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分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細菌分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曉華等寫的 海洋微生物學(第二版) 和劉波的 芽胞桿菌(第二卷):芽胞桿菌分類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細菌名稱及分類鑑定(新書、二手書、電子書)也說明:出版社:N/A,作者:趙乃昕,出版日期:20141001,ISBN:9789866929366,【二手徵求好處多】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科學出版社 和科學所出版 。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生物科技博士學位學程 林榮俊所指導 洪經勝的 奈⽶孔⻑⽚段定序⽤於腸道微菌叢之轉譯醫學研究與應⽤ (2021),提出細菌分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超高壓液相層析儀、大腸直腸癌、接受者操作特徵曲線、接受者操作特徵曲線曲線下的面積、腸道細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地球與環境科學研究所 許 昺 慕所指導 薛立晨的 蛇紋岩地區岩體、植物及其下坡農田土壤在自然和礦場風化過程金屬釋放對其現地微生物組成和代謝途徑的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蛇紋岩、微生物菌群、次世代定序、代謝預測、重金屬元素的重點而找出了 細菌分類的解答。

最後網站細菌名稱及分類鑑定則補充:本書編排順序基本上同第二版,以細菌菌屬的學名(即拉丁學名),按字母順序排列逐個菌屬的介紹,其內容主要有:每個菌屬的學名與中文名;發表此菌屬的原始文獻;菌屬的修正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細菌分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洋微生物學(第二版)

為了解決細菌分類的問題,作者張曉華等 這樣論述:

《海洋微生物學(第二版)》主要由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中從事海洋微生物學教學和科研的人員結合自己的教學和科研實踐並參考國內外最新文獻編寫而成。全書共分16章,包括海洋微生物學概論、海洋原核生物的結構及特性、海洋細菌、海洋古菌、海洋真核微生物、海洋病毒、深海和極地海洋微生物、海洋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海洋環境中活的非可培養(VBNC)狀態細菌、魚類的微生物病害、海洋微生物的開發利用、海洋微生物的采樣技術、海洋微生物的多樣性研究技術、海洋微生物的分離與培養技術、海洋細菌的分類與鑒定技術、現代生物技術在海洋微生物研究中的應用。《海洋微生物學(第二版)》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力求從個體和群體水平上闡述海

洋微生物學的基本規律,突出該學科的重點、難點和生長點。 第1章 海洋微生物學概論11.1海洋微生物及其研究意義11.2海洋微生物學的發展歷程21.3海洋微生物的主要類群71.4海洋微生物的主要特征101.5海洋微生物的棲息環境18主要參考文獻27復習思考題27第2章 海洋原核生物的結構及特性292.1海洋原核細胞的形態結構292.2海洋原核生物的營養及生長472.3海洋原核生物的能量產生過程512.4海洋細菌的密度感應和生物被膜582.5海洋原核生物的基因組學63主要參考文獻64復習思考題64第3章 海洋細菌653.1細菌分類系統653.2海洋細菌的主要類群673.3產液菌門

、熱袍菌門和異常球菌—棲熱菌門703.4綠彎菌門、硝化螺菌門和鐵還原桿菌門723.5藍細菌門和綠菌門743.6變形菌門783.7厚壁菌門和放線菌門973.8浮霉菌門、螺旋體門和酸桿菌門1003.9擬桿菌門、疣微菌門、芽單胞菌門和黏膠球形菌門102主要參考文獻105復習思考題106第4章 海洋古菌1084.1古菌的分類系統1084.2廣域古菌門1104.3泉生古菌門1174.4奇古菌門1194.5初生古菌門1214.6納米古菌門1224.7其他古菌門類1234.8古菌細胞膜脂及應用123主要參考文獻125復習思考題126第5章 海洋真核微生物1285.1真核微生物概述1285.2原生動物1305

.3真核微藻1335.4海洋真菌138主要參考文獻142復習思考題143第6章 海洋病毒1446.1海洋病毒的計數及形態觀察1456.2海洋病毒的產生和消亡1496.3海洋病毒的多樣性1516.4海洋病毒對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影響1536.5感染海洋生物的病毒154主要參考文獻161復習思考題162第7章 深海和極地海洋微生物1637.1深海微生物1637.2極地微生物1827.3海洋微生物的環境適應機制185主要參考文獻192復習思考題193第8章 海洋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1948.1海洋食物網中的微食物環1948.2海洋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作用2038.3海洋中微生物動態變化的控

