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症自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恐慌症自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海倫.奧德斯基寫的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害怕的小怪獸:讓你不再焦慮的三步驟練習,擺脫被控制的人生 和JudithHoare的 與焦慮和解:認知療法先驅克萊兒・維克斯的教導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憂鬱症- 優惠推薦- 2022年5月| 蝦皮購物台灣也說明:你想找的網路人氣推薦憂鬱症商品就在蝦皮購物! ... 憂鬱症自救手冊:如何治療? ... 缺鐵:吃對鐵遠離憂鬱症、恐慌症,精神科醫學博士的臨床實證╳飲食療法<優質>.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采實文化 和行路所出版 。

東海大學 哲學系 鄺芷人所指導 葉可歆的 哲學於意義療法與哲學諮商的理論與應用 (2017),提出恐慌症自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弗蘭克、歐文亞隆、意義療法、存在主義、哲學諮商、心理治療、人生哲學、生命意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古允文所指導 黃培潔的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過程研究:權力結構的歷史分析 (2013),提出因為有 台灣社會工作、批判論述分析、專業化、建制化、歷史脈絡、權力結構的重點而找出了 恐慌症自救的解答。

最後網站恐慌症發作時怎麼辦 - Neubau則補充:精神科醫師告訴你當下自救方法,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心悸、呼吸困難、胸痛、手麻、頭暈、反胃,快要窒息死亡的感覺,突然強烈地籠罩著她,而且越來越嚴重,越來… 恐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恐慌症自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害怕的小怪獸:讓你不再焦慮的三步驟練習,擺脫被控制的人生

為了解決恐慌症自救的問題,作者海倫.奧德斯基 這樣論述:

為什麼我們會害怕? 害怕失去、害怕不夠好、害怕被討厭…… 每一個害怕,都是用來保護某部分的你不受傷。   ──自媒體時代必備── 即刻緩解恐懼和焦慮的自救指南     ★上市即登全美亞馬遜「焦慮和恐慌症」暢銷榜Top1     ◆ 你最焦慮的,往往也是你最害怕的東西   為什麼有些困擾一直反覆發生、無法解決?   這些看似因為不同困境或挫折引發的焦慮情緒,其實隱藏其下的都是「恐懼」。   這些「害怕」的小怪獸,一直躲在我們的心中:     ●「沒做好萬全準備之前,我絕不輕易出手,因此有時會錯過大好機會。」#害怕做決定   ●「我很在意別人怎麼看我,不喜歡太顯眼或被認為與眾不同。」#害怕他人

想法   ●「我對於別人的請求往往照單全收,而忽略自己的需求。」#害怕被拒絕   ●「當我面對讚美時習慣自我否定,覺得只是運氣或時機剛好。」#害怕我不夠好     ◆ 擺脫「習慣性恐懼」的三步驟   作者海倫.奧德斯基是處理焦慮症的專家,在她超過十五年的職業生涯中,   她發現「恐懼」並不會妨礙我們去做想做的事,   反而是伴隨恐懼而來的大量焦慮和壓力,   不僅影響身心,更讓我們因此過度努力或停滯不前。     因此,她在本書中以簡明清晰的方式說明恐懼運作的機制,   一一拆解每種恐懼的真面目,並提供實用的練習和指引,例如:     ●給害怕「被拒絕」的你   第一步:先定義自己,例如:「我

講話不有趣,也沒有什麼成就,最好還是盡量少發言。」   第二步:檢視客觀事實,例如:「人們聊天時,不只是聊成就,還有很多其他可以聊的話題。」   第三步:找出可以做的行動,例如:「我可以分享我感興趣的事情或擅長的領域。」   #勇氣金句:做真實的自己而被拒絕,要比假裝成別人而被接受好得多。     ●給害怕「親密關係」的你   第一步:列出你在關係裡害怕的事,例如:「我害怕自己太依賴他人。」   第二步:想像如果恐懼的是你的朋友,你會怎麼安慰他/她,並寫下來。   第三步:轉換你的信念,例如:「有時候需要依賴對方,不代表我不獨立,也不會傷害我們的關係。」   #勇氣金句:為了能在恐懼面前重新找

回關係的基礎,我們必須找出自己的破壞性信念。     你會發現恐懼時,往往也是你正在前進、突破極限或探索未知的時候,   因此,藉由練習面對恐懼,你就越能豐富與完整自己!   一致推薦     「在現在這個不確定的年代,我很感激奧德斯基博士推出了這本新書,幫助你馴服恐懼,過著更充實且平靜的生活,讓你得以處理任何出現在眼前的事情。她的話語幫助了成千上萬的人,讓他們管理自己的焦慮,現在就加入他們,從今天開始。現在就開始。」──約翰‧道菲(John Duffy),《焦慮時代的青少年教養指南》(Parenting the New Teen in the Age of Anxiety)作者     做為

