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霖圖書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德霖圖書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戲劇叢談【全五期合刊本】 和賈士毅的 民初財政總長更迭錄(1912-1926)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KAIROS大學誌試刊02: Vision!大學生的硬旅行也說明:想讓台灣偶像劇紅到日本 德霖技術學院,餐飲廚藝系大. 名切千繪政大廣電系碩士班三年級 ... 因為論文跟日本女性有關,而且學校圖書館有很多傳播、文化研究領域的日文書。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新銳文創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林玫君所指導 李鳳然的 漫話‧視界:臺灣棒球漫畫的圖像敘事 (2021),提出德霖圖書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運動傳播、棒球文化、漫畫審查制度、圖像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元智大學 應用外語學系 梁蘊嫻所指導 林佳萱的 利用數位遊戲系統學習日語助詞之成效 (2021),提出因為有 日語助詞、學習成效、獎懲機制、數位遊戲式學習、科技接受模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德霖圖書館的解答。

最後網站最新消息| 左營高中則補充:2021/12/24 宏國德霖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舉辦「2022宏國德霖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冬令營」活動,敬請貴科系鼓勵一至三年級同學參加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德霖圖書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戲劇叢談【全五期合刊本】

為了解決德霖圖書館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戲劇叢談》五冊復刻出版,稀有史料再次問世!====   「我相信這是臺灣任何圖書館,甚至是全世界的圖書館都沒有收藏的,因為它後面的四期是不定期的而且每期只有薄薄地二十頁,保存甚為困難,可能有人看完就把它扔了,但在史料上的意義它卻是十分重大。 」——蔡登山   中山出版社在一九五七年九月曾出版《戲劇叢談》第一集,陳璵璠是該出版社的老闆,他在序言說「今之愛好平劇藝術者,多以不能一睹前輩獻身此道之真容劇照為悵憾,爰將歷代所留寶貴難得名票名伶真蹟肖影,以及秘藏劇本、琴聖曲譜、梨園掌故、名家臉譜等,編印貢之於世。」   劉豁公在〈寫在戲劇叢談的前面〉一文言:「陳璵

璠先生有鑑於此,蓄意刊行大量的《戲劇叢書》,而以《戲劇叢談》發其端,要我來共任編纂,這無疑是我所樂於從命的!」   劉豁公獨挑大樑,除了用豁公寫了〈楊小樓成功史〉、〈從譚鑫培說起〉、〈歌場怪物誤楊郎〉外,還用了許多筆名,如用「或功」寫了〈大老闆的戲德〉,用「大公」寫了〈閒話連環套〉,用「魚飯」寫了〈談連環套一劇之點子〉,用「一士」寫了〈梨園傳奇人物張黑與開口跳〉,用「河鞏」寫了〈叱吒歌臺金少山〉,用「老劉」寫了〈伶界畸人言菊朋〉,用「夢梨」寫了〈雨打梨花劇可憐〉等。   劉豁公文筆粲然,不管劇本,或是他這些談京劇、文史的文章,寫來真是食哀家梨,爽然有味!若非他浸淫京劇數十年不為功! 本書

特色   1.《戲劇叢談》雜誌原書五期,今完整復刻,穿線精裝,絕版後重新問世。   2.刊載大量有價值的戲劇解析和重要的第一手史料。  

漫話‧視界:臺灣棒球漫畫的圖像敘事

為了解決德霖圖書館的問題,作者李鳳然 這樣論述:

臺灣曾於1966年至1987年出版三百餘本運動漫畫,以棒球漫畫居多,其出版受到「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及相關條例影響,需經政府審查通過,始能發行。另一方面,1960年代的棒球運動,隨著臺灣少年棒球運動的熱潮,促使棒球讓更多人認識與參與。棒球漫畫做為休閒娛樂的讀物、政府訊息宣傳的媒介以及運動文化的傳播文本,本文從棒球漫畫的封面結構、漫畫圖像及文本內容,展現棒球運動的各種面貌,並揭露棒球運動的文化樣態,呈現棒球漫畫的敘事文本功能性。連環圖畫審查廢止後,經國立編譯館審查之漫畫,皆轉贈至中崙圖書館典藏,普查館藏之臺灣早期漫畫,曾出版121部棒球漫畫,其出版來源以日本棒球漫畫為主,經漫畫家及出版商轉繪

