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曼秀雷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肛裂曼秀雷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桐生操寫的 美少年的腐歷史:原來我們已經腐了兩千年 和唐娜.傑克森.中澤的 自體免疫戰爭:126個難解疾病之謎與革命性預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小孩肛裂多久會好?要看什麼科?肛裂原因及治療方式要知道!也說明:肛裂 是一種蠻常見的疾病,主要發生原因是大腸蠕動不良,通常治療方式是藥物搭配生活習慣調整。如果聽到小孩說大便屁股會痛,排泄物特別硬,那就要小心是否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月之海 和晨星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賴芳伶教授所指導 陳麗如的 色.情.空:《金瓶梅》與《紅樓夢》中的哭笑研究 (2015),提出肛裂曼秀雷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金瓶梅》、《紅樓夢》、情緒、色空、視覺。

最後網站有點難以啟齒,可是真的很難受--關於屁屁.. - BabyHome則補充:之前便祕肛裂也是塗曼秀雷敦~~~ ^^ ~~~一來保護傷口,二來下次上廁所時,不會那麼痛!因為曼秀雷敦是油性的,有潤滑的效果~~~只是很涼很涼,剛塗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肛裂曼秀雷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美少年的腐歷史:原來我們已經腐了兩千年

為了解決肛裂曼秀雷敦的問題,作者桐生操 這樣論述:

《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 桐生操 又一力作 橫跨兩千多年、最真實赤裸的男男之愛   ◆在人類史上,為什麼男性之美令人如此著迷?   ◆世界文壇上,有半數以上我們叫得出名字的文學家或藝術家,都是同性戀或雙性戀?   ◆古希臘時代的少年愛被視為「高尚之愛」,甚至存在著同性戀軍隊?   ◆米開朗基羅每次畫作中的女性身體最後都會變成男人體格?   ◆莎士比亞的成名作竟是獻給俊美少年的戀愛詩!   ◆西方經典文學《追憶似水年華》,法國童話《藍鬍子》的角色原型是來自於同性戀?   ◆達文西的學徒都是美少年,甚至連名畫「蒙娜麗莎」都是以少年為模特兒?   ◆日本曾將同性之愛融入社會制度中,還發展成神聖的「稚

兒信仰」?   ◆美國原住民部落,早在被殖民之前就盛行「第三性」公關 !   ◆伊達政宗對「小姓」的忘年之戀;武田信玄寫情書向春日源助賠罪?   這些真實的男男戀,有純粹的愛情交流,也有慾望和變態的控制,更有殘酷禁忌的迫害。BL在歷史上的軌跡不只帶來情欲感官上的衝擊,更深深影響著人類文化。 名人推薦   《非普通三國》作者普通人、說書「Speaking of Books」主編陳建守、基本書坊總編輯邵祺邁   基情推薦   「為你揭開三觀盡毀卻真實無比的愛。」──(《非普通三國》作者  普通人)   「在異性愛打造的歷史霸權中,同性愛如何去構築自己的社交關係呢?臺灣的腐男子和腐女子們,

一起來閱讀這本書吧!」──(「說書 Speaking of Books」主編陳建守)   「本書羅列歷史上著名的男男愛篇章,甜蜜而酸澀,禁忌且殘忍。」──(男同志出版社基本書坊總編輯 邵祺邁) 作者簡介 桐生操   「桐生操」是堤幸子和上田加代子兩位日本女作家的共同筆名。上田加代子曾於巴黎大學、里昂大學主修法國文學與歷史,在當地結織了堤幸子女士,返回日本後,兩人開始共同創作,陸續著述各種隱藏在歷史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而大獲好評。2003年,堤女士因腎功能不全逝世。主要作品包括《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世界惡女大全》、《世界性生活大全》、《世界情死大全》等著作。 繪者簡介 HAREK

O    目前是自由插畫的工作者,偶而會做一些平面的設計   但最大的興趣還是在烹飪跟手工的事物上面。   歡迎來雷米記事的粉專玩玩。 譯者簡介 鍾明秀   文化大學推廣部中日筆譯班(29期)進修結業,因對日本文化深感興趣進而自修日文,並取得JLPT日文檢定一級資格。在看了電影《模仿犯》與動畫《十二國記》之後,深深愛上日本小說與動漫。非常喜歡日本的妖怪、傳說、稗官野史,還有一切天馬行空的神奇故事。譯有多本奇幻小說、架空戀愛小說、以及BL漫畫。BL小說翻譯作品有《流浪貓理髮店》(大風文化出版)等,譯作持續增加中,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 第一章 從古代開

始就已存在的同性戀──男孩們的成年禮 古代 ●從男孩轉變為男人的飲精傳統 ●解決性需求的對象只能是同性少年 ●第三性,雙靈人 古希臘 ●少年愛是高尚的「天上之愛」 ●同性戀軍隊 ●連殘酷暴君也感動的同性戀故事 古羅馬 ●家中的奢侈品「快樂之子」 ●寵愛美少年奴隸──哈德良皇帝 ●模仿被強暴處女的痛苦哭喊聲──暴君尼祿 ●吸吮、啃咬、撫摸陰莖的少年「小魚」──提比略皇帝 第二章 對同性戀「不寬容」的時代 中世紀 ●打壓聖殿騎士團──對同性戀「不寬容」的時代 ●被處以燒紅鐵棒插進肛門的刑罰──愛德華二世 ●對男童、少年們的殘酷拷問與殺戮──吉爾‧德‧萊斯男爵 ●妻子對愛上俊美騎士的丈夫所

策劃的完美復仇──皮耶‧史塔涅爾 文藝復興時期 ●加重禁止同性戀的刑罰──被挖去雙眼、砍斷手腳的男色愛好者 ●喜愛美少年並收為學徒──李奧納多‧達文西 ●女性身體在他眼裡不具任何價值──米開朗基羅 ●成名作是獻給俊美年輕人的戀愛詩──莎士比亞 ●全都是美男子的後宮「陰陽島」──亨利三世 ●厭惡女性並讓王后保持多年處女身分的法王──路易十三 第三章 無法抑止的欲望 近代Ⅰ ●「風俗改革協會」──意圖掃蕩男色愛好者 ●從小被迫穿上女裝最後成了同性戀者──奧爾良公爵腓力一世 ●親眼看著情人被砍頭──腓特烈大帝 近代Ⅱ ●持續存在的「男色處罰法律」與罰則 ●因與少年鎖在同個房間裡,而惹出醜聞遭

