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護理評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產後護理評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盧碧瑛,顧惠珍,楊琪華,蔡菊蘭,洪明玉,彭幸櫻,陳淑溫,林麗華,林盈慧,邱淑容寫的 產科護理學(2版) 和SallyB.Oldset.al的 婦嬰護理學—產科、婦科及婦女健康(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惡露觀察及會陰沖洗也說明:產後 子宮內蛻膜剝落的碎片組織,自陰道排出體外稱為惡露(lochia)。任何帶有臭味的惡露表示疑似有感染,應需密切觀察與處理;惡露量總共250至270毫升,簡易評估,一般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杏 和華杏所出版 。

世新大學 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陳俊廷所指導 張可橙的 照顧者對於育兒APP使用經驗及滿意度之研究 (2022),提出產後護理評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育兒、APP、科技接受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助產及婦女健康系護理助產研究所 郭素珍所指導 葉芷馨的 即時通訊軟體衛教方案對於孕婦產程自我評估合宜入院待產之成效 (2021),提出因為有 入院待產、通訊軟體、生產焦慮、疲憊感、待產分娩結果、焦慮的重點而找出了 產後護理評估的解答。

最後網站之護理經驗則補充:筆者在個案待產及產後護理期間,除建立良好. 的吉更為關係及提供支持,並逆用;jl.氏適應模式為基礎,藉由觀察、會談、身體評估等方式收集. 資料。 雄立個案主要護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產後護理評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產科護理學(2版)

為了解決產後護理評估的問題,作者盧碧瑛,顧惠珍,楊琪華,蔡菊蘭,洪明玉,彭幸櫻,陳淑溫,林麗華,林盈慧,邱淑容 這樣論述:

  產科護理是以「家庭」為中心之「母育照護」。其範疇涵蓋:正常或高危險妊娠期、分娩期、產褥期及新生兒期,並包括不孕症與人工生殖科技之護理。   透過「周產期照護體系」的健全發展,醫護人員不僅僅提供孕婦保健、遺傳諮詢的機會,也加強高危險群孕產婦的篩檢及診斷,開設生產教育與指導課程;並在「人性化生產照護」環境中尊重婦女的自主權與決策權,提供生產過程中的照護;另外也更進一步針對產婦、家屬(如配偶、其他子女)、新生兒在生理、心理及社會的需要與調適,提供產前、分娩以及產後階段的個別化照護。   母乳是所有嬰兒,包括早產兒及生病嬰兒最好的食物,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母乳哺餵」相關政策

,例如「母嬰親善醫院」的評鑑、「鼓勵哺集乳室的設置」等,其目的就是希望能藉由親善環境的設置及人員的培訓,協助產婦成功的哺餵母乳,進而提升母乳哺餵率,以促進母嬰的健康。   因此,產科護理人員越來越邁向專業性、獨立性、全面性及人性化的護理,必須扮演更多的角色與功能來促進婦嬰健康及提高生活品質。 本版修訂重點如下:   ‧第1章:更新產科的各項政策和發展趨勢,並新增陪產員之介紹。   ‧第3章:新增胚胎前期和胚胎期的發育過程照片、胎盤照片、胎盤的類型表、胎兒循環路線的比較表、TORCH感染表。   ‧第4章:更新染色體異常遺傳疾病表;新增黑中線照片、托腹帶照片、認同母親角色的過程專欄、準

祖父母的心理變化及調適、準手足的心理變化及調適、各階段兒童的發展任務、唐氏症非侵入性產前篩檢等。   ‧第5章:調整本章之架構順序。新增胎心音中央監控照片、下床活動照片、換氣過度處置照片、會陰撕裂傷圖片、胎兒頭部徑線的比較表、胎勢表、會陰撕裂傷專欄、寶寶與母親肌膚接觸之好處專欄、不同產程的產痛來源表等。   ‧第6章:更新生化湯、母乳的保存、離乳與退奶;新增催產素對產婦的影響專欄、黃體素和泌乳激素對泌乳的控制圖、各時期婦女的泌乳激素濃度變化表、產後情緒障礙的比較表、母乳中免疫物質之功能專欄、母乳和配方奶的比較專欄、初乳的特別功能專欄、友善職場哺乳專欄、哺餵母乳反思專欄、事後避孕法等。  

