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歷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提姆‧葛爾森寫的 編劇之路:世界級金獎編劇告訴你好劇本是怎麼煉成的 和陳以文的 殺掉青春沒有夢:有些事,要等電影殺青了才知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奧斯卡遭陸封鎖!金雞獎首度增設「最佳外語片」 網也說明:中國電影已有兩年不曾來台參加金馬獎評選,更將金雞、百花電影節的時間和金馬獎設在幾乎相同的時間點,今年第34屆金雞獎官方7日宣布將在今年的獎項中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漫遊者文化 和明日工作室所出版 。

最後網站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則補充:Définitions de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synonymes, antonymes, dérivés de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dictionnaire analogique de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chinois)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歷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編劇之路:世界級金獎編劇告訴你好劇本是怎麼煉成的

為了解決歷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問題,作者提姆‧葛爾森 這樣論述:

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演過我的一部電影, 他說:「我來演這部戲,因為我就是想說裡面的一句台詞。」 —《時時刻刻》、《為愛朗讀》編劇 David Hare   15名打造全世界觀眾共同電影記憶的知名現役編劇   揭露最好的劇本如何寫就   以及成功登上大銀幕的幕後祕密 本書特色:   ˙FilmCraft書系:入圍英國Kraszna-Krausz Book Awards攝影與動態影像書籍大獎(2012)。   ˙15位世界級電影編劇獨家訪談,分享專業見解與靈感來源,公開多年生涯練就的創作方法。   ˙披露相關電影精采幕後素材與花絮,包括分鏡腳本、編劇筆記與從

未曝光的圖像。   ˙特別收錄伍迪‧艾倫、英格瑪‧伯格曼等影史5名傳奇編劇大師側寫。   一部電影好不好看,到底誰該負責?   電影的成與敗,   導演之外,編劇經常是背負責任的另一號人物,   但你不知道,在所有電影人當中,   編劇往往是地位最低落的人,面臨隨時被替換的窘境……   好劇本是煉出來的!   不論是個人原創發想,或接受電影公司委託編改,   編劇率先奉獻龐大的創作能量與時間,一稿改過一稿,   作品卻可能永不見天日,或甚至更糟——被拍成平庸的電影。   劇本——偉大電影的基礎!   無論原創或改編,劇本永遠是電影能否成功的關鍵。   好對白、故事節奏與角色發展,是電影

所有其他元素依附的骨架。   好劇本不一定能拍成好電影,好電影卻一定有一個好劇本。   所有電影都因信念而成就,而編劇是第一個全心信仰的人。   ■「好對白」和「趣味對白」的差別在哪裡?   ■ 類似的題材已經滿坑滿谷,高明的編劇怎麼走出跟別人不一樣的路?   ■ 原來動畫編劇不能天馬行空,在創作上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自由」?   ■ 編劇怎麼在最短時間內精進自己的文字鋪陳功力?   ■ 靈感匱乏時,應該放棄,還是繼續寫下去?堅持下去可以得到什麼「獎賞」?   ■ 身為專業編劇,最好依附電影公司、確保案子來源,還是自由接案、寫自己想寫的作品?   本書收錄當代知名電影編劇的深入訪談,披露

其編劇生涯每一次成功與失敗的關鍵,   以及在一部好電影的幕後,劇本是如何起頭、構思、動筆、精煉成形,   而編劇是如何與龐大的創作焦慮共生,踏上一次又一次死而後生的歷程……   ※深入訪談   《為愛朗讀》、《時時刻刻》大衛‧黑爾 David Hare   《落日車神》、《慾望之翼》(英版)霍杉‧阿米尼 Hossein Amini   《怒海劫》、《飢餓遊戲》比利‧雷 Billy Ray   《煞不住》、《終極警探4.0》馬克‧邦貝克 Mark Bomback   《諜對諜》、《天人交戰》史蒂芬‧葛漢 Stephen Gaghan   《火線交錯》、《靈魂的重量》吉勒莫‧亞瑞格 Guil

