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馬偕協談中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另外網站協談中心也說明:馬偕 醫院協談中心行政體系隸屬於院牧部,是以推展社會民眾心理健康諮商、心理衛生教育為服務目標,並達本院身、心、靈完整醫療傳道之使命。 本中心服務對象為一般社區 ...

長榮大學 神學系碩士班 吳慈恩所指導 陳安祺的 牧關臨床教育對牧者教牧關顧事工之影響與成效探究 (2017),提出淡水馬偕協談中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牧關臨床教育訓練、教牧人員、自我形象、教牧關顧、全人關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王文基、陳嘉新所指導 林桂卉的 拼裝醫療化:台灣精神醫學的自殺論述與政策參與 (2013),提出因為有 自殺、自殺防治、台灣精神醫學、醫療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淡水馬偕協談中心的解答。

最後網站馬偕紀念醫院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 馬偕心理諮商 - 4B1Pco4則補充:提供團體諮商服務馬偕醫院協談中心淡水院區心世代心理諮商所所長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學生輔導中心主任教育及政府機關、醫院及社區特約心理師/督導漢聲廣播電台、國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淡水馬偕協談中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牧關臨床教育對牧者教牧關顧事工之影響與成效探究

為了解決淡水馬偕協談中心的問題,作者陳安祺 這樣論述:

教會的牧養工作每日都要面對信徒多樣化的難題,因為過去的神學裝備與這些實踐性的議題迴然不同,要能應對這樣牧養的實況,牧者需具備足夠的職能裝備。本研究要探索的即是牧關臨床教育訓練(簡稱CPE),對教牧人員未來的牧養工作是否產生連結,來因應社會變遷底下的難題與挑戰。CPE進入台灣已超過40年之久,每年培訓近80~100名的神學生及教牧人員,可見其穩定性及持續性。為了要探究其訓練所達成之成效,邀請七位牧者進行訪談。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透過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之收集,以聖經、教義及神學的基礎進行對話,再進行分析及神學反省。有以下發現:CPE訓練影響牧者對牧職身分與角色的認同,這強化了他們的牧養關

懷工作。CPE訓練對於本土的教牧人員,在教牧關顧的能力上有具體的提升。CPE訓練幫助牧者能敏覺到自我生命的脆弱,需要靈性的協助與對自我的關照。CPE訓練協助牧者能自我探索,以促進其教牧工作的歷程,來發現性別特質及性別偏見的相關影響。CPE訓練仍有待發展的空間,期能建構更廣闊的關顧系統,給予更多人受惠的機會。

拼裝醫療化:台灣精神醫學的自殺論述與政策參與

為了解決淡水馬偕協談中心的問題,作者林桂卉 這樣論述:

自殺問題已成為當代各國關切的重要公衛議題,世界衛生組織與先進國家紛紛推動防治策略加以因應。台灣於1969年出現民間與精神科醫師合作的自殺防治專責機構,並於2006年開始執行全國性自殺防治計畫,由精神醫學主導自殺防治系統。精神科醫師參與台灣的自殺防治已有相當長的時間,並進一步於當代執掌全國性的自殺防治計畫。然而在此同時,台灣的政治、社會、經濟型態均經歷快速變遷,精神醫學作為主導自殺防治的專業知識,因此隨之轉變。本研究試圖勾勒這些變化如何影響當代台灣的自殺防治政策,並透過政策推動進而成為台灣社會的行為準則,甚至形塑台灣社會對於自殺的想像。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為主,訪談為輔。分析材料為台灣精

神科醫師所發表之中英文學術論文,以期理解專業知識對於自殺研究的關切,並佐以若干當代自殺防治與自殺研究的實作者之訪談,以涵蓋當代自殺防治與研究的實作細節。本研究發現,1960年代末期,在一般媒體報導中,已可看到自殺的心理衛生化,精神科醫師也開始於醫學普及期刊中為文討論。戰後至今,台灣精神醫學的自殺研究產生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轉變。2000年後的自殺研究則以大範圍群體為主要研究對象,並以統計學方法分析之。這些研究不僅因應全國性自殺防治政策制定,而調整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此外,學術研究分析結果也成為自殺防治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除論述分析外,本文也探究2006年後台灣自殺防治計畫的實作情況,並以「簡式

健康量表」、「守門人理論」及「限制自殺工具取得」三項政策為主要分析標的,呈現自殺防治計畫的拼裝性質,以及實作者對於如何防治的不同想像與見解。最後,本文試圖將由台灣精神醫學專業所主導的自殺防治政策與既有醫療社會學的「醫療化」理論進行比較與對話,以呈現台灣自殺防治不同於西方的拼裝「醫療化」情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