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細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真細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ichardDawkins寫的 祖先的故事:前往生命初現地的朝聖之旅(套書,上下冊不分售) 和儲炬等的 現代工業發酵調控學(第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古細菌真細菌 - 名師課輔網也說明:古細菌跟真細菌的差別? ... 反應、鞭毛的成分和形成過程、核糖體rRNA的基因排序,都與真細菌不同。 ... 古菌的DNA會纏繞組織蛋白,與真核生物相似。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馬可孛羅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 楊茱芳所指導 李宸輝的 受三氯乙烯污染場址之甲烷氧化菌馴養暨三氯乙烯好氧共代謝之研究 (2019),提出真細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好氧共代謝、三氯乙烯、甲烷氧化菌群、甲烷單氧氧化酵素、Microtox。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所 洪俊雄所指導 江堉誠的 添加中間產物一氧化氮對厭氧氨氮氧化系統的影響 (2019),提出因為有 厭氧氨氮氧化、中間產物、一氧化氮、微生物菌群結構的重點而找出了 真細菌的解答。

最後網站真細菌- 食品科技- 英文翻譯 - 三度漢語網則補充:中文詞彙 英文翻譯 出處/學術領域 真細菌 eubacterium 【生命科學名詞】 真細菌 eubacteria 【生命科學名詞】 真細菌界 Eubacteria 【生命科學名詞】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真細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祖先的故事:前往生命初現地的朝聖之旅(套書,上下冊不分售)

為了解決真細菌的問題,作者RichardDawkins 這樣論述:

全面理解生物學發展,從現在回溯至生命起源 《自私的基因》、《盲眼鐘錶匠》作者理查‧道金斯 企圖大一統演化生物學之磅礡力作! 入圍2005年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 《祖先的故事》為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理查‧道金斯的力作,可說是他博大精深生命起源觀之集大成。 研究生物演化時,通常容易受到兩大思維傾向誘導:試圖尋求某種歸納模式以解釋歷史重演的規律,或者斷定「當下」即是最佳狀態,過去一切乃吾人今日成就之基石,我們藉由習得過往教訓而向更加進步的方向前進。然而,這類思考模式將導致誤解,以為人類就是生物演化進程的最終結果,而且進化程度比起其他物種更高。道金斯認為,這實為人類過於優越自負的後見之明。

道金斯採取了嶄新方式重述生物演化過程──以任何一種現存生物為起點,往更古老的年代回溯,各個物種都將在某個時間、某個地層年代交會。例如人、貓、狗、牛、羊等,將交會於「原哺乳類動物」;而原哺乳類動物、囓齒動物、脊椎動物等,也將溯祖於「會合點」。如此追溯下去,就能找到這些物種的共同祖先。 受到喬叟《坎特伯里故事集》所啟發,道金斯將此過程比喻為「朝聖」。從人類自身開始回溯,一路上會不斷遭遇其他「朝聖者」物種,最終將交會在數十億年前的一個共同祖先,那便是所有生命的起源。在本書中,讀者將看到各個物種講述約40則會合點故事,向讀者揭示物種演化譜系以及令人驚嘆的共祖復原圖像。 現在,就讓我們踏上往四十

億年前遙遠時空邁進的朝聖之旅,朝聖者隊伍將逐漸壯大,在旅途終點,我們將一窺遺傳起源之奧祕。 【國際書評】 ★文字優美……道金斯的描述引用了從過去到現在一系列生物學家的觀念。沒有其他書能像這本一樣,完整給予人們上個世紀演化科學家的思維活力與多元主義的印象。幾乎在每一頁都舉例證明了自然界的不可思議與豐饒,提供了非凡的洞察力。 ──約翰.康維爾(John Cornwell),《週日泰晤士報》 ★站在思想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本書與英國頂尖的公共知識分子同等重要。這些論點的嚴厲磨練就跟道金斯給我們的印象一樣。 ──馬特.瑞德利(Matt Ridley),《衛報》 ★這是有關演化最豐富的記載之一……朝

聖者的故事以愉悅且出人意料的方式緩步前行,道金斯精采絕倫的文字像爆竹般一一釋放。他非常擅長解釋科學問題,讀者不僅僅可以學到作者自身專長的演化生物學,還可以從中輕鬆學到從數學到宇宙學的相關知識……《祖先的故事》內容規模超乎我們想像。 ──克萊夫.庫克森(Clive Cookson),《金融時報》 ★《祖先的故事》是一場朝聖之旅。道金斯在這裡的主題是生命的歷史……你永遠無法忽視,我們正在這裡討論的,事實上就是我們自己的家譜……我讀過的書當中沒有一本可以帶給我如此眼花撩亂的感受,遠古演化或是所有生命如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及其帶來巨大且奇妙的變化。精細程度遠遠超過幾年前我們所能想像的樣子……道金斯的

