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麻疹 由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德國麻疹 由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HarryCollins寫的 醫學的張力:醫學自帶的安慰劑效應、療效不確定和群我衝突 和王群光的 COVID-19新冠肺炎的中藥氫氧救命自然療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麻疹風暴!麻疹潛伏期長達2週,麻疹症狀與預防懶人包也說明:德國麻疹 又稱為「風疹」,是一種急性病毒高傳染疾病,會出現輕度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並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與麻疹或猩紅熱發疹相似,疹子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岸文化 和暖暖書屋所出版 。

長榮大學 醫務管理學系(所) 林文德所指導 黃詩婷的 影響基層醫師法定傳染病通報之相關因素探討 (2009),提出德國麻疹 由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法定傳染病、傳染病通報、通報經驗。

最後網站地名和疾病有什么关系? | 早报則補充:其实“香港脚”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但主流的缘由还是中国的鸦片战争时期,香港被 ... 德国麻疹由一位德国医生首次提出,但致命性远低于其他几种疾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德國麻疹 由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醫學的張力:醫學自帶的安慰劑效應、療效不確定和群我衝突

為了解決德國麻疹 由來的問題,作者HarryCollins 這樣論述:

◉為什麼沒有完美的疫苗? ◉「科學問題就用科學方法解決」這句話沒問題嗎? ◉應該說服別人選擇特定廠牌的疫苗嗎? ◉醫學不確定,在一個民主社會,我們如何一起面對?     我們常把「科學的問題就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掛嘴邊,但是,醫學這門特別的知識,它的「科學面」,因為身心互動的隱晦難解,有時候很難釐清因果關係,不僅古代如此,就連醫學發達的當代也依舊被深深困擾著,這就是作者所指的「醫學的破洞」。     這個破洞讓疫苗不完美,讓療效不確定,讓許多爭議發生。面對這樣難以脫身的困境,我們個人該如何面對?一個民主的社會又該如何一同思考對話呢?     當疫苗的不良反應持續發生,科學檢視無法證明

有因果關聯,群體大尺度的人口流行統計學又無法排除可能的因果關聯,我們該如何拿捏個人的利益和群體的福祉之間的權重?     就算遵從醫學的黃金定律「隨機雙盲臨床試驗」也無法保證這就是好科學,因為有實驗組,就有安慰劑組,誰會願意被分到安慰劑組呢?過去曾有病患權益運動挑戰了這樣的金科玉律,結果產生了更好的醫學、更好的醫生和更有力量的病人。     本書從八個案例討論醫學的複雜性,層層剝除我們的迷障,釐清不同層次的知識特性,幫助我們理性思考利弊得失,長遠來說,群體的利益最終很可能反過來也保護了個體健康。討論健康議題等於在討論政治,裡面充斥著各式價值觀,無論如何,科學不完美,但很可能還是我們的最佳選項。

    *本書初版為《科倫醫生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   *新版內容經過重新編修、收錄新譯序,並增加各界推薦理由   名人推薦     吳易叡(History of Social Medicine國際期刊共同主編)   吳嘉苓(《照護的邏輯》譯者)   郭文華(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國際期刊主編)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製作人兼主持人)   劉紹華(《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作者)   推薦書評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   本書討論了不尋常的醫學案例,乍看之下或許會讓人覺得作者是要找醫

界的麻煩;若知道兩位作者是沒有醫學背景的社會學者,可能還會懷疑這是人文社會學科的「仇醫」論述;或覺得這是懷疑科學、攻擊醫學的「後現代」著作。然而,作者提出的主張卻是:在這個醫學資訊取得便利的時代,常民不要以為讀過一些醫學文獻或網路文章就能以專家自居,因為醫療技能需要長久的訓練和實作才能取得;公共資源不應用於沒有科學基礎、未經臨床試驗檢證過的另類療法……這種對比似乎令人出乎意料。要如何解釋與理解這樣的違和感?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閱讀下去。     吳易叡,History of Social Medicine國際期刊共同主編——   從七○年代以降,研究知識的社會學者開始對自命不凡的「科學」展開解

