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智 順暢三益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新 智 順暢三益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龔詠涵寫的 酒娘心:從眷村幸福酒釀開始(修訂版)──每天一湯匙甜酒釀,養生、美容、調整體質,好吃又簡單。 和陳立維的 醫生菌:細菌是我們的醫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包裝藥聯健福ABF三益菌粉100g 益生菌也說明:藥局專業藥師推薦.家醫科/營養師做您健康好夥伴,益生菌推薦,醫美藥妝保濕、防曬品首選,私密處保養,痘痘肌日常護理衛教,養身滴雞精,益生菌,葉黃素,膠原蛋白,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原水所出版 。

最後網站新智寶營養成長系列則補充:... :蘇邏瑪寶紅景天、日楓高能納豆酵素、帝喜樂含鋅藍藻、精滿體強黑棗精、美亦健系列、機能性食品原物料進口、新智 ... 順暢三益菌、壯兒營養素. 觀看大圖. 立可妥第二型膠原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 智 順暢三益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酒娘心:從眷村幸福酒釀開始(修訂版)──每天一湯匙甜酒釀,養生、美容、調整體質,好吃又簡單。

為了解決新 智 順暢三益菌的問題,作者龔詠涵 這樣論述:

這是市面上第一本深入淺出談酒釀的書。 酒釀,性溫味甘,不燥不熱,四季食補皆宜,富含活性益菌和酵素,還有18種胺基酸、礦物質與維生素E、B群,是補氣、養血、改善體質的好幫手。常做為懷孕期、坐月子、哺乳期的營養補給,可促進青春期成長發育,改善生理期不適,調理更年期生理機能,幫助消化及腸道順暢,並具有養顏美容功效,適合全家大小長期食用居家養生。 這個幸福滋味,從眷村散發出來,帶著濃濃的、思念故鄉的情懷,也勾起很多人記憶中家人團圓的味道。 近年來,發酵食品在身體保健上已獲得科學驗證,並受到全球中西醫界高度肯定。酒釀,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名稱,包括「甜酒釀」、「酒娘」、「甜糟」、「甜酒」、「江

米酒」、「醪糟」……等。華文地區,甚至日本、韓國,在特定季節和節氣,有許多人習慣會去吃甜酒釀,卻對這老祖宗傳下來的養生寶似熟悉又陌生,也找不到一本專門談酒釀的出版品。 有鑑於此,本書作者以其醫檢專業及傳承、製作酒釀的經驗,整理多年心得及記錄,以說故事方式,全方位徹底深入介紹甜酒釀,從解析酒釀的起源、益處等基本概念開始,引領讀者認識麴、米、水三元素,逐一解開酒釀的神奇魔法。同時,本書也以溫暖、蘊藏豐沛情感的敘事風格,記敘作者傳承家中幸福甜酒釀的心路歷程,並回溯她心目中有如馬蓋仙般擁有萬能巧手的父親,為了一解鄉愁,嘗試憑記憶摸索複製家鄉味酒釀所遭遇的故事。 書中亦介紹酒釀在冬夏冷熱的創意吃法及

運用變化,教大家如何辨識、品嘗優質甜酒釀,學習製作適合自己口味的專屬酒釀,不要因為曾吃過帶苦味、餿水味的酒釀產品,而錯過這個真正道地、美味、香甜、老少咸宜的幸福滋味。 【一起跟著眷村酒釀達人,重新認識真正的好酒釀】 酒釀為什麼有那麼多不同的功效,什麼樣原理,讓平凡的甜酒釀變得不平凡? 酒釀為什麼要用圓糯米來做,用其他的米,難道真的做不好嗎? 酒釀為什麼有些吃起來帶苦又有餿水味,是哪個步驟環節沒注意到? 酒釀為什麼習慣在冬天吃,夏天吃酒釀,有什麼樣創意吃法? 老祖宗傳下來的養生寶,我們不僅要會吃,懂得吃,更要進一步了解、學會善用它的好! 【內容特色】 ※這是第一本深入淺出介紹「酒釀」的生活養

生書。 ※暢銷書《吃錯了,當然會生病》作者陳俊旭醫師曾在部落格推薦自立甜酒釀所生產的5年酒釀醋及有機酒釀。 ※名建築師姚仁喜的太太姚任祥耗時七年完成之鉅作《傳家》,書中所介紹有關酒釀部分就是龔家傳承已逾20年的自立甜酒釀。 ※本書作者具專業醫檢背景,有20年的香氛保養品教學經驗,曾在大塊文化出版《不丹的幸福配方》一書,與其生技工作團隊協助各地農會將當季生產過剩的農產品,結合精油與現代科技理念,研發出許多令人驚奇的新產品,長期在多所社區大學與工作坊授課。 【口碑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文博均 前萬能科大生物技術系系主任   王蓉蓉 偉忠姐姐 向學文 天然食材保養講師 肯贊.多傑Dr. Kinz

ang Dorji 不丹前總理 邱復生 台開集團董事長 姚任祥 《傳家》作者 洪啟嵩 國際禪學大師   張杏如 信誼基金會執行長 張瑀庭 知名美食家 許秀綺 HUG網路超市 郭主義 型男主廚 陳俊旭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 陳昭義 台灣糖業公司董事長 蔡嘉泰  REAL SALT鑽石鹽亞太區總裁 鍾志鵬 中天名人床頭書節目製作 因為甜酒釀,結識作者詠涵。 這些年,看著詠涵推廣傳統養生美食甜酒釀的用心認真與無私分享,著實感動! 於今,更大方的將串連三代親情的甜酒釀家業,其製作經驗和飲食甜酒釀的心得、好處集結成書與讀者共享,不僅令人欣喜,更感受到詠涵的真誠。 在此衷心推薦,這本值得閱讀收藏的好書,也是

