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牙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生活牙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特拉姆.史都華寫的 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竹山生活牙醫柳朝升醫師 - 安適準4D動態導航微創植牙也說明:關於柳朝升醫師. GLD生活牙醫數位植牙團隊,Turn the impossible into reality 生活牙醫診所南投竹山店地址|南投縣竹山鎮前山路一段99號. 點我前往竹山生活牙醫地圖.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模具工程系 徐中華所指導 饒元凱的 氧化鋯牙冠電腦輔助工程及生物力學分析 (2019),提出生活牙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牙冠、生物力學、有限元素法、植體直徑。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張復瑜、葉家宏所指導 林炯儒的 骨細胞易貼附之人工牙根薄膜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可降解高分子、人工牙根薄膜、奈米鑽石的重點而找出了 生活牙醫的解答。

最後網站魁北克省推出試點計畫為弱勢人群免費看牙| 牙科保健則補充:目前在魁北克,公共牙科保健提供給10 歲以下的兒童、CHSLD長期護理院的居民以及依靠社會福利生活的人。 當被問及這項投資是否意味著政府計劃擴大牙科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生活牙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

為了解決生活牙醫的問題,作者特拉姆.史都華 這樣論述:

當人們扔掉的食物比吃掉的還多,我們正對地球進行無聲的施暴…   「如果任何人糟蹋所擁有的食物,那他根本沒有資格擁有它;一個人要是任意地讓家裡的水果爛掉、鹿肉臭酸,破壞自然法則的他,極有可能受到懲罰……」-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   你知道嗎?   .最佳賞味期限≠保存期限,但人們經常在最佳賞味期限到期後就丟掉食物。  .全世界用於栽種食物的灌溉用水,足以滿足九十億人(二○五○年的預計全球總人口數)的家庭用水需求(每人每日兩百公升)。  .比起將這些食物用來做厭氧消化(將沼氣轉化為電力,英國政府偏好的方式),透過餵食人類浪費的食物給豬隻,可以減少兩倍到五百倍之間的二氧化碳;

但在歐洲法律規定之下,這樣的做法是禁止的。而相對地,在日本、南韓及台灣則是強制的。  .英美及歐洲等國所浪費食物的四分之一,可讓全球近十億的飢民遠離營養不良。   當農田取代停機坪和水泥地,成為最強勢的自然景觀侵入者,驚人的滅林過程對氣候、水文循環和土壤造成負面影響,以至於聯合國估計全世界農業用地的生產力在本世紀衰退近二五%,未來人類或許根本沒有可以餵飽自己的能力!   雖說侵占森林的農地可能帶來短期大量收益與糧食貿易,但其所造成的環境毀壞卻並非是餵飽全球人口的唯一手段。讀完本書你會發現,美國浪費掉半數以上的食物,英國則是每年辛勤製造二千萬噸的廚餘,而熱愛壽司、魚子醬和其他高價進口食品的日本,

則是每年將十一兆日圓的食物直接丟進垃圾車裡。先進國家把食物視為可拋棄式的商品,毫不在乎食品工業所帶來的社會與環境影響。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看見亞馬遜森林滅絕,然而,這卻是每天上演的地球異象。如果先進國家的人民能夠少揮霍一點他們的食物,全世界脆弱的自然生態體系和氣候問題,都可以暫時舒緩、歇息。   自大學以來便展開「不消費主義者」(freegan)生活,到處拾荒充饑,以行動宣示對消費主義不滿,「蘇菲獎」得主特拉姆.史都華長期關注全球各地食物浪費問題,透過本書,他向讀者揭示了這   世上關於吃的不公,遠遠比我們想像中嚴重,而購買超越個人飽足所需的食物,只是間接吞食掉足以讓世界貧窮人口果腹的資源與土地

。世界上有超過十億營養不良的人口,但是只要拿出先進國家每日丟進垃圾桶的零頭,就可以讓每個人都吃飽。 作者簡介 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   畢業於劍橋大學,現居英國。曾任印度報章雜誌自由撰稿者、科索沃農業更新及緊急避難所計畫負責人。身為著名的食品工業評論家,特拉姆.史都華經常在電視記錄片、廣播節目及報紙上針對食物議題發表其社會與環保方面的觀點。首本著作《The Bloodless Revolution》(繁體中文版由遠足文化發行,計於2012年底上市)於二○○七年出版後即獲得紐約客雜誌(New Yorker)「巨細靡遺且內容廣泛」的好評。由於對全球食物浪費問題的傾力投

入,2011年獲頒環保工作者最高榮譽「蘇菲獎」( The Sophie Prize )。 譯者簡介 李靜怡   紐約州立大學電影系畢業,副修社會學系。曾任破報記者,現為影像工作者與鬼丘鬼鏟藝術團體成員。 推薦序1 邁向低碳的永續家園   如果各位已經將不浪費食物、廚餘分類回收視為理所當然,那麼這本書會帶給你一趟驚奇之旅,本書作者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從大學時期即關切各地食物浪費問題,並傾全力投入一系列對抗食物浪費的行動,甚至於在二○一一年獲得了國際知名的環保獎,蘇菲獎(The Sophie Prize)。他這本書中揭露全球食物醜聞,清楚描述世上關於吃的不公平,最終是

