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明眼科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湛明眼科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F.ScottFitzgerald寫的 大亨小傳(全新中譯本.獨家收錄村上春樹專文) 和薇琪.維拉柯尼斯的 疼痛是你最好的心理醫生:好萊塢明星都風靡的正念自癒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湛明眼科ptt :: 健保診所維基百科也說明:2019年10月23日—最近住在台北的大伯發現了一家不錯的台北新店眼科『湛明』,是由前臺大醫院眼科醫師俞函杰院長所創立,主要擅長項目是成人的白內障手術, ...,台北眼科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經典文化 和天下生活所出版 。

最後網站新店-湛明眼科眼科診所|專業看的到則補充:新店-湛明眼科眼科診所|專業看的到 ... 前陣子爸爸跟我說眼睛有點不清楚,工作上看文件都要特別吃力,一開始都還以為是工作疲勞用眼過度,休息一下就好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湛明眼科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亨小傳(全新中譯本.獨家收錄村上春樹專文)

為了解決湛明眼科評價的問題,作者F.ScottFitzgerald 這樣論述:

───中文世界第一本─── ★ 1925年初版封面插畫 復刻珍藏 ★ ★ 獨家收錄:村上春樹譯後記〈身為翻譯家,身為小說家〉★   關於愛,關於美國,關於夢, 你只需要讀這一本。   一段爵士年代的夏日戀曲, 讓村上春樹走上寫作之路,全球暢銷千萬冊的世紀經典。     「如果沒有《大亨小傳》,我不會走上寫作這條路。」──村上春樹     「我將《大亨小傳》立基在『幻象的破滅』上——正是這樣的幻象,世界才能如此鮮豔。你無須理會真假,但求沾染上那份魔術般的光彩就是了。」──費滋傑羅     **1925年初版封面插畫

復刻珍藏 **     「這片灰濛濛的土地上,穿過空中那片籠罩不去的淡薄塵埃,你會看到艾科堡醫生那雙湛藍色的巨大眼睛──瞳孔離地面有一碼高……這個廣告招牌,這雙眼睛,長年日曬雨淋,無人上漆,光彩逐漸暗淡,但仍若有所思地注視著這片灰沉沉、肅穆且遭遺棄之地。」(《大亨小傳》,第二章)     1925年《大亨小傳》初版的封面插畫,繪製藍天上一雙空洞的眼睛及紅唇,折射出霓虹中的女郎。這是西班牙裔畫家法蘭西斯‧庫加特(Francis Cugat,1893-1981)的畫作。法蘭西斯‧庫加特有一位名人哥哥,沙維爾‧庫加特(Xavier Cugat),既是插畫家也是音樂家,

電影《阿飛正傳》與《2046》裡的拉丁樂曲〈Perfidia〉就是他的創作。     法蘭西斯‧庫加特在古巴長大,移民美國,1920年代活躍於紐約文化圈,之後搬到好萊塢,擔任電影的色彩技術顧問。1924年,法蘭西斯‧庫加特接到《大亨小傳》的封面繪圖委託,那時費滋傑羅還沒寫完小說,書名也不叫《大亨小傳》。這本書最初的書名是:《在灰塵堆與百萬富豪間》(Among the Ash Heaps and Millionaires),費滋傑羅也想過幾個其他名字:《西卵鎮的崔馬喬》(Trimalchio in West Egg)、《通往西卵鎮的路上(On the Road to West E

gg),以及《戴上鍍金帽的蓋茲比》(Gold-hatted Gatsby)。     之後,法蘭西斯‧庫加特完成這幅畫,並取名為:〈天啟之眼〉(Celestial Eyes)。費滋傑羅看到後非常喜歡,告訴出版社:「千萬不要把這張書封插圖給其他人用!要留給我,我要把這張圖寫進書裡!」於是它成為了小說裡「艾科堡眼科醫生的廣告招牌」,在最重要的場景灰燼之谷中出現,代表著穿越時空仍始終守看著此地的重要象徵,並使用在1925年《大亨小傳》的初版封面上,是美國文學中最著名的封面插畫之一。     **獨家收錄:村上春樹譯後記 **     「如果有人要求我『舉出迄

今為止人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三本書』, 我完全不用思考,就是這本《大亨小傳》、《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和《漫長的告別》。要是再讓我只能從中挑選一本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大亨小傳》。它是我這個小說家的一個目標、一個定點,小說世界裡的座標、一個軸。我仔仔細細地反覆閱讀這部作品,一個角落一個細節都不放過,許多部分幾乎能背誦下來。」──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自述,他最愛的作家非費滋傑羅莫屬,並從開始寫作時便起心翻譯費滋傑羅的作品。其第一部譯作正是費滋傑羅的《我所失落的城市》(1981),彼時村上僅剛出版兩部長篇小說,仍是文壇新人。之後,更陸續翻譯了《費滋傑羅之書》(1986)、《重返

巴比倫》(1996)、《大亨小傳》(2006)、《冬之夢》(2009)、《一個作家的午後》(2019)、《最後一個影壇大亨》(2022)共七部作品。其中《大亨小傳》這部他心中最重要的小說,自三十出頭便決心翻譯,其翻譯功力更為精進,等待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於近花甲之年完成這項心願。於此種種,村上皆在本書譯後記〈身為翻譯家,身為小說家〉中與讀者分享。     他絕望地伸出手,想抓住一縷空氣,存留一個碎片──   但是他淚眼朦朧,   這一切都跑得太快了,   他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了那一部分,   永永遠遠地失去了最新鮮、最美好的部分。   

