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法理德.札卡瑞亞寫的 後疫情效應:CNN「札卡瑞亞GPS」主持人給世界的10堂課 和詹姆斯.格里菲斯的 牆國誌:中國如何控制網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游擊文化所出版 。

輔仁大學 跨專業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 施以諾所指導 李宥嫻的 在新冠疫情期間探討音樂介入改善醫護人員 上工前焦慮與壓力之效益 (2021),提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冠疫情、音樂介入、焦慮、壓力、醫護人員。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大學 金融管理學系碩士班 張志向所指導 蔡柔穎的 COVID-19首例確診宣告對台美兩地觀光相關類股的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COVID-19、美國股市、台灣股市、觀光相關類股的重點而找出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英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後疫情效應:CNN「札卡瑞亞GPS」主持人給世界的10堂課

為了解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英文的問題,作者法理德.札卡瑞亞 這樣論述:

美國當代著名公共知識份子札卡瑞亞帶我們預見未來, 在大瘟疫中開創人類邁向新世界的契機。      全球百大公共知識份子札卡瑞亞帶我們預見未來。   自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已經發生了三次大震盪。2001年的911事件、2008年的金融崩潰,以及現正水深火熱的2019冠狀病毒大流行。每一次都是「不對稱威脅」(asymmetric threat),從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開始,並且與過去世界所經歷的任何事情都不一樣。 列寧曾說過:「有時可能幾十年都沒有大事發生,但有時也可能在短時間內一口氣發生幾十年才出現一次的巨變。」   這一次,正是讓歷史巨輪快速轉動的關鍵時刻之一。   COVI

D-19將如何加速歷史發展?   未來的世界將呈現什麼樣貌?   瘟疫肆虐的此刻,札卡瑞亞在這部來得迫切又及時的著作中,預言了後疫情時代的世界本質。疫情對政治、社會、科技、經濟等領域所造成的影響,很可能數年後才會真正顯現,他的論述將幫助我們理解疫後的世界樣貌。   這10堂「課」讀來既令人警醒,又帶給人希望。他針對自然環境與生物危機、過時的左右派政治分類、數位生活的興起等各個面向提出討論,也深入分析全球化的未來、日益加劇的貧富差距,以及疫情如何使得美中關係惡化。   札卡瑞亞促使我們思考,像人類這樣的社會動物,社群的概念已然融進我們的天性,而且更重要的是,正如他在結論中告訴我們的

⸺⸺   「天命依然未定」,未來切切實實的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後疫情效應》說的是過去、現在和未來,是21世紀初難以忽視的,對世界的深刻省思。 得獎紀錄     ★誠品選書   ★亞馬遜2020年10月編輯選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亞馬遜分類暢銷榜第一名   好評推薦     無論現在處境如何,現在的2019冠狀病毒疫情終將有結束的一天。但是下一個疾病大流行將接踵而至。札卡瑞亞深思熟慮、處變不驚,寫下從2019冠狀病毒疫情中學到的教訓,他列舉正面的案例,並給予我們一些建議去應對未來的類似威脅。此外,他還認為人們應該聽專家的意見,而專家也該聆聽民眾

的意見。——亞馬遜叢書資深編輯施呂普(Chris Schluep),《亞馬遜選書評論》     「札卡瑞亞的故事語言生動,搭配切中要點的例子,同時避免了左派和右派的樣板情節。……大推這本書。面對一個正在形成的世界,這是一本既聰明、博學且有見識的指南。」——喬飛(Josef Joffe),《紐約時報》     沒幾個年輕作者或記者能像札卡瑞亞這樣,以天啟一般的聰明思維、近乎完美的清晰敘述、動人心弦的文字講述未來的國際情勢……札卡瑞亞這本書為美國與其他國家做出重要貢獻……他在書中對國際關係、全球政治、經濟發展的精妙看法,將給讀者巨大啟發,讀完大呼值得。——路易士(Claude Le

wis),《費城詢問報》     一部極富原創力、深具洞見的作品……讀完這本,你就會用另一個觀點看世界。——諾亞(Timothy Noah),《華盛頓郵報》     札卡瑞亞寫了一本小小的世界名作。全球各地的決策者……都該看看書中充滿智慧的洞見……本書讓你了解現在,預見未來。——伯克,《衛報》     這本涉獵廣泛、發人深省的書非常值得一讀……現在已經很少看到像札卡瑞亞這樣會以歷史與政治哲學為基礎做出論證的書了,以專欄作家而言更是難得。——朱迪斯(John B. Judis),《外交政策》     札卡瑞亞……博學多聞和洞察力十足,西方公共知識界很少人比得過。—

—史里曼(David M. Shribman),《波士頓週日環球報》 作者簡介   法理德.札卡瑞亞 Fareed Zakaria     獲《前景》(Prospect)、《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評選為「全球百大公共知識份子」。《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票選為「過去十年十大全球思想家」(top ten global thinkers of the last decade)。     主持CNN重量級國際新聞評論節目《札卡瑞亞GPS》(Fareed Zakaria GPS),全世界各地有兩億兩百萬個家庭收看。為《華盛頓郵報》撰

寫每週專欄,每月有八千萬至一億名讀者。     著有《自由的未來》、《後美國世界:群雄崛起的經濟新秩序時代》、《為博雅教育辯護:當人文課熄燈,大學正讓青年世代失去遠大未來》。     《自由的未來》出版時,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評論道:「札卡瑞亞是極為傑出的年輕作家,他針對西方憲政原則如何影響全球秩序寫下一本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著作。」     《後美國世界》發表後,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說:「法理德.札卡瑞亞對國際時事的分析一直以來都很出色,但更難得的是,他都是對的。如今,他又出版了一部充滿洞見的傑作。」   譯者簡介

  盧靜     雜學家。為了畢業劇本接觸TRPG,為了推廣遊戲開始翻譯,結果入門卻是社會科學。喜歡民俗、文學、社會科學,希望透過翻譯,讓讀者以新的視角觀看生活與社會。譯有《平等式資本主義的勝出》。譯作賜教:[email protected]。   廖崇佑     畢業於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譯有《多極世界衝擊》、《眞的好奇怪:希臘神話》、《貓咪問題全攻略》、《無法測量的領導藝術》、《國家地理精工系列:經典自行車》等書籍,現為自由譯者兼英語學習粉絲頁「賓狗單字」共同創辦人。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廖珮杏     自由譯者

。偏好議題性的人物故事,從中探討機制縮影、價值與文化衝突等結構問題。譯有《重返天安門》、《憤怒與希望》(合譯)、《重病的美國》、《獨裁者的養成之路》等書籍,以及《電馭叛客2077》(合譯)遊戲。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劉維人     自由譯者。從譯作出發,參與當代民主、公共討論等議題。譯有《被誤讀的哲學家》、《反民主》、《暴政》、《不穩定無產階級》、《憤怒與希望》(合譯)、《Mindf*ck 心智操控》等。譯作賜教:[email protected]。 序 言 「蝠」蝶效應 二○一九冠狀病毒這種事件未來還會更多,它們既不是有

