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廟主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文武廟主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奇峰寫的 圖解台灣神明圖鑑:第一本360度環繞特寫視野賞析、解說台灣神明像之圖鑑書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後浦武廟 -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也說明:金門後浦武廟位於金城鎮內,在地居民稱為「內武廟」、「後浦關帝廟」,供奉主神為關聖帝君,並祀有關平、周倉神像;民國後,也依各地武廟之例,增設岳武穆神位供奉。

佛光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陳旺城所指導 湯姿敏的 宜蘭冬山鹿埔調訓宮研究 (2019),提出文武廟主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玄天上帝信仰、調訓宮、鹿埔、祭祀活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蔡榮婷所指導 謝智光的 謝潤德寺廟建築設計之人文脈絡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謝潤德、寺廟建築、臺灣佛教、宮廟信仰的重點而找出了 文武廟主神的解答。

最後網站替王擺陣玉敕文武廟曾助帛琉總統登大位 - 壹週刊則補充:玉敕文武廟位於新北市萬里區,奉祀主神為關公。 馬英九總統12日晚間宴請國民黨立委,立法院長王金平全程參與,給足馬英九面子;同一天稍早,王金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文武廟主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台灣神明圖鑑:第一本360度環繞特寫視野賞析、解說台灣神明像之圖鑑書

為了解決文武廟主神的問題,作者謝奇峰 這樣論述:

第一本360度環繞特寫視野賞析、解說台灣神明像之圖鑑書 有看有保庇 有拜有行氣   ‧第一本以台灣神明像為主題─360度視角環繞神明像正面、側面、背面之方式圖解呈現神明像工藝之美。   ‧第一本硬身神明造像與軟身神明結構圖解大揭祕,圖解神明造像重要三階段與工藝美學鑑賞─粧佛選材、工藝技術流派與特色、神像皮面裝飾工藝,圖解神明開光入神、安座儀式。   ‧第一本提供讀者最精采、也最難得一見的鑑賞神明像淨身時,最莊嚴神聖的造型藝術美感與文化內涵。   ‧搜羅台灣最具代表性開基神明,精采的第一手神明近距離特寫紀錄。   ‧特別介紹台灣神明源流與信仰文化,以及寺廟傳統藝術之美與文創祈福品。

本書特色   1.第一本以360度環繞特寫視野賞析、解說台灣神明像之圖鑑書   2.第一本以台灣神明像為主題,並運用環繞視野圖解、圖鑑方式思考與編排的神像專書。   3.以一覽就懂的圖示法呈現台灣民俗信仰文化中民間信仰系統圖表。   4.第一本硬身神明造像與軟身神明結構圖解大揭祕;圖解神明造像重要三階段與工藝美學鑑賞── 妝佛選材、工藝技術流派與特色、神像皮面裝飾工藝;圖解神明開光入神、安座儀式。   5.搜羅台灣最具代表性開基神明,精采的第一手神明近距離特寫紀錄。   6.第一次以360度視角環繞正面、側面、背面等圖解呈現神明工藝之美。   7.超過百尊神明,詳細介紹「開基祖」,經典傳

世。 作者簡介 謝奇峰   府城五條港在地人,崑山科技大學畢業,2004〈峰言峰語峰神榜〉入選府城文學獎∕書寫府城類佳作,著有《台灣的古蹟∕南台灣》﹝撰寫台南縣市篇﹞、《府城做十六歲介紹手冊》、《台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七娘媽生‧做十六歲》,參與《府城陣頭傳統民俗藝陣調查研究計畫》、《台南市傳統工藝調查計畫──神像雕刻、小木作》、《台南市古蹟寺廟古物調查記錄計畫》、《中央研究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寺廟資料庫數位典藏計畫》,現為「謝奇峰的峰情萬種」部落格版主,台南市文化協會理事、台南市文化古蹟導覽解說協會理事、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 推薦序      跨