lermo Arriaga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蘿賓‧史威考 Robin Swicord   《剪刀手愛德華》、《阿達一族》卡洛琳‧湯普森 Caroline Thompson   《殺無赦》、《未來總動員》、《銀翼殺手》大衛‧皮博斯David Webb Peoples   《危險關係》、《贖罪》克里斯多夫‧漢普頓 Christopher Hampton   《布拉格之春》、《大鼻子情聖》尚-克勞德‧卡黑耶 Jean-Claude Carrière   《大智若魚》、《巧克力冒險工廠》約翰‧奧古斯特 John August   《大都會》、《情定巴塞隆納》惠特‧史蒂曼 Whit Stillm

an   《薄荷糖、《密陽》李滄東 Lee Chang-dong   《更好的世界》、《變奏曲》安德斯‧湯瑪士‧詹森 Anders Thomas Jensen 精彩語錄   ˙編劇如果以為自己是作家,就必須寫出非常精巧的劇本,創造非常好的文學效果——這麼一來,他就完了。他絕對會失敗。——《布拉格之春》、《大鼻子情聖》編劇Jean-Claude Carrière   ˙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演過我的一部電影,他說:「我來演這部戲,因為我就是想說裡面的一句台詞。」所以,編劇努力要做的,就是給演員一部好劇本,讓他們發出「這就對了,我真的很想演這個角色,感覺很有發揮的空間!」這樣

的感觸。——《時時刻刻》、《為愛朗讀》編劇David Hare   ˙「我不想寫人家已經做過的東西。」我希望這些場景出自連我都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靈感,不想要因為「那場戲在《不可能的任務》裡的效果很好」,就依樣畫葫蘆。我沒辦法這樣工作。——《諜對諜》、《天人交戰》編劇Stephen Gaghan   ˙好對白不只是寫漂亮的東西……還要能讓故事向前推進。很多、很多人以為對白只是在幫劇情增添一點趣味。他們不知道昆汀‧塔倫提諾的趣味也在帶著我們走向某處。——《火線交錯》、《靈魂的重量》編劇Guillermo Arriaga   ˙我很喜歡那些欺騙自己的人。這世界上最好笑的事,我覺得就是那些顯然

對自己不誠實的人。你每天都可以看到這樣的人……我不是光坐在咖啡館裡觀察人,那是詩人才做的事,不是嗎?但是當人做出他們不該做的事,就會給我很多靈感。——《更好的世界》編劇Anders Thomas Jensen   ˙除了我的藝術繆思之外,我對誰都不服從……評論上與商業上的反應並非那麼有意義;製作電影的經驗才重要。執行你的創意,表現你自己,維持自己的眼光,這些才是最重要的。——伍迪‧艾倫   ˙我覺得編劇就像在含金量不高的溪流裡淘金。我在探勘,用盤子篩選金砂,或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但這條溪裡的貴金屬真的很少。——《大都會》、《情定巴塞隆納》編劇Whit Stillman   ˙我不同意「電影

不該傳達太多訊息」這種想法。我認為藝術或創作是在問問題,而非提供答案,然後大家必須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薄荷糖、《密陽》編劇李滄東   ˙編劇就是解決問題,這是我百分之九十九的工作。我不是坐在電腦前思考藝術創作——我思考的是解決問題。——《怒海劫》、《飢餓遊戲》編劇Billy Ray 名人推薦   《痞子英雄》吳洛纓、《南方牧場小羊》侯季然、《甜蜜殺機》連奕琦、《父後七日》劉梓潔、「華文出版與影視媒合平台專案經理」游惠貞◎推薦 FilmCraft系列,各界好評   ˙「……這些書精彩且值得一讀。」──STUFF WE LIKE網站   ˙「……聚焦電影製作的各種技藝,充滿資訊

與智慧。」──MAKING THE MOVIE網站   ˙「……保證影響你思考電影的方式。」──THE AISLE SEAT網站   ˙「……提供讀者精彩又內行的見解,也是電影業界人士可以運用在工作上的知識寶庫。」──GONE WITH THE TWINS網站   ˙「以令人讚嘆的視覺形式,提供業界菁英的深度見解。」──MASTERINGFILM網站   ˙「靈感泉源都裝在本書系裡。」──FILM INTEL網站   ˙「……深入淺出……電影迷的饗宴。」──《達拉斯新聞》(DALLAS NEWS)   ˙「……圖文並茂且具突破性的研究…」──電影視野雙月刊(MOVIESCOPE)