與轉製後發行,未產生觀看的扞格,主要來自於臺、日所共有的漫畫文法體系以及棒球運動文化的親近與依賴性。繼之,從圖像的表象中,說明棒球漫畫的教育與知識傳播力量,透過圖像與文字的塑造,傳遞棒球運動的規則、文化、精神與價值。再者,深入棒球漫畫圖像背後的本相,在棒球漫畫與社會情境的相互對話中,論述漫畫裡棒球員的身體訓練、女性棒球員的形象與運動明星的塑造,揭示棒球運動文化的現象、反思以及召喚對棒球運動的情感與認同。最後,棒球漫畫在不同的生產形式,對棒球運動提供不同的視域,在描繪「土味」的臺灣棒球以及棒球場上的各種現象與理想,藉由圖文的脈動傳遞對棒球運動的想像以及意識形態的觀點輸出。在歷史與社會的脈動下,漫

畫雖受到法規的箝制,但此時期所出版的棒球漫畫,將棒球運動的各種面向以寫實、虛構、真實與想像的混合形式轉譯而出,在展現棒球文化的圖像力量之下,蘊藏著臺、日棒球的嫁接關係。

民初財政總長更迭錄(1912-1926)

為了解決德霖圖書館的問題,作者賈士毅 這樣論述:

  熊希齡減少行政費、舉借內債;   梁士詒勵行節餉減政,增加新稅;   梁啟超以庚子賠款改革幣制;   顧維鈞提出關稅自主,裁廢釐金;   曹汝霖主張經售債票、撥還部欠、切銷京鈔。     看1912-1926年短短15年內,多達22位專家如何整頓中國金融!     民初財政總長更迭之頻繁,可以知道當時政治是多麼不穩定。由於政治不上軌道,連年用兵,財政問題便益形困難。在這二十餘位總長中,論才識,論魄力,論操守,的確有些不錯的;……這種政治上的牽制,使得他們的努力,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賈士毅《民初財政總長》     賈士毅(1887―1965),字果伯,號

荊齋。江蘇宜興萬石小塘村人。民國時期的財政學家,青年時東渡日本明治大學求學,獲政治學士學位。求學期間,清朝政府授予其「法政科舉人」頭銜。歸國後在民國政府擔任要職,並熱衷於教育事業,擔任民國多所大學專任教授,促進民國財政學發展。曾著《民國財政史》、《民國續財政史》等書,被學界奉為研究民國財政的開山之作。     他以獨到的觀察,詳實記錄了民國元年到十五年之間,上位的所有財政總長的生平事蹟與施政觀點,計有陳錦濤、熊希齡、周學熙、梁士詒(代理部務)、周自齊、梁啟超、李思浩、顧維鈞、羅文榦、王克敏、曹汝霖等多人,其中任滿一年以上的只有周學熙、周自齊和李思浩三人,而任期最短的是張勳復辟時候的張鎮

芳和黎元洪總統時候的羅文榦,僅僅十一、二天。     賈士毅不僅以財政之學聞名,詩詞的造詣也備受推崇,風格近似白居易、陸游,在公暇之餘,偶寄吟詠,留下相當多的篇什,成《荊齋詩鈔》一冊。由於屬於自印本之類,印量極少,坊間難以得見,實屬珍貴。本書將此篇復刻於後,希望藉由「因詩證史」的方式,還原一個時代的見證,呈現更多面相的學者面貌。   本書特色     ★詳實記錄了民國元年到十五年之間,上位的所有財政總長的生平事蹟與施政觀點!   ★另收錄賈士毅所著《荊齋詩鈔》復刻本於書後,藉由「因詩證史」的方式,還原大時代的見證。   ★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完整剖析梁啟超、顧

