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標靶副作用很嚴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肝癌標靶副作用很嚴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衛華寫的 奇蹟醫生陳衛華20年戰勝3癌!【暢銷經典版】:32歲起連患3癌,奇蹟醫生痊癒活過40年的抗癌養生秘訣 和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的 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方舟文化 和奇光出版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生命科學暨生物科技學系 林秀美所指導 李孟峰的 開發多功能性褐藻醣膠-中孔洞二氧化矽奈米粒子作為抗癌藥物輸送系統 (2019),提出肝癌標靶副作用很嚴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硬葉馬尾藻、褐藻醣膠、中孔洞二氧化矽奈米粒子、藥物傳遞系統、標靶治療、綠色合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鄭安理、賴明陽所指導 許駿的 肝細胞癌藥物治療之研究 (2003),提出因為有 藥物治療、肝細胞癌、血管新生、特殊分子標的治療的重點而找出了 肝癌標靶副作用很嚴重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肝癌標靶副作用很嚴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奇蹟醫生陳衛華20年戰勝3癌!【暢銷經典版】:32歲起連患3癌,奇蹟醫生痊癒活過40年的抗癌養生秘訣

為了解決肝癌標靶副作用很嚴重的問題,作者陳衛華 這樣論述:

癌症本身並不可怕, 難以醫治的是對未知的恐懼。 善用醫藥科技、心靈支持、藝術治療等對抗癌症, 就能和陳醫師一樣, 與癌症正面對決,每次都贏!     罹癌3次,沒有將他擊倒!   他是一位內科醫師,   32歲那年起接連罹患3種嚴重的癌症,    歷經25年無數次大小手術,   數度與死神交手,在冥河邊岸踱步,   如今他年屆70,不但抗癌成功,身體完全康復,   而且容光煥發、神采奕奕,他到底如何做到的呢?   用對方法,每種癌症都充滿轉機!     ★ 補足抗癌十力,「整合輔助療法」贏在1/2自療!     身為心臟內科醫師,從小又是運動健將的陳醫師,照理應當是身強體壯。從沒想過有一天

自己會罹患癌症,而且還接連三種癌症!     從32歲那年開始,3種癌症陸續找上他——巨大細胞癌(骨癌)、腎臟癌與甲狀腺癌,抗癌期間長達20餘年,無數次的手術,讓他身心備受煎熬。     為了活下去,陳醫師窮盡各種方法。從正統的西醫治療,到食物營養、天然植物複方、心靈療癒、氣功鍛鍊、藝術治療等……最後,他把多年來的抗癌心得,彙整成一套癌症康復的方程式——「癌症整合輔助療法」。     這套療法匯整了重要的「抗癌十力」——精氣力、草本力、青春力、酸鹼力、保健力、化解力、含氧力、抗氧力、善念力、持續力,在在皆是提供給病友的具體生活保健方案,讓求診過程更順利,少走冤枉路。     「抗癌十力」,不復

發、不轉移、徹底治癒的關鍵——   ◎ 三餐飲食,酸鹼分量的1:3原則   ◎ 紅酒補充天然鐵質,哪些患者能攝取?   ◎ 正確攝取保健食品,讓細胞維持高能量狀態   ◎ 正規西醫助抗癌,千萬不可以放棄治療!     ★ 病急不能亂投醫,「抗癌四大原則」幫你找到勝算      本書除了陳醫師親身實證,在家做得到!方劑買得到!療效看得到!的抗癌指南「自然整合輔助療法」,幫助病友從生活淨化、信念善化到體力強化,提供必做的康復療法。        更有對於癌症前兆的專業觀察,抗癌日常習慣的提醒與關鍵。他便是藉由如此原則,找到讓身體得以通過三個癌症試煉,獲得重生的療法。如今年屆70的陳醫師,不僅早已甩

開了癌細胞的糾纏,身體狀況還比罹患癌症之前更年輕、健康。        藉由這本陳衛華醫師親身實證的抗癌黃金實戰經驗分享,希望能協助癌友們大步跨越生存門檻,活得更好、更勇健!     陳衛華醫師黃金實戰,抗癌四大原則——   ◎ 自己就可以做到的事情,立刻做!   ◎ 安全又不用花大錢的,盡量做!   ◎ 評估時間與體力可行,再去做!   ◎ 經過科學實證檢驗,才能做!     【抗癌關鍵小語】   ○ 癌症本身並不可怕,最難醫治的,是對於未知的恐懼。   ○ 每一種癌症,都不是莫名奇妙發生的。   ○ 以今日醫學的進步,只要早期發現癌症,大部份是可以治癒的。   ○ 想成功抗癌,就要先深入了