制因素2218.4海洋微生物與環境變化224主要參考文獻226復習思考題227第9章 海洋環境中活的非可培養(VBNC)狀態細菌2289.1VBNC狀態細菌的發現及主要細菌類群2289.2誘導細菌進入VBNC狀態的環境因素2329.3VBNC狀態細菌的檢測方法2359.4VBNC狀態細菌的生物學特性2389.5細菌進入VBNC狀態的內在機制2419.6VBNC狀態細菌的復蘇研究2429.7對細菌VBNC狀態概念的爭議2489.8細菌VBNC狀態的理論及實際意義248主要參考文獻252復習思考題252第10章 魚類的微生物病害25410.1病害診斷25510.2細菌性傳染病25510.3魚類傳染

性病害的控制269主要參考文獻285復習思考題286第11章 海洋微生物的開發利用28711.1有益菌在海水養殖中的應用28811.2海洋微生物產生的活性物質30111.3海洋微生物的環境修復31211.4海洋微生物與生物附着31511.5海洋微生物的污損和防護31811.6金屬的微生物腐蝕及防護32111.7微生物對木材的腐損及防護32411.8海洋微生物的其他應用324主要參考文獻325復習思考題326第12章 海洋微生物的采樣技術32712.1水樣的采集32712.2泥樣的采集33312.3檢樣的儲存33712.4海洋調查船338主要參考文獻340復習思考題340第13章 海洋微生物的多

樣性研究技術34113.1顯微鏡鏡檢計數法34113.2培養計數法34713.3流式細胞術35013.4免疫學檢測法35213.5基於PCR的分子生態技術35413.6熒光原位雜交技術36213.7環境微生物組學技術36313.8其他分子生物學技術365主要參考文獻366復習思考題367第14章 海洋微生物的分離與培養技術36814.1海洋異養細菌分離與培養的基礎方法36814.2特殊海洋異養細菌的分離培養37314.3海洋化能自養菌的分離與培養38114.4海洋光能營養菌的分離與培養38514.5海洋古菌的分離與培養38814.6海洋真菌的分離與培養39214.7其他常見海洋微生物培養基配方

39314.8海洋微生物培養新技術39614.9海洋微生物的保存方法400主要參考文獻403復習思考題404第15章 海洋細菌的分類與鑒定技術40515.1海洋細菌分類與鑒定的基本流程40515.2形態特征分析方法40615.3生理生化特征分析方法40815.4化學特征分析方法41715.5海洋細菌基因特征分析方法41815.6細菌快速鑒定系統42315.7海洋細菌新分類單元的命名及發表42415.8展望425主要參考文獻425復習思考題426第16章 現代生物技術在海洋微生物研究中的應用42716.1轉錄組學技術及其應用42716.2蛋白質組學技術及其應用42916.3代謝組學技術及其應用4

3016.4基因工程技術及應用43116.5基因芯片技術及應用43216.6基因敲除技術及應用43416.7合成生物學技術及應用43516.8基因調控技術及應用43916.9蛋白質定向進化技術及應用442主要參考文獻444復習思考題445名詞索引447微生物中文名索引454微生物拉丁名索引460彩圖

細菌分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廚房好物來囉~NICONICO UV砧板消毒機 #一機三用居家必備
4/19-4/25 #限時團購 ➡️ https://bit.ly/3d9dtCs
#真正雙管紫外線UV燈
💦消滅99%細菌
💦SGS檢驗合格
💦可殺死大腸桿菌
💦可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

✨商品介紹
▪️一鍵自動四種模式
▪️對流熱風烘乾
▪️刀具分類收納
▪️附三款TPU砧板
▪️ABS塑膠外殼
▪️可壁掛or立放

團購免運/三期無息/二入再享71折
了解更多➡️ https://bit.ly/3d9dtCs

😊 歡迎訂閱頻道 ► 記得開啟小鈴鐺,第一時間收到新片通知
沛莉開箱中 http://bit.ly/periyoutube
沛莉一家闖美國 https://ppt.cc/fZbT1x
小陶德玩樂園 https://ppt.cc/fbQHHx

🛒 購物推薦 ► https://www.amazon.com/shop/peri.com.tw
從這裡可以找到我常用、愛用推薦的商品,價格與一般相同、貨源來自各大供應商,可以安心。但透過連結購買我們會得到來自amazon官方分潤獎金,支持我們持續創作,在此說聲謝謝。

😘 更多即時生活分享,歡迎追蹤社群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peri168/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peri.com.tw
聯絡信箱 ► [email protected]

非商業合作影片
This video is not sponsored.