維鈞、曹汝霖等歷史名人如何整頓中國金融! 作者簡介   賈士毅(1887-1965)     賈士毅,字果伯,號荊齋,江蘇宜興人。賈士毅早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民國成立後,入北洋政府財政部,曾任庫藏司司長、會計司司長等職。民國16年至21年,任國民政府財政部賦稅司司長;21年時,任財政部常務次長,後任立法委員,並曾任交通銀行商股監察人。32年任江蘇省財政廳廳長;政府遷臺之後,參與籌設逢甲學院(今逢甲大學前身),並任董事。後任台灣第一商業銀行董事、交通銀行監察人。民國54年7月9日,賈士毅在台北市病逝。享年79歲。   編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

,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情義與隙末──重看晚清人物》等十數本著作。 【導讀】賈士毅眼中的《民初財政總長更迭錄(一九一二—一九二六

)》/蔡登山 【輯一】民國初年的幾任財政總長 引言 陳錦濤(一八七一—一九三九) 熊希齡(一八七○—一九三七) 周學熙(一八六六—一九四七) 梁士詒(一八六九—一九三三) 周自齊(一八六九—一九二三) 梁啟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 李思浩(一八八二—一九六八) 顧維鈞(一八七一—一九三九) 羅文榦(一八八八—一九四一) 王克敏(一八七九—一九四五) 曹汝霖(一八七七—一九六六) 張弧(一八七五—一九三七) 董康(一八六七—一九四七) 龔心湛(一八七一—一九四三) 潘復(一八八三—一九六一) 劉恩源(一八七三—?) 張鎮芳(一八六三—一九三三) 高凌霨(一八七○—一九四○) 汪大燮(一八六○—

一九二九) 張英華(一八八六—?) 李士偉(一八八三—一九二七) 賀德霖(生卒不詳) 其他 尾語 附錄一:兼長交通財政兩部的回憶 附錄二:周學熙一生的業績 附錄三:李思浩與「金佛郎案」 【輯二】荊齋詩鈔 導讀   賈士毅眼中的《民初財政總長更迭錄(一九一二—一九二六)》   蔡登山     賈士毅(一八八七—一九六五),字果伯,號荊齋。江蘇宜興萬石小塘村人。六歲在村上和橋、宜興等多個有名的私塾讀書。一八九四年,進入宜興周鐵竺西學堂讀書。課程除了國文、地理、歷史,還開設英文、算術、音樂和美術等。他在此接觸到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論》及梁啟超的《新民說》等大

量書籍,知識面迅速擴大。一九○六年春,入無錫初級師範學校,翌年,入上海政法講習所學習。當時該講習所匯聚了張謇、雷繼奮、楊翼之等國內學術界名望很高的師資。賈士毅在此認真學習,成績突出,得了同級第一名。當時學校規定,畢業考試前五名的學生可由原籍縣用公費送到日本留學。一九○八年春,他到日本東京,入神樂坂法政大學攻讀政治學,一九一○年九月轉入東京明治大學政治本科,一九一一年夏畢業,獲政學學士學位。他在日本留學期間,各種旅日政治勢力的骨幹分子在日本積極開展各種活動,賈士毅初步接觸到以推翻清王朝為目的的民主主義思潮,同時也接觸到以康有為為主的改良主義思潮、無政府主義思潮等政治思潮,初步認識到中國政壇的複雜

性。一九一一年八月到回北京,應學部考試,名列前茅,被朝廷授為法科「舉人」。曾應蘇州法政專科學校之邀,兼任講師,主講財政經濟。     一九一二年初,兼任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民政司職員。由於他能力突出,受時任民國北京政府財政總長熊希齡的器重,被調充任財政討論會會員。民國初期,國家財政、稅收問題重重。賈士毅決心改革財政制度。一九一三年二月,任財政部會計司司長,首創財政預算制度,編製民國預算案四十餘冊,受到各方面的讚譽。為推進財政稅制革新,他深入調查,不斷分析,撰寫調查報告。當年八月,又兼任庫藏司司長,身兼兩職,事務紛繁,任上,他創立預算法則,風紀為之一清。與此同時,他關心國家稅法、地方稅法的落

