且減少血糖升幅。。   ◎    「巧味食醣」,什麼都可以吃的飲食法   游醫師熱愛美食,並沒有因為減醣飲食而捨棄美味,不管是麵飯粥,還是可頌麵包、饅頭小籠包等,都可以成為133餐盤上的佳餚。   ˙一日三餐,133料理餐盤:超過40個餐盤、60道料理示範,包含中式料理、西式輕食等各式風味美食,吃得飽足又滿足。   ˙血糖不振盪,一份醣水果:水果怎麼吃、何時吃?如何掌控份量?游醫師實測分享。   ˙低醣配方,一份醣點心:游醫師與主廚聯手研發,鳳梨酥、蛋黃酥、小餐包、乳酪球等,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放心享用的美味點心。 本書特色   1.

    豐富多變的料理:從米飯麵食,到麵包輕食,各式美味料理都可以放心享用。   2.    游醫師血糖實測:料理皆經過游醫師團隊測試,讓你血糖不振盪的飲食法。   3.    可剪裁的食物分量表:可剪下來貼在冰箱上,掌握正確吃法!  

肥胖標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廣告與「圖文不符上課囉」合作播出

※ 課程優惠已到期 ※

阿滴志祺在你家!人氣 YouTuber 線上開班
減少摸索期的不安,直接享受經營樂趣 🥊
【攻心剪輯術】+【YouTuber 的 36 堂課】熱烈販售中!

——
#攻心剪輯術 教你事前規劃+事後剪輯心法,影片不白拍,效率 level up!
✓器材設置:房間即影棚!教你篩選最合用的高 CP 器材
✓拍攝規劃:強化你的故事結構,讓人把影片一路看完
✓後製剪輯:350 部影片的斷捨離之道,通通告訴你!

#YouTuber的36堂課 帶你突破頻道盲點,手把手從基礎教你經營個人品牌!
✓籌措頻道:規劃頻道的必學知識,帶你做第一支影片
✓探索經營:破解後台抓住粉絲,每支影片都人氣發燒
✓穩定擴張:系列影片 feat 網紅,觀眾翻倍的爆棚策略
✓人氣變現:YouTuber 變現秘訣,業配營收原來這樣賺!
——


現在就進入網站,看試閱影片、了解課程如何幫助你吧!
攻心剪輯術
👉🏻 https://bit.ly/HHrdcutcut
YouTuber 的 36 堂課
👉🏻 https://bit.ly/HHYouTuber

本集節目內容由志祺七七頻道製作,不代表「圖文不符上課囉」立場。

--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體驗志祺七七文章版:https://blog.simpleinfo.cc/shasha77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寵物過胖 #貓狗減肥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1:04 《YouTuber 的 36 堂課》廣告段落
01:53 太胖會讓身體負擔很大!
02:46 長太胖心裡也會不高興?
03:35 想知道有沒有過胖,可以參考標準數字嗎?
04:12 怎麼看體態?
05:14 吃太多、動太少!
06:18 其他可能導致變胖的原因
07:07 怎麼控制熱量?
07:52 增加運動量,也要小心!
08:24 定期監控很重要!
08:48 送去貓狗減肥班?
09:26 我們的觀點
10:04 提問
10:20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王葦
|腳本:王葦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鎮宇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The growing problem of obesity in dogs and cats:https://bit.ly/3mxBR63
→Translational value of animal models of obesity—Focus on dogs and cats:https://bit.ly/3sCfttc
→貓食客,禍從口出——胖貓要減肥嗎?該怎麼減?:https://bit.ly/2W8ZG94
→別再騙是毛澎了?獸醫師教你檢測狗狗是否過胖:https://bit.ly/3B0Nw0O
→疾病多、壽命短,全球貓咪肥胖危機!飼主請正視!:https://bit.ly/3BbYPDR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email protected]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email protected]

非營養性甜味劑對於3T3-L1脂肪細胞分化的影響

為了解決肥胖標準的問題,作者鄭郁潔 這樣論述:

肥胖 (obesity)的主要特徵為白色脂肪組織 (white adipose tissue, WAT)的過度擴張,此現象透過「脂肪細胞肥大 (hypertrophy)」及「脂肪細胞增生 (hyperplasia)」共同促進,hypertrophy受脂質代謝調控,而hyperplasia則是透過脂肪新生 (adipogenesis)藉分化作用調控。為預防或改善肥胖,許多人開始選擇具有低或無熱量,但高甜度的非營養性甜味劑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NNS)以幫助控制熱量及糖份的攝取。然而,過去研究較少同時探討人工與天然NNS對於脂肪細胞的影響,且此作用是否與甜味接受

器相關仍未被探討。故本研究透過3T3-L1前脂肪細胞分別在高及低葡萄糖濃度培養液中分化,同時探討人工NNS—蔗糖素 (sucralose, SCL)與天然NNS—甘草素 (glycyrrhizin, GL)及其鹽類形式—甘草酸單銨鹽 (monoammonium glycyrrhizinate, MAG),及羅漢果萃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羅漢果苷V (mogroside V, MG V)對於前脂肪細胞分化和分化完全之成熟脂肪細胞在脂質代謝的影響及甜味接受器於此扮演的角色。結果顯示於脂肪細胞分化過程介入1 mM SCL、20 µM GL、20 µM MAG和20 µM MG V,能夠藉由顯著降低細胞

內脂質堆積以抑制細胞於高葡萄糖培養液中的分化,且天然NNS (GL、MAG與MG V)抑制分化較人工NNS (SCL)更顯著,並伴隨部分分化指標 (C/EBPα與GLUT4)和adipokines基因 (leptin與adiponectin)表現的顯著下降,然而此作用可能與甜味接受器的路徑無關。而NNS於低葡萄糖培養液中的分化過程或分化之後,以及在高葡萄糖培養液中分化完成之後則無此影響。因此,比起人工NNS,天然NNS能更顯著抑制脂肪細胞分化,故其對於肥胖患者來說可能是較好的選擇。

飢餓:你只看見我的身體,沒看見我內心的痛

為了解決肥胖標準的問題,作者羅珊‧蓋伊 這樣論述:

  你的身體越大,你的世界就越小。   「我不停吃啊吃,希望把自己吃成大胖子之後,身體就能得到安全。我把曾經身而為我的那個小女孩埋藏起來,因為她遇到了各式各樣的麻煩。我試著抹除有關她的所有記憶,但是她依然存在,蟄伏在某個角落。她還是那麼幼小、膽怯和羞愧,或許我是在透過書寫把她找回來,試著對她訴說她需要聽到的一切。」   「我被困在我的身體裡;這是我自己製造、但我卻幾乎認不出來也無法理解的身體。我很淒慘,但很安全。或者至少,我可以告訴自己我很安全。然而在某些時刻,當你的體型越大,能包容你的世界就越小。」   「這就是我所做的。這就是我製造的身體。我很胖──一層又一層的棕色肉體,一層又一層的

手臂、大腿和肚皮。脂肪最後無處可去,於是在我的全身上下自行開路。我粗大的大腿佈滿了肥胖紋和橘皮組織。脂肪創造了一具新的身體,一具讓我既羞愧又覺得安全的身體,而我迫切需要安全感,遠勝過一切。我需要覺得自己是一座堡壘,固若金湯。我不想被任何事或任何人碰觸。這是我自找的,是我自己的過錯、我自己的責任。我就是這麼告訴自己的,不過,我不應該獨自一人為這副身體負起全責。」   蓋伊在青春期遭遇的慘痛經歷,讓她將身體打造成一座堅實的堡壘,獲得了迫切所需的安全感,卻陷入殘酷的現實處境。一個重達兩百六十公斤的「超級病態肥胖者」,在生活中會面臨無所不在的焦慮與羞辱,包括公眾議論的眼光、有形無形的歧視、認為肥胖等