每一位希望健康、青春、容顏不老的人的必備參考書。 ── 向學文  天然食材保養講師 詠涵過去在食物、醫藥與化妝品上,以及現在對於酒釀的廣泛專業知識,都讓我為之驚豔。 ── 肯贊.多傑Dr. Kinzang Dorji   不丹前總理 看了詠涵釀的醋與品醋後令人驚艷不已。與其說她是個科學家,不如說她是一個天才。 ── 邱復生  台開集團董事長 詠涵的新書,將兩岸三代的親情與鄉愁化入酒釀,從傳承到創新,將老祖宗的智慧,化為守護現代人健康的美食。 ── 洪啟嵩   國際禪學大師 吃過詠涵的酒釀,真的很好吃,吃了暖暖的。有這麼好的功效,應該早點告訴大家。 女兒從小體寒,青春期又到天寒地凍的地方

讀書,如果當時知道酒釀的好,真該早點給她吃。 信誼出版的《傳家》春夏秋冬套書中,作者姚任祥女士也特別採訪了詠涵道地的眷村酒釀,收錄其中。 恭喜詠涵的書《酒娘心:從眷村幸福酒釀開始》出版,知道這麼好的酒釀竟然已有傳人了,更令人欣喜,真所謂家學淵源了! ── 張杏如  信誼基金會執行長 接種酒麴的米飯,進而糖化發酵,散發出自然甜味以及淡淡酒香,幻化成美妙的酒釀滋味。 感謝詠涵老師帶領我們進入千變萬化的酒釀天地,《酒娘心:從眷村幸福酒釀開始》推薦給大家。 ── 許秀綺   HUG網路超市 詠涵釀的道地眷村酒釀,不論是用新鮮酒釀來做甜點或是用老酒釀來調味烹飪,都是最佳的選擇。 ── 郭主義  型男

主廚 詠涵的家傳「酒釀是有機米釀的,品質好不在話下,但是這一瓶甜酒醋真是令我驚豔,我從來沒有喝過這種東西,怎麼會這麼好喝?這幾乎是我喝過最好喝的醋,要不是因為它滿珍貴的,我真想大口大口喝個過癮,我發現台灣有不少好東西,只是等待你去發掘。」 ── 陳俊旭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轉載自2007年7月12日的「陳博士的聊天室」) 這是一本溫暖的幸福之書。祝福有緣的讀者 都能從中獲致健康、幸福的寶藏! ── 陳昭義 台灣糖業公司董事長

新 智 順暢三益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窈輕悅,五天行動
體脂管理
排污順暢
營養補充
快速方便

ⒷⓌⓁ全美 【內在保健】
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
🚪無人打擾商店 (熱銷商品都在這)

維格爾內在保養品

晶棒果凍(吃的玻尿酸,由體內透出的水亮光澤)
https://reurl.cc/EnGqWa

口嚼鋅(皮膚指甲頭髮健康生長修護)
https://reurl.cc/EnGqen

晶睛綜合素(眼睛抗氧化,晶亮有神)
https://reurl.cc/AkdEej

智匯魚油(三層蒸餾純粹,優質黃金油脂DHA)
https://reurl.cc/Nrq5W9

珊瑚鈣(活珊瑚萃取,泡出健康鹼性電解好水)
https://reurl.cc/yE71gy

百益菌(專利5層包覆,好菌直達腸道,抗敏神器)
https://reurl.cc/9r4o4j

益生西蘭花(淨化體內毒素,輕鬆內在抗氧化)
https://reurl.cc/rg5l1y

榖胱綜合素(強效活力抗氧,全身緊緻亮白光澤)
https://reurl.cc/0j1z1k

精純磷脂(提振精神,細胞修護,提高記憶力)
https://reurl.cc/3ax1b0

紅麴(加強血液循環,控制膽固醇,加強脾胃功能)
https://reurl.cc/yE7yGM

維生素C(美白去斑好拍檔,提升免疫抗氧化)
https://reurl.cc/DgA1rO

膠原蛋白(頂級美顏珍珠粉,提升彈性柔嫩光彩)
https://reurl.cc/mLDdaj

蜂膠液(獨家破殼水萃技術,提升自然防禦)
https://reurl.cc/VEL6X5

鈣鎂(強化骨骼/肌肉/牙齒/心臟,幫助睡眠)
https://reurl.cc/2rL0m6

黑醋栗(調整體質,窈窕代謝,青春美顏神器)
https://reurl.cc/Nr0j0x

5天行動(酵素窈窕三重奏,促進代謝,調節機能)
https://reurl.cc/og7LV3

清輕漿(101種蔬果花菌菇,超低糖,高膳食纖維)
https://reurl.cc/dGD0qk


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
𓁹要買全套優惠方案請私訊我喔𓁹
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𓁹

