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發作季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憂鬱症發作季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ichardTaylor寫的 在成為凶手之前:英國逾百起命案的司法精神科權威,透過犯罪心理學直擊殺人犯內心的黑暗實錄。 和楊世敏的 致中和:體質不一樣,養生大不同 (暢銷兩萬本全新改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秋冬憂鬱易上身! 治療重鬱症新一代腦神經刺激(Deep rTMS)成 ...也說明:季節 性憂鬱症是憂鬱症的類型之一,由於冬天太陽的日照時間減少, ... 一旦憂鬱症未積極治療,發作時間將增加,認知愈顯退化,治療效果也可能打折扣。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尖端 和天下生活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 郭柏秀所指導 蔡凱翔的 探討活動季節變化與情緒疾患及憂鬱狀態的關係 (2019),提出憂鬱症發作季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情緒障礙、活動模式、腕動計、傅立葉轉換、隨機森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 郭柏秀所指導 范騰畬的 透過候選基因的方法探討具季節模式之鬱症患者的遺傳變異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情感性疾患、鬱症、季節模式、血清素、晝夜節律、基因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憂鬱症發作季節的解答。

最後網站憂鬱症@ 瘋花雪悅 - 隨意窩則補充:進入冬、春季節交替期,精神科醫師吳靜雯表示,換季時忽冷忽熱、溫差大的天氣,加上濕度逐漸增高,易讓情緒受到影響,導致憂鬱症或躁症發作,依往年門診經驗,每到3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憂鬱症發作季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在成為凶手之前:英國逾百起命案的司法精神科權威,透過犯罪心理學直擊殺人犯內心的黑暗實錄。

為了解決憂鬱症發作季節的問題,作者RichardTaylor 這樣論述:

「人為什麼殺人?」 「殺人犯天生就是怪物嗎?」 在失格的漠視下,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凶手。   ★ 英版《我們與惡的距離》!爬梳駭人的犯罪事件,分析個體與社會間的連結。   ★ 英國知名司法精神科權威醫師、刑事精神病學顧問理察.泰勒的警世之作!   ★ 亞馬遜讀者、全球最大書評網Goodreads近五星好評,英國媒體高度讚賞!   ▎對司法精神科醫師而言,比「誰是凶手?」更重要的是「為什麼她/他會成為凶手?」   正如政治哲學家海耶克所言:「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謀殺不只是犯罪,還是一項重大、需要被正視的「公眾健康」問題。杜絕慘案發生的方式,絕對不是為凶手貼上標籤、與其拉開距

離,或使其消失就能見效;謀殺犯大多是後天養成,而非先天決定──不良的育兒方式、受阻的依附關係、失敗的教育、物質濫用與長期的需求漠視,皆是犯罪的溫床。   司法精神科醫師的職責,在於評估犯下重大刑案的凶手,並治療被發現患有精神障礙的凶手。當眾所矚目的刑事審判結束後,司法精神科醫師將秉持著高度的同理與信任與凶手對話,試著瞭解犯案動機並觀察相似案件的規律性,不只為了治療凶手的精神障礙、協助其復原,同時也為了降低更多悲劇發生的可能性。在錯誤的情況下,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殺人犯;我們與惡的距離,往往只隔著一次精神病的發作或一條逼向絕境的導火線──唯有理解,才是解藥。   ▎透過逾三十起真實犯罪事件實錄,

窺探「善與惡」、「正常與失常」間的灰色地帶。   作者在擔任司法精神科權威醫師與刑事精神病學顧問的三十年中,負責逾百起謀殺案,並遇見各式各樣的受害者和加害者。他在這本引人入勝的紀實回憶錄中,講述其中最悲慘、最駭人與最令人動容的案例,探討性謀殺、弒母、殺嬰、弒子、男性(女性)殺害親密伴侶、因精神疾病/酒精/腦部損傷/金錢而引發的凶殺,以及因暴力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而執行的謀殺或大規模屠殺。同時,他也於本書直搗社會的弊病,如有毒的父系文化、厭女情節與精神疾病污名化等議題,以最誠實且優美的文筆書寫每個有如紙上電影的真實故事。   本書透過專業的「犯罪心理學」剖析凶殘背後的各種樣貌,提供比媒體更深入

且客觀的報導,使讀者明白迥異的案例之間皆有可觀察之規律及成因。他更首度於書中揭露家族中的黑暗秘密,揭開司法程序的面紗並持續對社會拋出我們不忍直視的探問──我們究竟何時才能真正理解最黑暗的人類行為?為什麼理解這些「惡」對我們而言至關重要?我們該如何與「惡」共處,並維持平衡? 專文推薦   江鎬佑 法律白話文資深編輯、律師   林明傑 台灣司法心理學會理事長、諮商心理師 聯名推薦   冬陽 推理評論人   李茂生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何美怡 香港法醫精神科醫師、《誰是受害者?》作者   林育聖 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所長   沈伯洋 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沈勝昂 中央警