文字細緻清晰,絕對不存在模糊性,在給定的時間和思想上,如期完成最錯綜複雜的段落。 ──羅伯特.漢克斯(Robert Hanks),《每日電訊報》 ★這位偉大的演化論者,完美呈現一場新的生命紀事。 ──《經濟學人》(Economist) ★這本書該獻給所有聰明的年輕人,鼓勵他們著手探索世界。它會激發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敬畏之情,並且向他們證明,世界的魅力取之不盡。 ──安東尼.丹尼爾斯(Anthony Daniels),《週日電訊報》 ★道金斯先生憑藉歡欣鼓舞的技巧帶出史詩般的貢獻,從不會對通俗的貪婪之神犧牲自己論據的複雜性。 ──丹.科爾韋爾(Dan Colwell),《華爾街日報》 ★《

祖先的故事》實現了幾乎不可能的事:使生物學(不是生物化學、大腦科學或賞鳥活動,而是整個生物學)再次變得有趣。 ──史蒂夫.瓊斯(Steve Jones),國際期刊《刺胳針》 ★《祖先的故事》是一本大膽創新的論述、一部不朽之作,帶我們回到這個星球物種起源的時候。 ──迪克.阿爾斯特倫(Dick Ahlstrom),《愛爾蘭時報》

真細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建議開啟 4K 畫質 達到高品質觀影享受

✨ 就是要循環才有用啦 ➥ https://bit.ly/3mtwGnp

===============================================================

空氣清淨機品牌不斷推陳出新,業界有名的龍頭大概就 Dyson 戴森、Panasonic、DAIKIN 大金、Coway 等等。acerpure cool 比其它品牌晚一點出發,當然更應該帶著更好的清靜能力和使用體驗,才能在疫情下的這波空氣清淨機熱潮下生存。

acerpure cool 主打循環扇結合空氣清淨機,其實近幾年循環清淨扇也漸漸崛起,但能做到 360° 旋轉的品牌根本沒幾間,重點是循環扇到底有沒有助於空氣清淨,如果沒有那附了也只是噱頭。到底好不好用,就讓 Vivi 我先幫你們實測一番!
https://bit.ly/3mtwGnp

===============================================================


::: 章節列表 :::
➥ 實測比較
00:00 有循環有厲害?
00:34 循環扇 vs 電風扇
01:08 真心不騙實測
01:59 四合一濾網
03:30 分貝實測

➥ 外觀規格
03:55 一起來開箱
04:44 LCD 面板
05:09 操作指令
05:57 循環風扇
06:27 APP 介面

➥ 產品比較
07:31 acerpure cool vs Coway

➥ 最後總結
08:56 最後總結


::: acerpure cool 2 合 1 空氣循環清淨機 規格 :::
商品型號:AC551-50W
商品顏色:霧白色
商品尺寸:253 x 253 x 850mm
商品重量:6.34kg
額定功率:65W
額定電壓:110V / 60Hz
CADR:307m³/h
適用面積:7 - 14 坪
濾網構造:四合一 HEPA 濾網
(前置防護濾網、淨防護抗病菌塗層、HEPA 濾網(H13 等級)、活性碳除臭濾網)
過濾等級:99.99% PM0.3
過濾物質:病毒、甲醛、尼古丁、PM2.5、細菌、灰塵、毛髮
負離子濃度:1,388 萬 / cm³
智慧感測器:氣體感測器 ( VOCs )、懸浮微粒雷射感測器
循環扇送風距離:12m
產品馬達:DC 直流馬達
特色功能:兒童鎖、睡眠模式、定時功能、Wi - Fi 遠端遙控(acerpure Life)
耗材價格:NT$1,200
產品產地:中國
保固年分:一年
建議售價:特價 NT$9,990 ( 原價 NT$10,900 )


不要錯過 👉🏻 http://bit.ly/2lAHWB4


--------------------------------------
#acerpurecool2合1空氣循環清淨機 #acerpurecool #acer #acerpure #2合1空氣循環清淨機 #AC55150W #宏碁 #空氣清淨機 #清淨機 #空淨機 #循環扇 #循環清淨機 #循環空淨機 #清淨循環扇 #CADR #HEPA13 #HEPA13濾網 #空氣清淨機推薦 #循環扇推薦 #空氣清淨機2021 #循環扇2021 #智商稅 #優缺點 #評價 #review #unboxing #PTT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3cdog/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3c_dog/
📖 LINE 社群:https://bit.ly/3rzUq8g
📖 官方網站:https://3cdogs.com/
📖 回血賣場:https://shopee.tw/3cdog

▋ 有任何問題都來這邊找我們:[email protected]

