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多葛學派邏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斯多葛學派邏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古希臘)亞里斯多德寫的 工具論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斯多葛學派 - Iaf25也說明:季蒂昂的芝諾(Zeno of Citium) /336-264B.C. 斯多葛学派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学派,他们的前驱是麦加拉学派。命题逻辑是斯多葛逻辑的精华所在。 ... 希臘化的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學研究所 范國光所指導 馮婷婷的 後殖民主義下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策略研究 (2021),提出斯多葛學派邏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動畫電影、後殖民主義、敘事文本、身份認同、文化認同。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哲學系 尤煌傑所指導 高浩容的 自我與存有——論羅洛・梅的存在心理治療 (2021),提出因為有 存在心理治療、哲學治療、哲學諮商、人格、此有、此有分析、存在主義、羅洛・梅、田立克、海德格、賓斯萬格、博斯的重點而找出了 斯多葛學派邏輯的解答。

最後網站評介KEITH DEVLIN著《笛卡兒,拜拜!》則補充:現代邏輯研究可說源起於古希臘時代,當時候的邏輯學派分為斯多葛(Stoic)以及亞里斯多德,這裡分別介紹兩個學派的內容及它們對現代的邏輯研究所做的貢獻。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斯多葛學派邏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工具論

為了解決斯多葛學派邏輯的問題,作者(古希臘)亞里斯多德 這樣論述:

亞里斯多德的重要著作之一。本書是亞里斯多德關於三段論等邏輯推理論述的彙編,集中闡述了三段論、演繹法、歸謬法等思維推理方法,為形式邏輯奠定了基礎,並對這門學科有著深遠的影響。   全書包含六篇內容:“解釋篇”討論了命題的構成、性質、分類和真假關係;“範疇篇”討論了命題經常會用到的十個基本範疇;“前分析篇”闡述了如何正確地通過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結論,即三段論演繹法;“後分析篇”討論了定義、證明、演繹和歸納等問題,厘清了四種推理類型;“論題篇”研究了著名的四謂詞理論,討論了合理論證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如何在論辯中戰勝對手;“辯謬篇”是關於謬誤的邏輯理論,揭示和分析了各種謬誤和詭辯的種類,並提出了反駁謬

誤的具體方法。 亞里斯多德(西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是柏拉圖的學生,也是亞歷山大的老師。作為西方文化的奠基者之一,亞裡士多德對邏輯學、哲學、政治學、倫理學、動物學、物理學、教育學、心理學、歷史學、美學等學科都有貢獻。可以這樣說,眼裡士多德的著述描述並構建了西方文化第一個廣泛體系。 對心靈科學,尤其是對其要素即思想的研究,非常有趣,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研究者與形式推理的深奧相調和。美麗的花掩蓋了地面的崎嶇不平,但其生長的土壤和用途卻更易吸引我們的注意。理想主義的魅力也以類似的方式不斷褪去,但它在不切實際的空談中仍然頻

繁出現。這阻礙了我們對有關邏輯學的構成和使用形成清晰的認識。我們不是否認邏輯學之間必然存在的聯繫,而是將其作為推理規律和心理學的科學。事實上,後者在《工具論》的幾個議題中曾被多次提及,但如果我們想從邏輯研究中獲得切實益處,就必須將邏輯學視作有關推理普遍原理的宣言,為謬誤的檢測提供直接檢驗,並由此建立真結論。 所以,邏輯學主要與思想規律相聯繫,作為思想的宣言,它事實上次要地與語言相聯繫。為了進入邏輯學的心理過程,我們本應該關注與《工具論》本身有關的研究的實用性;然而,儘管這一主題很有吸引力,並已從科學的主題中吸收了很多,但討論這一主題已遠遠超出本引言的範圍。 伊拉斯謨(Erasmus)有一段

