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竇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慢性鼻竇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杰寫的 家醫:守護你健康的好鄰居 和李平華孟祥俊的 《黃帝內經》刺皮療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鼻竇炎也說明:急性鼻竇炎的治療方式乃是用抗生素加上消腫的藥物並屬咐病人多喝水,平均要治療約三週;而慢性鼻竇炎起初也可用藥物試著治療,如果經過三週仍無法治療就可用手術治療,一般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博客思 和中醫古籍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郭中豐所指導 廖育樞的 應用深度學習與3D列印技術於頭部電腦斷層掃描全自動分割辨識鼻竇與鼻竇黏膜發炎系統之開發及提出臨床診斷全新慢性鼻竇炎之評估標準 (2020),提出慢性鼻竇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慢性鼻竇炎、Lund-Mackay分級系統、深度學習、卷積神經網路、語義分割、3D列印、約登指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江伯倫、葉德輝所指導 林怡岑的 慢性鼻竇炎之免疫分型與進階手術治療 (2020),提出因為有 慢性鼻竇炎、免疫內分型、鼻過敏、中央型慢性鼻竇炎、上頜竇、蝶竇、內視鏡鼻竇手術的重點而找出了 慢性鼻竇炎的解答。

最後網站鼻竇炎 -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則補充:病人常見的症狀有咳嗽,鼻塞流鼻水,發燒頭痛,臉部疼痛及水腫,喉痛,口臭(呼吸有臭味)。 慢性鼻竇炎的病人不常有發高燒或流大量鼻涕的現象。他們常會不自覺地做出倒吸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慢性鼻竇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家醫:守護你健康的好鄰居

為了解決慢性鼻竇炎的問題,作者陳杰 這樣論述:

這是一本居家必備的健康寶典   何謂家庭醫學科?   家庭醫學科是一個整合生物醫學、行為科學及社會,社區醫學的專科;不分年齡、性別或器官系統,對各類疾病加以診斷及治療,提供全家、全方位的健康照顧;範疇包含家庭醫業、預防醫學、行為醫學、社區醫學及老年醫學;家庭醫學以家庭為照顧單位,提供整體性、持續性及預防性的照顧,是處置常見疾病的專家,全家人的醫療健康顧問;除提供豐富正確之保健常識、促進民眾對衛生保健之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促進民眾健康。   家庭醫學科有哪些特色?   以個人為導向、家庭為單位、社區為範疇,提供整體性、持續性、協調性、可近性與責任性的健康照顧;全家人的

醫療保健顧問;民眾主要的健康照顧者,勝任於常見疾病的專家;值得您信賴的好朋友;最瞭解您及家人的身心健康狀況。家庭醫學門診可以提供疾病預防及診療服務、隨時掌握您的病情和適切的服務、提供醫學新知及健康最新資訊、提供國際旅遊健康諮詢、提供家庭危機處理和慢性疾病照顧。   哪一些症狀適合看家庭醫學科?   一般內科疾病、各項成人預防保健及老人急、慢性病、代謝症候群、職業相關疾病、戒菸諮詢、各項健康檢查、或無法歸類科別之病症初步評估。急、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貧血、泌尿道症狀、腸胃道不適、各種疼痛症狀、心悸、呼吸道症狀、體重減輕、皮膚病灶、痛風、水腫。   作者簡介 陳杰   現

職:   花蓮國軍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   學歷: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理學碩士   財團法人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研究領域:   1.健康促進   2.醫療法   3.生物學   4.行為科學   5.預防醫學   導讀 10 推薦序 / 王冠文 12 / 沈康寧 13 寫在疑難雜症之前 15 第一章 別輕忽常見的小毛病 27 一、靈魂之窗不再明亮?視茫茫的困擾 28 (一)結膜炎:眼睛紅腫、流淚、畏光 28 (二)角膜炎:眼睛灼熱、刺痛 31 (三)飛蚊症:注視景物出現有如蚊子般飄動的黑影 35 (四)乾眼症:眼睛乾澀、異物感、畏光、短暫視力模糊 39 (五)青光眼:眼