同懶惰不節制的刻板印象,以及社會中為標準身型建立的機制與制度,在在指向胖身體在這個社會上所受的不公對待。   然而,蓋伊雖不認同恐胖心態,卻不代表她不希望自己也能美麗性感。在極度匱乏中,以食物做為慰藉是她的生存機制,而肥胖失控的身體,則是她的生存代價。與此同時,她渴望巨大身型能與社會共存,她需索著更易獲得的愛,她企求有一天能真心接納並原諒過去的自己。   任何一種身型,都值得尊重與被愛。作為一個「身體不受拘束」的女性,蓋伊在這部極為私密的回憶錄中,坦誠她的驕傲與自卑、慰藉和需索、慾望與否定的種種矛盾和衝突。她主導自己身體的故事,訴說一段需要被聆聽的經歷,除了探討執迷於身體形象的社會文化和共

同焦慮,也思索如何給與自己與他人的身體,多一點的寬容與正義。 得獎紀錄   ●紐約時報暢銷書《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作者羅珊˙蓋伊最新力作。   ●榮獲2017美國亞馬遜百大好書、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榜。 名人推薦   各界感動推薦:   胡培菱(文化評論者、書評家)、肉彈甜心(胖子)——專文導讀   王琄(表演藝術工作者、作家)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   李欣倫(作家)   吳曉樂(作家)   柯采岑(女人迷總編輯)   馬欣(作家)   張明旭(性別平等教育大平台專案經理)   曾美智(亞東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兼任副教授)——感動推薦(依姓氏筆劃) 好

評推薦   ●啟迪人心的回憶錄。充滿睿智,思緒縝密,感人肺腑。──《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辛辣銳利、流暢易讀,如同塔納哈希˙科茨(Ta-Nehisi Coates)的《在世界與我之間》(Between the World and Me),本書審視了黑人軀體在公共空間的際遇。沒有什麼是無端發生的;許多事情似乎需要勇氣。《飢餓》有著咒語般反覆吟誦的魅力:非常簡短的章節如一波波海浪朝讀者撲面而來,令人沉溺於她的文字中,無法自拔。──《新聞日報》(Newsday)   ●以質樸的優雅寫而為文,用故事的情感強化共鳴,她的文字讓每項觀察

益發犀利,每樁內情更引人入勝。全書洋溢著未加雕琢的自然美感。──《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充滿力道,強勁猛烈!蓋伊的寫作生動活潑,如電報般精準,反反覆覆周而復始,以銳不可擋的力量推動讀者繼續讀下去。──《離岸人》(The Leavers)作者,麗薩˙康(Lisa Ko)   ●本書簡短而鋒利的章節,因生動的個人軼事而鮮活起來。幾乎每一頁,蓋伊都以不造作而有力量的文筆插旗,對原本就不該失去的身體重申主權,降服幾十年來的羞愧與自我厭惡。──《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   ●《飢餓》是蓋伊最撕心裂肺、尋根問底的作品。熟悉蓋伊著作或推特的人必然知道

,她擁有如刀劍般鋒利的才華和智慧。──《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椎心刺骨,感人至深。在這部勇敢而不加修飾的回憶錄中,蓋伊彷彿全盤托出她的靈魂。──《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   ●一部驚人誠實的作品,讀來令人心酸。──《新共和》 (New Republic)   ●生動得令人萌生力量,未被摧毀、未受駕馭、無拘無束,實在了不起。蓋伊女士,請活出自己的人生,當你用如同本書風格的坦蕩活出自己,每個人都會受到鼓舞。──《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今夏必讀的書!她的心靈如此強大,只要有身體的人都應該閱讀。──艾薩克˙費茲

