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師出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社工師出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MelodyWilding寫的 相信你自己:拋開內心小劇場,才知道自己有多強!獻給高敏人的職場逍遙指南 和黃應貴王增勇 王信翰Ciwang Teyra黃炤愷 鄭又維 Lahok Ciwko謝宛蓉 萬尹亮 張正衡的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社會工作師」證照考試推薦書單 - Azumin - 痞客邦也說明:雖然之前考社會工作師證照已經是4或5年前的事情,但因為當時很幸運考了全國第8名,所以到現在還是會有學弟妹詢問是否有推薦用來準備社會工作師證照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方舟文化 和群學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洪莉竹所指導 張榮杰的 大專院校學生接受精神醫療轉介之經驗敘說研究 (2020),提出社工師出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轉介、學校輔導、精神醫療。

而第二篇論文玄奘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楊立華、邱英芳所指導 黃菊燕的 家暴倖存者心理與社會歷程之敘說探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敘說、家庭暴力、創傷、復厡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社工師出路的解答。

最後網站考大學:社會工作科系學什麼? - 大學問則補充:社工系的畢業出路很廣,通常受僱於各公私立社會福利機構、醫療單位、企業組織、基金會的社工員;也可考取社會工作師執照,自行開業或受僱為社會工作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社工師出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相信你自己:拋開內心小劇場,才知道自己有多強!獻給高敏人的職場逍遙指南

為了解決社工師出路的問題,作者MelodyWilding 這樣論述:

☆ 你的敏銳與抱負,是無庸置疑的天賦! ☆ ☆ Apple Books 2021年5月最佳書籍! ☆   破解完美主義的優等生迷思,學會相信自己的判斷 把隨時想嚇你一跳的「自我懷疑」,一腳踹到九霄雲外!     ○行動或做決定前很需要時間思考?   ○犯錯時總是嚴厲批判自己?   ○總是很在意別人的回饋與批評?   ○發現自己很難劃清界限?     ▎備受肯定卻還是懷疑自己,當心「自毀型性格」!   對自己的情緒、周遭環境以及他人行為高度敏感,既可以是通往成功的關鍵,也可能導致你對所有事情都過度思考、過度操勞,不只讓你工作表現下滑,陷入不良決策的惡性循環,更會影響身心健康,傷害你所珍視的人

際關係。     現在,該是「相信你自己」的時候了!劃出人際界線,轉化負面情緒,讓日子過得更開心,職場表現更給力!     ▎快速檢核!你也是「高敏感鬥士」嗎?   檢視以下10項特質,看看你是否也有著一顆敏感鬥士心:     □我深思熟慮,行動之前一定再三思考。   □我的心裡有一個全年無休的自我批評家。   □我總是能真誠地同理他人。   □我能比別人更早感受到衝突的發生。   □我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淹沒。   □我非常努力,充滿企圖心。   □我曾因過勞/倦怠感而陷入掙扎。   □我發現為自己的時間設下界線很困難。   □我是個完美主義者   □我常常陷入「分析癱瘓」(過度思考分析導致

無法行動或決策)的狀態。     如果你在10項之中符合6項以上,請很有自信地稱自己為「高敏感鬥士」吧!其實你深具以下6大潛力,只是不知道如何有效發揮而已:     ➤敏銳感受(Sensitivity):擅長處理複雜訊息,直覺準確無比   ➤周密思考(Thoughtfulness):善於反思,規劃周到又充滿創意   ➤富責任感(Responsibility):做事可靠,深獲所有人的信賴   ➤內在驅力(Inner Drive):追求精益求精,工作表現總超乎預期   ➤高度警覺(Vigilance):能發覺環境微妙變化,及時應對問題   ➤豐富情感(Emotionality):真誠且善解人意,總