  《大亨小傳》初版誕生於1925年,當時已經是暢銷作家的費滋傑羅,一心想寫出一本真正的文學小說,為此他放棄了雜誌高額稿費的大眾短篇寫作,與妻子塞爾妲搬到法國蔚藍海岸專心創作。他告訴知名編輯柏金斯,這本書和他其他輕鬆的流行作品不同,他想寫出一個「在真誠且光輝燦爛的世界裡能夠被留下來的故事」。     於是他創造出了蓋茲比,一如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爵士年代裡,從中西部到東部闖蕩、一夕致富的人們,蓋茲比從一文不名的窮小子搖身變成夜夜宴客的慷慨富人,他盯著夢幻般的紐約長島碼頭的綠燈,尋覓著他夢寐以求的女人黛西。東部的名流貴客川流不息地來到他家中作客,私下卻鄙視他;而他癡心等待、

早已嫁作貴婦的黛西,也只當他是婚姻走味後的逃避調劑。只有他的鄰居、也是故事的敘事者尼克,眼看著賓客們接受蓋茲比的熱情款待卻冷漠無情,眼看著蓋茲比奮力追求那腐敗可厭的虛榮。但尼克終於看出蓋茲比心中癡傻熱烈的追夢之心,蘊含著讓他敬畏的純真。      美國明尼蘇達州出身的費滋傑羅一如敘事者尼克,當他來到東部時,正逢美國舊富世代因「上帝已死、所有的仗都打完,對人類文明信心動搖」而開始醉生夢死,但費滋傑羅懷抱著新的夢想,他得努力賺錢維持自己和妻子渴望的奢華生活,他敏銳的寫作天分讓他很快成為時代名流,同時也一眼看穿流金幻象後腐蝕人心的靡爛,他設身處地瞭解奢華,也冷眼旁觀鄙視奢華。

    因此,他筆下的蓋茲比,一個無視浮華虛實,全心尋夢的傻人。透過他,費滋傑羅彷彿向世人訴說著:幻象是世界美好的基礎,即使現實人生悲涼無常,只要你持續凝望著綠燈,相信那裡仍有值得追求的夢、值得燒盡靈魂去追求的愛情,世界就會停留在這美好的時刻。     這是一本飽含著魔術光彩的小說,精妙華美如一顆鑽石,新的一切編輯做法都是為了擦拭時間在這顆鑽石上蒙蓋的灰塵。它好得太傳奇,一經擦拭,便綻放出耀目的光芒,希望能與讀者們一起找到真正的感動,見證這本經典的不朽。   得獎紀錄     ★《時代》雜誌票選百大經典小說   ★BBC「大閱讀」讀者

票選百大小說   ★英國《衛報》最偉大百大小說   ★《新聞週刊》票選百大書單   ★NPR全國公共廣播電台世紀百大選書No.2   ★美國藍燈書屋世紀百大經典小說No.2    ★英國Radcliffe Publishing Course百大小說No.1   ★英國Waterstones書店世紀百大小說   ★法國《世界報》二十世紀百大作品   ★德國White Ravens國際圖書館推薦書目   ★澳洲CBCA圖書協會年度推薦書目   好評推薦     「如果沒有《大亨小傳》,我不會走上寫作這條

路。它是我身為小說家的最終目標。」──村上春樹     「費滋傑羅能寫出《大亨小傳》這麼好的書,我相信他一定能寫出更好的。」——海明威     「《大亨小傳》是美國小說邁出的一大步,費滋傑羅深刻地描寫出宏大、熙攘、輕率和尋歡……凡此種種,風靡一世。」──名詩人兼文評家 T. S.艾略特     「當和他同代的作家都被遺忘後,費滋傑羅的時代就來了。」──美國作家、知名巴黎沙龍主人 Gertrude Stein     「艾科堡醫生廣告看板上的那雙眼,不同人看會有不同的重要性,但同時它也給了整個故事一種超然的感受。那雙不會眨動、沒有情感的大眼,俯視著

世上不斷上演的各種情節。這個寫法真的太傑出了!」──知名編輯 柏金斯     「蓋茲比這個角色捕捉住費滋傑羅那個世代人的精神,成為美國神話的代表人物。白手起家、自我打造的美國富豪蓋茲比,其實帶著費滋傑羅的個人色彩──對金錢、企圖心、貪婪以及對一切都能重來的樂觀精神。」──AMAZON     「在這部費滋傑羅最好的作品裡,他比同世代其他作家都寫得更貼近美國社會的核心。」──美國知名作家 E.L. Doctorow     「從《大亨小傳》之後,我們終於有了美國自己的經典小說形式:一顆原石將自己打磨成真正璀璨的鑽石。」──知名書評人 James Dickey

    「《大亨小傳》是費滋傑羅最好的小說,不僅敏銳地抓住當時社會生活的主題,更以象徵的手法展現了『美國夢』傳奇背後的嘲諷及悲悵。」──《牛津美國文學詞典》     「費滋傑羅以《大亨小傳》一書成為美國文壇的象徵,他的作品被冠上經典之名,《大亨小傳》中的人物、情節、語言不時被人引用,彷彿是未來美國的寓言……」──《大亨小傳》譯者 喬志高     「《大亨小傳》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三本書之一。」──美國知名作家 Joan Didion     「費滋傑羅比同世代其他作家都更能看清美國。」──知名作家 Tobias Wolff    

疼痛是你最好的心理醫生:好萊塢明星都風靡的正念自癒法

為了解決湛明眼科評價的問題,作者薇琪.維拉柯尼斯 這樣論述:

