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大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息肉大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朱鎮華胡革寫的 李凡成耳鼻咽喉科醫案選 和志賀貢的 趣味病理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聲帶息肉 - 中文百科知識也說明:聲帶息肉是常見的五官科疾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長期發聲不當、長期不良刺激或慢性炎症有關。主要表現為聲嘶,嘶啞程度因息肉大小和部位不同而異,輕者僅有輕微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中醫藥 和晨星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 張宏義所指導 王威淳的 基於生成對抗網路(GAN)與Mask R-CNN之電腦輔助系統以增強大腸息肉偵測及分類 (2021),提出息肉大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腸息肉偵測、生成對抗網路(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物件偵測模型、資料增強(Data Augmentation)、去模糊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吳明賢所指導 林暘朝的 篩檢性大腸鏡檢出之結腸增生性息肉—以組織病理學及基因變異再複檢 (2010),提出因為有 鋸齒狀腺瘤、增生性息肉、大腸鏡、結腸癌的重點而找出了 息肉大小的解答。

最後網站30歲以上台灣人過半有息肉...不想息肉變成大腸癌,醫師建議則補充:王先生,38歲,發現腺瘤型息肉(綠色箭頭處),大小約1.5公分,病理化驗後有絨毛成分,大小與病理結果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有高風險癌變的進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息肉大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李凡成耳鼻咽喉科醫案選

為了解決息肉大小的問題,作者朱鎮華胡革 這樣論述:

當前,中醫臨床各科專家醫論醫案的著作頗多,但在中醫耳鼻咽喉專業方面的專著較少。本套叢書包括耳鼻咽喉科醫論醫話、李凡成耳鼻咽喉科醫案選、耳鼻咽喉科查房手冊。內容涉及到專科醫學史、專科基礎理論與技術,以及耳鼻咽喉病種40餘個,案例1100個左右。   本書旨在內容科學、臨床實用,除了中醫的優勢病種外,還涉及到西醫常以手術治療為主的病種如小兒腺樣體肥大與扁桃體肥大、小兒分泌性中耳炎、聲帶小結與息肉、耳廓假性囊腫,莖突過長綜合征,以及神經性耳鳴、神經性耳聾、聲帶麻痹、嗅覺障礙等疑難病案例占1/3以上。這在目前有關中醫耳鼻喉科醫案類專著中是罕見的。 朱鎮華,男,漢族,湖南常德人,教授,

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承擔有國家自然基金、中醫藥專項等十項以上課題,獲湖南省科技廳進步二等獎,主編著作六部。現任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黨委委員,業務院長,兼任中國中醫藥資訊學會慢性病管理分會會長,湖南省中醫藥學會耳鼻喉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系列雜誌、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醫藥導報》副主編等。

基於生成對抗網路(GAN)與Mask R-CNN之電腦輔助系統以增強大腸息肉偵測及分類

為了解決息肉大小的問題,作者王威淳 這樣論述:

大腸癌目前是全世界排名第三常見的癌症。大腸息肉為大腸癌之前身。所以大腸息肉的檢測為重要的臨床研究議題。如能及早發現大腸息肉,提前切除,就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大腸鏡為偵測大腸息肉的首選方式。根據研究顯示,平均每人次完成大腸鏡檢仍有26% 的大腸息肉未被發現。因此利用深度學習來幫助醫師辨識出大腸息肉是目前重要的研究。大腸息肉又分為良性息肉與惡性息肉。惡性息肉中以扁平鋸齒狀腺瘤生長速度快,易惡變,但相對數量少且不易被發現。但訓練深度學習模型需要大量的訓練資料,因此本研究使用資料增強加上Conditional GAN生成出更多的扁平鋸齒狀腺瘤訓練資料集。再利用物件偵測模型YOLOv4訓練,以提供鏡檢醫

師完善的電腦輔助偵測系統並提高腺瘤檢出率及準確的判斷息肉類別。此外大腸鏡即時操作時常會因晃動造成影像模糊而影響息肉辨識,所以本研究提出利用DeblurGAN-v2進行去模糊化。最後訓練Mask R-CNN,在偵測到息肉後,推算息肉的真實面積,提供鏡檢醫師一個可依照息肉大小判斷病情嚴重度及後續追蹤間隔時間的重要依據。經實驗結果後發現使用GAN資料比只使用資料擴增的模型的mAP提升了2.42%,對模糊圖片使用DeblurGAN-v2後再偵測的mAP提升5.10%,Mask R-CNN的mAP則為86.24%,可有效幫助醫師找出息肉並判斷病情嚴重度。

趣味病理學

為了解決息肉大小的問題,作者志賀貢 這樣論述:

人為什麼會生病?身體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發現疾病的原因與人體奧妙的連結。   我們已逐漸邁入百歲超高齡社會,活得愈久,愈難逃離疾病。與其從網路資訊獲得片段、不完全的知識,不如好好透過本書,全面理解疾病的機制,認識健康與疾病的不同!   ◎組成人體的細胞的超強能力!   ◎決定壽命及老化的端粒的祕密   ◎血液是由骨骼製造出來的?   ◎為什麼會罹癌?   ◎與癌細胞戰鬥!歐狄沃的功能是?   ◎生活習慣病怎麼預防? 本書特色   1、趣味圖解閱讀系列新作!最新加入健康系列!病理學是「人類疾病的機制」,專門探討疾病在個體發生的起因、發展及變化,以及對患者產生的各種影響。本書從細胞、血

液、新陳代謝、炎症、腫瘤、癌症、基因等與各種環境(例如人體的結構和器官、食物、生命與衰老)之間的關係,告訴你為什麼會生病。   2、醫學博士解釋關於「疾病」的所有問題!不同於難以閱讀的醫學專書,本書透過豐富的插圖,用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說明疾病及其病因。

篩檢性大腸鏡檢出之結腸增生性息肉—以組織病理學及基因變異再複檢

為了解決息肉大小的問題,作者林暘朝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大腸癌之盛行率日漸攀升,目前已知篩檢並切除贅生性息肉是有效且安全的預防結腸癌的方法。自1960年代以來,結腸息肉被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贅生性息肉,包含了管狀、絨毛狀腺瘤;另一類是非贅生性息肉,主要以增生性息肉為主。由於大部分之結腸癌是經由腺瘤-腺癌程序的途徑,因此增生性息肉被認為是不具威脅性的。但是在1990年起學者發現了一群和增生性息肉有相似的鋸齒狀腺隱窩之息肉,但是其細胞卻和腺瘤一樣有不良分化的現象,而將之稱為鋸齒狀腺瘤。在2003年又發現扁平以及短莖形的鋸齒狀腺瘤,其腺隱窩又呈水平分枝以及好發於女性和近端結腸。這群息肉由於都具有鋸齒狀腺隱窩,統稱為鋸齒狀息肉。然而病理

科醫師在診斷這類息肉常常相當困擾,彼此間的共識度也偏低。約有10-15%的偶發性大腸癌來自鋸齒狀腺瘤,因此其臨床重要性日益被肯定,而其致癌途徑並非一般APC基因對偶突變的腺瘤-腺癌途徑,可能是經由KRAS或BRAF基因突變導致CpG Island 甲基化,此途徑稱為鋸齒腺瘤途徑(serrated pathway)。由於此類鋸齒狀腺瘤在結構上與增生性息肉相似,但在細胞行為上卻和腺瘤相似,診斷上面臨許多瓶頸,因此我們設計此一回溯性研究來探討。研究方法:由健檢中心資料庫回溯性收集253例病理診斷為增生性息肉之個案,將其交由兩位專精腸胃道病理之醫師再次判讀,以相符之判斷為最終診斷,並將發現之可能贅生性

息肉以基因直接定序法做BRAF V600E以及KRAS G12D的基因檢測。結果:在253例增生性息肉中,平均直徑為4.5mm,經由兩位病理科醫師複檢後確認其中175例為鋸齒狀息肉,58例為發炎性息肉,17例為管狀腺瘤,3例為黏膜突疣。在175例鋸齒狀息肉中包含有163例的增生性息肉、5例的傳統鋸齒狀腺瘤與7例的短莖型鋸齒狀腺瘤。兩位病理科醫師在診斷這群鋸齒狀息肉的共識信度上屬於高度信度(Substantial, Kappa值=0.66721, 95% C.I.=0.445 to 0.889)。大於10mm的大型息肉有較高的比例被發現具贅生性(21.4% vs. 7.5%),針對贅生性與非贅生

性息肉和性別、年齡、分布位置作檢定,顯示10mm以上息肉好發於近端結腸(p=0.0004)。針對複檢出的7例短莖型鋸齒狀腺瘤、5例傳統型鋸齒狀腺瘤、17例管狀腺瘤以及27例增生性息肉做基因直接定序,其中兩例短莖型鋸齒狀腺瘤(0.6cm與1.0cm)與一例傳統鋸齒狀腺瘤(1.8cm)在BRAF V600E有突變(GTG/GAG),另外在一例傳統鋸齒狀腺瘤(0.2cm)發現有KRAS突變(G12D, GGT/GAT)。結論:經由病理科醫師複檢後的結腸鋸齒狀息肉中,有6.9%是鋸齒狀腺瘤,不同醫師的診斷一致性屬高度信度。針對BRAF V600E 和KRAS G12D基因檢測部分,3例呈現BRAF變異

及1例呈現KRAS變異者均分屬傳統及短莖型鋸齒狀腺瘤,目前認為這些腺瘤可能經由另一途徑發展成腸癌。內視鏡醫師在施行大腸鏡檢查時若發現鋸齒狀息肉,尤其是大於10mm或位於近端結腸時,應特別仔細的觀察,尤其是近端大腸清腸不易,扁平息肉容易被忽略,而病理科醫師也應該對鋸齒狀腺瘤的觀念謹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