  ˙「想從當今最受尊崇的電影業界人士獲得建議?看FilmCraft系列就對了。這套關於電影製作的最新書籍,透過每個領域備受敬重的專業人士的眼界來看各個主題,視覺設計也相當厲害。」──DIY電影節

殺掉青春沒有夢:有些事,要等電影殺青了才知道

為了解決歷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問題,作者陳以文 這樣論述:

  用三千塊拍電影,竟回收六十萬?   每一部作品都像出自不同人之手?  個性固執浪漫、風格無法歸類  從最初的念頭、尋錢冒險記到拍完的後製  拍電影很難也很簡單,回歸最終只有一個問題--  你有多想拍電影?   這不只是電影人的書  更是一本「完全夢想手冊」!   是合作花絮,也是生命的紀錄:  楊德昌、宮澤理惠、陳柏霖、戴立忍、龍劭華、六月、屈中恆、田中麗奈、水野美紀、柏原崇…… 本書特色   我們每天都在追殺自己的時間,一分一秒死掉──但是你知道嗎?人生算出來只有兩萬多天而已……   五官像渡邊謙,思路像昆汀,辯證像伍迪艾倫,性格像北野武,靈魂又依附著楊德昌導演的怪傢伙--《運轉手之戀》

、《戀戀海灣》導演 陳以文   蔡琴、魏德聖、九把刀、吳中天、蔡淑臻、陳夏民、但唐謨、果子離 追夢推薦  為了拍電影,我們會克服一切難關--而你,也可以為自己的夢想豁出去嗎? 作者簡介 陳以文   在學期間已活躍於劇場界、電視圈和電影圈中,擁有演員、劇作家、編劇、導演多項才能。與導演楊德昌合作過多部電影,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麻將》及《獨立時代》,於《獨立時代》一片中擔任副導並演出當中一角。1994成立烈日工作室,首部短片《暴力紀實錄》,以三千元的「極低」成本拍攝,卻從台灣及日本電視台回收了六十萬的實例,奠定了他對自我投資電影事業的精準與企圖心。《暴力紀實錄》獲得多數影展的肯定,且以如

此高的投資報酬率,一度成為「財訊」雜誌的報導人物。   1998年第一部自編自導劇情長片《果醬》,注入新生代創作者輕快的節奏和對都會的知性感,評論界認為融合了楊德昌都會風格和昆汀.塔倫提諾的風格。1999年的《想死趁現在》表現出社會邊緣人的大膽作為,受邀作為香港電影節之閉幕影片。2000年的《運轉手之戀》開啟台灣喜劇電影的新一頁,並獲得當年第三十七屆金馬獎評審團大獎、臺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及最佳導演獎,入圍德國「柏林影展」青年論壇單元、法國杜維爾影展「最佳導演獎」,並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外語片。   2001年自紐約遊學歸來後,除了準備電影外,也同時參與劇場、電視及廣告的工作,先後與可米瑞智、公共

電視、與大愛電視台合作。2006年的完成的電影《神遊情人》(日本名:幻遊傳)被日本媒體譽為「能讓台灣電影復活的娛樂電影」,是結合CG特效、全新嘗試的奇幻古裝公路電影。   2009年,除了為荷蘭導演David Verbeek擔任電影《R U There》監製外,也完成了自己監製兼編導的劇情長片《1689號追蹤檔案》;2011年為電影《寶島漫波》擔任監製;2013年,電影《戀戀海灣》擔任監製及導演。 Part1 1. 因為重點是畢卡索2. 跟爸媽說,拍電影是件正經事!3. 牯嶺街少年--「砍人」也是一門藝術4. 副導演的獨立時代5. 成本NTD3,000-拍成的電影--《暴力紀實錄》回收60

萬6. 他一塊當三塊,你台幣當美金--製片的金錢觀7. 生活的教訓,壞脾氣的預感?8. 十七人合資的VHS攝影機--電影是一種生活傳達9. 《果醬》:我想拍電影!10. 下定決心拍電影11. 《想死趁現在》:拍片就是要拚這一腳步12. 完全溝通原則:Production Meeting13. 守護者聯盟:監製與製片組14. 《運轉手之戀》:前一陣子還在播15. 創作藏著一把萬能鑰匙16. 放出風聲來選角17. 《幻遊傳》:每個華人導演心中都有一片武林18. 有人常說「獨立製片」19. 《桔醬的滋味》,關於好演員的不同可能20. 誰人懂演員21. 《戀戀海灣》:去愛!去享受一切想要的東西!22.