受三氯乙烯污染場址之甲烷氧化菌馴養暨三氯乙烯好氧共代謝之研究

為了解決真細菌的問題,作者李宸輝 這樣論述:

  目前針對氯乙烯類污染物之現地生物整治,多採用厭氧還原脫氯之生物降解途徑,以氯乙烯類污染物作為電子接受者進行脫氯反應,但此降解途徑雖對高氯數氯乙烯類污染物的轉化效果佳,卻對低氯數氯乙烯類污染物效果不佳,且脫氯速率隨氯原子數減少而降低,最後可能導致還原脫氯不完全,不僅無法使其礦化反而累積大量毒性更高之氯乙烯或二氯乙烯等中間產物。好氧共代謝是另一種可用於氯乙烯類污染物的整治策略,藉由非專一性的酵素作用,氯乙烯類污染物可被轉化成不穩定的環氧化物,進而分解成無害物質,不僅縮短整治時間,亦無需將污染場址營造成絕對厭氧環境,更能避免厭氧還原脫氯不完全所造成的低氯數氯乙烯類污染物的積累,進而造成污染範圍

擴大等問題。  本研究從受三氯乙烯污染場址地下水收集菌群,以甲烷及三氯乙烯進行馴養,不僅監測兩者濃度變化並視情況提升三氯乙烯馴養濃度,希冀馴養出具有三氯乙烯好氧共代謝能力之甲烷氧化菌群,之後利用分子生物技術分析馴養期間之菌群結構及功能性基因之變化;接著藉由批次實驗方式,探討環境影響因子(初始pH值、溫度、甲烷濃度、三氯乙烯濃度及銅離子濃度)對三氯乙烯好氧共代謝之影響及三氯乙烯降解與甲烷單氧氧化酵素之關聯性;最後將實驗數據代入Monod equation及Haldane equation動力學模式,瞭解甲烷利用及三氯乙烯降解與模式的符合性,並使用Microtox分析批次實驗終點的生物毒性。  菌

群MW-2及MW-A於馴養期間皆可穩定利用甲烷及保持一定之三氯乙烯降解效率,最高三氯乙烯馴養濃度為0.4 mg/L。藉由分析16S rDNA獲得的真細菌菌相結果指出,從菌群MW-A比對出文獻提及可進行好氧共代謝之菌屬Uncultured Methylocystis sp.,馴養後兩菌群雖未發現甲烷氧化菌屬,但分析有限制性兼性甲基氧化菌屬Methylophilus的存在;另外,分析甲烷氧化菌功能性基因mxaF獲得的菌相結果顯示,從兩菌群可比對出Methylosinus sporium及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甲烷氧化菌屬與Methyloversatilis disci

pulorum及Methylobacterium sp.甲基氧化菌屬的存在。兩菌群的功能性基因pmoA皆可於0.1及0.4 mg/L三氯乙烯馴養條件下測得,但功能性基因mmoX僅於0.1 mg/L三氯乙烯馴養條件下測得。  好氧共代謝批次實驗結果顯示,兩菌群皆於初始pH值7及20℃環境下具有較佳之三氯乙烯去除。適量增加甲烷濃度有助於提升三氯乙烯降解,但固定甲烷增加三氯乙烯濃度時,隨三氯乙烯濃度提升,甲烷利用明顯受到抑制。當銅離子濃度增加時,溶解性甲烷單氧氧化酵素活性隨之下降,但添加適量銅離子有助於三氯乙烯降解,於銅離子濃度0.2 μM擁有最佳之三氯乙烯去除。兩菌群甲烷利用及三氯乙烯降解分別遵循

Monod equation及Haldane equation模式,且經Microtox分析後,於不同濃度三氯乙烯批次實驗中,菌群MW-A僅於2.4 mg/L三氯乙烯組別分析出輕微毒性,其餘組別皆無明顯毒性。綜合上述,利用甲烷氧化菌群進行污染場址的三氯乙烯好氧共代謝應具有相當的潛力。

現代工業發酵調控學(第三版)

為了解決真細菌的問題,作者儲炬等 這樣論述:

《現代工業發酵調控學》內容貫穿怎樣才能充分表達菌種的生產潛力和如何運用發酵調控的理論和手段來分析和解決發酵研究和生產中遇到的問題。介紹。微生物的代謝規律和發酵調控的基本知識;從各種代謝產物合成過程的共同特點和調控方式去理解,從分子、細胞和工藝工程水平去探討微生物產物合成與調節的內在機制及外在環境條件的優化,控制;重點介紹典型代謝產物的生產與調節,判斷發酵進程的各種參數,分析各參數與產物合成之間的關系,計算機在發酵工程中的應用及放大策略。《現代工業發酵調控學》修訂版刪除一些過時的內容,濃縮一般生物化學已詳述的基礎代謝,增補國內外發酵調控學的最新的理論與科研生產方面的新發展與科研成果儲炬,華東理工