越神明研究的藩籬    黃文博 自  序     「神仙府」神明鑑賞     謝奇峰 【圖解立即懂】 神仙演義圖 ──台灣神明源流示意圖 系統性簡明介紹台灣各民間信仰最具代表性開基神明起源和流變,一覽圖解就懂的全面認識台灣神明的類型和信仰內容 【導言】台灣神明造像之工藝鑑賞 道教系統信仰神明源流與文化簡述 台灣廟宇封神榜──主神排行榜前十名 硬身神明造像與軟身神明結構圖解大揭祕 圖解神明造像重要三階段與工藝美學鑑賞 妝佛選材、工藝技術流派與特色、神像皮面裝飾工藝 圖解神明開光入神、安座儀式 【圖解台灣神明】精選台灣神明「開基祖」,解說相關信仰文化,廟宇特色,以及神明之整體工藝美學 玉皇上

帝﹝萬神之主﹞ 南斗星君﹝註生之神﹞ 北斗星君﹝註死之神﹞ 三官大帝﹝天地水之神﹞ 張府天師﹝道教之神﹞ 玉皇四殿下﹝玉皇上帝之子﹞ 玉皇三公主﹝玉皇上帝之女﹞ 玉皇三公主娘娘(天皇玉女) 玄天上帝﹝海神、法力之神﹞ 大上帝銅製大公爐主佛 大上帝泥塑五帝 崇福宮開基玄天上帝 崇福宮二鎮玄天上帝 三清道祖﹝道教之神﹞ 福德正神﹝土地神﹞ 開台聖王﹝開台之神﹞ 甘輝將軍﹝鄭成功部將﹞ 張萬禮將軍﹝鄭成功部將﹞ 天上聖母──媽祖﹝航海守護神﹞ 文衡聖帝﹝武神、商神﹞ 八吉境關帝廳關帝爺 金華府關帝爺 祀典武廟關平將軍﹝關帝部將﹞ 金華府關平將軍﹝關帝部將﹞ 祀典武廟周倉將軍﹝關帝部將﹞ 金華府周倉將

軍﹝關帝部將﹞ 文昌帝君﹝文神﹞ 廣澤尊王﹝泉州移民守護神﹞ 永華宮鎮殿廣澤尊王 法主公﹝法力之神﹞ 台灣府城隍廟﹝行政司法之神﹞ 台灣縣城隍廟﹝行政司法之神﹞ 安平鎮城隍廟﹝行政司法之神﹞ 三山國王﹝潮州移民守護神﹞ 韓文公 韓湘子 保生大帝﹝醫藥之神﹞ 良皇宮軟身白礁祖 良皇宮二鎮武身保生大帝 開山宮保生大帝 太子爺 ﹝兵力之神﹞ 觀音佛祖﹝慈悲女神﹞ 大觀音亭觀音佛祖 開基天后宮觀音 大天后宮觀音 清水祖師﹝佛教俗神﹞ 三平祖師﹝佛教俗神﹞ 臨水夫人﹝救產之神﹞ 婆姐 註生娘娘 註生娘娘﹝婦女之神﹞ 水仙尊王﹝水神﹞ 倪府總管公﹝海舶總管﹞ 五福大帝﹝瘟神﹞ 顯靈公張部 應靈公鍾部 宣靈

公劉部 揚靈公史部 振靈公趙部 白龍庵畢中軍 家將爺源流考﹝瘟神部將﹞ 開基劉主公﹝瘟神部將﹞ 開基惡面劉主公 天秣爺 風神、雷公、電母﹝自然神﹞ 七星娘娘﹝護幼之神﹞ 五顯大帝﹝掌火去瘟之神﹞ 東嶽大帝﹝掌管地府之神﹞ 福清司牛將軍﹝地府之護衛﹞ 福清司馬將軍﹝地府之護衛﹞ 齊天大聖﹝孩童之神﹞ 月下老人﹝婚姻之神﹞ 火德星君﹝火神﹞ 祀典武廟六和堂火德星君 祝融殿火王爺 魁星爺﹝考運之神﹞ 白蓮聖母﹝疾病之神﹞ 徐甲真人﹝法教之神﹞ 開基葉、朱、李千歲﹝代天巡狩 之神﹞ 南鯤鯓代天府吳府千歲﹝代天巡狩之神﹞ 南廠保安宮李府千歲﹝代天巡狩之神﹞ 保西宮葉府千歲﹝代天巡狩之神﹞ 吳府二鎮﹝台南