電影殺青了?欸,還有漫長的後製!23. 電影成本回收怎麼算? Part2 1. 導演與演員的平行輸入--陳以文、吳中天對談集2. 導演生活的愛與欲--文學、電影私房推薦3. 大家都想問?--關於導演身分的十個快問慢答 推薦序1 魏德聖   以文導演的書,讓我又回顧了自己學習電影的開始、成長和等待爆發的「悶」。   我和以文導演認識在1994的楊德昌工作室,那時他的「暴力紀實錄」已經是我們年輕練習者之間的傳奇。那時的台灣電影正急速往下坡跌,我剛剛才開始,他正準備爆發!   但是,好像電影環境就這樣一路走進了谷底。而以文導演卻是我輩中,在電影持續低迷的十幾年裡,唯一一位不斷有作品產生的導演,

這很難,這真的很難,因為電影環境真的非常的糟,糟糕到讓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職業。所以這本書裡的每一句話,都值得你好好聽下去……   最近,電影環境好像有了起色,所以開始有了:「拍電影不能再只靠熱情、只靠夢想,要有市場概念,要懂得觀眾到底要什麼!」那這些單憑熱情、夢想撐過最黑暗的二十年,讓台灣電影沒被環境淘汰的人算什麼?而又有哪部因應市場而拍的電影賣錢了?或被留下紀念了?   各地電影有各地電影的光,模仿不了,也取代不了。以文導演的書讓我們看到那屬於台灣電影的光,單純的熱情與夢想。   難道我們該丟棄我們最大的精神熱情,改求一個只有金錢才能換取的「專業的勞務」價值?對不起,我實在無法想像一個只有市

場價值,卻沒有熱情價值的產業。   期待以文導演的新戲大賣,獲得最實質的回饋,也以這篇序文向撐過黑暗二十年的導演們致敬!                                                  推薦序2 吳中天   有個電影圈的好朋友對我說:「有些導演,看他的作品就好,最好別瞭解本人,會幻滅!」   關於陳以文導演,我想我對他本人的瞭解,「應該或許可能」多過對他作品的瞭解。這個「應該或許可能」,大概是因為他本人和他的作品一樣,變化多端、獨特迥異,既溫暖厚實又嚴峻冷冽,時似老禪師、偶如青少年……簡言之,難以歸類。   從《暴力紀實錄》到《戀戀海灣》,觀賞過以文導演歷年來

的影像作品後,才發現他的每一部片竟分別像出自不同作者之手,展現不同觀點、闡述不同思維。當然,身為晚輩,別說分析評價,讚美都不顯夠格。可光就與以文導演相識八年的過程中,我個人似有立場佐證上述關於「難以歸類」的觀點。   我們因為合作一部類本土劇拍攝概念的國語連續劇而認識;再合作了以我們兩人都聽不懂的客家話為主語的人生劇展;還用HDV來我家取了個景拍攝一部沒有兇手的兇殺案偽紀錄片;以及我在他監製的中日合作醫療動畫片錄製幕後配音;加上近期要推出的一部禁止男主角看劇本的劇情長片……   雖然對我來說,陳以文導演和他的作品,同樣複雜獨特又無法歸類。但無論工作時或私底下,我都清楚的看見他對所有未知事物都充