是充滿靈感     ▎高敏感不是絆腳石,是發揮潛力的關鍵鑰匙!   人類行為專家、註冊社工師暨高階主管教練──美樂蒂.懷爾汀,過去十年來都在協助像你一樣的「高敏感鬥士」。本書中她運用數十年的研究及自身協助客戶的經驗,提供基於神經科學的有效策略,透過獨家的「STRIVE特質平衡輪」,幫你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並充分發揮潛力!     實踐書中提供的具體步驟,將有效幫助善解人意且認真努力的你,擺脫壓力、完美主義與自我懷疑,重拾專業自信,做出高效領導,並且學會:      ➤找回自信,克服冒牌者症候群   ➤勇敢發聲,讓你堅定採取行動   ➤建立韌性,從挫折中迅速恢復   ➤享受成功,不必犧牲幸福生活

    【適讀對象】   ✓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容易被他人影響的高敏感族。   ✓工作壓力過大、深感自己陷入過勞或職業倦怠者。   ✓常常想太多、很難建立界線、或容易過度付出者。   ✓想幫助他人的社會工作者、諮商人員、職場教練。   真心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王雅涵 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張瀞仁 《安靜是種超能力》作者   蘇予昕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學者、作家齊聲力薦     每個組織裡都需要有高敏人,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其中,「高敏感鬥士」們更是適合在團隊組織中發揮,他們能夠身居高位,也能夠獨立作業。   本書是一份精美細膩

的成長藍圖,專為在職場中追求成長茁壯的高敏感鬥士而寫。──伊蓮.艾融(Elaine Aron),暢銷書《高敏感族自在心法》作者     充滿開創性與洞察力,本書是每一位敏感、內向的專業人士必備讀物,懷爾汀出色地為你提供了工具,讓你重拾自信並成為最好、最有力的自己。──蘇珊.坎恩(Susan Cain),暢銷書《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在這個不斷敦促我們要做得更多、更多的世界,我們中有許多人總感覺自己不夠好或不夠聰明。本書將帶你走上一趟自我發現的溫柔旅程,提供你所需要的工具與鼓勵,領你走出你死我活的激烈競爭,重新找到身而為人的價值。懷爾汀是我們頭腦裡都需要的聲音,引導我們為更充實的生活,做

出更健康的選擇。──羅意絲.法蘭柯(Lois P. Frankel),《乖女孩賺不到大錢》作者     本書是一本實用、體貼且令人耳目一新的指南,教你設定你所需要的個人界線(並以之為榮),來達成個人與專業上的充實成就。這是每個想讓自己壓力更小、成就更高的人都必須一讀的書。──莉茲.佛斯蓮(Liz Fosslien),《我工作,我沒有不開心》作者     懷爾汀要傳達的訊息──相信你自己──真的再重要不過了。──茱莉亞.卡麥隆(Julia Cameron),《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作者   高敏感鬥士現身說法     為了成功,你可以選擇累得要死,或者讀讀這本書。書中引人入勝的策略、實用訣竅與

練習,能夠幫助每個高敏感鬥士在工作中表現出色,職涯之路更上層樓。──雅莉珊卓.卡沃拉克斯(Alexandra Cavoulacos),繆思職涯網(The Muse)創辦人     對卓越不凡的期待導致了更多的工作壓力,以及激增的冒牌者症候群。在這本書裡,作者用同理心一步步引導你並提供萬無一失的策略,讓每個人都能克服自我懷疑,重拾自信。──喬金妮.黃(Georgene Huang),神仙老闆(Fairygodboss)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我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總是不自覺點頭。本書幫助我們覺察那些使我們成為『高敏感鬥士』的特質,並提供工具來評估它們是為我們所用,或使我們筋疲力盡。如此一來,我

們就能懂得將精力用於成為我們渴望成為的人。──法蘭.豪瑟(Fran Hauser),新創投資人、《柔韌》作者     和美樂蒂的合作,讓我有勇氣把我的敏感特質轉化為超級優勢。我把這本書送給了團隊裡的每一個人。對於每個感性、富同理心,且既想成功又希望少點壓力的領導者或專業人士而言,本書是必讀之作。──克勞德.席爾佛(Claude Silver),范納媒體(VaynerMedia)主心長(Chief Heart Officer)   媒體書評,一致推崇     關於克服冒牌者症候群並運用更直接的溝通來增加自信的無價課程。如果你曾因那些刻薄、愛炫的人而感到被欺負擺布或相形見絀,你會愛極這本超有用的書