大學,教授,博導,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副主任。從事發酵調控教學科研二十余年,承擔華東理工大學本科生《發酵生理學》(36學時/年)的主講教師,承擔碩士生《發酵調控學》(36學時/年)主講教授。 1微生物生長與調節11.1微生物的生長11.1.1生長的形式11.1.1.1細菌的生長11.1.1.2酵母的生長21.1.1.3菌絲的生長31.1.1.4細胞群體的生長41.1.1.5細菌群體的生長周期51.1.2生長的測量61.1.2.1細胞數目的測量71.1.2.2細胞量的測量81.1.2.3生物量的在線測量101.1.3環境對生長的影響131.1.3.1物理環境131

.1.3.2化學環境171.1.4生長的變量和約束201.1.4.1細胞的大分子成分201.1.4.2限制步驟211.1.4.3生長對能量的需求211.1.4.4微生物熱的釋放221.2細胞周期221.2.1染色體復制與細胞分裂的調節231.2.2染色體復制的啟動241.2.3細胞周期的研究方法241.2.3.1鏡檢法241.2.3.2同步培養法241.2.3.3同位素示蹤法241.2.4生長速率與細胞大小的關系261.2.5生長速率對細胞內DNA含量的影響271.2.6生長速率對細胞組分的影響281.3生長效率281.3.1得率系數281.3.1.1分子得率系數281.3.1.2碳轉化效率2

91.3.1.3電子平均數為基准的得率291.3.1.4基於熱的產生的得率291.3.1.5以氧耗為基准的得率301.3.1.6基於ATP消耗的得率301.3.2測定生長效率時應注意的實際問題311.3.2.1分批與恆化培養311.3.2.2培養基組成311.3.2.3流出液的控制311.3.2.4取樣與代謝物的分析311.3.3用於生物量形成的能量需求311.3.4呼吸效率321.3.5維持能與環境因素的關系331.3.5.1滲透壓331.3.5.2水活度341.3.5.3氧和二氧化碳分壓341.3.5.4溫度361.3.5.5pH361.3.5.6副產物對生長得率的影響371.4生長調節3

71.4.1菌絲頂端生長371.4.1.1菌絲頂端生長機制381.4.1.2泡囊如何在菌絲頂端聚集391.4.1.3菌絲生長過程391.4.2菌絲分枝規律401.4.2.1分枝的形成401.4.2.2菌絲生長單位401.4.2.3菌絲結團的動力學411.4.2.4菌球內部擴散限制的后果421.4.2.5游離菌絲與菌球的破碎431.4.3微生物生長分化的調節431.4.3.1極化生長的調節441.4.3.2菌絲分枝啟動的調節441.4.3.3菌絲空間分布的調節451.4.3.4鏈霉菌生長的調節451.5運輸過程461.5.1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481.5.2運輸器的分類系統491.5.3運輸機制4

91.5.3.1通道與孔511.5.3.2電化勢能驅動的運輸器(次級運輸過程)521.5.3.3初級主動運輸器541.5.3.4基團轉運蛋白541.5.3.5跨膜電子流系統571.5.3.6大分子的運輸571.5.4運輸過程動力學57思考題59參考文獻602微生物的基礎代謝622.1能量代謝原理622.1.1能量代謝的熱力學632.1.1.1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焓632.1.1.2熱力學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和熵642.1.2能量的產生與偶合652.1.2.1能量的產生652.1.2.2高能化合物662.1.2.3能量的偶合672.1.3氧還電位和移動電子載體682.1.3.1氧還電位682.1.3

.2移動電子載體682.2微生物的分解代謝692.2.1葡萄糖分解代謝692.2.1.1酵解(EMP)途徑702.2.1.2己糖單磷酸支路(HMS)702.2.1.3恩特納?多多羅夫(ED)途徑712.2.1.4磷酸解酮酶(PK)途徑712.2.1.5各種葡萄糖分解途徑的相互關系712.2.1.6三羧酸(TCA)循環712.2.1.7乙醛酸循環722.2.2多糖和單糖的利用722.2.3厭氧代謝過程732.2.3.1乙醇發酵732.2.3.2丙酮、丁醇、乙酸、丁酸發酵742.2.3.3乳酸、丁二醇、甲烷發酵782.2.4脂肪酸、脂烴和芳香烴的氧化812.2.5氮的循環和氨基酸的降解822.2.