驅逐──貝克福 ●極度厭惡醜陋容貌的「童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① ●跟不上國王體力的情人──路德維希二世② ●「肉體性愛會遭到詛咒,嚴厲地宣告絕罰吧」──路德維希二世③ 第四章 同性戀醜聞風暴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 Ⅰ ●王子的名字出現在同性戀男妓院的常客名單上 ●包容同性戀的法國 ●對自身醜陋容貌自卑,只能對妓女示愛──魏崙與韓波① ●「女人的愛會消逝,男人的愛卻不渝」──魏崙與韓波② ●與出入男妓院的不良少年相遇──奧斯卡‧王爾德① ●被指控「雞姦罪」而身敗名裂──奧斯卡‧王爾德② ●震驚德意志全國的同性戀醜聞──歐倫堡事件① ●牛奶商作證曾提供性服務以換取金錢──歐倫堡事件② ●愛上美

貌與才能兼備的少年──尚‧考克多① ●《肉體的惡魔》的誕生──尚‧考克多② ●為了女人與情人不斷地爭吵──尚‧考克多③ ●對妓女極端地厭惡──安德烈‧紀德① ●與擁有完美古銅色肌膚的少年一同領略同性戀的歡愉──安德烈‧紀德② ●教育心愛的美少年,帶領他攀向頂點──安德烈‧紀德③ 第五章 因愛欲而扭曲人生的男人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 Ⅱ ●少年時同性的肉體關係是「純潔」,但成年後就是「敗德」──普魯斯特① ●同性性行為中所需要的是窺視、冒瀆與性虐待狂──普魯斯特② ●與前途光明的作曲家萌生浪漫愛情──普魯斯特③ ●以決鬥來展現男子氣概的同性戀者──普魯斯特④ ●愛上褐髮、夢幻般雙眸的俊美青年──

普魯斯特⑤ ●《追憶似水年華》書中同性戀者的原型──孟德斯鳩伯爵① ●代替自己而力薦的鋼琴家──孟德斯鳩伯爵② ●立下「這輩子都會把身心奉獻給您」誓言的男祕書──孟德斯鳩伯爵③ ●同性戀男爵的原型究竟是誰──孟德斯鳩④ ●需要具社會影響力人士保護的舞神──尼金斯基① ●水仙逃走後,牧神拾起圍巾自慰的場景──尼金斯基② ●與男性贊助者決裂之後所嘗到的社會現實──尼金斯基③ ●同性戀有如失根之草──湯瑪斯‧曼① ●妄想中強烈又激情的美少年之愛──湯瑪斯‧曼② ●被燒毀的日記內容──湯瑪斯‧曼③ ●在感化院中的性愛初體驗──尚‧惹內① ●巴黎的年輕人妖世界──尚‧惹內② ●直接販賣給同性戀者與藝術愛

好者們的出道作──尚‧惹內③ ●不斷更換年輕的戀人──尚‧惹內④ ●寫給法國總統的特赦請願書──尚‧惹內⑤ 第六章 現代的同性戀 二十世紀的同性戀 ●同性戀者的平權運動 ●初次被男人擁抱而顫抖的時刻──田納西‧威廉斯① ●從這個美少年到下個美少年的華麗愛情冒險──田納西‧威廉斯② ●這輩子最愛的男人,「小馬」──田納西‧威廉斯③ ●隨著戀人的去世,創作泉源也跟著消失──田納西‧威廉斯④ ●缺少來自家人的愛──卡波提① ●年長二十四歲的第一個同性戀愛對象──楚門‧卡波提② ●第二個情人也是年長者──卡波提③ ●《冷血》的成功與身為作家的名聲──卡波提④ ●不斷反覆的男性閱歷與毀滅──卡波提⑤

第七章 日本的BOYS' LOVE 關於日本歷史上的BOYS' LOVE ●「男色」的沿革 ●身穿女裝嬉戲──日本武尊 ●日本文獻中最早的男色故事「阿豆那比之罪」? ●隱藏在《萬葉集》中的同性戀之歌──大伴家持 ●日本男色的始祖是誰──僧侶與稚兒 ●僧侶與稚兒的故事──仁和寺覺性 ●強迫一見鍾情的少年出家──增譽 ●佛教故事中的稚兒篇──梅若丸 ●不只愛美女,也愛美少年──白河院 ●文武雙全、外貌姣好是首要條件──西行 ●家族中龐大複雜的男色關係──藤原賴長 ●年紀輕輕就消逝的悲劇美少年──平敦盛 ●適當地混和了SM以及BL──源義經 ●青年將軍與美少年猿樂師──世阿彌 ●「淨愛」的世界──

小姓制度 ●神的創造物中,最高等級的就是美少年──大內義隆 ●男色傳言不斷的大武將──武田信玄 ●疑似喜愛美少年的小故事──上杉謙信 ●寫信給寵童──伊達政宗 ●戰國三大美少年──不破萬作 ●追隨死去的主君而切腹的家臣──品川左門 ●妻子們能夠接受丈夫的同性性行為嗎──節姬 ●元服前的少年留劉海,散發著難以抵擋的性感魅力──若眾歌舞伎 ●美少年所跳的「風流踊」──德川家光 ●美少年與將軍──德川綱吉 ●陰間① ●陰間② 前言 夢幻又稍縱即逝的「少年之美」   BOYS' LOVE(BL)、少年愛、YAOI、JUNE、腐女……儘管這只是一時興起的熱潮,但這些詞彙在日本的報章、書籍等各式出