析和批判,本書的兩位作者便是其中兩位先鋒。他們藉著親身的田野經驗、詳讀同行作品,深度剖析了人與「醫學」複雜而撲朔的關係。醫學不像其他「硬科學」那麼艱澀,但正因生死攸關,每天都沉浸在骨肉難題的我們,對於眼前依舊充滿不確定的知識能投注多少信任?誰才配擁有或詮釋這些知識?面對不斷變化的新知,我們要如何自處?這些問題讓我們與醫學的關係,不論在理智或情感上都更加矛盾。   《醫學的張力》從成書到現在已經超過十六年,科學知識的生產方式、醫學的公共性、全球和地方的健康體系都已經過劇烈演變,但兩位知識的分析師所提出的核心問題,依然是讓我們面對眼前迷霧時實用的提燈。在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球的同時,閱讀此書更有益我

們培養清晰的思辨,看清自己的位置,洞悉議題背後的各種政治和商業動機,以利社會上面對爭議時更能開展理性而積極的辯論。     郭文華,《東亞科技與社會國際期刊》EASTS主編、家醫科專科醫師  ——   無庸置疑,《醫學的張力》(原書書名 Dr. Golem)是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研究)的經典。它是 Golem 系列在新千囍年的精采壓軸,以紮實案例點出打開科技黑箱後醫療徘徊在專家與常民,技術與知識之間,作為救助與科學的挑戰。   時隔十年,在東亞 STS 研究方興未艾之際,打出反思爭議旗號的 Dr. Golem 現身中文世界

。台灣不乏醫療糾紛,坊間也有以揭發醫界黑幕為重點的報導。與一味地批判專業不同,Dr. Golem 秉持開放精神,一方面指出臨床實作與理念的落差,一方面鼓勵使用者加入討論,爭取相互理解,協作共創的空間。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全球醫療與社會的考驗,也是檢證 Dr. Golem,測試 STS 研究實戰力的試金石。在病毒遭遇戰中台灣以口罩漂亮展示 STS 研究並非紙上談兵,但隨著疫情膠著,各界對疫苗研發、把關與分配的眾說紛紜,顯示 STS 研究如果僅糾結在爭議,似乎未及關照醫療兼顧即時救助與實證累積的張力。   這是 Dr. Golem 中文版的再版原因。不僅書中的案例適時提供疫情亂世的安

住之道;面對一手執著真理,一手炒作民粹的台灣,Dr. Golem 對差異的肯認與對稱論述,帶領讀者回歸科學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體會它執兩用中,歷久彌新的魅力。   隨順疫情,全新進化,讓我們從重裝上陣的Dr. Golem《醫學的張力》開始!     劉紹華,《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作者  ——   後疫情時代,這本科普好書重新出版,新瓶舊酒卻予人全新風味之感。現實如此貼近,更為彰顯醫學的不確定性,及其與決策倫理和社會認知的關係。在COVID-19之前,對多數人而言,疫病與醫學僅在某些生命時刻才體現意義。而今關於此意義的恐懼、謠言、困惑

、猶豫、政策、抉擇突然成為眾人的日常,這是大疫帶給世人的警惕、也是禮物,讓我們再度關注常受忽略的生命知識。   疫苗是當前最引人關注的議題,也是本書的重要討論。身陷混雜的傳媒資訊中,閱讀本書,你將會有撥雲見日之感,明白為何參與疫苗實驗者會打破雙盲設計去驗抗體?為何這會成為新聞?為何不願接種或挑選疫苗是爭議行為?為何疫苗政策應公開透明且不宜受到傳媒或民眾認知的過度影響?   醫學充滿不確定性,人亦有利己傾向,面臨重大傳染病,該如何保護自己、也期待被社會保護?本書處處攸關這些本質性問題。其中,三合一疫苗的著名爭議,堪為認識當前疫苗政策的借鏡。該爭議的產生是因「並沒有真正的專家間爭議;整個辯論是醫學

專業和大眾之間的辯論,而大眾是被新聞記者和網民所鼓動。……讓科學知識不良的公眾意見扮演正當角色是很危險的。」   只是,公眾不可能沒有意見,那該怎麼辦?最好的方式,就是開始提升我們的知識與思考。閱讀本書是個起點,讓我們成為具備良好科學知識的公民,以適當地監督和參與疫苗等重要政策論辯。     Christopher Lawrence,Medicine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Britain, 1700-1920作者  ——   「對現代醫學的辯護者和批評者而言,《醫學的張力》是一劑絕妙的解藥。一如他們之前對科學與科技所做那般,兩位作者以博學的幽默直搗醫學的核心,揭露其最