人刻意為之,也不完全出於偶然,比較像是我們整個跨國體系之中內建的某種機制。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去了解這個體系,或者應該說,我們需要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才能夠理解後疫情時代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   第一課 繫上安全帶 現代人類的發展無論規模還是速度都史上未及。我們生活的世界體系開放多變,所以沒有什麼緩衝餘地。這樣好處很多,卻也非常脆弱。我們必須現在就修正這個逐漸失去穩定的現實。我們能做的,只有更清楚現在所面對的風險,為災難做好準備,讓社會更加堅韌。社會不只要承受衝擊和逆流,更要從中學習。   第二課 為政之方,在質不在量 二十世紀最大的政治論題,就是政府在經濟中的規模和定位⸺

⸺也就是政府的「量」。但在這場危機中,真正重要的似乎是政府的「質」。成功對抗病毒的國家中,有些是大政府,有些則是小政府。這些國家的共通點就是有能力、運作良好、備受信賴的政府⸺⸺這些就是所謂政府的「質」。   第三課 只靠市場並不夠 丹麥這些北歐國家找出了一條靈活、民主、安全、公義的道路,在對世界保持開放的同時,也讓國民做好準備。他們清楚市場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但只靠市場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緩衝、靠山和糧草。我們都應該學習他們的做法,再因應自己國內的現實調整。因為我們真的別無選擇。   第四課 大眾應遵從專家建議,專家應傾聽大眾意見 大流行病很重要,不應該只交給科學家。科學家是

不可或缺的成員,但其他領域的專家也是。專家和菁英應該花更多心力去思考如何與民眾建立連結,並以人民的需求為首要考量。在面對這次的疫情和將來的危機時,人民應該要聽取專家的意見。但是,專家也必須聆聽民眾的想法。   第五課 人類生活已然數位化 這次的疫情大流行證明,新科技發展的程度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更快,但機器在運算資料和提供答案方面愈聰明,就愈能強迫我們思考人類在理性思考之外的獨特之處。人類生活邁向數位化的速度非常快、影響非常廣泛,而且感受非常真實。不過,數位化的一個潛在影響,或許是會讓我們更珍惜彼此身上最人性化的部分。   第六課 亞里斯多德說對了,我們是社會性動物 每個人出於

不同的理由而選擇在城市中居住,例如工作、陪伴、娛樂、文化,或以上全部。但是,在這些外在原因下,其實深藏著想要與他人社交互動的渴望。二○一九冠狀病毒無法改變這種天性。事實上,外出限制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讓大家想起那個簡單而深刻的事實⸺⸺我們人類在本質上就是社會性動物。亞里斯多德說對了。   第七課 世界會愈來愈不平等 二○一九冠狀病毒疫情的爆發,可能會使我們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為改善不平等所做的努力功虧一簣,世界將重回嚴重不平等的狀態。我們未來很有可能又得面對另一場大瘟疫,屆時就得意識到,這個世界必須讓每個窮人和富人活得同樣安全又健康。我們應該要努力實現這樣的平等。   第八課 

全球化沒有死 短期來說,二○一九冠狀病毒疫情和外出限制確實抑制了所有國內和國際的經濟活動,這大概會慢慢讓世界脫離全球化。但是一旦治療方法或疫苗問世,經濟指標的改善速度也可能與原本惡化的速度一樣快。削弱全球化最後榮光的往往不是經濟或科技造成的後遺症,而是政治問題。總而言之,全球化並沒有死,但我們可能會搞死它。   第九課 世界正從單極走向雙極 中國已經崛起了,而且明顯到每個人都看得出現在國際上有兩大強權。而原本彼此沒有敵意的美中,在川普和習近平上任後,局勢開始變化。二○一九冠狀病毒疫情更讓華府對北京的言詞與行動都公開強硬起來。美中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是無可避免的,但戰爭卻可以避免。未

來的國際關係顯然無法逃離兩強並立,但未必要陷入冷戰。   第十課 有時候堅持理想反而最現實 二○一九冠狀病毒清楚告訴我們,如今這個各地彼此緊密聯繫的世界,潛藏著多少風險與機會。在這樣的疫情中,每個國家無論貧富無一倖免。只要還有人身處危險之中,其他人就無法真正安全。如果各國不能長久合作,人類就可能從此滅亡。團結合作就能改變世界,不是什麼烏托邦的幻想,只是一種簡單的常識。   終 章 天命未定 二○一九冠狀病毒帶來巨大的危機,但也開創了一個新契機。在萬物天翻地覆的時候推動改變反而最容易。艾森豪認為在二戰中犧牲的士兵給了所有人一個機會,讓我們一起打造一個更和平、更美好的世界。如今

,這場惡毒的大瘟疫又給了另一個機會,讓我們邁向另一個新世界。要不要把握這個機會就看我們了,畢竟天命永遠未定。   謝辭 序言   「蝠」蝶效應     如今,這顆《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口中「刺刺的病毒小球」遍布了整個世界。一月下旬,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埃克特(Alissa Eckert)及她的同事希金斯(Dan Higgins)受命繪製二○一九冠狀病毒的樣貌。埃克特後來向《紐約時報》解釋,為了要「吸引公眾注意」,他們畫出一個銀色的球體圖像,上面有明亮的大紅

色突起物。這張圖果然引起軒然大波和眾人的不安,很快便隨處可見,出現在報紙、雜誌和電視新聞上。如果現在要在腦中想像冠狀病毒的樣子,八成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埃克特及希金斯繪製的版本或其衍生的圖片。專業醫學繪圖家的品味都很有趣,比如這張圖是採所謂的「特寫鏡頭」(beauty shot),近距離描繪了單株病毒株的模樣,所以看起來既危險又巨大。但實際上,二○一九冠狀病毒的大小只有這個句子結尾的句號的萬分之一。     人們常說我們要從大處著眼,但也許現在我們需要開始思考細節。無論軍事攻擊、入侵這類典型的巨大威脅有多罕見,我們都很善於想像它們的樣貌,也善於制定大規模計畫去回應。各國政府花費上兆美元建立

龐大的軍隊,追蹤全球軍隊的動向,並針對潛在敵人進行軍事演習。光是美國自己每年的國防預算就高達約七千五百億美元。但面對小小的病毒,我們卻沒有事先做任何防備。結果,這樣一顆小小的病毒將為人類帶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傷害。     這本書不是在寫二○一九冠狀病毒的疫情,而是關於疫情大流行之後的世界將變成什麼模樣,以及更重要的,我們該如何因應後疫情時代的生活。每次巨大衝擊的後果,都會根據當時世界的狀態,根據人類的反應是恐懼、拒絕承認還是適應,而有所不同。在如今這個大家脣齒相依的世界中,二○一九冠狀病毒肆虐帶來的影響,也不同於以往。大多數國家都無法及時回應這場疫情,甚至連最富有國家在

內的許多地區,後來都紛紛封鎖了邊界和經濟活動,這在人類史上幾乎不曾見過。     這本書寫的是「後疫情時代的世界」,之所以寫這個主題,不是因為我們擺脫了二○一九冠狀病毒,而是因為我們跨過了一道很關鍵的坎。在這之前,幾乎所有還活著的人都從未經歷過大瘟疫,但二○一九冠狀病毒讓我們知道了疫情大流行是什麼樣子。我們都看到了疫情帶來的挑戰,以及為此付出的代價。這場疫情很可能會持續下去,但即使我們消滅了這個疾病,未來肯定還會爆發其他傳染病。這次疫情獲得的知識和經驗,讓我們走入了後疫情的全新時代。     二○一九冠狀病毒疫情究竟造成了哪些後果?有人認為,這場瘟疫將會被視為現代歷史的關鍵時刻

