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者電腦資源回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拾荒者電腦資源回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特拉姆.史都華寫的 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 和英格麗‧紐克的 樂活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電腦回收台中】資訊整理& 拾荒者電腦資源回收相關消息也說明:電腦回收 台中,拾荒者,聯絡專線:(大量回收諮詢)-阿佑09:00~24:00 - 0989230168. 信箱:[email protected] 統一編號:10857192. 111臺南市廢乙清字第0040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野人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班 林欽賢所指導 阮惠芬 的 從薛西弗斯到拾荒者意象—阮惠芬數位藝術創作 (2014),提出拾荒者電腦資源回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薛西弗斯神話、拾荒者、重複、穹頂壁畫、數位藝術、手機軟體。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洪銘建所指導 林雍華的 3D廣告設計與閱聽眾行為意向之研究 (2010),提出因為有 行為意向、歸因理論、環境保護的重點而找出了 拾荒者電腦資源回收的解答。

最後網站主機回收則補充:... 电脑主机回收- 深圳市宇鑫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 電腦回收- 優惠推薦- 2023年1月| 蝦皮購物台灣; 線上預約清運- 拾荒者電腦資源回收; 報廢電腦3C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拾荒者電腦資源回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

為了解決拾荒者電腦資源回收的問題,作者特拉姆.史都華 這樣論述:

當人們扔掉的食物比吃掉的還多,我們正對地球進行無聲的施暴…   「如果任何人糟蹋所擁有的食物,那他根本沒有資格擁有它;一個人要是任意地讓家裡的水果爛掉、鹿肉臭酸,破壞自然法則的他,極有可能受到懲罰……」-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   你知道嗎?   .最佳賞味期限≠保存期限,但人們經常在最佳賞味期限到期後就丟掉食物。  .全世界用於栽種食物的灌溉用水,足以滿足九十億人(二○五○年的預計全球總人口數)的家庭用水需求(每人每日兩百公升)。  .比起將這些食物用來做厭氧消化(將沼氣轉化為電力,英國政府偏好的方式),透過餵食人類浪費的食物給豬隻,可以減少兩倍到五百倍之間的二氧化碳;

但在歐洲法律規定之下,這樣的做法是禁止的。而相對地,在日本、南韓及台灣則是強制的。  .英美及歐洲等國所浪費食物的四分之一,可讓全球近十億的飢民遠離營養不良。   當農田取代停機坪和水泥地,成為最強勢的自然景觀侵入者,驚人的滅林過程對氣候、水文循環和土壤造成負面影響,以至於聯合國估計全世界農業用地的生產力在本世紀衰退近二五%,未來人類或許根本沒有可以餵飽自己的能力!   雖說侵占森林的農地可能帶來短期大量收益與糧食貿易,但其所造成的環境毀壞卻並非是餵飽全球人口的唯一手段。讀完本書你會發現,美國浪費掉半數以上的食物,英國則是每年辛勤製造二千萬噸的廚餘,而熱愛壽司、魚子醬和其他高價進口食品的日本,

則是每年將十一兆日圓的食物直接丟進垃圾車裡。先進國家把食物視為可拋棄式的商品,毫不在乎食品工業所帶來的社會與環境影響。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看見亞馬遜森林滅絕,然而,這卻是每天上演的地球異象。如果先進國家的人民能夠少揮霍一點他們的食物,全世界脆弱的自然生態體系和氣候問題,都可以暫時舒緩、歇息。   自大學以來便展開「不消費主義者」(freegan)生活,到處拾荒充饑,以行動宣示對消費主義不滿,「蘇菲獎」得主特拉姆.史都華長期關注全球各地食物浪費問題,透過本書,他向讀者揭示了這   世上關於吃的不公,遠遠比我們想像中嚴重,而購買超越個人飽足所需的食物,只是間接吞食掉足以讓世界貧窮人口果腹的資源與土地

。世界上有超過十億營養不良的人口,但是只要拿出先進國家每日丟進垃圾桶的零頭,就可以讓每個人都吃飽。 作者簡介 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   畢業於劍橋大學,現居英國。曾任印度報章雜誌自由撰稿者、科索沃農業更新及緊急避難所計畫負責人。身為著名的食品工業評論家,特拉姆.史都華經常在電視記錄片、廣播節目及報紙上針對食物議題發表其社會與環保方面的觀點。首本著作《The Bloodless Revolution》(繁體中文版由遠足文化發行,計於2012年底上市)於二○○七年出版後即獲得紐約客雜誌(New Yorker)「巨細靡遺且內容廣泛」的好評。由於對全球食物浪費問題的傾力投

入,2011年獲頒環保工作者最高榮譽「蘇菲獎」( The Sophie Prize )。 譯者簡介 李靜怡   紐約州立大學電影系畢業,副修社會學系。曾任破報記者,現為影像工作者與鬼丘鬼鏟藝術團體成員。 推薦序1 邁向低碳的永續家園   如果各位已經將不浪費食物、廚餘分類回收視為理所當然,那麼這本書會帶給你一趟驚奇之旅,本書作者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從大學時期即關切各地食物浪費問題,並傾全力投入一系列對抗食物浪費的行動,甚至於在二○一一年獲得了國際知名的環保獎,蘇菲獎(The Sophie Prize)。他這本書中揭露全球食物醜聞,清楚描述世上關於吃的不公平,最終是

希望大家省思,我們是否可以再改變,變得更好,減少食物的浪費,餵飽各地的饑民,不過度生產讓大地可以生生不息。   究竟史都華揭露了甚麼樣令人驚奇的事實,使得這本書在世界各地引起廣大的迴響?這個答案就請各位跟著書中的他從超市後門等待丟棄的食物商品開始,慢慢發現。但容我簡述些研究結果,從田壟到餐盤(from plough to plate),有百分之五十的食物不見了。而在所謂的西方先進國家,食物到了餐盤之後又有百分之五十未經食用就直接丟到垃圾桶了。食物生產鏈事實上是全球溫室氣體第三大排放源,每浪費掉一分食物,就代表了無謂地製造了溫室氣體,而為了處理這些浪費的食物和吃太多造成的病症,所投入的能源和資源

,再進一步貢獻了本來可以節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更不用說,當我們浪費的是精緻進口的食物時,那背後消耗的碳足跡更是數以千萬倍計。   如果我們認為這些可怕數據代表的浪費行為只有在西方富庶國家才發生而稍微自安,那麼容我再提醒大家,目前廚餘在我國仍占了固體廢棄物量的三分之一,換算之後相當於每人每年還貢獻了三十三公斤,而這卻還是政府及全體民眾努力了近二十年才降下來的結果。   因此我們想要朝低碳城市永續發展走下去,光是回收再利用廚餘必然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察覺自己對食物的慾望,從你我開始在飲食上源頭減量,少買少吃自己做、買了做了盡量吃、吃在地吃當季、蔬食慢活身土合一。   想一下小學時在課堂上朗誦的「鋤