#薰愛開箱
#薰愛的美容好物

您好~歡迎來到劉薰愛的專屬頻道
以下是節目列表
#薰愛畫廊 (好有才華喔天啊)
#女神日常妝 (化妝火速的才女)
#奇幻彩妝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觀魚生 (薰愛的魚缸群?)
#薰愛開箱 (薰愛買什麼?)
#薰愛的黑暗料理 (養生飲食)
#女神養生日誌 (薰愛怎麼保養的?)
#薰愛BGM (想聽薰愛唱歌...好吧!)
#薰愛去哪兒XEatTravelLive (女神遊記)
#薰愛的家X家人X小夥伴群 (仙班)
各種奇特影片
以各位的反應做後續發展囉~!
喜歡我請支持我
訂閱按讚+分享喔!

#202008VLOG

醫生菌:細菌是我們的醫生

為了解決新 智 順暢三益菌的問題,作者陳立維 這樣論述:

細菌沒有好壞,是飲食、生活習慣和藥物,讓好菌變壞菌,讓你發生各種疾病。想要健康,須重新認識細菌, 蔬果和纖維質成就優質菌相, 給細菌關愛,他們就會用健康回報。先補菌(攝取功能型益生菌),再養菌(維繫細菌生存的環境),讓生命滋養生命,喚醒身體的生命力! 作者簡介陳立維陳立維,出生於澎湖馬公,就讀大學之後定居台北市。家族在澎湖當地頗負盛名,父親和六叔都畢業於台大醫科,形容自己懵懵懂懂沾到醫學教育的邊,從小到大在老師同學印象中會讀書的好學生,卻宣稱自己曾經不知為何讀書,也不明白自己的志向。40歲之後開始大量閱讀,發現閱讀的樂趣,開始從事寫作,在文字的世界中發掘到無以倫比的喜樂。文章從評論音樂和棒球

,到寫出屬於自己風格的健康哲學,接著在與讀者和學生的頻率共振中發掘到屬於自己的生命價值。超過十年的健康書籍創作,在自己實證中學習,在講授中成長,持續有超越性的體悟,來自身體的聲音,來自閱讀和深度思考,也來自於完全掌握民間對於健康的迷失。近期,以「幸福除垢學」為標題成立健康講堂,除了強力宣導即時改變的急迫感,也鼓勵學員透過行動,對自己的未來人生做出遠離病痛的承諾。在其文字信念中,讀者可以觸摸到障礙真知的圍牆,可以領悟到人性對於真相的刻意攔阻,深度閱讀,終將理出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負責的超越性視野。相關著作有《益生菌觀點》、《彩虹處方》、《酵益密碼》、《零疾病、真健康:不依賴醫生的80種方法》、《健

康是一條反璞歸真的修行路》和《初斷食》等。相關著作:《健康是一條反璞歸真的修行路》《初斷食:淨化身體,啟動最全面的自癒力》《態度與行動,決定你的健康》《零疾病,真健康:不依賴醫生的80種方法》 專文推薦−    菌相平衡:人類健康新解     余儀呈−    後抗生素時代的愛菌、養菌、用菌哲學     林裕鈞−    都是「菌」的事     陳婉君−    以愛為動機,清醒做選擇     嚴守仁作者序    甦醒  前言一、菌相:最後一塊拼圖二、上醫何處尋第一章    立場(Ground)一、    當斷則斷二、    利益糾葛三、    從分別心到優越感四、    

人是面子 細菌是裡子五、    一條線的思辨第二章    群聚(Pack)一、    部落興衰二、    螞蟻與細菌的鬼斧神工三、    叢林交響樂四、    共生五、    細菌地球村第三章    土壤(Soil)一、    塵歸塵 土歸土 二、    艱苦卓絕的蘋果傳奇三、    泥巴與免疫力四、    天才無限五、    烹調與菌相第四章    瞎盲(Blind)一、    幽門桿菌悲歌二、    酵母菌連結三、    還我盲腸來四、    菌酵本一家五、    細菌的載體第五章    膽識 (Gut)一、    讓過敏在你身上絕跡

二、    我一定要打疫苗嗎?三、    深化斷食 健康開悟四、    晨斷食五、    儲存糞便的時代到了第六章    負擔(Load)一、    養豬場的一場大火二、    血糖的催促三、    臭臭四、    就少那一句真話五、    憋出問題了第七章    母親(Mom)一、    無條件的付出二、    臨盆三、    料理食物的人四、    愛之適足以害之五、    細菌的呢喃 第八章    鎖鏈 (Chain)一、    恐懼的對象二、    謝絕抗生素 三、    現代瘟疫 四、    欲加之罪 五

、    抗焦慮權威第九章     復活 (Rise)一、    減肥?別傻了!二、    來自腸子的阿茲海默 三、    腹腦大藍圖四、    十年始五、    絕對不拖累下一代的承諾第十章     信念 (Faith)一、    全然的當責二、    化療?不要鬧了!三、    菌療大未來四、    腸道照顧好 怎麼做?五、    寫給「沒辦法」的你後記一、    你愛你自己嗎?二、    榮耀我們的祖先:細菌 專文推薦菌相平衡:人類健康新解 余儀呈/芝山生活家負責人、診所開業家庭醫師四、五年前剛認識立維老師時,從他批判在社會不當價值中執行醫療業務之醫師(包括他的父親