焦慮症治療專家,我一直在尋找工具和技術,以富有同情心和有效的方式幫助患者克服恐慌和其他形式的焦慮症。這本書提供了實用、基於實據的練習,以幫助焦慮症患者擺脫未經治療的破壞性症狀。──黛博拉.基森博士(Debra Kissen),芝加哥認知行為治療中心主任、《青少年恐慌手冊》(The Panic Workbook for Teens)作者     「當你焦慮的時候,你所能看到的就只有焦慮。它讓你有緊迫、嚴重和難以招架的感覺。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永遠都會有這種感覺,你想著,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現在?為什麼它停不下來?你感到沮喪和絕望,彷彿你真的無能為力。幸好,其實是有方法的,有很多策略可以幫助你控制和減

少焦慮。這本新書中有很多很棒的想法……作者海倫‧奧德斯基,是一位專門研究焦慮、自己也曾與焦慮奮戰過的臨床心理學家。」──全美最大獨立心理資源網站PsychCentral     「我們都害怕一些東西——或有很多事情讓我們害怕。那麼,恐懼是什麼?如果恐懼阻礙了你在生活中的機會,你會怎麼做?海倫‧奧德斯基……會讓你以全新的視角看待恐懼。」——人氣科普Podcast節目「有些事你應該知道」(Something You Should Know)

哲學於意義療法與哲學諮商的理論與應用

為了解決恐慌症自救的問題,作者葉可歆 這樣論述:

本論文題為《哲學於意義療法與哲學諮商的理論與應用》(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of Philosophy in Logotherapy and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其重點有三:其一是「意義療法」的分析,其二是研究近年來在歐美興起的「哲學諮商」,其三是闡述哲學諮商的特質(包括說明哲學諮商與一般心理諮商的差別),其最終目的是彰顯「哲學諮商」的意義與其功能,並藉此希望有助於「哲學諮商」在華人社會的實務活動。本論文共分七章,除了第一章是本論文的《緒論》之外,其餘六章正文,分別是:(i)精神醫學中所謂人格障礙與心理病態問題,(ii)對弗

蘭克的「意義療法」分析,(iii)亞隆「存在心理治療」的分析與重建,(iv)「哲學諮商」的意義、方法與其實務的情形,(v)哲學在諮商上的應用,以及(vi)本論文的〈結語〉。以下略說其要: 在第一章〈緒論〉,主要闡述下列問題:其一是關於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其二是有關存在的勇氣,其三是有關本論文的研究方法,其四是關於「哲學諮商」的概念。第二章說明生命與病態心理,展示當代精神醫學面對人格障礙及病態心理的現象。本章所陳列的問題,不但是精神醫學所面對的,同時也是心理治療及哲學諮商所要了解的。這表明哲學家也必須認識人格障礙及病態心理的現象。第三章分析弗蘭克(V. Frank)「意義療法」的原理,包括集

中營對其人生觀的影響。第四章分析與重構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的存在心理治療。亞隆的理論立足在他所謂「四個終極關懷」,並且與存在主義哲學有著密切關係。他所謂「存在治療」,其實也是一種「意義療法」。亞隆、弗蘭克及羅洛•梅(Rollo May),被稱為「存在主義治療法的三大代表人物」。第五章分析及建構「哲學諮商」的意義、方法及其目的。第六章闡述「哲學理論」在「哲學諮商」上的應用。最後,第七章是本論文的〈結語〉,其重點放在「哲學諮商」的特質,包括哲學諮商有助於精神治療、「哲學諮商」與「心理諮商」的差異、哲學諮商去診斷化、哲學諮商對心靈的終極關懷,及哲學諮商在台灣等問題。 本論

文的最終目的,是藉著意義療法而推廣「哲學諮商」。「哲學諮商」的執業者已遍佈於歐美及以色列等地。「哲學諮商」在當代是一門新興事業,不過,自古以來的中外哲學家們,他們本來就把「哲學諮商」視為一種實務工作,儘管這種實務在以往不是以當代「哲學諮商」的方式出現。「哲學諮商」與人生哲學、生命哲學、價值觀、世界觀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當前許多心理療法或精神治療,都常借用哲學理論。本論文的研究,除了希望有助於推動台灣「哲學諮商」的實務工作之外,也期待有助於那些對生命失去生存動力的人,能實現其豐盛意義的人生。

與焦慮和解:認知療法先驅克萊兒・維克斯的教導

為了解決恐慌症自救的問題,作者JudithHoare 這樣論述:

她率先從生物學的角度,揭露神經系統對於情緒的影響, 引領時代地揭露了心智與身體之間的連結,卻因為身為女性 以及獨排眾議的見解,遭受當時心理健康領域當權派所排擠, 然而無數受益於她的著作的讀者,見證了其獨特療法的價值。   *****   二十多歲時,克萊兒・維克斯經診斷,罹患了當時人人聞之色變的結核病,被迫入住療養院。雖然後來醫生發現是誤診了,但她的心律不整並未改善,自此長年陷入焦慮。後來經過一個朋友提點,她發現自己的焦慮來源原來是被恐懼所驚嚇,這個認識對她意義重大。很快地她便掌握重點——她必須停止對抗恐懼。   由於維克斯的學術專業是生物學,她得以深入觀察所有生物都擁有的神

經系統,從而了解我們的原始大腦——後來她理解到,這與人類的情緒激發模式密切相關。又因為親身經歷過心智與身體之間形成的強力循環,維克斯後來發展出治療焦慮症等神經(失調)病症的萬用療法,她用以下簡單的口訣總結這套獨特療法:   「面對」、「接受」、「漂浮」,以及「讓時間流逝」。   維克斯後來成為醫生,治療焦慮症的成效頗受病患肯定,但有病患向她反映,雖然她的建議很有用,然而一旦離開診所,效果就大打折扣。該病患建議她「寫下所有細節,省得得一再重複告訴病患」。這個建議催生了維克斯的首部著作。   1962年,《幸福就在轉念後》(Hope and Help for Your Nerve)出版,這是

一本為一般大眾撰寫焦慮症「自療」專書。儘管當時的精神醫學社群普遍無視這本書,維克斯的治療口碑仍藉由病患持續在醫界傳開來。《幸福就在轉念後》出版後在多國熱銷,她也颳起旋風,廣獲媒體邀約(例如英國廣播公司BBC熱情邀約她合作訪談節目),世界各地的讀者信件與電話大量湧入,更有不少病患登門造訪她的澳洲住處,感謝這位博士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甚至拯救了他們的人生。一些心理健康領域重量級學者,也開始注意到維克斯及其療法,與她進行交流。   恐慌、憂鬱、焦慮、懼曠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日後精神醫學界傾向細分疾病,但維克斯認為,當中有許多疾患其實「病出同源」,也因此她都採取同一套方法治療廣泛的精神問題

,也就是現代教科書所稱的「精神官能症」,同時稱呼它們「神經疾病」,除了避免批評意味,也點出這些疾病都是暫時、而且可以治癒的。   *****   克萊兒・維克斯思考活躍奔放、不喜因循守舊,她在演化領域的研究贏得了全球讚賞,亦是第一位取得澳洲歷史最悠久大學科學博士的女性。由於多才多藝且興趣廣泛,維克斯曾經從學者生涯轉換跑道,成立旅行社,後來又轉往醫學領域發展,最終成了醫生。   她是心理健康領域的研究先驅,徹底顛覆看待「焦慮」這個重大文明病的角度。《幸福就在轉念後》出版已是六十年前,至今持續再版、依然暢銷,繼續造福眾多有焦慮症困擾的人。即使在克萊兒・維克斯死後三十年的現在看來,她的治療方法

依然先進,而且證實有效。然而,她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這本書,就帶您一窺她走在時代前端的見解,以及她豐富且深具啟發的經歷。(更詳盡的內容介紹,請參見網頁中目錄的各章引文。) 各界好評   ►克萊兒‧維克斯在一九六○與一九七○年代出版了探討「神經病症」的暢銷書,享譽全球,然而儘管有許許多多病患對她心懷感激,如今她卻幾乎已為世人遺忘。這本極具啟發的傳記……完整揭露了這名優秀女性不凡的一生,她在演化領域的研究成果值得讚揚。——《書籍與出版》(Books + Publishing)   ►克萊兒‧維克斯憑藉著跳脫框架的思考,以及極為敏銳的臨床診斷,開發出一套治療計畫,長年以來讓數千萬名病患受益無窮。

——大衛‧巴洛(David Barlow),波士頓大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榮譽教授   ►這本傳記讓克萊兒‧維克斯這名澳洲醫生的成就不再遭到埋沒,重新站上焦慮症診斷與治療的歷史舞台。本書展現出優秀記者的純熟功力,描繪一位個性無拘無束、思想創新的女性多采多姿的經歷,讓讀者理解演化與精神理論的歷史,重新認識維克斯的治療方法與著作。——卡洛兒‧密道頓(Carol Middleton),《澳洲書評》   ►克萊兒‧維克斯對於焦慮治療做出的貢獻時常遭到外界忽視,這本傳記重新給予了認可。——《科學人》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過程研究:權力結構的歷史分析