奈⽶孔⻑⽚段定序⽤於腸道微菌叢之轉譯醫學研究與應⽤

為了解決細菌分類的問題,作者洪經勝 這樣論述:

胃腸道對人類生活至關重要,因為它透過消化食物化合物和有選擇地將營養物質輸送到上皮細胞,扮演著身體能量供應者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共生的腸道細菌會分解利用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並通過刺激細胞周轉、粘液形成和蠕動來發揮腸道屏障功能。重要的是,健康的微生物群還能提供對入侵性病原體的抵抗。因此,腸道健康不僅由人體腸道和飲食因素所維持,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由常駐的微生物群落所支持。在本篇研究中,主要是利用超高壓液相層析儀(UPLC-MS/MS)和長片段定序技術,收集健康組(n=60)、診斷為腺瘤性息肉(n=67)或潛血(n=40)的參與者相比,辨識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

n=20)的腸道代謝物和微生物群中具有統計學區分的豐富度。從健康參與者到診斷為潛血、腺瘤性息肉的患者,再到 CRC 患者的這些篩選中,發現 9 種腸道細菌(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及 8 種腸道代謝物逐漸增加。最後利用 4 種腸道細菌(OTU)與 5 種腸道代謝物建構的隨機森林回歸模型取得了明顯的分類潛力,分別對 CRC 整合篩選出的腸道細菌(Shigella boydii、Streptococcus lutetiensis、Peptostreptococcus stomatis、Enterobacter hormaechei)及代謝物(LPhenyla

lanine、S-Adenosyl Homocysteine、Gibberellin A3、Stearic acid、Allocholic acid)進行整體性運算得到接受者操作特徵曲線(ROC)下的面積(AUC)= 0.915 和腺瘤性息肉的診斷(AUC=0.902)進行區別。這些結果提供了 CRC 和腺瘤性息肉可能作為相關有效性篩檢的標誌物。另外我們同樣的平台收集有糖尿病共病的 CKD 患者(D-CKD)(n=39)、高血壓共病的 CKD 患者(H-CKD)(n=26)或沒有這兩項共病的 CKD 患者(NC-CKD)(n=40)中,與健康參與者(n=60)相比,辨識具其具有統計學區分豐富度

的腸道代謝物和微生物群。再利用統計分析,26 種腸道細菌(腸道細菌(OTU))和 41 種腸道代謝物相對豐度的改變與每個 CKD 患者組特別相關。利用物種、代謝物或其關聯的隨機森林回歸模型構成了一個獨特的分類,以區分高血壓、糖尿病 CKD 患者或無共病症狀的 CKD 患者與健康參與者。NC-CKD 患者找到腸道細菌(Streptococcus pasteurianus、Streptococcus gallolyticus、Streptococcus lutetiensis、Bacteroides stercoris、Clostridium perfringens、Clostridium sau

diense)及代謝物(Arachidic acid、LPhenylalanine、Dihomo-gamma-linolenic acid、N-Acetylputrescine)進行整體性評估計算可以得到 ROC 曲線下的面積(AUC)= 0.962;在 H-CKD 者找到腸道細菌(Subdoligranulum variabile、Enterobacter hormaechei、Escherichia marmotae、Shigella boydii、Citrobacter koseri、Citrobacter cronae)及代謝物(Stearic acid、Amiloride、3,4-D

imethoxyphenylethylamine)進行整體性評估計算可以得到 ROC 曲線下的面積(AUC)= 0.901;在 D-CKD 者找到腸道細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Lactobacillus mucosae、Ruminococcus gnavus、Megasphaera elsdenii、Fusobacterium mortiferum)及代謝物(Stearic acid、Glutaric acid、L-Proline)進行整體性評估計算可以得到 ROC 曲線下的面積(AUC)= 0.913,這些結果讓我們找到在健康人和高危人群中可能引起發病機制的相關標

記物,並可用於 CKD 的早期篩查、預防、診斷或個性化治療。人體多種組織或細胞之功能以及相關基因表現,雖已知受到腸道微環境如腸道菌叢與腸道代謝物影響,然而特定腸道菌或代謝產物影響基因表現之調控機制,目前所知仍有限。因此使用前述所建立大腸直腸癌與慢性腎病此兩種病人之腸道菌叢與腸道代謝物圖譜,除了將其應用於疾病預防、篩檢、或治療預後評估外,後續更將於體外細胞模式與動物模式,驗證疾病相關之腸道菌叢或腸道代謝物,在於基因層面的影響機制,進一步確定腸道微環境與上述疾病的因果關係。