解癌症形成的原因,檢討自己的生活和飲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 大部份的癌症還是先作正規醫療處理比較安全;之後加上輔助康復的方法,就能達到很好的抗癌效果。   ○ 如果沒有這次生病,你不會知道該好好保養自己的身體。   ○ 癌細胞不喜歡氧氣,細胞如果含氧量高,就比較不容易轉變成癌細胞。   ○ 大部份癌症患者,並非死於癌症。   ○ 其實,在運用西方醫療消除疾病之外,更需要積極去研究:如何在平時就能獲得健康。   本書特色     ★ 奇蹟醫生完勝3癌,仁心不藏私的抗癌攻略全都錄!   ★ 抗病補體「整合輔助療法」,幫你好好打底,病癒後更健康、更年輕!   ★ 想當「癌症絕緣體」必懂原則,助

你建立好習慣,生活更健康。   專業推薦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 賴基銘   台北醫學大學附醫腫瘤治療中心主任 邱仲峰   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兼任教授 張金堅   台中沙童醫院副院長 李博仁   台中仁愛醫院副院長 林文玉   秀傳亞洲微創手術教學研究院院長 吳鴻昇    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院長 唐建生   台中仁愛綜合教學醫院放射線科主任 莊之林   台北馬偕醫院急診室主任、總統府外國元首訪華指定醫師 蔡維德      醫界溫情相挺,齊聲說讚!!   (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這是一本好書,但願基層醫界及讀者能透過本書,獲得正確防癌知識,遠離癌症

,確保健康!——李博仁醫師 / 台中沙童醫院副院長     這本書的秘訣就是「簡單」,讓我們從中受到啟迪與教益,所以適合我們都用它來過健康的生活。——吳鴻昇醫師 / 秀傳亞洲微創手術教學研究院院長     一個人一生戰勝一種癌症已經十分了不起,陳衛華醫師竟能陸續戰勝三種癌症,用「抗癌英雄」好像還不足以形容他。——林文玉醫師 / 台中仁愛醫院副院長     陳衛華醫師身經內科專業訓練,更親身體驗癌細胞攻擊的痛苦,透過他內科醫師專業眼光的過慮,很值得您借鏡。——唐建生醫師 / 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院長     受醫界稱譽為「養生達人醫生」的 陳衛華 醫師,專精於防癌、抗老化的研究,他本身就是最佳的

成功見證者。——莊之林醫師 / 台中仁愛綜合教學醫院放射線科主任     陳衛華醫師在抗癌及養生保健方面的專業研究,是最權威的醫師之一。——蔡維德醫師 / 台北馬偕醫院急診室主任、總統府外國元首訪華指定醫師

開發多功能性褐藻醣膠-中孔洞二氧化矽奈米粒子作為抗癌藥物輸送系統

為了解決肝癌標靶副作用很嚴重的問題,作者李孟峰 這樣論述:

化療是癌症傳統的治療方式,但其對人體正常細胞也造成很大危害,造成了許多嚴重甚至危害生命的副作用,為了改善這些缺點,人們尋找對人體傷害較低的治療方式,其中可透過使用對人體傷害較低的化合物參與治療,像是現今熱門的海藻萃取物-褐藻醣膠;又或者是透過奈米粒子載體標靶給藥的方式製作一個奈米粒子載體藥物傳遞系統 (Drug Delievery System, DDS) 等方式,而本實驗將結合褐藻醣膠與奈米粒子載體藥物傳遞系統,將褐藻醣膠此一對人體無害的天然化合物用做奈米粒子載體藥物傳遞系統中的抗癌藥物、標靶以及守門員。本次研究將褐藻醣膠大幅度的利用於奈米粒子載體藥物傳遞系統,首先著重於褐藻醣膠的抗癌能力