特有神、代天巡狩之神﹞ 邢府千歲﹝勇衛之神﹞ 神興宮邢府千歲 公界內昭靈廟邢府千歲 池府千歲﹝代天巡狩之神﹞ 掌排爺 厲王爺張巡﹝瘟司之神﹞ 許遠 雷萬春 推薦序 跨越神明研究的藩籬    黃文博﹝台南市文獻委員﹞   神明是台灣宗教的祭祀主體,佛、釋、道與通俗信仰各擁千神萬仙,有獨有者亦有相通者,神明之多,多到足以讓人眼花撩亂,俗謂「大仙的王爺公,細仙的王爺囝」,即便崇祀者也多僅知其然,不見得知曉其來由、裝扮、故事,甚或工藝、美學、哲理等等;年輕民間學者謝奇峰兄新著《圖解台灣神明圖鑑》,也許可以為我們解開部分謎團。   奇峰兄是我規劃大台南文化研究叢書與文資叢書時,經由鄭道聰兄極力

推介所認識的民俗研究者,在幾次的互動之後,覺得他是一位「好跤」,學識夠,專業夠,做事敏捷,幾無「漏失」,很值得信任,更可貴的是勇於挑戰,請他執筆的《台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七娘媽生,做十六歲》等書,即都獲得極大好評。在大台南民俗研究的領域裡,奇峰兄算是站在浪頭上了。   由於出身於府城舊城區的背景,與生於斯長於斯的生活關係,加上對民俗信仰的關心與鍾愛,奇峰兄很早便投身於其中,對府城的信仰生態與民俗演變知之甚詳,從觀察思索到參與其事,再到研究撰書,一路走來,誠懇而認真;《圖解台灣神明圖鑑》更能看出其驚人爆發力的上乘表現,這是多年研究功力的累積,這是長期浸染民俗的結晶。   《圖解台灣神明圖

鑑》以最精鍊簡潔的文字,最貼切寫實的解說,搭配精采優美的圖片與細緻巧思的美編設計,閱讀簡易,查詢快速,可以讓我們在最短時間獲得最大知識,實已跨越以往有關台灣神明介紹書籍的藩籬了。   認識台灣神明,就能認識台灣民俗信仰,就能認識台灣民間文化的活力與張力。 作者序 「神仙府」神明鑑賞    謝奇峰   小時候在台南市的舊城區五條港﹝現中西區﹞長大,居家環境四周盡是老街、廟宇、神壇,可說是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學生時代,人家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而我卻是浸淫在廟會活動的「鑼聲、鼓聲、鞭炮聲」,耳濡目染之下,對廟宇神明、扛轎、戴將爺、家將團、小法團等民俗活動非常著迷,總喜歡繞

著耆老長輩聽神明與人的故事,或者廟宇神壇的神明降駕辦事之時;總喜歡好奇的站在一邊旁聽,了解神明如何行醫濟世幫助信徒,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如神明一樣,有能力幫助別人,這也是我青少年時期對神明的憧憬。   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府城在台灣的開發史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台南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區,曾是台灣的歷史古都,從荷蘭時期開始,明鄭時期、清領時期,都以台灣府城﹝台南﹞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再向外發展,也因此擁有眾多的古蹟、寺廟、歷史建築,並保存了多元的傳統藝術與民俗,想了解台灣的歷史,往往從台南開始。   外地人謂府城為承天府,並訛稱為「神仙府」,在我的解讀裡,亦是「神仙的首府」無誤

,從清代的方志看來,許多神明的開台首廟都是落在台南市,廟宇的金碧輝煌無不為了莊嚴廟內的神明,神明才是信仰的中心,所以筆者介紹的神明大多以歷史古廟的神像為主,並簡述其信仰源流,再搭配其廟宇歷史,讓讀者對神明信仰來源、廟宇歷史文化、古物神像藝術有一貫的認識與幫助。