芽胞桿菌(第二卷):芽胞桿菌分類學

為了解決細菌分類的問題,作者劉波 這樣論述:

芽胞桿菌研究第三卷芽胞桿菌分類學,包含了五章。第1章芽胞桿菌的研究歷史,介紹了芽胞桿菌的發現、分類及應用;第二章芽胞桿菌分類學方法,包括芽胞桿菌的分類學文獻,傳統分類學方法研究,現代分類學方法,芽胞桿菌類群的劃分以及分類學發展趨勢;第三章芽胞桿菌的分類系統演化,介紹芽胞桿菌初期分類系統,分類系統演變及芽胞桿菌分類系統的延革;第四章芽胞桿菌分類學研究進展,主要包括芽胞桿菌近十年新種的發現,芽胞桿菌資源描述規範細則,芽胞桿菌經典分類學、分子分類學及脂肪酸分類學特徵;第五章芽胞桿菌近緣屬種類描述,主要包括芽胞桿菌科種類,脂環酸芽胞桿菌科種類、類芽胞桿菌科種類、球菌科種類、芽孢乳桿菌科種類、乳酸芽胞桿

菌科種類、太陽桿菌科種類、分類定位不確定科種類、丹毒絲菌科種類等。 第一章芽胞桿菌分類學歷史 第一節微生物分類學的起源 一、概述 二、顯微鏡的發明與應用 三、微生物學的發展 四、細菌的發現 五、生物分類學的發展 六、細菌分類學的起源 第二節芽胞桿菌分類學的起源與發展 一、芽胞桿菌分類學的起源 二、芽胞桿菌分類奠基人——斐迪南·朱利斯·科恩 三、芽胞桿菌的特徵描述 第二章芽胞桿菌分類學方法 第一節芽胞桿菌分類學文獻 一、細菌分類學三個里程碑 二、伯傑氏鑒定細菌學手冊 三、伯傑氏系統細菌學手冊(第一版) 四、伯傑氏系統細菌學手冊(第二版) 第二節芽胞桿菌種類命名 一、芽胞桿菌分

類學名詞 二、芽胞桿菌分類學名稱 三、芽胞桿菌學術命名 四、芽胞桿菌模式菌株 五、芽胞桿菌分類的相關文獻 六、芽胞桿菌新種發表 七、芽胞桿菌新種發表實例 第三節芽胞桿菌資源描述規範 一、芽胞桿菌資源描述規範術語和定義 二、芽胞桿菌菌種資源基本資訊 三、芽胞桿菌菌種特徵描述資訊 第四節芽胞桿菌分類學方法 一、芽胞桿菌傳統分類學方法 二、芽胞桿菌現代分類學方法 第五節芽胞桿菌新種發現與發表 一、國際芽胞桿菌新種的發現 二、我國芽胞桿菌新種的發現 第三章芽胞桿菌分類系統演化 第一節芽胞桿菌分類系統建立 一、芽胞桿菌屬分類系統的研究 二、芽胞桿菌近緣屬分類系統的研究 三、非芽胞桿菌科分類系統的研究 第

二節芽胞桿菌類群的劃分 一、基於表型的芽胞桿菌類群劃分 二、基於16SrRNA序列分類的芽胞桿菌類群劃分 第三節芽胞桿菌近緣屬的分化 一、芽胞桿菌近緣屬分化依據 二、芽胞桿菌屬分化結果 第四節芽胞桿菌分類系統演變 一、原核生物系統發育對芽胞桿菌屬分類系統演替的影響 二、芽胞桿菌系統發育的演替與進化 三、芽胞桿菌分類與鑒定思路 第五節芽胞桿菌分類系統沿革 一、厚壁菌門分類系統沿革 二、芽胞桿菌綱分類系統沿革 三、芽胞桿菌目分類系統沿革 四、《伯傑氏系統細菌學手冊》芽胞桿菌相關屬變動 五、芽胞桿菌種屬分類地位變動 第四章芽胞桿菌分類學特性 第一節芽胞桿菌表型分類學特性 一、芽胞桿菌經典分類學方法