)之言談中,我對他的第一印象是內心經歷深刻矛盾,從而掙脫出來大力吶喊「健康是一條反璞歸真的修行路」的一個人,驀地發現醫界竟然也有這樣的同路人,德不孤必有鄰,我們不必然踽踽獨行。我是個行醫三十餘年的家庭醫師,很清楚大部分的疾病是來自於生活習慣與環境,只要能修正致病的因子,減少工作壓力、增加蔬果高纖飲食,加上規律的運動與充足的睡眠,大部分的疾病都能自癒。然而這只是知其然,西方醫學教育並未告訴我們所以然。直到最近十幾年,我從自己歷經闌尾手術後沒幾年開始有憩室炎才恍然大悟,原來1908年諾貝爾獎得主俄羅斯科學家梅契尼可夫語出驚人,一口咬定人類衰老的原因是由有害的細菌在腸道滋長所造成的立論是不能漠視的。

當年他發現保加利亞農民的長壽是因為經常食用一種富含乳酸菌的「酸奶」,這個發現後來啟發日本科學家代田稔發明了暢銷全球幾十年的「養樂多」,也並非沒有健康意義。美國史丹佛大學瑞爾曼在2005年《科學》上發表一篇論文,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團隊從健康人的不同部位腸道取出腸壁黏膜組織,找到超過千種以上的腸道細菌,其中大部分是前所未知的新菌種,我才驚覺自己對牠們以百兆計的細胞數量,以及提供人體養分、調控腸黏膜修補或誘導免疫細胞等功能,過去的醫學知識是遠遠不足的。現代醫學面臨許多束手無策的慢性病,過去幾十年醫學一直冀望於基因的研究,期待有突破性的醫療進展。然而,當完成人類基因組計畫時,科學家及醫療專家不免

大失所望,人類竟只有兩萬多個基因,居然與果蠅相去差不多。相對於腸道菌的研究,人類細胞的基因顯然微不足道,因為與人體共生的1200餘種腸道細菌、酵母和其他微生物,其基因總數卻多達330萬個,是人類基因數目的150倍。所以,我們的身體到底誰在當家?是我們自己的細胞還是在人體內共生的微生物?我們的健康是如何失去的?透過正念靜坐、生食斷食、蔬果酵素,身體又如何能自行療癒?循著這些思維脈絡,對於健康的追尋,似乎未來需要一個全新的系統性架構,人體是由數百兆細胞構成,其中少數(約十分之一)由人類兩萬多個基因調控,更多數(約十分之九)的其他細胞(微生物)則由多達330萬個微生物基因所控制。生命之初,從受精卵單

細胞開始發育到初生前,胎兒期胃腸是無菌的。隨著出生,身體開始與外界接觸,生產的過程、哺乳的方式,以及成長後從情緒、壓力、食物、空氣等,體內的腸道菌不斷持續改變生態平衡。當某些「壞」的細菌過度生長會破壞原有的微生物平衡導致腸道生態失調,並會產生內毒素、阿摩尼亞、硫化氫、苯酚、吲哚等有害物質,造成黏膜傷害與增加肝臟排毒負擔,黏膜結構一旦出現疏漏又可能導致食物抗原引起免疫反應,最終會導致各式各樣的疾病。例如常見一些慢性退化疾病、皮膚過敏、偏頭痛、腸躁症、甲狀腺疾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疲勞、憂鬱症、食物過敏、痤瘡等,病源似乎都被高度懷疑與腸道菌相失衡有關。近來乳癌與攝護腺癌患者愈來愈多,

已知與雌激素異常代謝有關,而導致荷爾蒙異常代謝的元兇也發現可能與腸道壞菌過度生長有關。近年來液相層析質譜儀(LC-MS)的技術非常進步,腸道細菌生態失調可透過代謝所產生的酸性產物,在特殊實驗室進行尿液檢測而窺見其機轉,這幾年我試著藉此幫病人評估腸道微生物過度生長的狀況。例如:尿液中D-阿拉伯糖醇過高,可能表示是腸道念珠菌的滋生而致免疫受損;過多的D-乳酸意味著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及腸道的嗜酸乳桿菌的過度生長;當尿液出現偏高的馬尿酸、苯甲酸、苯乙酸、苯丙酸、對羥基苯甲酸、對羥基苯乙酸、二羥基苯丙酸、吲哚靛甙或丙三羧酸等時,代表腸道內有變形桿菌、大腸桿菌、梭狀芽孢桿菌、梨形鞭毛蟲或其他有害厭氧菌的生

長。尿液檢測這些有害物質,乃經由微生物對於食物之發酵所產生,決定於生活作息、飲食內容與腸菌生長等狀況,作為醫師我須更謙虛去解讀這些檢測,也希望從此書得到啟發,不斷學習解惑,以面對處理各種複雜的慢性疾病。******後抗生素時代的愛菌、養菌、用菌哲學 林裕鈞 高雄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2016年5月底,那時剛考到內科執照,在「酵益斷食」的營隊上,我初次認識陳立維老師。「對於病倒或過勞等,我能理解,但不會同情,醫師是最不該生病的!如果醫師也無法讓自己健康,想要真正的健康,能依賴醫師嗎?」「養生,不是養醫生;養生,要少看醫生。」陳老師給我的初印象,是直言不諱的嚴師,被誤解為反醫療人士的醫師後代。我非常