睛疼痛、視野越來越小,甚至失明 42 (六)黃斑部病變:所見畫面扭曲、中心冒出黑點 48 (七)視網膜剝離、病變:閃光幻現、浮動黑點 51 (八)玻璃體病變、白內障:眼前一片黑 54 (九)葡萄膜炎 58 (十)麥粒腫:針眼 60 (十一)結膜下出血 63 二、聞香不香──鼻子怎麼了 65 (一)鼻中膈彎曲、肥厚性鼻甲:鼻塞、耳鳴、頭痛、流鼻血 65 (二)慢性鼻竇炎:鼻塞、膿鼻涕、頭痛、頭暈、記憶力衰退 67 (三) 過敏性鼻炎 70 (四)睡眠呼吸中止症 71 三、咳一聲嚇死人─喉嚨問題別輕忽 74 (一)胃食道逆流、聲帶受損:喉嚨痛、異物感、聲音沙啞 74 (二)慢性反覆性扁桃腺發炎:喉

嚨痛、類似流感症狀、頸部可見性的腫大 76 (三)急性會厭炎:喉嚨痛、發燒、頸部淋巴腫大、呼吸困難 79 (四)聲帶結節、長繭:吞嚥困難、說話聲音嘶啞、咽喉異物感 81 (五)甲狀腺亢進:發燒、怕冷、倦怠 83 四、耳聽八方──悄悄話聽不到? 86 (一)聽力受損,重聽:時好時壞的聽力減退,耳鳴 86 (二)梅尼爾氏症、耳石脫落:暈眩、單側耳鳴 88 (三)耳膜破洞:耳朵刺痛、發脹、聽力受損 95 (四)中耳炎:耳痛、發燒、嘔吐、流出液體 96 (五)內耳平衡障礙:耳朵流膿、喪失平衡感 98 (六)耳石脫落:耳鳴、暈眩 103 (七)珍珠瘤:膽脂瘤 105 (八)前庭耳蝸神經炎 108 (九)

外耳炎、叮聹腺炎:耳朵發癢、疼痛、腫脹、流膿 111 (十)顏面神經失調、麻痺 113 五、口齒伶俐──張口學問大 120 (一)牙周病、牙齦炎:一般常見口臭、牙齦發炎 120 (二)唾液腺結石:口臭、口頰疼痛 124 (三)蛀牙(齲齒):口臭 125 (四)口乾症、吞嚥困難 (排除乾燥症) 131 (五)顳顎關節障礙 134 (六)舌燥、心理原因的劇渴症:喝再多水還是口乾(這是乾燥症嗎?) 135 (七)惡性貧血、大球性貧血:維生素B12 缺乏導致舌頭感覺異常 137 (八)老年咀嚼困難、口牙問題 139 (九)口角炎、鵝口瘡、齒齦炎:嘴破、口腔潰瘍 141 六、最大的器官──皮膚問題很惱人

與其它 145 (一)毛囊角化症、脂漏性皮膚炎:是過敏還是痘痘(毛囊炎)? 145 (二)紅疹、脫屑、影響社交的「乾癬」:小心併發關節炎和心血管疾病 146 (三)痤瘡 148 (四)白斑:色素脫失 149 (五)甲溝炎 151 (六)黑色棘皮症:再怎麼洗,也洗不乾淨的皮膚 155 (七)接觸(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 156 (八)缺脂性皮膚炎:冬季癢 161 (九)禿頭(大量落髮) 162 (十)灰指甲、香港腳 165 (十一)紅疹又發癢,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傻傻分不清楚?「酒糟鼻、酒糟性皮膚炎」 166 第二章 現代人的文明病──生活習慣造成的疾病 171 (一)肌少症(sarco

penia) 172 (二)代謝症候群及肥胖症 174 (三)過重與減重 175 (四)非酒精性脂肪肝 176 (五)衰弱症(frailty) 178 第三章 腸胃 181 (一)胃食道逆流( 咽喉逆流) 182 (二)大腸激躁症 184 (三)便秘 186 (四)消化性潰瘍、血便 188 (五)噁心、嘔吐 189 (六)傳染性腸炎 (contagious enterocolitis):腹痛、腹瀉 194 (七)胰臟炎 195 (八)膽囊炎、膽囊結石 198 (九)肝功能異常 201 (十)盲腸( 闌尾) 炎 204 第四章 淺說與運動傷害習習相關的肌肉與筋膜──運動傷害造成原因及治療建議

207 (一)五十肩(冰凍肩) 209 (二)肱骨上踝炎 211 (三)西方醫學最近的一些肌( 肉) 筋膜概念 215 (四)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腰背酸痛、脊椎滑脫症、骨刺 220 (五)腕隧道症候群、媽媽手 223 (六)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 226 (七)退化性關節炎 233 (八)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 234 (九)足底筋膜炎:扁平足常見的運動傷害 236 第五章 要活就要動──保持規律日常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PA) 241 (一)何謂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 ──運動前評估 242 (二