版中,已確實地扎下根基。   要是問少女們喜歡BL的哪一點,答案不一而足。例如,「我討厭看到喜歡的男生跟女生卿卿我我的樣子,但如果對象是男的就可以接受。」或是「為了克服困境而掙扎時,所產生的緊張感與懸念很吸引人」等等……   近年來,社會上重視公民權利的意識急遽上升。但事實上,直到數年前為止,想出櫃宣告自己是同性戀者,都還是件非常需要勇氣的事。在西洋歷史上也一樣,自從基督教興盛之後,同性戀被視為是毫無生產力的性事,而有一段漫長且備受迫害的歷史。   不過,若再進一步探究歷史,可以發現無論是西洋或日本,有些時代同性戀是擁有公民權並光明正大存在的。   例如古希臘時期,少年愛被視為一種高尚

的行為,並盛讚追崇年輕男子健美勻稱的體魄。如同後來的西歐文明將男女戀愛理想化一般,古希臘的人們也將同性戀視為理想的愛情形式。   而日本,在過去也將同性戀稱為「眾道」或「男色」,以自然的方式融入社會制度中。戰國武將除了擁有眾多妻妾之外,與稱為「小姓」美少年進行性行為也是理所當然的風尚;在禁止女色的佛門寺院中,僧侶就由稱為「稚兒」或「喝食」的美少年侍奉,讓他們打點身邊瑣事,甚至做為解決性需求的對象。   當時甚至還盛行「稚兒信仰」。中世紀的日本認為「稚兒」是神佛的化身,因此人們認為與神佛化身的幼兒肉體交融,是一件很神聖的事。   不過,西歐自從基督教勢力抬頭,同性戀就被視為罪犯或病人,開啟

了它的苦難歷史。之後歷經好幾個世紀的抗爭及社會運動,同性戀者才在現今的社會上取回他們應有的權利。   然而事實上,無論是在什麼時代的哪個國家,同性戀始終存在。例如,大文豪莎士比亞(W. William Shakespeare)、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保羅‧魏崙(Paul Verlaine)、亞瑟‧韓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尚‧考克多(Jean Maurice Eugène Clément Cocteau)、安德烈‧紀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湯瑪斯‧曼(Paul Thomas Mann)、勞倫斯(Dav

id Herbert Lawrence)、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楚門‧卡波提(Truman Garcia Capote)、尚‧惹內(Jean Genet)等名列世界文壇的大文學家,都是著名的同性戀者。   少年之美不屬於男人或女人,或許可以說,是介於兩者間的美。只要稍微偏向任何一邊,可能就會破壞其微妙的平衡,因此是一種處於邊緣上的危險之美……   此外,少年之美也可說是剎那的美。像是日本江戶時代就有這樣的說法:「小姓的壽命最長三年」;《希臘詩文選》(The Greek Anthology)中,所收錄的古希臘詩

人斯特拉頓(Strato of Sardis)的詩作寫道:「十二歲如花朵般盛開的少年雖然甜美,卻不如十三歲的少年更能勾起欲望。(中略)十六歲的少年是眾神追求的對象,而十七歲的少年根本輪不到我,只有宙斯才能享受。」   這種時間短暫、如煙火般燦爛的,就是少年之美。猶如曇花一現,在須臾之間夢幻般地消逝。正因為如此,當時的人們才會將少年之美,視為既是人生的理想,也是真實的純然美麗姿態。 桐生 操 古希臘 ●少年愛是高尚的「天上之愛」 在古希臘,同性戀是非常普遍的行為,少年愛也被古希臘人認為是一件高尚的事。在當時,少年成長到一定年紀之後,就會脫離母親的保護,送到體育館裡接受體育訓練,以鍛鍊出勻稱

的體魄,男性的力與美備受當時人們的崇拜。 古希臘時代認為異性間的愛情,肉欲層面更甚於精神層次,所獲得的只是稍縱即逝的肉體快感,因此被視為低俗之事而受人輕蔑。 相較之下,少年愛則是透過愛情在心中孕育美德,帶來社會的團結與個人名譽,塑造出調和世界的「天上之愛」而受人稱頌。 既是政治家也是大詩人的雅典立法者梭倫(Solon),即曾以詩如此歌頌:「一個人擁有健康的腸胃、腰腹與雙腿,時而享受少年或年輕女子魅力的幸福,肯定不會輸給家財萬貫的大富翁。」 梭倫雖然立法將同性性行為排除於學校及格鬥競技場之外,但根據《希臘羅馬名人傳》(The live of the Noble Grecians and Roma

ns)內所記載,他的目的並非是為了消滅同性性愛,而是為了禁止身分低微的人從事這項行為,讓同性性愛成為上流社會獨有的高尚活動。 ●同性戀軍隊 西元前四世紀的希臘,甚至還有一支由同性戀組成的軍隊。 柏拉圖(Plato)在《會飲篇》(Symposium)中,曾敘述「如果誕生了一個由同性戀者組成的國家與軍隊,他們的統治肯定是最優秀的。只要每個人都能與心愛的人一同並肩作戰,即使人數很少,或說得更極端一些,即使與全世界為敵,都還是能夠戰勝敵人。」 換句話說,人們都不會想在心愛的人面前表現出懦弱、貪生怕死的行為,而是想展現自己的高貴情操。甚至心愛的人若身陷險境,自己也會賭上性命去守護對方。這種軍隊就是利用這

樣的人性來提升戰鬥力。 實際上,古希臘城邦底比斯(Thebes,也譯作忒拜)就有一支這樣的軍隊,由一百五十對同性戀情侶所組成的,名為「底比斯聖隊」(Sacred Band of Thebes)。他們在戰鬥之前,一定會先向愛神厄洛斯(Eros)獻上供品。 他們總是與情人一起並肩作戰,生死與共,接二連三的勝仗讓這支軍隊名震天下。但到了喀羅尼亞戰役(Battle of Chaeronea),以雅典軍與底比斯軍為主力的希臘聯軍敗給了馬其頓軍,這支軍隊也在此役中被全數殲滅。