希望大家省思,我們是否可以再改變,變得更好,減少食物的浪費,餵飽各地的饑民,不過度生產讓大地可以生生不息。   究竟史都華揭露了甚麼樣令人驚奇的事實,使得這本書在世界各地引起廣大的迴響?這個答案就請各位跟著書中的他從超市後門等待丟棄的食物商品開始,慢慢發現。但容我簡述些研究結果,從田壟到餐盤(from plough to plate),有百分之五十的食物不見了。而在所謂的西方先進國家,食物到了餐盤之後又有百分之五十未經食用就直接丟到垃圾桶了。食物生產鏈事實上是全球溫室氣體第三大排放源,每浪費掉一分食物,就代表了無謂地製造了溫室氣體,而為了處理這些浪費的食物和吃太多造成的病症,所投入的能源和資源

,再進一步貢獻了本來可以節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更不用說,當我們浪費的是精緻進口的食物時,那背後消耗的碳足跡更是數以千萬倍計。   如果我們認為這些可怕數據代表的浪費行為只有在西方富庶國家才發生而稍微自安,那麼容我再提醒大家,目前廚餘在我國仍占了固體廢棄物量的三分之一,換算之後相當於每人每年還貢獻了三十三公斤,而這卻還是政府及全體民眾努力了近二十年才降下來的結果。   因此我們想要朝低碳城市永續發展走下去,光是回收再利用廚餘必然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察覺自己對食物的慾望,從你我開始在飲食上源頭減量,少買少吃自己做、買了做了盡量吃、吃在地吃當季、蔬食慢活身土合一。   想一下小學時在課堂上朗誦的「鋤

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餐桌上大人總是提醒「吃飯扒清氣才勿嫁貓翁」,即使一粒飯粒也要吃得乾乾淨淨。都市生活難免遠離食物產地也遠離廢棄物處理場,難以感受食物的珍貴、也比較容易輕忽廢棄物處理的困難。因此我們欣見本書中文版問市,向中文讀者揭露全球食物供應鏈的真相,讓大家再次體會每一份食物都應該被珍惜。即使史都華盛讚我國廚餘回收規定的前瞻性,但我們深知,邁向低碳永續家園,讓國人生活地更健康,我們還需要全面與全民的努力。閱讀此書後,也許您將重新發現食物的意義,同時重新看待您已經習以為常的廚餘分類回收。相信這樣的改變,代表我們一起向健康永續的生活,更邁進了一步。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

長 沈世宏 推薦序2 永續生活就是不再有垃圾的生活   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即便進入文明的這幾千年裡,所有使用的東西都是可以回到大自然,直到這幾十年,才出現垃圾這樣的名詞,阻斷了地球亙古以來物質的不斷循環。   記得小時候常常拎著空瓶子,幫媽媽到柑仔店去「打油」;味全花瓜的罐頭,或者用完的黑人牙膏管子,都有人來收購。更古早一點的農村生活,根本沒有所謂垃圾,所有用過的剩餘物品,都可以變成其他東西的材料,連人或雞鴨的糞便都可以利用。這樣的社會才是永續的社會,也是過度消費的我們一定得重新思考的永續之路。   這些年來,一方面因為科技進步,一方面因為全球化競爭,東西似乎愈來愈便宜。也因為便宜,我們就

輕易地買,愈買愈多;也因為便宜,我們就不會好好珍惜,隨隨便便就扔掉了!即使我們把不要的東西分類回收,處理過程中也將耗掉許多寶貴的能源。所以要提醒自己:買東西時不要只看價格是否便宜,而是要想那件東西是不是真的用得著,用完後它會到哪裡去?要看東西來自於大自然的價值,而不是販賣的價格。倘若我們過著不斷消費、不斷購買、又不斷丟棄的生活,大自然的資源很快就會被我們用完了。   當然,近年環境危機與氣候的變遷,的確也讓很多民眾思考,到底我們可以為自己也為後代子孫做什麼事?「浪費」這本書提供了我們非常詳實的資料,讓我們了解在這個看似方便的飲食消費生活背後,付出了多少環境的代價。   知識可以產生行動的力量,

過去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將廠商為了利潤所形成的販售體系視為理所當然,看了這本書之後,我們除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建立新的習慣之外,也可以要求廠商,要求政府改變。   以前上超市購買食物時,都會挑選有效期限距離最遠的,現在我反而改買即將屆臨保存期限的食品,因為從書中得知,超市大量丟棄這些已到期,即將到期,甚至還有一段時間才到期的食品,而且這些食品標示的保存期限其實是最佳賞味期,除了少數生鮮的肉類之外,過了最佳賞味期並非不能吃,而且也與健康無關。   這些明明可以吃卻在超市被大量浪費的食品原因來自於生產廠商不斷縮短賞味期限,這一方面來自廠商的謹慎(怕萬一消費者吃出問題,官司賠償不完),但是另一方面