 ‧第7章:調整本章之架構順序。更新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需照光治療的標準表、新增新生兒沐浴等。   ‧第8章:更新自然流產、子宮外孕、葡萄胎;新增懷孕期間應立即就醫的危險徵兆專欄、自最後一次月經後血清HCG值之變化表、前置胎盤的分類表、胎盤早期剝離的分類表、Rh因子激敏反應專欄、藥物濫用等。   ‧第9章:調整本章之架構順序。更新羊水栓塞、早期破水、早產、多胞胎妊娠;新增臀產式的分類表、臍帶脫垂的種類表、子宮發育異常的種類表等。   ‧第10章:更新基礎體溫測量、人工生殖技術;新增無排卵性月經圖例、試管嬰兒之趨勢等。   ‧第11章:新增一章「婦科疾病的護理」,介紹有關月經異常、更年期、

性傳染病、婦科常見疾病等內容。

產後護理評估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訂閱阿宅爸爸的影片 https://tinyurl.com/y9w99rf6
===========================
媽媽生產完,產後容易憂鬱,所以要特別注意,
雖然住在很像五星級飯店的月子中心,
但是一整天都被關在一個密閉空間,
所以做了一項心情量表與家庭支持感受的測驗,
開箱月子中心送的入住禮,都是很實用的東西。

謝謝桃園醫院跟蒔樂產後護理之家的照顧,目前在家中媽媽跟寶寶都非常健康。
然後..我真的沒有喜歡控制老婆啦!
======================
我們的月子中心入住過程影片紀錄:https://youtu.be/Ufc209v943E

謝謝您在茫茫人海中點閱我們的影片,
YouTube每天有成千上萬隻影片上傳,實在是難得的緣份,極有可能是一期一會,
歡迎訂閱我們的頻道,常常來看新影片。
如果喜歡我們,覺得影片不錯,也請不要吝嗇幫我們按一個👍讚,
對於我們是莫大的鼓勵,謝謝您

阿宅爸爸的FB跟IG
FB: http://tinyurl.com/y6oy3276
IG: otaku.father https://www.instagram.com/otaku.father
===========================
拍攝工具:
Samsung S10+
GoPro Hero 8
SONY RX100M5A
===========================
剪輯工具:
iMovie
final cut pro
===========================
我的mail:
[email protected]
===========================
幸福有沒有在我身邊,怎麼一直看不見~
爸爸說幸福就在鏡子裡,那就是我快樂的臉~

照顧者對於育兒APP使用經驗及滿意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產後護理評估的問題,作者張可橙 這樣論述:

自2020年COVID-19疫情延燒至今,對家庭帶來很大的生活改變,其中除了育兒日常之外,在防疫期間家庭互動型態也正悄悄地改變。因此,為了解家長育兒實際需求以及使用相關資源是重要的趨勢。家有嬰幼兒的父母需要紀錄各種嬰幼兒的生活紀錄,以確保嬰幼兒的健康狀況及健康檢查,如何善用各項育兒資源,將嬰兒照護資訊化,家長可以即時了解子女目前的狀況。隨著資訊科技進步,智慧型手機的流行,數位工具也愈來愈行動化及便利性,因此針對嬰幼兒各項活動的APP也蓬勃發展。目前市場上育兒APP種類眾多,但深入探討實際使用與功能是否滿足照顧者需求的研究較少。為了解照顧者對於使用育兒APP相關經驗及滿意度為何?研究首先依據文

獻探討嬰幼兒相關文獻,了解行動裝置在嬰幼兒保育相關之領域應用,再將市面上手持行動裝置平台皆有上架的育兒APP,將各個的功能做比較與統整,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照顧者對於育兒APP實際使用情形以及滿意度。本研究採用科技接受模式為研究架構,加入受試者背景變項探討各構面關係,利用SPSS統計分析方法來驗證各項研究假設。研究結果如下:探討照顧者對於育兒APP的使用經驗之現況與差異。「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會影響「使用意願」;「使用意願」會影響「滿意度」。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相對應研究建議,供未來建置應用程式系統可以擴充功能參考,讓使用者滿意度更加提升。

婦嬰護理學—產科、婦科及婦女健康(下)