色.情.空:《金瓶梅》與《紅樓夢》中的哭笑研究

為了解決肛裂曼秀雷敦的問題,作者陳麗如 這樣論述:

本論文透過人體視覺經驗中可視見的色彩、情緒、空間等面向,交織觀察明代《金瓶梅》與清代《紅樓夢》的「色‧情‧空」題旨。這兩部長篇章回小說以描摹「人情」見長,於離合悲歡襯出炎涼的主軸中,二書作者不論是寫「婦人」,或者是寫「女兒」,莫不侔合「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之色空思維。色情空是抽象的形上觀念,也是主題深義,然小說卻也透過具體可見的色彩、情緒、空間之生滅變化過程,對應形上闡釋此循環之理;依據共通的視覺經驗,世情作者色色仿真重構筆下世界,以及人物因視覺生成欲望的過程,則一致地顯出「眼中見色」的虛妄性。論文第二、三章遂分別以《金》、《紅》二書之西門慶和賈寶玉為中心,藉著主要人物主體之觀看

,以及投射在其心目間的客體對象(婦人、女兒)的欲望與關懷問題切入,二者共同表現出對紅、白兩種色彩的視覺迷戀與愉悅,齊全與離散也成為構色與空色的策略之一。而另一策略,則是對比、補襯式的將二元性符號(即哭笑、紅白、冷熱)調度筆下,當這些元素被交疊置入的同時,小說的悲劇效應與美感張力往往愈形明確。《紅樓夢》雖「深得金瓶壺奧」,然物色移借過程則貫徹以詩意抹去風月筆墨,本文更確認「胭脂」情境為前八十回作者獨有的物質書寫,其雙向性的投射出寶玉的生命熱情並預兆著情慾萌發的致命性。在論文第四章則統合討論這些形下題旨間彼此如磁石與織造之法的相互吸納、梭織,探析二書之遣運方式;《紅樓夢》在「色─空」間加入的「情」

是人身普遍本具的情感表徵,事實上此亙古及今的大寫之情《金瓶梅》早已寫出,《紅樓》所強調的是更為窄化的真情、痴情,即專屬一生一旦間的狹義死生之情,然《金瓶》裡竟同樣涵藏,讓李瓶兒與西門慶的笑和眼淚集中演繹從而昇華二人。當可依戀者從眼前消失時,唯有透過回憶與再造,方可召喚或長存那記憶中的美好之色,「繪園」和「寫真」等小說情節正表現了此一意識。本文結論更思考形下物質細節的「和美暢快」與主題永遠悲觀之間,《金瓶梅》作者是以性交的「暢美」感受表現,《紅樓夢》則以肉體與精神交融的「兼美」提出,在可見與不可見的題旨間,除了是作品風格已起了質的變化,同時也是二書作者處理視覺與欲望命題之策略移轉。

自體免疫戰爭:126個難解疾病之謎與革命性預防

為了解決肛裂曼秀雷敦的問題,作者唐娜.傑克森.中澤 這樣論述:

自體免疫疾病蔓延全球   有些疾病一旦發病,無藥可醫,只能想辦法控制,沒有辦法完全治癒、斷根,因為它是由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發動戰爭來攻打自己。   紅斑性狼瘡、克隆氏症、第一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纖維肌痛症、乳糜瀉、牛皮癬、雷諾氏病、橋本氏甲狀腺炎、萊姆病、過敏性氣喘、慢性疲勞綜合症……   「只要你有一位友人或家人有自體免疫系統疾病,你絕對要讀這本書!」─《出版人週報》(Publishers Weekly)   我們該如何面對正在崛起的免疫疾病慢性風暴?   過去三十年來,環境中的誘發因數已經讓罹病率成長了三倍。越來越多人受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所苦,比癌症或心臟疾病還

要多!   本書探討近百種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其可能起因與潛在的治療方式。作者深入寫實地陳述了一段又一段神祕難解且認定困難的疾病,其中包括她自己和其他人的親身經 歷,讀來既心酸又令人動容,而這些致命危機正與我們每天都暴露於其下的無數環境誘因息息相關:重金屬、毒素、農藥、病毒、食物中的化學成分……。   「一道希望與理解的光‥‥‥中澤給了我們一張通往治癒之路的地圖,上面不再只有常見的藥物。」──馬克.海曼(Mark Hyman)醫師,紐約時報《超級代謝》暢銷書作者   深入探索時代最大醫學謎團,重新思考食品、壓力和化學毒害   在頂尖專家的協助下,屢獲科學大獎殊榮的資深記者唐娜.傑克森.中

澤探索出世界各地正進展中的革命性預防法、治療方式與適用藥劑,並提供寶貴實用的建議,讓你學習如何保護自己的免疫系統,並降低未來遭受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攻擊的風險,為世界罹病數急遽攀升且影響層面深遠的免疫疫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面見解與 希望曙光。   同時,本書亦是同類型書種中首次從多種廣泛角度切入的報導紀錄,作者檢視了幾乎是目前已知會耗損毀壞自體免疫系統的多數疾病,如紅斑性 狼瘡、克隆氏症、第一型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等,這些疾病會在免疫系統對抗細菌、病毒與其他入侵者的同時,錯誤攻擊自身的健康細胞。讀完全書,你將了 解其中連結,更有助免疫系統打好一場完美硬仗!另外,你或許更會突然驚覺原來環境的

危害與專家的擔憂,離自己的世界這麼近。   ★除了提升自我免疫力,這個世界更需要你一起努力!   阻止自體免疫疾病橫行,你可以:   ◆做出無害環境且常識性的良心選擇   ◆拒絕使用化學製器皿與容器   ◆支持環保的清潔用品   ◆留心保養品或化妝品成分是否天然   ◆不使用深色染髮劑和指甲油   ◆仔細清洗你的雙手   ◆避免造成易讓免疫系統產生問題的環境 本書特色   1.全方位說明何謂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從報導性案例披露、患者生活與治療過程,到醫界、學界的專家建言,作者用極易理解的方式描述讓你快速瞭解自體免疫機制,並且知道該如何面對它。   2. 詳列目前所知大部分和自體免疫系統有