實情況,積極向上級建言,促使民國政府的財政稅收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一九一四年,調任財政部任參事之職,但很快又兼賦稅司長職務。北洋政府時期,軍閥混戰,政局動盪,但他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歷任財政總長所倚重,並在當時中國財政經濟的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協調解決突出的財政、稅務、金融等矛盾與問題。     賈士毅在北洋政府財政部任職至一九二○年,當年九月調任鎮江江海關的監督兼交涉員。一九二一年又作為專門委員會委員出席了華盛頓會議,在中國代表團擔任財政方面的談判工作,他擬定了「關稅自主,外僑納稅平等和庚子賠款退還」三案,但會上討論的只有關稅一案,但仍挽回一些中國財政在國際上失去的權益。一九二七年

,先任上海銀行公會書記長,後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同年,國府奠都南京,任國民政府財政部賦稅司司長,兼代鹽務處長,又兼國定稅則委員會委員。他受命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創訂了一整套財政法規。當時中央和地方財力都十分緊張,而許多省分解決財政困難的辦法就是不斷向老百姓徵收賦稅,或開徵新的稅種,或提前收取賦稅,亂象一片,百姓苦不堪言。為此,他主張裁撤厘金,改徵特種消費稅,裁厘加稅。與此同時,他主張開徵所得稅和遺產稅。     一九三二年任財政部常務次長(部長為黃漢樑)仍兼賦稅司司長,同年,改任第二屆立法委員,後獲連任。自國府建都南京後,曾兼任中央大學、中央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一九三三年二月,任湖北省府委

員兼財政廳廳長,歷經夏斗寅、張群、楊永泰、黃紹竑、何成濬五任主席,仍任原職。一九三八年六月,陳誠繼任湖北省主席,乃呈請辭去財政廳廳長職務。一九四○年,任財政部專門委員,派至香港工作,並一度兼代《財政評論社》社長;翌年香港淪陷。一九四二年,母喪歸滬。一九四三年二月,任江蘇省財政廳廳長,後任代理主席。一九四四年,出席全國行政會議,兼江蘇農民銀行董事長。翌年,專任江蘇農民銀行事;八月,日本投降,任鄂湘贛區財政金融特派員,負責接收三省日偽財經機構。一九五一年,在臺定居,先後任臺灣第一商業銀行董事、逢甲學院董事和交通銀行監察人。一九六五年七月九日,因腦溢血症,病逝臺北,享年七十九歲。     賈

士毅曾系統收集、研究晚清王朝到民國初期的各種財政方面的史料。他認為「為配合社會各方面的需要」,必須「專就中國今昔的財政,用新思想和新體例來貫通它,品評得失編成有系統的著作」。於是他把在各高校講授的《民國財政史》的講稿作為藍本,作分類編纂。全書分為〈總論〉、〈歲入〉、〈歲出〉、〈會計〉、〈公債〉、〈泉幣〉六編,詳細地敘寫了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六年間的財政史實。三易其稿,洋洋巨著,一千八百多頁。由梁啟超作序,由商務印書館於一九一七年出版,在當時的財政經融界引起轟動,各大學都以此書作課本或參考書,出版不久,書即告馨。後來日本同文社將此書譯成日文版,在日本廣為流傳,歐美圖書館也收藏這本書。一九三四年,商

務印書館陸續出版賈士毅的《民國續財政史》(共七冊)三千一百頁,內容更加豐富,全書共分為總論、歲 入、歲出、公債、會計、泉幣和地方財政,對晚清以來及民國時期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三一年間,國家及地方財政之劃分、稅賦、財政費、實業公債、預算決算、銀行等具有現代財政與會計內容,以及國家財政的基礎概況,財政與社會政治、經濟和軍事的關係,財政制度的利弊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詳細的闡述。《民國財政史》和《民國續財政史》兩書問世後,被學界奉為研究民國財政的開山之作。賈士毅為重要的民國財政史家,其他著作還有《民國財政經濟問題今昔觀》、《國稅與國權》、《債與銀行》等,保留了大量的統計數據,是民國財政經濟權威人士。