為了解決產後護理評估的問題,作者SallyB.Oldset.al 這樣論述:

chapter 34 產後適應及護理評估Postpartal Adaptation and Nursing Assessment   我曾聽說有關負面的影響──疲倦、孤寂、失去自我,但沒人告訴我有關美好的部分:緊抱著我的寶寶、看她第一次露出的微笑、看她一天一天的成長與變得更有反應。我該如何形容當她吸吮我的乳房時,或與我對望時,或像一個歌劇演唱者拱起眉毛時的感受呢?這是我所感受到與其他人最深的聯繫。有時這種熱情幾乎使我吃驚。這是我第一次要照顧自己以外的某人,且我將做任何事來養育與保護她。 ~ The New Our Bodies, Ourselves ~   產褥期(puerperium)

或稱產後期,是一段婦女對於懷孕與生產的身體與心理調適時期,其在產後立即開始並持續將近6週,或直到身體恢復到接近孕前的狀態為止。   本章在敘述產後生理及心理的變化與適應以及完整產後評估的基本層面。 產後身體適應   全面性護理評估是基於徹底了解產褥期正常解剖及生理的過程,這些過程包括生殖器官及其他主要的身體系統。 生殖系統 子宮的復舊(Involution of the Uterus)   復舊(involution)一詞是用來描述子宮快速變小,且恢復到相似於孕前的狀態,但仍比初次懷孕之前的子宮略大。特別是子宮的重量在產後期立即從1,000公克減少至第一週結束時的500公克,其在第二週結束時達

到300公克,而最後復舊過程結束時重量為100公克或更少(Cunningham, Gant, Leveno, et al, 2001)。   復舊的機轉敘述於下文。在胎盤剛剝離後,子宮蛻膜不規則、不整齊、厚度各有不同。隨著胎盤的剝離,循環中的動情素與黃體素值劇烈的減少,子宮細胞萎縮,使得懷孕時的增生現象開始逆轉。此過程為細胞顯著變小;細胞的數量並無減少。蛋白溶解?(proteolytic enzymes)被釋放出來,巨噬細胞移行至子宮以促使自體溶解(自我消化),在子宮壁內的蛋白質會被毀壞及吸收。蛻膜的海綿層脫落形成惡露,而基底層仍留在子宮內,且在產後48 ~ 72小時內分化為兩層。最外層會壞死

並脫落在惡露之中,最接近子宮肌層的一層包含有子宮內膜腺體的基底,而這些腺體為新的子宮內膜的基礎。除了在胎盤位置的部分,此過程大約在3週內可完成。   胎盤位置的復舊是一相似的過程,但需要6 ~ 7週才能完成。隨著胎盤剝離,胎盤位置收縮至直徑約8 ~ 10公分大小,呈現隆起、不規則,且高於子宮表面4 ~ 10公分;隨後在第二週,癒合中的胎盤部位大小為直徑3 ~ 4公分(Blackburn, 2003)。由胎盤部位較大子宮血管之出血可由具收縮性的子宮肌肉纖維之壓迫來控制,血塊可逐漸地由身體吸收。這些血管的部分最終會被銷毀,而由具有較小管腔的新血管來替換。   相較於在蛻膜形成纖維性的疤痕,胎盤部位

的癒合是一種剝落(exfoliation)的過程。胎盤部位是在成長的子宮內膜組織之下,來自於此部位的邊緣及基底層中子宮內膜腺體的基底。此梗塞的表面組織隨後會變得壞死並脫落。剝落是復舊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如果胎盤部位的癒合留下纖維性疤痕,則在之後可能的懷孕次數中可再植入的區域將有所限制。   增進復舊的因素包括:無合併症的待產及生產、羊膜與胎盤的娩出、哺餵母奶、剖腹產時以人工方式移除胎盤及早期下床。減緩子宮復舊的因素與每個因素的相關原理列於表34-1。 子宮底位置的變化(Changes in Fundal Position)   隨著胎盤娩出後,子宮立即收縮變硬成一個大柚子般。子宮底(fundu

s)(子宮的頂端部分)位於腹部中線,在恥骨聯合與肚臍的1/2 ~ 2/3之間(圖34-1)。收縮的子宮約有4 ~ 5公分厚,皆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且子宮血管被子宮肌層穩固地壓縮。在產後6 ~ 12小時內,由於血液及血塊仍留在子宮內,韌帶支持子宮改變,使得子宮底升高到肚臍的高度。在肚臍上且柔韌的(感覺柔軟且似海綿狀而非堅硬且收縮良好)子宮底與子宮大量出血有關;當血流積聚且在子宮內形成血塊時,子宮底會升高,而子宮肌肉的變硬收縮會受到阻礙,造成子宮柔韌現象(boggy uterus)。當子宮底高於預期的位置且偏離中線(通常是偏右)時,應懷疑是膀胱膨脹。因為子宮韌帶仍受到牽扯,所以滿脹的膀胱可以將子宮推