5.1氮的循環822.2.5.2氨基酸的降解832.2.6硫的代謝832.2.7核苷酸的降解和有機磷的代謝842.2.8聚合物的氧化852.2.8.1淀粉862.2.8.2纖維素862.3微生物的組成代謝872.3.1C1的同化882.3.2分子氮的同化892.3.3硝酸鹽的同化892.3.4氨的同化902.3.5硫酸鹽的同化902.3.6氨基酸的生物合成912.3.6.1谷氨酸族的生物合成912.3.6.2天冬氨酸族的生物合成932.3.6.3芳香氨基酸族的生物合成942.3.6.4絲氨酸族的生物合成962.3.6.5丙氨酸族的生物合成972.3.6.6組氨酸的生物合成972.3.6.7經氨

基酸途徑的含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972.3.7核苷酸的生物合成992.3.7.1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992.3.7.2脫氧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1012.3.7.3細菌對外源嘌呤、嘧啶鹼及其核苷的利用1022.3.8脂質的生物合成1022.3.8.1脂肪酸的生物合成1022.3.8.2不飽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1052.3.8.3磷脂的生物合成1082.3.9聚類異戊二烯化合物的合成1082.3.10甾類化合物1092.3.11糖磷酸酯與糖核苷酸1122.3.12多糖的生物合成113思考題114參考文獻1153代謝調節與代謝工程1163.1酶活性的調節1173.1.1代謝調節的部位1173.1.2共價

修飾1183.1.2.1可逆共價修飾1183.1.2.2不可逆共價修飾1183.1.3變構效應1193.1.3.1協同作用1193.1.3.2變構效應的由來1213.1.3.3變構效應的解釋1223.1.3.4變構調節的特征1223.1.4其他調節方式1223.1.4.1締合與解離1223.1.4.2競爭性抑制1233.2酶合成的調節1233.2.1誘導作用1233.2.1.1誘導作用的分子水平的機制1243.2.1.2順序誘導作用1253.2.1.3誘導物的種類與效率1253.2.1.4誘導調節的克服1273.2.1.5組成型突變株的獲得1273.2.2分解代謝物阻遏1273.2.2.1分解

代謝物阻遏效應1283.2.2.2分解代謝物阻遏的分子機制1283.2.2.3分解代謝物阻遏作用的克服1293.2.2.4耐分解代謝物阻遏的突變株的獲得1303.2.2.5氮分解代謝物的調節1313.2.3反饋調節1313.2.3.1反饋阻遏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機制1323.2.3.2反饋調節作用的消除1323.2.3.3分離耐末端代謝產物調節的突變株的方法1343.2.3.4反饋抑制1363.2.4分支途徑的調節方式1363.2.4.1分支途徑中末端產物的調節1363.2.4.2微生物代謝調節機制的多樣性1383.2.5避開微生物固有代謝調節,過量生產代謝產物1393.2.5.1積累末端產物1

393.2.5.2細胞膜通透性的改變1403.2.5.3能荷的調節1413.2.5.4無機聚磷酸的代謝與功能1423.3代謝系統的分子控制機制1423.3.1真細菌轉錄的基礎1433.3.1.1RNA聚合酶1433.3.1.2轉錄途徑1433.3.1.3啟動子的識別1443.3.2DNA結合蛋白:激活劑與阻遏物1463.3.3雙組分調節系統1463.3.4RNA水平的調節機制:衰減器模型1483.4代謝調節1483.4.1糖代謝調節1483.4.1.1巴斯德效應或氧效應1483.4.1.2克列勃特里或葡萄糖效應1513.4.2氨基酸合成的調節1533.4.3核苷酸合成的調節1543.4.3.1

肌苷1543.4.3.2鳥苷1553.4.3.3腺苷1553.5代謝工程1553.5.1概論1553.5.2代謝流(物流、信息流)的概念1563.5.2.1有關術語1563.5.2.2物流與酶的關系1573.5.2.3物流限制作用的克服1583.5.2.4反饋抑制與限制途徑物流的關系1583.5.3代謝物流分析1593.5.3.1物流分布的測量1593.5.3.2代謝物流分析的應用1603.5.4代謝控制分析1633.5.4.1物流控制分析的概念1643.5.4.2節點及其判斷1663.5.4.3代謝流的控制1673.5.4.4代謝控制分析在代謝產物合成方面的應用1673.5.5代謝工程的應用

1683.5.5.1胞內代謝物的測量1683.5.5.2基質譜的擴展1693.5.5.3降解異型生物質的新代謝途徑1703.5.5.4老產品產率、得率的改進和新產品的構建1713.5.6推定代謝工程與反向代謝工程1713.5.7重要工業微生物表型的進化工程1743.6系統生物學與組學研究概況1743.6.1代謝工程的組學研究1763.6.2導致細菌表型改進的基因組改組176思考題177參考文獻1784微生物次級代謝與調節1814.1引論1814.1.1微生物次級代謝的特征1814.1.2次級代謝產物的類型1834.1.2.1糖類1844.1.2.2多肽類1844.1.2.3聚脂酰類1844.1