也來自於當保存期限愈短,消費者會丟掉得更多,當然也就會買得更多,這也意味著營業額更高,利潤愈大了!   至於超市通路為什麼會大量丟棄這些雖然即將過期卻尚未過期的食品呢?一方面是因為消費者不太會買這些即將過期的食品,與其擺在架子上佔地方不如自己丟了,另一方面若是整個銷售空間擺得光鮮亮麗也可以促進買氣,提昇營業額。   於是世界上有一半的食物在還沒被端上餐桌之前就被扔掉,家庭垃圾裡有將近一成是食物。書中也指出,單單歐洲和美國加拿大地區所丟掉的食物就可以餵飽全世界饑餓人口的三倍呢!   食物除了從超市或者我們冰箱中扔掉之外,在產地就被「淘汰」的更是不計其數。這裡所說的淘汰並不是指食物的品質不好,而是

食物的外觀與大小不符合全球化運輸體系所需的包裝需求。   比如說,食物銷售廠商不收購彎的小黃瓜,馬鈴薯太大或太小也會被扔掉,因為不好包裝、運送,更離譜的是食品公司居然用電腦化的色彩檢驗系統去比對,去規範蕃茄的顏色,香蕉每一串必須標準化的有幾根,有多重,不准誤差….,田裡種出來的農作物不符合這些標準,就是當場銷毀。商人似乎忘了這些食物是從土裡長出來的生命,而不是從工廠用模子大量製造出的化合物啊!   不過似乎也不能全怪這些商人,因為在全球化的銷售體系中,降低成本是攸關企業競爭力與存活的,只有規模化的「產品」才方便包裝與運輸,減少人工的處理成本。比如說,一貨櫃的柳橙從產地經過兩千公里運到歐洲,最後

卻直接被丟掉,原因是有一些在運送途中過熟,舖貨到超市,消費者也不會買,但若是要整理挑選出那些過熟的柳橙,卻不合人力成本,企業一算,直接銷毀還是比較划算!   這些結構性問題有時我們去努力改善,但是我們也要思考到,現今我們可以奢侈地讓這麼多東西被扔掉,除了透過全球化的體制剝削了各個窮國在地生產的農夫之外,還來自我們大量使用了來自於幾千萬年來所累積的能量──化石燃料,透過這些「不勞而獲」的珍貴資源,我們才得以生產出肥料、除草劑、殺蟲劑,以及用動力抽取大量地下水,透過機械動力來大量耕種,採收並長途運送到我們手中。   當石油沒有了或者變得非常昂貴,這些「便宜」的產品是不可能存在的,那麼已被破壞的古老

生產系統還能供應這麼多人口的消耗嗎?   這個問題在可預見的未來即將挑戰每個國家與每個人民的生活。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推薦序3 我們沒有浪費的本錢   人擇水草而居,糧食就是水草,有糧食的地方,人才可以生活。因為氣候溫度的不同,每個地方長出來的糧食也不一樣,因地制宜,糧食多的地方,人口集中。水豐沛的地方,人們習慣種水稻;水少,則種小麥大麥。看天吃飯,人與自然共生。   近兩百年,在全球化之下,世界糧食開始轉變,運用化學肥料、農藥和科技,大面積栽種,種出大量的糧食,再做分配,以致糧食有一致性的趨勢。很多人開始不自己耕作,用金錢去買糧食,有錢的人,買很多,吃不完丟棄,感受豐衣足食,吃

不完還有剩餘的優越。   地球七十億人口,每天約有十萬人處於飢餓狀態,可能還在持續擴大中。飢餓的人,幾乎都是金錢匱乏的人,他們買不起糧食,只好挨餓。由於沒能吃飽,沒有力氣工作,就更掙不到錢買食物,更不敢奢求去上學增加學歷,找到高薪工作。有人以為飢餓的人都在非洲,其實,台灣社會約有百分之五的窮人,他們也是處在飢餓狀態,需要別人幫忙。近期通貨膨脹,物價上漲,近貧階級人口增加,思考糧食問題,還要考慮社會現象。這一代浪費下一代的資源,下一代要吃什麼呢?   在氣候變遷下,有些地方開始缺水,糧食長不出來;有些地方淹大水,糧食都泡爛了。現在,糧食越來越珍貴!然而,卻有越來越多的糧食被發現浪費掉了!商店裡的

貨架上,要擺滿物品讓消費者挑選,消費者挑剩的糧食,可能就送到後面的倉庫,準備丟棄。甚至,因為食品快要過期了,也要準備淘汰。一箱箱,一袋袋,就消失在賣場,消失在消費者眼前。   浪費可分為大中小。大浪費,是在產地生產出來,卻銷不出去,只好爛掉。中浪費,是店家進貨太多,賣不完,只好丟掉。小浪費,是家庭和個人買太多,吃太少,過期糧食變成廚餘。據估計,我們的糧食有三分之一是遭到拋棄的命運。所以,很多社會工作者不斷倡議:把糧食分給需要的人,不要造成社會的不公平!環保人士大聲疾呼:不要再糟蹋我們的食物,好的農地要保存,讓飢荒減少!   糧食分配不均,讓有能力操控糧食的人成為巨富。窮國要向富國低頭求討,窮人