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   邱麗珠 臺大醫學院藥理學科教授、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教授   既晴 犯罪作家   張子午 《報導者》主編   許福生 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所教授   提子墨 台灣、英國與加拿大犯罪作家協會PA會員   喬齊安 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百萬部落客   楓雨 醫師作家、台灣推理推廣部版主   戴伸峰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廣播金鐘獎得主   謝伯讓 臺大心理系副教授   謝松善 前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主任   謝哲青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國際盛讚   「將病房、證人席與監獄採訪室中的生活與個人的歷史和家庭交織而成,以引人入勝的描述

與優美流暢的文筆側寫命案凶手的精神狀態。」──《TLS》   「令人心碎、恐懼,卻有精采且富有洞察力的作品,寫得又美又黑暗。」──英國社運家 尼科.阿里   「對於犯罪主因的迷人洞察,以及社會精神健康服務的重要思辨。」──《週日電訊報》   「傑出且誠實的作品!充滿對犯罪有力且重要的觀察。」──劍橋大學犯罪學與刑事司法教授 艾莉森.利布林   「迷人且黑暗,由專業的司法精神科醫師帶我們一瞥凶手的思想與狀態。」──BBC知名迷你影集《受害者》編劇 羅伯.威廉姆斯 讀者好評   「作為一名在社區裡處理BPD患者多年的醫師,我非常感謝這本書的出版,對精神疾病的識別、診斷、治療及現今社會裡

所發生的苦難帶來了極大的貢獻。」   「不拘一格的案例研究集,展示謀殺的各種動機!作者對人性不妥協的信任與同情心,帶領我們了解根深柢固的社會問題,例如有毒的父系社會和童年時期的不良教養,令人著迷!他強烈的正義感和公平意識,有效地揭開法庭程序的神秘面紗,拋出當前懲罰制度的問題。」   「非常出色的作品,引人入勝、真實且易於理解。以強大的同理心探索司法精神病學的灰色地帶。任何有抱負的心理學家、醫師或對此議題有興趣的人都必須閱讀!」   「必讀!我讀過有關此類主題中最好的書之一!提供對司法精神病學最真實且寶貴的見解,深入研究那些令人髮指的罪行與其背後的狀態。值得一提的是,他成功地將凶手人性化並

提供專業見解,倘若我們將凶手視為怪物,便無法從最根本理解及解決問題。」

探討活動季節變化與情緒疾患及憂鬱狀態的關係

為了解決憂鬱症發作季節的問題,作者蔡凱翔 這樣論述:

重鬱症與雙極性情感疾患為常見且經常反覆發作的情緒疾患,憂鬱情緒為情緒疾患所共有的特徵。過去研究指出,患者的許多臨床症狀,被觀察到容易隨著季節的更迭而有所改變,其中活動模式以及睡眠狀況是日常中最容易觀察的表徵資訊,除了主觀的陳述之外,若有完整的客觀表現型數據,將能協助臨床醫療人員更快速判斷患者的診斷,或其當下疾病的嚴重程度,甚至未來能更進一步提前偵查症狀發作前的徵兆。故本研究主要探討活動模式於季節變化中與情緒疾患及憂鬱特徵的關係,我們將以腕動計所蒐集到的活動與睡眠表徵資訊,對情緒障礙的診斷做分類,並了解臨床症狀與實際活動量之間的相關性。本篇研究招募49位雙極性情感疾患以及52位憂鬱症患者,且從

社區招募41位過去無精神科就醫紀錄的健康受試者,進行四季各為期一周的追蹤研究,其中53位完成完整四季的追蹤,其餘的收集一到三季不等的資訊。我們使用楊氏躁症量表、漢氏憂鬱量表與貝氏憂鬱量表,評估症狀的嚴重程度。此研究也使用季節性問卷,評估情緒與季節變化之主觀感受程度,同時也蒐集受試者於研究期間每季一周主觀的整體情緒與作息紀錄。另一方面,透過腕動計(Actigraphy)記錄受試者於四季追蹤期間每日的客觀活動量強度(每分鐘一筆資料,每位受試者單次追蹤皆有10080筆數據)。我們首先將蒐集到的表現型數據進行傅立葉轉換(Fourier transform),並使用熵數(sample entropy)、