.2.4核酸鹼基類似物類1844.1.2.5其他類型1844.1.3抗生素的生源學1854.1.4初級與次級代謝途徑相互連接1854.2次級代謝物生物合成的前體1864.2.1前體的概況1864.2.1.1內源前體1874.2.1.2外源前體1904.2.2前體的作用1924.2.2.1起抗生素建築材料作用1924.2.2.2誘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作用1924.2.2.3前體與誘導物的區別1934.2.2.4研究前體作用的方法1934.2.2.5新抗生素的定向生物合成1944.2.3前體的限制性1944.2.3.1前體合成的調節機制1944.2.3.2前體導向抗生素的合成1944.2.3.3添加

前體的策略1954.3次級代謝物生物合成原理1954.3.1把前體引入次級代謝物生物合成的專用途徑1954.3.2前體聚合作用過程1954.3.3次級代謝物結構的后幾步修飾1964.3.4復合抗生素中不同部分的裝配1964.3.5次級代謝物合成酶的專一性1974.4抗生素的生物合成1974.4.1短鏈脂肪酸為前體的抗生素1974.4.1.1大環內酯類抗生素1984.4.1.2四環類抗生素2084.4.1.3蒽環類抗生素2134.4.2氨基酸為前體的抗生素2134.4.2.1青霉素簇抗生素2134.4.2.2頭孢菌素簇抗生素2174.4.2.3其他β—內酰胺類抗生素2194.4.2.4肽類抗生素

的生物合成2214.4.3經修飾的糖為前體的抗生素2234.4.3.1鏈霉素的生物合成2234.4.3.2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調節2254.4.3.3次要組分的調控2264.4.3.4調節因子2264.4.3.5突變生物合成2284.5微生物次級代謝作用的調控2294.5.1微生物的次級代謝與其生命活動的關系2294.5.1.1次級代謝在微生物中所起的作用2294.5.1.2次級代謝與生長、分化的關系2294.5.2次級代謝產物生物合成的調節與控制2304.5.2.1參與抗生素合成作用的酶的誘導及解除阻遏2304.5.2.2抗生素生物合成啟動的控制2314.5.2.3碳源分解代謝物的調節2324

.5.2.4氮源分解代謝物的調節2334.5.2.5磷酸鹽的調節2354.5.2.6分解代謝產物對次級代謝控制的作用部位2374.5.2.7分解代謝產物作為次級代謝產物合成的胞內調控因子2374.5.2.8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終止2394.5.2.9人工克服微生物次級代謝調控作用的限制2394.5.2.10定向抗生素生物合成2404.5.3基因工程在提高生產性能上的應用2404.5.3.1強化表達網絡調控機構的正向調節2404.5.3.2改變表達體系2414.5.3.3擴增抗生素產生菌的抗性基因2424.5.3.4提高編碼關鍵酶的基因劑量2424.5.3.5提高轉譯水平的表達效率2434.5.3.

6增強重組菌的生長能力2444.5.3.7調節性啟動子2444.5.3.8提高菌在限氧下的生長與生產能力2454.5.3.9強化產物的分泌2464.5.4合成生物學246思考題246參考文獻2475發酵過程控制與優化2505.1發酵過程技術原理2505.1.1分批發酵2515.1.1.1分批發酵的基礎理論2515.1.1.2重要的生長參數2535.1.1.3分批發酵的優缺點2535.1.2補料—分批發酵2545.1.2.1理論基礎2545.1.2.2分批補料的優化2555.1.3半連續發酵2565.1.4連續發酵2575.1.4.1單級連續發酵的理論基礎2575.1.4.2多級連續培養2585

.1.4.3連續培養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2595.1.4.4連續培養中存在的問題2595.1.5與產物回收結合的培養2615.1.5.1膜分離與發酵耦合2625.1.5.2溶劑萃取與發酵耦合2665.1.5.3膜固定化細胞反應器的原理和應用2675.1.5.4揮發性產物的回收與發酵耦合2675.1.5.5吸附發酵2685.1.6高細胞密度培養2685.1.6.1研究應用概況2695.1.6.2達到高細胞密度的手段2695.1.6.3存在問題2705.1.6.4成功范例2705.1.7混合或共培養系統2705.1.8固態發酵2715.1.9動物細胞培養2715.2發酵條件的影響及其控制2725.2

.1培養基對發酵的影響2735.2.1.1養分的需求2735.2.1.2生長能量學對產物形成的影響2755.2.1.3碳和能量限制2755.2.1.4氮或硫限制對產物合成的影響2775.2.1.5鉀限制對產物形成的影響2785.2.1.6磷、鎂或鐵限制對產物形成的影響2795.2.1.7基質濃度對發酵的影響及其控制2795.2.1.8培養基的優化2805.2.2滅菌情況2835.2.3種子質量2835.2.3.1接種菌齡2835.2.3.2接種量2835.2.4溫度對發酵的影響2845.2.4.1溫度對產物合成的影響2845.2.4.2最適溫度的選擇2845.2.5pH的影響2855.2.5.