    《民初財政總長更迭錄(一九一二—一九二六)》是賈士毅於民國元年到十五年之間,在財政機關做事,所見到的財政首長不斷地走馬換將。十五年間,竟更動了三十三次,計有陳錦濤、熊希齡、周學熙、梁士詒(代理部務)、周自齊、梁啟超、李思浩、顧維鈞、羅文榦、王克敏、曹汝霖、張弧、董康、龔心湛、潘復、劉恩源、張鎮芳、高凌霨、汪大燮、張英華、李士偉(未到任潘復代理)、賀德霖等多人,其中任滿一年以上的只有周學熙、周自齊和李思浩三人,而任期最短的是張勳復辟時候的張鎮芳和黎元洪總統時候的羅文榦,僅僅十一、二天,黃郛攝政時的王正廷也僅二十三天。在這些財政首長三十三次的更換裡,有先後擔任了三次的,如陳錦濤、

王克敏;有先後擔任過兩次的,如熊希齡、周自齊、李思浩、高凌霨等,實際上僅有二十五位。賈士毅當年廁身財界,與諸公或有私交,或有公務上的往來,或眼見其上任下野,追憶此一幕一幕的往事,實不勝感慨系之!他認為「民初財政總長更迭之頻繁,可以知道當時政治是多麼不穩定。由於政治不上軌道,連年用兵,財政問題便益形困難。在這二十餘位總長中,論才識,論魄力,論操守,的確有些不錯的;他們也有些是有計劃、有政策、有抱負的。但我們知道,財政總長之更易,恒視派系之得勢為轉移,這種政治上的牽制,使得他們的努力,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確實指出了問題的核心所在。     賈士毅不僅以財政之學聞名,他詩詞的造詣極高,在

公暇之餘,偶寄吟詠,留下相當多的篇什。後經他的哲嗣德懷加以編錄,成《荊齋詩鈔》一冊。按時間先後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自前清光緒三十三年迄民國十五年;第二部分,自民國十六年迄民國二十七年;第三部分,自民國二十八年迄民國三十三年;第四部分,自民國三十四年迄民國三十九年;第五部分,自民國四十年迄民國四十五年。總計二百七十二題,其中古詩八十九首,律詩二百零二首,絕句一百六十九首,總計四百六十首之多。他的詩風接近白居易、陸游,其好友單鎮評之曰:「比歲息影窮居,翛然物外,以吟詠自娛。余誦其詩,秉性恬然,自視欿然,其閒適及行役諸作,知足常樂,雅近香山;時代潮流,近益俶擾,民生凋敝,井邑為墟,其感懷及傷時諸

作,神似放翁。」《荊齋詩鈔》由於屬於自印本之類,印量極少,坊間難以得見,因之影印附在本書之後,或許還可以「因詩證史」,互相印證也。 〈周學熙(一八六六—一九四七) 〉 周總長學熙,字緝之,別號止菴,安徽至德縣人。周父馥是佐李鴻章的幕僚,官拜山東巡撫和兩江總督。周學熙在兄弟輩裡排行第四,人家都稱他做四先生。他幼年時候踉李蓴客學算學和地理,都很有心得。二十九歲參加順天鄉試,中了第十八名的舉人,恰又遇著科場裡發生了舞弊案,清朝皇帝下諭這次覆試不算數,派員查明之後另外定期覆試,於是禮部再定期傳周學熙等在保和殿覆試,規矩極嚴,主考官是大學士李鴻藻,周學熙在保和殿從容應付,仍舊名列一等第一,分發到山東去

充任大學堂總辦,為各省設立大學的開始。山東大學堂分正備兩齋,正齋四年畢業,備齋兩年畢業,就像後來大學的本科和預科一樣。周總辦親手編訂了《中學正宗》和《西學要領》兩書,闡明了中學體制和西學實用的真諦。不久赴調直隸,從永通道臺做起,一級一級晉升到臬司,後來因為母親病故辭職。他在任時,曾經創辦了銀元局、官銀號、工藝局、勸業鐵工廠、高等工業學堂等,雖然時間短暫,沒有能夠發揚光大起來,但是打開了風氣,民營工業遂逐漸興起了,政府當時成立了農工商部就把周總長調充參議,籌辦發展農工商的業務。