,將永遠改變世界的走向。另外有些人認為,疫苗問世之後,世界很快就會恢復成以往的樣子。還有一些人認為,與其說這場疫情改變了歷史,不如說是在加速歷史的進展。目前看起來,最後一種猜測最可能為真。列寧曾說過:「有時可能幾十年都沒有大事發生,但有時也可能在短時間內一口氣發生幾十年才出現一次的巨變。」後疫情時代的世界就是如此,未來的世界在很多方面都會比不久之前變化得更快速。但當生活快速變遷,許多事情的發展就會開始逸出常軌,很可能引起混亂,甚至致命。一九三○年代,許多發展中國家正以穩定的步伐走向現代,人們漸漸棄農從工。蘇聯卻決定粗暴的加速進展,推行了農業集體化,最後導致饑荒、數百萬農民遭到「肅清」(liqu

idation),更加鞏固獨裁統治,讓整個蘇聯社會慘不忍睹。如今,若我們以飲鴆止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未來可能也會發生意料之外的悲劇。     對國家、公司,特別是個人來說,疫情後的生活將大不相同。即使經濟和政治恢復正常,人們也不會再以過去的方式生活。人們將經歷一場不尋常的艱難考驗,並且發現一個全新的難得機會。麥斯威爾(William Maxwell)一九三七年出版了一部小說《他們像燕子一樣襲來》(They Came Like Swallows),書中的一個角色從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中倖存了下來,一股「奇妙的感覺縈繞不去。無論是他還是別人,從來沒有人能知道他的人生會變成這

樣」。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一九三九年的半自傳小說《蒼白的馬,蒼白的騎士》(Pale Horse, Pale Rider)也描述了西班牙流感結束後的經驗:當最糟的時刻過去,我們會突然「冷靜下來」。該書的最後一句就是:「現在所有事情都該重新開始。」     瘟疫的力量     照理來說它不該這麼陌生。那株冠狀病毒或許是新型的,但大瘟疫卻源遠流長。最早的西方文學開頭就是一場瘟疫。荷馬的《伊利亞德》(Iliad)的最初幾句,就是在描述希臘軍隊正遭受瘟疫的蹂躪,這是給他們自負、貪婪、好鬥的領導人阿伽門農國王的天譴。西方第一部嚴謹的歷史著作也是在一場瘟疫中展開

,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記錄了當時兩大超級強國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長期衝突。修昔底德寫道,在戰爭開始之初,一場可怕的瘟疫席捲雅典,大批身強體壯的市民死於非命,就連城邦裡舉世無雙的領袖也命喪黃泉。雅典是民主社會,斯巴達則是以嚴格聞名的勇士社會,兩地的政治制度南轅北轍。歷史上贏的是斯巴達,不過要是沒有瘟疫的話,贏家就很可能變成雅典,那可能會讓西方歷史走向一條不同的路,讓一個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成為成功的典範,而非一團一瞬即逝的火焰。瘟疫就是有這麼大的力量。     史上影響最慘烈的大瘟疫莫過於腺

鼠疫(bubonic plague),一三三○年代始於中亞,接下來十年傳播到歐洲。一位中世紀的編年史家認為蒙古人使用了歷史上第一種生化武器,將得瘟疫而死的屍體以投石機投入熱那亞(Genoese)城內,從而將疾病傳入歐洲大陸。但更可能的是,腺鼠疫是靠全球貿易傳播的,商隊和船隻將貨物從東方運送到西西里島的墨西拿(Messina)以及法國的馬賽這些主要港口,腺鼠疫就跟著貨物上路。這種傳染病又稱為黑死病(Black Death),細菌寄生在老鼠背上的跳蚤上,會攻擊患者的淋巴系統,導致前所未見的苦難,不計其數的人死去,歐洲人口頓時少掉一半。這個疾病跟其他許多疾病一樣,目前從未完全根除,世界衛生組織(Wo

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報告,每年仍約有幾百個病例,幸好現在可以用抗生素治療。     腺鼠疫在當時的歐洲投下震撼彈。學者認為,這個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數過於龐大,把當時的經濟搞得天翻地覆。史丹福大學歷史系教授謝德爾(Walter Scheidel)說,疫情造成勞動力稀缺,土地放著沒有人用,於是工資上漲、租金下降。勞工有更大的議價權,貴族則逐漸無權置喙。農奴制在西歐大部分地區逐漸消亡。當然,各國所受影響因經濟和政治結構而異。某些高壓統治的地區,腺鼠疫過後反而愈來愈不平等,例如:東歐的貴族地主利用苦難和混亂,首次收緊控制,實行了農奴制。這場大瘟疫除了上述物質

方面的影響,還引發了一場思想革命。許多十四世紀的歐洲人開始問:「為什麼上帝會允許地獄降臨在人間?」並質疑原來根深柢固的階級制度,最後這些思想改變使歐洲脫離了中世紀的痼疾(medieval malaise),掀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在一片死亡和恐怖之中,科學、現代化和文明演進如焉誕生。幸好,二○一九冠狀病毒並不像過去的大瘟疫那樣造成屍橫遍野。但這場當代的大瘟疫是否會像過去一樣激發社會反省,讓我們不再驕矜自滿?     歷史學家麥克尼爾(William McNeill)撰寫了一部影響深遠的著作《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他為了找出少數歐洲士兵能夠迅速

征服並改變美洲數百萬人的原因,而對流行病學產生興趣。像是西班牙探險家柯爾特斯(Hernan Cortes)的遠征軍只有六百人,卻征服了幾百萬人口的阿茲特克帝國(Aztec Empire)。麥克尼爾發現答案與瘟疫有關。西班牙人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武器,還帶來了天花等疾病,他們自己對天花已經有了免疫力,但當地的原住民卻沒有。隨後爆發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數很驚人,一開始估計死了三○%的人,十六世紀估計六○%至九○%,總共大約數以千萬計的人死去。麥克尼爾想像,「當時原住民看到死亡的全是印地安人,西班牙人卻毫髮無傷,心裡應該受到了衝擊。」他推測當時的原住民認為,外國人之所以不怕瘟疫,是因為崇拜強大的神祇。許多原

住民後來屈服於西班牙人的控制,並皈依基督教,可能也與此有關。     至今仍讓我們印象深刻的疫情大流行是西班牙流感,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重創了世界,殺死五千萬人,超過戰爭中死亡人數的兩倍。它之所以被稱為西班牙流感,並非因為它起源於西班牙,而是因為這個國家當時並未參戰,所以沒有審查新聞。當疫情爆發時,整個西班牙都大肆報導,後來新聞傳到了國外,讓許多人誤以為這場瘟疫源於西班牙。自二十世紀以來,科學進展突飛猛進。當時還沒有發明電子顯微鏡,也還沒有抗病毒藥物,沒有人見過病毒的本體,也不知道如何治療這種新興的感染。儘管如此,當時的衛生當局制定了三個最重要的方針:社交距離、口罩和洗手。在疫苗研發