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餐桌上大人總是提醒「吃飯扒清氣才勿嫁貓翁」,即使一粒飯粒也要吃得乾乾淨淨。都市生活難免遠離食物產地也遠離廢棄物處理場,難以感受食物的珍貴、也比較容易輕忽廢棄物處理的困難。因此我們欣見本書中文版問市,向中文讀者揭露全球食物供應鏈的真相,讓大家再次體會每一份食物都應該被珍惜。即使史都華盛讚我國廚餘回收規定的前瞻性,但我們深知,邁向低碳永續家園,讓國人生活地更健康,我們還需要全面與全民的努力。閱讀此書後,也許您將重新發現食物的意義,同時重新看待您已經習以為常的廚餘分類回收。相信這樣的改變,代表我們一起向健康永續的生活,更邁進了一步。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

長 沈世宏 推薦序2 永續生活就是不再有垃圾的生活   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即便進入文明的這幾千年裡,所有使用的東西都是可以回到大自然,直到這幾十年,才出現垃圾這樣的名詞,阻斷了地球亙古以來物質的不斷循環。   記得小時候常常拎著空瓶子,幫媽媽到柑仔店去「打油」;味全花瓜的罐頭,或者用完的黑人牙膏管子,都有人來收購。更古早一點的農村生活,根本沒有所謂垃圾,所有用過的剩餘物品,都可以變成其他東西的材料,連人或雞鴨的糞便都可以利用。這樣的社會才是永續的社會,也是過度消費的我們一定得重新思考的永續之路。   這些年來,一方面因為科技進步,一方面因為全球化競爭,東西似乎愈來愈便宜。也因為便宜,我們就

輕易地買,愈買愈多;也因為便宜,我們就不會好好珍惜,隨隨便便就扔掉了!即使我們把不要的東西分類回收,處理過程中也將耗掉許多寶貴的能源。所以要提醒自己:買東西時不要只看價格是否便宜,而是要想那件東西是不是真的用得著,用完後它會到哪裡去?要看東西來自於大自然的價值,而不是販賣的價格。倘若我們過著不斷消費、不斷購買、又不斷丟棄的生活,大自然的資源很快就會被我們用完了。   當然,近年環境危機與氣候的變遷,的確也讓很多民眾思考,到底我們可以為自己也為後代子孫做什麼事?「浪費」這本書提供了我們非常詳實的資料,讓我們了解在這個看似方便的飲食消費生活背後,付出了多少環境的代價。   知識可以產生行動的力量,

過去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將廠商為了利潤所形成的販售體系視為理所當然,看了這本書之後,我們除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建立新的習慣之外,也可以要求廠商,要求政府改變。   以前上超市購買食物時,都會挑選有效期限距離最遠的,現在我反而改買即將屆臨保存期限的食品,因為從書中得知,超市大量丟棄這些已到期,即將到期,甚至還有一段時間才到期的食品,而且這些食品標示的保存期限其實是最佳賞味期,除了少數生鮮的肉類之外,過了最佳賞味期並非不能吃,而且也與健康無關。   這些明明可以吃卻在超市被大量浪費的食品原因來自於生產廠商不斷縮短賞味期限,這一方面來自廠商的謹慎(怕萬一消費者吃出問題,官司賠償不完),但是另一方面

也來自於當保存期限愈短,消費者會丟掉得更多,當然也就會買得更多,這也意味著營業額更高,利潤愈大了!   至於超市通路為什麼會大量丟棄這些雖然即將過期卻尚未過期的食品呢?一方面是因為消費者不太會買這些即將過期的食品,與其擺在架子上佔地方不如自己丟了,另一方面若是整個銷售空間擺得光鮮亮麗也可以促進買氣,提昇營業額。   於是世界上有一半的食物在還沒被端上餐桌之前就被扔掉,家庭垃圾裡有將近一成是食物。書中也指出,單單歐洲和美國加拿大地區所丟掉的食物就可以餵飽全世界饑餓人口的三倍呢!   食物除了從超市或者我們冰箱中扔掉之外,在產地就被「淘汰」的更是不計其數。這裡所說的淘汰並不是指食物的品質不好,而是

食物的外觀與大小不符合全球化運輸體系所需的包裝需求。   比如說,食物銷售廠商不收購彎的小黃瓜,馬鈴薯太大或太小也會被扔掉,因為不好包裝、運送,更離譜的是食品公司居然用電腦化的色彩檢驗系統去比對,去規範蕃茄的顏色,香蕉每一串必須標準化的有幾根,有多重,不准誤差….,田裡種出來的農作物不符合這些標準,就是當場銷毀。商人似乎忘了這些食物是從土裡長出來的生命,而不是從工廠用模子大量製造出的化合物啊!   不過似乎也不能全怪這些商人,因為在全球化的銷售體系中,降低成本是攸關企業競爭力與存活的,只有規模化的「產品」才方便包裝與運輸,減少人工的處理成本。比如說,一貨櫃的柳橙從產地經過兩千公里運到歐洲,最後

卻直接被丟掉,原因是有一些在運送途中過熟,舖貨到超市,消費者也不會買,但若是要整理挑選出那些過熟的柳橙,卻不合人力成本,企業一算,直接銷毀還是比較划算!   這些結構性問題有時我們去努力改善,但是我們也要思考到,現今我們可以奢侈地讓這麼多東西被扔掉,除了透過全球化的體制剝削了各個窮國在地生產的農夫之外,還來自我們大量使用了來自於幾千萬年來所累積的能量──化石燃料,透過這些「不勞而獲」的珍貴資源,我們才得以生產出肥料、除草劑、殺蟲劑,以及用動力抽取大量地下水,透過機械動力來大量耕種,採收並長途運送到我們手中。   當石油沒有了或者變得非常昂貴,這些「便宜」的產品是不可能存在的,那麼已被破壞的古老

生產系統還能供應這麼多人口的消耗嗎?   這個問題在可預見的未來即將挑戰每個國家與每個人民的生活。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推薦序3 我們沒有浪費的本錢   人擇水草而居,糧食就是水草,有糧食的地方,人才可以生活。因為氣候溫度的不同,每個地方長出來的糧食也不一樣,因地制宜,糧食多的地方,人口集中。水豐沛的地方,人們習慣種水稻;水少,則種小麥大麥。看天吃飯,人與自然共生。   近兩百年,在全球化之下,世界糧食開始轉變,運用化學肥料、農藥和科技,大面積栽種,種出大量的糧食,再做分配,以致糧食有一致性的趨勢。很多人開始不自己耕作,用金錢去買糧食,有錢的人,買很多,吃不完丟棄,感受豐衣足食,吃

不完還有剩餘的優越。   地球七十億人口,每天約有十萬人處於飢餓狀態,可能還在持續擴大中。飢餓的人,幾乎都是金錢匱乏的人,他們買不起糧食,只好挨餓。由於沒能吃飽,沒有力氣工作,就更掙不到錢買食物,更不敢奢求去上學增加學歷,找到高薪工作。有人以為飢餓的人都在非洲,其實,台灣社會約有百分之五的窮人,他們也是處在飢餓狀態,需要別人幫忙。近期通貨膨脹,物價上漲,近貧階級人口增加,思考糧食問題,還要考慮社會現象。這一代浪費下一代的資源,下一代要吃什麼呢?   在氣候變遷下,有些地方開始缺水,糧食長不出來;有些地方淹大水,糧食都泡爛了。現在,糧食越來越珍貴!然而,卻有越來越多的糧食被發現浪費掉了!商店裡的

