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發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日月潭發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蔡淑君寫的 少男少女見學中:日本時代修學旅行開箱 和鄧相揚的 台灣的心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日月潭大草原旱象持續!再不下雨將停止發電,民生供水優先也說明:大觀電廠廠長劉演鎮表示,日月潭不同於其他電廠,兼具儲水、抽蓄發電、觀光等功能,目前水位維持在736.3公尺,蓄水率降到33.88 %,即使不配合發電,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玉山社 和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史研究所 張素玢所指導 劉芷瑋的 交通、人流、物流-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對於水里地區的影響(1919-1945) (2016),提出日月潭發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水里、水庫移民、勞工、集集線鐵道、物流、邵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吳育臻 博士所指導 藍文瑩的 集集與水里市街中地地位的消長—從位置與產業變遷的解釋 (2014),提出因為有 集集、水里、位置、產業變遷的重點而找出了 日月潭發電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水力發電重鎮探祕明潭電廠! - 華視新聞網則補充:政府宣示2025年邁向非核家園,勢必要找到更多核能以外的發電方式穩定供電。位於日月潭的明潭電廠,是世界上少數幾座巨型抽蓄水力發電廠,可以把水力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月潭發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少男少女見學中:日本時代修學旅行開箱

為了解決日月潭發電的問題,作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蔡淑君 這樣論述:

  日本時代的少男少女們,   他們的校外旅行是什麼模樣?   去了哪裡?帶了什麼東西?坐了什麼車?參觀了哪些地方?   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回到那些年的修學旅行記憶中。   在求學的過程中,不論是校外教學、隔宿露營、夏令營、畢業旅行,經常都讓學生們十分期待,也為校園生活增添難忘的回憶。而這些珍貴的旅行經驗,更經常是畢業紀念冊內容的一部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了許多日治時代的畢業紀念冊,珍貴的影像一頁一頁記錄著學生時期最美好的校園生活記憶:遠足、登山、旅行、海水浴等。其中的旅行,主要是指修學旅行,類似於現今的校外教學旅行,由於是大家一起進行長時間的旅行,最令人難忘。   《少

男少女見學中——日本時代修學旅行開箱》運用這些畢業紀念冊中的照片,搭配其他文獻史料與當今研究成果,呈現九十餘年前校外教學旅行的樣貌。從旭小學校的始政四十年博覽會各地主題旅遊、永樂公學校的農林產業見學、臺中第一師範環島一周全記錄、靜修女學校的中南部之旅、嘉義農林學校的澎湖之旅,到臺南第二高女的日本遊,這些修學旅行路線的背後,各有其脈絡與資訊,也傳達不同的政策與教學需求。   除了呈現少男少女的過人體力(有些路線的景點密集度讓人驚嘆與驚嚇),和跨越時空的青春記憶,路線中的部分景點,如赤崁樓、鵝鑾鼻燈塔、阿里山神木、日月潭、礁溪溫泉、知本溫泉等,至今依然是熱門景點。讀者在更加貼近前人校園生活之餘,

也可以按書再次走過這些路線、景點,感受穿越時空的樂趣。同時,也能從當時流傳下來的旅行心得,感受少男少女們在見學途中的青春印記。 本書特色   1.六條日本時代修學旅行路線首度公開。   2.從起源到詳細路線、景點趣聞,完整呈現日本時代的修學旅行樣貌,也看見當時的臺灣風土與人文,以及與現在的連結。   3.運用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的畢業紀念冊與相關文獻、研究,以淺顯易懂、生活化的文字,搭配趣味、親切的路線圖、插圖,全書讀來宛如跟著重新走過一遍這些路線。  

日月潭發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資訊錯誤更正
#留言處有正確資訊更正
這座只是排水而已。並非用來發電,發電是另外一個,那個孔是無法看到,不過可以知道確切位置,位置在靠近向山遊客中心前端500公尺的轉彎處,水面上有一排的浮標,用來擋住小舟遊艇進入,以免被吸入。

交通、人流、物流-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對於水里地區的影響(1919-1945)

為了解決日月潭發電的問題,作者劉芷瑋 這樣論述:

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從1919年開始建設,期間經歷停工又復工,前後共花費15 年之久,終於在1934年竣工。完工後為亞洲最大水力發電設,對於臺灣電力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對工程所在地「水里地區」更有多方面的影響。本文分三個主要議題:交通、人流、物流,加以探討。在交通方面:1919年工程初期,為了更有效運輸建材與物資,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建立多樣的運輸系統:包含二水到外車埕的鐵道(今集集線鐵道);連接水社到司馬按、東埔(今埔里鎮水頭里)地區的電氣軌道;因應地勢高低若差的外車埕到水社與東埔到武界的兩條索道,另外也利用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的輕便軌道運送物資到魚池,再改由電氣軌道轉運;人員則以步行方式從東埔抵達到