出來之前,這三項依然是今日用來減緩二○一九冠狀病毒傳播的重要機制。只不過當代還會再加上一項方針:定期檢驗。     近十年來,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禽流感、豬流感和伊波拉病毒陸續爆發,每一次都傳播得又快又遠,讓許多專家紛紛警告,我們很快將面臨一場真正的全球疫情大流行。這也引起了公眾的關注。一九九四年,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的暢銷書《伊波拉浩劫》(The Hot Zone)詳細介紹了伊波拉病毒的起源。二○一一年的電影《全境擴散》(Contagion)則根據二○○二年至二○○三年的SARS疫情和二○○九年的豬流感大流

行,虛構了一種奪去全世界兩千六百萬人性命的病毒。二○一五年,蓋茲(Bill Gates)在TED演講中警告說:「未來幾十年內會殺死一千萬人的,很可能是高度傳染性的病毒。」二○一七年,他在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上又更大聲疾呼,未來十至十五年,將可能爆發一場全球疫情大流行。     照理來說,當時的狀況應該很容易讓我們知道得投入更多時間、資源和精力去預防下一場疫情才對。但二○一七年六月,川普總統卻提議削減處理公共健康和疾病的關鍵機構預算。當時我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節目中引了一段話來談論這個話題:     美國最嚴重的威脅根本

就不是什麼巨大的敵人,而是非常微小,小到得用顯微鏡才看得到,比針頭還要小幾千倍的東西。無論奪人性命的病原體是人造的還是天然的,都會引發全球健康危機,而美國目前卻完全沒有做好準備。……才不過一百年前,一九一八年的西班牙流感就造成全球約五千萬人殞命,而我們現在的世界在許多方面都比當時更加脆弱。密集的城市、戰爭、自然災害和國際航空旅行,讓致命病毒可以在非洲小村莊裡流傳之後的二十四小時內,傳播到包含美國的世界各地。……生物安全(Biosecurity)和全球大流行是無視國界的。在病原體、病毒和疾病面前,人人都無法倖免於難。當危機來臨時,我們會希望自己有更多的資金和更多的全球合作。但到那時候才這樣想就太

遲了。     現在確實是太遲了。明明有夠多的資訊為我們敲響警鐘,我們卻沒有及時應對二○一九冠狀病毒。而且除了二○一九冠狀病毒疫情的具體危機,我們還得同時意識到既有的體系也可能會有所改變。     冷戰結束後,世界進入了新的國際體系,由三種力量鼎立:地緣政治力量、經濟力量和技術力量,換個方式說:美國強權、自由市場和資訊革命。所有人似乎都在為創造一個更加開放和繁榮的世界共同努力。但這個世界依然危機重重,其中有一些危機甚至會失控,比如之前的巴爾幹半島戰爭、亞洲金融崩潰、九一一恐怖攻擊、全球金融危機,再到現在的二○一九冠狀病毒。儘管這些危機的成因大不相同,但有一個關鍵共通點:他們都是

不對稱的(asymmetric)衝擊,都是從很小的事情開始,最後影響波及整個世界。當年的九一一事件、二○○八年經濟海嘯,以及二○一九冠狀病毒,就是讓全世界都刻骨銘心的經典案例。     震驚全球的九一一恐怖攻擊,讓人們開始注意許多西方國家都經常忽略了世界上的某一種反彈力量。攻擊事件使眾人開始關注伊斯蘭激進派的憤怒、中東的緊張局勢,以及西方國家與這兩者之間的複雜關係。該事件還激起美國強烈反應,不僅擴大了龐大的國內安全機構、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發動戰爭,還對許多地方出手。據估計,美國在所謂的「反恐戰爭」(War on Terror)上總共花費了五.四兆美元;並製造了流血衝突、革命、鎮壓和難民,

它造成了數以百萬計的傷亡,直至今日,餘波仍未停止。     二○○八年金融海嘯則是另一種衝擊。經濟崩盤在歷史上很常見,景氣好的時候,資產價格水漲船高,同時也引發投機行為,進而讓市場泡沫化,最後無可避免的走向崩盤。這場危機始於美國,但很快就蔓延到全球,讓全世界陷入了自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後來實體經濟復甦緩慢,但市場迅速漲回,拉大了資本和勞工之間的差距。這場危機也為政治帶來複雜且負面的影響。金融海嘯的起源明明是私人公司的力量過於龐大,許多國家卻沒有因此提出更左派的經濟政策,反而文化思維慢慢趨於保守。經濟上的焦慮也讓人們產生文化焦慮,一邊對移民

產生敵意,一邊渴望回到過去熟悉的生活。右翼民粹主義在西方的勢力愈來愈強。     現在我們又面臨了第三次衝擊,這場衝擊可能最為劇烈,也最為全球化。二○一九冠狀病毒一開始只是中國的衛生問題,卻很快蔓延到全球,引爆了一場大混亂。這場疫情危機導致全球所有商業活動停擺,經濟陷入大癱瘓。從某些層面來看,這場因流行病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可以與當年的經濟大蕭條相提並論。未來幾年,許多國家將各自出現不同的政治影響;而恐懼、孤立、人生失去方向等社會與心理衝擊則可能會持續更久。二○一九冠狀病毒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畫下了又深又久的印記,而且我們現在甚至還不夠清楚究竟會有哪些印記。     這三次大規

模的全球危機,都源自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九一一恐怖攻擊的源頭只是十九位年輕人,他們利用和四千年前青銅器時代沒兩樣的簡單粗糙小刀,使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戰爭、間諜戰、反抗和鎮壓的浪潮。全球金融危機則源於總是游移在灰色地帶的「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 CDS),它是一種針對抵押貸款的保單,銀行把CDS包裹再包裹,然後分割出去,出售再出售,最後滾出一個四十五兆美元的市場,價值高達美國經濟規模的三倍,全球經濟規模的四分之三。這個市場一崩潰,全世界的經濟便牽一髮而動全身,最後更掀起一波民粹主義浪潮。要是沒有信用違約交換,川普後來也不會選上總統。     這次的二

○一九冠狀病毒則提醒我們,蝴蝶效應真的會在現實中發生。一隻蝴蝶拍個翅膀,可以影響地球另一邊的天氣;一撮微小的病毒粒子搭上中國湖北省的蝙蝠翅膀,可以讓整個世界陷入一團混亂。許多小小的改變都能造成巨大的影響。在電網及電腦網絡中,某些微小的元件故障,會使負載移轉到另一個元件上,造成那個元件負載過大而故障,接下來就引發連鎖反應,問題愈滾愈大,從原來的小漣漪變成滔天駭浪。這就是所謂的「連鎖事故反應」(cascading failure),一個軟體故障或變壓器壞掉就能讓整個系統停擺。生物學也有類似的「缺血連鎖反應」(ischemic cascade),輕微的血液感染可能導致輕微的血栓,連鎖反應下去可能變成

嚴重中風。     過去的人把流行病(epidemic)視為人類沒有能力解決或沒有責任解決的問題。流感的英文「influenza」源於義大利,古代的義大利人以為感冒與發燒是因為受到星星的影響(influence)。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人們的觀念也開始轉變,開始歸納問題發生會出現哪些特徵,藉此找出預防與解決的方式。法國人開始將流感稱為「grippe」⸺⸺來自「seizure」(意思是發作)這個詞,可能是指喉嚨或胸腔感受到的緊繃感。自一九九○年以來,大約每十年就會因為連鎖反應而發生一次大問題(seizure),讓整個世界動彈不得(gripped)。二○一九冠狀病毒這種事件未來還會更多,它們