無母數轉換(Non-parameter transform)等統計方法,以了解不同診斷的受試者,其活動頻率和活動變異於相同季節中組間的差異。此外我們也比較疾病於四季之間組內變化的一致性,最後透過機器學習 – 隨機森林的方式,使用客觀的表徵數據做為診斷分類的依據,及是否正處於憂鬱狀態的特徵。研究結果用來進一步了解活動模式與情緒障礙間的相關性,並回答不同季節對於疾病與憂鬱狀態分類效果是否具有影響。 本研究發現在夏季時,重鬱症患者相較於健康對照組有較低的活動強度、較長的久坐時間以及較低的樣本熵,然而在秋季與冬季的夜間時段,與健康對照組相比,雙極性情感疾患患者有較低的活動強度、較長的久坐時間與較低的

樣本熵。然而各組的活動量於春季期間則皆呈現相似的狀態。透過傅立葉轉換,我們發現在夏季與秋季時,重鬱症患者在第五及第九個每日最明顯的活動週期長度皆顯著低於健康照對組的數值。然而在季節間各組活動量變動的一致性當中,雙極性情感精神病和重鬱症患者在睡眠參數的一致性皆較健康對照組差。在GSS的部分,病例組在不同時間點評估季節變化對於活動量的影響具有較高的一致性。最後我們可以藉由活動以及睡眠的模式來有效區分不同疾病診斷及是否具有憂鬱狀態,且在四季中各有不同的最佳分類結果,在夏季時能較佳的區分重鬱症以及健康對照組(正確率: 0.81;敏感度: 0.86;特異度: 0.59)、在秋冬區分雙極性情感精神病以及健

康對照組(正確率: 0.68 ~ 0.74;敏感度: 0.64 ~ 0.66;特異度: 0.47 ~ 0.66)、在春秋區分雙極性情感精神病以及重鬱症(正確率: 0.71 ~ 0.72;敏感度: 0.5 ~ 0.51;特異度: 0.74 ~ 0.75)皆有最好的效果,在區分憂鬱狀態時,在秋、冬、春季時利用BDI-II區分病例組與對照組是否為憂鬱狀態(正確率: 0.77 ~ 0.91;敏感度: 0.28 ~ 0.51;特異度: 0.85 ~ 0.91)、在春秋時利用BDI-II區分病例組是否為憂鬱症狀態(正確率: 0.7 ~ 0.73;敏感度: 0.56 ~ 0.67;特異度: 0.66 ~ 0

.7)以及在四季利用睡眠日誌的憂鬱分數區分受試者是否為憂鬱狀態(正確率: 0.74 ~ 0.84;敏感度: 0.57 ~ 0.7;特異度: 0.71 ~ 0.91)也都有很好的分類效果。最後總結,透過客觀的測量結果,我們發現客觀測量的活動量數據與診斷間在不同季節間沒有穩定的變動模式。也就是說,季節在探討診斷與活動模式、睡眠參數以及每日情緒變化之間的關係時可能扮演著修飾因子的角色。另一方面,在各個季節間使用主觀測量來評估季節性的活動或情緒狀態的結果可能會出現不一致。而藉由機器學習的方法,我們能夠對情緒障礙患者和健康對照者的診斷以及憂鬱狀態進行分類並達到可接受的準確度。未來若能夠同時使用客觀和主觀

測量來記錄和評估情緒和活動模式可能可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以評估憂鬱症的嚴重程度和治療反應等重要變項。

致中和:體質不一樣,養生大不同 (暢銷兩萬本全新改版)

為了解決憂鬱症發作季節的問題,作者楊世敏 這樣論述:

熱銷兩萬本重裝改版 全新增訂‧中醫防疫新思惟     講求虛實寒熱、動態平衡的中和之治   從中醫典籍洞鑒疫情病機和傳染途徑   化疫情危機為健康轉機   最適合台灣濕熱氣候的觀察與叮嚀   41個奇症,解答似是而非的養生迷思   掌握自我體質、對證調養     ■動態平衡的中和之醫 真正的中醫講求平衡觀念,當全身的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達到中和的動態平衡,使氣、血、水三者通暢,身體才會健康。而平衡不能光靠提升某一端的功能,需要「宗營衛偕行」、「藥食同源」、「身心相繫」三者並行,並根據四季氣候做全面調養,才有機會養成真正健康的身體。       ■遠離疫病的疏利概念 當新冠肺炎疫苗研發還在期

盼中,傳統中醫《溫疫論》的陳述,能提供一些積極想法與作為。《瘟疫論》提及,「時疫之邪,始則匿於膜原根深蒂固,故時疫初起,以疏利為主……」簡單描述其過程,口鼻是山海關,肺部是初戰場,腹部是敵軍集結招兵買馬之地,最後再上攻肺部為最終戰場,可遵照中醫治療瘟疫「疏利」的概念形成正氣,使營養均衡、氣血通暢與陰陽平衡,縮短病毒在體內纏延不退的時間。     ■辨清體質養生才是王道   楊世敏醫師結合深厚的臨床經驗分析指出:「補錯了,更傷身!」分析41個奇症案例,由淺入深說明沒有任何藥方可以一方通治,不依據個人體質調養,反而容易誤傷自己。   │吃冰亡國論:冰品與垃圾食物中的添加物與冰,造成台灣人「冰棍體質

