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畏寒原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突然畏寒原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唯工寫的 氣的樂章 (二十周年紀念全新修訂版) 和伊藤克人的 1日5分鐘,搞定自律神經失調!自己就能做得到!(書附:60秒快速自我檢測表,失衡指數立即掌握!)(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渾身忽冷忽熱的原因 - A+醫學百科也說明:多由溶血性鏈球菌引,次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顯咽痛、畏寒、發熱,體溫可達39℃以上。檢查可見咽部明顯充血,扁桃體腫大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塊文化 和方舟文化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顧立民所指導 吳良宜的 中共海權觀與海軍戰略發展 (2011),提出突然畏寒原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軍戰略、近岸防禦、近海防禦、遠洋海軍、海權。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研究所 王吉林所指導 王念西的 <<資治通鑑>>的史觀-以北魏為例(西元261-534) (2000),提出因為有 資治通鑑、北魏的重點而找出了 突然畏寒原因的解答。

最後網站身體不舒服,竟然是體溫太低? - ELLE則補充:老是從女性朋友口中聽到「手腳冰冷」和「都是因為血壓太低」這些台詞,在亂加罪於其原因之前,先冷靜下來!長期研究身...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突然畏寒原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氣的樂章 (二十周年紀念全新修訂版)

為了解決突然畏寒原因的問題,作者王唯工 這樣論述:

  【二十周年紀念全新修訂版 收錄珍貴手稿照片】   氣血共振理論先行者  脈診奠定醫理未來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學物理博士 王唯工教授 35年科學脈診心血精華   改寫近代西方血循環理論  重新定位中醫氣與經絡共振的科學脈絡     中醫聖經《黃帝內經》以降,最重大的科學突破;   結合物理與生理,理解氣與經絡共振的科學本質,破解中醫把脈的偉大之謎!     氣就是身體的共振,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是解決現代病的根源。     西方醫學長久以來以流量理論思考人體的血液循環,在治療上遇到極大的困境。物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共振」,共振理論很有可能才是血液循環最合理的解釋。但是這項醫

學史上的重要突破並非新發現,中醫三千年前就是依此原則治病,中醫的說法是──「氣」。     透過本書,將可以了解以共振理論為基礎的脈診觀點:   ◆氣就是身體的共振,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是解決現代病的根源。   ◆經絡、穴道與器官如何形成共振網路。   ◆以共振觀點看循環系統結構與功能。   ◆中醫如何治療循環的病。   ◆脈診如何定位病灶。   ◆中藥和脈診如何相輔相成。   ◆由脈診觀點看日常保健。     本書作者王唯工教授以共振理論檢驗人體血液循環的現象以及疾病的成因,看過數萬名病人,發現結果與中國古書上的記載不謀而合。人體的生理運作就像一篇樂章,可以諧波分析,「氣」就是其中的旋律。現

代科學證明了中國古人的智慧,並且利用脈診儀分析出數億種脈象,遠遠超越傳統中醫的成就。這是新的開端,更是朝向一個自然老化而無病痛的未來。     我們的十大死因大都與循環有關。西方醫學長久以來以流量理論思考人體的血液循環,在治療上遇到極大的困境。物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共振」,共振理論很有可能才是血液循環最合理的解釋。但是,這項醫學史上的重大突破並非新發現,中醫三千前就是依此原則治病,中醫的說法是──「氣」。本書作者根據共振理論檢驗人體血液循環的現象以及疾病的成因,看過數萬名病人,發現結果與中國古書上的記載不謀而合。人體的生理運作像一篇樂章,可以諧波分析,「氣」就是其中的旋律。現代科學證明了中國

古人的智慧,並且利用新式儀器還能分析出數億種脈象,遠遠超越傳統中醫的成就。這是新的開端,朝向一個自然老化而無病痛的未來。     關於「中醫科學化」,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著幾派不同的聲音。有一群人將科學化解釋為西醫化,認為中醫落後於西醫,不屑於氣與經絡的科學化研究。還有一種人認為中醫本身即是科學的,不需再於此多作辯證,應思考中醫本身的優勢,以中醫的思維來思考中醫的未來。當然,也有一群科學家,不論主客觀的條件如何,在相信中醫的信念下,默默地為中醫的科學證據和解釋努力著。     在這當中,最具劃時代意義的,當屬王唯工教授的論述。      當其他人仍找不出脈搏與生理現象的關聯時,王教授以壓力和共振