◎Amazon讀者評價4.5顆星◎   奧斯卡影后葛妮絲.派特洛、超級名模克勞帝亞‧雪佛、英國搖滾教父 艾爾頓‧強   等知名明星都風靡的擺脫慢性疼痛正念自癒法!   當你痛的時候,無法躲藏。   正念自癒力只可能在你有勇氣面對的時候開始……   你不需要飛到美國也能學到如何減輕疼痛的方法,這本書能學會好萊塢明星們正在流行擺脫慢性疼痛的正念自癒法,它能將你的疼痛轉換成鮮活的能量,讓生命更加美妙光彩。   你的痛試著在教你什麼?   疼痛與你的生活、關係、工作、心智與情緒狀態等息息相關。   而且,大多數的痛幾乎都跟「心」有關。   很多時候你身體上的傷口治癒了,但記憶中的疼痛卻會在多年

後依舊如影隨形…………   從歐美上流社會名流、好萊塢明星,到倫敦皇家芭蕾舞學校舞者、歌舞劇演員,受惠於整骨治療師薇琪.維拉柯尼斯(Vicky Vlachonis)的病人不計其數。她根據多年的臨床診治經驗,擷取東方醫學的長處,將中醫的針灸穴位和經絡按摩,結合營養學、內分泌和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發現,利用簡單的飲食、運動和安定情緒的整體做法,設計了一套讓人感覺安全又勇於挖掘疼痛的「正回饋計畫」。內容涵蓋疼痛的根源探究、抗發炎的飲食調整、正念冥想、運動、寵愛自己等循序漸進又全面性的心身療癒計畫,幫助你找出隱藏在疼痛背後的真相。然後從生理和情緒的疼痛中釋放。讓你認識更深層的自己,讓心自由,徹底解除生

理上的疼痛,重獲鮮活的能量與永恆的美麗。   「疼痛是我們身體最強而有力的老師,只要懂得它傳遞的訊息,勇敢的面對並感受,疼痛就不會再繼續糾纏。」──薇琪.維拉柯尼斯     正回饋計劃的特色:   •說明如何使用身體本身的觸發點,釋放負面能量,感覺更加放鬆,立刻提升心情。   •分享有關優質睡眠如何活化腦部的廢物處理系統,排除造成思考遲緩的毒素堆積,以達到夜間抗老化的效果。   •提供抗發炎療癒食譜,做法簡單方便,美味滿足並讓人充滿能量。   •教你5分鐘的乾刷養生法,加速淋巴引流,釋出毒素讓肌膚散發光采。   •分享已經證明能減輕慢性疼痛程度高達57%的冥想方法。引導你完成內觀與正念肯定,

幫助你將正向、保護的能量帶進生活。   •證明情緒與神經系統和器官有直接關係,並說明正回饋對於身體系統和器官的反應有何強力、持久的影響。   免責聲明   本書提及健康照顧相關的建議與資訊,應視為輔助工具,而非取代醫生或其他健康專家的建議。如果你知道或懷疑自己有健康方面的問題,建議你在從事任何醫療方案或治療以前,先尋求醫師的意見。在本書出版之時,已盡一切努力確保書中內容的正確性。出版社與作者對於應用本書推薦的方法可能發生的任何醫療結果,都無承擔責任的義務。 名人推薦   奧斯卡影后 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   超級名模 克勞帝亞‧雪佛Claudia Schiffer

  英國搖滾教父 艾爾頓‧強 爵士Elton John   部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 劉燦宏   壢新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林頌凱   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陳德中   熱情推薦   「無論你曾經忍受什麼樣的創傷,或有多少深鎖在肌肉或器官裡的疼痛、傷害或毒素,薇琪都能夠協助你知道如何面對,然後放手,好讓你能再次感受無拘無束的自由。」——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奧斯卡影后)   「薇琪以她的整體取向,幫助我在懷第三個孩子的過程中完全沒有疼痛。她會用獨一無二的方式,讓你感到無限地美好。」——克勞帝亞‧雪佛(Claudia Schiffer,超級名模)   「薇琪幫助你了

解身體與情緒層面相連的重要性。這本書是最好的工具,可以將生活中的疼痛和壓力轉變成健康與快樂。」——艾爾頓‧強 爵士(Elton John,英國搖滾教父)與大衛‧弗西尼(David Furnish) 作者簡介 薇琪‧維拉柯尼斯(Vicky Vlachonis)   出生於希臘的雅典,她的職業生涯是從歐洲整骨療法和肌肉骨骼專家開始,治療皇家芭蕾學校和重大戲劇作品(包括《貓》、《獅子王》)的舞者。曾任職於倫敦的賀爾診所(Hale Clinic)與綜合醫療中心(Integrated Medical Centre),隨後於2001年自行開業。今日,維拉柯尼斯向世界各地分享她整體的療癒方法。維拉柯

尼斯目前跟家人住在美國加州的比佛利山,並且在此執業。 推薦序 面對、感受,然後放手讓疼痛遠走 葛妮絲‧派特洛 (Gwyneth Paltrow,演員,以《莎翁情史》榮獲1998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需要被療癒的是「人」,不是「病」 林頌凱 (壢新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奧、亞運國家代表隊醫師) 作者序 疼痛是身體的最佳導師   第一部:正回饋的力量 1痛是什麼? 2 活在正向裡 3 正回饋方案的功能   第二部:正回饋計畫 4 第一週:反思 5 第二週:釋放 6 第三週:發光   第三部:正回饋工具 7 正回饋飲食計畫 8 正回饋食譜 9 正回饋療法   附錄:正回饋問卷 參考