既不是有人刻意為之,也不完全出於偶然,比較像是我們整個跨國體系之中內建的某種機制。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去了解這個體系,或者應該說,我們需要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才能夠理解後疫情時代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英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科林親述消毒用品口罩銷售!瘋搶廁紙白米近乎病態!(香蕉俱樂部 D100)

口罩(英語:respirator,呼吸面罩;或mask)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於過濾進出口鼻的空氣,以達到阻擋有害的氣體、氣味、飛沫進出佩戴者口鼻的用具,多以布或紙等製成,並應在每次使用後丟棄。[1]

外科口罩或醫用口罩是一系列戴在口鼻部位用於阻擋外界有害的物質進入佩戴者口鼻;或阻擋佩戴者呼吸道分泌物沾污他人或環境的用具,多為醫護人員所用,亦被廣泛地用於預防呼吸道傳染病如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流感的傳播。在亞洲城市中,類似的口罩亦用以日常生活中以阻擋煙塵。

一般市民多以為外科口罩或類似的口罩可以過濾空氣中的有害物質,但實際上外科口罩的設計最主要的目的是阻擋佩戴者的口鼻飛沫,過濾空氣中微粒的能力極為有限,更遑論過濾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在日本,人們生病期間在公眾場合佩戴口罩是很平常的事情,這樣做可防止疾病傳播[2],也有人出於其他目的常戴口罩[3]。在香港和澳門,其衛生部門亦鼓勵市民佩戴以預防呼吸道傳染病,而市民亦普遍接受[4]。不過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對外科口罩可以預防佩戴者感染呼吸道疾病則抱持懷疑態度[5 ...

相關香港新聞:



#英文 #d100 #第一城 #facebook #美國 #art #科學 #IG #科學園 #自殺 #口罩 #第一次 #好多人 #係屋企 #係呢個 #係咁樣 #唔想 #唔識 #唔同 #唔記得 #唔講 #唔食 #唔需要 #唔好意思 #唔係呀 #唔理 #唔知呀 #想要 #好近 #Whatsapp #Whatsapp Group #好朋友 #有能力 #強姦 #Book #HKT #順豐 #一個人 #華為 #俱樂部 #即食麵 #經理人 #午餐肉 #美少女 #好似係 #百佳 #打電話 #因為你 #應該係 #我自己 #第二次 #順豐到付 #好意思 #一家大細 #HKTV Mall #碌架床 #購物車 #衛生巾 #要幾耐 #網上買 #漂白水 #建築業 #HKTV MALL買 #好想要 #洗面奶 #車車 #意美廚 #唔出街 #香蕉俱樂部 #消毒噴霧 #白痴仔 #買口罩 #酒精搓手液 #搶廁紙 #瘋搶廁紙

00:04:51 美國
00:05:38 facebook
00:05:39 華為
00:10:23 順豐
00:16:50 英文
00:16:57 車車

在新冠疫情期間探討音樂介入改善醫護人員 上工前焦慮與壓力之效益

為了解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英文的問題,作者李宥嫻 這樣論述:

新冠病毒感染爆發和衝擊,於全球各地帶來經濟的動盪,社會的不安。隨著確診率的上升及醫療資源的耗盡,造成醫療人員莫大的心理壓力及焦慮等問題。透過音樂的陶冶,能使人們獲得新生的力量,不但是一種生活上的調劑,也可以做為心靈上的寄託,而音樂成為治療人們生理及心理的最佳工具。音樂不僅是一門藝術、一項娛樂,更是全人教育的工具。音樂適當的介入措施有助於減緩心理困擾問題。根據上述情形,本研究目的比較無音樂、快節奏及慢節奏音樂介入於在新冠疫情期間對醫護人員上工前焦慮與壓力之效益。本研究以三組介入後結果比較,施測對象以院內信箱之電子海報方式招募新北市某區域醫院醫事人員為主。採非隨機分組:A組無音樂環境下、B組快節

奏音樂、C組慢節奏音樂下,各組20人(共60人)於組別環境下處20分鐘(逐一進行),選用卡農音樂介入,結束後立即填寫問卷量表。此次研究使用 IBM SPSS 25.0版系統來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有音樂介入,參與聆聽音樂組之情境焦慮量表及壓力視覺類比量表達顯著差異,無音樂介入組均為不顯著。得知不論快節奏或慢節奏之音樂介入對上工前醫護人員的焦慮及壓力是有顯著的差異。本研究希冀音樂介入能顯著降低醫護人員上工前的焦慮與壓力;結果作為建議醫院提升員工身心平衡措施之參考。

牆國誌:中國如何控制網路

為了解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英文的問題,作者詹姆斯.格里菲斯 這樣論述:

監視審查,無孔不入 中國防火長城如何戕害全球網際網路   中國如何打造出一個受其控制、扭曲變形版本的網際網路?   網路理當是促進民主和自由的一股力量,這樣的願景怎麼就失落了?   審查機制未露絲毫敗象,反倒步步進逼,又是怎麼一回事?   中國的防火長城是世界上最龐大的線上審查機制,打從網際網路傳入中國,政府便持續致力於擴張審查範圍,不出數年,當局便在思科等矽谷菁英的協助下打造出防火長城,監控與過濾國內所有線上活動,並用以對付法輪功、圖博人、維吾爾族和異議人士。   全球各地的反審查人士透過各種翻牆軟體和VPN大戰審查機器,然而有能力與管道「翻牆」的中國用戶仍屬少數,且時至今日,一批新崛

起的中國科技巨擘已發展出完整的替代服務,各種國外熱門網站都有了中國式的替代品。這些替代品積極配合政府的審查制度,甚至搶在政府前頭審查,並且為此獲利甚鉅。Google、Yahoo和Facebook等科技巨頭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皆曾嘗試配合中國審查制度以搶分一杯羹,然而最後全都失敗收場。   近十年來,中國開始嘗試把防火長城的影響範圍擴展到其國界之外。中國駭客透過網路釣魚郵件和惡意程式入侵目標的電腦或伺服器,受害對象包括流亡圖博人、外交官、軍官、議員、記者、外國企業,甚至是美國的政府單位;中國的外交代表則逐步滲透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一點一滴削弱開放的網際網路所受到的國際保護;此外,中國也積極將強

化長城的科技輸出到其他國家,例如俄羅斯和非洲大陸上所有中國的盟友。   極權國家維穩優先,科技巨擘利潤至上,網路理當是促進民主和自由的一股力量,如今卻在這兩者的雙重夾殺下,失落了願景。我們究竟何以走到這一步?如今又該何去何從?   CNN記者詹姆斯.格里菲斯耗費數年進行調查,逐步拼湊出中國防火長城的發展歷程與運作機制。他將在本書中說明,中國何以打造出這部審查機器,而防火長城的觸手又是如何伸出中國,進而影響了全世界每個人的生活;以及,如果我們想保護網路的自由、開放、民主與透明,又能夠怎麼做。 各方推薦   李志德│資深媒體工作者   沈伯洋(撲馬)│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沈榮