技術性的思考在本質上是一種人的活動。安慰劑效應、冒牌醫師、扁桃腺切除、另類醫療等等,都在社會學手術刀的剖析下,顯露出醫學的科倫式『笨拙』。他們主張醫學中的科學是我們治療疾病的最強大工具之一,但只有完全了解我們是如何製造出這個工具後,才能用它為人類帶來最大的福祉。」     Noah Raizman, 《刺胳針》 ——   「作者透過理解醫學知識如何被建構與使用,仔細地梳理出其中關鍵的衝突;他們同時致力於闡明醫學決策必然是件複雜的事情…作者既不趕搭批評的潮流,也不為醫學的失敗辯護;而是指出醫學發現的步調和即時救助需求間的必然落差,是醫師和病人必須攜手因應的。」

德國麻疹 由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200211 黃偉民易經講堂
失控了!

中共闖了大禍,武漢肺炎失控了。

共產黨這個政權是不怕死人的,大躍進死四千萬人,文革死幾百萬人,唐山大地震一夜死六十萬人,他們的眉頭都不曾皺一下;但今次,從他們的身體語言看到,他們害怕了。

直轄市、一線城市,一個一個的封城,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

那個什麼至高無上的人大會議,三月還敢開嗎?

全世界如臨大敵,但香港,仍然中門大開,假封關,假檢疫,虛應其事。

香港人搶口罩,搶食糧,搶廁紙,人心惶惶,終於明白到,過去大半年,我們抗爭什麼?

真普選為什麼重要?

不是虛無飄渺的民主自由,一個不是香港人選出來的林鄭政府,如何面對天災人禍?如何保境安民?

林鄭的政府,只是配合北京權貴的政策和方便,鄙視香港人的身家性命。

她鄙厭記者,因點為記者報道真相;她憎恨律師,因為他們忠於人人平等的法律;她厭惡前線醫護,因為他們的真話示警。 她要香港和大陸看齊,懲罰社會公義,對付社會良心。

特首受薪,天職是保護香港,但林鄭為香港做了什麼? 她去信國際領事館,投訴各國對港封關;不合理、無根據。

她崇拜的習近平和中共政權,連面對事實的勇氣都沒有。 武漢肺炎就是武漢肺災。

是天災還是人禍,也是武漢肺炎。不面對禍源,解決不了今次災難。病毒無眼,不會見高就拜,見低就踩,所以,中國大陸人人自危。

北京不喜歡人叫今次的瘟疫做「武漢肺炎」,因為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但病就是病,在武漢出現的非典型肺炎就是武漢肺炎,像其他病症一樣:伊波拉病毒、德國麻疹、日本腦炎…… 這本來就是面對真相的態度,但心中有鬼,自然那裡都是鬼影幢幢。

正名,有崇高的政治意義。

《論語》子路篇章第三章:
子路曰: 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孔子周遊列國,在衛國停留的時間最長。 有一天,子路和孔子討論為政的大原則問題。

子路問,假如衛君有意搵老師來主政,第一件事你會做什麼呀!

孔子答他說: 第一件事是要正名。

子路聽了,嚇了一跳! 吓,唔係卦?有是哉!意思是,正名?有咁重要咩?人家說你迂腐,真是無講錯,正不正名,有無咁重要呀!

孔子說正名,是端正名份。不單是一個名字,指的是確定了思想邏輯,價值取向。

一個政權,追求的是什麼?是霸道政治還是王道政治?

是強凌弱,眾暴寡,有權有勢就大晒;還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少有所長,大家可以安居樂業?

孔子意思是為政,先把文化思想,價值追求搞清楚。

子路的反應是,文化思想,價值追求這些東西,抽象空洞,有乜好搞呢?

所以孔子罵他: 你這個傢伙真是粗野無知,唔識就唔識,唔好扮識,蓋闕如也。

他說,為政的重心,名不正則言不順,價值目標不清楚,沒有清晰的信念,理論上便講不通。

講不通的政策,連自己都不信,又怎會成功?