在社會上矮了一截,說話都不敢大聲。〈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一書裡,揭露很多機密,讓我們知道,有辦法的人是怎麼盤算的,又是怎麼浪費的!有能力浪費的人,應該是令人討厭的人吧!吃不了那麼多,卻又那麼貪心,想要擁有後,拋棄!   小時候,讀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富翁,每天在宅院旁的水溝裡,撈起很多洗米流出去的米粒,他把它們撿起來,曬乾,儲存起來。後來發生飢荒,他拿出很多米來賑災,大家才知道,這些米都是大家以前洗米時,因疏忽不在意,浪費的米粒。大富由天,小富由儉。要勤儉持家,珍惜資源,才不浪費。   最近,聽到一個故事。有一群華人到德國出差,到餐館叫了很多食物,吃不下了,想結帳走人。有一位德國婦女走到他們

面前說:錢是你的,你可以浪費,但是,糧食是大家的,你不可以浪費!浪費食物要多付錢,以示懲罰!   如果,我們都能不浪費,讓每個人都可以吃飽。那一定是幸福的社會!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陳曼麗 推薦序4 當你我失去餵飽自己的能力   二十八歲的莫浩光(綽號「野人」),餓了會去「麥記」撿別人吃剩的薯條:「如果這刻打仗,吃剩的薯條也會有人搶,那打仗時能吃的,為什麼和平時便是骯髒?」   中原地產董事施永青去酒樓飲茶,看見上一圍裡吃剩的點心,也會拿來吃,甚至跟待應說:「你可以重複再收我錢,只是不要浪費。」   直到何時,大眾才會曉得這兩位「怪人」原來是「智者」?   大自然沒有「垃圾」,漁塘旁

邊總是會養一些鴨子,鴨糞可以餵魚,魚肥又可拿去澆菜,收割剩了的青菜,正好餵鴨。唯有人類,才會把吃剩的食物,丟掉、燒掉、甚至埋在堆填區裡,幾十年繼續釋放甲烷。   而本來沒有浪費的自然循環,也淪為惡性:把森林移平飼養更多畜牲、食物生產工業使用大量化學物質、長途運輸耗費更多能源……每一步,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導致氣候變化,結果更多糧食失收。   聯合國估計全世界農業用地的生產力在本世紀衰退近百分之二十五,未來人類或許根本沒有可以餵飽自己的能力。   本書作者史都華不但長期撰文批評超市、食品製造工廠,並且還是農夫,農場有豬、小雞和蜜蜂。由於貼近土地,對食物浪費尤其無法容忍,他由超級市場的垃圾桶,一直翻

翻翻,直到菜地、牧場、甚至海洋,尋根究底去揭開現在食物生產每個環節出了什麼問題;並且特地訪問日本,探討種種回收廚餘的方法。在我撰寫《剩食》的過程中,這本書是其中一本重要的參考。   史都華指出現況極其荒謬:此刻地球出產的糧食本來可以餵飽所有人,然而一些地區的人飢餓至死,另一些地區,卻想也不想,把多餘的食物隨手丟掉。「解決之道並不是要從有錢人的垃圾桶裡挖出壞掉的蕃茄和腐壞的麵包,寄到窮人家裡。」史都華寫道:「相反的,我認為既然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在同一個全球化糧食市場,那麼當富裕國家購買成噸的食物卻丟進垃圾桶時,就是平白犧牲裡原本可以讓貧窮國家溫飽的食物。」這是巨大的不公義──所以這本書的英文原

名,用了頗重的字眼:全球食物醜聞。   史都華亦提出積極的建議,最後一章特地替消費者、父母、政府、超市、食店、漁民、農夫設計行動綱領。他希望發展國家可學到發展中的國家精打細算,減少食物浪費;發展中國家可以學到發展國家的農業技術,餵飽營養不足的人民。   食物不再浪費,那才是大家都能活下去的世界。 《剩食》作者 陳曉蕾 作者序 富足生活的流出物   想像一下鳥瞰整個地球。過去數萬年已讓它面目全非。迄今為止,停機坪和水泥地,還不是最強勢的自然景觀侵入者,而是那些綠油油,在鄉間恣意繁密的農田。從前,茂密森林包覆著地表,如今,農田蜿蜒曲折地在洲際間擴展,將陸地幻化為食物工廠。在農業帶來的急遽變化下,城

市、道路和廠房,變成地球表面無足輕重的旁枝微節,而有著單調樣貌的糧田,取代了孕育多元物種的森林。現代化就是踏著破壞自然與土地的步伐一步步走出來的。而現在,仰賴農業以填飽肚子的人類,也面臨農業帶來的致命風暴。   在全球化食品工業裡,不管是香蕉或是本地牧場飼養的牛肉,任何餐桌上的食物,都屬於全球糧食體系的一環。數千哩外的農田,可能是為世界某一遙遠角落的餐桌而存在。在拉丁美洲和東亞,人工田向蓊鬱森林一步步逼進。在交界點的拉鋸兩邊,是原始林和單一栽培模式下的大豆、油棕櫚和雜草。野火和盜木者則在其中竄走、伺機而動。未知的動植物種和難以計數的叢林,因為食品工業,轉化成上千萬噸的溫室氣體。事實上,這樣的滅