貨架上,要擺滿物品讓消費者挑選,消費者挑剩的糧食,可能就送到後面的倉庫,準備丟棄。甚至,因為食品快要過期了,也要準備淘汰。一箱箱,一袋袋,就消失在賣場,消失在消費者眼前。   浪費可分為大中小。大浪費,是在產地生產出來,卻銷不出去,只好爛掉。中浪費,是店家進貨太多,賣不完,只好丟掉。小浪費,是家庭和個人買太多,吃太少,過期糧食變成廚餘。據估計,我們的糧食有三分之一是遭到拋棄的命運。所以,很多社會工作者不斷倡議:把糧食分給需要的人,不要造成社會的不公平!環保人士大聲疾呼:不要再糟蹋我們的食物,好的農地要保存,讓飢荒減少!   糧食分配不均,讓有能力操控糧食的人成為巨富。窮國要向富國低頭求討,窮人

在社會上矮了一截,說話都不敢大聲。〈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一書裡,揭露很多機密,讓我們知道,有辦法的人是怎麼盤算的,又是怎麼浪費的!有能力浪費的人,應該是令人討厭的人吧!吃不了那麼多,卻又那麼貪心,想要擁有後,拋棄!   小時候,讀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富翁,每天在宅院旁的水溝裡,撈起很多洗米流出去的米粒,他把它們撿起來,曬乾,儲存起來。後來發生飢荒,他拿出很多米來賑災,大家才知道,這些米都是大家以前洗米時,因疏忽不在意,浪費的米粒。大富由天,小富由儉。要勤儉持家,珍惜資源,才不浪費。   最近,聽到一個故事。有一群華人到德國出差,到餐館叫了很多食物,吃不下了,想結帳走人。有一位德國婦女走到他們

面前說:錢是你的,你可以浪費,但是,糧食是大家的,你不可以浪費!浪費食物要多付錢,以示懲罰!   如果,我們都能不浪費,讓每個人都可以吃飽。那一定是幸福的社會!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陳曼麗 推薦序4 當你我失去餵飽自己的能力   二十八歲的莫浩光(綽號「野人」),餓了會去「麥記」撿別人吃剩的薯條:「如果這刻打仗,吃剩的薯條也會有人搶,那打仗時能吃的,為什麼和平時便是骯髒?」   中原地產董事施永青去酒樓飲茶,看見上一圍裡吃剩的點心,也會拿來吃,甚至跟待應說:「你可以重複再收我錢,只是不要浪費。」   直到何時,大眾才會曉得這兩位「怪人」原來是「智者」?   大自然沒有「垃圾」,漁塘旁

邊總是會養一些鴨子,鴨糞可以餵魚,魚肥又可拿去澆菜,收割剩了的青菜,正好餵鴨。唯有人類,才會把吃剩的食物,丟掉、燒掉、甚至埋在堆填區裡,幾十年繼續釋放甲烷。   而本來沒有浪費的自然循環,也淪為惡性:把森林移平飼養更多畜牲、食物生產工業使用大量化學物質、長途運輸耗費更多能源……每一步,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導致氣候變化,結果更多糧食失收。   聯合國估計全世界農業用地的生產力在本世紀衰退近百分之二十五,未來人類或許根本沒有可以餵飽自己的能力。   本書作者史都華不但長期撰文批評超市、食品製造工廠,並且還是農夫,農場有豬、小雞和蜜蜂。由於貼近土地,對食物浪費尤其無法容忍,他由超級市場的垃圾桶,一直翻

翻翻,直到菜地、牧場、甚至海洋,尋根究底去揭開現在食物生產每個環節出了什麼問題;並且特地訪問日本,探討種種回收廚餘的方法。在我撰寫《剩食》的過程中,這本書是其中一本重要的參考。   史都華指出現況極其荒謬:此刻地球出產的糧食本來可以餵飽所有人,然而一些地區的人飢餓至死,另一些地區,卻想也不想,把多餘的食物隨手丟掉。「解決之道並不是要從有錢人的垃圾桶裡挖出壞掉的蕃茄和腐壞的麵包,寄到窮人家裡。」史都華寫道:「相反的,我認為既然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在同一個全球化糧食市場,那麼當富裕國家購買成噸的食物卻丟進垃圾桶時,就是平白犧牲裡原本可以讓貧窮國家溫飽的食物。」這是巨大的不公義──所以這本書的英文原

名,用了頗重的字眼:全球食物醜聞。   史都華亦提出積極的建議,最後一章特地替消費者、父母、政府、超市、食店、漁民、農夫設計行動綱領。他希望發展國家可學到發展中的國家精打細算,減少食物浪費;發展中國家可以學到發展國家的農業技術,餵飽營養不足的人民。   食物不再浪費,那才是大家都能活下去的世界。 《剩食》作者 陳曉蕾 作者序 富足生活的流出物   想像一下鳥瞰整個地球。過去數萬年已讓它面目全非。迄今為止,停機坪和水泥地,還不是最強勢的自然景觀侵入者,而是那些綠油油,在鄉間恣意繁密的農田。從前,茂密森林包覆著地表,如今,農田蜿蜒曲折地在洲際間擴展,將陸地幻化為食物工廠。在農業帶來的急遽變化下,城

市、道路和廠房,變成地球表面無足輕重的旁枝微節,而有著單調樣貌的糧田,取代了孕育多元物種的森林。現代化就是踏著破壞自然與土地的步伐一步步走出來的。而現在,仰賴農業以填飽肚子的人類,也面臨農業帶來的致命風暴。   在全球化食品工業裡,不管是香蕉或是本地牧場飼養的牛肉,任何餐桌上的食物,都屬於全球糧食體系的一環。數千哩外的農田,可能是為世界某一遙遠角落的餐桌而存在。在拉丁美洲和東亞,人工田向蓊鬱森林一步步逼進。在交界點的拉鋸兩邊,是原始林和單一栽培模式下的大豆、油棕櫚和雜草。野火和盜木者則在其中竄走、伺機而動。未知的動植物種和難以計數的叢林,因為食品工業,轉化成上千萬噸的溫室氣體。事實上,這樣的滅

林過程負面擾動了氣候、水文循環和土壤,以至於聯合國估計全世界農業用地的生產力在本世紀衰退近二五%,未來人類或許根本沒有可以餵飽自己的能力。   侵占森林的農地可能帶來短期大量收益與糧食貿易,但是所造成的環境毀壞卻並非是餵飽全球人口的唯一手段。讀完本書你會發現,美國浪費掉半數以上的食物,英國則是每年辛勤製造二千萬噸的廚餘,而熱愛壽司、魚子醬和其他高價進口食品的日本,則是每年將十一兆日圓的食物直接丟進垃圾車裡。先進國家把食物視為可拋棄式的商品,毫不在乎食品工業所帶來的社會與環境影響。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看見亞馬遜森林滅絕,然而,這卻是每天上演的地球異象。如果先進國家的人民能夠少揮霍一點他們的食物,全