沒有文化信念的政權,無法建立社會的核心價值。

沒有核心價值的社會,無法成立一套大家信服的法律和規矩。

沒有一套公平公正的法律和社會禮法,老百姓就無所適從,好似手腳都唔知放在那裡好。

所以,政治領袖的重點,始終是思想領導,文化領導。 信念定了,價值追求定了,行政上才能行得通,人民才能跟隨。

這樣施政,不是空叫口號,邏輯上要站得住腳。

無所苟而已矣,不能隨便說一些,無法實行,什麼「為人民服務」,「階級鬥爭」,「敵我矛盾」之類的政治口號。

這就是中國政治哲學的大原則。

林鄭政府已經無法施政,因為全個政府的目標,都不是為了香港人的福祉。 她將香港推到《周易》第十二卦天地否卦的處境。

政府和市民各走極端,社會閉塞不通,互不溝通。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 整個政府,都是匪人——只是外表是人形物體,但都不是人。

他們打擊社會的正義力量,有良知,說真話,為香港好的人,都備受打壓。

目前香港正處於否卦第二爻和第三爻的位置。

否卦六二: 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包承,包容承受。

政府沒有盡到保護市民的責任。承受那種缺乏政府保障的局面,申訴無門,只能逆來順受,自求多福。

天災,人禍,施政目標不在港人,社會氣氛急速惡化,世道人心都變了。

這種時勢,小人得利,因為這些匪人,無底線,無原則,不分是非,為生存,為利益,乜都肯制。

所以,在世道不佳時,只有小人吉,張牙無爪;堅持原則的君子,就過得很辛苦,英雄落難,失業、官非,樣樣來臨。

所以爻辭說:小人吉,大人否。

但最後結論是亨的。

因為在這樣的時局,堅持理念,不肯同流合污,雖然否於一時,但做人,守住了原則尊嚴,在一生的高度來看,便是亨。

在否的時代,全是匪人,失意才是最大的亨通。

這便是古人說的:身雖否,道卻亨。 世道沉淪,小人得利,社會變成兩個對立的集團。

小人們見到大人們不識時務,唔懂轉膊,死牛一面頸,不知變通而失意,當然幸災樂禍;大人們又睇唔起那班無原則,無底線,隨波逐流的小人,所以又嚴厲批評。

兩大陣營,各自指摘,爭訟便起。

所以,否卦六二爻變,變成了天水訟卦,社會下滑,小人群大人群自然壁壘分明,互相批評,社會爭訟不斷。

《小象傳》說: 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大人否得來也亨,因為不亂群也。

大人們和小人們,涇渭分明,無法合流,所以,即使否,也亨通。這是生命價值的大亨通。

否卦六三: 包羞。 否卦六三爻,是泰否兩卦的谷底,整個社會沉淪到深淵,不止經濟民生的惡劣,最可怕是人性的沉淪,全部都是匪人,社會已成人間煉獄。

人人喪盡廉恥,囤積口罩、物資,高價販賣。官員執法不公,大陸客騙入境,騙醫護,騙醫院。

社會上完全沒有保障弱勢的力量,包羞,無論多壞多可恥的事都被包容。

《文言傳》說: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社會倫理的敗壞,並非突然變壞的。是逐漸,慢慢的,大家一步一步的接受。漸漸更糟的,像臣弒君,子弒父,咁誇張,都見怪不怪了。

這是統治集團,立壞榜樣,社會已見怪不怪的包容。

中央領導家族貪污一萬億,各級官員貪污弄權便理所當然;新聞記者、維權律師、真話醫生,被捕入獄至死亡,社會大眾接受,誰叫他們多事講真話,慢慢全國人都講大話。病了,對著醫生,在醫院,說病歷,講地址,都說謊。

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不早辨也。 在否卦第二爻,社會部份人仍有是非之心,所以仍分為小人集團和大人集團在對壘。 當社會跌落否卦第三爻,君子大人都噤聲了,社會一片黑暗,所以羞恥邪惡,統統都被社會包庇,再沒有正面力量和它抗衡了。

因為否卦六三爻變,為天山遯卦,大家放棄了,能跑的,都走了,移民隱居天涯了。 否卦是閉塞不通,政府和百姓不通,最可怕的不通,是資訊不通。

資訊不透明,六三,這個時候,不知道,否,會過的,去到第六爻,就是「傾否」,將整個否的時代推翻,走入天火同人卦,面向世界大同的光明時代。

六三的包羞時期是谷底,歷史上任何黑暗時代都不會長久,推翻了,便是明天的同人大有兩卦,即「同樣是人,大家都有」的大同世界。

一個階段的結束,同時地,也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周易六十四卦,以乾坤兩卦開始,以既濟未濟兩卦作結。