資料 推薦序 面對、感受,然後放手讓疼痛遠走 葛妮絲‧派特洛 (Gwyneth Paltrow,演員,以《莎翁情史》榮獲1998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在初次懷孕的第三期尾聲,我開車前往朋友史黛拉位於英國郊區的家中度週末。一打開門,驚喜地發現她安排了迎嬰派對,我從高中到大學時期的最好朋友全部到齊。每個人都專程而來,為了慶祝即將誕生的艾波。來勢洶洶的喜悅、疲憊與荷爾蒙齊聚湧上,讓我忍不住哭了出來。        慶祝活動的一部分是史黛拉招待我們修指甲和做足療,並且安排了一位從倫敦來的整骨治療師為我們診治。那是我第一次遇到薇琪,金髮的她像是現代版的婦女保護神──希臘女神赫拉(Hera)

。        我的朋友們全都苦於時差,而我則處在第三孕期、疲累得快受不了的階段,但我們既喜悅又感動,相當開心能這樣相聚。或許是因為那天的情緒,也或者整間屋子的女友都是我人生的重要根基,所以當薇琪引我去做治療時,我感到安全得足以將一切放開。歷經數週無法緩解的背痛以及對生產的焦慮後,她的手在那時將這一切全都帶走,使我感受到久未享受過的輕鬆與平靜。我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迎接我的寶寶。      當艾波終於發出信號準備要出生的時候,我毅然地決定採取自然生產,在經歷七十二小時的努力下,最後才勉為接受緊急的剖腹生產。憔悴又疼痛的我,知道自己需要一些照顧,但我的第一個想法是關於艾波,這個經歷了相同猛烈掙扎

的小女娃兒。在英國,有愈來愈多的新生兒在一出生便立即接受顱骨整骨療法,因此我打了電話給薇琪,請她過來幫助我柔弱的小女娃。   看著薇琪安撫照料小小的艾波,使得她與我的生活更為親密。   在這十年間,薇琪治療了我的每個家人,治癒我們的各種疼痛和身體上的小毛病(這裡緊緊的、那裡扭到了、沒有聲音、慢性咳嗽),同時也讓我們漸漸了解生理和情緒的痛經常是同一件事。在我解釋病痛的時候,她往往會問:「你的痛試著在教你什麼?」因為有薇琪的照料,我的痛教了我許多。   接受治療時,我會告訴她這一週發生的事。在我敘述惱人的電話、或是父親讓我難過的記憶時,她會按壓我的頸部或背部或腳上的點,而我可以感覺到疼痛和難

過瞬間同時消失。身為一位整骨治療師,她了解背上的痛很少單純只是背上的痛,或許也是卵巢或腸道、甲狀腺或肝臟的功能失調。此外,她了解疼痛幾乎永遠都跟心有關。她教導我,恐懼可能會衝進肌肉和身體,這時你需要肌肉骨骼支撐、冰塊和大量包紮,同時還要趴在桌上放肆地大哭一場,然後再好好地開懷大笑。   我的大半時間是在一個又一個的會議中轉進轉出,早晨送小孩上學之後,我招喚自己所有的心理資源,對我的家人、我的事業和我的職業做出正確的決定。而在這之後,永遠都是跟艾波和摩西斯相處,這段時間需要全心投入,確保給孩子們最好的一切。到了週末,我把時間徹底地用在薇琪給我的愛與照顧。這些時刻,她的聲音、她的手、她的療癒能量

,能夠把我從浩劫的邊緣拯救回來。   這些年來,她已成為我的家庭運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我不在家,她會過來治療孩子,用她神奇的雙手幫助他們好好安睡;當其他人都在海邊的時候,她會短暫來訪,只為了讓我能身心合一、幫助我安定心智。就像任何過勞的媽媽一樣,我的腦可能急速地轉動而遠離了我,但薇琪幫助我記起我擁有自己需要的所有答案,而且一切安好。   更重要的是,她教導我面對疼痛、感受疼痛,然後放手讓它遠走。   我家常提供處於人生轉換過程的人歇息的中繼站,所以薇琪也治療了幾乎我關心的每一個人。當朋友來此想躲開這個世界,在這兒療癒煩擾或心碎的時候,我試著給他們一個安靜而溫暖的處所。我提供他們好吃的食

物、拉上遮光的窗簾,送他們上舒適柔軟的床鋪。當他們準備好把頭從深埋的枕頭中抬起的時候,薇琪就會來幫助他們。我們稱她為疼痛夥伴、器械修理師、咔搭一聲調好了的薇琪,無論是仔細地扎針或按壓誘發點,她都會找出疼痛背後的真相。當然,表面的紓緩一定會有,但這些治療過程真正做的是更深層的工作。薇琪會問:這位朋友在她的關係中感到快樂嗎?她是否需要慢下來呢?她是否需要將她的人生導往不同的方向?她是否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讓他們洗個熱水澡,然後哄他們睡覺?這些年來,薇琪讓我深深了解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藏在疼痛之中。   終究,身體不會說謊。當你痛的時候,你無法躲藏。在我生命的某一時刻,我曾經恐慌發作,而且

有卵巢囊腫,還有甲狀腺的問題,這一切都以疼痛的方式顯現在身體的其他部位。我向來跑得過快,讓我自己和生活片段之間出現落差,但薇琪讓我慢下步伐,直到我開始了解某些情緒可能未曾逃脫。我必須停下來,轉身、面對它們,這樣我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找到某種平靜。   我的職業向來多采多姿,並讓我受益匪淺,但畢竟家人對我最為重要。薇琪幫助我成為更好的母親:她教我如何藉由撫摸和正向觀想,來跟孩子有所連結,讓他們有能力增進剛綻放的自我形象,就像她的母親在希臘對她所做的一樣。在治療的過程中,薇琪也擷取東方醫者的長處,將中醫在兩千多年前發展出來的針灸穴位和經絡,結合營養、內分泌和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發現。   你會在這