關的疾病,以及日常生活中該避免的化學毒物,並提出預防之方,敦促你注意和採取行動,找回自身與環境間的健康平衡。   3.針對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的飲食與營養補給品方法,有非常實用的建議。 專家推薦   余家利   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臺大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內科兼任教授   王世叡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講座教授     中山附醫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   李德初   華夏書院輔助替代暨自然醫學研究所所長     美國自然醫學會(ANMA)亞洲區教授 國外佳評   「直接又誠實的警醒。」─《書單》(Booklist)   「中澤用極易理解的語言清楚說明瞭複雜度高的醫療過

程。非常推薦本書。」─《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我鼓勵每一個美國人讀這本書,並學著做出可以減少散播與降低這個與日俱增瘟疫的決定。」─參議員約翰.凱利(John Kerry)   「在個人、政治與經濟方面的決策,提供了可以幫助抑止這種疾病的實用建議。」 ─《印第安納波利斯明星報》(Indianapolis Star)   「中澤詳盡的資訊並非全部都這麼慘。她所討論到的科學研究和突破可能可以扭轉局面,各式各樣的營養補給品和預防醫學或許能幫的上忙。」─《書單》(Booklist)星號書評   「對這時代最大醫學謎團之一的深入探索。」─弗得瑞克 W.米勒(Frede

rick W. Miller )博士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環境自體免疫組的主席及醫師   「數百萬的美國人都罹患了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其中大多數的疾病似乎有增加的趨勢。環境最有可能是增加疾病的罪魁禍首。要感謝中澤將這個重要的議題公諸於世。」─諾爾 R.羅斯(Noel R. Rose)博士  約翰.霍普金斯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研究中心的主任及醫師 作者簡介 唐娜.傑克森.中澤  Donna Jackson Nakazawa   一位屢獲殊榮的科學記者、專業作者與講者。長期關心家庭生活與健康議題,目前和家人居住在美國馬里蘭州。為《天堂》、《華盛頓郵報》、《AARP》等雜誌撰稿,也上過Today

show(今日秀)節目、ABC News(美國廣播公司)與NPR radio(全國公共廣播電台)。著有《其他人看來和我一樣嗎?》、《如何讓這世界變得更適合女性》。   個人網站www.autoimmuneepidemic.com 譯者簡介 劉又菘   生於本土味十足的高雄,畢業於靜宜大學英文系。因為想撂英文把妹,所以讀英文系;因為想看懂日劇,所以開始鑽研日文。現為單身的英日文譯者。擅長翻譯領域:醫學、流行娛樂、寵物、運動、環保相關。 推薦序1 ─從己做起!戰勝自體免疫性疾病    余家利 推薦序2 ─自體免疫疾病如何發生    王世叡 推薦序3 ─身體免疫系統正如國

家的國防安全系統    李德初 序言─道格拉斯.柯爾醫師 前言 第1章  紅色警示疾病 殘酷且嚴重的數字 「西方疾病」:正在崛起的流行病 愈來愈多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 無法接受治療的病患 一個受科學蒙蔽的實例 戰後化學製品大鳴大放:自體化學誘因構成新威脅 第2章  無形的入侵者:自體免疫疾病流行背後的驅動力 人體負荷的化學物質 充滿自體化學誘因的世界:體內汙染從何而來? 小劑量大危險 瞭解化學物質如何引發自體免疫疾病 所有人體內的自體化學誘因門檻都不同 木桶效應 數字裡的故事 第3章  骯髒的小祕密:從布法羅市到德州的集體流行病 從個案變成全國性 東渡船街八百五十八號的詭譎歷史 凝聚中的抗

議風暴 「狀況比你想的還糟」 幾乎不可能證實群集性 終於清理善後 全球各地的群集 尋找一個新的開始 第4章  一種有效的包裝方式:病毒、疫苗和重金屬 狼瘡獵人 在野外散步:改變病毒和全球暖化 禽流感:一種自體免疫誘導病毒 疫苗接種站:給自體免疫的一劑強心針? 重金屬中的作用 汞遺傳的亂舞 回到疫苗面向的循環 自閉症與自體免疫間的關聯性 衛生學假說 撐破我們的細胞 過敏關聯性:不帶免疫遺傳易感性的人也處於風險中 第5章  自體免疫疾病偵測:特立獨行者的時代 為癱瘓造出一種治癒方法 血液偵測 可以預測誰會有第一型糖尿病嗎? 遺傳連結 性別方程式 患者的診斷肖像 預防治療成本高 「我感覺自己就像

一個定時炸彈」 通往再生的道路 糖尿病治療:逆轉成功的典範 老鼠痊癒的例子也可用於人類之上嗎? 第6章  保護你的免疫系統:重新思考食品、壓力和化學品 食物就是醫藥 食品工廠的崛起 自體免疫性飲食 選擇有機食品 尋求安全的食品和補給品 瞭解壓力的連結 情緒生物學 「預防原則」會如何幫助你 保護你的免疫系統 附錄一  自體免疫與相關疾病 附錄二  纖維肌痛症、慢性疲勞綜合症與自體免疫之關聯 推薦序 從己做起!戰勝自體免疫性疾病 余家利/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臺大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內科兼任教授   猶記醫科大學新生訓練開訓第一天,師長就迫不急待地諄諄訓示著我們:「為醫者,必先為人

。」而經過四十年的漫長歲月,直到我的醫學生涯結束之後,終才幡然領悟:「為醫者必先為病人!如此才能更深刻體會患者及患者家屬內心深處的傷痛。」   有幸拜讀這位在美國屢屢獲獎的著名科學記者中澤小姐的著作《自體免疫戰爭》,除了驚嘆之外,還是驚嘆!醫生長期浸淫在封閉保守的白色巨塔中,如果能夠同時看到外面世界自由科學記者的評論,並且傾聽一度曾為患者的同儕醫生之病榻心聲,那也真可謂是歷經最完整的醫學教育了!拜讀這本書時就有這種強烈的心靈震撼。   中澤小姐撰寫本書的目的有三:(1)有識於社會大眾幾乎不認識自體免疫疾病的重要性。 (2)美國政府投入驚人的醫療資源在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治療,但卻輕忽威脅國民健