第六十三卦水火既濟,第六十四卦火水未濟。

乾為天,指的是宇宙天體的一切規律。 是形而上的自然法則。 坤為地,指按這個自然規律形成的具體人間。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天地既成,人間的一切,就跟自然規律在運轉。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去到第六十三卦既濟,是解決了。

濟,是渡河;既濟,是已經渡了河。解決了。

兩個卦都用狐狸渡河作譬喻,渡了河,即事情搞定了。

一個階段結束,就是下一個階段的開始。

所以,既濟之後是未濟。 古人心意,是完成一個階段,也展開了另一個新階段。生生不息,永不休止。

既濟,是開始了之後的結束。 未濟,是結束了之後的新開始。

我們結束了求學的階段,亦開始了踏進社會的階段。這時才體會到學校裡面的困難,原來是這麼的溫柔。

我們結束了單身的身份,便開始了共同生活的婚姻。愛情是浪漫的,婚姻卻是柴米油鹽。

戀愛是兩個人的事,婚姻後卻多了一倍親戚朋友。女孩子總是幻想,出嫁後,便有張長期飯票;誰知持家後,才是萬事皆憂。

沒有永遠的終結,因為終結正帶來開始。

終結和開始,其實是一體兩面。

中山先生推翻滿清,結束千年帝制;隨即軍閥割據,群雄並起。

北伐成功,中原一統,但中共又開始立足上海。 日寇侵華,逼使國共合作;內鬥稍歇,但又板蕩中原。

日本投降,國民未享半日和平,內戰又起。

中共建政,結束百年動盪;但更大的人禍,亦正式展開。

沒有了亡國的危機,但開始了飢餓和人性的泯滅。

鄧小平七八年挽狂瀾於既倒,毅然反共,一百八十度轉向資本主義,結束了飢餓貧困;但中國人的醜陋卑劣,即湧現世間。

解決了內地的吃飯問題,卻又招來了全球的排華巨浪。

一事既濟,開展了另一事的未濟。

明末才子李漁說,千古興亡,都只不過重覆台上的一場戲,劇情重覆,不外乎,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非洲第一高峰的雪山上,冰封了一隻野豹的屍體。

這現象違反常識。 動物的足跡,跟著食物走。

冰峰上,只有寒冰,野豹上來追尋什麼? 這引起了美國文豪海明威的興趣,來到非洲,寫下了他半自傳式的名著────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荷李活後來將它拍成電影,香港譯作《雪山盟》,由格力哥利柏和蘇珊希活主演。

香港人,經歷了這半年的流血抗爭,這次武漢肺炎,大概體會到雪峰上那隻野豹的追求,嚮往野豹的足跡。

與其活得長,不如活得好。

影響基層醫師法定傳染病通報之相關因素探討

為了解決德國麻疹 由來的問題,作者黃詩婷 這樣論述:

目的:探討基層醫療院所醫師的法定傳染病通報經驗、對通報疾病的認知、對疾病通報的觀念態度及未進行通報和影響通報的原因。方法:本研究對象為全省一般開業診所醫師,科別選擇以一般內科、家庭醫學科、婦產科、耳鼻喉科、小兒科、泌尿科為主,利用衛生署公告診所名單進行隨機抽樣後,再於95年7月至8月間派遣訪員進行問卷調查,預計完成1,250份,問卷完成率為87.44%。問卷內容包含:基層醫師基本資料、過去通報的經驗及通報的認知與態度。結果:研究樣本男性比率較高,佔總樣本數的86.9%。多具有十年以上執業年資(55.9%),判斷為已有相當看診經驗之醫師群,且年齡越高越具有通報之經驗(43.8%,p =.005

)。曾經在基層醫療院所服務期間診斷過法定傳染病的醫師有406位,佔總樣本數的37.2%;在這之中,表示曾經通報法定傳染病的醫師有334位(83.5%),沒有通報的有66位(16.5%)。他們未進行通報的原因,主要是怕侵犯病人隱私(32.8%)、感覺通報手續麻煩(31.1%)或者是認為病人已經接受治療,不需要通報(24.6%)。目前的通報方式,仍有3成的人覺得不方便或不明瞭(32.8%)。過去大多數的醫師利用傳真報告單至縣(市)衛生局做通報 (64.5%),現在超過半數(57.0%)的人表示最想利用電話人工通報較為便利,且表示簡化通報流程和有即時的疫情回饋,最能提高通報意願(73.7%;42.2