武界工區。之後使水里地區進入現代化的交通模式,帶動人口與物產的運輸。在「人流」方面:工程帶來的人流有兩類,水庫移民與勞工的進入。1934年工程竣工後日月潭水位開始上升,影響生活在日月潭周邊的邵族人與漢人,臺灣總督府將邵族人安置於卜吉(今伊達邵),並禁止與漢人混居;另又將漢人遷移到田中、拔社埔(今水里鄉民和村)、埔里等地。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龐大,需要許多人力來完成,承包商招攬眾多勞工,卻也延伸出生活環境與待遇不佳的問題。另外臺灣電力株式會社也為員工建立宿舍區形成社宅聚落,並將宗教信仰帶入其中。大量人口進入工區,帶動地方的商業發展,在交通不便的沿山地區,商業模式主要以旅館業與運送業為主,使小運送業

蓬勃發展。而水里地區的物產:樟腦、香蕉、木材、糖,主要藉由當年因日月潭發電工程所建立的集集線鐵道,向外運送出去,帶動了「物流」。另外登新高山者與前往日月潭觀光客,都必須乘坐集集線鐵道抵達水裡坑,再轉搭其他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使水裡坑成為重要的轉運站。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對於水里地區的影響,除了日月潭水位上升造成的「水庫移民」,主要為1919年所建設的交通-集集線鐵道,帶動「人流」、「物流」與商業發展;日月潭第一與第二發電所設置在水裡坑,再加上其地理位置為重要轉運點,使水裡坑1942年被納入都市計畫範圍,戰後發展興盛,並從集集行政區獨立出來成立水里鄉,這可說是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對水里的直接與間接影

響。

台灣的心臟

為了解決日月潭發電的問題,作者鄧相揚 這樣論述:

  日月潭位於台灣中心位置,早期扮演水力發電之重要角色,配合大觀發電廠日月潭發電廠之發電、抽蓄、形具台灣特有能源之舉像,並扮演台灣能源之提供基礎。

集集與水里市街中地地位的消長—從位置與產業變遷的解釋

為了解決日月潭發電的問題,作者藍文瑩 這樣論述: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要研究所別:地理研究所碩士班論文名稱:集集與水里市街中地地位的消長—從位置與產業變遷的解釋指導教授:吳育臻研究生:藍文瑩論文內容:共一冊,文13萬8千餘字,分五章13節,約以800餘字扼要說明。摘 要集集地區在光緒年間因樟腦業發展而興盛,以致大正9年(1920)新高郡役所與集集庄役場皆設於集集街,直到日治中期都是這一帶最高級的中地。日治中後期,為運輸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所需之建材,而興建二水至門牌潭的鐵路(集集線鐵路的前身),然而日治末期集集的交通樞紐地位已被水里取代,因此本文欲從位置與產業活動來探討集集與水里的發展變遷。研究目的有三:1.釐清集集、水

里聚落中地位階的轉變,2.探討集集與水里的位置對兩地市街中地地位消長所扮演的角色,3.分析產業活動對集集與水里市街中地地位消長的影響。研究方法以整理和分析相關文獻資料、地圖比對,以及半結構型訪問法為主,以歸納分析集集和水里中心市街轉移的因素。清代集集與水里地區屬於漢番交界的沿山地帶,集集的位置位在西邊,水里相對在東邊,此位置的關係,影響清代漢人由西向東拓墾,集集的開墾較早於水里,此外,集集地區的地勢相對較低平,位於入山的孔道,因而成為漢人入山開墾的起點,早在乾隆45年(1780)即出現市街,成為漢番交易中心,做為一個停留點;隨著漢人逐漸往內山開拓,水里當時為進入埔裏社或通往東部後山的過路點。而

造成日治末期集集交通樞紐地位漸被水里取代的關鍵原因為,大正8年(1919)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的建造,為水里帶入許多的工程師與工人,因為人口的進駐,帶動水里的發展,水里逐漸成為附近區域交通中心。戰後,由於臺灣的香蕉與外國香蕉競爭,同時民國60年(1971)臺灣農村的勞工外移,因此臺灣的香蕉逐漸沒落,集集賴以發展的經濟優勢消失,集集發展日漸沒落;另一方面,民國47年(1958)林業政策開放,為水里也帶入更多的人口,將水里市街的發展推到巔峰,其影響直到民國74年(1985)林業政策轉變為止。此外,民國70年代,臺灣電力公司在水里地區興建兩座抽蓄水力發電廠,透過人力的注入,因此維持水里市街將近30年(

民國47年至民國74年)的穩定發展;雖然民國80年代至今日以來,集集致力推動觀光業,成為假日遊客的停留點,相對水里則較少遊客進入,然而就兩地市街發展而言,水里市街的中地等級仍高於集集市街。關鍵詞:集集、水里、位置、產業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