林過程負面擾動了氣候、水文循環和土壤,以至於聯合國估計全世界農業用地的生產力在本世紀衰退近二五%,未來人類或許根本沒有可以餵飽自己的能力。   侵占森林的農地可能帶來短期大量收益與糧食貿易,但是所造成的環境毀壞卻並非是餵飽全球人口的唯一手段。讀完本書你會發現,美國浪費掉半數以上的食物,英國則是每年辛勤製造二千萬噸的廚餘,而熱愛壽司、魚子醬和其他高價進口食品的日本,則是每年將十一兆日圓的食物直接丟進垃圾車裡。先進國家把食物視為可拋棄式的商品,毫不在乎食品工業所帶來的社會與環境影響。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看見亞馬遜森林滅絕,然而,這卻是每天上演的地球異象。如果先進國家的人民能夠少揮霍一點他們的食物,全

世界脆弱的自然生態體系和氣候問題,都可以暫時舒緩、歇息。   不管是出於環境或社會考量,要想徹底解決全球糧食浪費的問題,絕對理由充沛。購買超越個人飽足所需的食物,只是間接吞食掉足以讓世界貧窮人口果腹的資源與土地。世界上有超過十億營養不良的人口,但是只要拿出先進國家每日丟進垃圾桶的零頭,就可以讓每個人都吃飽。   先進國家的暴殄天物和其他地區人口的飢餓程度息息相關,雖然,這不是肉眼可以看出來的。如同本書試圖說明,這是真實存在,並且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的現象。當然,解決之道並不是要從有錢人的垃圾桶裡挖出壞掉的蕃茄和腐爛的麵包,寄到窮人家裡。相反地,我認為既然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在同一個全球化糧食市場

,那麼當富裕國家購買成噸的食物卻丟進垃圾桶時,就是平白犧牲了原本可以讓貧窮國家溫飽的食糧。   浪費食物,就是浪費有限的可耕地。如果先進國家減少浪費,那麼多餘農地就可以移作他用,譬如改種貧窮國家可以正常方式取得的其他作物。這樣的因果關係套用在全球需求量大的麥子上,辯證結果的確相當明顯;套用在單一國家耕種、收成、販賣的作物上,結果或許不是那麼地一目了然,但儘管如此,如果該耕地不是拿來種命中註定要毀棄的食物,還是可以改種全球糧食市場內更需求孔急的作物,例如:穀類。   我們已經逐漸了解到個人排放的溫室氣體也是地球暖化的元凶之一。同樣地,我們也該誠實面對,糧食的購買與浪費,也對地球造成威脅。歐美國家

為了製造生質燃料(biofuel),浪費了大量食物,造成輿論抨擊不斷。評論者指出,生質燃料工業把原本該拿去餵飽人民的食物,填進汽車油箱裡。二○○八年,聯合國食物權(the right to food)特派調查員尚.捷格勒(Jean Ziegler)認為生質燃料犯了「違反人道罪」。英國政府與歐盟執行委員會以修正生質燃料計畫回應這項調查,唯獨美國仍然傾心推動,特別是從玉米田製造出的生質乙醇燃料。不可否認,在多數情境下,生質燃料造成飢餓問題、破壞自然生態體系、氣候惡化,那麼,直接將糧食投入垃圾桶呢?想必是更糟吧。   在二○○七年到二○○八年之間,九千五百萬噸的穀類食品被用來製造生質燃料。而世界銀行

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評估,此舉造成全球糧價大幅攀升,讓上千萬人民跌入貧窮與營養不良的黑洞。然而,製造生質燃料所導致的糧食浪費,甚至連全球糧食浪費總量的一半都不到。將糧食投注在生質燃料發展上,並造成世界飢荒問題,似乎是千夫所指的自私想法,那麼,將糧食丟進黏稠的垃圾桶底部呢?   二○○八年,在一場BBC電台辯論裡,昔日柴契爾派支持者,前英國國會議員麥克.波提羅(Michael Portillo)譏諷地問:「浪費我們的食物,跟貧窮國家的飢餓到底有什麼關連?」人是否總想撇清自己身涉其中的謬誤?一部分人總想否認和遙遠地方的人們有任何關連,另一部分人則強調在複雜關係背後操縱的可能原因。這些問題雖

然加深了辯論的複雜度,但並沒有削弱問題的重要性。   有些反對是合理的,譬如富強國家的糧食需求可以刺激貧窮國家的生產與經濟,此外,把食物丟進垃圾桶、增加需求,也可以讓許多農夫荷包滿滿。這在某些情況下是成立的,如同我在第十一章會談的──生產過剩有時是必要的,也對防止食物短缺有正面幫助。但是,創造糧食過剩意味著:土地使用量增加與資源耗損。在生態與產出都達到飽和狀態時,浪費食物的成本將遠勝過潛在利益。況且,當富有國家減少糧食浪費後,那些剩餘食物也只會被其他相對富有的買家買走,把剩餘食物拿去填塞飼料槽的可能性,遠遠大過出現在貧窮家庭的餐盤裡。但是,總體而言,必將減緩全球糧食供應市場的莫大壓力,穩定糧價