%)。法定傳染病認知正確率最低的是水痘(28.2%),其次依序為破傷風(29.6%)、麻疹(39.7%)以及德國麻疹(40.1%)。在態度方面,本身重視法定傳染病通報工作(χ2=11.54,p =.001)及會要求診所護士協助完成通報(χ2=13.73,p =.000)的醫師,觀念較正向且通報意願較高;但他們認為現在的通報流程太花費時間,常常會因忙碌而忘記通報(χ2=10.68,p =.001);若在面對病症較輕微(χ2=14.51,p =.000)或較難確立診斷的疾病(χ2=5.65,p =.017)則通報意願會更低,間接影響醫師通報的決定。結論:未來可能還會有許多未知的新興傳染病出現,不僅

會侵襲全民健康也考驗著醫療衛生體系應變的能力。所以,落實「法定傳染病通報系統」為基本之防範方式,透過快速的通報即時控制疫情,是保障全民健康最好的方法。本研究期待法定傳染病通報系統能持續改進,為全民建構更完善之健康防護網,在此提供幾項建議:1.簡化通報流程2.定期舉辦法定傳染病通報研習訓綀、講習或是再教育訓綀3.培訓護理人員協助法定傳染病通報工作4.固定提供基層診所各類法定傳染病衛教單及通報流程海報5.建立法定傳染病通報即時回覆系統。關鍵字:法定傳染病、傳染病通報、通報經驗

COVID-19新冠肺炎的中藥氫氧救命自然療法

為了解決德國麻疹 由來的問題,作者王群光 這樣論述:

病毒是生物嗎?它是如何控制主導人類的身體? 2020新冠病毒肆虐全球,西醫體系束手無策 中藥及氫氧氣治療成為新冠肺炎重危症患者的救命良方   ✽✽✽   2020年1月,中國武漢爆發不明原因肺炎,稍後其禍首被確認為是一種以前不曾見過的新品種冠狀病毒。其後此新冠肺炎橫掃全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到了2020年9月8日,全球的新冠病毒感染確診總人數為兩千七百多萬人。迄今為止,仍無有效預防之疫苗。   作者從病毒和人類互動的歷史談起,進而全面探討相關的議題,諸如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傳染疾病的命名原則、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及後遺症、全球執行防疫的爭議及進展、口罩和洗手等防疫的方法、新冠病毒

疫苗的研發前景,最重要的是作者所提出的以氫氧混合氣來治療新冠肺炎的論述,更是讓新冠肺炎的治療有了新的希望和發展。   ✽✽✽   新冠肺炎「COVID-19」的命名是怎麼來的呢?   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和糧農組織(FAO)這三個聯合國組織在2015年共同確立了傳染病命名五不原則,就是指有五個類別的字眼最好避免使用,包括:   1. 地方或國家名字(如德國麻疹)   2. 人名或特定類別的動物(如漢生病、豬流感)   3. 食物名字   4. 跟文化、人口、產業或職業有關(例如「退伍軍人症」)   5. 引起不必要恐慌(例如「不明」、「致命」)   ✽✽

✽   病毒到底是不是生物呢?   目前,科學家並不把病毒歸類於生物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之中。   病毒的種類很多,由於它們只是一種外表包覆了油脂的DNA或RNA,無法自行繁殖,只能經由入侵有完整細胞的生物體內(感染),指揮各種生物的細胞幫他們完成繁殖後代的任務。   由於科學的進步,如今人類對於大部分細菌感染都可以使用抗生素來加以殺滅,但是面對病毒感染,人類到了2020年卻還是一籌莫展,科學家至今仍然發明不出來可以100%殺死人體內病毒的藥物,因此病毒可以說是沒有天敵的,唯一最有效的方法,是採用病毒疫苗來加以預防。   ✽✽✽   隔離檢疫(quarant

ine)的操作何時開始出現?   發生在十四世紀歐洲的鼠疫,幾乎毀滅了歐洲二分之一的人口。由於死亡患者的皮膚上會出現許多黑斑,所以當時被稱為黑死病(Black Death, Plaque)。在抗生素尚未被發明出來之前,肺鼠疫的病死率為100%,腺鼠疫也高達50~90%。   在前抗生素時代,對付鼠疫的唯一方法就只有隔離檢疫(quarantine)一途。1377年,義大利拉古薩城(Ragusa)為了避免城裡的人被黑死病感染,執行了一個新的措施,就是把從疫區來的旅行者拘留30天(trentini giorni),後來發現沒用,最後延長到拘留40天(quaranti giorni),拉古薩城居民