1發酵過程中pH變化的規律2855.2.5.2培養基pH對初級代謝產物合成的影響2855.2.5.3最適pH的選擇2865.2.5.4pH的監控2875.2.6氧的供需對發酵的影響及其控制2885.2.6.1臨界氧2895.2.6.2溶氧作為發酵異常的指示2905.2.6.3溶氧的控制2915.2.6.4溶氧參數在過程控制方面的應用2935.2.6.5通過溶氧的控制提高產物合成的事例2945.2.7二氧化碳和呼吸商2965.2.7.1CO2對發酵的影響2965.2.7.2呼吸商與發酵的關系2985.2.8加糖和補料對發酵的影響及其控制2995.2.8.1補料的策略2995.2.8.2補料的判斷

和依據3015.2.8.3補料的優化3035.2.9比生長速率的影響與控制3045.2.9.1程序控制器/反饋補償器系統3055.2.9.2谷胱甘肽3065.2.9.3釀酒酵母3065.2.9.4其他產物3065.2.10混合效果3075.2.10.1斜6平葉渦輪式攪拌器及不同進料方式3075.2.10.2柵槳式攪拌器3075.2.10.3各種攪拌器的組合及反應器流場分布特性對產物形成的影響3085.2.10.4流變學的測量3095.2.10.5計算流體動力學分析在生物反應器中的應用3105.2.11超聲波、微波、磁場、電流對發酵的影響3105.2.11.1超聲波3105.2.11.2微波31

15.2.11.3磁場3115.2.11.4電流3115.2.12氧化還原電位對發酵的影響3115.2.13過程參數對絲狀菌形態與產物合成的影響3125.2.13.1種子與菌球的形成3135.2.13.2培養基組成對菌形態的影響3135.2.13.3碳源的影響3135.2.13.4氮源與磷酸鹽對形態與生產的影響3135.2.13.5金屬離子與形態的關系3145.2.13.6溶氧的影響3145.2.13.7溶解CO2的影響3145.2.13.8培養液pH與形態的關系3155.2.13.9溫度的影響3155.2.13.10機械應力的作用3155.2.13.11真菌的形態與培養液的流變性3175.2

.13.12真菌發酵的形態特征的描述3175.2.13.13真菌發酵中的生長與產物形成的模型3185.2.14發酵過程參數的相關分析3195.2.15發酵規模的縮小與放大3205.3泡沫對發酵的影響及其控制3205.3.1泡沫的產生及其影響3205.3.2發酵過程中泡沫的消長規律3215.3.3泡沫的控制3215.3.3.1機械消泡3225.3.3.2消泡劑消泡3225.3.3.3消泡劑的應用3225.4發酵終點的判斷與自溶的監測3235.4.1發酵終點的判斷3235.4.2補料分批培養中生產經濟上的優化3245.4.3自溶的監測3245.4.3.1細胞的老化與自溶3245.4.3.2發酵后期

菌自溶的監測3255.4.4影響自溶的因素3265.5發酵染菌的防治及處理3265.5.1染菌的途徑分析3275.5.2染菌的判斷和防治3275.5.3生產技術管理對染菌防止的重要性3285.6基因工程菌在生物工程中的應用3295.6.1源自克隆基因的蛋白3295.6.1.1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合成及其表達3295.6.1.2胰島素3295.6.1.3生長激素3305.6.1.4促紅細胞生成素3315.6.1.5人β2?糖蛋白3315.6.1.6白細胞介素3315.6.1.7GFP?融合監測法在在線優化中的應用3325.6.1.8重組人載脂蛋白3325.6.2干擾素3325.6.2.1高密度細胞

培養的策略3325.6.2.2重組菌的高密度培養和α—干擾素的表達3335.6.2.3釀酒酵母的高密度培養及人免疫干擾素的表達3335.6.3氨基酸3345.6.3.1基因技術在氨基酸生產方面的應用3345.6.3.2利用重組大腸桿菌生產色氨酸3355.6.4肌苷酸和鳥苷酸3355.6.5微生物多糖3375.6.6植酸酶3375.6.7S—腺苷—L—甲硫氨酸337思考題338參考文獻3386發酵過程參數檢測與計算機監控3456.1發酵過程參數監控的研究概況3456.1.1設定參數3466.1.2狀態參數3466.1.3間接參數3476.1.4發酵樣品的離線分析3486.2生物過程控制的特征34