移。   產後子宮底的最高點仍維持在肚臍高度約半天之久;產後第1天(即分娩後第1天),子宮底的最高點約在肚臍下1公分處。子宮底的最高點每日下降大約一指寬(食指、中指的寬度)或1公分,平均2週內可降入骨盆中(Cunningham et al, 2001)。根據Cluett、Alexander與Pickering(1997)的研究發現,健康產婦在產後11 ~ 22天即摸不到子宮底,平均天數為13.57。   如果母親正在哺餵母乳,吸吮會造成腦下垂體後葉釋放內生性催產素,以加速此過程。除非有合併症,如感染或胎盤碎片殘留,子宮需花費4週的時間才能達到孕前的大小與位置(Cunningham et al,

2001)。若在懷孕期間子宮就過大(羊水過多、產下LGA新生兒或多胞胎),其子宮復舊過程的時間就會加長。如果有子宮內感染,則子宮底下降就變得更緩慢。當疑似感染時,則除了復舊遲緩外,也應該評估是否有其他臨床症狀,如發燒、心跳過快。任何下降減緩的現象均稱為子宮復舊不全(subinvolution)(子宮復舊不全深入的討論見第37章)。 惡露(Lochia)   子宮所獨具的能力之一是在產後能自行除去其殘餘的部分,此排出物稱為惡露,並依照其外觀及內容物來分類。紅惡露(lochia rubra)是由拉丁字“red”來命名,是暗紅色,其在產後最初3 ~ 4天出現,包含上皮細胞、紅血球、白血球、細菌、蛻

膜碎片以及偶爾會出現胎便、胎毛及胎脂。惡露中不應包含大的血塊,如果出現大血塊,應立即查明原因;少量的小血塊(不大於一個鎳幣)被認為是正常的。漿惡露(lochia serosa)是淡紅色到褐色的,其約在產後第4 ~ 10天出現。漿惡露包含漿液性滲出物(因此而命名)、退化蛻膜的碎片、紅血球、白血球、子宮頸黏液及許多微生物(Blackburn, 2003)。   紅血球細胞會逐漸減少,且持續出現一種乳酪狀或淡黃色的分泌物約1、2週。此最後的分泌物稱為白惡露(lochia alba),其名稱出自拉丁字“white”,主要是由白血球、蛻膜細胞、上皮細胞、脂肪、子宮頸黏液、膽固醇結晶及細菌所組成。根據Ma

rchant、Alexander、Garcia等人(1999)的研究,白惡露可能持續2 ~ 86天,平均24天;哺餵母乳的婦女其惡露可能持續超過產後6週。此惡露的流出一般被認為是與胎盤部位的剝落過程有關,直到相當時間之後才會終止(Marchant, et al, 1999)。當惡露停止時,子宮頸應該已關閉,且由陰道引起子宮的感染機會可減少。   如同月經的分泌物一般,惡露有一種腐臭的氣味,但非難以忍受的惡臭。微生物總是存在於陰道的惡露中,且在產後第2天子宮會被陰道的細菌所汙染。研究者推測由於其中的微生物比較不具傳染性,所以不會產生感染現象。此外,隨著細菌到達裸露、暴露的子宮表面時,肉芽發生的過

程就已開始,成為一種保護性的屏障。任何惡露或使用過的護墊出現惡臭的氣味則表示有感染,需要立即做額外的評估,如白血球計數與分類,以及評估子宮的柔軟度及發燒情形。   惡露的總量大約為240 ~ 270 mL(8 ~ 9 oz),且每天的量會逐漸減少(Blackburn, 2003)。由於產婦躺著睡覺時分泌物會積聚在陰道和子宮,所以分泌物的量在早晨較多。惡露的量也可能由於用力或哺餵母乳而增加。   惡露的評估是必要的,其不僅能確認是否有出血,也能評估子宮的復舊情形。惡露的型式、量與黏稠度決定了胎盤部位的癒合狀態,應該可以觀察到其顏色從產後的鮮紅色轉變到暗紅色,再轉變到粉紅色,最後轉變到白色或清澈的