康至鉅的自體免疫疾病,成為美國醫療政策的最大敗筆。(3)令人強烈懷疑現今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人數的增加,與食品中的化學添加物、環境重金屬汙染,以及各種病原菌感染、生活壓力增加與內分泌失調有關。但是,真正讓我嚇了一大跳的,還是書中所描述偏頗醫療政策的上演場景,原先以為只在本國才能看到,想不到天下烏鴉還真是一般黑,而領先世界醫療的美國卻比我們更黑!   一般咸信美國社會的次專科醫師只看自身感興趣的疾病,而且,患者還必須由基層的全科醫師轉介到專科醫師,如有未解決的問題,再由專科醫師轉介到次專科領域的大咖醫師。據本書所述,一位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平均必須耗費四至五年的辛酸歲月才能得到確診。反觀國內醫

療環境的便利及物美價廉性,我們的患者真是有福!一位風濕免疫次專科醫師必須將所有的自體免疫及風濕疾病全包了,否則會被指著鼻尖說「沒有醫德」,因此,求診患者的各種疑難雜症,經常必須快速到兩個星期內就要診斷出來,同時趕在治療的黃金時期間即給予妥適的治療,否則,又會被指著鼻尖說「庸醫誤病」。據筆者所獲知的情報指出,國外一位罹患「腰痠背痛」的年輕人平均需要五年左右,才能被確診為「僵直性脊椎炎」,而在這段期間,患者早已經喪失黃金治療期,且讓「腰痠背痛」成為患病的生物標幟了!   在本書第一章描述珍.潘奇醫師在荒野中騎腳踏車旅行的過程時,發生了「紅色警示疾病」的大腿靜脈及肺血管栓塞,經過幾個月與病魔交戰及

身心痛苦折磨之後,才被確診為「全身性紅斑狼瘡併發抗磷脂質抗體症候群」。這段描述「醫生患者」內心的驚嚇無助,與遭受病魔蹂躪打擊的真實情節,作者的神來之筆將之描述得相當精采。   此外,作者在第六章描述傑拉德.穆林醫師被懷疑罹患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的診斷過程中,卻意外蹦出了另一種神經系統怪病「自體免疫性蜘蛛膜炎」,則更是精彩無比!在治療無效、心灰意冷之下,這位醫師被逼迫重新思考著他母親長年所從事的健康食品買賣及個人養生之道,最後,他決定去修讀食品營養治療學來造福患者。本書更讓筆者驚豔的是第二章至第四章「東渡船街八百五十八號的集體自體免疫流行病」的詭譎歷史物語,可以歸因於環境污染

因子(包括化學添加物、重金屬汙染物、疫苗中的防腐保存劑、特殊藥物及空氣汙染….等)的危害,最後更被環境衛生學者抓包定罪為造成自體免疫及發炎性疾病快速增加的幫兇。因此,作者又風塵僕僕、不辭辛勞地去採訪一群在實驗室裡默默辛勤工作,度過無數辛酸歲月的醫師、科學家及研究助理們,聆聽他們字字血淚控訴著研究成果始終被政府漠視的無奈!   自體免疫疾病的種類超過一百二十種,其直接引爆因子為「免疫系統對自己體內的正常細胞、組織,或器官自我耐受性崩潰,而加以攻擊」所致,但其上游的致病影響因子,則是遺傳、調控遺傳因素,以及周邊眾多的已知與未知環境因子刺激,最後才導致自體免疫疾病爆發。中澤小姐本身有家族性自體免疫

遺傳背景存在,其父親罹患「類風濕關節炎」,在接受傳統抗發炎治療後,很不幸地於四十二歲時因藥物副作用,引起上腸胃道潰瘍導致穿孔而亡故;中澤小姐本人則在四、五年間,兩次因感冒引起周邊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反應(稱之為「格林- 巴利症候群」)險些送命,因此,才會下定決心追根究柢來剖視自體免疫疾病的真相,與尋求「全人醫療」之道。看完本書後,連我這位身為診療與研究自體免疫疾病的資深醫師都感到面子有些掛不住!更過分的是,她還去追查過敏性疾病和環境汙染間的關係,並且論述地頭頭是道,一點也不輸臨床醫師,令人甘拜下風。   唉,與美國同感悲哀的,是國內的風濕免疫專科竟也淪為內科部裡的最小科,更加諷刺地,會侵犯全身

各器官組織、影響國民健康至鉅,堪稱疑難雜症的自體免疫及過敏性疾病,竟然不受醫院及衛生行政機關的重視,才最令人扼腕噴鼻!所幸,經由本書作者持續不懈的努力,終完成此本原名為《自體免疫之流行肆虐(The autoimmune epidemic)》的自體免疫專書,而晨星出版更大膽將書名譯為《自體免疫戰爭》,相當值得一般民眾、醫療界,及主管國民健康的衛生行政官員參閱!閱後大家一起戮力合作,或許終能打贏這場自體免疫之戰! 序言   作為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裡的一名神經科專門醫師與神經科學家,過去這十年來,我都在評估並治療罹患神經系統自體免疫性疾病的病人。我成立且指導約翰霍普金斯橫貫性脊髓

炎中心(Transverse Myelitis Center),它是世界上唯一致力於這種會造成癱瘓的自體免疫性疾病發展新療法的中心。   橫貫性脊髓炎的發病年齡最小為出生後五個月,而且有些會終生癱瘓,並需要仰賴呼吸器,這理應是一種罕見疾病;據報導一百萬人中只有一個病例。一九五○年代以前,醫學文獻總共只有四個病例,但是現在,我和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裡的同事每年都會聽到或治療到上百名新病例。在我駐診的一間多發性硬化症診所裡,同樣地,病例數也不斷攀升。   自體免疫疾病並非一直如此常見。紅斑性狼瘡或狼瘡、多發性硬化症與第一型糖尿病這類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病率正在上升。目前,在某些病例中,自體免疫疾病的罹