傑羅(Isaac Fitzgerald)上《今日》(Today)節目所言   ●「真的很同頻共振!我正在思考書寫關於身體的書,而這本從負能量出走的好書大大鼓勵了我。身體展現是潛意識給顯意識的一封情書,而大部分的我們是讀不懂的,直到生命覺得受夠了,於是,光透進來了,明白就擴張了。本書是一趟身體與內在的朝聖之旅,讓每個人都能明白身體是一座神殿,一座廟堂,很美很特別,值得學習與品味再三。」——王琄(表演藝術工作者、作家)   作者簡介     羅珊˙蓋伊(Roxane Gay)   《紐約時報》的特約專欄作家,文章刊載於《時代》、”McSweeney’s”、《維吉尼亞評論季刊》、《洛杉磯時

報》、”The Nation”、《喧囂》、”Bookforum”和《沙龍》等報章雜誌與網路媒體。她的著作包括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的散文集《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入圍「戴頓文學和平獎」(Dayton Peace Prize)的小說《不馴之地》(An Untamed State),以及短篇故事集《難搞的女人》(Difficult Women)和《海地》(Ayiti)。其作品曾被選入《2012美國最佳短篇小說》、《2014美國最佳懸疑小說》及其他選集,目前定居印第安納州拉法葉市,偶爾旅居洛杉磯。 譯者簡介 黃佳瑜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企管碩士。曾任聯合利華行

銷企劃、美商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管理顧問。現為自由譯者,作品有《Jack》(大塊)、《但求無傷》(木馬文化)、《敦克爾克大撤退》(時報)等。   導讀一  對於身體與欲望的寬容╱胡培菱 導讀二  關於胖女人,這個世界知道的太少了╱肉彈甜心(馬力) 導讀三  一起走回療癒自己的路上╱肉彈甜心(Amy)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 致謝   推薦導讀 對於身體與欲望的寬容 本文作者為胡培菱(美國文學/文化評論者、書評家)   二〇一六年三月,當時已經因為《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美國於二〇一四年出版)在美國打響名氣的羅珊.蓋伊受邀至私立名校聖路易大學演

講。聖路易大學是一所天主教教會學校,校風尊崇天主教耶穌會的訓條。演講前的當天早上,羅珊.蓋伊的經紀人收到學校發來的一封電子郵件,「提醒」她不要違背學校天主教基督會的立場,也就是說,演講中不要發表擁護墮胎權或擁護婦女自決權(Pro-Life)的言論。   以書寫及捍衛女性權利起家的蓋伊,在前往演講的路途上於是徹底改寫了她原本準備好的演講稿,她在演講中批評學校發給她的「提醒」,說明她痛恨任何一種形式的言論審查,更把當天演講的中心議題刻意就著重在女性身體自主的重要性與公平性上。演講結束之後,蓋伊也把這個事件與該篇演講稿張貼在她的個人網站上,公諸於世。她從不掩飾反骨,她衝撞任何公權力無所畏懼,這,就

是羅珊.蓋伊。   為多重弱勢族群發聲的成功魯蛇   或許這個事件足以解釋為何羅珊.蓋伊不管出現在何處,總是像搖滾巨星般擁有聽眾如雷的掌聲與歡呼聲。自從她在部落格上寫文發聲獲得廣大的支持以來,蓋伊成功地將自己塑造成弱勢族群的發言人、魯蛇翻身的成功案例,亦或可說是人生失敗組的完美反擊。   雖然她來自富裕的中上階層家庭,來自海地的蓋伊一家人在美國是最難被理解與接受的「黑人中產階級」,因為他們混亂了原本在美國應該完美對應的種族(黑與白)與階級(窮與富),所以蓋伊的富裕背景並沒有讓她免疫於美國的種族歧視,反倒讓她更遭排擠與質疑。除了種族之外,身為女性、並公開雙性戀性向的她,自然也對社會中的性別