二、芽胞桿菌表型形態觀察實例 三、芽胞桿菌生理生化特性的聚類分析 四、討論 第二節芽胞桿菌分子分類學特性 一、芽胞桿菌的分子分類 二、芽胞桿菌分子分類學研究方法 三、芽胞桿菌的16SrRNA聚類分析 四、討論 第三節芽胞桿菌脂肪酸分類學特性 一、芽胞桿菌脂肪酸特性 二、芽胞桿菌脂肪酸分類學研究方法 三、芽胞桿菌種類主要脂肪酸組成 四、芽胞桿菌脂肪酸特性分析 五、討論 第五章芽胞桿菌的系統發育 第一節基於脂肪酸生物標記芽胞桿菌的系統發育 一、概述 二、研究方法 三、芽胞桿菌屬種類的脂肪酸生物標記分佈特性 四、基於脂肪酸生物標記的芽胞桿菌屬系統發育分析 五、討論 第二節基於全基因組芽胞桿菌系統發育

一、概述 二、研究方法 三、芽胞桿菌屬間ANI值分佈情況 四、芽胞桿菌種間ANI值分佈情況 五、芽胞桿菌亞種間ANI分佈情況 六、ANI值與基因四核苷酸回歸係數的相關性 七、討論 第三節基於物質組學芽胞桿菌系統發育 一、概述 二、研究方法 三、芽胞桿菌物質組學分析 四、基於物質組學芽胞桿菌系統發育 五、討論 第六章芽胞桿菌近緣屬種類描述 第一節芽胞桿菌科 一、芽胞桿菌屬(Bacillus) 二、好氧芽胞桿菌屬(Aeribacillus) 三、堿芽胞桿菌屬(Alkalibacillus) 四、別樣芽胞桿菌屬(Allobacillus) 五、交替芽胞桿菌屬(Alteribacillus)一 六、

兼性芽胞桿菌屬(Amphibacillus) 七、厭氧芽胞桿菌屬(Anaerobacillus) 八、無氧芽胞桿菌屬(Anoxybacillus) 九、水芽胞桿菌屬(Aquibacillus) 十、居鹽水芽胞桿菌屬(Aquisalibacillus) 十一、熱堿芽胞桿菌屬(Caldalkalibacillus) 十二、熱芽胞桿菌屬(Caldibacillus) 十三、櫻桃樣芽胞桿菌屬(Cerasibacillus) 十四、堆肥芽胞桿菌屬(Compostibacillus) 十五、房間芽胞桿菌屬(Domibacillus) 十六、假芽胞桿菌屬(Falsibacillus) 十七、虛構芽胞桿菌屬(

Fictibacillus) 十八、線芽胞桿菌屬(Filobacillus) 十九、地芽胞桿菌屬(Geobacillus) 二十、纖細芽胞桿菌屬(Gracilibacillus) 二十一、喜鹽鹼芽盹桿菌屬(Halalkalibacillus) 二十二、喜鹽芽胞桿菌屬(Halobacillus) 二十三、鹽乳芽胞桿菌屬(Halolactibacillus) 二十四、解氫芽胞桿菌屬(Hydrogenibacillus) 二十五、吉林芽胞桿菌屬(Jilinbncillus) 二十六、慢生芽胞桿菌屬(Lentibacillus) 二十七、賴氨酸芽胞桿菌屬(Lysinibacillus) 二十八、高鈉芽

胞桿菌屬(Natribacillus) 二十九、嗜堿芽胞桿菌屬(Natronobacillus) 三十、大洋芽胞桿菌屬(Oceanobacillus) 三十一、鳥氨酸芽胞桿菌屬(Ornithinibacillus) 三十二、海境勞胞桿菌屬(Paraliobacillus) 三十三、少鹽芽胞桿菌屬(Paucisalibacillus) 三十四、魚芽胞桿菌屬(Piscibacillus) 三十五、海芽胞桿菌屬(Pontibacillus) 三十六、假纖細芽胞桿菌屬(Pseudogracilibacillus) 三十七、嗜冷芽胞桿菌屬(Psychrobacillus) 三十八、鹽漬芽胞桿菌屬(Sdl

inibacillus) 三十九、居鹽土芽胞桿菌屬(Saliterribacillus) 四十、棲鹽水芽胞桿菌屬(Salsuginibacillus) 四十一、沉積物芽盹桿菌屬(Sediminibacillus) 四十二、中華芽胞桿菌屬(Sinibacillus) 四十三、易彎鹽芽胞桿菌屬(Streptohalobacillus) 四十四、細纖芽胞桿菌屬(Tenuibacillus) 四十五、微溫芽胞桿菌屬(Tepidibacillus) 四十六、土地芽胞桿菌屬(Terribacillus) 四十七、德斯科科芽胞桿菌屬(Texcoconibacillus) 四十八、深海芽胞才桿菌屬(Thala