理論來類比血液在人體中的運作,成功地突破了困境,不僅為長久以來破綻百出的西方循環理論找到一個新出口,也為中醫建立了一套現代化語言。此外,王教授基於共振理論發展出的「經絡演化論」──DNA提供成長的材料,經絡提供生長的能量──也預示了生物演化研究下一波的契機。     王教授的理論與中醫的精神極為契合,並且能夠數量化與公式化,是先前倡導中醫現代化、科學化者所未達到的。他找到了一個讓中醫以科學語言溝通的方法,提供一種角度,讓不懂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對象,也能理解中醫,理解「氣」、「經絡」、「陰陽五行」……之於人體的意義。      當然它必然將面臨典範、觀念、臨床以及時間的考驗與修正,甚至必須面對一

些非理性與教條式的反對。但是一個以中國文化為根基,卻又吸收了最先進的西方科技手段的創新理論,很可能將對二十一世紀的生命科學(如病理、胚胎、復健……)等各領域,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專文推薦     臺大榮譽教授 李嗣涔    古典針灸派傳人、《經絡解密》系列書作者 沈邑穎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黃怡超(按姓氏筆畫序)

突然畏寒原因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頭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

🤮「我的頭好痛、好暈...噁~」
從掛急診🏥的電腦斷層掃描、心電圖、X光、抽血檢驗、止痛針、止暈針...
到神經內科診斷的頸因性頭痛😖...
再到中醫的📍針灸、🔥熱敷、⚡電療、貼膏藥...
醫師認為的原因都是😵我過度疲勞、肌肉太緊繃、壓迫頸椎神經,但看似對症下藥的處方💊,搞了一兩個禮拜,我依然除了躺著沒事之外,其他什麼姿勢都是又頭痛、又頭暈,沒半點好轉的跡象😭,直到我去找了神醫......

🤢卡爾:「醫生我真的很不舒服...」
👨‍⚕神醫:「(把脈)你這是風寒啊!所以畏寒冒冷汗,這邊痛嘛、這邊脹嘛、這邊又暈又想吐嘛!」
話說完隨即來個三點放血🩸,說也奇怪,前一秒還暈到人生跑馬燈像🎠旋轉木馬般出現,這一秒卻突然緩解,接著再來個從天靈蓋到腳底板的全身針灸,我彷彿看見了一道救贖的光芒☄~

🤔那我前兩個禮拜是在哈囉......
🎙「EP31-頭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宮廷劇中了風寒的娘娘臥床不起不是裝病,都是真的!」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3NjE6X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qmOAn3
✅KKBOX Podcast:https://reurl.cc/Gdoy5v
✅SoundOn:https://sndn.link/00ff77/KYzzcR
✅Spotify:https://reurl.cc/Q7jA5q
✅Listen Notes:https://reurl.cc/zbMRp0

🖥YouTube頻道影音版:https://youtu.be/9r_urWfKwoE

#風寒不是感冒
#但我寧可我只是感冒

👉TG頻道網址 https://t.me/lin00ff77
🔺林林夫妻 :https://pse.is/f7
🔺巧鈴Ling : https://pse.is/lingfb
🔺Blog :https://lingmami.com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00ff77/
🔺 YouTube:https://bit.ly/2xqBRtn

中共海權觀與海軍戰略發展

為了解決突然畏寒原因的問題,作者吳良宜 這樣論述:

摘要毛澤東在中共建政初期即提出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但此一構想在其有生之年並未實現,而其海軍戰略也停留在「近岸防禦」階段。鄧小平主政後提出「改革開放」政策,隨著中共經濟實力的逐漸提升與國防現代化的加速推動,海軍也逐步進行武器裝備的更新與建置,並將其軍種戰略由「近岸防禦」向「近海防禦」,甚至是「遠洋海軍」方向轉變。此種轉變一方面使其海軍成為維護國家利益與展現區域實力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也成為影響區域和平與穩定的主要因素。以往探討中共海權觀與海軍戰略之論著,多以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 或蘇俄的海權觀作為分析依據,本論文則結合馬漢、蘇俄與中國傳統等三種海權觀,對於中共建政以

來,各時期的海軍戰略與軍力整備發展,以及在軍隊組織、軍事訓練,乃至於戰爭實踐等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最後探討其對亞太區域安全的可能影響。透過本論文之研究,可以發現中共建政初期的海權觀受中國傳統的影響較深,而雖然從1985年以來,其對外宣稱奉行「近海防禦」的海軍戰略,但觀察其武器裝備發展情形,以及各種演訓的實際作為,可以了解中共海軍已經朝向區域型海軍發展,並以成為「遠洋海軍」,具備與美國在海洋上抗衡能力,作為其發展的長期目標。關鍵字:海軍戰略、近岸防禦、近海防禦、遠洋海軍、海權