,且再也不會覺得「你太敏感」是一種侮辱。──Apple Books選書推薦(2021年5月最佳書籍)     對於高成就者而言,本書既是對敏感能力的同理探索,也是徹底掌控它的可行指南。──麥肯錫書評(McKinsey on Books)     懷爾汀向那些對自己的感受相當敏銳的高績效專業人士傳達了一條重要訊息:別讓情緒妨礙你的成功。──TD雜誌(TD Magazine)     從壓力談到完美主義、從自我懷疑談到冒牌者症候群,美樂蒂.懷爾汀這本充滿力量的著作就是要來幫助我們卸下那些阻礙我們在工作上取得成功的負擔。在這本書裡,你將建立起一套工具,幫你找回自信、勇敢發聲、建立韌性並享受成功,更能

做自己!──美國流行娛樂媒體PopSugar

大專院校學生接受精神醫療轉介之經驗敘說研究

為了解決社工師出路的問題,作者張榮杰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案主在學校諮商與輔導中心,接受精神醫療轉介之經驗,以及案主接受精神醫療轉介後,對他們帶來的影響為何。本研究邀請四位曾在就讀大學或研究所時期,使用學校輔導中心資源後,透過輔導中心之心理師,轉介至精神醫療機構,並且接受至少一次看診之研究參與者。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以敘說研究法「整體-內容」進行資料分析,針對每一位研究參與者的個別敘說文本進行分析後,再做跨個案的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一、案主在學校諮商與輔導中心,接受精神醫療轉介之經驗:(一) 轉介的發生與促成:案主接受轉介建議的思考與擔憂。(二) 與不同專業人員的互動:對於不同專業人員的建議與介入感

到矛盾,也對於對專業人員揭露自己的想法感到擔憂。(三) 網路與外部的訊息,影響案主轉介過程的行動。(四) 回到日常生活,案主害怕他人的不理解與眼光,也因此擔憂讓他人知道自己看醫生的事實,但案主其實期盼能被對方理解。(五) 案主因為日常生活情況的轉變,以及由不同專業人員的幫忙,而感受到身心狀態的改善。二、 案主接受精神醫療轉介後,對其帶來的影響:(一) 藥物的介入,引發了案主生理、心理與生活上的各種變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改變案主對藥物的想法。(二) 醫師具體明確和令人安心的溝通方式,及其正向態度,讓案主有更正向的就醫態度,與更明確的就醫行動。(三) 診斷讓案主感覺更了解自己,也知道要如何

與他人說明自己的狀況。(四) 診所的整體環境與醫護人員的態度,建構案主的就醫體驗,從而影響案主是否抗拒就醫。(五) 轉介引發案主的生活周遭的人的負向感受與觀感,進而影響案主的感受。(六) 案主對轉介的解讀,會影響案主如何面對心理師。 本研究重要發現: 從案主的視角來看轉介,關注在「個人特質與狀態」與「互動關係」,從而建構他們整體的轉介經驗,故本研究提出「案主接受精神醫療轉介之經驗歷程圖」。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對轉介者、精神科醫師、案主、案主生活周遭的人與社會大眾、網路使用者,以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

為了解決社工師出路的問題,作者黃應貴王增勇 王信翰Ciwang Teyra黃炤愷 鄭又維 Lahok Ciwko謝宛蓉 萬尹亮 張正衡 這樣論述:

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 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臺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在新自由主義化下,個人從緊密的面對面互動人際關係與既有的社會組織之中解放後,傳統社會運動所強調的街頭遊行示威、抗爭暴動等,激烈好鬥的抗議或革命之重大衝突,依然存在而一樣引人注目,但在當下日常生活中所看到以較和平手段、小尺度的社會改良活動,乃至於消極的無言抗議,相對於過去可說愈益頻繁,也對社會產生不同程度、不同面向的改革。雖然這類活動群體消消長長、人員來來去去,往往缺少傳統作為社會改良制度的社會運動所具有之穩定性與持久性,但更符合當代人多重或破碎的自我、人內心深處具有革命本質的慾望,以及由參與過

程的生命經驗來從事自我重構而創造或發現更深、更廣、更遠的視野與新知識,來面對這個新時代。這些看似平凡的活動,反而更能與當代正在發展中新的社會組成方式相應,也涉及對於過去傳統社會運動學說所假定社會與個人對立的本體論之挑戰,更隱含未來新知識發展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黃應貴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特聘教授,目前在清華人社院正在推動「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長期研究計畫。長期從事台灣原住民中的布農族研究,著有《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人類學的評論》、《人類學的視野》、《布農族》、《台東縣史‧ 布農族篇》、《「文明」之路》三卷等書

,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空間、力與社會》、《時間、歷史與記憶》、《物與物質文化》、《21 世紀的家:台灣的家何去何從?》、《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21 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 與陳文德合編)、《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 與鄭瑋寧合編)、《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下的族群性》、《政治的消融與萌生:新自由主義國家的治理效應》(與林開世合編)、《主體、心靈、與自我的重購》等書。 王增勇   多倫多大學社工博士、哥倫比亞大學社工碩士。現任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行政院轉型正義委員會專任委員、Pres

ident of WG06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主張社工必須成為社會改革的動力,透過批判典範的建制民族誌或敘事行動研究取向,鼓勵基層社工發聲。九二一地震後進入台中和平大安溪沿線部落從事災後重建工作,並開始致力原住民社會工作的發展,強調原住民社工必須從原漢殖民歷史理解原住民議題,並以解殖做為為社工實踐的前提。關切的原住民議題從災後重建、家庭暴力防治、飲酒問題的文化介入、到幼兒托育與長期照顧政策對原住民的社會排除,目前以原鄉長照為研究主軸。曾任臺灣社會研究季刊主編、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

長、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副董事長、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露德協會理事長、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聯盟協會常務理事。 王信翰   現任花蓮縣花蓮市國褔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管理員。曾任臺北醫學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計畫助理。目前生活在花蓮的撒固兒部落,透過工作關切及參與原住民族部落的長照與發展議題實踐。 Ciwang Teyra   成長於原漢雙族裔家庭的太魯閣族,來自花蓮Tkijig 部落。美國華盛頓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含原住民族多元性別、原住民族健康與照顧、歷史創傷、歧視與韌性等課題。參與在原住民族與多元性別相關的人權團體,致力於倡議原住民

族與多元性別權益。 黃炤愷   台北人,於都會家庭出生長大,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關心原住民族議題,近期研究課題包括原住民族同志生活處境、原住民族復原力、原住民族照顧、健康不平等以及新自由主義下的社區工作。 鄭又維   高雄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Lahok Ciwko   大臺北出生成長,原漢雙族裔背景的阿美族。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生。大學期間於臺大原聲帶社擔任社長,啟發自身族群意識。現關注且參與原住民族相關議題。 謝宛蓉   臨床社工師,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社會工作所博士生。研究領域為心理創傷復原處遇以及創傷後成長相關研究

。 萬尹亮   東海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曾任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副教授,英國University of Essex 社會學博士。他本來唸經濟學,後來在社會學找到樂趣,發現了多元視角和方法可以更深刻的理解經濟和市場。因此他的研究專長是從消費的角度思考社會變遷和經濟的另類可能。他以消費政治的研究開始,提出這樣的問題:東亞消費社會的形成與這個區域的政治經濟發展有何關聯?他用日本的消費合作運動、中國的打假鬥士和愛國網民,台灣的消費者保護和倫理消費行動,來凸顯在快速的經濟轉型過程中,民主、威權和民主轉型等政治脈絡如何建構出特定的消費者概念及市場制度。近年他轉向消費最核心的一環,食物,研究台

