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卡支付 優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陳俊智所指導 簡韻芩的 探討第三方支付模式之消費者體驗 (2017),提出悠遊卡支付 優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消費者體驗、第三方支付模式、顧客體驗指標、使用性。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悠遊卡支付 優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悠遊卡支付 優惠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苗博雅 #台北市 #質詢

2020年,北市府以「推動數位轉型」的名義,耗資1.69億,推出「三倍券綁定敬老悠遊卡,加碼1000元」的活動

當時我同意市府提出的預算,更親自協助不熟悉數位支付的民眾操作綁定,希望幫忙提升政策成效。

市府對1.69億加碼的成果感到相當滿意。柯文哲市長將「台北市老人綁定悠遊卡,比例高於全國其他縣市」當成自豪的政績,多次宣傳。

但很遺憾,市民的1.69億,只換來一時燦爛的煙火。

大數據顯示,在加碼1000元回饋的激勵下,敬老卡一般消費人數確實激增,8月時最高衝到單月15萬人。

但在回饋使用完畢後,大多數的長者就停止使用敬老卡消費。

從9月開始,使用敬老卡每月一般消費人數逐月遞減。到今年4月,僅剩4萬7千人。

加碼活動前,有2萬1千人使用敬老卡消費,到今年4月的4萬7千人,因為加碼活動而增加的持續用戶,僅約2萬6千人。

1.69億加碼活動後新增的用戶,至今已有超過63%流失,並沒有真正養成數位支付習慣。

市府推動數位轉型,獨厚悠遊卡,市民當悠遊卡的富爸爸,但悠遊卡卻留不住人。

從鼓勵數位支付廣告行銷的觀點,市民花1.69億幫悠遊卡打廣告,僅為悠遊卡增加2萬6千名用戶,每位忠實用戶的轉換成本竟超過6千元。柯文哲沒發現問題所在,還經常洋洋得意地宣傳政績。

這個政策最大的問題在於,只想到用優惠進行短暫的刺激,沒有思考如何建構目標群眾日常使用數位支付的誘因。

柯市府把數位轉型的目標群眾鎖定在「65歲以上長者」。但悠遊卡支付對於多數長者而言,用途相當有限,在長者的生活情境中,並沒有特殊的優勢與便利性,自然難以形成使用悠遊卡支付的習慣,「數位轉型」當然轉不過來。

若數位支付對長者而言沒有比較便利,發生「優惠用光,用戶跑光」的結果,是意料中事。

去年1.69億的數位轉型,成效還沒檢討,市府今年又要追加4.59億,推出「普發1500,每張敬老卡加值1500元」的活動,名目同樣是「推動數位轉型」

這樣的政策,除了送錢給市民花之外,真的有養成數位支付使用習慣的效益嗎?

優惠用完後,用戶會留下嗎?還是一開始數據亮眼,過半年後現出原形?

4.59億的血汗錢,是數位支付的推進燃料,還是錢燒完就沒有的煙火政策?

我認為,市府必須記取1.69億「優惠用光,用戶跑光」的教訓,對這筆4.59億的預算,提出更周全的計劃,以說服議會支持。

----

更多問政影片,請訂閱阿苗的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c/苗博雅tw

加入苗議員Line好友
👉 https://lin.ee/fIqp8Sm
陳情意見信箱
📪 [email protected]
陳情服務電話
☎️ (02)2729-7708 #7046

#苗博雅問政報告
#第三勢力第一選擇

#我認真問政
#你幫忙分享

#大安文山苗博雅

探討第三方支付模式之消費者體驗

為了解決悠遊卡支付 優惠的問題,作者簡韻芩 這樣論述:

第三方支付模式在各國迅速竄起,不僅解決了支付後的問題也改變現有支付模式,促使網路支付快速擴大。在台灣的第三方支付礙於規範、環境問題及沒有良好的支付系統導致只有少部分的人在使用,本研究主要是探討第三方支付模式之消費者體驗,透過訪談大陸人及台灣人的使用經驗作為基礎再加入顧客體驗指標作為依據,梳理大陸現有的第三方支付模式相關文獻及優點加入台灣的第三方支付模式,針對第三方支付模式的項目內容與接受度及滿意度進行分析,進而了解大陸人與台灣人的需求差異性和重要性。透過結論分析發現現階段台灣的第三方支付面臨的是廣告資訊不夠廣大、介面不夠優化,導致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要使用哪種支付系統。因此建議強化現有

操作介面及操作圖示並透過廣告掌握趨勢與線上線下合作融入生活圈,而在大環境中無網路情況下也能支付是很重要的因此必須讓支付系統能夠不需網路就能支付並且響應市場需求舉辦優惠活動回饋民眾,最後規劃安全良好的系統加強使用者的信賴,透過上述內容未來可應用在台灣的第三方支付發展並提供業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