,並改善仰賴市場為生的貧窮人民生活環境。藉由減少浪費導致需求減少,會造成何種經濟效益是極難評估的,但是以二○○八年生質燃料市場造成糧價攀升七○%的情況看來,減少浪費至少可以抗衡此階段糧價波動與供應失衡。目前日益上升的糧食需求並不符合永續發展(sustainable)概念,換言之,如果市場需求不減緩,那麼世界生態圈將面臨永久性的損害,對於各物種,包含人類,都將面臨空前的困窘。確實,這一刻已經悄悄來臨了。   飢餓與營養不良並不只是遙遠國家的故事,先進國家內也住著上百萬飢民。在英國,約有四百萬民眾沒有足夠營養的食物。在美國,約有三千五百萬個家庭無法取得安全無虞的食物。歐盟評估約有四千三百萬民眾活在

食物貧窮(food poverty)的坑洞裡。在這樣的狀況下,超級市場卻仍然執意銷毀上萬噸狀況良好的食品。那麼,為什麼不將那些新鮮食物重新分配給需要的人呢?   本書將說明堆積如山的過剩食物不僅隱含環境責任(environmental liability),也透露了一絲曙光。有效的環境策略可以穩定糧食短缺危機,也確保未來世代沒有糧食隱憂。除了解決糧荒以外,搶救過剩食物也間接紓緩全球暖化現象。在歐洲,超過三○%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來自食品工業。如果大幅削減食物浪費總額,排放氣體至少可以降低五%。請設想,如果我們拿目前種植廢棄糧食的土地來種綠樹,理論上我們可以減少一半以上的全球溫室效應氣體。相較於其

他環境保護策略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缺點,減少食物浪費幾乎不會帶來任何負面影響,也不像要放棄汽車或飛機旅行、減少食肉量那麼天人交戰。把丟進垃圾桶的食物拿來作有效運用,不僅減少我們自身對地球造成的傷害,也提升貧窮人民的生活水平。   廢棄食物本身就造成極大的環境負擔。多數先進國家將有機廢棄物送進垃圾掩埋場,大量分解後產生有毒物質和甲烷氣體(mathane),這種溫室氣體毒性遠高於二氧化碳二十一倍。目前,許多已開發國家早已沒有足夠空間來掩埋垃圾。台灣和南韓皆立法禁止在掩埋場丟棄食物,其他國家早晚也勢必跟進。在此同時,「垃圾」的定義也不斷演變。即便人類不能吞進肚子的過期食物,其實也有著餵養動物、發電、成為

有機堆肥的價值。   解決食物浪費問題除了對環境與社會問題帶來正面效益以外,也藏著商機。如我在本書中將介紹的,當食物浪費量減少了,淨利率就會持續提昇。農民藉由出售廢棄食物而收入加倍;解決過度浪費的問題可以讓製造商節省二○%的成本,零售業也會因為提升管理效率而更具市場競爭魅力。認為我們應該從本地農夫市場購買食物的專家,提出了理想化的建言。但是,如果我們認為大型超市和消費主義文化將會繼續存在幾個世紀,控制食物浪費還是會帶給我們巨大收益。   在此書的田野調查過程裡,我搭著巴士與火車,從倫敦進入歐洲,穿越俄羅斯和中亞,遍遊巴基斯坦和印度,再從中國搭渡輪抵達南韓和日本。我發現各國文化對待食物的態度大相

逕庭,特別是那些「剩下來」的食物。在南韓文化裡,食物浪費代表慷慨好客。在中國西部的維吾爾族,則視浪費食物為禁忌,這不僅是面對嚴酷環境所產生的儉省文化,也是熱愛農耕、烹飪與飲食的結果──沒有人想浪費美好的食物。事實顯而易見,手上的食物也代表著一份責任,應當妥善對待得來不易的資源。   聯合國已宣布支持減少食物浪費的計畫,並設立目標,在二○二五年將減少一半以上的浪費,但是透過企業、政府與大眾的鼎力合作,目標將會加速達成。當企業無心解決食物浪費問題時,政府更是意興闌珊。歐美政府根本無心調查食品工業扔掉了多少東西。英國政府僅僅出資調查到底有多少食物最後在家用垃圾桶裡落腳,但根本不敢窺看超級市場扔出的食

物量有多麼形體巨碩。在發達國家裡,幾乎沒人想了解究竟有多少食物被浪費掉了,或是有多少土地被翻開,肚子裡填滿垃圾。但是只要看一眼成千上萬噸的食物垃圾堆積起來的恐怖地景,就是行動的第一步。   貧窮國家從富裕工業國家學習新的科技技術。但是富裕國家也該從資源匱乏、實行簡約生活的貧窮國家汲取經驗。我在一九九九年到二○○一年居住在德里的中產階級社區,幾乎每間餐廳、小吃店都會把剩餘食物分送給街友。當收垃圾的人把家用廚餘帶到街尾的水泥牆邊時,一群群的牛和豬早悠閒地等著啃嚼芒果皮、馬鈴薯皮和香菜梗,把它們變成鮮奶、肉和糞肥。紙和塑膠品則是被騎著腳踏車的回收小販載到附近工廠(雖然無照工廠排放的氣體也造成健康傷害