與性向歧視並不陌生。   身為黑人/女性/雙性戀,蓋伊在文壇中站穩了一個代表多重弱勢的身分,她擁抱這些標籤,探討她擁有絕對公信力的議題,以篇篇立場鮮明、容易閱讀的文章砍向社會中不正義的荊棘。她政治正確但不賣弄學術,她意見明確卻不絕對強勢,她從生活及社會中大小事件及焦慮沮喪著眼,用種族、性別、性向這三個切點,輕易解剖各種論述或社會現象中的盲點。   二〇一四年《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出版前夕,蓋伊受美國印第安納州著名的普度大學英文系之邀轉至普度擔任創意寫作教授,《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一出版後成為超級暢銷書,蓋伊的名氣水漲船高,身價與影響力自然再也不能同日而語。從一個似魯蛇黑人女性雙性戀多重弱勢

的身分到文化評論界超級巨星,蓋伊的成功帶動也激勵了與她屬於同樣弱勢身分的族群,更重要的是她強而有力的發聲增加了這些族群在社會中的能見性與不可忽略性。   「你的身體愈大,你的世界就愈小。」   二〇一七年蓋伊出版了另一本掀起熱議的作品《饑餓》,這次她討論了在黑人/女性/雙性戀之外她所擁有的另一個標籤——超級肥胖者。以網路文章起家的蓋伊曾在訪談中坦誠,躲在電腦後面讓她的文字代表她是她讓自己隱形的方式,倘若不是因為《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的暢銷,讓蓋伊從此簽書會及演講邀約不斷,在文字背後的那個書寫者從此被迫現身於螢光幕前,讀者或許很難想像蓋伊是一個一百九十公分高、體重最重曾達兩百六十公斤的「超級

病態肥胖者」。     她在這本回憶錄中細述了生活中(重度)肥胖者所面臨的各種焦慮及羞辱,揭露了社會中各種設計、機制、制度背後的身形標準,從飛機、餐廳座位大小;電梯、門框大小到電梯載重限制、體重計上限等等,生活中有太多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框限。這個世界並不為胖子所設計,也沒有興趣為了讓胖子們能生活得更舒適而改變,胖子們在家門外社會上的各個角落都難以容身,因此蓋伊說「你的身體愈大,你的世界就愈小。」   這些日常不便也代表了肥胖者所得面對的社會論述及社會期待,蓋伊指出,雖然講述肥胖的專書愈來愈多,但社會(及讀者)希望看到的是那種有「減肥前」、「減肥後」照片的成功戰勝肥胖勵志書,或是如何戰勝肥胖的

指南書,而蓋伊的這本《饑餓》並不是。她不想、也無法寫一本戰勝肥胖的書,因為她當然還沒、或許永遠不會「戰勝」肥胖。在她的想法中,「戰勝肥胖」不是談論肥胖唯一可能的論述,也不該是肥胖者唯一可能的救贖。   藉由爬梳這些他人無心或有心加諸在肥胖者身上的生理及心理暴力,蓋伊希望在恐胖社會裡打開的是一個接受「身體多元性」的社會氛圍。蓋伊非常聰明地在肥胖與她向來所擅長談論的種族與性別、性向議題之間找到一個連結:這些身分面向的共通點就是它們的顯而易見性及難以改變性、無法遮掩性。   身為黑人、女性、過度肥胖者、女同志T、或男同志〇號,這些身分面向是他人見到你,無需經過你同意就可以正當並輕易加諸的標籤,而

跟隨著這些標籤所帶來的是各種刻板印象,及經過社會合理化的對待方式與歧視。像蓋伊這樣的重度肥胖者在眾人目光下無法遮掩也無可遁逃,沒有了英文系教授、文壇巨星的光環,在任何公共場合出現的蓋伊只是一介肥胖到令人難以想像的黑人女人,她一定懶惰、一定愚蠢、一定缺乏自制力、她浪費社會資源、不值得尊敬也不值得存在,這些潛在思維合理化了社會整體對於(她的)肥胖身體的嫌惡眼光及粗魯對待,暴露出一個無法想像多元身體的社會。   肥胖者的社會批判與潛在欲望   批判社會與他者何其容易,但讀過《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的讀者應該都知道,蓋伊的文章吸引人之處在於她充滿矛盾,而且她從不隱藏這點。在疾呼社會群體接受「身體多元