好奇,有著十年實踐斷食,與輔導近萬人斷食經歷的他,究竟看到怎麼樣的風景?接受胃腸肝膽專科的訓練才滿一年,我已接觸到幾位醫師患者,有急性膽囊炎切掉膽囊的,有反覆莫名發燒夾雜感冒與腸胃不適,有無法診斷的怪病,有年紀輕輕就胃潰瘍的,有慢性便秘造成腹痛的,有前額帶狀泡疹發作的……這是我看到的風景,醫療與健康之間,本該是相輔相成的佳偶,卻有種緊密又撕裂的矛盾。決定參加酵益斷食營的契機,是看到原本體重破百的王嘉熙老師,再也不復胖,半年中穩定的苗條下來,更重要的,是精氣神的改變,那種掌握健康之道的自信,假裝不來的。「瘦下來,只是附加價值,如果動機只在減肥,那你永遠不可能達到健康。」營隊中,陳老師的告誡充滿禪

意。聽聞我在斷食的親朋好友,大家第一個反應都是:「你太瘦了還斷食,營養不良會生病的!」一直以來,我深受過敏的困擾。國小時頻繁哮喘發作,擔心像歌手鄧麗君一樣死於氣喘,中藥、西藥、尿療、燉補,都曾乖乖試過,也不知是這些「療法」發揮作用,還是騎腳踏車通勤加上打球運動的幫忙,或是青春期後體質自動改變,總之,高中之後,氣喘幸運地不藥而癒;過敏性鼻炎,則在搬來溫暖的高雄後改善。現在,剩下難纏的異位性皮膚炎,只要工作壓力超載、作息不正常、貪吃甜食,它就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冒出來教訓我。要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不抓癢,幾乎不可能,但越抓就越癢,癢帶來焦躁,焦躁就更想抓癢,好不容易結痂又被抓破,又痛又癢,睡眠品質不

好,又讓情況更糟。這一年來,我親身實踐過三次的七天「全日斷食」,並且恪行每天「晨斷食」,體驗到頭腦變得清晰、情緒逐漸穩定、排便得以順暢的階段性變化,皮膚炎的抗議也得到安撫,縮小了興風作浪的頻率和範圍。雖然沒有類固醇的速效,但我相信身體的智慧,與持之以恆的力量。另外,對我而言很棒的附加價值,是省下很多用餐時間,能將之用在自我成長和醫療工作上。斷食,兼具健康管理、時間管理、終身學習等多維度的意義,這是親身經歷,才有辦法體會的樂趣。斷食並非不吃,而是減少消化熟食對健康存摺的損耗,以富含酵素和膳食纖維的素材,能量取代熱量,讓真正了不起的醫生──細菌,強化與人體的連結互動,成千上萬富饒的「菌群網絡」,自

然會帶來共存共榮的健康。 從實證醫學的角度評價,陳老師推廣的健康之道,只是排名第五的專家意見(expert opinion),僅供參考,不如集結多篇雙盲測試的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ic review),可信度才是第一?但與其看證據等級,不如看證據品質,閱讀陳老師十年來的作品,你會發現他的照片有逆齡的蛻變!他不是只敢拿別人做實驗的學術派,而是「道成肉身」的實踐派,這也是讓我能認同並「以身試法」的關鍵。「不去意識要根治,才有可能根治。心態對了,才會有持續性的練習。保健,才是最有效的治療。」醫學,本來有著生理、生化、藥理、病理這四大基石,但臨床的實務中,主流的觀念偏重藥理和病理──必須有診斷,

才有辦法治療;必須有藥物,才有辦法治療,龐大醫療產業鑽研和開發的方向,自然往高端檢驗與昂貴藥物傾斜。在醫療環境中,一切都得快速、便宜、有效,信任是奢侈品,副作用和併發症隨時可能發生,我們彼此教導,小心駛得萬年船,切莫一失足成千古恨;已經生病的人,身體生理與生化機轉的運作,不值得信任,任何風吹草動都必須嚴陣以待,到底是正常反應?症狀?亞健康?疾病?最終的邏輯總是,寧可錯怪一百,不可放過一個。於是,更多的檢查,更多的藥物,成為醫師分散訴訟風險的手段,也成為民眾篤信的圭臬。潛移默化下,人們只問療程多久,忘了健康需要耐心地持續經營;只問醫師你行不行,忘了健康必須勇於承擔自身的責任。醫療越進步,人的生命

力與存在度,就越發泯滅在反射性的就醫公式裡。人類暫時阻擋了傳染病,將細菌踩在腳底,卻迎來自身創造的新疾病。陳立維老師並非與科學對立的唯心論者,他是微生物學出身的專家,也曾在我的母校陽明大學醫學院裡授課,出於對優秀作品的尊重,他會購買原文書來閱讀,持續地自省、進修、寫作,這些都是我很欽佩並效法的特質。菌相失衡(dysbiosis)已成為當今胃腸肝膽專科領域的顯學,運用糞便移植(fecal transplantation),可治療廣效抗生素造成的偽膜性腸炎、潰瘍性腸炎、克隆氏腸炎等。知名的《自然》期刊,揭示帕金森氏症,不是過去認為只侷限腦部的疾病,它極可能源自於胃腸道的病變,透過神經訊息的傳導、發