1日5分鐘,搞定自律神經失調!自己就能做得到!(書附:60秒快速自我檢測表,失衡指數立即掌握!)(三版)

為了解決突然畏寒原因的問題,作者伊藤克人 這樣論述:

神經不自律.一身都是病 超過9成上班族,自律神經失調 免吃藥!101種特效療法 雙向矯正失調的身心,恢復達成率100%     日本醫學研究發現,自律神經系統控制著人體全部的內臟與血管,一旦失去平衡,不僅會奪走身體健康,形成憂鬱恐慌等精神病態,連本能的「快樂感」都會跟著喪失,影響性可說遍及身心,不得不慎!     現代人許多慢性病、憂鬱症,追根究柢都與自律神經的失調有關。醫院門診上也會常聽到患者抱怨:「我最近老是覺得身體很不舒服,去醫院檢查又找不到病因,但症狀還是一直出現……怎麼辦?」事實上,為這類症狀苦惱的患者,多數已經出現本書的主題--自律神經失調這種疾病。 自律神經一旦失調,會引起各

種現代文明病。交感神經過度緊張,會導致高血壓、心臟病、血糖上升。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會導致氣管收縮(氣喘),消化液分泌過多(胃潰瘍)。     本書除讓您認識「什麼是自律神經」?「自律神經失調會出現哪些症狀」?     更從處理職場上的壓力、人際關係、角色轉換、檢視生活節奏等面向提出101則自我紓解常見不適感的練習,維持自律神經平衡,徹底解決睡不飽、沒精神、體力差、肩頸痠痛等惱人症狀,維持工作效率、維護生活品質。     焦慮、失眠、肥胖、脖子緊、每天都好累…   超過9成上班族,自律神經失調!   嚴重會導致猝死,輕忽恐怕會中風!     您是否有以下症狀:   「便秘、瀉肚子交替出現……」

  「明明累得要命,躺在床上卻遲遲無法入睡……」   「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總在加班時找上門……」     胸悶、感覺缺氧、習慣性頭疼、思考理解力下降、記憶力減退、腰酸背痛、全身倦怠、焦慮情緒不穩,你為這些症狀感到煩惱,卻遲遲找不出病因嗎!?小心!你很有可能自律神經失調了!!長期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引起多種急性或慢性疾病,譬如:心臟病、高血壓等,嚴重者甚至引發中風、猝死等急症。     日本自律神經醫學專家‧心理內科名醫---伊藤克人   重新打造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感!   有效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101種特效療法   雙向矯正失控的身心,恢復達成率100%     ★策略1  修正容

易累積壓力的思考模式,讓你的內心更強大   ◎接受「不完美很正常」的事實 ◎以「客觀化」取代「情緒化」 ◎找出壓力凝聽它的真相◎活在當下的專注訓練 ◎ 跳脫「非這樣不可」的思考模式  ◎傾倒精神垃圾的心理諮商與發牢騷 ◎想哭就哭,常疏洪就不會崩潰 ◎下班了記得心情也要下班…………     ★策略2 自我紓壓練習,身心完全鬆到底   ◎神奇的腹式呼吸法  ◎居家掃除心情也清爽了 ◎經絡按摩與肌肉鬆弛法  ◎去除百病的指壓按摩 ◎冥想靜坐心更安定  ◎通經暢血的泡手泡腳&半身浴  ◎和寵物一起散步最有幸福感  ◎活絡腦□啡的芳療與音樂 ◎感受生命喜悅的園藝栽植活動…………     ★策略3

重新設定生活節奏,再忙都能擁有好睡眠   ◎利用「晨光效應」啟動一天的活力 ◎以24小時為基本規律分配作息 ◎每天、星期、月份、季節各有最佳生活週期規律 ◎因應各年齡階段神經系統的強弱勢 ◎就寢與晨起時間必須固定化 ◎自律神經在「春季」要特別小心保養 ◎活絡血清素、腦□啡的寶貴休閒時光 ◎就寢前一小時關掉3C產品…………     ★策略4 全食物.抗氧化‧多色彩飲食   ◎吃早餐自律神精的切換功能 ◎充份咀嚼身心皆受益 ◎攝取紅、黃、綠三色系優能食物◎雞胸肉特有的成分有助於消除疲勞◎太晚吃飯只吃七分飽就好  ◎調整自律神經需要足夠的蛋白質◎甜食、小酌、咖啡其實有好處 ◎補充鈣質減少焦慮不安感◎