性」的同時,蓋伊也想對肥胖者(或任何身型的人)傳達某種與自己的身體和平共處的態度、某種正面看待身體的態度。然而,蓋伊侃侃而談的批判及正面言論也就是在這裡開始分歧、矛盾。   她批評社會對於女性完美身型的期待,她強調任何一種身型都值得被自己與他人尊敬與愛。但誠實的她卻也不否認,她其實也想看到更漂亮的自己,也希望自己的身型能有所改變,可以瘦下來足以穿下她所買的那一整衣櫃性感華麗但卻不合身的衣服。就像在《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中她所持的論調一樣—她是個堅強的女性主義者,但這並不代表她不混亂或完美——同理,她不認同社會中的恐胖心態,但這並不代表她不希望自己也能更性感美麗。   這份顯而易見卻難以指責

的矛盾(誰不希望自己政治正確又健康迷人?)也就是她的新書書名《饑餓》所代表的意義之一。一方面她渴望社會對她現存龐大身型的接受,而另一方面,她也渴望有個新的自己、飢渴著更容易被認同的美麗、更容易與社會共存的身型、慾望著更容易得到的愛。她對於各種互相衝突面向的飢渴定義了她的存在,也讓她學會以更多的寬容接受來自身體的種種欲望。   主導自己身體的故事   回憶錄中,蓋伊將她肥胖的起源指向於十二歲時她所經歷的一場輪暴,經過那場足以改變一生的暴力之後,蓋伊用食物來安慰恐懼。當時年幼的她認為,只要將自己變得愈大,就能像堡壘一樣愈安全,而男生也對她愈沒有興趣。蓋伊用這場輪暴來闡述女體在社會中所需鎮日面對

的危機與暴力,但將此事件定位為改變一切的根本,似乎再次賦與這個男權暴力太多的權力與意義,也似乎弱化了她強調肥胖乃某種身體自由的論述。這樣的說法一方面指出了創傷的難以癒合、影響深遠,另一方面卻病態化了肥胖,因為將肥胖視為某種創傷的病徵,或者賦予肥胖某種原因,不免是更將肥胖視為一個需要給予解釋的「問題」。   就另一個角度來看,蓋伊積極給予她的肥胖一個理由可以理解,因為相信文字的力量如她,在《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暢銷將她推進鎂光燈焦點裡之後,她最恐懼的或許就是將論述她的肥胖的力量交予他人。她在訪談中曾表示,她不想寫這本書,但是她必須寫這本書,因為這是她的身體,只有她有權利為之發聲,只有她有權利主

導屬於她的身體的故事。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饑餓》中,蓋伊藉由勇敢暴露她的脆弱讓自己能更昂首闊步,她在社會及她人能對她的肥胖議論揣測、蓋棺論定之前,給予她的身體一個她所精心佈局的官方論述。她為自己及他人推展出可以討論(她的)肥胖的框界,在這框界之內,她可以誠實磊落地剖析她的暗處與欲望,但因為這論述由她主導,她便也永遠百毒不侵。這就是羅珊.蓋伊向來絕頂聰明的書寫路數,在驕傲與自卑、大膽與脆弱、欲望著也否決著的矛盾之中,蓋伊藉由《饑餓》再次讓讀者思索,如何給自己與他人多一點正義與寬容。   這本書──《飢餓》──是關於你不只一點點胖、甚至不只超重四十磅的生活。這本書是關於超重三百磅