文武廟主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居庸關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境內。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後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關。
1 券城與南北關: 南關甕城呈馬蹄形,南關主城門南北走,向上有重簷歇山城樓一座,自地面計算高31.8米,甕城西側有甕城城門通往關城向南的大道,在弧形甕城城臺上設有炮臺,陳列著明代古燈,外牆有垛口,內側牆低矮無垛口。作戰時可將敵人誘入甕城,主城關閉阻其入城,再放甕城閘門,敵人就被困在甕城裡,只能束手就擒,有“甕中捉鼈”之意,因此得名甕城,在甕城之中建有一座福佑關城的關王廟。北關與南關作用相同,呈長方形的甕城上設有炮臺,甕城城門朝向北側,北甕城中建有北方鎮守大神真武廟,廟內供有十二生肖神,水火。
2 古炮:在居庸關南券城和北券城城牆之上,分別陳列5門古炮。南券城陳列“大將軍鐵炮”2門,長1.7米,炮口口徑8釐米。“竹節鐵炮”3門,長1.7米,炮口口徑15釐米;北券城陳列“大將軍鐵炮”2門,長1.77米和1.79米,炮口口徑7釐米。“竹節鐵炮”3門;長為1.08米、1.5米、1.7米,炮口口徑為14釐米和8釐米。明代是我國古代大炮製鑄和使用最興盛時期。元朝末年,朱元璋起義,和州人焦立向他呈獻十支新式武器“火銃”。用火藥發射鐵彈丸,當時稱為“火龍槍”。明朝建立以後,專門設有兵仗軍器局,研製鑄造大炮。大炮被稱為“神威大將軍”。在軍隊中,設有使用大炮的軍機營。京城衛戎,長城關口要衝,配備神機營。明成祖時,下令在長城沿線安置大炮。還“佛郎機”“神槍”“鐵銃”等。《明史.兵志》記載,到了明代中葉,大炮的鑄造工業逐于精良,製造出的“紅夷大炮”長可二丈有餘,重三千斤。發之洞裂石城,聲震數十裡。這種炮,有照門和準星用於瞄準,射程可達500多米。在修復居庸關北關城時,發掘出土石炮彈23枚,最大直徑為15釐米,鐵炮彈6枚,最大直徑5 釐米。
3 雲台石刻:堪稱一絕,券門內兩側右壁及頂部遍刻佛像,佛像造型生動,雕刻技藝高超,六種文字的石刻經文、咒語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難能可貴的資料。據專家考證,石刻造像具有典型的藏傳佛教薩迦教派的特徵。進入券門兩壁刻四大天王像。天王身軀高大,怒目圓睜,並有厲鬼在其左右,是護持佛法,鎮守國家四方的尊神。據說明朝正德年間,武宗皇帝朱厚燳微服出遊,夜間騎馬偷偷混出居庸關時,他的坐騎見到四大天王像,嚇得不敢前行。無奈之下武宗下令用煙火把像熏黑了,才得以出關。券門兩壁四天王的空間處,有用梵、藏、八思巴、畏兀兒、西夏、漢等六種文字鐫刻的《如來心經》經文、咒語、造塔功德記等,西夏文是紀錄我國古代黨項族語言的文字,創制於西元1036—1038年間,當時約有六千多字流行。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然必烈命其帝師八思巴創立的蒙古新字。它脫胎於藏文,採用拼音的方式書寫,並於西元1269年頒詔推行。以上兩種文字流傳時間很短便廢棄不用,而保存下來的石刻文字對破譯古代文字,以及研究西夏、蒙古歷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券門頂部刻有五個曼荼羅,即五組圓形圖案式佛像,佛界稱其為壇場。壇場的設立有保護眾佛修煉鐵,防止魔眾侵犯的意思。五曼荼羅的主尊佛像,由北往南依次為: 釋迦牟尼佛(如來佛)、阿彌陀佛(菩薩形)、阿佛(菩薩形)、金剛手菩薩、普明菩薩。其中除釋迦牟尼為佛祖之外,其他四菩薩在此顯現,則有四方教主的意思。五曼荼羅連同其他佛像,共197尊。券頂兩側的斜面上,刻有十方佛,在每方佛的周圍還分別刻有小佛102座,共計小佛1020座,取共千佛之意。這些小佛,是明朝正統年間,修建泰安寺(1443—1449年)時,由鎮守永寧(今延慶縣境)的太監谷春主持補刻的。