)。這種受貧困環境驅使的垃圾採集行為對富裕國家來說,應當是珍貴的文化經驗,讓人得以洞見無止盡的富饒生活不過是泡影。   然而,令人難過的是,即使在充滿飢民的貧困國家,也有數量驚人的廢棄食物。在發達國家,人們不知節制地扔掉食物。在貧窮國家,卻因為技術與設備缺陷,而導致無可避免的損失。印度因缺乏便捷運送農產品到市場的基本設備,每年造成一四○億美元以上的損失。在斯里蘭卡,儘管每人平均每日食用僅約一百克的少量水果,而三○%到四○%的水果卻在運送過程中就開始腐臭。可喜的是,只要以相當簡單的方式就可以有效減少五分之一的食物浪費。控制浪費不僅是提高效率的法門之一,也將人民從飢餓黑洞中解放出來。   遠處飢餓

的面孔,總讓西方世界對浪費行為感到不安。但如果西方國家政府有意重新配置資源,那麼勤於回收二手物的印度絕對能給西方客無限靈感。在瑪哈拉斯特邦(maharasthra),超過一百家以上的沼氣發電廠利用有機廚餘,滿足無數家庭的用電需求。   發展中國家的精打細算可以警醒西方世界的任性態度;較為貧窮的國家,也可以從西方國家習得進步農業技術,大幅減少食物浪費,餵飽營養不良的人民。目前,兩個世界正好處在最差的狀態裡。而本書可以證明要讓兩個世界同時進入最適模式,不是不可能的。 第一章 糟蹋所有物超級市場猴子在想:「那個繼承我們高貴血統的人啊!最好徹底消失……你永遠看不見,要是有隻猴子在椰子樹旁拉起了籬笆,

讓椰子白白浪費掉,不分給其他猴子嘗一嘗……為什麼呀!如果我在這棵樹旁圍籬笆,飢餓就會逼著你過來偷我的財產。」〈猴子〉,大衛.巴洛謬和珍珠王寫於紐奧良(一九五七年)一九九七年,美國政府估計食品零售業每年糧食浪費量約二五○萬噸,低於全國總供應量的二%。日本官方數據則為二六○萬噸。英國官方贊助的非營利組織:廢棄物與資源行動計畫(Waste and Resources Action Programme, WRAP) 和環境署評估,按照人口比例而言,英國糧食浪費量比例約為美國三倍(當然美國還有極大進步空間)。雖然有其他組織提供不同數據,但是英國零售業的過度浪費,引起該領域學者密切觀察。造成英國零售業與他

國巨大差異的,是超市糟糕、鬆散的管理方式,慣性忽視應有的社會與環境責任,和接受新科技的牛步。此外,英國超市向來拒絕捐贈多餘食物給非營利團體(美國超市則徹底執行),政府也無能推動相關政策,督促改變。根據 WRAP估計,英國零售商每年糧食浪費量約一六○萬噸。這個數據已經夠嚇人了,WRAP 內部成員卻表示現況可能更糟。因為WRAP 數據是由較有效率的企業所提供資料推斷而來的,更多暴殄天物的企業被排拒在外。根據美國調查,最浪費的零售商和較有效能的對手相比,食物耗損量約為三十五倍以上。更荒謬的是,所有數據是業者自願提供的,不但缺乏細節,也難以比對研究。例如有些超市僅提供棄置在店面後方的食物數據,有些則包

含了配送過程的耗損。整體而言虛大於實,真相恐怕還藏在某個陰暗的角落。有些組織的研究數據則遠遠低於WRAP。某數據認為英國每年僅製造約四五.五萬噸的廢棄食物;畢法(Biffa)垃圾處理公司則宣稱零售商每年製造約五十萬噸廢食。這或許因為不同研究單位對「食品零售商」定義不同,像三明治店或許就不一定在研究範圍之內,況且,不同單位對「食物」的定義也非完全一致。零售商提供的資訊很難不讓人懷疑。一位零售業者跟我說:「研究零售商提供數據意義不大,因為他們多半低估自己的浪費程度。超市極力想隱藏營業額,要謊報丟棄的垃圾更是簡單,經理多半低報數值以提高企業形象,同時掩蓋不當行為。」店家提供不實數據,而大眾也不遑多讓

。調查者發現,個人提供給政府的家庭食物浪費量估計,和真實情況的差距高達三十倍之譜。自我檢查數據被認為完全沒有公平性,要了解實際情況的唯一方法,就是徹底清查垃圾桶。英美民眾開始接受法醫式的垃圾桶盤查,連麵包皮或吃剩的蘋果核,都一一記錄下來。但是,如果要研究全球惡名昭彰的連鎖超市,也只能參考企業公布數據,此外目前還沒有供交叉比對資訊的正式機制。超市掩埋了上萬噸的珍貴食物,並且不讓任何人知情,事實上,定點清查超市傾倒量,比翻找上萬個發臭的家庭垃圾桶容易多了。眾家調查單位估算食品工業的浪費數值,但據我所知,英國僅有一份報告是調查者親自在超市後面翻找丟棄食物,而那還是為期兩週、單一店家的報告。生物性回收