灣和中國於2010年前後興起的另類食農網路。他用消費實作理論,解釋農夫市集的社群怎樣改變消費者日常的購買和飲食行為。接著,他以社會團結經濟的角度,分析消費者和農友如何用新媒體、交易規則和平台來協調市場實作。他最新的研究則進一步探索消費道德論述如何成為另類市場的基礎,檢視台灣如何學習日本「提攜」和「生活者」的論述,台灣又如何影響中國的消費合作社。他的研究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Cultural Sociology、《文化研

究》、《台灣鄉村研究》等刊物。 張正衡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社會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長期關注日本社會與文化之發展,研究興趣包括社區研究、物質文化、城鄉發展、當代理論等。著有〈根莖狀的社區:新自由主義下的日本地方社會〉、〈非地方的地方性?一個關於機場的當代人類學〉等論文。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的平庸之處出發,透過民族誌的觀點對當代日本社會生活進行整體論式的探索與檢視,希望將來能對當代人類學的知識構築作出些許貢獻。   導論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黃應貴 第一章 跟著老人一起生活:撒固兒部落文健站工作者實踐文化主權的解殖歷程/王增勇、王信翰

第二章 原住民同志運動者的現身與抵抗/Ciwang Teyra等 第三章 來自產地的精神糧食:雲林食通信的食物、實作和經濟過程/萬尹亮 第四章 寓居中的地方主體:日本地域營造運動的過去與未來/張正衡 作者簡介 序   正如「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叢書已出版的其他論文集,這本論文集是由第八單元「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的活動而來。因疫情的影響,這單元的講論會活動被迫由上學期延到下學期,集中在四個月內舉行完畢(2020.3.7-2020.6.20),共有九篇論文。與會者隨即在同年七月三十日及七月三十一日兩天,在清華人社院舉辦正式的學術研討會,邀請其他相關的學者一同討論,並因疫情的關係採閉門式會

議,以控制人數,沒有對外開放,僅被邀請者參與。雖然這些論文已經過講論會時的討論,每次都是由一位參與者報告個人的研究,再由其他參與者提問切磋。但這次因疫情的關係使時間被壓縮的情形下,每篇論文由講論會到正式研討會的有限時間內,論文修改的程度較少,以至於研討會結束後繳交修訂過的論文送審時,情況遠比以往其他單元的狀況不順利。以至於有五篇論文,因主題不符、無時間修改、或難以符合審查者的修改要求等等不同的原因,最後都撤稿。僅剩的四篇論文中,有些幾乎是重寫,或經過第三、第四稿才通過,不僅作者辛苦,審查者也特別辛苦。在此,筆者特致謝意。因筆者原本以為這單元已無法出版,最後依靠作者、審查者的努力,以及筆者不斷的

鼓勵,終究有了意外的成果。   這單元一開始的主要參與者,有三位社會學者,兩位社會工作學者,一位在大學教社會實踐方面的教育學者,一位是參與社會運動的主婦,一位是有名的推動有機耕作及農夫市集的農業專家,僅有一位是人類學者。可見這單元參與者背景之複雜,也使得這單元討論的焦點不易集中,更增加了編輯成書的困難,也迫使筆者得花更大的力氣來寫導論,但也使筆者的收穫,不下於上個單元的導論〈主體、心靈、與自我的重構〉一文。   無論如何,這本書最後得以出版,除了得謝謝過程中參與的不同學科背景的作者外,也特別謝謝那些在這論文集發展不同階段的參與者及評論與審查者的貢獻。他們是:王增勇、李丁讚、李天健、Ciwa

ng Teyra(李美儀)、呂玫鍰、吳介民、邱花妹、邱才嘉、周碧娥、林文玲、林益仁、林開世、林津如、施淳益、陳玉美、陳怡君、陳玠廷、黃郁茜、黃宣衛、彭桂枝、萬尹亮、張正衡、張瑋琪、董時叡、劉華真、鄭依憶、鄭瑋寧、蕭冠祐等人。而在推薦講論會主講人時,李丁讚及周碧娥的意見特別有助益,在此僅致謝意。至於清華人社院副院長兼學士班代理主任王俊秀教授所提供的經費支援,以及學士班蘇家瑩秘書、計畫助理莊若慈、研討會助理楊钎玉、張翊、黃建華等等所提供的後勤支援更是不可少的。而群學總編輯劉鈐佑及楊思祺編輯在出版上的貢獻與支持,在此一併致謝。   黃應貴  敬上   參、研究發現一、    覺醒的起點:我不是