世界脆弱的自然生態體系和氣候問題,都可以暫時舒緩、歇息。   不管是出於環境或社會考量,要想徹底解決全球糧食浪費的問題,絕對理由充沛。購買超越個人飽足所需的食物,只是間接吞食掉足以讓世界貧窮人口果腹的資源與土地。世界上有超過十億營養不良的人口,但是只要拿出先進國家每日丟進垃圾桶的零頭,就可以讓每個人都吃飽。   先進國家的暴殄天物和其他地區人口的飢餓程度息息相關,雖然,這不是肉眼可以看出來的。如同本書試圖說明,這是真實存在,並且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的現象。當然,解決之道並不是要從有錢人的垃圾桶裡挖出壞掉的蕃茄和腐爛的麵包,寄到窮人家裡。相反地,我認為既然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在同一個全球化糧食市場

,那麼當富裕國家購買成噸的食物卻丟進垃圾桶時,就是平白犧牲了原本可以讓貧窮國家溫飽的食糧。   浪費食物,就是浪費有限的可耕地。如果先進國家減少浪費,那麼多餘農地就可以移作他用,譬如改種貧窮國家可以正常方式取得的其他作物。這樣的因果關係套用在全球需求量大的麥子上,辯證結果的確相當明顯;套用在單一國家耕種、收成、販賣的作物上,結果或許不是那麼地一目了然,但儘管如此,如果該耕地不是拿來種命中註定要毀棄的食物,還是可以改種全球糧食市場內更需求孔急的作物,例如:穀類。   我們已經逐漸了解到個人排放的溫室氣體也是地球暖化的元凶之一。同樣地,我們也該誠實面對,糧食的購買與浪費,也對地球造成威脅。歐美國家

為了製造生質燃料(biofuel),浪費了大量食物,造成輿論抨擊不斷。評論者指出,生質燃料工業把原本該拿去餵飽人民的食物,填進汽車油箱裡。二○○八年,聯合國食物權(the right to food)特派調查員尚.捷格勒(Jean Ziegler)認為生質燃料犯了「違反人道罪」。英國政府與歐盟執行委員會以修正生質燃料計畫回應這項調查,唯獨美國仍然傾心推動,特別是從玉米田製造出的生質乙醇燃料。不可否認,在多數情境下,生質燃料造成飢餓問題、破壞自然生態體系、氣候惡化,那麼,直接將糧食投入垃圾桶呢?想必是更糟吧。   在二○○七年到二○○八年之間,九千五百萬噸的穀類食品被用來製造生質燃料。而世界銀行

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評估,此舉造成全球糧價大幅攀升,讓上千萬人民跌入貧窮與營養不良的黑洞。然而,製造生質燃料所導致的糧食浪費,甚至連全球糧食浪費總量的一半都不到。將糧食投注在生質燃料發展上,並造成世界飢荒問題,似乎是千夫所指的自私想法,那麼,將糧食丟進黏稠的垃圾桶底部呢?   二○○八年,在一場BBC電台辯論裡,昔日柴契爾派支持者,前英國國會議員麥克.波提羅(Michael Portillo)譏諷地問:「浪費我們的食物,跟貧窮國家的飢餓到底有什麼關連?」人是否總想撇清自己身涉其中的謬誤?一部分人總想否認和遙遠地方的人們有任何關連,另一部分人則強調在複雜關係背後操縱的可能原因。這些問題雖

然加深了辯論的複雜度,但並沒有削弱問題的重要性。   有些反對是合理的,譬如富強國家的糧食需求可以刺激貧窮國家的生產與經濟,此外,把食物丟進垃圾桶、增加需求,也可以讓許多農夫荷包滿滿。這在某些情況下是成立的,如同我在第十一章會談的──生產過剩有時是必要的,也對防止食物短缺有正面幫助。但是,創造糧食過剩意味著:土地使用量增加與資源耗損。在生態與產出都達到飽和狀態時,浪費食物的成本將遠勝過潛在利益。況且,當富有國家減少糧食浪費後,那些剩餘食物也只會被其他相對富有的買家買走,把剩餘食物拿去填塞飼料槽的可能性,遠遠大過出現在貧窮家庭的餐盤裡。但是,總體而言,必將減緩全球糧食供應市場的莫大壓力,穩定糧價

,並改善仰賴市場為生的貧窮人民生活環境。藉由減少浪費導致需求減少,會造成何種經濟效益是極難評估的,但是以二○○八年生質燃料市場造成糧價攀升七○%的情況看來,減少浪費至少可以抗衡此階段糧價波動與供應失衡。目前日益上升的糧食需求並不符合永續發展(sustainable)概念,換言之,如果市場需求不減緩,那麼世界生態圈將面臨永久性的損害,對於各物種,包含人類,都將面臨空前的困窘。確實,這一刻已經悄悄來臨了。   飢餓與營養不良並不只是遙遠國家的故事,先進國家內也住著上百萬飢民。在英國,約有四百萬民眾沒有足夠營養的食物。在美國,約有三千五百萬個家庭無法取得安全無虞的食物。歐盟評估約有四千三百萬民眾活在

食物貧窮(food poverty)的坑洞裡。在這樣的狀況下,超級市場卻仍然執意銷毀上萬噸狀況良好的食品。那麼,為什麼不將那些新鮮食物重新分配給需要的人呢?   本書將說明堆積如山的過剩食物不僅隱含環境責任(environmental liability),也透露了一絲曙光。有效的環境策略可以穩定糧食短缺危機,也確保未來世代沒有糧食隱憂。除了解決糧荒以外,搶救過剩食物也間接紓緩全球暖化現象。在歐洲,超過三○%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來自食品工業。如果大幅削減食物浪費總額,排放氣體至少可以降低五%。請設想,如果我們拿目前種植廢棄糧食的土地來種綠樹,理論上我們可以減少一半以上的全球溫室效應氣體。相較於其

他環境保護策略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缺點,減少食物浪費幾乎不會帶來任何負面影響,也不像要放棄汽車或飛機旅行、減少食肉量那麼天人交戰。把丟進垃圾桶的食物拿來作有效運用,不僅減少我們自身對地球造成的傷害,也提升貧窮人民的生活水平。   廢棄食物本身就造成極大的環境負擔。多數先進國家將有機廢棄物送進垃圾掩埋場,大量分解後產生有毒物質和甲烷氣體(mathane),這種溫室氣體毒性遠高於二氧化碳二十一倍。目前,許多已開發國家早已沒有足夠空間來掩埋垃圾。台灣和南韓皆立法禁止在掩埋場丟棄食物,其他國家早晚也勢必跟進。在此同時,「垃圾」的定義也不斷演變。即便人類不能吞進肚子的過期食物,其實也有著餵養動物、發電、成為

有機堆肥的價值。   解決食物浪費問題除了對環境與社會問題帶來正面效益以外,也藏著商機。如我在本書中將介紹的,當食物浪費量減少了,淨利率就會持續提昇。農民藉由出售廢棄食物而收入加倍;解決過度浪費的問題可以讓製造商節省二○%的成本,零售業也會因為提升管理效率而更具市場競爭魅力。認為我們應該從本地農夫市場購買食物的專家,提出了理想化的建言。但是,如果我們認為大型超市和消費主義文化將會繼續存在幾個世紀,控制食物浪費還是會帶給我們巨大收益。   在此書的田野調查過程裡,我搭著巴士與火車,從倫敦進入歐洲,穿越俄羅斯和中亞,遍遊巴基斯坦和印度,再從中國搭渡輪抵達南韓和日本。我發現各國文化對待食物的態度大相