滿勇氣,並對所有阻撓都毫不畏懼。   以文導演,我看他的作品之外,更花了八年時間試圖瞭解他,他卻每次都提供我新的幻想,以致毫無機會幻滅!   我所認識的那個藏在各型各類作品背後的以文導演,這一次,要站在一本書旁邊。站在一本也很難歸類的書旁邊。站在一本有點像導演編年自傳、又類似電影入門書籍的書旁邊。帶點專業、帶點感慨、帶點幽默、又帶點自省,他的文字能讓你稍微瞭解這個五官像渡邊謙、思路像昆汀、辯證像伍迪艾倫、性格像北野武、靈魂又依附著楊德昌導演的怪傢伙。   當然,你也許沒興趣瞭解他與電影,他可能也不在意你瞭不瞭解。反正我猜他心裡想的是:「這本書,能提供一種觀點,所以我寫。至於幻不幻滅,馬的,你

家的事!」 2.跟爸媽說,拍電影是件正經事!每回參加電影座談,總不免被幾個年輕朋友問到這個問題:「我想加入演藝圈、拍電影,可是家裡的大人都不准,怎麼辦?」雖然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所謂「演藝圈」裡的人,但拍電影這檔事,是我賴以維生的本業,好像由我回答很正確,但大多時候我都會將問題回推,去請教這些年輕朋友們──你曾經完整解釋自己的想法來說服爸媽嗎?我的遭遇是這樣的──原來我離藝術學院這麼近我得老實說,可能自己比較任性的關係,一路上選擇念藝術學院、拍電影,家裡的大人們都沒有太大的反對,我知道他們希望不是這樣,但我對自己的選擇比較固執。後來,甚至演變成他們還會略帶鼓勵性質地,希望我能對想做的事堅持下

去。我猜關鍵的原因大概是高中我讓他們頭痛了三年?(絕對不是鼓勵大家來做叛逆少年啊)我的三年高中是完全沒有念過書的,完全喔!成天在中山北路或西門町鬼混、夜店跳舞、喝酒,世界新奇的事太多,吸引我們入迷。跟著就要面對聯考。那年代的青年學子們比較沒有「我將來想要從事什麼行業,所以選擇某系」的想法,一切都有點未定,還在摸索,跟現在的狀況比較不一樣。我清楚知道聯招大學絕對是沒有指望了,於是我決定去報考獨立招生制的藝術學院,最主要也是這學校「感覺」好像比較好玩,畢竟另一條路看起來就是得念書念到飽,讓人害怕。成績公布,高中三年「完全娛樂」的我,理所當然,沒考上。而且,帶著一種被老天爺整過的心情──當年的藝術學

院戲劇系只收三十個新生,我卻竟然偏偏是那第三十一名落榜的。為此,我還去纏著當時的系主任姚一葦教授,談了兩三次,都是想問可不可能有剛入學的學生退學,能讓我遞補上。自己從來沒有想過還有可能繼續念書,因為畢竟高中已經把時間都玩掉,沒想到竟然離藝術學院這麼近。這契機讓我決定再試一次,我想繼續讀書。在重考班窩了一年,我很清楚三年的高中功課絕對不可能在這一年全部熟悉,但自己還是毅然決然地再一次參加考試,我想進藝術學院。放心,奇蹟沒有出現,這是正常人生──這一年的藝術學院併入聯招,我又再一次落榜。我說自己很任性、固執,絕對不是隨口說說而已──不死心,我繼續再準備了一年,這一次考完算算成績,在志願單上塗滿藝術

學院那方格時,其它格子就不用再填了,我知道我考中了。我喜歡「弄假成真」的感覺現在回想起來,導演這個工作,大約應該是因為它具有「弄假成真」的魔力。從小我就喜歡魔術,研究別人的手法,在現實生活裡進行模仿;也喜歡戲劇,國小時,在同學面前表演電視節目的片段──把那些原本是假的東西落實成真的,是迷人的學問,而我喜歡研究這些,充滿樂趣。當年藝術學院的課程重點都放在舞台劇場,比較不太重視電影。姚一葦、汪其楣、賴聲川等老師們的主要擅長,仍是以舞台劇為實踐藝術的標竿。中國通史、中國元明戲曲、劇場史、服裝製作、燈光、布景製作,這些科目就像在考驗我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歡戲劇,也因為有過這麼一個「啃書」的時期,影響我,讓

我知道戲劇是一件「正經事」,絕對不是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