本書中看到這些不同的世界,全都被一起編入成為一個簡單、容易遵循的拋開疼痛計畫。   我喜愛這本書,因為我在每一頁都能聽到薇琪的聲音:她的仁慈和她的熱情、她的力量和她的智慧。她就是像這樣對我說話,滿滿地將愛混合無情的真相傾倒給我。書裡寫到的方案,詳細地說明薇琪在治療期間所使用的相同建議和回家功課。這本書包含著練習、冥想,以及我們一起做完的技巧,由此共同形成療癒自己的一切所需。書中還有些很棒的小妙計,像是大拇趾底部的誘發點按摩,能夠釋放肝臟的有害憤怒。無論你曾經忍受什麼樣的創傷,或有多少深鎖在肌肉或器官裡的疼痛、傷害或毒素,薇琪都能夠讓你知道如何面對,然後放手,好讓你能再次感受無拘無束的自由。

推薦序 需要被療癒的是「人」,不是「病」 林頌凱  壢新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 奧、亞運國家代表隊醫師   當我還是一個醫學院的學生時,老師就告訴我們:「醫生醫的是『人』,不是『病』!」當時似懂非懂的點點頭,也沒有特別放在心上。當我開始當醫生時,汲汲營營的追求又快又有效、而且最沒有副作用的治療方式,以為把病醫好就是醫生對病人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這樣的感覺很好,因為從病人滿意的表情中,我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並且沾沾自喜。如今當了快二十年的醫生,從一次又一次的挫敗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極限。病人身上的病痛有太多不是用精密的儀器、最好的藥物、或是精湛的醫術就可以解決的。   「病人是人,需要被

療癒的是『人』,不是『病』。」老師當時說的話,我開始慢慢懂了。   「疾病是人的本質,它唯一的目標,就是讓我們變得完整。當我們重新學習症狀的語言,聽它說話,就能了解我們缺乏什麼,進而轉化疾病,邁向療癒的道路。」   這段話出現在《疾病的希望》一書,我曾經對著這段話深思許久。身體有痛的時候,我們很自然的被疼痛所吸引,把我們的察覺力、注意力和大部分的精力都關注在疼痛的症狀上,對生活、情緒、學業或工作、人際關係產生很大的干擾。為了要讓我們回到正常的生活,所以要趕快把疼痛給去除,因為「不痛」就等於「沒有干擾」,於是開始了一連串的對「痛」抗戰,打針、吃藥、按摩、針灸……,只要可以做的都去做,就是希望

可以用最快、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不要再痛。   然而疼痛是內在的,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是身體自我保護的機制。疼痛的症狀就好比在大樓天花板上的警示器,當它響起來的時候,代表屋子裡冒起了濃煙,我們要做的事情是趕快把失火點找到,並且及時的撲滅,而不是趕快把警鈴給關掉。人體的警示系統比大樓的警示系統精細很多,它會用各種不同的症狀來提醒我們身體已經失衡,提醒我們要讓自己回到平衡的位置,讓身體的自癒力啟動,讓身體恢復健康。一直存在的疼痛,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身體還是處於失衡的訊息,我們一定還有什麼沒有照顧好的,我們可以更加油。   《疼痛是你最好的心理醫生》一書是我這幾年來所看到關於疼痛治療最好的書了。作者

薇琪‧維拉柯尼斯用她一顆柔軟的心,傾聽病人隱藏在深處的傷痛,並且陪伴病人走在療癒的道路。妳只要跟著她的指引做一些改變:如何吃、如何動、如何放鬆,就能讓整個世界有所不同。即使可能需要花些努力來擺脫一直以來負載的負面能量,但是不必花很多時間。幾個星期之後,妳會發現:活在正向的感覺是如此美好!   因為美好,妳的疼痛也不藥而癒。 作者序     疼痛是身體的最佳導師   痛是好的。   聽到一位以減輕疼痛為己任的整骨治療師說出這樣的話,應該會令你感到相當驚訝。然而,我相信疼痛在傳遞訊息,也是強而有力的老師。   疼痛是個機會。疼痛不只表面所見。   每個人都曾感到疼痛。或許你因為舊傷而

有揮之不去的痛感,也或者你的痛是身體定期消耗磨損而產生的副產品,也就是慢慢老化的徵象。或許你感覺下背部灼痛、頸部很緊、肩膀痠痛。疼痛可能使你膝蓋痛無法跑步,或是腕隧道症候群讓你打年度報告時惡夢一場。疼痛可能使你持續地吞止痛藥,以便跟慢性頭痛或嚴重生理痛說再見。   疼痛是一個信號,告訴你身體有地方不太對勁。或許你認為脖子扭到是因為去年的那一場車禍、下背緩緩灼痛是一整天都坐在電腦前面的結果。但如果你檢視疼痛,真正地仔細瞧瞧,就會慢慢發現更為廣大的某些事物:有關於你的生活、關係、工作、心智狀態的真相。   你會發現,身體不說謊。   你的身體正在對你說話。你感覺到的這些疼痛不適,往往是你沒有