連同十方佛下的菩薩、比丘,券項兩側部共有刻像1060尊。券門的南北券面上,雕刻著造型獨特、別具一格的一組造像,其中有大鵬、鯨魚、龍子、童男、獸王、象王等等,佛界稱其為“六拿具”。大鵬寓意慈悲鯨魚為保護之相,龍子表示救護之意,童男騎在獸王上自然是寓意福資在天,而象王則有溫馴善師的含意,券面最下端的石刻紋飾為交杵,又稱羯魔杵、金剛杵。原本為古印度的一種兵器,在此為斷煩惱、伏惡魔,護持佛法的法器。鑒於雲台刻石造像的歷史與文物價值,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雲台刻石造像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4 真武廟(1996年修復):明洪熙元年(1425年)建。真武廟所祀主神為真武大帝。真武即玄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道教所奉的神。相傳古淨樂國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東海來遊,遇天神授寶劍,入湖北武當山修煉,經42年而功成,白日飛升,威鎮北方,號玄武君,宋代皇帝因避其祖趙玄朗名諱,改玄武為“真武”。宋真宗時尊為“鎮天真武靈應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元朝時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神。明代對真武信仰達到鼎盛。朱棣稱帝后,特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將其所謂修煉之地──武當山賜名“大嶽太和山”。相傳,洪武初大將軍徐達北征“屢有真武靈助之”,因而在關內修建此廟。修復的廟內有道教真武神八大元帥、六丁六甲神將、水火二將和青龍、白虎等神像。
5 城隍廟:這組廟宇規模較大。城隍是道教所傳守護城池的神。中國古代稱有水的城塹為“池”,無水的城塹為“隍”。據說三千多年前的周代,除夕要祭祀八種神,其中就有城神、隍神。以後兩神合二為一,就成為城池之神了。道教認為城隍是剪惡除凶、護城安民之神,能應人之求,旱時降雨,澇時轉晴,以保五穀豐登,百姓安泰。最早是三國東吳時,在安徽蕪湖建城隍神廟,以供拜祭。到了唐代,祭祀城隍逐漸普遍,人們把一些在地方有功的開明人士死後奉為城隍神,希望他能繼續福佑鄉土,保護百姓。宋代祭祀城隍更是遍行各鄉。到了明朝,明太祖元璋即位不久,就下令在都城南京修建規模宏大的城隍廟,並頒佈城隍神的封號爵級,敕封京城城隍為帝,開封臨濠等地的城隍為王;府級城隍為威靈公,官居二品,州級城隍為顯佑伯,官居四品,並按照級別,配製服飾。另外,城隍還管領亡魂。朱元璋還為城隍組織了一套機構,設有判官和衙役,道教乘機聲稱“城隍老爺”有權拘捕活人到陰間,死人的陰魂也都首先到城隍廟去接受審問。新官上任必須齋戒沐浴去祭祀城隍廟後,方得進衙理事,每月初一、十五還得前往祭拜。
朱元璋如此重視城隍神是有他的目的的。朱元璋曾對大學士宋濂透露過心裡話:“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說穿了,大肆鼓吹神鬼的威力,不過是震懾臣民,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居庸關的城隍廟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7年)。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在這裡建置城隍廟除為了護佑關城外,還有約束軍民的用意。這次修復是1996年,廟內塑有城隍、閻王、山神、地神等神像。
6 水門:居庸關地形險要兩側高山,中間一水,水道,南北方向貫穿關城。長城與河道交叉之處,建有雙孔圓拱水門,水門上有閘樓,內設水閘,借此控制門內外水量。洪水季節打開閘口,瀉洪,枯水季節,儲備河水供關城使用。水門橋墩為南北尖狀,以利於減少洪水對水門的作用力,起到了防止毀壞,延長使用時間的作用。