蔬菜湯、益生菌有助保養神精系統  ◎採行更清淡、原味、有機的烹調法     【身心減壓‧重點搶先看】   ○ 壓力、個性和先天體質,是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三大主因。   ○ 過度適應他人或環境,會無意識地囤積壓力。   ○ 封閉自己的情感會形成壓力,說說話感覺比較愉快。   ○ 對別人的感覺先擺一邊,把工作完成才是唯一目標。   ○ 為保持自律神經的平衡,夏天也要「禦寒」大作戰。   ○ 橫膈膜一動起來,可刺激自律神經進行調整。   ○ 一哭泣,人體就會切換自律神經的開關。   ○ 針對失敗的反省不要拉得太長。   ○ 跟誰去旅行很重要,小心壓力增加。   ○ 一有貧血,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會更加

明顯。   本書特色     ★ 60秒快速自我檢測表,自律神經失衡指數立即掌握   ★ 發現有相關症狀時,可立即採取的緩解方法不藏私   ★ 自己就可以調理自律神經與體質、荷爾蒙、免疫力之間的和諧   ★ 需就醫時應該看哪一科?專業醫師指引不白跑   ★ 絕對要學會的101種抒解不適症狀的健康自療法!    權威推薦     郭育祥|中華民國自律神經失調症協會創辦人兼理事長     謝瀛華|萬芳醫院副院長     陳豐偉|聯合報、康健雜誌專欄作家

<<資治通鑑>>的史觀-以北魏為例(西元261-534)

為了解決突然畏寒原因的問題,作者王念西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 壹、緒論   史家雙司馬,一為司馬子長,一為司馬溫公。太史公作《史記》,目的是上續《春秋》,乃孔子卒後五百年方得見之,冀望藏之名山,傳諸其人,為風雨名山不朽之盛事,溫公鑑於《春秋》以後,史籍浩瀚,感嘆諸生歷年莫能竟其篇第,畢世不暇舉其大要,立志編一部系統性、扼要性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來解決難題。另外亦要專取國家興衰,維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作為君主治國施政的借鏡,更可作為人人立身、理事、處世的範本。 鮮卑拓跋氏原居於大興安東麓,嫩江上游一帶,在北朝諸國之中,屬於後起之秀,逐漸發展,終成氣候,建立北魏,主持

華北政權近乎百年之久(西元四三九至五三四),並且時時勢逼江南。當時華北先後有十六個以上國家建立,雖然「北魏」不在十六國之內,但是國祚卻長於其他諸國。司馬溫公對於當時華北諸國似乎較厚於「北魏」,《資治通鑑》從鮮卑拓跋氏與中原接觸起開始紀錄(曹魏元帝景元二年,西元二六一),直至西元五三四年分裂為「東魏」「西魏」為止。 貳、《資治通鑑》的修成背景及其過程 一、南北分裂的再現 國史上的南北分裂,首見於西晉懷帝永嘉五年(三一一)六月丁酉,匈奴劉曜陷洛陽,遷懷帝於平陽(山西省臨汾縣)。次年(三一二)秦王司馬鄴即位長安,改元「建興」。建興四年(三一

六)十一月乙未,劉曜再陷長安,遷愍帝於平陽(山西省臨汾縣),西晉亡國。瑯琊王司馬睿即位建康(南京),偏安江東,史稱「東晉」(三一七|四二○),至恭帝元熙二年(四二○)六月甲子,為劉裕所篡,從此,南方先後建立四朝(宋、齊、梁、陳),史稱南朝(四二○︱五八九),包括東晉,總計二七三年(三一七︱五八九)。 隋的統一,歷時二十九年(五八九|六一七)。李唐代隋,國祚二八九年(六一八|九○六)而亡。五代(梁、唐、晉、漢、周)繼之,歷時五十三年(九一七|九五九)。趙宋繼五代而興,統一天下,雖曰「統一」,實際不然,因為南北分裂再度出現。 北宋與遼始終是南北分裂的事實,

而且分裂既成的現象,在太祖時已經顯現,「兩朝初無纖隙,若交馳一介之使,顯布二君之心,用息疲民,長為鄰國,不亦休哉!…上命(孫)全興答書,並修好焉」。從遼與北宋往來的外交公文之中,已見「兩朝」、「二君」、「鄰國」等文字,可見北宋已經認定分裂的事實。而且宋太祖的反應,僅僅是「答書」、「修好」,並無其他。此事發生於宋太祖開寶七年(九七四)十一月甲午,距離宋朝開國僅有十五年,然而,太祖的心態是既然勢不如人,唯有默認既定事實。所以北宋與遼是平行往來,無尊卑上下之分。 二、宋初經筵、史館的設立 宋初延續唐代經筵制度,同時增設講官職務,經筵中講讀史籍比例加重,在宋仁宗