處理的內在疼痛的外顯信號。所有的痛,無論是哪一種類型,都兼具生理和心理兩面向。因此,當你學會如何面對它、瞭解它、並且放開它之後,所有的痛都能幫你清出一條通往更美好人生的道路。   在東方醫學數千年來持續深入瞭解身心連結之際,西方的專家近年也已證實身體和心智不只是「相連」,根本是合一且相同。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科學家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掃描四十個人的大腦,結果發現,無論是被熱水燙到或看著分手對象的照片,他們的腦都呈現完全一致的模式:腦的次級體感皮質(secondary somatosensory cortex)和腦島背後側(dorsal posterior insula)註記生理疼痛

1。受試者無論是感到皮膚上的灼痛、或感覺情緒上的傷痛,都有完全相同的腦模式出現,你的腦完全不知道其中的差異。   幾十年來,整骨治療師和其他醫學專家已注意到,遭受重大創傷的人,更有可能發展出慢性疼痛以及像是纖維肌痛的發炎狀況。這些疼痛之中有許多是從好的變壞的結果:當組織因創傷或意外、或是有病原入侵而經歷劇烈損傷時,身體會釋放出大量的細胞激素。這些自然的化學物質,將免疫細胞帶到疼痛部位並觸發發炎反應,抓出血管裡的液體使其腫脹。白血球細胞聚集在此,幫助加速痊癒。總體來說,這是個非常聰明且有效率的系統。我們的身體就像這樣,真正如奇蹟一般。   當然,這種抵禦外來入侵者的保護反應,目的是要保護身體

,而不是傷害身體。然而,如果太常觸發這些反應,無論是受到壓力、不良飲食、未確診的食物過敏、睡眠不足、甚或情緒創傷,都有可能使發炎變成慢性。而這種慢性發炎,被認為在許多危險狀態中扮演關鍵角色,包括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甚至於自體免疫症狀。如果你不慢下來好好照顧自己,沒有花時間徹底處理和釋放創傷,很久以前因斷腿或小小感染而開始的痛,可能會糾纏數年不走,老化你的身體、損害你的基因、讓你無法享受曾經喜愛的事物,甚至還有可能縮短你的生命。   聽起來很嚇人,不過你還有其他選擇,而這也是能永久解除任何一種疼痛的唯一方法:你必須轉而面對你的疼痛,尋求對它的瞭解,然後學會放開手讓它走。   我不打算騙你—

—要做到這點確實是需要勇氣。我們沒有人喜歡疼痛,我們都希望能擺脫疼痛。就是現在,立刻馬上。但倘若我們沒有花些時間傾聽疼痛的訊息並從中學習,我們就是冒著延長疼痛並使其加劇的風險。你需要一個計劃幫助你感到安全而勇於挖掘自己的疼痛,能在你的情緒大海起風暴時成為你的救生艇,帶著你航向沒有疼痛的彼岸。這就是「正回饋計劃」的任務:一艘航向沒有疼痛且更健康、更快樂人生的不沉之船。   轉而面對你的疼痛   我從執業過程中瞭解到一個模式:許多人承認自己的生理疼痛,並毫不遲疑地尋求協助。他們以按摩、調整、反射區治療(如腳底按摩)、髗骶骨放鬆或強效藥片來尋求緩解。但如果他們經歷的是情緒傷痛,他們不只是拒絕幫助

,甚至還會抗拒真正的感受,盡全力抗拒。   你也是這樣嗎?或許你正因為失去工作或親密友人而哀傷,卻獨自躲在門後難過,絕不與他人分享你的深刻傷痛。或許你已忍受不良關係,極度痛苦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或許你懊悔錯失機會,或者做任何事來避免感到害怕或寂寞;或你必須不斷滑手機,不能有任何一秒感到無聊或害怕獨處。又或者,你睡前必須喝一杯酒、抽一根菸、吃一桶冰淇淋來助眠與阻擋惡夢。   我們可能變得耽溺於這些使人分心的事物,沈溺於阻擋我們真正感受情緒的任何事物,特別是令人傷痛的那些。此外,倘若我們經常地重複這些分心事物到某種程度,它們便會開始自行創造生理上的痛苦結果。   或許你的痛開始於身體受傷,

然後很快地進展到情緒方面,或許你的痛是因過度緊張而開始,但為何你要逼得這麼緊呢?是什麼內在或外在的壓力,致使你否認自己的極限?   你因為或大或小的情緒或生理創傷而開始覺得疼痛。但我希望你瞭解的是,情緒傷痛和生理疼痛共享完全相同的腦波與荷爾蒙連鎖反應,這些痛的信號,有把自己嵌入你身體與腦的組織和突觸的力量,而且是長期性的。    或許你希望吞下對老闆的憤怒與怨恨、填補寂寞和無聊的感受、阻擋對未來的恐懼,但是你扛在肩上的整個世界,那些你想逃離的痛苦與恐懼、那麼努力地試圖忽略的一切,都將會找到某一條路徑冒出頭來。此外,如果你不準備承認憤怒的傷痛或勇敢面對你的恐懼,它也會透過肩膀損傷、下背痠痛或

頸部疼痛找到一條生理之路現身。   仔細想想你可能正在躲避疼痛的方式:   情緒不好時,你是否瘋狂瞎吃?   你是否靠酒精淹沒情緒?   你是否一整天都在工作、工作、工作,從不願花時間照顧身體,讓自己好好地休息和恢復?   你是否整夜醒著,眼睛直盯著天花板,然後再靠咖啡因撐過明天?   你是否不斷地滑手機,查電子郵件、臉書?手機好像是你的支柱?成癮物?救生圈?   明知運動正是你所需要,卻還逃避不上健身房或瑜珈課程,而且歸咎於背痛或肩膀受傷?   你是否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羞恥,而遠離陽光與新鮮空氣,把自己隱藏起來?   你是否自我否認活著的欣喜和愉悅,儘管你不確定原因為何?   若是如此,我