為了解決恐慌症自救的問題,作者黃培潔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索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制度建構的過程,放置在歷史脈絡下進行權力結構分析,採取批判典範路徑,以社會建構論為研究之方法論,透過批判論述方法來描述、詮釋與解釋所蒐集到的資料。試圖透過對歷史過程因素的了解、實際狀況發展的歸納分析,以爬梳出台灣社工專業建制化的過程,並以此為基礎,論證專業如何建制、專業建制的正當性以及專業化是否等於證照化這三個議題。在文獻整理的階段,本研究認為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可區分為社會工作師法立法前、立法後及修法前三階段,這三個階段各自擁有該階段的發展特質,也擁有多元的介入力量及運作策略。在探討各階段專業發展過程時,需涵括社會事件及社會結構部份、需區辨出權力主體及權力客體

並盡力描繪當中諸多之關係、亦不能忽略觀察決定社會重要議題當中權力關係運作的決策與非決策元素。第四章針對三個階段的社會工作專業發展進行文本及過程分析,歸結出各階段發展重點:立法前追求專業化,立法後辨識建制化,修法前確保專業化。追求專業化是由學術界提出專業化的必要性開始,專業化途徑為「納入國家體制以維護並確認社會工作的專業性」,使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與國家產生密不可分的關係。立法後辨識建制化階段,則因對專業證照為主的立場不同,而發展出兩條不同的路徑,此不同路線的兩方,在本階段沒有出現相互對話的機會,而是運用不同的方式及行動,各自表述。在辨識建制化階段,產生出主流與邊緣等多方面的論述,這些的論述

加上政府、學者及專業團體三方權力交互運作後,產出專業化不足的聲音,開啟確保專業化的序幕,出現社工師法修法行動。修法行動除展現社工群體間無法辯證討論、無法平行對話的事實,也呈現另一個專業權力掌控者-主流專業團體。最終,三階段的歷史文本中所勾勒出的專業化發展過程現象包含:社工師法與專業發展的共構關係,國家與專業間權力替換的交錯關係、社工專業中的內部對立關係。第五章運用Lukes三面向的權力作為社會分析架構去描繪、詮釋以及解釋:社工專業化發展中決策的權力、非決策的權力、型塑並決定什麼是社會重要議題且形成決策的權力。以立法院公報作為決策權力的分析文本、以社工社群內部論述及行動作為非決策權力之分析內容、

以報紙內容進行社會分析。之後,交叉比對三個文本分析結果,討論社會重要議題且形成決策的權力過程,進一步,去解釋權力的運作方式、權力的結構及分配策略、政治權力與專業發展的關係,從而爬梳出存在於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中,既重疊又斷裂權力圖像。本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台灣社會工作專業過程是圍繞著生存議題而建構的,使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的過程中存在著權力關係,其中核心參與者為:政府、學術菁英、主流專業組織。在專業建制過程中,社會事件的影響力,不是一種直接的權力,但卻促使社工專業必須去面對社會問題,發展專業解決社會問題的機制及有效的工作方法。整體而言,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的發展,從未跳脫尋求國家認可的思維

及框架,國家角色也從未在爭取專業建制化的論述過程中缺席,甚至社工群體將社會工作專業制度,視為國家應當進行的社會政策之一。從追求專業化、辨識建制化及確保專業化的三階段發展中,更可清楚的看到國家在當中所被賦予及被給出的位置。雖然在三階段中出現不同的發策略及路徑,來執行社工專業的建制化,但對話的對象仍不脫國家、學術菁英及主流專業組織。這樣的意識形態及行動選擇,是來自於歷史脈絡,也來自於現實困境,其產出結果的確讓社會工作擁有專業的位置,但也實質的宣告著,透過納入國家相關考試及審查制度所建構出社會工作專業,必然與國家保持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於是以國家證照化所發展出的社工專業化,兩者間形成一種糾結暫時無解的

困境。所選擇的研究取向使得研究者採在一個事後諸葛的位置,在這趟研究旅程中,研究者持續的面對進出研究場域的壓抑、失語及解套過程。透過反思發現,參與社會工作師法立法及修法的團體及人士,在過程當中所出現的壟斷或是附庸行為,呈現的是一種脫離現實、麻木不仁與喪失思考能力的狀態,在此狀況之下所產出的社工專業建制化過程,無形之中變成一種平庸性的邪惡,再加上不做為及沉默者的參與,於是造成目前社工領域不安、紛爭、對立甚至絕望的現況。在這個現況下,曾參與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發展的人們,必須關注的是實際作為下所產出結果,不論如何反覆的辯證或陳述,都不能用集體的無辜或是共識,來擺脫自身在這個過程中的真實存在、角色位置及該

負的責任。而那些拒絕對此過程回應的參與者、喪失自主的從眾者以及盲目的實踐者,都必須嚴肅的看待自身在社工專業建制化中的參與行動,就是因為這些行動,現今的台灣社會工作專業才如此被產出。在台灣的發展過程分析中發現,證照化不必然是呈現專業化最好的選項,至於是否有更好的選項?除不斷重新思考社會工作的本質、初衷及專業的走向之外,就只能在後續的歷史、發展過程及結果中,去尋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