,我們將褐藻醣膠使用酸水解的方式將其製備成為小分子褐藻醣膠作為藥物載入奈米粒子載體之中;並以其多醣結構為基礎下,我們在奈米粒子表面修飾上EDA與Fe3+,以Fe3+接上褐藻醣膠上帶負電的硫酸根 (SO42-) 形成具有金屬配位鍵的複合物,此複合物在癌細胞中酸性的環境下,褐藻醣膠與Fe3+分離轉而與環境中H+結合,褐藻醣膠脫離奈米粒子載體表面使其作為抗癌藥物並且讓奈米粒子孔洞內的褐藻醣膠抗癌藥物釋放,所以具有pH值控制釋放的守門員功能;且褐藻醣膠具有能夠與一些癌細胞上過度表現的P-selectin受器結合之功能,使載體具有標靶功能,因此能夠同時將褐藻醣膠用作抗癌藥物、標靶以及守門員,達到褐藻醣膠

的最大利用。實驗使用稻穀殼作為矽來源的中孔洞二氧化矽奈米粒子 (Rice-husk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 rMSN) 作為奈米粒子藥物傳送系統的載體,並在中孔洞二氧化矽奈米粒子中摻雜鑭系金屬Eu3+、Gd3+,使中孔洞二氧化矽奈米粒子同時具備螢光與磁性雙重顯影效果,並且結合現今熱門的海藻萃取物-褐藻醣膠,將其作為抗癌藥物、守門員以及標靶。由結果可以看到B04組的屏東-墾丁-船帆石之硬葉馬尾藻 (Sargassum aquifolium) 萃取後酸水解的小分子量褐藻醣膠 (Fucoidan with Small Molecular, Fus) 有最好的抗

癌活性,在200 μg/mL的濃度下對 HCT116癌細胞的存活率為58.12 %。將有最好抗癌效果的B04組Fus載入奈米粒子中,再將B04組萃取的大分子量褐藻醣膠 (Fucoidan with Large Molecular, Ful) 接上奈米粒子上作為守門員以及標靶,結果可以看到合成的奈米粒子藥物傳遞系統 (rMSN-EuGd@Fus-Ful) 在200 μg/mL的濃度下對 HCT116癌細胞的存活率為55.56 %,結果顯示使用奈米粒子載體遞送系統比起單獨使用Fus,使用了更少的藥物得到了更好的抗癌效果,合成了一個成功使用褐藻醣膠作為藥物、標靶以及守門員的奈米粒子載體藥物傳遞系統。

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

為了解決肝癌標靶副作用很嚴重的問題,作者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 這樣論述:

這本書太重要,癌症患者、病患親友、醫界都該閱讀! ──mercola.com醫療網站   抗癌戰役之所以失敗,源自我們把它歸因為基因疾病?   本書深入探究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腫瘤學家、遺傳學家、生物化學家   和無數醫生共同演示這段癌症起因、內涵及治療的典範轉移過程,   揭露代謝理論的溫和無毒療法,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和長期存活率,   能有效預防及管理癌症,才是抗癌之戰的希望和未來!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李岳倫博士、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醫師,專文好評推薦!   ◆「DNA之父」華生(James Watson)在《紐約時報》的「要對抗癌症,先認識敵人」專欄呼籲:「全世界的研究

人員應將重點從基因學轉到癌症代謝理論。」   ◆亞馬遜網站讀者5顆星一致好評推薦!   ◆本書內容精采、及時、專業,讀來就像一本科學偵探小說,讓每個想探知癌症內涵及癌症治療新議題的人都容易了解。提供全新且充滿希望的觀點,探討源自癌症代謝理論的無毒療法,嶄新又令人欣喜。   ◆當「癌症基因體圖譜計畫」未能替癌症治療提供清晰路線圖,科學專欄作家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融合了新舊觀點,闡明癌症治療的未來展望。   ◆深度訪談世界知名科學家、癌症專家,包括在癌症代謝理論研究上做出突破性研究成果的學者專家,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佩德森博士(Peter Pedersen)、《癌症代謝療法》作者賽弗瑞博士

(Thomas N. Seyfried)等人,以及鑽研沃格斯坦(Bert Vogelstein)和查爾斯・史旺頓(Charles Swanton)等癌症研究者領導的頂尖實驗室的卓越研究成果,更為本書增添科學信實佐證。   ◆本書揭露的訊息對預防及管理癌症有深遠影響。與目前以基因為主的免疫療法相比,代謝療法更有效且毒性更低,才有可能顯著改善全球數百萬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和長期存活率。   ◆書末詳附實行代謝療法和生酮飲食的實用建議指南,以及相關的專業營養師、醫生和機構等資訊供參考、諮詢及協助。   「我試圖在他人遺漏的地方尋找答案,那是一個受隱形教條、大規模集體思考和機構惰性保護的地方。也許阻礙