(Bio Recycle)公司董事長愛瑞克.伊凡(Eric Evans) 也是該份調查報告撰寫者認為,超市不希望讓任何人發現他們究竟扔掉多少食物,該報告書寫:請想像八卦報紙標題「巨量食物被傾倒在掩埋場!」他認為所有數據都由企業撰寫繳交,完全地自由心證,如果要得到真相:必須去垃圾桶裡翻找。大型超市認為廢棄食物總量具有商業機密價值,如果敵手知悉自己的浪費量,可以藉此設計較有效率的管理體系。而這正是政府該強制規定企業公布浪費量的原因之一,藉此加速促進改善企業管理效能。一開始,調查者總是很難理解,為什麼商店總是進過量食品,最終又將大量存貨扔棄。既然銷毀貨品必然造成成本開銷,企業體想必極力避免削減淨利率

的任何因素。如果抽絲剝繭地找出業界過量進貨的經濟概念,情況如同前章所提的K10壽司店,放大其規模至極致。第一個重要因素是,超市認為必須確保顧客永遠可以買到喜愛商品,以免心生怨懟的顧客不再上門。一位亞洲的超市經理告訴我,這代表「塞滿超市貨架,不留一絲空隙。」就算最後通通倒掉,也是情有可原。

生活牙醫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Men's Game 玩物誌
@默森夫妻
@35線上賞屋
@Joeman
@小許
@我是老爸,我不要當爸!
@Queen沐雨柔 Eve
@Will Walker 英國留學生活牙醫

參加了一場特別的活動
就是來101安裝煙火
上面還簽上了我們的名字

#2021煙火
#告別2020
#YOUTUBER

不肖美業!舉報獎金可賺10萬元【愛美教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JPAkUHdHCk&t=125s

我「植腋毛」實録大公開!術後長頭毛可綁辮子?!⋯⋯【愛美教主】ft.Myhair沈志龍醫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AjyebUp5BY&t=10s

合作邀約
[email protected]

姐IG
https://instagram.com/cherry_queen77?...

愛美企業頻道YT
https://reurl.cc/pDj5je

氧化鋯牙冠電腦輔助工程及生物力學分析

為了解決生活牙醫的問題,作者饒元凱 這樣論述:

本論文探討氧化鋯牙冠之設計對於齒槽骨及預後問題。研究中使用EXO CAD牙科設計軟體,針對牙冠外型與特定區域進行生物力學分析及提出改善方案,以SolidWorks 2016 繪圖軟體建立植體與齒槽骨組合模型,並且參照ISO 14801測試規範進行設計,再由ANSYS Workbench 18.1有限元素軟體施以300N之力量模擬咬合受力時的情形,透過分析結果找出對牙冠及齒槽骨有益的設計重點,將模擬結果提供植體設計與臨床醫師贋復體治療時的參考,進而提高贋復體修復的成功率。由分析結果得知,針對單顆牙冠的咬合角度進行改變,能大幅減少應力在咬合面上發生。且當咬合發生時,主要由皮質骨與植體接觸周圍承受

最大的應力,而利用不同的咬合角度及植體直徑5mm、6mm之分析模型交叉比較後,結果發現使用較小的咬合角度之牙冠及適度的增加植體直徑,得以改善齒槽骨與牙冠本體的應力、應變值。

骨細胞易貼附之人工牙根薄膜研究

為了解決生活牙醫的問題,作者林炯儒 這樣論述:

摘要Abstract誌謝目錄圖目錄表目錄第一章 緒論1.1 前言1.2 研究背景1.3 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 文獻回顧2.1 薄膜結構成型2.1.1 聚乳酸(PLA)簡介2.1.2 薄膜結構製作2.2 奈米鑽石特性與應用2.3 細胞培養影響因素2.3.1 薄膜表面親疏水性2.3.2 奈米鑽石添加量第三章 實驗材料與規劃3.1 實驗材料與儀器3.1.1 細胞來源3.1.2 薄膜製作所需材料3.1.3 細胞培養所需藥品3.1.4 儀器設備3.1.5 量測儀器3.2 實驗方法3.

2.1 結構薄膜製作3.2.2 薄膜表面接觸角量測3.2.3 奈米鑽石數量量測3.2.4 培養前試片滅菌3.2.5 細胞培養測試第四章 實驗結果與討論4.1 接觸角量測4.2 奈米鑽石量測4.3 浸塗(dip coating)薄膜製作4.4 旋塗(spin coating)薄膜製作4.5 細胞培養測試4.5.1 測試試片規劃4.5.2 薄膜與金屬基材貼附力4.5.3 細胞培養測試結果4.6 薄膜與牙根結合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5.1. 結論5.2. 未來展望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