ssobacillus) 四十九、高溫長型芽胞桿菌(Thermolongibacillus) 五十、枝芽胞桿菌屬(Virgibacillus) 五十一、火山芽胞桿菌屬(Vulcanibacillus) 第二節脂環酸芽胞桿菌科(Alicyclobacillaceae) 五十二、脂環酸芽胞桿菌屬(Alicyclobacillus) 五十三、多變芽胞桿菌屬(Effusibacillus) 五十四、硫化芽胞桿菌屬(Sulfobacillus) 五十五、膨脹芽胞桿菌屬(Tumebacillus) 第三節類芽胞桿菌科(Paenibacillaceae) 五十六、氨芽胞桿菌屬(Ammoniibacillus

) 五十七、類芽胞桿菌屬(Paenibacillus) 五十八、解硫胺素芽胞桿菌屬(Aneurinibacillus) 五十九、短芽胞桿菌屬(Brevibacillus) 六十、溪苔芽胞桿菌屬(Fontibacillus) 六十一、糖芽胞桿菌屬(Saccharibacillus) 六十二、熱芽胞桿菌屬(Thermobacillus) 第四節動球菌科(Planococcaceae) 六十三、鹹海鮮芽胞桿菌屬(Jeotgalibacillus) 六十四、魯梅爾芽胞桿菌屬(Rummeliibacillus) 六十五、土壤芽胞桿菌屬(Solibacillus) 六十六、尿素芽胞桿菌屬(Ureibaci

llus) 六十七、綠芽胞桿菌屬(Viridibacillus) 第五節芽胞乳桿菌科(Sporolactobacillaceae) 六十八、芽胞乳桿菌屬(Sporolactobacillus) 六十九、解支鏈澱粉芽胞桿菌屬(Pullulanibacillus) 七十、火山渣芽胞桿菌屬(Scopulibacillus) 七十一、腫塊芽胞桿菌屬(Tuberibacillus) 參考文獻 索引

蛇紋岩地區岩體、植物及其下坡農田土壤在自然和礦場風化過程金屬釋放對其現地微生物組成和代謝途徑的影響

為了解決細菌分類的問題,作者薛立晨 這樣論述:

極端環境雖為不適合生物生存的棲息地,但在此環境中仍有許多微生物存在。近年極端環境的微生物研究蓬勃發展。在台灣亦有許多地區符合極端環境的條件,例如花東蛇紋岩區即是一個高濃度鎳、鈷、鉻等重金屬富集之極端環境。本研究延續前人已進行功能性預測分析,比較清水溪及石頭山蛇紋岩相關的岩體、超富集植物及其下坡農田土壤在自然和人為風化過程,重金屬釋放對其現地微生物組成和代謝途徑的影響。本研究除了在蛇紋岩樣點和農田進行了元素分析,還進行了細菌 16S rRNA 擴增子測序以分析細菌群落結構及預測代謝路徑。 本研究旨在確定和比較與蛇紋岩相關的細菌群落和代謝功能概況,了解兩個板塊構造平原和採礦暴露地點的蛇紋岩礦物圈

細菌組合及其代謝路徑之差異。透過元素分析表明,蛇紋岩和風化土壤的鎳、鉻、鎂/鈣含量較高,農田鉻含量較高。除了富含藍藻菌的非蛇紋岩點位外,變形菌佔優勢。線性判別分析(基於Log10的LDA)的結果主要顯示板塊構造平原和採礦活動區蛇紋岩礦物圈樣品中有幾個特定細菌族群的豐度增加。透過PCA 分析不同實驗組的獨特性,移位分析結果顯示,蛇紋岩點位的特徵是具有大量重金屬代謝的細菌。對鎳、鉻、鈷等重金屬毒性具有耐受性的植物生長,促使細菌中的重金屬過度並積累於雜草。水田中甲烷菌和金屬(錳、鐵和鋅)運輸功能相關的細菌豐富。結果表示,包括重金屬在內的土壤因素、超富集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與土壤的相互作用以及農業耕作等人

為活動可能是各個研究地點細菌群落和豐富度變化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