進展的原因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深得多,但或許這才是最根本的,直指疾病科學基礎的核心。抗癌不力會是深植科學自身的問題嗎?提出論述是異端,大聲訴說則引來訕笑、駁斥甚至直接的憤怒,但我必須這麼說:也許我們誤解了癌症的起源;也許癌症根本不是基因病;也許我們輸了這場抗癌之戰正是因為科學家在錯誤的科學範疇中追尋——癌症不是基因缺損,而是某種代謝缺損的疾病?這本書是科學朝聖的高點,既有科學性又有人的故事,是瓦爾堡舊理論的復興,也有跟隨理論而來的治療結果。本書致力追求以各種角度發現的癌症本質,拿起所有拼圖塊,以新方式再把它們拼上。」──本書作者 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   代謝療法具有治療所有癌症類型的潛力,  

 因為它利用每種癌症共有的缺點:代謝異常。   抗癌戰役為何失敗   當「癌症基因體圖譜計畫」未能替癌症治療提供清晰的路線圖後,科學專欄作家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融合新舊觀點,引領讀者踏上這趟穿越時間與科學的旅程,從發現癌症一路走到代謝理論,從德國科學黃金時期到現代全球各地實驗室,深究癌症的起因、內涵和治療,歸結出:抗癌戰役之所以失敗,源自我們把癌症放在錯誤的範疇,將它歸為基因疾病。   癌症治療的未來展望──代謝療法   對於受癌症影響的患者和為治療癌症奮鬥的醫生,本書提供嶄新的觀點及充滿希望的未來。闡明這種誕生自代謝理論的新興無毒療法,如何重劃戰場,如何從不同角度治療癌症,主張溫和康復而

不是玉石俱焚。代謝療法突顯一種與眾不同的特性——它具有治療所有癌症類型的潛力,因為它利用每種癌症共有的缺點:代謝異常。   各界醫生科學家訪談,解碼代謝療法和預防及管理癌症的祕密   作者廣泛與癌症研究者做深度訪談,如《癌症代謝療法》的作者賽弗瑞博士(Thomas Seyfried)、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佩德森博士(Peter Pedersen)等,以豐富的敘事內容和嚴謹的科學論據,讓我們了解那些繁雜細小的事件如何像共謀般坐大這個惡性毒瘤,讀來就像偵探小說,充滿曲折和謎團,也不乏盲目的死巷和令人振奮的時刻。   書末詳附實行代謝療法和生酮飲食的實用建議指南   代謝療法的基礎始於限制

性生酮飲食法。生酮飲食可以減緩腫瘤生長,與其他多種癌症治療有協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標準療法帶來的有毒傷害。書末另附相關的專業營養師、醫生和機構等資訊供參考、諮詢及協助。 專文推薦   ◆李岳倫博士│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粒線體暨腫瘤微環境實驗室主持人   作者用故事性更易讀的文字,帶領讀者走過癌症起源研究以及治療方法的發展史與研究者心路歷程。本書的譯筆極為流暢易讀,就讓作者帶領我們,在現代正子斷層掃描看見腫瘤組織高濃度葡萄糖證據下,坐上時光機循著瓦爾堡(Otto Warburg)醫生、佩德森(Peter Pedersen)教授、賽弗瑞(Thomas Seyfried)教授與其他許

多癌症科學家的研究足跡,再加上「DNA之父」華生的呼籲,一起踏上揭開癌症起源自代謝與粒線體之謎的旅程!一起見證科學哲學家孔恩所稱癌症起源理論的典範轉移過程吧!   ◆曾嶔元醫師│元鼎診所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兼任教授,輔仁大學兼任主治醫師   《抗癌真相》提供愛好真相或追求健康的讀者一個管道,來了解癌症發生的根本原因。一旦了解癌症是一種代謝疾病後,我們就知道怎麼預防了,因為代謝問題是可以從飲食上干預的。由於台灣每年罹患癌症人數超過十萬,因此本人非常推薦這本書,為癌症預防打下理論基礎。 名家推薦   ◆王明勇│食療養生專家   ◆湯瑪斯・賽弗瑞博士(Thomas N. Seyfried, P