奇妙的表述:人類的理解力像騎在馬背上的醉酒小丑一樣,他在獲得支撐,試圖靠近一邊的瞬間,又會倒向另一邊。這也是人類的讚美和責難所具有的特點。從無知和誇張的角度來看待其主旨,邏輯學不是被局限在固有範圍內,而是與抽象事實的整個調查相稱的;這些事實則與問題、原因和實體相關。事實上,那些描述人類生活每一階段的大部頭,其本質可以被壓縮成波愛修斯(Boethius)和奧德里奇(Aldrich)的幾頁論述。因此,如果它沒有使理解力產生延展的效果,那它將歸於渺小。這一點直至最近才被證實,並由惠特利(Whately)、曼塞爾(Mansel)和其他哲學家發揚光大。 事實上,無論是作為一門藝術,還是一門科學,邏輯學

都不能解釋心理概念的起源,但它包括了所有推理的規則。若因其未在理論上呈現出問題的可操作性,我們便說外科手術是無用的,這是很奇怪的。我們可以學習邏輯學,但可能學不會思考。而科學的不完美不能歸咎於其要素的不完善,只能歸結於研究者在其範圍之內對唯一的實質具有劣勢。邏輯學並未進入所有的思想現象中,其充分性體現在:它僅提供了可呈現論證合法性的某些形式,可檢測謬誤的某些測試以及語言使用中防止出現歧義的某些屏障。 因此,科學的實效性使人們能夠在思想的路途中認識旅行者,並排除那些無序闖入者的言語謬論,但其實效性需要深入的證實。它具有探索性的影響力--僅僅依靠定義--即使在數學的精確性不起作用的情況下,我們也

能向那些對深奧研究不感興趣的人、意識到必須注重心智訓誡的人,重點推薦這一實效。它就像一粒藥丸,雖然不是針對每種疾病的靈丹妙藥,但其目的是試圖使人擁有健康的心靈,這需要強大的意志來吸收其令人作嘔但有益健康的影響;毫無疑問,那些弱小的“智者”,他們虛弱的腹部,會厭惡並排斥它。辭藻華麗的演說家,可以忍受詭辯術那茂盛的枝葉嗎?熱情演說的繁花,應該被三段論的大斧修剪嗎?無價值謬誤的枯枝,應該毫無保護地暴露在真理的刺骨寒風中嗎? “邏輯學”這一術語(Logic)就像它所探討的科學那樣被廣泛應用,出現在藝術或是科學領域,但它既不存在於亞裡斯多德的著作中,也沒有出現在柏拉圖的著作中。而“工具論”(Organ

on)這一稱謂要歸功於逍遙學派,他們一直反對斯多葛學派“邏輯學是哲學的‘工具’”這一學說。據聖.希萊勒(St.Hilaire)先生所述,在15世紀之前,這本書並沒有被稱作“工具論”,並且這些論文被收集成了一卷。正如所預料的那樣,它與羅德島的安德羅尼科時代有關。大約西元6世紀,該書由波愛修斯譯成拉丁文。亞裡斯多德並未將《工具論》作為一個整體,而是將其分為明顯的幾部分,即邏輯的、語法的、形而上學的,甚至亞裡斯多德學派所命名的分析法和辯證法也只適用於《工具論》的某些部分。儘管如此,在邏輯學的直接觀點中,這一系統聯繫緊密,正如推理過程中對語言的精通一樣,對於斯塔吉拉結構的任何附加,都不能增強基礎三段論

的緊湊性。這些論文被其作者在不同的論題中提及,後來的評論家們並未從整體上,而是根據其分類來討論這一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亞裡斯多德現存的作品中,並未發現與範疇、解釋或是詭辯的反駁論證有關的引文,因為這些由反對者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提出的論點,必將被質疑。 在本譯文中,正如兩種語言天才所說的那樣,我將盡最大努力以貼切地傳達作者的思想和意義。學生獲益是我尤其關注的目標。因此,我在分析篇中的定義採用了亞裡士多德的原話,對泰勒(Taylor)提出的三段論例子也已經過仔細地核對總和糾正。為瞭解釋易混淆的段落,我也有些偏離慣常的計畫,除了用註腳在頁面邊緣加瞭解釋外,讀者也會注意到同一行中的詞彙及其意義。凡