欽│約克大學管理系副教授   林昶佐│立法委員   陳柏惟(3Q)│立法委員   黃之鋒│香港眾志秘書長   黃兆年│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賴品妤│立法委員   (按姓氏筆劃排列)   「從1996年的〈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到習近平在201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宣示『網絡(路)主權』。中國共產黨對網際網路的嚴審嚴控,從原本只是種維穩手段,一路上綱到幾乎等同於國家疆域的憲政高度。《牆國誌》的作者詹姆斯.格里菲斯把技術的發展放回歷史脈絡,清楚呈現北京政府今時今日對網路之控制的來龍去脈。此外,《牆國誌》也梳理了過去近20年來不斷嘗試突破中國『網路長城』的各種努力,包括最重要的兩

股力量:法輪功組織和美國政府。在一部作品中同時記錄中國網路審查的『攻』、『防』雙方,《牆國誌》堪稱一部總結過去20年網際網路管制的珍貴作品。」——李志德(資深媒體工作者)   「中國的防火長城不是要控制敏感議題,而是要阻撓人民的團結。然而,心懷不軌的政治人物、俯首稱臣的科技公司,以及即將赤化的國際組織,最終都將成為破壞人與人連結的幫兇。西方世界曾經嘲笑中國網路長城是嘗試把果凍釘在牆壁上,然而,作者讓我們知道,中國不但釘住了果凍,更將其變成了藝術品。」——沈伯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相較於桑格《資訊戰爭》描繪各國駭客鬥法,以及凱瑟《操弄》解析大數據如何介入民主政治,《牆國誌

》是現有的中文書籍中,唯一一本清楚記錄了中國如何從網路蠻荒之地,成為數位極權大國的作品。本書不僅釐清矽谷菁英如何協助中國建立網路,同時也詳述中國在六四、法輪功、達賴喇嘛與維吾爾等諸多戰役中,逐步累積成為數位極權革命輸出大國的過程。本書闡明,僅僅侷限於傳統的網路管制與自由界限爭議,無能真正理解監控資本主義與數位極權國家之間的分野,遑論找到可行的解決之道。本書是所有網路烏托邦主義者的成年禮,是對於自由世界集體行動的召喚。」——沈榮欽(約克大學管理系副教授)   「身在臺灣,位於資訊戰海嘯的搖滾區,我們對中國散布假消息、攻擊異己的手法,熟悉到不能再熟悉。2019年,行政院資通安全處長曾指出,臺灣每

月受到近三千萬次的網路攻擊,是歐洲國家的千倍以上。美國在台協會代理處長谷立言也表示,這類網路攻擊會無所不用其極地詆毀民主政府,在社會種下分化的種子。比如近期武漢肺炎的疫情在全球蔓延,社群媒體平臺Facebook就查出大量網軍帳號,向臺灣民眾散播與疫情相關的假消息,很明顯是為了製造社會恐慌。以往針對選舉釋放的假消息,大多是出於政治目的,以讓特定候選人得利;但這次網軍卻利用武漢肺炎這樣的公共衛生危機,刻意製造恐慌。而在520臺灣總統就職典禮前,針對臺灣的網路攻擊愈趨猛烈,近期總統府網路遭駭客入侵,外洩並竄改內部文件,引起各界譁然,我們社會為此付出的成本,愈來愈可觀。《牆國誌》一書,能夠幫助我們深入

理解中國的網路審查與資訊操控手法,值得身在資訊戰最前線的臺灣人一讀。」——陳柏惟(立法委員)   「網路自由的當代敵人,除了競逐商業利潤的市場力量,以及力求安穩統治的國家力量之外,還包括企圖以『和平崛起』、『偉大復興』之姿席捲全球的『中國模式』。北京所謂的『網路主權』,不僅限於管好『防火長城』之內的互聯網而已,其影響力實已擴及長城之外的政府、企業與公民活動,甚至致力於建構新的『網路霸權』。《牆國誌》以自由世界記者的視角,提供有關中國網路控制的豐富實例與深刻洞察,夾敘夾議、深入淺出,值得關心網路自由的朋友一讀。」——黃兆年(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中國的資訊戰無孔不入、無所不

在,從臺灣、香港、維吾爾、圖博再到歐美各國,中國的假訊息、資訊控制和政治宣傳正在影響你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生活愈便利,資安風險愈高,而背後都有中國老大哥的幽魂不散。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中國的資訊發展、網路控制以及假訊息的發展史,中國如何將這套審查機制輸出到其他國家,並利用各種政治宣傳滲透國際組織,以逐步削弱網際網路所受到的國際保護,這是身為臺灣人的我們必須要警惕的事。我們要洞悉中國的資訊操作手法,才能有效明察網路上各種氾濫的訊息,而本書正好提供給我們一個清楚的圖像。」——賴品妤(立法委員) 作者簡介 詹姆斯.格里菲斯(James Griffiths)   CNN記者兼製作人,現駐香港。曾

於香港、中國、南韓、澳洲等地替《大西洋》(Atlantic)、《Vice新聞》(Vice)、《野獸日報》(Daily Beast)製作報導。亦曾任職於《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擔任記者兼助理編輯,並在該報2014年對於香港雨傘運動的獲獎報導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www.jamestgriffiths.com 譯者簡介 李屹   elek,1986年生,高雄人。社會學出身。歡迎社科哲商管等翻譯合作。   聯絡方式:   email: [email protected]   翻譯簡歷:   elek.li/resume   各方

推薦 推薦序  數位威權輸出下的自由世界聯盟(黃之鋒) 譯序 從街壘,到巨人的花園(李屹) 中文版序 作者註 縮寫及簡稱 地圖 導言:徵兆 第一部:牆 第一章    抗議:香港到天安門,處處團結 第二章    牆的另一邊: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以及線上審查機制的崛起 第三章    把果凍釘上牆:中國民主與防火長城 第四章    大敵當前:怕了法輪功,厚了防火牆 第五章    尋找破口:Google、Yahoo,以及矽谷在中國的失德 第二部:盾 第六章    笑面虎:魯煒給中國的網際網路上轡頭 第七章    尖峰流量:達賴喇嘛上網 第八章    流量濾淨:防火長城迎頭趕上《大參考》 第九章 

   跳牆:FreeGate、UltraSurf,以及法輪功大戰審查機器 第十章    問責:矽谷對國會山莊的指望 第三部:劍 第十一章    維吾爾在線:伊力哈木.土赫提和維吾爾網際網路的誕生 第十二章    關機:如何逼兩千萬人下線 第十三章    機器裡有鬼:中國駭客擴展防火長城的範圍 第十四章    反谷歌:谷歌中國的可恥目的 第十五章    社群網站:微博和自由言說的最後平臺 第十六章    迷霧中的大猩猩:揪出中國的駭客給全世界看 第四部:戰爭 第十七章    被捕:維吾爾網際網路之死 第十八章    關鍵意見領袖:帝吧出征,寸草不生 第十九章    根與幹:網際網路比你以為的