)脂肪組織可以訓練成為正常功能的器官嗎? 247 (三)阻力、負重運動(重訓)對慢性病的好處 250 第六章 結語:運動為何與健康密不可分 253 (一)運動經濟學 254 (二)PA 預防認知症的實證醫學 261 (三)PA 預防癌症的實證醫學 264 (四)結論 268 後記 269   作者導讀   台灣已於2018 年進入高齡化社會(aged society),慢性病逐年超過傳染性疾病,台灣國人重視預防保健的態度,隨著就醫的便利性、網路資訊普及化,病人被賦予更多的健康自主性與責任;「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健康識能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身體力行的全民運動。鑑於此,編寫了此書;

共七章、10 個主題,以第三章的肌少症、代謝症候群、脂肪肝、衰弱症為目前比較為人重視的領域,第五章則是運動醫學,包含運動傷害、運動處方、運動經濟等議題。   本書從人體健康、常見急慢性疾病、飲食和運動等方面,第二章介紹常見疾病,第三章分析常見生活習慣疾病、對人體的健康影響,第五章介紹運動傷害與運動醫學的科學實證,真正讓人做到exercise is medicine(運動可以是一種處方)!本書適合這個網路資料爆炸的年代,先過濾不正確的預防保健資訊,判斷真假常識等符合大眾期待,輔以目前最新運動常識和臨床上的實證醫學知識、基礎生理學更新的指引來完成,將來若有新的科學知識,也需要即時修改補充,以便使

本書籍的完整性與正確性,值得做為預防保健之參考。筆者才疏學淺,謬誤之處實不可避免,懇請前輩先進不吝賜教。#博客思出版社 2021 於花蓮 推薦序 保健寶典   在網路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今天,要找資訊很便利但卻也很氾濫,資訊已多到要去篩選並判別真偽,反而辨別正確的資訊成了現代人的難題。家庭醫學科陳 杰醫師將目前現代人常見疾病集結成冊,對於形成疾病的前因後果說明得詳細及清楚,對於完全沒有任何醫學背景的我而言,如獲至寶般得到一部健康寶典,推薦可以買一本放在家裡當家傳的「保健寶典」,是一本家庭必備優良書本。   海安水產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冠文 推薦序 具備醫學常識,獲得健康人生   現代

人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飲食精緻化,手機3C 不離身,導致文明病提早出現;要有健康的人生除了生活、飲食正常外,最重要的就是在疾病上能防範於未然,病兆起始之初就能見微知卓,及早治療;在這部分家醫科扮演第一線的把關角色,雖然一般常說久病成良醫,但不生病也可以成為良醫,只要能多吸收醫學常識,多閱讀醫學保健書籍,了解不同症狀可能肇因,就能及早反應;陳杰醫師的書深入淺出地介紹我們一生中常遇到的各種疾病及徵狀,如有發現相關的症狀可以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現代人都應該具備一些基本的醫學常識,以獲得更好更健康的人生。 農業科技研究院水產科技研究所博士研究員 沈康寧

慢性鼻竇炎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商品資訊:https://goo.gl/3vVPPx
本集完整內容請看:https://youtu.be/ooPdHwO2F4E
【上班這黨事】
TVBS歡樂台(42台) 每週一到五晚間11點首播
主持人:陳建州 徐薇

【上班這黨事】整集精彩內容官網看!
http://work.tvbs.com.tw/

【上班這黨事】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VBS42.works/

TVBS官網:http://www.tvbs.com.tw/
TVBS新聞網:http://news.tvbs.com.tw/

職場甘苦、「血汗工廠」都在【T博客】專欄!
http://talk.tvbs.com.tw/blog/

應用深度學習與3D列印技術於頭部電腦斷層掃描全自動分割辨識鼻竇與鼻竇黏膜發炎系統之開發及提出臨床診斷全新慢性鼻竇炎之評估標準

為了解決慢性鼻竇炎的問題,作者廖育樞 這樣論述:

慢性鼻竇炎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氣道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慢性鼻竇炎大多以病患自己主觀的症狀陳述做為臨床判斷而並無實際客觀數據與標準化。電腦斷層掃瞄因能清楚觀測鼻竇黏膜發炎造成鼻竇中出現灰色混濁區域,故使用電腦斷層掃描評估鼻竇黏膜發炎程度目前被認為是客觀診斷慢性鼻竇炎的方式。慢性鼻竇炎有許多用於電腦斷層掃描分析的分級系統,本文以目前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使用Lund-Mackay分級系統做為鼻竇炎之研究標準,因這種分級系統依十個不同的鼻竇(含左右上頷竇、前篩竇、後篩竇、額竇與蝶竇)的黏膜發炎程度個別計分,當黏膜發炎程度不佔電腦斷層掃描影像時記為0分,當黏膜發炎程度佔100%時記為2分,所