逕庭,特別是那些「剩下來」的食物。在南韓文化裡,食物浪費代表慷慨好客。在中國西部的維吾爾族,則視浪費食物為禁忌,這不僅是面對嚴酷環境所產生的儉省文化,也是熱愛農耕、烹飪與飲食的結果──沒有人想浪費美好的食物。事實顯而易見,手上的食物也代表著一份責任,應當妥善對待得來不易的資源。   聯合國已宣布支持減少食物浪費的計畫,並設立目標,在二○二五年將減少一半以上的浪費,但是透過企業、政府與大眾的鼎力合作,目標將會加速達成。當企業無心解決食物浪費問題時,政府更是意興闌珊。歐美政府根本無心調查食品工業扔掉了多少東西。英國政府僅僅出資調查到底有多少食物最後在家用垃圾桶裡落腳,但根本不敢窺看超級市場扔出的食

物量有多麼形體巨碩。在發達國家裡,幾乎沒人想了解究竟有多少食物被浪費掉了,或是有多少土地被翻開,肚子裡填滿垃圾。但是只要看一眼成千上萬噸的食物垃圾堆積起來的恐怖地景,就是行動的第一步。   貧窮國家從富裕工業國家學習新的科技技術。但是富裕國家也該從資源匱乏、實行簡約生活的貧窮國家汲取經驗。我在一九九九年到二○○一年居住在德里的中產階級社區,幾乎每間餐廳、小吃店都會把剩餘食物分送給街友。當收垃圾的人把家用廚餘帶到街尾的水泥牆邊時,一群群的牛和豬早悠閒地等著啃嚼芒果皮、馬鈴薯皮和香菜梗,把它們變成鮮奶、肉和糞肥。紙和塑膠品則是被騎著腳踏車的回收小販載到附近工廠(雖然無照工廠排放的氣體也造成健康傷害

)。這種受貧困環境驅使的垃圾採集行為對富裕國家來說,應當是珍貴的文化經驗,讓人得以洞見無止盡的富饒生活不過是泡影。   然而,令人難過的是,即使在充滿飢民的貧困國家,也有數量驚人的廢棄食物。在發達國家,人們不知節制地扔掉食物。在貧窮國家,卻因為技術與設備缺陷,而導致無可避免的損失。印度因缺乏便捷運送農產品到市場的基本設備,每年造成一四○億美元以上的損失。在斯里蘭卡,儘管每人平均每日食用僅約一百克的少量水果,而三○%到四○%的水果卻在運送過程中就開始腐臭。可喜的是,只要以相當簡單的方式就可以有效減少五分之一的食物浪費。控制浪費不僅是提高效率的法門之一,也將人民從飢餓黑洞中解放出來。   遠處飢餓

的面孔,總讓西方世界對浪費行為感到不安。但如果西方國家政府有意重新配置資源,那麼勤於回收二手物的印度絕對能給西方客無限靈感。在瑪哈拉斯特邦(maharasthra),超過一百家以上的沼氣發電廠利用有機廚餘,滿足無數家庭的用電需求。   發展中國家的精打細算可以警醒西方世界的任性態度;較為貧窮的國家,也可以從西方國家習得進步農業技術,大幅減少食物浪費,餵飽營養不良的人民。目前,兩個世界正好處在最差的狀態裡。而本書可以證明要讓兩個世界同時進入最適模式,不是不可能的。 第一章 糟蹋所有物超級市場猴子在想:「那個繼承我們高貴血統的人啊!最好徹底消失……你永遠看不見,要是有隻猴子在椰子樹旁拉起了籬笆,

讓椰子白白浪費掉,不分給其他猴子嘗一嘗……為什麼呀!如果我在這棵樹旁圍籬笆,飢餓就會逼著你過來偷我的財產。」〈猴子〉,大衛.巴洛謬和珍珠王寫於紐奧良(一九五七年)一九九七年,美國政府估計食品零售業每年糧食浪費量約二五○萬噸,低於全國總供應量的二%。日本官方數據則為二六○萬噸。英國官方贊助的非營利組織:廢棄物與資源行動計畫(Waste and Resources Action Programme, WRAP) 和環境署評估,按照人口比例而言,英國糧食浪費量比例約為美國三倍(當然美國還有極大進步空間)。雖然有其他組織提供不同數據,但是英國零售業的過度浪費,引起該領域學者密切觀察。造成英國零售業與他

國巨大差異的,是超市糟糕、鬆散的管理方式,慣性忽視應有的社會與環境責任,和接受新科技的牛步。此外,英國超市向來拒絕捐贈多餘食物給非營利團體(美國超市則徹底執行),政府也無能推動相關政策,督促改變。根據 WRAP估計,英國零售商每年糧食浪費量約一六○萬噸。這個數據已經夠嚇人了,WRAP 內部成員卻表示現況可能更糟。因為WRAP 數據是由較有效率的企業所提供資料推斷而來的,更多暴殄天物的企業被排拒在外。根據美國調查,最浪費的零售商和較有效能的對手相比,食物耗損量約為三十五倍以上。更荒謬的是,所有數據是業者自願提供的,不但缺乏細節,也難以比對研究。例如有些超市僅提供棄置在店面後方的食物數據,有些則包

含了配送過程的耗損。整體而言虛大於實,真相恐怕還藏在某個陰暗的角落。有些組織的研究數據則遠遠低於WRAP。某數據認為英國每年僅製造約四五.五萬噸的廢棄食物;畢法(Biffa)垃圾處理公司則宣稱零售商每年製造約五十萬噸廢食。這或許因為不同研究單位對「食品零售商」定義不同,像三明治店或許就不一定在研究範圍之內,況且,不同單位對「食物」的定義也非完全一致。零售商提供的資訊很難不讓人懷疑。一位零售業者跟我說:「研究零售商提供數據意義不大,因為他們多半低估自己的浪費程度。超市極力想隱藏營業額,要謊報丟棄的垃圾更是簡單,經理多半低報數值以提高企業形象,同時掩蓋不當行為。」店家提供不實數據,而大眾也不遑多讓

。調查者發現,個人提供給政府的家庭食物浪費量估計,和真實情況的差距高達三十倍之譜。自我檢查數據被認為完全沒有公平性,要了解實際情況的唯一方法,就是徹底清查垃圾桶。英美民眾開始接受法醫式的垃圾桶盤查,連麵包皮或吃剩的蘋果核,都一一記錄下來。但是,如果要研究全球惡名昭彰的連鎖超市,也只能參考企業公布數據,此外目前還沒有供交叉比對資訊的正式機制。超市掩埋了上萬噸的珍貴食物,並且不讓任何人知情,事實上,定點清查超市傾倒量,比翻找上萬個發臭的家庭垃圾桶容易多了。眾家調查單位估算食品工業的浪費數值,但據我所知,英國僅有一份報告是調查者親自在超市後面翻找丟棄食物,而那還是為期兩週、單一店家的報告。生物性回收