病率比數十年前高出三倍之多。會有這樣的轉變,不是因為這些疾病的辨識度增加了,也不是診斷標準改變了,而是相較以往,現在有愈來愈多人得到自體免疫性疾病。   我們的環境中有「東西」在製造這個危機。你將在接下來的幾頁會讀到一篇強而有力、撼動人心又具有學術性的陳述,講的就是這些「東西」是什麼。   我們體內的免疫系統承擔了很多不可思議的複雜工作:要辨別並忽略我們身體裡的所有細胞和組織;同一時間,還要攻擊任何所有的「入侵者」—外來細胞、病毒、細菌或真菌。我們超級複雜的免疫系統能在成功保護我們身體的同時,辨識並除去數十億個我們接觸到的不同感染。運作良好時,免疫系統會立即辨識出進入我們體內的病毒或細菌,

然後開始對入侵者進行強烈有力的攻擊,讓我們不出幾天就能從感冒中復原。但這支介於免疫系統與組織之間,用來保護身體的精準排舞,在自體免疫性疾病裡,就會變調得歪七扭八。遇到這些疾病時,免疫系統會把朋友誤認為敵手,並開始攻擊那些本來應保護的組織,就像守護堡壘的士兵開始轉身攻擊堡壘般。   是什麼引發了自體免疫這樣的反應?綜觀人類歷史,我們讓自己暴露在無數的感染媒介之下,引發了這場發達的軍備競賽。我們的免疫系統已經發展出日益成熟的對策與識別系統,以對抗我們所接觸、同時也日漸多樣的感染媒介。但變成熟複雜是有其代價的:系統崩解的機會也增加了!我們已發展到免疫系統所能承受的邊緣。   過去的四十年來,有「

東西」將這個系統推向邊界、讓免疫系統犯錯的機率增高,且讓這條界線變得模糊。免疫系統攻擊身體本身,然後自體免疫性疾病就發生了。產生這種免疫系統災難性錯誤的大部分原因,極可能來自我們身邊無數的環境毒素—毒素會干擾免疫系統與身體其他部位間的溝通,用威廉.巴特勒.葉慈的話來說,就是當溝通不再,「萬物崩落,核心消失」。   這些數字起起伏伏:每十二名美國人中有一人、每九名女性中也有一人,會罹患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但因為並不是所有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都會被確診出來,所以罹病的總人數一定還要更高。美國心臟協會估計,相較之下,每二十個美國人中,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則只有一人。同樣地,根據全國衛生統計中心

,每十四名成年美國人有一人會在一生中的某個時間點罹患癌症,這表示,比起癌症或心臟疾病,美國人更有可能會得到自體免疫性疾病。   但我們卻較常在媒體上聽到心臟疾病與癌症,而不是自體免疫性病症,這種沉默也反應在美國主要的生物醫療研究資金機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相關資金上。儘管過去數年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已經大幅增加自體免疫性病症的資金,但在二○○三年,五億九千一百二十萬美元的部分支出還是只花在心臟疾病與癌症上。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癌症預算超過五百億美元,是自體免疫疾病預算的十倍;心血管疾病的預算則超過兩百億,是自體免疫疾病預算的四倍。我們還是沒意識到自體免疫性疫情的急迫性。   為什

麼自體免疫疾病的罹病總人數會以如此驚人的速度增加?科學家和醫師們幾乎一致認同,我們生活中愈來愈多的環境毒素與化學物質,會干擾免疫系統辨認自體與非自體的能力,大多數的自體免疫性病症風險都源於環境暴露,而不是易患基因。所以,那些環境暴露隨著時間改變了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有一份二○○三年的研究案例,將美國人的血液和尿液樣本進行了兩百一十種物質檢測,包括工業化合物、多氯聯苯、殺蟲劑、戴奧辛、汞、鎘與苯。這些志願者中,沒有任何一個人的住處或工作地點有暴露在這些物質下的風險,但血液與尿液中卻被檢測出其中九十一種物質。換言之,日常的暴露讓這些過著一般生活的平民百姓身體裡出現多種毒素。在一份二○○五

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從來自全美各地的十名新生兒臍帶血中發現兩百八十七種工業化學物質,包括殺蟲劑、鄰苯二甲酸酯(即塑化劑)、戴奧辛、組燃劑與聚四氟乙烯(鐵氟龍)的化學分解物質,這些嬰兒的母親懷孕前與孕期中暴露在這些物質下,然後將它們傳給了自己腹中的胎兒。   我們同時要面對日益增加的自體免疫性病症罹病人數與接觸到愈來愈多的環境毒素,尤其增加的環境毒素暴露,更是導致自體免疫疾病增加的原因。這應該很明顯,許多證據早已判定環境中的毒素「有罪」。研究學者最近表示,當老鼠的飲食被添加PFOA(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一種鐵弗龍的化學分解物質與上述血液檢測時,會發現的其中一

種物質)時,會顯著損害老鼠發展出正確免疫反應的能力。同樣地,其他研究學者也表示被給予有機氯農藥的老鼠比對照組更容易得到自體免疫性疾病狼瘡。   這些數據有絕對權威嗎?目前我們並不清楚這些動物暴露與人類接觸到的是否為同一種類型;不清楚動物得到的狼瘡與人類體內的狼瘡是否一致;也仍無法確知囓齒類動物的免疫系統和人類是否相同,我們需要針對這個議題做更多的研究—病理學(與暴露相關的人類族群研究)與動物研究。   但同時,找出其中明確因果關係的難度,和我們所接觸到的化學物質數量亦是成正比增加的。難道我們真的要施予動物、或前述胎兒臍帶血研究中找到的兩百八十七種化合物,以檢視它們的組合對免疫系統所產生的效