有其他程度都被記為1分,故診斷者能在不費時的情況下評斷較一致性,相較於其他分級系統簡單通用,且診斷者不需經過專業的醫療放射學訓練即可進行。但有研究指出該系統缺乏足夠的分級來觀測黏膜發炎程度的量化,因此出現研究者增加分級的數量以改進此系統。而這些改進的分級系統中,計算各鼻竇黏膜發炎比例的分級系統被證實為具更佳評估慢性鼻竇炎之方法,與慢性鼻竇炎病患之症狀嚴重程度更具相關性,但使用視覺觀測鼻竇黏膜發炎比例會失去一般Lund-Mackay分級系統中診斷者間評估的一致性,使分級系統趨於主觀,且目前計算鼻竇黏膜發炎程度仍需手動框選各種不同鼻竇之輪廓再加以計分,實施費時。因此,若能將評估系統全自動化實踐,將

成為日後衡量慢性鼻竇炎嚴重程度之黃金標準。  本研究為改進評估慢行鼻竇炎鼻竇黏膜發炎程度之分級系統,開發出一套全自動化之系統,能適用於目前Lund-Mackay及其他改進分級系統之計分,快速計算頭部電腦斷層掃描中左右各五種不同鼻竇與其黏膜發炎比例,給予醫師臨床診斷之建議。  本研究分為三部分,第一部份利用深度學習卷積神經網路中的語義分割方法全自動分割及辨識出各種鼻竇區域之輪廓,第二部份為各鼻竇之體積重建與驗證,第三部份為計算各鼻竇的黏膜發炎比例之分級系統給予是否進行手術的建議指標。一、 本研究使用三軍總醫院50組病患電腦斷層掃描資料,與醫師協同確實標註影像中上頷竇、前篩竇、後篩竇、額竇與蝶竇之

區域輪廓,接著使用專為醫學影像分割而開發出之語義分割模型UNet對所使用之資料集進行訓練,再結合新穎之深度學習方法對語義分割模型進行改進,含融合高解析度特徵圖跳躍連接使鼻竇輪廓分割細節更完整、自我學習特徵圖間的關係凸顯出重要的特徵圖、深度可分卷積減少運算與參數量、殘差連接穩定模型訓練與半監督式學習對未標註資料進行訓練與驗證。並依醫學影像分割判定之指標Dice評估模型之效能,得Dice可達到91.57%,代表能對影像做精準的分割與辨識,且預測100組病患資料平均每一組僅需9.7285秒,相比醫師手動框選花上至少一小時,大幅提升效率。此外還請到三位三軍總醫院的耳鼻喉科醫師,對語義分割模型所預測之額

外100組不同病患電腦斷層掃描資料進行準確度計分,這些電腦斷層掃瞄資料含左右上頷竇、前篩竇、後篩竇、額竇與蝶竇,得平均準確度高達94.6%,表示語義分割模型能精準分割辨識出各種不同的鼻竇區域輪廓,即使在難以區分的鼻竇口也能正確分割,僅在少量前篩竇與額竇相連時影像切片未出現邊界區域而造成誤判,證實本系統同時有快速且低誤判之優點有助於臨床給予醫師建議。二、 根據語義分割模型所分割辨識的上頷竇、前篩竇、後篩竇、額竇、蝶竇與其黏膜發炎之輪廓使用Marching cube進行三維體積重建,以3D列印技術列印出三個不同病患之鼻竇樣本,驗證實際體積與系統所得體積之計算誤差,得誤差平均為1.44%,驗證本研究

方法求得之各鼻竇與其黏膜發炎體積的可靠度。三、 依上頷竇、前篩竇、後篩竇、額竇、蝶竇與其黏膜發炎比例所計算出之全新Lund-Mackay分級系統作為是否進行手術的建議指標,經由約登指數求出最佳閾值評估是否可以有效診斷手術之必要性。得當分數為6.92時為最佳閾值,靈敏度、特異度與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線下面積分別為96.0%、92.6%與0.981,與一般Lund-Mackay分級系統靈敏度、特異度與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線下面積的84.0%、86.8%與0.857相比能更精準提供臨床偵測與診斷。證實依各鼻竇實際黏膜發炎比例評估慢性鼻竇炎能更有效了解病患之症狀程度,且能同時快速且精準的提供給醫師手術診斷的準