天聖四年(一○二六)五月,正式增列唐史為經筵講讀的對象註 九。而且,宋朝立國之初,有鑑於五代的動盪,武將擁立,時而危及朝政,為了匡正敝政,其國策為「右文崇儒」。所以,宋初大力推行若干文化措施。其中之一,即是整理與編修前代圖籍。唐太宗貞觀三年(六二九),開館修史,宰相監修,影響後朝修史觀念甚大。宋繼唐制,逐漸醞釀成以史館為樞紐,起居院、中書時政記房、樞密院時政記房、玉牒所、日曆所為常置修史機構,形成了系統性的撰述史事的組織體系。起居院的職掌,主要是修「起居注」,按日、按時紀錄皇帝言行。時政記房,負責編撰「時政記」。時政記是紀錄宰臣、樞密與皇帝討論、協商如何處置軍事、賦稅、災癘…等國家重大政事的

基本資料。日曆所,原屬門下省編修院。日曆是修實錄、國史的史料來源,類似尚未潤飾的草稿。玉牒所,屬宗正寺玉牒是編年體史書,類似正史帝紀實錄的編修,是在前帝入宗廟奉祀之後,即擇日開實錄院編修,修成即廢,為臨時性質。實錄院雖然修成即廢,為臨時性質,並非常設性修史機構。可是實錄院因前皇而生,記載的對象是先皇,而非大臣或平民,所以雖稱實錄,實為先帝傳記 三、司馬光、劉恕、劉攽、范祖禹的修定 司馬溫公選用了劉恕、劉攽、范祖禹三人共同撰修《資治通鑑》。三人分工細目如下:「史記、前後漢則劉貢父(攽),自三國歷七朝而隋則劉道原(恕),唐訖五代則范則甫(祖禹)」《資治通鑑》

是一部二百九十四卷的皇皇鉅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西元前四○三),「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起,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九五九)年十二月,「契丹主遣其舅使於唐,泰州團練使荊罕儒募客,使殺之」為止記錄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大事,若是僅憑司馬光一人之力,絕對無法達成。因此,英宗特命司馬溫公「卿自擇館閣英才共修之」,所以,司馬溫公選用了劉恕、劉攽、范祖禹三人共同撰修《資治通鑑》。三人分工細目如下:「史記、前後漢則劉貢父(攽),自三國歷七朝而隋則劉道原(恕),唐訖五代則范則甫(祖禹)」 四、書名的確定與成書大要 宋朝官修諸史中,成就最高、影響最深者,當為推

《資治通鑑》。是書初名《通志》僅八卷,由司馬溫公私撰,書成,上敕命續修。《通 志》八卷,僅撰戰國時期,書成,題名。於治平三年(一○六六)四月奉詔續修,由於史事浩瀚,私家力薄,無法獨修,司馬光請求增 派 「皆習史學,為眾所推」的劉恕、趙君錫的協助,英宗詔許。六、趙君錫因父喪,未赴,由劉攽代之。《資治通鑑》編修步驟,先立叢目, 再修長編,溫公則依長編,加以筆削,成書。 參、資治通鑑對北魏的述評 一、北魏(鮮卑拓跋氏)的起源與南遷 大陸於一九八○年發現嘎仙洞石刻祝文,能使地下史料印

證文獻史料。經過米文平、佟柱國二位學者研究,判定出鮮卑拓跋氏原居地為今大興安嶺東麓,嫩江上游及支流甘河一帶︽資治通鑑︾記述什翼犍之即位及其施政措施。對於此事,︽資治通鑑︾記述遠較︽魏書︾明朗。因為,︽魏書︾為紀傳體,紀傳體以﹁人﹂為主體,以傳記形式出現。可是,歷史事件的出現,絕非一人之力能竟其功,必須多人努力,方能成其就。因此,就紀傳體而言,同一歷史事件,往往散見於其他諸人傳記。不若編年體之︽資治通鑑︾。編年體能將同年發生之大事,收入同一年之中。編年體例,便利後人研讀,能夠明瞭同一時間,發生的不同歷史事件。這些歷史事件,可能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二、北魏立都於平城

鮮卑拓跋氏興起於東北嫩江流域,沿小興安嶺,逐漸南下,游牧於長城以北︵西至河套東至熱河︶。雖然,建都於盛樂︵綏遠省和林格爾︶,仍然未脫草原民族習性。可是,他們越過長城,遷都於平城之後,立即面臨一個完全不同的外在自然環境與文化層次高於拓跋氏的人文環境。因此,北魏執政者對於從未接觸的事務,必須審慎處理,否則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隔闔,可能加深。換言之,拓跋氏為了統治以農立國的中原民族,唯有融入中原歷史潮流之中,方能存活。若要達此目的,拓跋氏尋出一條可行之路,就是﹁自認黃帝之後﹂。既然是黃帝之後,當然與中原民族同出一源,而非﹁異族﹂,所以,﹁入主中原﹂乙事,為之必然。溫公紀錄﹁魏王珪即皇帝…用