(Bio Recycle)公司董事長愛瑞克.伊凡(Eric Evans) 也是該份調查報告撰寫者認為,超市不希望讓任何人發現他們究竟扔掉多少食物,該報告書寫:請想像八卦報紙標題「巨量食物被傾倒在掩埋場!」他認為所有數據都由企業撰寫繳交,完全地自由心證,如果要得到真相:必須去垃圾桶裡翻找。大型超市認為廢棄食物總量具有商業機密價值,如果敵手知悉自己的浪費量,可以藉此設計較有效率的管理體系。而這正是政府該強制規定企業公布浪費量的原因之一,藉此加速促進改善企業管理效能。一開始,調查者總是很難理解,為什麼商店總是進過量食品,最終又將大量存貨扔棄。既然銷毀貨品必然造成成本開銷,企業體想必極力避免削減淨利率

的任何因素。如果抽絲剝繭地找出業界過量進貨的經濟概念,情況如同前章所提的K10壽司店,放大其規模至極致。第一個重要因素是,超市認為必須確保顧客永遠可以買到喜愛商品,以免心生怨懟的顧客不再上門。一位亞洲的超市經理告訴我,這代表「塞滿超市貨架,不留一絲空隙。」就算最後通通倒掉,也是情有可原。

從薛西弗斯到拾荒者意象—阮惠芬數位藝術創作

為了解決拾荒者電腦資源回收的問題,作者阮惠芬  這樣論述:

摘 要重複,再重複有什麼樂趣? 例如:神話中的薛西弗斯重複,一再重複的推石。拾荒者日日夜夜重複,再重複的撿拾資源回收物,除非重覆可以不朽,不朽可以讓我們實現許多價值和意義。拾荒者面對二手物品;藝術家撿拾著靈感,重複著創作使命,何嘗不是為了實現夢想?首先以薛西弗斯的神話為主軸,作為本研究創作的「種子」,再以拾荒者之形象詮釋作為「陽光和水分」。去追尋美學、哲學、藝術中重複力量的內涵。接著探索學理上重複的軌跡與研究仰望的風格,其主軸以哲學觀表現拾荒者的孤獨世界作為「空氣」,添加藝術原理與應用的觀念為「養分」。熟練電腦合成-數位暗房的操作技巧為「種植工具」,悉心育成最終的「果實」: 「一、重複

的律動系列-希望」、「二、仰望的穹頂系列-迴旋的力量」,兩個系列的作品。渴望透過日夜重複觀看拾荒者而產生的意象,給予筆者的省思與啟示,來研究創作。先以重複的律動根基創作,更進一步使用穹頂壁畫的景深構圖方式,重新詮釋拾荒者意象。藉以發展出拾荒者多元形像,探究多元藝術的可能性,期待激發觀賞者、拾荒者、創作者三方面在藝術上的溝通、激盪。研究建構構圖方式,嘗試結合數位軟體以及手機App。表現方式融入數學量化、音韻律動的重複,製造空間迴旋的透視感,在不斷重複失敗的基石下累積成功的經驗,擁抱實驗的精神不斷持續創作,期待最終結實豐收。

樂活誌

為了解決拾荒者電腦資源回收的問題,作者英格麗‧紐克 這樣論述:

  達賴喇嘛:「正如這本書所說的,以慈悲心過活,使我們的生命有了意義,也為我們和其他人帶來幸福。」   蘇打綠:「除了追求健康與自然的平衡生活,美好的音樂也是幫助內外身心靈和諧、舒壓解勞的最佳補品!」   麥卡尼爵士(披頭四主唱):「我們試圖說服別人尊重彼此的生存權,並和平相處,以利地球及棲地生態的存續。」 無論慢活、快活,都是為了樂活! 因為,「樂活精神」就是愛地球、愛動物、愛自己的永續生活態度。   選擇樂活生活的你,在做出消費選擇時甚至是從事休閒活動時,都會考慮到對健康是否有害;對動物、對地球是否友善。因為你知道,你和你的家人、朋友、所愛的人,以及地球上的蟲魚鳥獸都會因此享有

更幸福美好的生活。   本書不只闡述為何要樂活,更是一本全方位的樂活便利書。作者除了揭露許多些產品製作的殘酷真相外,更提供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樂活的方法。例如:支持獨立農友、喝杯對鳥和自己都友善的有機咖啡、一起尋找完美香皂、買雙時髦的素皮鞋、烹調樂活異國美食、挑選讓人微笑的化妝品、培養善心的孩子、對抗乳癌、讓寵物與你一起樂活……。   小小的選擇,你可以改變這世界。 樂活達人推薦:達賴喇嘛、保羅.麥卡尼爵士(Paul McCartney,披頭四主唱)、魔比Moby(電子音樂教父)、蘇打綠(台灣第一樂活樂團)。 亞馬遜網站五顆星讀者好評榮譽 本書增編樂活實用指南:樂活美

味食譜、樂活居家小祕招、樂活商家資訊、解讀產品標籤成分;樂活在台灣、樂活全球資訊參考。 作者簡介 英格麗.紐克(Ingrid Newkirk)   人道對待動物協會(PETA ,全名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理事長,是許多知名國際電視節目和廣播節目的常客,包括《Today Show》、脫口秀女王歐普拉的《Oprah Winfrey Show》、《Nightline》、《20/20》等,詳見www.peta.org。 作者序 我撒下一顆溫柔的種子,等你來收成 part1 飲食生活 第1章 支持獨立農友,邁向有機生

活 第2章 倒杯對鳥和人都友善的有機咖啡 第3章 愛生態、動物的早餐選擇 第4章 對生命無害的開胃小菜 第5章 BBQ女英雄 第6章 龍蝦和螃蟹的啟示 第7章 瞞天過海的替代品:素肉 第8章 異國美食之樂 第9章 蜜蜂、蜂蜜及甜味劑的危機 第10章 改用不傷害動物的材料,烤個愛心蛋糕 第11章 準備一頓浪漫的燭光晚餐 part2 健康生活 第12章 讓所愛的人活得更長久、更健康 第13章 素食預防乳癌 第14章 三個小步驟徹底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 第15章 不靠荷爾蒙補充療法也能對付更年期 第16章 選擇拯救生命、健康的慈善機構 part3 美容時尚 第17章

選擇讓每個人微笑的化妝品 第18章 對羊毛的一些省思 第19章 羔羊不代罪 第20章 買雙素皮鞋 第21章 尋找完美香皂 第22章 對珍奇獸皮手下留情 第23章 標籤的猜謎遊戲 part4 居家庭園 第24章 從居家設計下手:打造人道風格的家 第25章 打造招蜂引蝶的庭園 第26章 創造對生態和動物都無害的浴室 第27章 選購不只照顧家裡地板的清潔產品 第28章 選擇車內裝潢 第29章 選擇不含動物硬脂、石蠟或蜜蠟的蠟燭 第30章 蓋住煙囪,封起閣樓 第31章 友善對待家中的不速之客 第32章 仁慈對待家中昆蟲 第33章 解救誤入池塘或泳池的訪客 第34章