老師,你也不是學生!撒固兒文健站執行初期,完全依照政府規定運作,活動規律、參與率高、課程內容豐富且結構化,教案與個案記錄完整,受到政府高度肯定,每次評鑑都獲得特優的評價。工作者在執行第三年開始質疑這樣的作法是不是老人家需要的?在驚覺自己所上的課只是自己的想像,而跟老人家毫無關係,讓逸偉姐震驚,甚至「無法原諒自己」,這個斷裂成為文健站轉變的起點。曾經是幼教老師的逸偉姐如此回憶這段「老人在課程中消失」的過程;我前兩年都是安排所謂的「課程」,我就是站在上面拿麥克風講話的人。…整個前面兩年所有的課程都是我在上。可是在上的時候,我自己也有感覺說,老人家坐在這有點行屍走肉。他們來到這邊,不是因為我上課,絕

對不是因為我。這兩年下來,我覺得並不是我的課程好。我的敏感度告訴我,不是我的課好,一定是有他們想來這邊的原因。那時候我也很少跟他們聊天,我忙得要命。…沒辦法跟他們聊天,沒辦法知道他們的需求。第三年開始我才覺得不能這樣。…我就開始找老人家聊天,語言不通,還是硬聊。我用心電感應,跟他們用心電感應硬聊。慢慢知道,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我沒有一樣都有做。我沒有做一樣,一樣都沒有。第三年,我那時候我有點不能原諒自己,覺得我怎麼那麼糟糕,太糟糕,竟然他們要的東西我沒有給他們。我竟然沒有讓他們快樂。好像只是我設計的很爽而已。這段經驗很清楚地看到國家政策是如何讓工作者遠離部落老人的日常生活,逸偉姐以「老師」的身

份,忙於規劃「教案」,填滿文健站的活動時間,但教案內容反應的是文健站/國家的想像,而不是與老人有關的部落生活。因為他做為老師,忙於將「知識」交給學生/老人,老人於是成為知識的客體,而無法成為知識生產的主體,於是擁有原住民知識的老人在課程的場域中再次被消音。

家暴倖存者心理與社會歷程之敘說探究

為了解決社工師出路的問題,作者黃菊燕 這樣論述:

面對家暴的衝擊,受虐者陷於孤立無援的狀況下,易發生精神疾病症狀;而家庭支持或心理治療可舒緩負面效應。創傷並不會完全遺忘而消失,但能夠面對事實,受到家庭暴力和缺乏家庭溫暖的兒少,易伴隨情緒上之困擾,難以控制自己的心情,在情感上感到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逃避、低自尊、及憤怒,在人際互動上,有退縮與不知如何與人相處的困境,會感到孤寂與不被瞭解。創傷經驗影響兒少人格發展,倖存者也容易複製上一代的生命歷程。本研究之敘說是探究還原生命歷史與社會脈絡,說明啟蒙助人專業之動機與助力。本文敘說探究四個面向:家庭暴力對家庭之影響、失功能家庭對兒少身心創傷之作用、治療至療癒之歷程、和生命意義與價值之探索。敘說結

果說明,心靈創傷來自失功能的雙親;失功能家庭之兒少,依然擁有潛能、力量及復原力,甚至有同理心之特質;歷經家暴與創傷之打擊,倖存者對未來仍懷有希望與目標,從受助者走向助人者。關鍵字:敘說、家庭暴力、創傷、復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