利用數位遊戲系統學習日語助詞之成效

為了解決德霖圖書館的問題,作者林佳萱 這樣論述:

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將語言教學、學習與科技結合的模式變得越來越盛行,藉由數位學習教材的優勢,不但可以提供比紙本教科書更有趣的學習環境,也可以使學習者能夠有更好的學習成效。既有的研究在數位學習教材應用於日語方面,大多為針對五十音、初階文法及日常生活用語等,鮮少有應用於助詞上的相關文獻資料,因此本研究將以日語助詞作為學習的教材,並且納入和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共同設計的「電腦數位遊戲結合日語助詞」數位遊戲式日語學習系統「賓果拚拚日」當中。日語助詞對於以華語為母語(本研究後文所稱之「華語」均為「國語、中文」)的初學者而言是艱難的學習項目,雖然有的日語助詞用法和華語的意思是有相互對應,例如:から

(從)、まで(到)、へ(往)、と(和)、より(比、從),但是仍然有一些日語助詞用法無法和華語對應到,例如:表示主題或主語的は、が,還有另一部分的日語助詞可以對應到多種的華語意思,例如:を(把、移動、離開、穿越)、に(在某時間、進入、存在、對象、目的)、で(在某地點、用、因為),學習者可能無法了解某些日語助詞的區別,也可能因為對應到的華語意思太多而無法分辨正確,所以容易產生日語助詞的理解困難與誤用等情形。為了克服此困難,在過去的研究中,學者提出各式各樣的教學法解決助詞的學習難題,經過整理後可以發現教學法主要還是以傳統紙本教學模式為居多,故本研究採用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之方式,並且將針對も(類比/全

盤否定)、から・まで/に(時間範圍/時間點)、で/に(動作立著點/存在狀態)、に/から(主詞動作的對象/來源、出處的對象)、は/が(提示所在句之主題/提示存在句之主語)作為探討的助詞項目。本研究旨在探討日語初級學習者使用電腦數位遊戲作為語言學習之輔助工具,希望能夠幫助學習者排除助詞的學習障礙,並且降低使用日語助詞的誤用率,同時想要探討將助詞的學習教材導入電腦當中,是否真的能夠使學習者產生學習興趣以及提升學習效果,故採用成對樣本t檢定(Paired sample t-test)進行分析,以探討學習者在使用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的日語助詞學習成效前測以及後測分數是否有差異。在數位遊戲式學習的部分將採用

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 sample t-test)進行分析,將探討不同獎懲機制的兩種組別(獎懲皆有、僅有獎勵)其對於使用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的日語助詞學習成效有無顯著差異,以及兩組之間對於數位遊戲學習系統作為輔助學習的科技接受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的參與者以日語初學者為對象,並且依照不同的獎懲機制分成兩組,此研究採用教師實體授課為主,數位遊戲式日語學習系統「賓果拚拚日」為輔的方式進行,參與者皆需參加前測與後測,以分析學習者的日語助詞學習成效。研究結果顯示:(1)透過日語助詞之學習成效測驗分析,整體學習者在學習成效方面有大幅度地提升,因此使用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輔助學習有助於學

習者對於日語助詞概念的理解。(2)不同的獎懲機制組別對於學習者在助詞學習成效方面並無顯著的差異,因此學習者對於日語助詞之學習成效相異程度不會受到獎懲機制的不同而有所影響。(3)透過科技接受模式量表分析,不同的獎懲機制組別對於科技接受程度方面並無顯著的差異,因此學習者對於日語助詞之學習成效相異程度不會受到獎懲機制的不同而有所影響。本研究將有助於日語助詞之教學與學習方面,藉由數位遊戲的方式學習不但能夠幫助學習者增進助詞之學習成效,也能夠激發學習者之學習興趣,從遊戲中不斷地反覆練習,加深對於助詞的記憶與熟練程度,而達到提升學習成效之目的。此外,本研究也提出運用數位科技學習日語助詞研究進一步發展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