宜蘭冬山鹿埔調訓宮研究

為了解決文武廟主神的問題,作者湯姿敏 這樣論述:

玄武,起源於北方星宿之神,轉化為龜蛇動物之神,歷經中國各朝代的敇封,使得玄天上帝擁有不同的稱號。備受宋朝帝王推崇,玄武轉化為人格神,改稱真武大帝成為護國家神。讓玄天上帝的信仰深入民間,各地都設有真武廟。玄天上帝在早期移民時期,扮演著心靈上寄託與守護神的角色,到村落形成時的信仰中心。傳播至臺灣後,玄天上帝信仰的內涵在政權交替的影響之下,增加不同元素令台灣的玄天上帝信仰更顯活躍。冬山鹿埔調訓宮主祀神原是嘉慶年間隨著入墾來到鹿埔的家居神,因顯靈神蹟由鹿埔地區居民建立之傳統寺廟。開基神玄天上帝在因緣際會下由寄居到成為羅東奠安宮(五穀王廟)的主祀神,也開啟二廟間的特殊情誼。本論文以鹿埔調訓宮為研究主題

,藉由文獻探討與田野調查的方式,研 究及探討與其相關之課題。研究內容分為五章,除第一章緒論及第五章結論外,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據既有的文史資料述及信仰源起、臺灣地區、宜蘭縣地區的玄天上帝信仰的發展概況。第二部分是以鹿埔地區自然環境與歷史背景為起點,進而探究鹿埔調訓宮的建廟沿革與廟宇供奉神祇的信仰緣由。第三部分則透過田野調查方式記錄下鹿埔調訓宮相關宗教組織與祭典活動情形,並歸納整理出重建後廟宇的信仰文物來研究分析其玄天上帝信仰的特色。鹿埔調訓宮其歷史悠久、香火興盛、靈驗事蹟多,是鹿埔地區的信仰中心,其歷史與宗教信仰有著傳承時代的意義。期望藉由本論文的研究,詳實的紀錄與探究鹿埔調訓宮的建廟

沿革、神祇供奉、及具地方信仰特色的祭祀活動與信仰文物等方面,以供日後研究者之參考。

謝潤德寺廟建築設計之人文脈絡研究

為了解決文武廟主神的問題,作者謝智光 這樣論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本土佛教與宮廟信仰逐漸發展,對社會具有穩定的作用。日治時期至東京法政大學工業學校就讀建築科的臺灣客家人謝潤德(1918-1995),返臺後在中國石油公司嘉義溶劑廠服務、並考取建築師執照。謝潤德在因緣際會之下結識能元(1884-1964)、妙果(1884-1963)、廣欽(1892-1986)、懺雲(1915-2009)、智道(1927-2016)、會性(1928-2010)、星雲(1927- )、李炳南(1890-1986)、朱斐(1921-2015)等法師居士,開始參與佛教活動,其中最重要的是設計寺廟建築。本論文以謝潤德為觀察點,梳理其生平信仰及寺廟建築設計,結合書面

文獻與田野調查,探索謝潤德寺廟建築設計裡的人文脈絡。1960-1987年,謝潤德設計了36座寺廟,較著名的有高雄佛光山寺、苗栗淨覺院、南投蓮因寺、嘉義義德寺、臺中慎齋堂、苗栗玉清宮、苗栗靈洞宮等。綜觀謝潤德的寺廟建築設計,受到日本、中國、臺灣傳統建築的風格以及客家人質樸性格的影響,結合新舊建材、引進西式潮流到設計當中,致使這些寺廟融會了傳統建築與新時代的設計美學。本論文從彙整史料中觀察臺灣寺廟建築在戰後逐步演化的軌跡,見證了臺灣在宗教、經濟、建設、文化等層面的進步,也側面看出建築師與寺廟建築的緊密關係。對照謝潤德的個人生平與信仰,從事寺廟建築設計不但是一份事業,這份設計工作也滋養了謝潤德的精神

生命;謝潤德以建築師、佛教徒的雙重身分,亦展現了佛教居士的信仰與奉獻精神。本論文的研究體現寺廟建築設計在臺灣戰後佛教史上的重要性,對宗教史研究與記錄打開新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