可以理解。試圖保護自己不感到痛,完全是理所當然。畢竟,誰會想要感覺慢性的肌肉或關節疼痛,更別說是懊悔或心碎帶來的撕扯靈魂的痛?我們把小小的習慣和癮頭如暴飲暴食、飲酒無度、成天工作等當成自我療傷的OK繃,但這些轉移注意力的東西帶給我們的只是暫時的安撫。   抽菸、喝酒、吃有害健康的食物、迴避與人往來,這些不健康的轉移物一旦開始加倍繁殖,只會讓你感覺更糟。你未曾處理過痛的核心源頭,你所做的只有在上面添加更多其他痛的來源!   為了過一個健康有活力的人生,你需要面對你的痛,並且拋掉心理上的OK繃。你不需要快速地修復,你需要真正的痊癒,從糾纏不休的頭痛到靈魂深處全都獲得療癒。而且,你從現在此刻就可

以開始。   我提出的方法能如何幫助?   結構幫助我們感到安全。父母和師長都使用結構來幫助孩子感到平靜,並且學習照顧自己:刷牙、綁鞋帶、梳頭髮。做為成人的我們,認為自己應該讓所有事情都清清楚楚。即使當生活變得極其混亂,我們還是告訴自己,我們應當知道下一步該做些什麼。   事實上,生活中充滿了我們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的時刻,因此,我們試圖裝模作樣地繞過。不知道方法、以及讓別人發現我們不知道方法的恐慌,可能驅使我們回頭去找那些OK繃。但我發現,若是有了結構,一個清楚、逐步的日常慣例可尋,就能夠幫助你破除這些負面分心事物的掌控。一個清楚的結構,可以幫助你正向習慣,為你打下基礎、讓你得到滋養、

並助你成長。結構將你「接下來是什麼」的選擇簡化,幫助你在非常混亂、非常成人生活當中的每一時刻感到安全。   當有了地圖可以依循,你就不必擔憂自己會在疼痛的森林中迷失,找不到方向逃出。就算你有片刻求助於暫時的轉移事物,例如偷抽根菸或在雞尾酒會喝上好幾杯,但你永遠都能簡單地藉由這些方法,返回健康的正軌,再也不必被疼痛驚嚇。   藉由正向回饋,我將教導你一個內含簡單的日常慣例、活動技巧、菜單設計和想法練習的循序漸進計劃,引導你走向解除疼痛的最安全、最有效之道。請把我想像成透過這本書的每一頁內容,牽著你的手、陪你走過這三步驟的歷程。我們將一起有系統地辨認及反思在你生命中造成痛的模式,幫助你放下對你

不再有用的事物,並且發展成為全然嶄新、活力且無痛的生活方式。這個計劃的目的是希望降低任何造成痛的發炎、提高你的循環與血氧飽和,並且釋放堆積在你的器官和組織裡的廢物。在正回饋計畫的最後,你會發展出一個飲食、活動、冥想與自我照顧的架構,讓你能一直感到安全、強壯,並且帶著你度過接下來的人生。   進行計劃的兩週之後,你將會開始剷除多餘的體重、恢復皮膚的潔淨、釋出卡在腦中和身體組織的毒素,並且重獲鮮活的能量與永恆的美麗。到了第三週的最後,隨著你設計完整的激勵人心、提振心靈且可以實現的道路,通往你最深刻感受的夢想,你也將學到幫助自己勇敢探索核心認同與熱情的整個歷程。   你將會進階為全面地正向生活、

接受自己還在學習中、瞭解自己或許會再次誤闖疼痛的森林,但卻依然感到安全,因為你擁有地圖能引導你再次回頭。   在接下來的內容,我將與你分享數年來用於患者的這個方法,對象包括從職業婦女到大學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從英國皇室成員、好萊塢演員到國際重要人士和十歲小女孩。他們每一個人,在自己生命裡的不同時刻,都處於某一種類型的痛。有些痛是生理上的,有些則是情緒上的。有些急性、有些慢性。某些患者曾選擇忽略,但最終還是決定勇敢面對。透過我的引導與他們自己專注的努力,所有人都學會瞭解,然後溫和地從自己的痛苦中掙脫而出。他們藉由深入瞭解我們共有的先天生物化學系統,也稱為正回饋的自然機制,漸漸地認識更深一層的自

己。   找出返回身體的方法   所以,為什麼你會落入負回饋呢?究竟為什麼你在一開始會放棄正回饋呢?   某種程度,你可以責怪自己的內在線路配置。人類生來就帶有確保我們記得負面經驗的先天設定。雖然演化安裝了這種拒絕習慣,幫助我們為最糟的情況預做準備,且免於重複錯誤,但不幸的是,這種習慣也使我們預先傾向於留在負面的思考和跳進負面的結論。當我們沮喪的時候,這種傾向便會進一步加重,使我們被困在痛苦的想法和感覺當中。這些負面想法,接著為負回饋創造出肥沃的土壤。   麻煩的是,這些長壽的心智習慣會觸發恐懼並留下神經化學殘留:類澱粉斑、壓力荷爾蒙和發炎細胞激素,使得疼痛一直存在。因此消極負面也會持