更脆弱 第二十章    審查者在聯合國:中國戕害全球網際網路自由的行徑 第二十一章  主權:習近平來拿網際網路了 第二十二章  莫斯科的友人:防火長城西進 第二十三章  墜機:中國幫助俄羅斯,令Telegram俯首 第二十四章  一支應用治萬民:微信如何開拓監視與審查的新疆域 第二十五章  屁股:中國領銜,烏干達斷網 結語:矽谷救不了你 鳴謝 註釋 精選書目   中文版序   中國的晚上八點,突襲開始。照片和迷因已備妥,愛國志士著手張貼。   「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拒絕新疆獨立,絕不罷休!」一條訊息寫道。   「新疆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 」這是另一條。   酸民來襲時,阿斯蘭.伊達

雅茲(Arslan Hidayat)在上班。這個三十一歲的澳洲人在伊斯坦堡教英文。許多維吾爾族人以這座土耳其的城市為家,伊達雅茲也是其中之一,他跟老婆和年幼的小孩都在伊斯坦堡生活。   維族人講突厥語,是以穆斯林為主的少數族群,多集中在中國的新疆地區。原本在中國和中亞部分地區以外的地方,沒有多少人知道「維吾爾」一詞,然而在本書以英文首度出版之後,這個詞已舉世知名。世人眼中的「維吾爾」是中國日漸壯大的威權主義的象徵。許多維吾爾人離散各地,伊達雅茲是其中一員,他的親族被關進新疆一系列的「再教育」營,據稱這是反極端主義政策的一環。進出這一系列再教育營的維吾爾人數以萬計,甚至可能有數百萬之譜。〔營方

〕試圖洗腦、施暴和虐待的報導時有所聞。   伊達雅茲的岳父阿迪爾.米吉特(Adil Mijit)是知名喜劇演員、演藝人員。二○一八年末,米吉特消失了。本書講述了學者伊力哈木.土赫提(Ilham Tohti)的故事,而米吉特跟土赫提一樣,都不符合當局宣稱要對抗的維吾爾極端主義的誇張形象。反之,隨著漢族中華文化愈來愈同質,日益覆蓋新疆,米吉特並不與之合流,而是試圖塑造並呵護維吾爾族的身分。   伊達雅茲將米吉特和許多際遇相似者的故事,發表在Facebook的一個專頁上,這個專頁叫「與東突厥斯坦對話」(Talk to East Turke-stan, TET)。許多維吾爾人用東突厥斯坦來指涉新疆

,〔因為〕在漢文裡,新疆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新的疆界」,讓人想起這塊領土被清帝國當作殖民地的歷史。關於突厥斯坦的言論,中國當局都視為政治高度敏感;誰使用這個名字,十之八九會被當局視為分離主義分子。   以前伊達雅茲也對付過酸民,那些人相信中國的宣傳,即新疆集中營旨在對抗極端主義,或者整個新疆集中營的消息都是美國中央情報局一手策劃,要損害北京的威信。中國的防火長城屏蔽了Facebook,所以伊達雅茲沒料到攻擊會這麼協調一致;留言淹沒了TET和另一個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World Uyghur Congress, WUC)經營的Facebook專頁。WUC是在慕尼黑活動的流亡團體,過去曾接受跟美國

政府有關聯的組織資助。酸民留言時一併貼出照片,上頭是笑咪咪的維吾爾人,許多人穿著民族服飾,還附上中英文圖說,像是「我們過得很好」或「新疆羊肥牛壯,每天都快活」。其他貼文則逕自從中國主席習近平的演說或某份政府對新疆境況的白皮書中擷取文字,大段大段摘錄過來。   攻擊持續約兩小時,其間每分鐘都有十幾條留言貼出來。專頁管理員束手無策,只能向Facebook檢舉貼文。「其間你只能旁觀,設法向人們示警目前正在發生的事情,沒什麼辦法。」WUC研究員兼Facebook專頁管理員皮特.厄文(Pete Irwin)告訴我。「〔攻擊〕期間,留言持續湧入。」   主使者不難想見,酸民也沒打算藏。他們發布的照片多

指向線上布告欄「帝吧」,帝吧類似中國版的4Chan,是惡名昭彰的迷因與酸民工廠。照片上押了帝吧的標誌,而且很多留言者都換掉個人檔案頭像以代表該論壇。   中國最大的搜尋引擎百度有一個形制類似Reddit的分支服務,帝吧是底下的論壇之一。這個論壇得名自中國足球員李毅。二○○○年代初,李毅在報導中誇稱他跟法國足球員蒂埃里.亨利(Thierry Henry)一樣高竿(實情是報導有誤),因此成了網路迷因。帝吧這地方本來只是交換「李毅大帝」的笑話,後來發展成一個蕪雜的論壇,什麼都聊,用戶超過三千一百萬。發展過程裡,帝吧對中國的網路文化累積了龐大的影響,好比4Chan在英語系網際網路催生許多早期的迷因。

  中國網路上的大型群體,通常免不了被審查、遭強力約束。隨著帝吧日漸茁壯,本來也有面臨相同命運之虞,不過板主群扛住了,他們的做法是讓帝吧成為線上挺政府挺得最狂熱的空間之一。   帝吧充斥著中國至上的愛國主義,還有一批新進的年輕發文者,秉持民族主義。於是,帝吧開始聲討北京在海外的敵人,採行一種亂板的戰術叫洗板。普通話都說「爆吧」,或說「把板給爆了」,洗板是指一個討論區的成員湧入另一個討論區,發離題或毀謗的貼文,目的是癱瘓這個討論板。這個戰術過去在Reddit和4Chan都曾被廣泛運用。   二○一六年一月,臺灣選出蔡英文當總統,帝吧首次「出征」。在一連串反政府與反中國的持續抗議、一般稱為

太陽花運動的餘緒下,蔡和她所屬的民進黨獲得壓倒性勝利。從一九四九年以來,臺灣事實上獨立於中國本土,不過這項事實從未化為白紙黑字,北京也長年威脅:必要時,也就是臺灣公開宣布獨立的話,將以武力奪「回」臺灣島。傳統上,蔡所屬的民進黨支持獨立,她勝選後,海峽兩岸陡然緊繃,誰要是想利用選舉為將來的臺灣共和國積聚支持,北京都會設法嚇阻。   蔡英文的Facebook專頁,還有《蘋果日報》和《三立新聞》等支持臺灣人的新聞頻道,都湧入大量貼文,狂熱地反對臺灣獨立,告訴島上的讀者他們「屬於中國」,警告他們不要「跟老子頂嘴」。這些辱罵愈來愈不堪入目,許多貼文直接用性別歧視的方式辱罵蔡,身在臺灣的人恐怕難以心服。

有些臺灣人甚至利用帝吧出征的機會耍弄中國水軍,有些則試圖教育他們。   在Facebook上幼稚洗板,容或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從中國對維吾爾人和臺灣政策的大局觀之,實在無足輕重。不過,這也是防火長城對中國國境外的人造成影響的徵象。防火長城是該國碩大無朋的審查機制,也是宣傳管道,本書談的正是它的歷史與發展,同時也將論及它的觸手是怎麼伸出中國,影響廣大的網際網路,還有,多少國家非但沒有抵制,還積極為其國內的網際網路引進這套控制到滴水不漏的模型。   本書不可能在中國本土出版,所以我假定它的讀者在臺灣和香港,多半不會錯。臺港兩地都在防火長城外,卻都被它緊密地牽動。帝吧出征蔡英文,出征維吾爾團體,

