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標靶藥物費用表202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醫務管理研究所 譚家惠、林寬佳所指導 楊于萱的 KRAS原生型之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第一線 標靶藥物治療成本效益分析: 以bevacizumab, cetuximab及panitumumab為例 (2020),提出肝癌標靶藥物費用表202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bevacizumab、cetuximab、panitumumab、轉移性大腸直腸癌、KRAS原生型、成本效果分析。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肝癌標靶藥物費用表202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KRAS原生型之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第一線 標靶藥物治療成本效益分析: 以bevacizumab, cetuximab及panitumumab為例

為了解決肝癌標靶藥物費用表2021的問題,作者楊于萱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與目的:大腸直腸癌為世界前四大致命癌症,隨著醫療科技發展,晚期大腸直腸癌治療選擇越來越多元,如標靶藥物與免疫藥物治療。然而病人總存活期(OS)增加,治療費用也隨之上升,高昂的藥物費用可能造成社會與病人的經濟負擔。過去研究資料來源多以隨機分派臨床試驗為主,可能無法反映真實世界治療情形,因此本研究採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之觀點,比較無法開刀切除之KRAS原生型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之成本效果。研究方法:資料來源為2014至2017年癌症登記檔、2013至2018年全民健康保險申報資料與死因統計檔,定義無法開刀切除之KRAS原生型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在第一線使用bevac

izumab、cetuximab或panitumumab標靶藥物治療以及疾病惡化後之醫療費用,並以分割存活模型建構及模擬10年成本效果分析。使用存活年(Life-year)與生活品質校正人年(QALY)作為效果評估指標,並以2020年台灣1倍與3倍人均國內生產毛額作為遞增成本效果比(ICER)的閾值呈現分析結果,並進行單維敏感度分析、機率敏感度分析及情境分析,以驗證模型穩定度。研究結果:基礎值分析結果顯示使用cetuximab治療總醫療費用相較於bevacizumab低新台幣15,043元,且可增加0.12年之生活品質校正人年,因此cetuximab作為無法開刀切除之KRAS原生型轉移性大腸直

腸癌病人第一線治療標靶藥物在經濟上具有絕對優勢(dominant)及主導地位。而panitumumab相較於bevacizumab有較高的總醫療費用(新台幣87,066元),且可增加0.18年之生活品質校正人年,每增加一個生活品質校正人年的遞增成本效果比為483,742元。進一步比較cetuximab與panitumumab,第一線使用panitumumab治療每增加一個生活品質校正人年的遞增成本效果比為1,648,958元。機率性敏感度分析結果顯示以2020年的1倍人均國內生產毛額(新台幣838,541元)作為遞增成本效果比的閾值,相較於bevacizumab,無論cetuximab或pan

itumumab均具有成本效果,兩者成本效果可接受率分別為60.0%與53.3%,而以3倍人均國內生產毛額(新台幣2,515,623元)作為閾值,cetuximab與panitumumab分別有76.5%和75.9%的機率具有成本效果。進一步比較cetuximab與panitumumab作為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的成本效果,以1倍人均國內生產毛額(新台幣838,541元)作為願付價格閾值時,panitumumab僅有49.9%的機率具有成本效果,而以3倍人均國內生產毛額(新台幣2,515,623元)作為願付價格閾值時,panitumumab有56.9%的機率具有成本效果。結論:相較於bevaciz

umab,無法開刀切除的KRAS原生型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使用cetuximab或panitumumab作為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為具有成本效果的治療選擇。關鍵字:bevacizumab、cetuximab、panitumumab、轉移性大腸直腸癌、KRAS原生型、成本效果分析、分割存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