崔宏議,自謂黃帝之後﹂原因在此。雖然拓跋氏已經接觸中原農業文化,可是,他們本身無文字紀錄其思維方式及內容,所以,魏主珪另闢新徑,即廣收天下圖籍,悉送平城,以補其不足。拓跋氏以統治者的身份進入中原之後,首要之事,即統治者的地位與尊嚴必須維持。因此,凡是有助於統治者地位不搖者,則列為第一優先。法家主張崇名務實,尊崇君權,恰好順應拓跋氏的觀念。又因當時拓跋氏忙於開疆拓土,而且處於由草原文化轉換成農業文化過程中的初期,所以魏主珪制冠服﹁多不稽古﹂是極自然的事。另外,魏主珪學習漢文化中之政治經驗,卻造成悲劇,即﹁立嫡殺其生母﹂,此一制度影響北魏大位繼承制度極大。北魏自認傳統是沿承漢之後,所以才會師法漢武

帝殺鉤弋夫人一事,未料此一壞榜樣,卻造成日後北魏的官闈悲劇。 三、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一、北魏平夏(北魏太武帝神 四年,西元四三一年) 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四二六︶十月丁巳,正式用兵於夏,於次年︵四二七︶六月,攻下統萬︵陝西省橫山縣西︶。溫公記述這段史事時,不僅敘述統萬之役的前因、經過結果而已,更點明夏亡原因「夏世祖生豪侈,築統萬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廣十步,宮牆高五仞,其堅可以厲刀斧。臺榭壯大,皆雕鏤圖畫,被以綺繡,窮極文采﹂。使得後人讀到此段史事時,能夠獲得若干見識,明白此次戰役為何會如此進行的原因,因而得到印象。溫公採用的方

法是篩選已有的史料,經過整理、修飾,換成新的面貌出現,亦可謂之有了新的生命。 二、北魏平北燕︵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西元四三六年︶   北魏平定北燕︵馮氏︶的軍事行動,遠較平夏︵赫連︶容易,從︽資治通鑑︾的記述即能窺之一二,如:未曾舉行事前參謀會議。溫公以十八條的篇幅紀錄了這段史事。同時為北燕亡於北魏的原因,︽資治通鑑︾作了若干解釋:首為北燕朝政不綱。北魏太武帝的戰略是﹁孤立北燕﹂,方法是﹁遠交近撫﹂,首先﹁遠交北涼﹂。北魏與柔然結為秦晉之好,在近期之內,雙方自然無干戈之憂。再次為劉宋自毀長城。劉宋司空、江州刺史檀道濟,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皆經百戰,諸

子又有才氣,劉宋朝廷既疑且畏,遂於︵劉︶宋文帝元嘉十三年二月︵四三六︶,慘遭冤死 三、北魏平北涼(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西元四三九年) 溫公對於先後亡於北魏的三個國家︵夏、北燕、北涼︶之中,以北涼評價最高,從︽資治通鑑︾記述北涼亡國以後的干事蹟,即可看出。夏與北燕國亡之後,︽資治通鑑︾皆未繼續記述,亦未追記國未亡之前的政績。北涼則不然,不但繼續紀錄亡國之後的事務,更追記從前。北魏對北涼王沮渠牧犍如故,仍為征西大將軍、河西王。牧犍母卒,葬以太妃之禮,為涼武宣王︵沮渠蒙遜︶置守冢三十家,此為繼續紀錄北涼亡後的事蹟。另外,追述北涼若干政蹟,並且歷經北涼立國時期而

未已,可謂之北涼政蹟,延績至北魏。當時北魏崇尚武功,不重文治。中書博士索敞到任十餘年,勤於誘導,肅而有禮,貴遊子弟皆從而學之,常爽置學館於溫水︵岷江上源︶之右,教授七百餘人,從此北魏始見儒風。溫公紀錄此事的深意見北魏以武功平定北涼,但是北涼卻以「文治」平服北魏。 四、北魏孝文帝的南遷及其悲劇 溫公對於北魏孝文帝南遷於洛陽一事,是從比較宏觀的視野面對。從︽資治通鑑︾的紀錄,可以看出溫公以為魏孝文帝南遷於洛陽,是以﹁伐齊﹂為藉口,實則南遷於洛陽。北魏孝文帝南遷的原因是「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風沙常起﹂,所以必須遷都洛陽。當時北魏朝臣公開支持者,可能只有拓跋澄一