確性參考依據。

《黃帝內經》刺皮療法

為了解決慢性鼻竇炎的問題,作者李平華孟祥俊 這樣論述:

本書作者系統研讀了《黃帝內經》中關於刺皮方法的論述,後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並於臨床實踐中不斷應用,最終形成了獨創性成果——《(黃帝內經)刺皮療法》,這是在前人基礎上又一次重要的繼承與發展。書中詳細闡釋了皮的概念與功能。皮與臟腑、經絡和其他四體的關係,以及刺皮療法的作用、部位、針具、方法、病證、特點等內容,並列舉出53種適用于刺皮療法的常見病證,從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方面分而述之,頗具實用性,可供中醫理論研究者、臨床工作人員和中醫愛好者參閱。

慢性鼻竇炎之免疫分型與進階手術治療

為了解決慢性鼻竇炎的問題,作者林怡岑 這樣論述:

背景:慢性鼻竇炎為一慢性發炎性疾病,致病機轉甚為複雜,個體差異性大。根據其表現型(phenotypes)可以將慢性鼻竇炎區分成廣泛型(diffuse type)或是局部型(localized type),其治療方式將有不同。針對廣泛型慢性鼻竇炎,其免疫內分型(immune endotype)分析對於治療與疾病預後相當重要;亞洲地區之慢性鼻竇炎患者之免疫分型分佈與西方國家有所不同,目前國內尚未有相關資料庫之建立,此外,免疫內分型與表現型的關聯性也需要進一步研究分析。針對局部型慢性鼻竇炎,包含單一上頜竇(maxillary sinus)與單一蝶竇(sphenoid sinus)之鼻竇炎,臨床上之

處理方式與廣泛型慢性鼻竇炎不同,是否需要手術與手術方式選擇都是重要的課題。研究目的:利用慢性鼻竇炎接受內視鏡鼻竇手術患者之世代研究,分析慢性鼻竇炎之表現型與免疫內分型,並探究進階內視鏡鼻竇手術之適應症與功效。研究方法:本研究為觀察性研究,在台大醫院耳鼻喉部收集個案,主要對象為20歲至65 歲接受內視鏡鼻竇手術之慢性鼻竇炎患者。於手術前收集其臨床表現、香菸或二手菸暴露、居住環境、過去病史、手術史、過敏史、常規血液檢驗結果、血液過敏原檢測、電腦斷層攝影等資訊,也請受試者填寫鼻及鼻竇疾病評估量表(台灣版22-item Sino-Nasal Outcome Test ),並進行嗅覺檢測。收集手術之病理

切片影像,計算其嗜酸性球細胞(eosinophil)之個數,術中多餘的剩餘檢體,進行real time qPCR與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檢測組織中細胞激素與其他相關免疫分子表現。同時,將於術後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一年記錄其術後疾病表現與請受試者填寫鼻及鼻竇疾病評估量表。研究結果:關於廣泛型慢性鼻竇炎,分別針對過敏疾病與中央型(central-compartment-type)慢性鼻竇炎等變因,進行臨床表徵與免疫內分型的研究。第一階段,探討過敏對於慢性鼻竇炎的影響,收集於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之雙側慢性鼻竇炎接受內視鏡鼻竇手術138位病人,其中檢測後具有過敏為71位(51%),過敏組

群年紀較輕(p=0.008)且血液中之嗜酸性球細胞比例較高(p=0.008),兩組的內視鏡分數與鼻及鼻竇疾病評估量表之分數沒有差異,過敏疾病造成慢性鼻竇炎疾病進展較快至需要手術治療。第二階段,探討在中央型慢性鼻竇炎的表現型與內分型之關係,共67位初次接受手術之慢性鼻竇炎案例納入分析,其中16位(23.9%)為電腦斷層影像上表現出中央區為主的病變狀態。透過組間統計檢定,中央型(N=16)與非中央型(N=51)的族群相比,有更嚴重的嗅覺問題(37.5% versus 13.7%, p=0.036);週邊血液血球檢測發現中央型有較高的嗜酸性球細胞個數(7.39 ± 5.41 versus 3.50

± 2.46, p=0.001),鼻竇組織檢體也有較高的嗜酸性球細胞表現(81.3% versus 41.2%, p=0.005)。免疫檢測分析發現,中央型族群鼻內組織呈現出更多的Type 2 cytokine(IL-5, IL-13,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