」,日久使腦力退化、注意力不集中,整體國力必會衰退。   │誤藥致癌論:不查體質就吃強效藥,感冒小病也可能積累成癌症。   │生機有限論:體質虛寒卻有高血壓、高血脂的人,並不適合生機飲食。   │過勞百病論:長期耗費體力,用腦過度、凡事都硬撐下去,將會積勞成疾。     【全新增訂】中醫防疫的安內攘外要訣、中醫土地公連線就醫指南   * 原書為《補錯了更傷身:體質不一樣,養生大不同》   同行盛讚     何宗融(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兼中醫部部主任)   巫雲光(仁光中醫診所院長)   黃蘭媖(黃蘭媖中醫診所院長) 孫茂峰(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   (依姓氏筆劃排列)

透過候選基因的方法探討具季節模式之鬱症患者的遺傳變異研究

為了解決憂鬱症發作季節的問題,作者范騰畬 這樣論述:

相較於其他的精神疾病,憂鬱症具有較高的盛行率與症狀表現的歧異性,因而造成它在基因研究上的困難度。現在認為藉由疾病的同質性將患者分群,可能增加發現致病基因的機會。在部分憂鬱症及躁鬱症的患者中,都發現有在特定季節中重複發作的現象,稱為季節模式。季節模式有機會作為基因檢測時分類的依據,因具有季節模式者,相較於沒有季節模式的患者,在過去的研究中被發現具有不同的特徵。然而,究竟是哪些特徵在兩群間產生差異仍沒有明確定論,在不同種族文化中,其特徵是否會相同也仍然未知。於是本研究的目的,包括(1)了解台灣漢人具有季節模式鬱症患者的特性。(2)透過候選基因的方法,以類別和連續兩種季節模式的定義方式,尋找可能在

患者中造成季節模式的基因位點。(3)透過前述的候選基因,更進一步探討其中是否有會造成季節性憂鬱的基因位點。 本研究自台灣的醫學中心共納入了977位被診斷為憂鬱症或躁鬱症的患者,類別的季節模式定義方法,是透過中文版的終生精神疾病診斷晤談手冊(the schedule of affective disorders and schizophrenia, SADS)的半結構式訪談,其中一題詢問「一年中哪一個季節你覺得最不好?」請患者回憶其在第一次、最嚴重及一年內的憂鬱陣發期當中的情形。若患者在三次陣發期中有兩次都回答特定季節的話,我們便將其定義為具有季節模式(SP+),反之則無(SP-)。在本次研究

中我們發現具季節模式者相較於無季節模式者,其一生中有較多次的鬱症發作、較長的陣發期,與較低的生活品質。在憂鬱症狀的表現上,有季節模式的患者相較於沒有季節模式的患者,有較高的比例食慾增加,渴求碳水化合物,精神運動性激動,疲勞,及無價值感。 在基因檢測的部分,除了前段提及的類別(SP+,SP-)季節定義外,我們使用季節性問卷(seasonal pattern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SPAQ)計算出的季節分數(the global seasonality score, GSS)作為季節模式的連續性定義。我們總共檢驗了40個選自「血清素與褪黑激素的生物合成 (serot

onin and melatonin biosynthesis)」與「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途徑的基因,並發現晝夜節律途徑中的PRKAA1 rs29743(empirical P= 4*10-4), rs249429 (empirical P= 5*10-4)位點和血清素接受器HTR5A rs1017488 (empirical P= 2.6*10-3)位點與鬱症季節模式有關。在結合多位點以基因為單位(gene base)作檢測時也呈現了相同的結果。其中NPAS2的rs72816926與rs2043534位點在兩種不同的季節模式定義下,都與季節模式有關,並取得方向一致的

結果。 接著我們將來自台灣生物人體資料庫的樣本,去除其中具有憂鬱傾向者,共16349人的基因資料作為控制組,與SP+的患者比較。結果發現NPAS2 rs76376883 (empirical P= 9*10-4)位點與季節性憂鬱具有相關性,顯示NPAS2的位點除了做為調節基因,可能在鬱症患者中造成季節模式外,也可能導致季節性憂鬱的發生。 本研究為第一個在亞洲鬱症患者中進行的季節模式遺傳變異研究,具季節模式的患者被發現具有特定特徵,擁有成為一同質性族群的潛力。我們發現在患者是否具季節模式,及季節性憂鬱的成因當中,皆可能具有基因效應的存在。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初步探討了鬱症季節模式的可能病因,期

盼在結合後續的研究成果後,能進一步推進季節模式鬱症患者的早期診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