是需要進一步闡明的地方,我都查閱了權威標準,其中,我尤其要感謝曼塞爾先生和惠特利博士在這方面的工作。在這艱巨的任務中,我無法忘記我那孤獨的先驅者們。在賦予文本意義的過程中,湯瑪斯.泰勒嚴謹的個性值得高度讚揚。我尤其要向麥錢特.泰勒斯學校(Merchant Tailors’School)校長赫斯西(Hessey)博士和萊恩蕭(Lainshaw)的約翰.庫甯哈姆(John Cuninghame)先生表示誠摯的謝意。 為使每卷篇幅大致相同,我改變了原定順序,將波菲利(Porphyry)的引言放在《工具論》的結尾而不是開頭。 奧克塔維厄斯.弗萊雷.歐文 伯斯托,1853年6月23日  

後殖民主義下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策略研究

為了解決斯多葛學派邏輯的問題,作者馮婷婷 這樣論述: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各國間的經濟、文化都在進行深入的交流,在國與國之間的頻繁往來中往往會夾帶異質的文化和價值理念,無形中對他國造成影響,文化的傳播已經成為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手段。而在當代以視覺為主導的社會中,文化軟實力的傳播與滲透更多的會倚仗於視聽語言,動畫電影作為文化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易於傳播,且受眾廣泛,不只承載了青少年的文化啟蒙,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文化價值觀念,因此其蘊含的權力話語和文化霸權不容忽視。美國作為動畫領域領先國家,其文化與意識形態也隨著動畫電影的放映在全世界進行傳播,在影片中甚至以異化“他者”的方式進行文化滲透,因此本研究將中美兩國中國題材動

畫電影作為研究對象,以後殖民主義的視角,將動畫電影作為文本進行分析,運用敘事學和結構語義學的相關方法,探尋了美國動畫電影文本背後所隱藏的文化權力關係,以及在動畫電影文本中對“他者”和“自我”身份建構的方式和目的。同時認清中國動畫電影文本中存在的問題和差距,提出了當前中國動畫電影的自我文化身份認同可以從紮根傳統文化建構自我和在第三空間中與異質文化平等協商兩個維度進行的發展路徑,以期可以為中國動畫電影未來的創作與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自我與存有——論羅洛・梅的存在心理治療

為了解決斯多葛學派邏輯的問題,作者高浩容 這樣論述:

本文旨在探討羅洛.梅融合存在哲學與心理學所建構的存在心理治療,藉以澄清人——這個不同於其它動物的存有——做爲會(且能)焦慮的個體,即澄清人之存有之內涵。其次,借鑑梅結合哲學與心理治療的學思歷程,嘗試透過梅的思維,藉以提供本土哲學治療在應用的實務層面之上,結合心理諮商,擬給予心理治療實踐者新的視域。本論文之方法論,主要採用詮釋學和系譜學,藉其特殊性結合研究主題並予以深度對話,進而析論存在心理治療如何在梅的開展下,得以建構出一門調和融會哲學與心理諮商的系統。存在心理治療之發展歷程以梅《存在》一書引入「此有分析」為界分為前、後期。前期,梅從精神分析的學習者,通過吸收田立克對「存有」與「非存有」的哲

學觀,扭轉了他的人學觀,遂捨棄當時心理學主流的精神分析病理觀,乃由傾向心理學的人格論轉向存有學的自我論。梅於自我論的發展中,意識到純粹的存有學探討無法滿足治療的需要,進而經由賓斯萬格與博斯轉化自海德格的「此有分析」哲學理論為心理治療的理論,做為其在實踐場域的參考。這一路徑轉向,使存有學關於自我的探討,到治療中治療師與來談者之間的聯繫互動有了依據。於後期,梅完成了存在心理治療的存有學學說,並結合臨床治療形成今日存在心理治療的三個理論內核:一、存在心理治療將自我視為「在世存有」。二、人的存在困境在於人總處於存在的兩難困境之中,必須藉由非存有的威脅,方能開顯其存有。三、治療是通過治療師與來談者在場之

會心,使人還原自我之存有本真性。最後,通過對存在心理治療辯證發展歷程之探究,我們發現融入哲學視角,可比一般實證心理科學其心理治療情境中,呈顯更為深邃且獨特不同的運作方式:通過以存有學為基礎貫通至經驗世界的人學觀,使治療師能在治療中保有對人的整全認識,避免治療中對來談者的物化,或施展獨斷的病理診斷,以求幫助來談者不只是解決眼前的心理困惑,更能實現其自我的本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