進行性變化。持續排出紅惡露或回復到出現紅惡露均表示子宮復舊不全或是出現晚期產後出血(見第37章)。   護理人員應在產後立即執行出血的評估。持續的滲血與子宮頸或陰道的撕裂傷較有關,且當此出血是連同子宮的堅硬度一起評估時較可有效地做診斷。如果子宮是堅硬的且是預期中的大小,又無血塊排出,則應懷疑為撕裂傷。 子宮頸的變化(Cervical Changes)   隨著生產之後,子宮頸似海綿狀、鬆軟薄弱、無一定形式,且可能出現瘀傷。在生產過程中子宮外口的外側部分常出現撕裂傷(Cunningham et al, 2001)。然而,子宮頸在第一週內可恢復到最初的形式(Harrison, 2000)。外口呈現

顯著的不規則且關閉緩慢,其在產後幾天約可容納兩指,但在第1週結束時只能容納一根指尖。   外口的形狀在初次生產後即會永久產生改變。初產婦原本酒渦狀的開口會轉變成經產婦在外側有裂縫(似魚嘴狀)的開口。在嚴重的子宮頸撕裂傷或幾次撕裂傷之後,子宮頸可能出現部分下垂。因為子宮頸大小輕微的改變,因此婦女若要使用子宮隔膜或子宮帽來避孕時,需要重新安裝。 陰道的變化(Vaginal Changes)   在生產之後,陰道呈現水腫,且可能有瘀傷。小的表皮撕裂傷可能是明顯的,而陰道襞積可能會消失。陰道明顯的瘀血是來自於骨盆的充血,其會快速地消失。處女膜會被撕裂且呈鋸齒狀,癒合後會呈現不規則狀,並留下小的附屬物稱

為處女膜痕(carunculae myrtiformes)。   陰道會變小且襞積在3 ~ 4週內會恢復(Blackburn, 2003);雖然不會回到初產婦的狀態,但仍可促使陰道直徑變小。未哺乳婦女到6週左右,其陰道通常會正常;正在哺乳的婦女由於卵巢抑制作用,處於一種低動情素的狀態,其陰道黏膜可能是蒼白的且沒有襞積,可能導致性交疼痛(dyspareunia)。陰道口的張力與收縮能力可藉由會陰緊縮運動(凱格爾氏運動,見第16章的討論)來促進,而此運動可在產後盡早開始。已生過孩子婦女之大陰唇與小陰唇比初產婦的鬆弛。 會陰的變化(Perineal Changes)   在產後早期,會陰內與周圍的軟

組織可能出現水腫與一些瘀傷(圖34-2)。如果有行會陰切開術或撕裂傷,則其邊緣應該縫合。有時會產生瘀血,而此可能延緩癒合。 排卵與月經的重現(Recurrence of Ovulation and Menstruation)   月經與排卵的恢復每位產後婦女各有不同。未哺乳的產婦月經通常在產後6?8週之間會恢復,且最初的週期是無排卵的(Cunningham et al, 2001);90%未哺乳的產婦約在產後12週月經會重現(Scroggins, 2000)。   哺乳中的產婦其月經與排卵的恢復時間通常會延長,且與婦女哺餵母乳的時間,以及是否補充配方乳有關。如果母親哺餵母乳時間少於1個月,其月

經與排卵的恢復時間與未哺乳的母親相似。在完全哺餵母乳的婦女,月經通常可延後至少3個月。然而,因為排卵是發生在月經之前,所以哺餵母乳並非是一個可靠的避孕方式,特別是在產後的最初3週(ACOG, 2000)。 腹部    子宮韌帶(主要是圓韌帶與闊韌帶)受到牽拉且需要時間去恢復。被牽拉的腹壁呈現鬆弛與鬆軟的狀態,但其可透過運動而在2 ~ 3個月內恢復。在多次生育的經產婦、腹部被過度膨脹或在懷孕前肌肉張力就不佳的婦女,其腹部可能無法恢復良好的張力,依舊鬆軟。腹直肌分離(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是一種腹直肌分離的現象,可能會隨著懷孕而發生,尤其是出現在腹部肌肉張力不佳的婦女