炎物質滲漏等路徑,而影響大腦的正常運作。腦-腸-菌的協作系統(brain-gut-microbiota axis),一直默默地維護我們的免疫、情緒、消化、代謝,如今終於被科學家發現,描繪出其運作的模型。由此看來,愛菌、養菌、用菌,即將成為「後抗生素時代」的希望。是的,在腸道菌相成為顯學的十多年前,陳老師早已看到這必然的未來,也不僅止於知道,他不斷汲取國內外新知,將學理融會貫通,讓一般人也能熟練「酵益斷食」,擁有通往健康之路的確信。在這十年中,我相信他因著這遠見,遭遇非常多的風浪險阻,感謝有他的堅持,讓我們能看到一位浴火重生的典範。「……就我年輕時的價值與目標,這應該是揚眉吐氣的一刻。可是,我揚

棄了爭氣的所有念頭,也期勉自己,絕對不要有絲毫的自滿與自傲……細菌不要我揚眉吐氣,身體也不要我爭一口氣。它們都提醒了我,爭氣不是生命的重要學分,勇敢彰顯生命與身體本質才是。」鄭明析牧師曾勉勵過醫療人員一句話,我非常喜歡,並將之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醫療的根本,在於恢復生命的價值。」《醫生菌》這本書,精煉了陳立維老師十年來踐行的體悟,順著那些足跡,你將重新理解細菌的角色,體認到恢復細菌的價值,就是恢復自身健康的價值。誠心推薦你,以開放的胸襟,驚嘆造物何等奇妙,走上這段特別的旅程。「以終為始,無所畏懼。」*****都是「菌」的事 陳婉君/美國加州全美中醫針炙師、美國內華達州自然醫學醫師從讀者到朋友

2006、2007年間,我在台北的有機店以量子儀器檢測駐診。當時市面上雖有了益生菌的產品,但真正了解益生菌的人並不多。其間,我閱讀了陳立維老師的《益生菌觀點》一書,如獲至寶,就請店長下訂50本,當成推廣益生菌的工具書。在這之前,我曾回了趟美國,在Barnes&Noble書店找了兩本很吸引我的書,內容都在講酵素、益生菌,益菌生跟過敏、慢性病、癌症、肥胖體態的關連。因為是原文書,內容雖感興趣,但讀起來還是有點吃力。因此,當我看到陳立維老師飽讀眾多原文書,又經過仔細研究分析,融會貫通,並加以實踐後寫出來的《益生菌觀點》,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油然而生。當時我們並不認識,但都在執行理念很相近的事,直到三年

後,我們才有機會認識。因為讀過他的書,多少了解這位作者的想法、個性、脾氣,確實那時有種一見如故的感受。我的「過敏」歲月記得有一次陪同先生出差到馬來西亞,一位友人非常熱心接待,帶我們去吃在地人才會曉得的螃蟹大餐。我特愛海鮮,但卻是過敏體質(當時還沒有落實腸胃保健),我邊吃邊抓癢,先生則一邊剝螃蟹給我,一邊遞來酵素跟益生菌。很有趣的畫面,但何苦來哉?只為了滿足口腹之慾!這對當時的我,能開心吃是很不容易的,多虧了益生菌和酵素啊!我何時開始成為過敏體質的?只知道小時候常常感冒發燒,打針吃藥已成生活的一部分。也因此認識了我的專有醫師「苦杯杯」(閩南語發音),他姓許,開的藥很苦。長大後,因為念護理,在醫院

工作,常有醫生關心問我,臉怎麼像紅蘋果一樣,兩片臉頰紅紅的,該不會是紅斑性狼瘡吧!快去抽血檢查看看。結果並沒有呈現陽性反應,但也因此開始了四環素(doxycycline)長期愛用者之路。種下了因,就得承受呈現的果!當然,消化系統的問題(胃痛、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脹氣、口氣不佳)加上皮膚嚴重過敏,一直跟著我。不單如此,我坐車就暈車,想吐、頭暈目眩、冒冷汗,又不好入睡、便秘、經痛、念珠球菌感染……等。別懷疑,這些看起來不太相關的症狀,全是因為長期吃抗生素來的。(有興趣的讀者,建議去閱讀陳老師的《益生菌觀點》,書中還提到很多和體內好菌被破壞後有關的症狀。)被西藥所控制的人們陳老師寫完《醫生菌》這本

書時,他請我寫序,相約見面。拿著初稿還沒有看,閒聊中提到我們彼此走這條路雖辛酸,卻一直堅持著;又談到我們比別人多了解一些事實真相,卻常因著驕傲,缺乏愛,不夠體恤這些思想一直被西藥所控制的人。他們內心充滿了恐懼,擔心身體所表現的症狀會失控;卻對我們產生很多的不信任及懷疑──即使親眼看到事實及數據上的證據。當時我們都無法理解,人們怎麼都不相信自己的身體受造是如此精密聰慧,是不會隨便犯錯的。我們互問這十幾二十年來,到底真正改變了多少人、幫助了多少人、流失了多少好不容易來到我們面前,卻因為我們專業的傲慢,愛心的缺乏,不夠理解他們,而用尖銳的言辭斥退了他們,致使他們放棄了?這是我們彼此日後需要再更精進的