人而已。魏孝文帝為了緩和南遷所引起的對立緊張氣氛,在政策上作出相當程度的妥協,希望取得平城守舊勢力的諒解。可是,他沒有成功,太子拓跋恂卻成了犧牲者,被廢,被賜死。平城守舊勢力本來想要藉著太師馮熙之喪,企圖政變,推翻魏孝文帝,擁戴拓跋恂,結果是穆泰族誅、陸叡賜死、元丕貶為庶民。溫公對於穆泰…等人遭誅的評論是以「刑政得失,無此為大」的觀點論述。溫公認為親、故、賢、能、功、貴、勤、賓等八議,位居公卿,若是犯罪,宜於大堂之上,視情節輕重,按照赦、宥、刑、殺四等議處,不應以﹁不信之令,陷人於死﹂。吾人以為﹁臣光曰﹂僅是溫公對穆泰等人遭誅或貶為庶人的觀點,不足以涵蓋北魏孝文帝南遷及其家庭悲劇的全貌。

肆、《資治通鑑》對北魏衰亂原因的述評 一、北魏亂源之一︱佞佛 南北朝時期的形勢是國史上首次的南北分裂,當時佛教在中土流傳,不分南北,不分朝野,近乎狂熱,這種怪異現象,謂之﹁佞 佛﹂,並不為過。佛教的過度發展,造成了政治的動盪、經濟的萎縮、社會的不安,當時有人記載了這段時間的佛教發展史事,例如: 〔梁〕釋僧祐《弘明集》、〔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北齊〕魏收《魏書‧釋老志》等。雖然,﹁佞佛﹂不一定亡國,然而北魏 亡國絕對與﹁佞佛﹂有關,溫公以史實為依據,闡釋﹁佞佛﹂為北魏

淪亡原因之一。 二、北魏亂源之二│宗室與外戚的干政   皇帝身邊最親近的兩派人脈,一為宗室,一為外戚,二者與皇帝之間的關係來源不同,前者為血緣關係,後者為姻親關係。宗室自認與皇帝具備共同的血緣,屬於同根,理應最親,因此,西漢初年右丞相王陵曾言:﹁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雖然此語目的在於防止呂后立諸呂為王,實際上仍然適用於西漢以後的各朝各代。外戚不然,憑藉著﹁婚姻﹂獲得了與皇帝的聯繫,而且關係匪淺,二者為了﹁權勢﹂﹁利益﹂的擁有,絕對無法和平相處,自然就如同翹翹板一樣,起伏不定,西漢如此,北魏亦然。 三、北魏亂源之三︱權臣

﹁權臣﹂自古有之,春秋時代著名者:魯之三桓、晉之六卿、齊之田︵陳︶氏、楚之︵屈、景、昭︶三姓,勢大時往往侵逼公室,最後是田和代齊、三家︵韓、趙、魏︶分晉,歷經戰國、兩漢、三國、兩晉未變,北魏亦然。 北魏政局最後由﹁宇文泰﹂﹁高歡﹂二人主導,其實起源者宜由﹁爾朱氏﹂論起。溫公對於北魏末期諸權臣最早記述﹁爾朱氏﹂,而且上溯先世,故先述爾朱氏。溫公對於高歡的評價是﹁貶﹂而非﹁褒﹂,原因是直呼其名,如同爾朱榮。其次為高歡格調太低,居然是倚附亂民杜洛周起家。溫公記述高歡事蹟,既未書其先世,而是直接述說如何崛起,就此層面而言,高歡低於爾朱榮。再次為高歡出現在《資治通鑑》顯得突

兀,有突然出現的感覺。雖然高歡能夠權傾一時,但是溫公的思維,高歡僅僅是一個﹁有勇無謀﹂的武夫而已,縱然貴為北魏的丞相、柱國大將軍、太師,可是內無策士為之籌謀,外無武將為之衝鋒陷陣,若是與相同時代的另外一人﹁宇文泰﹂相比,溫公以為高歡比不上宇文泰。 宇文泰於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西元五三四︶八月,迎孝武帝入關,十月,高歡立年僅十一之清河王世子元善見為帝︵孝靜帝︶,丙寅,孝靜帝即位洛陽東北,改元﹁天平﹂,自此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 伍、司馬溫公的大一統史觀 一、孰是正統?孰是僭位? 溫公置身的環境與南北朝的時空環