也因此成功躲過了黑死病浩劫,最後產生了quarantine(英文)這個詞。在義大利文中,trenta為30之意,而guaranta則為40,gionri的中文翻譯則是「天」的意思。   英文中的Quarantine這個字,就只是直接指「隔離檢疫」的意思,但並不一定是指隔離檢疫40天,而是要看傳染病的特性而定,例如新冠狀病毒的隔離檢疫期就是14天,也有些地區則係採用28天   ✽✽✽   中醫治療新冠肺炎的觀點處方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者的肺部切面出現灰稠液體,氣管腔內見白色泡沫狀黏液,右肺支氣管腔內見膠凍狀黏液附著。正是這些黏稠的液體堵塞了肺泡,堵塞了氣道,堵塞了肺間質,堵塞了支氣管

,讓肺臟逐漸喪失換氣功能,讓病人處於缺氧狀態,最後出現呼吸衰竭缺氧而死亡。   即便有氧氣罩、有呼吸機,氧氣卻無法進入血液中。為什麼有呼吸機加壓力及高濃度氧氣的支持,他們還是無法吸進氧氣?因為那些黏稠的液體堵住了氧氣的通路,氧氣無法進入血液裡,最後他們活活被這些黏稠的液體憋死了。     這些黏稠的液體,中醫叫做「痰濕」,在給予患者氧氣之前,必須先用中藥處理掉這些痰濕,不然,氧氣及呼吸機的壓力會將黏液推到肺部的更深處,從而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缺氧狀態。中醫觀念是認為只要把這些氣道打開,把痰化掉,把濕氣去掉,讓肺泡乾乾淨淨,讓支氣管暢通無阻,患者的肺臟呼吸換氣功能才會恢復。   中藥以清肺排毒湯

為主。清肺排毒湯主要包含了四個千古名方,全是醫聖張仲景的方子。張仲景的方子被稱為經方,一千八百年之前有效,如今依然有效。   ✽✽✽   氫氣對新冠肺炎重危患者的療效   氫原子(H)在化學元素週期表中是排在第一位,因為它的原子量為1,是宇宙中最簡單也是質量最輕的原子。   一直到了1787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才證明氫是一種單質並將它命名,稱之為Hydrogen,hydro就是「水」的意思,而genes則指「造成」。中文稱之為「氫」,則是因為它是最輕的物質氣體,是屬於新造的形聲字;日語把氫氣稱為「水素」,即生成水的元素,因為氫氣與氧氣燃燒會產生水。   H2氫氣這種大氣中本來就存在的

天然物質,也可以把它視為廣義的中藥之一種。氫氣可以加速人體達到陰陽平衡,由於氫為陰,氧為陽,O2是一種氧化劑,過度氧化會加劇發炎反應及產生過多自由基,H2是一種還原劑,吸入H2之後可促使氧化還原反應快速達到平衡,也就是陰陽平衡。   依臨床表現看,有一半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在一週後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除了肺纖維化,小氣道裡面有非常黏的黏液,阻礙了氣道的通暢。氣道不通暢,容易導致繼發感染。   《泰唔士報》報導稱:美國紐約多數只使用呼吸機及氧氣的患者病死率偏高。帶正壓的呼吸機及氧有可能對於部分患者的肺部造成損害。而吸入低密度氫氣體,能改善氣道阻力,以氫小分子協助氧分子易於進入肺泡,增加氧氣

彌散度和氧流量,改善呼吸困難(急性呼吸窘迫)症狀。同時氫氣還可以抗炎、有效防止氣道重構及肺纖維化、減少杯狀細胞增生、改善肺功能、對抗大劑量使用激素後的副作用,以及清除病毒入侵體內後因對肺部損傷導致大量產生的自由基等作用。它可以緩解患者的呼吸困難,尤其是用於危重症的患者。 專文推薦   王正雄   前行政院環保署副處長   胡志棠   英國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   錢文本   原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