86.2.1對生物過程控制規范化的要求3496.2.2在線發酵儀器的研究進展3496.2.3計算機在發酵監控方面的應用3526.3用於控制的生物過程建模3526.3.1傳統過程模型3536.3.2線性黑箱模型3546.3.3非線性黑箱模型3546.3.4生產過程建模3556.4發酵過程估算技術3566.4.1傳統的基於模型的估算3576.4.2基於線性黑箱模型的估算3576.4.3基於非線性黑箱模型的估算3586.5發酵過程的控制策略3586.5.1發酵過程的PID控制3586.5.2發酵過程的推理控制3596.5.3發酵過程的適應性(預估)控制3596.5.4發酵過程的非線性控制3606.5

.5發酵過程的優化控制3606.5.6用於發酵監督與控制的知識庫系統3606.5.7工業規模的發酵故障分析系統3626.6用於發酵診斷和控制的數據分析3626.6.1發酵測量與估算變量分類3626.6.1.1生物過程的輸入—輸出表示法3626.6.1.2計算關聯3646.6.1.3動態過程代謝狀態的在線化學計量與鑒別3646.6.2代謝速率的計算3666.6.2.1普通平衡方程3666.6.2.2消耗速率3666.6.2.3生產速率3696.6.3不能直接測量的生物過程參數的估算3726.6.3.1概念和實例介紹3726.6.3.2估算方法3736.6.3.3用觀察器進行狀態估算3796.6.

3.4不同技術的評估3826.6.4積分與平均數量的計算3826.6.4.1積分變量3826.6.4.2平均變量3826.6.5生理狀態變量的計算3836.6.5.1生理狀態變量的分類3836.6.5.2生理狀態細胞水平級的監測方法3856.6.5.3生理狀態控制結構3866.6.5.4整合轉錄輪廓與代謝物輪廓信息指導發酵生產過程3876.7基於模式識別技術的新方法3916.7.1模式識別的好處3916.7.2模式識別方法與數據分析3916.7.3用於監控的時序的量變曲線分析3936.7.4結論397思考題398參考文獻398

添加中間產物一氧化氮對厭氧氨氮氧化系統的影響

為了解決真細菌的問題,作者江堉誠 這樣論述:

為了避免大量的含氮廢水排放至環境中造成環境負擔和人體健康危害,很多工廠選擇使用生物處理方式進行含氮廢水處理,新穎生物除氮程序厭氧氨氮氧化法(Anammox)能夠在厭氧的條件下將氨氮(NH4+)氧化為氮氣(N2),並且以亞硝酸鹽氮(NO2-)作為電子接受者,有別於傳統硝化/脫硝程序需要支出曝氣成本和添加額外碳源,厭氧氨氮氧化法能夠更節省操作成本和擁有穩定的氨氮去除率而逐漸受到重視。由於厭氧氨氮氧化菌不易進行純菌培養,只能透過改變操作參數培養讓厭氧氨氮氧化菌族群成為系統內優勢菌種,過去的研究中發現一氧化氮(NO)為厭氧氨氮氧化菌代謝過程中的中間產物,而一氧化氮對於許多微生物為有毒物質,本研究嘗試

於厭氧氨氮氧化系統添加中間產物一氧化氮,研究厭氧氨氮氧化菌的生長情形,並觀察對於其他菌種的抑制效果,以獲得更適合厭氧氨氮氧化菌生長的環境。本研究長期馴養Anammox-SBR和Anammox-UASB系統,兩組系統皆擁有穩定的除氮效率並且連續操作3年以上,並以Anammox-SBR系統作為植種源,設計一組批次試驗,分別於500mL、1000mL和2000mL反應槽曝入不同體積的NO氣體,以分子生物技術PCR-DGGE進行系統定 性分析,利用qPCR與FISH技術對系統內厭氧氨氮氧化菌族群進行定量,最後分析氨氮與亞硝酸鹽氮計算各系統的除氮效率。實驗結果於Anammox-SBR和Anammox-U

ASB系統的氨氮和亞硝酸鹽氮去除率皆穩定維持90%以上,從PCR-DGGE結果中發現系統中微生物組成以厭氧氨氮氧化菌為主,並同時存在硝化菌、脫硝菌和綠色不含硫菌等微生物。批次試驗中由PCR-DGGE結果發現隨著一氧化氮氣體的增加,能夠獲得更單純的菌相,額外添加一氧化氮能夠抑制反應槽中硝化菌、脫硝菌和綠色不含硫菌,並且於Real time PCR定量結果發現厭氧氨氮氧化菌族群可以於含有一氧化氮氣體的環境中穩定生長,螢光原位雜合技術中得知額外添加一氧化氮的條件下厭氧氨氮氧化菌能夠保有活性,且隨著減少一氧化氮添加量將獲得更明顯的微生物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