境類似,都是南北分裂,因此編撰編年體的《資治通鑑》時,立即面臨了棘手的難題,就是以曹魏、晉、宋、梁、陳的年號為主,或者以符秦、北魏、北齊的年號為主。溫公以為天下分裂之時,撰編年史必須以歲、時、月、日為軸,將史事依照時間先後,條列記入,於是漢傳至魏,晉受之魏,宋齊梁陳四朝又接晉而陸續下傳,所以《資治通鑑》採用晉、宋、齊、梁、陳五朝的年號,而不用北朝的年號,以致於錄用年號的為尊,不用的為卑。   《資治通鑑》是編年體史書,編纂方式為因年紀事,然而,朝代的替換模式是相承授受,溫公為了紀錄分裂時期的史事,必須採用某一朝的年號,而不用另外一朝的年號,其目的彰顯了歷史的連續性,換言之,

若以時間層次而言,展現了環環相扣的景象,永不斷裂。 二.北魏與宋齊梁三朝的使節交聘 北魏如何篩選中原族望作為行人,有著一定程度的標準,其中原因之一為他們擁有先天的獨有的特殊條件,即是具備了足以誇世的譜系。換言之,士族子弟從小的生活形態是異於平民百姓的優渥性,自然能夠陶冶出有別於布衣出身的應對、機辯等等才華。因此北魏不得不擇用豪門巨室子弟,聘於南朝,使之悠游於建康官廷時,一展長才,為之增添光彩。由於代表北魏的行人,不僅身負國家賦與的重任,同時尚須兼顧國家顏面,不得使蒙羞。所以聘使若是失儀於南朝,回國之後即受處分。南朝北朝學術源流的差異性,也會造成爭端。北魏

孝文帝太和十四年(蕭齊武帝永明八年,西元四九○)九月癸丑,魏太皇太后馮氏殂。齊武帝永明九年(西元四九一)二月以散騎常侍裴昭明、散騎侍郎謝竣如魏弔喪,欲以朝服行事。四月,魏員外散騎常侍李彪聘齊,辭樂。南朝與北朝對於喪義解釋的不同,南北行人為了國家的榮辱,因此引經據典,據理力爭,目的是不使自己國家蒙羞: 陸、結 論 溫公對於鮮卑拓跋氏的稱謂視其國力起伏而定,如「代王什翼犍」、「魏王珪」、「魏主珪」。自劉宋武帝永初元年(四二○)起,逕稱「魏主」或「魏帝」,進而直接稱帝(魏高宗拓跋濬),不再稱呼北魏君主名諱。北魏敬宗永安三年(西元五三○)十二月壬寅為汾州刺史爾朱

兆囚於洛陽永寧寺。甲寅,兆遷敬宗於晉陽(山西省太原市)。甲子,兆縊敬宗於晉陽三級佛寺。次年(西元五三一)二月己巳,司州牧爾朱世隆立廣陵王元恭為帝,即「節閔帝」。此時北魏朝政已入權臣「爾朱氏」之手,而且南北國力相當,無法統一江南,既然如此,必須承認事實,所以溫公特書:「魏詔有司不得復書偽梁」的意義在此,凸顯北魏國勢已近窮途末路,因為三年之後(西元五三四),分裂為「東魏」「西魏」。   北魏國勢以孝文帝朝為分水嶺,孝文帝以降,國勢日下,盛世不再,終至分裂,分析其中原因,衰源有三:一曰「佞佛」,二曰「宗室與外戚」,三曰「權臣」。 北魏政局衰敗的原因,吾人歸納約

有三項:佞佛導致社會的不安;宗室與外戚的爭權,造成權臣獲利,遂於西元五三四年分裂為「東魏」「西魏」。 分裂時期的特點之一,即分裂政權的雙方,皆自認是「正統」可惜均無法定天下於一尊,所以都不是正統。但是正統觀念直接注入中國政治思想,形成放諸四海皆準的準則。國史上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獲得政權以後的首要之務,即自封正統,其目的在得到合法的統治地位。政治上的正統之爭,直接左右了史家修史時的正統之辨,不過可以由此尋出史家的思維脈絡。宋儒特別重視正統論的原因,除了自身處於分裂環境以外,恐怕與民族自卑感作祟有關。宋朝自從開國以後,未曾收復燕雲失地,澶淵盟後(宋真宗景德元年,西元一○○四),

納幣議和,不思北伐,反而忙於偽造天書、東祭泰山等的不切實際的舉動,其心態可以解釋為當時天有二日,地有二主,可是為了粉飾宋承天命,必須自我貼金、自找台階一番,正統論為何大興於宋代的原因之,可能在此。溫公修《資治通鑑》的窘境必須突破,就是如何釐清正統淵源,南北朝時期為何採用南朝正朔,恐怕只能用「不得不」三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