hD)│《癌症代謝療法》(Cancer as a Metabolic Disease)作者,波士頓大學生物學教授   作者提供極為令人信服的史料,說明實為代謝疾病的癌症如何被誤認為是一種基因變異疾病。癌細胞與透過呼吸獲取能量的正常細胞不同,它破壞呼吸作用,從基本的發酵過程獲取大量能量。作者描述了腫瘤突變如何在呼吸作用損傷後出現,且細胞突變不能成為癌症的原因或驅動力量。這本書揭露的訊息對管理及預防癌症有深遠影響。與目前以基因為主的免疫療法相比,代謝療法更有效且毒性更低,才有可能顯著改善全球數百萬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和長期存活率。   ◆多明尼克・迪亞戈斯提諾博士(Dominic P. D’Ago

stino, PhD)│南佛羅里達大學莫薩尼醫學院分子藥理生理學系副教授   作者提供精采的歷史敘述,講述影響癌症研究方向的關鍵因素,說明抗癌戰爭為何未能有效達到患者長久等待的改善。本書清楚傳達的訊息是,科學界需要認清癌症治療缺乏進展,特別是對那些以標準治療幾乎希望極小或根本毫無希望的癌症,也因此需要認識代謝療法的潛力。   ◆約瑟夫・馬龍(Joseph C. Maroon)│《長壽因子》(The Longevity Factor)作者   以打破常規、豐富資訊的陳述大膽挑戰我們目前對癌症的理解和治療。作者提出極有說服力的論證,證明為什麼多數惡性癌症患者至少應該限制卡路里,而改採高及好的脂肪

飲食。要了解當今癌症治療的歷史和發展絕對必讀。   ◆喬瑟夫・莫寇拉(Joseph Mercola)醫生│mercola.com醫療網站創辦人   這本書了不起……所有癌症患者或是任何認識癌症患者的人都該閱讀……這本書太重要,重要到我再強調也不夠,請自己買一本,讀了就知道。   ◆娜莎・溫特斯(Nasha Winters)醫生│《代謝治癌症》(Metabolic Approach to Cancer)作者   我非常喜歡賽弗瑞博士的書《癌症代謝療法》(Cancer as a Metabolic Disease)和穆克吉博士的書《萬病之王》(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

e),但要讓我的患者閱讀這兩本書來了解癌症的歷史和癌症治療產業是很困難的,更不用說了解癌症治療法從創傷治療到代謝療法的轉變,這兩種議題都令人生畏。然後,看到克里斯托弗森精采、及時、專業的著作問世,它讀起來就像一本小說,讓每個想探知癌症內涵及癌症治療新議題的人都容易了解。推薦給癌症患者、患者親友和我的同事經常翻閱。   ◆羅伯・艾略特(Robert L. Elliot)醫生   作者帶我們遊歷一條長達百年的動人旅程,帶我們了解去除癌症這種疾病的研究……這是一本偉大的科學偵探小說……適合所有人,尤其是所有癌症治療醫生都應閱讀。我恭喜作者寫出如此出色作品,高度推薦這本書。  

肝細胞癌藥物治療之研究

為了解決肝癌標靶副作用很嚴重的問題,作者許駿 這樣論述: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台灣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治性手術只適合用於少數﹝約20%至30%﹞的病患。大部分的病患都在相當短的時間內死於局部進行性腫瘤或遠處轉移腫瘤。HCC病患往往因為本身肝硬化以及伴隨出現的脾臟功能亢進﹝hypersplenism﹞及血球降低,使得全身性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太大而無法承受。因此,發展具有療效且副作用低的治療方式,對於HCC病患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本論文中我們嘗試研究兩種不同的治療廣泛性﹝advanced﹞HCC的方式。第一種方式是抗血管新生治療﹝anti-angiogenesis therapy﹞。癌細胞誘發之血管新生