地方。我倆都在保健產業,一直不斷接收新的資訊,因此有種直覺,知道什麼是對的;那種直覺會一直引導我們找到對的方向。當然年紀越來越長,領悟也會越來越深刻。所以自省的話題變多了,對於環境的虧欠感也逐漸加重。我們談到人性的敗壞、資源的濫用,社會充滿貪婪和欺騙,當然還有我們的不願意面對自己。和陳老師聊完,回家一看初稿,內容有很多都跟當天的話題相近。我急著一窺全貌,以致常看到半夜一、兩點還不願意放下。這本書像是自省的心路歷程,又充滿最新真相的資訊。我倆應該算是有志一同的默契;或說都「養」了消化道菌相,比較能夠溝通!我的習醫之路我從護理開始,轉念中醫,後在夏威夷接觸學習了能量醫學、自然療法;再藉由以營養保健

為基礎架構,給予身體足夠原料,協助人們重建修復。在諮詢精神情緒狀態不佳(如憂鬱症、焦慮症、失眠、恐慌、躁鬱症等)的朋友中,不難發現一致的情況──這些人都有腸胃道相關的症狀。在中醫理論中有所謂的「胃不合則臥不安」,這絕不是巧合;我們老祖宗幾千年的智慧,早就發現腸和腦之間的關連。在印度阿育吠陀稱之為「太陽神經叢」的範圍,當中的相關症狀,如肩頸僵硬不適、睡眠障礙、心慌不安、遠離社交人群、胃口不佳、沒食慾、或吃完消化不良、脹氣、胃炎、胃酸過多或不足、十二指腸潰瘍等,與本書所提的乳酸菌在腸腦聯繫管道中,扮演重要的傳輸角色,不謀而合。這些人的消化道菌相,確實都有相當程度的狀況,有待長期保養處理。然而這些因

腸道壞菌佔優勢,以致精神狀況出問題的,卻是不容易溝通的,他們會一直固執在對自己不利的光景中;也就是說他們身體與大腦之間的神經迴路出現障礙,邏輯思考一直卡在小部分的神經迴路裡出不來。在此我就不提供處理方針,以免有違推薦序的角色;但我認為長期補充酵素、益生菌、益菌生,以養腸道的觀念是絕對的重點。與身體和好吧!我因為糟透了的消化系統及過敏體質,在經過一連串的學習後,當然自己成為最佳實驗對象。其中的重建修復,需要絕對的時間、絕對的相信、絕對的耐性,執行成功後才敢當「教練」,勸說人們也才有說服力;自然,我那些惱人的症狀早就煙消雲散,不知去向了。多虧陳立維老師這樣的精神人物,在前方引導佐證。謝謝他無私地將

自己的經驗、體會和領悟,化作文字,讓我們得以少走些冤枉路。在我學習自然醫學的領域裡,他如同那位巨人,允許我踩著他的肩膀前進。陳老師不管是寫書或演講,常說「身體是自己的,豈可隨便委託醫療任意處置呢?」你的身體應該是你最誠信的朋友,不會隨便背叛你的;一定是你對它不好,才會發生不和諧的狀況。重新跟身體和好吧!聽聽身體的聲音,將最好的給回身體。要和好也需要有對的「知識言語」跟「智慧的言語」。這本書可以教會你如何跟身體做最良好的溝通!*****以愛為動機,清醒做選擇嚴守仁/希望樹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命好不如習慣好!而在所有的好習慣中,最基礎、最必要的就是保健養生習慣,因為沒有健康,就失

去了實現一切夢想的根基。看完陳立維老師的《醫生菌》,您就會對自我生命的真正構成有大開眼界的啟發,您也會知道更應該用「當責」的心態與作為,以愛為動機清醒做選擇,為自己的身體以及和我們一起共生的細菌生態,做好健康的生命能量管理。有了健康的身心,您不僅可以自助也可以助人,在實現自己夢想的同時,也可以幫助更多人圓夢。    非常榮幸能夠為陳立維老師的新書《醫生菌》寫推薦序,我對斷食、腸道菌及酵素等保健養生相關知識的啟蒙受益於立維老師良多,認識立維老師、受教於立維老師並且親自實踐所學,包括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適度運動及健康紓壓,近 5 年以來,我的體重從 91.5 公斤降至目前的 72 公斤,但減重只是