初看或許童騃,適足以由小見大,明白防火長城如何陶冶出低劣的漢人至上的民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既撐起了政府政策,同時也驅動其施政。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上,臺灣和新疆都是忌諱的議題,該處容不下第二種敘事,這樣的情況支配著中國老百姓對兩地的觀感。政治宣傳實在摧枯拉朽,以至於好幾家國有媒體的報導完全錯估形勢,被蔡英文第二次的壓倒性勝利(這次是在二○二○年)弄得措手不及,只能吞麥克風,然則其他觀察者幾乎普遍料到了這樣的結果。   本次〔臺灣的〕選舉,是在香港前仆後繼的反政府抗爭的餘緒中舉辦的。數月來,我在第一線報導那些抗爭,從二○一四年雨傘革命前不久,我搬到香港起算,已經是第二次在這座城市經歷大型反政府運動

。又一次,防火長城的陰靈如影隨形。長城另一側,中國人民接收到的觀點,將抗爭的情形及其動機扭曲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抗爭者被描繪成分離主義者,或是暴力的恐怖分子,他們的訴求則荒誕不經,絕無妥協餘地。政治宣傳的效應,在中國以外的地方更突出:許多中國學生團體和其他組織策劃了反對〔港人抗爭〕的示威,撕毀支持香港的海報。勢不兩立的氛圍把香港內部反中國的情感餵養得益發壯大,屢次爆發,又被中國媒體反覆播送,憤怒與咒罵的反饋迴圈就這樣建立起來。政府堅不回應,警察粗暴壓制,面對這些戰術,抗爭愈來愈暴力,反饋迴圈也只能愈演愈烈。對香港的民主運動持正面態度的討論,甚或是冷靜理智地評估抗爭者尚稱溫和的訴求,在中國的網路上

統統被抹消。於是,當香港當局最終向其中一條訴求讓步時,有些人再度反應不過來(審查人員又下不了臺了)。   香港和臺灣兩地位處防火長城不良作用的前線,然則本書中文版行將付印之際,防火長城的危險又添一例,這次,全世界皆受其害。   二○一九年十二月,一種新病毒在武漢的市民間擴散開來。這座城市有一千一百萬人,位當中國湖北省的通衢。這病毒可回溯到一處販賣野味的海鮮市場,對廣大人口可能造成危險,但官員設法淡化這一點。同一時間,有醫療工作者試圖示警,其中有些人經歷過二○○三年致命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他們見證到病毒人傳人的證據,而且傳播不限於跟市場直接接觸的人。一位醫生將這些線索整理成一

則訊息,發在流行的社群媒體應用程式微信的私密群組裡,稍晚這位醫生被警方逮捕,理由是散播「謠言」。他所說的每件事,包括疾病正在迅速擴散、此疾病跟SARS有關,且擴散已經脫離當局掌控,後來證明句句屬實。   驗出武漢病毒的第一起病例後,又過了一個月,警報才拉響,此時,距離武漢市當局掌握到人傳人的證據,也已過了數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介入,命令「全力」遏制病毒擴散。習介入的時候,其他幾個國家已出現病毒案例,湖北上演的假戲——十二月檢驗到群聚感染後,沒有再出現新病例——就再也演不下去了。然而到了這個節骨眼,〔做什麼都〕太遲了。中國封鎖湖北各大城市,挹注數十億美元對抗病毒,儘管如此,病毒已經在全國乃至

於全世界現蹤。   SARS同樣是藉著審查機制擴散的。中國當局不只對自己國家的公民,更對全世界隱瞞事實達數月之久,可能導致了額外數千起感染、數百起死亡〔的病例〕。SARS的經驗本該是一次教訓,北京甚至對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道歉。中央政府當局接掌對本次危機的控管後,對武漢病毒的擴散情況盡力做到透明,儘管如此,起初放任病毒在隱瞞不報的情況下擴散的,仍舊是習近平掌權後愈掐愈緊的控制與審查體系。   本書的主題是防火長城,以及它代表的資訊控制與政治宣傳模型,如何影響全世界每個人的生活。對此,中文讀者大抵體察較深,畢竟北京對香港、臺灣和其他地方的批評者,以資訊戰大動干戈,中文讀者不但身處資訊戰

的前線,也為中國的審查制度付出代價,即使他們是在防火長城外持續度日。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所有讀者,了解這套體系是怎麼建立的;以及,如果要在網際網路還稱得上自由與開放的地方,保護它的自由與開放,我們還能做什麼。 詹姆斯.格里菲斯,寫於香港,二○二○年二月 第二十四章 一支應用程式治萬民:微信如何開拓監視與審查的新疆域 MGMT開朗的合成器流行曲〈觸電感應〉(Electric Feel)在背景放送,這男人身穿白色扣領襯衫,皮夾放在胸前口袋,正在迎接來派對的客人。 「嘿,電子郵件你來啦!進來進來。」他用圖博語說,一邊親切招呼一位戴眼鏡、穿T恤的男人,並跟他握手。一名穿套頭毛衣的禿頭男子緊跟著第一位

客人悄悄走進來,伸手說,「我是附件,電子郵件的朋友。」 「哦,電子郵件的朋友?歡迎歡迎!」主人說。禿頭男人經過他身旁時,不作聲地從主人胸口的口袋抽走他的皮夾。幾秒後,主人一拍胸脯,傻眼,拎起口袋讓攝影機拍,同時旁白響起,語調平板:「如果你隨便讓附件進家門,可能會損失皮夾或是個人資訊。附件說不定已經被病毒感染,幾天內你就會落得驚慌失措的下場。下次記得這句話:除非你知道會有附件進來,否則絕對不要開啟附件。」 這支影片成本低廉,苦口婆心〔傳達慘痛的教訓〕,不過效果不差,海外藏人在YouTube上觀看了數千次。這支影片是圖博行動研究所(Tibet Action Institute)製作的,這個組織設於

達蘭薩拉,其宗旨是為全世界被入侵最嚴重的社群成員,補強網路安全教育。這支和其他類似的影片教用戶避免下載電郵附件,改用Google Docs和Dropbox分享文件,以及如何替收到的檔案掃毒。類似影片還解釋了共用USB隨身碟的危險性,精闢地講解生成強力密碼的方法,還提供安全地瀏覽網際網路的訣竅。 流亡藏人是中國駭客軍團第一波鎖定的社群,他們也成為跟網路間諜戰鬥成效最佳的社群之一。像洛桑.嘉措.西繞(Lobsang Gyatso Sither)這樣的資安專家,在達蘭薩拉的教室和聚會所裡舉辦工作坊,談電子郵件加密、安全的通訊軟體,還有其他在線上明哲保身的方法。

COVID-19首例確診宣告對台美兩地觀光相關類股的影響

為了解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英文的問題,作者蔡柔穎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COVID-19首例確診宣告對台美兩地觀光相關類股的影響。相較於早期研究只探討傳染病對股價的影響,本研究的特色在於調查台美兩地COVID-19首例確診宣告對股票報酬率、交易量及波動性的影響。實證研究結果指出,台灣觀光相關類股在COVID-19首例確診宣告前後皆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然而,美國觀光相關類股幾乎只在COVID-19首例確診宣告日當天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總結而言,COVID-19首例確診宣告對台灣觀光相關類股的影響高於美國觀光相關類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