現象在癌症的發生以及惡化過程中均扮演關鍵的角色。傳統的化學治療毒性主要針對癌細胞本身,而抗血管新生治療則是針對經癌細胞誘發而異常增生的血管內皮細胞。與化學治療相比,抗血管新生治療具有藥物動力學上的優勢,因為藥物對於腫瘤血管的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較腫瘤本身為佳。血管內皮細胞本身是基因正常的細胞,因此產生抗藥性的機會應該也較癌細胞為少。HCC 為一典型的高度血管異常增生的腫瘤,因此抗血管新生治療對於廣泛性HCC病患應該是一個合理的選擇。第二種方式是細胞訊息傳導路徑﹝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的調控。 細胞訊息傳導路徑在細胞週期、細胞的活動性、以及細

胞凋亡﹝apoptosis﹞門檻的控制機轉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許多細胞訊息傳導路徑的調控劑,不論是單獨使用或是與傳統化學治療藥劑並用,對於各種腫瘤的可能療效均已被廣泛研究,而且在肺癌、乳癌、及惡性淋巴癌均已有成功的例子。在我們過去的研究中發現,使用高劑量tamoxifen可以增進化療藥物對肝癌細胞引發細胞凋亡的現象,而此一現象可能與細胞protein kinase C活性的調控有關。由於細胞訊息傳遞路徑的調控劑一般而言副作用都比較輕微,因此它們在治療廣泛性肝細胞癌的角色也值得進一步探討。第一部分 抗血管新生治療對於廣泛性﹝advanced﹞HCC治療之研究HCC腫瘤細胞及其周圍的間質細胞﹝s

troma cells﹞會過度表現多種促進血管增生的因子﹝pro-angiogenic factors﹞,包括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以及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等。這些因子曾被發現與腫瘤細胞的高惡性度,以及腫瘤造成的肝門靜脈栓塞及腫瘤包膜侵犯﹝capsular invasion﹞相關。此外,在肝硬化及HCC的病患血清中也可以偵測到促進血管增生因子的增加。因此,可以想像HCC病患體內的環境處於適合血管新生的狀態,而抗血管新生治療則

可望控制HCC的生長。Thalidomide 在1950年代的歐洲被當作孕婦的鎮靜劑及止吐劑使用,但很快就因為其致畸胎之嚴重毒性﹝會造成海豹肢等﹞禁止使用。D’Amato等學者最早使用corneal micropocket assay證實thalidomide對於由VEGF及bFGF導致的血管新生現象有抑制作用。thalidomide在惡性疾病的可能療效最早則是在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及與人類免疫不全病毒感染相關的Kaposi’s sarcoma病患中發現。也有一些初步研究顯示thalidomide對於HCC 可能也有療效。我們首先對於無法手術根除也無法進行血管栓塞治

療的廣泛性HCC病患進行了一個compassionate treatment計畫以評估thalidomide的可能療效。Thalidomide的起始劑量是每天口服200 mg,如果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則會將劑量逐漸提高﹝每次提高100 mg﹞至最高劑量每天600 mg。在接受治療的68位病患中有63位可評估thalidomide之療效。根據WHO 療效指標,有一位病患得到完全緩解,三位部分緩解,整體緩解率為6.3 % (95% 信賴區間. 0 to 12.5%)。持續緩解的時間分別為50+, 24.6, 11.6+ 及 8.7+ 星期。這四位病患血液中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含量均明顯降低。在另外42位治療前a-FP升高的病患中,有6位 a-FP數值在接受治療之後下降50%以上。因此總共有10位HCC病患對thalidomide治療產生反應。所有68位病患的整體存活中位數為18.7星期﹝95%信賴區間11.8 至25.6星期﹞,一年存活率為27.6%。10位接受thalidomide治療有反應的病患,其整體存活中位數為62.4星期﹝95%信賴區間31.2 至93.6星期﹞。所有產生反應的病患,其使用thalidomide的劑量均在每天300 mg或以下。此一處方劑量的thalidomide 一般而言副作用均在可接受範圍內:分別有16位,6位及0位病患發生

grade 2、3、4的毒性。因此我們認為低劑量﹝200-300 mg per day﹞thalidomide對於少部分廣泛性HCC 病患確實可以產生控制腫瘤的效果。接下來我們嘗試評估利用power Doppler sonography以及血液中促進血管新生因子的變化,來測量thalidomide 對HCC的抗血管新生治療效果之可行性。Doppler sonography在臨床上使用方便,容易進行一系列的追蹤檢查,而且在過去研究指出利用Doppler sonography來評估包括大腸癌、胃癌、卵巢癌及子宮頸癌的血管新生現象,其結果對於病患的預後評估有重要參考價值。在此一研究中,對於無法手術根