善待你家草坪及裡面的生物 第35章 避免使用巿售產品,清潔產品DIY part 5關懷寵物 第36章 愛犬為何愛亂叫、愛挖洞 第37章 慘無人道的貓咪去爪手術 第38章 領養勝於購買 第39章 為什麼替貓狗做飯划得來 第40章 絕育的重要 第41章 貓狗同居樂 第42章 敞開心眼,看見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part6 休閒娛樂 第43章 旅行時,寵物怎麼辦? 第44章 路上的動物緊急事件應變有方 第45章 保護海灘:海灘生物與珊瑚礁 第46章 海濱拾荒的益處 第47章 真正符合運動精神的運動 第48章 捕魚、釣魚放生之外的選擇 第49章 馬戲團和海洋公園的歡樂表

象 第50章 準備野餐 第51章 提防贓物紀念品 第52章 救難假期:在旅途中幫助動物 第53章 動物為了誰表演? part7 家庭生活 第54章 反映美麗價值觀的婚禮 第55章 為什麼吃素的嬰兒笑口常開 第56章 最完美的新生兒禮物 第57章 培養善心的孩子 第58章 用年金來規劃退休後的收入 第59章 設定遺囑,留下永久的遺產 part8 樂活事業 第60章 尊重生命的課程:選擇比解剖更好的方式 第61章 懷著坦蕩的良心念完醫學院 第62章 成為善心的獸醫 第63章 投資重視環保和對動物友善的公司 第64章 樂活辦公室 第65章 關心動物,生意更興隆

part9 投入公益 第66章 加入拯救動物俱樂部 第67章 贊助獲救動物的照料工作 第68章 萬物回收一切──包括你自己! 第69章 捐出不要的皮草 第70章 你的意見很重要:寫信給媒體 第71章 暢所欲言:不要低估你的影響力 第72章 捐款給圖書館 第73章 身體力行的社區服務和領導 第74章 紀念所愛 part10 歡樂節慶 第75章 來頓沒有火雞的感恩節大餐 第76章 配得上耶誕歌聲的耶誕大餐 第77章 以純素的逾越節晚餐來慶祝自由 第78章 齋月、平日兩相宜的盛宴 後記 附錄 一、 樂活生活指南 樂活樂活美食DIY 二、 樂活在台灣三、 樂活全球參

考資料 作者序 我灑下一顆溫柔的種子,等你來收成   我們並非活在一個只屬於自己的世界,任何言語、行為和思想都會影響周遭一切事物。 ──約翰?高爾斯華綏,英國作家、哲學家及社會改革家   小時候父母帶我到泰姬瑪哈陵的時候,我硬是不肯進去欣賞珍奇珠寶築成的牆,我反而跑到河邊幫當地小男孩梳洗載運推車的水牛。到現在成為專門協助全世界受虐動物的組織領導者,在幫助他人的天秤上,我始終靠向動物這一邊。有趣的是,替動物的利益把關似乎也讓人類得到好處,幫助牠們就等於幫助自己瞭解身體、地球、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認清自己在群體裡的角色。事實上,動物保護運動的口號:「解放動物便是解放人類」與西雅圖酋長

的訓語是相互呼應的,「我們對大地做了什麼,最終都會回應到自己身上。」所有人都相關聯在一個巨大的「生命網」當中。   只要舉幾個例子就好:拒絕以大型圍欄密集飼養牛隻、豬隻時,我們就在挽救對所有人將造成嚴重影響的下水道污染問題;我們明瞭一棵樹可能有四十種以上的動物,從鳥、浣熊到蛙類共同居住,從而對抗濫墾濫伐時,我們就在為所有造訪林地的生物保留一塊淨土以及氧氣。我們擔心白鷺和天鵝會被湖邊垃圾纏住而動員一群人去撿拾垃圾時,就在保護一個能讓所有人共享的生態系統。而當我決定帶朋友吃一頓素食,就在幫助他減少一些血管硬化或血壓升高發生的機會。   你將會發現我在這本書裡經常提到動物,這些話題當中,有的

對你而言可能已經是老生常談,有些則可能是你前所未聞的,畢竟沒有公司和製造商會認為觸碰這些議題,讓客戶從貨架前走開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因此,當你讀到某個章節而搔頭納悶:「應該沒有人認為用羊毛有錯吧?」或者「為什麼我要花一番工夫替我的狗做菜?」的時候,最好要有感到意外甚至震驚的心理準備,因為我很可能會粉碎某些假象,但我也向你保證,以後當你走進巿場或擬定菜單時,這些事實真相絕對可以幫你做出明智的決定。請敞開心胸開始探索標籤背後的真正訊息,並認識一些平常我們不會想到卻能增進生活品質的替代方案。   我們每天都有絕佳機會用正面經驗充實自己的時間與心靈。例如,我們在人行道撿起一隻掉落地面的幼鳥,幫助牠恢

復體力、接受妥善照顧,不用一整天掛念牠到底撐過來沒有,是多麼令人寬慰的一件事!當我們看著電視新聞一邊想著:「是啊,我知道某些乳液含有牛膠原蛋白,還好我都選不含膠原蛋白的產品,所以能夠免於狂牛症侵襲」,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當我們知道早晨喝的咖啡,不是來自一個連不小心吃進咖啡樹葉的鹿都會被殺蟲劑毒死的農場、或者來自南美洲一些僱用童工、剝奪孩子受教育機會的農場,是多麼棒的一件事!   如果資訊就在我們手邊,讓大家可以共同抵制化妝品公司或地板清潔劑廠商用動物做實驗的行為,不就能發揮更大效果了嗎?如果用其他替代方案進行荷爾蒙補充療法,對女性和動物來說不都是一種福音嗎?   選購不會讓鳥類中毒的咖

啡豆、端出既可保護動物又能養生的開胃菜招待訪客、協助我們居住的城市保留老生森林,這些舉手之勞都能為我們帶來無比喜樂;即使規劃一個與動物共度的趣味假期或者在心中建立生態意識,都能從中獲得激勵與體驗。   生命充滿了各種做出正面貢獻的可能性,唯一需要具備的是顆開放的心,就像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在〈天真之歌〉裡所說的,你會開始發現「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雙手握無限,剎那即永恆」。   在「人道對待動物協會」(PETA)將近二十五年的工作歲月裡,我有幸能學到許多方法,將這些可能性融入工作及個人經驗中,並且迫不及待地要把它們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從辦公室收到的信件裡也能看得出來,許多人都渴望獲得這

些資訊,讓地球成為更和善的地方。   每天在總部提供外界協助的我們,對於自己能夠替憂心忡忡的家長分憂感到十分滿足。例如:想出一些替代方案讓孩子不必在課堂裡解剖青蛙這些替代方案通常不只會影響他們的孩子、老師,甚至整個班級都會變得更有創意,並且明瞭如何從正向學習經驗中學到更多。生物課其實可以換成用電腦程式呈現人腦內部構造,或者簡單一點,帶學生走入林間,了解聰明的田鼠如何在沒有工具的情況下徒手挖洞供下一代居住,以及到了冬天如何在沒有超巿、沒有冰箱、沒有受過教導的情況下努力取得少許存糧餵養下一代、教牠們求生。   我們也時常碰到一些失去摯愛、希望捐款或募款給某個慈善機構,卻又害怕款項被不當使用