表象不是目的,其實最受益的是身體在腸道菌的協助下,清理掉了許多堆積的毒素汙垢,也提升了身體的代謝能力與免疫能力。健康檢查報告僅剩下兩項問題,一為有輕微地中海型貧血(遺傳),一則為尚有輕微脂肪肝(過去真的太胖了),身體健康的好轉趨勢印證了立維老師的智慧,讓我非常樂意藉此向各位讀者推薦立維老師及其最新著作。    但是,我有資格為此書寫推薦序嗎?立維老師畢竟還有醫學背景,而我是理工科系出身,所以要為這本書寫推薦序壓力不小,所以我又在市面上買了至少五六本國外作者談細菌、微生物的書,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進行了綜合(比較)閱讀,儘可能地為自己在此領域建立起足夠的背景知識(心智表徵,mental repres

entation),再加上自己親身進行晨斷食、全斷食及服用益生菌等實際體驗,讓我的身體也能透過知行合一的實踐,真正受益於立維老師的智慧、受益於能量酵素、受益於全身細菌生態系統的協助,這樣子,自己的心才踏實到有一點點信心為本書寫推薦序。    立維老師在「作者序」中分享了自己身體經歷優良習慣和能量管理的細微改變,並且指出了「這一段演變的關鍵語言是能量,如果用一個字闡述就是『菌』。」立維老師針對細菌這個全書的主題分成十章論述。讀者請仔細咀嚼立維老師的用心,有時候您會在他的字裡行間中,看見立維老師彷彿化身為細菌的代言人,為您揭開人們長期對細菌誤解的面紗,有時您又會對立維老師的哲思智慧感動,也覺察到自

己生命的某些部份開始甦醒,您更會看到許多立維老師對我們健康飲食以及養護腸道優質菌相的提醒。    立維老師在書中提到「我喜歡『身體農場』這樣的形容,把健康連結到大自然與農場的意境,把身體經營成自然農場,把我們所生活的環境經營成健康的農場。」這個觀念和我已經經營20年的生命教育志業「希望園區:為台灣這塊美麗的土地,營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環境」理念不謀而合。根據我的實務經驗,我們若要促成大環境越來越好,務必要從自己的身心靈健康開始做起,而建立自身腸道優質的菌相生態,又必須依賴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在書中,透過立維老師的解說,您就會知道為什麼要在飲食中避開乳製品,您也會了解為什麼立維老師呼籲懷孕

婦女自然生產以提供新生兒天然且完整的腸道細菌。    另外,我也喜歡立維老師在書中提到的「健康意識在本質上就是生態意識」的觀念。的確,我們體內(尤其腸道內)的菌相生態如果均衡優質,我們的生命就得以受到滋養,我們的健康狀態就會跟著好轉。就像我和一些關懷台灣農業與土地生態的好夥伴們今年起認養了花蓮壽豐鄉193縣道旁的無毒紫米田,這是一個「無毒環境擴散計畫」,就是希望臺灣耕種方式,可以從原本的慣行農法(大量的農藥與化學肥料),變成以有機農法及無毒農法為主的耕種方式,讓農地及其周邊生態得以回復到以往生機蓬勃、萬物共生的狀態。農民以黃豆原料高氧醱酵及專利破壁技術處理製成的天然有機營養液,滋養了有利於紫米

生長茁壯的 8 種土壤裡的細菌,而這些細菌就回過頭來發揮群聚共生的綜效,讓紫米的秧苗能夠在最優質的生態環境中成長茁壯。我們正在推廣「無毒環境擴散計畫」,希望讓台灣的可耕農地都能夠無毒而恢復生機,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應該一起響應立維老師的呼籲,也要記得為自己的腸道優質菌相負起責任,不要再用抗生素、乳製品或是其他錯誤的食物來毒害自己的腸道生態了。    在拜讀立維老師《醫生菌》書稿的同時,越是了解細菌和我們共生在同一個生命生態系統、越是知道細菌菌相如何影響我們的腹腦(我們的腸道及其連結的高密度免疫神經系統),我就越清楚了解腦神經科學家丹尼爾.席格博士(Daniel J. Siegel,MD)在他的新

書《心腦奇航 : 從神經科學出發通往身心整合之旅》中為心(Mind)所做的定義:「從涉身的(embodied)、存在於關係上的(relational)能量訊息流動所組成的複雜系統中迸現出來的自動組織(Self-Organizing)作用。」    用比較通俗的白話來詮釋,也就是每一個「個人」都存活在由自己身體、他人及環境所構成的互動能量場中,心(Mind)就是由這個能量場域中的能量訊息流動,透過自我組織(能量重組)而產生。    這讓我赫然發現,如果我們認真看待和我們身體共生的龐大細菌族群,其實它們也是構成人類之「心(Mind)」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更是我們一起有意識演化的生命共同體!所以讓我

們再次回到書中,聆聽立維老師的呼籲「真相一直存在,等待我們去擁抱它。」「老天爺早已賦予我們一種天賦,叫做健康,而且委託成兆上億的微生物來共同維繫這個珍貴的能力,就等我們來發掘,就等我們在人生修行路上逐一體悟。」    感謝立維老師總是充滿大愛的把他的真知灼見透過著作、課程、營隊分享到這個世界上,更棒的是立維老師更是知行合一的健康實踐家,在自己的保健養生習慣上不斷精益求精,以高度的恆毅力(Grit)來實踐他所體悟到的保健養生智慧。因為機緣巧合,您拿起了這本書,因為您聆聽到內心的聲音(可能也包括您體內上兆億細菌的共同吶喊),如果您也想要為自己為家人的健康做出貢獻,也許這就是您以愛為動機清醒做選擇的

機會,好好閱讀立維老師的真知灼見,然後知行合一,假以時日,您一定能夠成為以身作則、自助助人、發揮正向影響力的健康實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