除也無法進行血管栓塞治療的廣泛性HCC病患,給予每天thalidomide 200-300 mg的治療。在治療開始前及治療過程中規則用power Doppler sonography追蹤計算腫瘤的血管新生指標﹝vascularity index, VI﹞,並定期抽血測量病患血液中之VEGF, bFGF,及placental growth factor (PlGF) 的變化。在144位接受power Doppler sonography檢查的HCC病患中,有56位的腫瘤血管新生指標為可評估者。無法評估的主要原因包括:(1)腫瘤太大無法完全涵蓋在超音波檢查範圍中;(2)因為浸潤性腫瘤生長﹝diff

use tumor infiltration﹞、嚴重肝硬化、或是過去接受的局部治療,而使得腫瘤的邊界無法清楚界定;(3)待測量的腫瘤在超音波無法偵測的區域﹝例如肺部或是後腹腔淋巴結﹞。在臨床特徵﹝包括年齡、性別、慢性病毒性肝炎種類、腫瘤分期、肝硬化嚴重程度、存活率﹞等方面可用power Doppler sonography評估tumor vascularity與無法評估的病患之間並無顯著差異。在47位同意進入此一試驗的病患中有44位腫瘤反應為可評估,有五位腫瘤對於thalidomide呈現有效反應:包括兩位根據WHO criteria得到腫瘤緩解﹝一位完全緩解及一位部分緩解﹞,另外三位則是持續

a-FP數值下降超過50%且腫瘤穩定﹝穩定時間分別為10.4, 5.3,及 3.5 個月﹞。在thalidomide治療前測量的vascularity index,對thalidomide有反應的病患﹝中位數7.42,範圍2.99 to 13.88﹞明顯較無反應的病患﹝中位數2.15,範圍 0 to 25.35﹞為高﹝p=0.03﹞。五位對thalidomide有反應的病患中有四位在接受治療後vascularity index 明顯降低﹝45% 至100%﹞。在另一方面,血液中促進血管新生因子的變化與病患接受thalidomide是否有效無明顯相關。第二部分 慢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與血管異常增生

的關係的研究過去曾有研究指出,慢性C型肝炎與B型肝炎相比,前者比較容易造成血管異常增生,但是慢性C型肝炎與B型肝炎所引發的HCC,其中血管異常增生現象的程度及相關機轉是否不同則並不清楚。因此我們首先試圖比較慢性C型肝炎與B型肝炎所引發的HCC病患,對於thalidomide治療的效果是否有差異。我們將在台大醫院與國家衛生院進行的三個有關thalidomide治療HCC的臨床試驗資料合併分析:在112位病患中,血液檢查B型肝炎抗原﹝HBsAg﹞為陽性而C型肝炎抗體﹝anti-HCV﹞為陰性者為B-HCC﹝共61位﹞,HBsAg為陰性而C型肝炎抗體﹝anti-HCV﹞為陽性者為C-HCC﹝共33位

﹞。病患對於thalidomide的療效則根據下列定義:(1)根據WHO標準達到完全或是部份緩解;(2)對開始治療前a-FP升高的病患,如果a-FP下降超過50%且持續8星期以上。B-HCC與C-HCC的各項臨床指標除年齡外均無明顯差異。﹝C-HCC, 67.5 ± 7.6 歲; B-HCC, 53.6 ± 13.7 歲, p< 0.001﹞. 對thalidomide治療有8位 B-HCC 及9位 C-HCC 產生療效,整體反應率對於B-HCC為 13.1% (95% 信賴區間4.4 to 21.8%),對於C-HCC為 27.3% (95% 信賴區間11.2 to 43.3%) (p=0.

09)。C-HCC病患與B-HCC病患相比,C-HCC病患之平均疾病惡化之時間﹝time to disease progression﹞﹝14.1 星期 vs. 8.3 星期, p=0.03﹞及平均存活時間﹝32.6 星期 vs. 21.4 星期, p=0.08﹞均似乎較佳。在多變數分析的結果中: 肝癌分期﹝CLIP 分數﹞、 病患performance status、以及病毒性肝炎種類﹝HBV或HCV﹞在預測整體存活率時均為獨立之影響變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