的人向我們求助。像這樣能夠為他們指點迷津、告訴他們哪些慈善機構保證會把基金直接用於疾病的治療、復健、預防、臨床研究而非動物實驗上,感覺真的很好。   我們從事的是專門替人想辦法的行業,而且有時還得面對一些突發狀況,像是在庭園裡發現蜂巢而打電話來求助的人就不在少數,我們都會將這類詢問電話轉給當地的一些養蜂人士。這些專家懂得在不傷害蜂巢及不使用有害殺蟲劑的情況下移除蜂巢。偶爾我們也會遇到一些求助案例,要求幫忙處理親戚給的皮草大衣,這時我們就會提供建議,看是要把大衣轉送給阿富汗的難民、阿帕拉契山的窮苦人家、在天寒地凍城巿裡流浪的女街友,還是當成展示品以抵制設陷阱捕捉野生動物的行為,或是送到野生動

物之家,讓成為孤兒的小動物有溫暖床墊可以保暖。   整本書從頭到尾,我都會跟大家分享來自PETA以及其他機構或專業人士的訊息,因此書裡除了提供隨手可得的實用資訊和專業建議外,還有許多書籍、網址等其他資源供你探索。   像這樣跟大家分享各種好點子,同時鼓勵每個人從自身做起,帶動整個社會使之改變,是多麼令人快樂的事!   本書的目標是在幫助所有像我一樣不僅在特殊場合,也想在日常生活甚至家事裡貢獻一己之力的人,它不僅提供許多機會,讓大家重新採用過去被人們拒絕的方法提升自己的生活。同時也指出一條明路告訴我們,只要抱著一顆關懷的心,就能讓自己活得更圓滿、更有意義;不論你是忙碌的成年人、青少年

朋友、家庭主婦或只是想要散播憐憫和仁慈的種子,這本便利的工具書都是為你設計的。   所以,別再浪費時間了,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改變世界吧! 【飲食生活】第2章 倒杯對鳥兒和人類都友善的有機咖啡……給我喝有漿果的水。──莎士比亞《暴風雨》(可能是舊世界首度提到咖啡的一段文字)男人虛擲他們的時光、燙傷他們的嘴、花掉他們的錢,為的只是一小杯沒價值、又黑又濃、難看又難聞、又苦又髒兮兮像泥巴水的東西。──《婦女抵制咖啡館請願書》,1674年「我已經用咖啡匙量盡了人生,」詩人艾略特在《普魯佛洛克的情歌》裡這麼寫著,相信很多人也會說同樣的話,每個早晨要用一杯咖啡開啟一天生活,每晚飯後也要用一杯

咖啡畫下完美句點,喝咖啡已經成為全世界共通的消遣娛樂。坦承自己是咖啡迷的法國奧爾良公爵夫人,大力擁護咖啡的原因是因為她相信咖啡對男人,尤其是天主教神父有禁慾功效!在德國,人們對咖啡的熱愛甚至讓作曲家巴哈有感而發,寫了一首清唱劇,嘲弄劇中一位生活在萊比錫、愛咖啡成痴的女主角。當英國還處於帝國全盛期時,喝咖啡的風潮造成咖啡館數量激增,連《倫敦時報》的編輯們都開始收到來信,信中反應的不是對帝國衰敗的憂慮,而是擔心傳統的英國茶會被人們遺棄。所以,除了味道以外,我們買咖啡時要看哪些部分?其中一個就是包裝上的「公平交易」證明標籤,另一個你要找的,就是「蔭下栽種」這個神奇名詞。根據「公平交易」團體的催生者,

同時也是社區關懷人士的說法:「現在愈來愈多人選擇有機咖啡,是因為它不僅能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好,也能讓咖啡農的經濟狀態獲得改善。由於咖啡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交易商品(僅次於石油),買哪種咖啡已經不再只是味道和健康上的決定,而是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的一種抉擇。」饑荒是許多咖啡產地普遍存在的問題,像墨西哥恰帕斯州的孩童75%以上患有營養不良症,而該國四百一十一個種植咖啡的城巿當中,三百四十九個城巿的農民處於貧窮狀態。由於墨西哥咖啡的加工和輸出基礎都掌握在政府和大型外商公司手中,咖啡農就成為被「郊狼」(中間商)剝削的一群人,而「公平交易」就是與組成合作社的農民合作,一起建立加工及輸出系統,這就是「公平交易

」標籤如此重要的原因。至於「蔭下栽種」咖啡則有著兩全其美的好處:它能讓咖啡農在獲得相同經濟效益的同時,讓墨西哥、哥倫比亞及加勒比海地區的熱帶森林也受到保護,因為那是黃鶯、蜂鳥及其他留鳥、候鳥最後一塊安身立命的樂土。栽種這種咖啡的農民,都特別注意栽種及收成方法對生態的維護,並且盡全力避免自然資源被耗盡,也就是說,他們會謹慎地耕種及採收,讓動植物被驚擾的程度降到最低。正當大型咖啡商砍掉鳥類和其他動物賴以為生的灌叢和樹木時,「蔭下栽種」咖啡農選擇讓森林保持常青,並讓候鳥繼續在傳統飛行路線上棲息;一般公司用網子把咖啡樹蓋起來並施打農藥驅除「煩人」的原生野生動物時,「蔭下栽種」咖啡農選擇讓鳥兒自在飛翔、

或使用天然的滅草劑及蟲害防治法。有人說「蔭下栽種」咖啡還有一項附加優點,就是涼蔭的環境能減緩豆子的熟成速度,所以能種出糖分更高、更香濃的咖啡豆。

3D廣告設計與閱聽眾行為意向之研究

為了解決拾荒者電腦資源回收的問題,作者林雍華 這樣論述:

  環境保護與人類生活有很重要的相關性,無論現在或是未來,人類對於環境所造成的問題最終都會演變成為人類必須面臨的災害。環境保護活動在全球已經推行多年,許多國家對環境與經濟發展問題一直尋求平衡點,愛護環境並非單一國家之事,而是生活在地球的大眾都須面對及解決的課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以最簡單的方式即可降低對環境負面的影響,如降低垃圾製造、做好資源回收(Resource Recycling)及垃圾分類等動作,這些看似容易的行為卻可形成廣大愛護地球的力量,對後代子孫生活品質的影響更是重要。   3D的發展有助於環境保護議題的真實性呈現,本研究針對環境保護宣傳議題,製作一部3D環保影片並以歸因理論(At

tribution Theory)為基礎來探討影響使用者使用該3D環保影片的行為意向,以有利於3D環保廣告的推行。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來了解使用者的認知歸因(Perceived Locus Of Causality; PLOC),在144份有效樣本下,分析結果顯示「行為意向」會受到「內在PLOC」、「外在PLOC」、及「態度」的正向影響;「態度」也受到「內在PLOC」、「外在PLOC」的正向影響;此外,「衝突PLOC」對於「行為意向」與「態度」則是負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