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醫學院教室借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另外網站北成國小場地借用一覽表 - Google Sites也說明:3.校內教職員工借用場地填報則無需列印,請於填報後告知事務組一聲備查。 4.如果多筆登記,請再次填報即可。 5.借用程序完成確認與否,請依 ...

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曾光宗所指導 周白合的 中原大學建築系館的興建歷程及其空間型態之研究 (2012),提出成大醫學院教室借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建築系館、黃寶瑜、現代建築、空間型態、中原大學建築系館。

最後網站國立空中大學場地設施設備管理要點則補充:際會議廳、會議室、教室、電腦教室、階梯教室、舞蹈教室。 三、借用本校提供之場地設施者,應於使用前二週提出申請,經核准並至出納組完成繳費手. 續後,始得使用。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成大醫學院教室借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原大學建築系館的興建歷程及其空間型態之研究

為了解決成大醫學院教室借用的問題,作者周白合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中原大學建築系館作為研究對象的主要目的,首先藉由剖析設計者為第一代建築師又同為中原建築系首任系主任之黃寶瑜,其建築教育理念以及在臺發展期間之建築實踐作品。除了探究建築師個人設計思維的轉變現象之外;同時對照當代建築思潮的演進關係,以理解中原建築系館的興建歷程及其空間型態之設計意涵,進而發掘出現代建築思潮與設計手法在當時影響的端倪,並放置回台灣戰後建築發展脈絡之中以探究其建築設計的價值。 本論文屬個案研究;研究方法以「文獻調查法」為主,收集並歸納與此作品有關的歷史文獻,其中包含當時中原理工學院及建築工程系的刊物或報導文章等,以先建構1960年至1970年中原大學校園變遷的發展

概況以及對建築學系設立過程的瞭解,進而發掘建築教育空間樣貌的轉變。另一方面,彙整當時的建築相關報導與評論,以及黃寶瑜個人的著作與論述,並對應臺灣同時期的建築作品,以理解黃寶瑜個人的建築作品特性。另外輔以「口述歷史訪談法」,訪談當時與此作品有關的老師與學生,以彌補文獻資料之不足。最後,彙整並歸納分析進而提出建議與結論。 總結研究中發現;首先,反映出黃寶瑜認為建築教育空間應為「交流的場所」的理念延伸至空間創造以「穿透」的特性呈現。再者,從其空間的設計型態來看,中原建築系館(1972)以幾何形定義機能空間及其具強烈雕塑感的外觀,明顯得早已脫離50年代古典對稱的操作手法,並放棄如故宮博物院(19

65)既有「宮殿式」語彙所表徵的新中國現代建築之路線,同時掙脫60年代「表皮式」之建築形式,進而在「計畫學」上進行所謂的機能區分、軸線配置及重視空間的組合方式等科學性之原則;總合呈現出的是簡化的現代建築形式意欲表達的新空間美學。同時可見,此際臺灣現代建築已開始反思形式主義之僵化,進而喚回的是機能主義為現代建築所開創一條新路。因此,可視為台灣戰後建築現代化過程中重要的作品,其價值可作為台灣建築發展中的個案參考。另外,從校園歷史建築保存的觀點來看,它不但述說了學校的發展史,亦形塑出學校本身的特色,更提供了與地方連結的媒介,因此具有保存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