應?這樣的研究不僅不切實際、不道德,而且對某些人來說,還不夠明確。   有些人可能會說這根本沒什麼,不過是另一種「無病呻吟」罷了。我懷疑這些人跟那些相信不可逆的地球暖化只是地質週期,跟人類活動沒關係的根本是同一批人!但是,採取「環境接觸對我們的身體健康不會產生不利影響」或「我們才沒有讓這個星球變得更熱」的立場是非常危險的,錯過改變機會不僅反駁了證據,還會錯失扭轉局勢的一線生機,更是一個非常自私的立場。我們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們該怎麼辦?若我們有機會可以為他們創造一個健康的未來,但卻因為冷漠或拒絕而沒能實現,那明天等著他們的會是什麼?   令人不安的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在自體免疫疾病的預算中

,只有五點四個百分比是用在造成這類病症的環境因素上。我們必須瞭解自體免疫疾病的急迫性,也需要開始與其抗戰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自體免疫病症並非出自單一病因,而是由包括環境接觸與感染媒介,以複雜的方式與個人免疫系統交互作用所引發。無疑地,這份研究將會清楚建立這些接觸與自體免疫性疾病間的關聯,並開始定義這些接觸引發病症的方式。  未來,我們更無法擺脫自體免疫疾病,遺傳易感性與感染因素將一直與我們同在。不過,要想對抗自體免疫疾病,我們需要在幾個層面上努力:更全面的研究、有效治療這些疾病的較佳醫療發展,與採取能減少環境接觸的行動。最後一個動作需要個人抉擇、政治行動與企業責任。若我們能做到這些事,自體

免疫病症將會是為數不多的罕見疾病,而且能夠有效治療;若無法做到,自體免疫疾病就會摧殘家庭,包括五個月大的嬰兒在內,而且還會增加健保系統的負擔。如果我們現在不做,就來不及了!   接下來的內容非常讓人驚嘆,它結合了被自體免疫性疾病影響者的感人故事與嚴謹的醫學和科學文獻研究。這是一本會嚇壞你的書,看了會讓你生氣,更會讓你驚訝書中某些人物所擁有的勇氣。中澤小姐詳細地檢視了所有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的理論,包括重金屬、有毒化學物、病毒、疫苗,最後還有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本書和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的原創小說《屠場》一樣引人注目,也和艾爾.高爾參與由戴

維斯.古根漢所執導,告訴我們地球暖化正逼近且在不久的將來或許不可逆的駭人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一樣重要。看完本書,你會毫無保留地接受其準確的結論。   簡單來說,自體免疫性疾病無疑正在增加,而我們所接觸日益增多的環境毒素和化學物質確實在火上加油!這份研究沒有任何缺失,它的結論,無懈可擊。   中澤小姐介紹了一個專有名詞「自體化學誘因」(autogen),用來描述自體免疫疾病的化學誘因,然後用「致癌物」(carcinogen)表示引發癌症的化學誘因。「自體化學誘因」這個專有名詞應該要成為我們社會字庫的一部分,請從本書開始,將它作為實踐改變的號召。想改變就要同時從個人責任與社會變革著手,公司應

該確立化學品對自體免疫性疾病與癌症發展的影響,法律更要強制企業執行這件事。本書會激發你想要採取行動保護自己與心愛的人,採取行動讓自己在環境與身體間找回健康的平衡。   變化取決於個人,在個人層面上,沒有任何一個建議會適用於所有人;而個人要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做多大的改變,也取決於自己暴露在這些物質下的程度與是否容易罹患自體免疫病症。   《自體免疫戰爭》最後給了一個合理且讓人能夠自我執行,以保護自身和家人的解決方案,如此,就能開始清理我們的環境,幫助身體重建平衡的免疫系統。閱讀本書絕對是必要的第一步,本書將改變你的生命,而你需要這麼做。 道格拉斯.柯爾 醫師 殘酷且嚴重的數字 大部分的我們

,在生命中的某些時刻,都曾經在腦袋中想像過被醫生宣佈診斷出癌症或是警告我們有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會有多麼可怕,雜誌文章、電視戲劇還有新聞報導標題都讓人清楚認識到這樣的意象。但請想想一個同樣具有毀滅性質的健康危機場景、一個你極少聽見公開談論且幾乎不受媒體注意的危機:想像看似不特定的症狀─手臂及指頭上的刺麻感、突然佈滿臉上的斑點狀丘疹、爬梯時腿部肌肉嚴重無力、關節忽然間感覺灼熱……當中任何一個都發出了生活會大幅改變的信號,且通常都是使人衰竭的自體免疫疾病。 盡你所能地想像:足部與腳踝的刺麻感成了多發性硬化症慢性麻痹的開始;40萬名病患難以忍受的關節疼痛、炎症、皮疹,以及不斷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

都指向為狼瘡的診斷;超過150萬名患者,持續陣陣暈眩(梅尼爾氏症的招牌症狀);一千名美國人當中,有一位會出現嚴重下腹疼痛、出血性肛裂、無法控制的腹瀉症狀,被確診為克隆氏症與發炎性腸道疾病;超過百萬名美國人隨著關節或其他器官炎症的失能性衰竭與灼痛,導致類風濕關節炎這樣嚴重損害身體的後果;超過200萬名病患,口腔乾燥的症狀一直持續,就算一天喝上八杯玻璃杯的水,也無法讓乾渴的喉舌舒緩些,而這莫名的吞嚥困難就是休葛蘭氏症的初期症狀;400萬人有著幾乎所有的自體免疫疾病、令人無法受且會改變他們生活的陣發性衰竭。如果以聲音來表現美國得了自體免疫疾病之2350萬人的疲倦,那麼,在這個國家境內咆哮的聲音,將比

十七年由蟬所發出的聲浪更為震耳欲聾。 不過,儘管自體免疫疾病如此普遍,調查仍顯示出九成以上的民眾被問及任何一個自體免疫疾病時,無法說出其中一項疾病病名。請想想,除了為多發性硬化症所舉行的步行籌款之外,你還看過多少為了一般性自體免疫疾病所舉辦的步行籌款或顏色絲帶活動?有將近2400萬名美國人承受著自體免疫病症的折磨,但有九成以上的美國民眾卻無法說出其中任何一種病的病名,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