或四百磅的生活;你不是肥胖或病態肥胖,照你的身體質量指數(簡稱BMI)來看,你是超級病態肥胖。「BMI」這個術語聽起來極其專業、不近人情,我總是迫不及待地忽視這個測量值。然而,就是這個術語兼測量值,讓醫療機構得以設法為失控的身體注入一點節制概念。 事實上,許多醫療指標都是隨意劃分的。值得注意的是,一九九八年,醫學界在國家心肺及血液研究院(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的指示下,將BMI的「正常」門檻降到25以下,導致美國的肥胖人口增加了一倍。降低臨界值的原因之一是:「25這樣的整數比較方便民眾記憶。」 這些術語本身有點嚇人。「Obese」(肥

胖)是個討厭的詞,源於拉丁文的「obesus」,意思是「吃個不停直到變胖」,就字面意義來看,這樣的定義相當合理。但是當人們使用「obese」這個詞,透露出來的並非只有字面意義;他們是在提出指控。醫生的第一條天職是不造成傷害,而他們卻發明了這樣的詞彙,真是一件奇怪甚至悲哀的事。而「病態」這個修飾詞則給肥胖身體判了死刑,儘管事實不見得如此。「病態肥胖」這個術語把我們這些胖子說成活死人似的,醫療機構也依此來對待我們。 至於文化上的「肥胖」標準,則似乎是衣服尺碼看起來大於6的人,或是身材無法自然而然吸引男人目光的人,或是大腿上有橘皮組織的人。 我現在已經不是五百七十七磅(約262公斤)重了。我仍然很胖

,不過我比那時候輕了一百五十磅(約68公斤)左右。每次嘗試新的減肥法,我就會在這裡減去幾磅、那裡減去幾磅。一切都是相對的。我並不嬌小。我永遠嬌小不來。原因之一是,我的個頭很高。這既是詛咒也是優勢。人家說我很有架勢,我佔據空間,我威風凜凜。我不想佔據空間,我不希望被注意,我想躲起來。我想隱匿起來,直到我能控制自己的身體。我不曉得事情是怎麼變得如此失控,或者,我其實心知肚明。這是我生命中的老調。身體失控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飲食管理APP研究與設計-以肥胖症為例

為了解決肥胖標準的問題,作者張嘉芳 這樣論述:

台灣國人的肥胖比率逐年升高,肥胖不只是外在的表象,是一種飲食及生活型態的改變所造成的情況,在多元複雜因素下,衍生其他疾病造成健康風險;在減肥的過程中飲食管理是很重要的角色,良好飲食行為需要很長時間養成,研究顯示手機干預及社群激勵可以被運用於運動保健上,進行輔助飲食管理、養成長期且良好的飲食管理行為,但成效會因為使用者的使用方式、習慣而有所差異;故如何轉化肥胖症患者的行爲與需求,來設計飲食管理程式,達到成功輔助、干預肥胖症患者進行飲食控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本研究目的為透過使用者體驗設計架構,以肥胖症患者為主要族群,探索使用者需求,提出一款輔助使用者進行飲食管理的 APP介面概念;本研究將進行兩

階段研究,第一階段研究方法為專家訪談及日記研究法,透過專業領域的協助,深入了解肥胖治療現況、方法及問題;而長時間的即時記錄日記,可以看到完整的脈絡,探討使用者飲食管理的行為模式、習慣,以同心圓分析問題、魚骨圖導出其中關鍵問題要因,將問題轉化為需求,將營養師訪談結果與日記研究結果相互對照彙整成設計準則:1. 提供正負面兩面的反饋體驗。2. 圖像化及即時提醒養成飲食習慣。3. 促進使用者長時間記錄飲食行為。4. 以社群激勵提升目標挑戰,但須注意隱私保護。5. 協助使用者選擇適當的飲食。第二階段將第一階段所分析出的設計準則,轉化爲肥胖症患者飲食管理相關的APP介面概念設計、規劃APP功能架構,輔助肥

胖症患者進行飲食管理,並由專家使用啟發式評估該介面之可行性;本研究所得之結果主要為設計準則五點及概念介面,使結論可作為後續相關飲食管理 APP 的構想與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