續存在。   或許現在的你發現自己就是這樣:甚至沒有意識到你正在這麼做,你在緊抓著造成痛苦和苦難的負回饋模式,因為那是你唯一知道的方法2。   當你緊抓著你的痛或停留在舊模式的舒適懷抱時,你就是「活在負面裡」。悲觀會使身體更加負面,因為幾乎你所做的每個自我照顧的選擇,選擇吃的食物、時間的用法、周遭的朋友,都無意識地試圖把痛隱藏起來。你的身體必須處理的東西很多,但長久以來都被負面選擇給哽到幾乎窒息。你的身體一直在掙扎著想恢復均衡,但是痛還是不斷地升起。除非你有準備,否則很難聽見疼痛的聲音。      一旦鼓起勇氣面對,你就能開始感受到你的痛,加以解決,然後放下它。開啟這個過程的首要行動,就是

踏入正回饋的第一步。   我已看過太多人被負回饋拖垮,遠離喜悅。我十分瞭解如果你待在這個狀態太久,終將影響身體器官,造成身體內部不和諧。很多時候,患者來找我時跟我說才剛剛看過醫生,對方用臨床術語解釋她的狀況。醫生會談論預後、藥物治療和檢驗,但從未跟她談論她的情緒、她的過去,以及痛從何處開始。如果沒有考慮到痛的核心原因,你永遠都只能治療症狀,卻無法接近問題的根源,更遑論加以解決。   或許你需要一點鼓勵,來讓你面對內心最深處的魔鬼。但轉變開始於領悟:情緒本身就是生命的常態,沒有好、也沒有壞。你的憤怒或挫折,能激勵你做出重大的正向生活改變:一份新的工作、新的關係、面對舊恐懼的新勇氣。與其讓情緒

痛苦支配生活,倒不如學習如何將它應用在更美好人生的指引明燈。   當你能面對你的痛,承認它,並加以釋放,你不但不會變弱,還會比過去更堅強。你做出的每個選擇,讓自己感到更強壯、更性感、更生氣勃勃。你對於自身的處境更感安全,因為你為自己提供了安全感,重新連上了你的身體和靈魂。   正回饋是種潔淨、喜悅、毫不費力的狀態,在其中的你,是因為自己想要、因為感覺很棒而照顧自己。你吃進新鮮美味的食物,並且讓你的身體以優雅、流動、活力充沛的方式活動。你的皮膚潔淨光滑。你的眼睛神采奕奕。你的頭髮光澤閃耀。生命使你讚嘆不已,你等不及要煮頓美味的一餐、做愛、跳舞或跑步,你覺得自己好像在飛。你四周的能量全都是開心

與明亮。你感到滿足與平和,而且對未來充滿樂觀。   或許你正受困於消極負面裡,所以這種散發光彩的健康似乎像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請瞭解這點:想重新發覺正回饋,你無須立刻改變整個心智或整個身體。你只要做一些改變:如何吃、如何動、如何放鬆,就能讓整個世界有所不同。雖然可能需要花些努力來擺脫一直以來負載的負面能量,但是不必花很多時間。你只需要參閱已經清楚標記如何走出森林的正回饋地圖。從你開始的第一個早晨,只要少少幾步,就能讓你好好走上前往正向的道路。   你的身體此刻在說著什麼故事?   你希望說什麼樣的故事?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開始吧。 痛是什麼?人是由物質、運動與靈性所組成。——A.

T. 斯帝爾(A. T. Still),整骨療法的創立者  剛滿40歲的艾美有兩個小孩和一個勞心費力的辦公室工作,為她製造了極大的壓力,卻沒帶給她什麼獎勵。為了完成專案,她仰賴激發腎上腺素的最後期限以及垃圾食物。艾美只有在工作上承受極大壓力時才會吃糖,然而這也正好是最不該瞎吃的時刻。 她的脖子硬的像水泥磚,她的下背和薦骨持續疼痛。艾美幾乎一個月來看我一次,而我則盡所能幫助,有時是脊椎調整和深層按摩,有時則是針灸和髗骶骨治療。她在診療台上會大哭大笑,然後起身,覺得好過一些,因為釋放了情緒。但我知道,這種好一點的感覺並不會長久。她沒有面對自己的痛;她吃它、喝它、帶著它一起工作。我在她大開的傷口貼

上小小的OK繃。我知道她還會回來。 治療時,我都勸她要跟自己的痛保持聯繫,別再求助於那些會引燃發炎的甜食。她點頭說「絕對不吃」,一個月後她又再打電話來約另一次治療。硬梆梆的脖子。深層按摩。診療台上的大聲哭喊,接下來是放聲大笑。 她覺得好些,發誓會遵守計劃,很快又重拾壞習慣。不斷循環。 直到有一天,就在她最近一次來訪的一個月後,我收到她的語音留言。她說:「薇琪,我懂了。我終於瞭解你的意思了。我需要傾聽我的疼痛。我已經開始反思。我會讓你知道我進行得如何。」 她的語音留言就到這兒結束,但我可以從她的音調中辨別出某些事物已有轉變。她正在脫困而出。 等到數週後艾美再度來到我的辦公室時,我發現她有所改變:

她的皮膚光潔紅潤,雙眼更為明亮,臉部似乎更有肌力,走路更筆直端正,甚至減輕了一些體重。 發生了什麼事? 她終於聽到她的痛,她一直被強迫要傾聽的痛。 這位40歲的主管,工作上總是竭盡全力,終於被痛給擊中。在某次特別緊繃的瘋狂工作過後,她的免疫系統終於棄守,感染帶狀皰疹。長期沉潛在她體內的水痘病毒(造成帶狀皰疹的同一種病毒),被她負擔過重的免疫系統喚醒,挾帶著復仇之姿,怒氣沖沖地衝出她的神經系統。帶狀皰疹發出的瘡,入侵她半邊的臉,幾乎擴散到她的眼睛。眼科醫師對她發出警告,如果病情加重,病毒可能會損害她的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