身上。如果產生分離,部分的腹壁會沒有肌肉的支持,而僅由皮膚、皮下脂肪、筋膜與腹膜來構成。要改善此情形需視母親身體的狀況、懷孕的總次數、身體運動的種類與數量來決定。假若腹直肌的肌肉張力未恢復,則在往後的懷孕期間,支持度將不足,此可能造成腹部下垂及增加產婦背痛的情形。幸運的是運動可使分離的情況恢復良好,並使腹部的肌肉張力有顯著的改善。   妊娠紋(striae)是導因於皮膚的彈力纖維受牽拉與斷裂,會隨著母親的膚色而出現不同的顏色。白人母親的妊娠紋在分娩時呈現紅色到紫色,而後逐漸消退至銀色或白色;深膚色母親的妊娠紋會比周圍的皮膚顏色深,且產後仍會持續較深的顏色。妊娠紋的外觀可藉由使用處方局部藥物來改

善。 泌乳   在懷孕期間,受動情素與黃體素的影響使乳房發育,以作為泌乳的準備。在生產之後,母親的荷爾蒙交互作用,建立了母乳的製造(見第31章)。 胃腸系統   產後覺得飢餓是常見的,產婦可享用較清淡的食物;她也常會覺得相當口渴,而飲用大量的液體。喝水可幫助補充在分娩時經由尿液及排汗所流失的水分。   產後由於黃體素的遲緩作用及腹部肌肉張力的降低,而使大腸蠕動變得緩慢。接受會陰切開術的婦女可能會害怕疼痛增加,或是覺得如果用力怕縫線會裂開,因而使排便延遲。在大部分的情況中,產後初次的排便並非舒適。然而,拒絕或延遲排便可能導致便祕,且當最後要排便時才會感到更不舒適。   接受剖腹產的婦女可能在術後

不久可喝流質飲食。一旦出現腸蠕動音時,飲食即可改為固體食物。婦女可能因為脹氣而在最初有些不舒適,此種情形可以藉由早期活動及使用消除脹氣的藥物來減輕。一般可能需要幾天才能讓腸道重新恢復它的張力。對於接受剖腹產或難產的婦女而言,糞便軟化劑對其是有益的。在某些個案可能需要給予灌腸或肛門栓劑來促進排便。

即時通訊軟體衛教方案對於孕婦產程自我評估合宜入院待產之成效

為了解決產後護理評估的問題,作者葉芷馨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嘗試探討以現今普遍使用的社群軟體介入,協助指導產婦對產兆的認識,降低焦慮感並增進待產時的疼痛因應策略知識,降低過早入院而造成的醫療介入。研究目的:探討使用社群軟體對於孕婦分娩早期自我評估之教育方案介入後,評估產婦降低於家中待產之焦慮、疲憊感、辨認產兆、降低提早入院之成效。研究方法:採實驗性研究法,於北部某醫學中心婦產科門診進行收案,凡符合收案條件者進行隨機分派,分為實驗與對照組兩組,實驗組於實施社群軟體對於孕婦分娩早期自我評估合宜入院時刻指導,對照組則僅以待產須知指導單張。分別執行問卷量表調查,以評估孕婦分娩早期自我評估合宜入院時刻指導對於婦女之待產及分娩結果之成效。研究工具為結構

式問卷包括個人基本屬性調查表、情境-特質焦慮量表、疼痛及疲憊視覺類比量表、入院待產時機及分娩結果之資料,兩組各於妊娠35週以上的產檢日、產後兩天內填寫問卷量表,預計將資料以 SPSS 22.0 版電腦軟體進行鍵入與分析。期望未來能發展為一提供產婦諮詢的管道之一,進而使產婦及家屬擁有較持續性的產科照護。 研究結果:曾參加孕期教育課程57人(55.9%)、未曾參加孕期教育課程45人(44.1%),實驗組與對照組於是否參加孕期教育課程、課程內容結果顯示兩組統計上有顯著差異。入院時子宮頸情形,其中子宮頸擴張程度,實驗組1.15±0.81公分,對照組0.67±0.85公分,統計上有顯著差異(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