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旅遊禁令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德國旅遊禁令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MichaelaDeSoucey寫的 爭議的美味:鵝肝與食物政治學 和鄧予立的 老玩童漫遊阿拉伯:沙特阿拉伯、巴林、約旦、黎巴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最新旅遊限制相關規定- 長榮航空 - EVA Air也說明:最新旅遊限制相關規定. 由於各國政府或移民局會依疫情情勢隨時快速變更入、出境政令規定,本資訊僅供參考。在此,我們仍強烈建議旅客於搭機前,務必預先查明各國官方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白象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陳世民所指導 鄭昀昕的 澳洲中國政策之演變(2013-2020年) (2021),提出德國旅遊禁令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澳洲中國政策、澳中關係、銳實力、美中競爭、澳洲自由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江玉林所指導 丁雅智的 因應COVID-19醫事及社工人員禁止出國之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出國規定的重點而找出了 德國旅遊禁令的解答。

最後網站旅遊禁令台灣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動漫二維世界則補充:旅遊禁令 解除- 台灣旅遊攻略-202104042021年4月4日· 台灣旅行禁令- 台灣旅遊攻略-20210108【詢問】德國出境限制- 自助旅行最佳... 月11 日起,逐步開放有限度之轉機服務;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德國旅遊禁令,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爭議的美味:鵝肝與食物政治學

為了解決德國旅遊禁令的問題,作者MichaelaDeSoucey 這樣論述:

被譽為世界三大珍饈之一的鵝肝 究竟是美味的精緻佳餚?還是殘忍的無良食品? 是法國的烹飪文化遺產?還是美國政客的政治提款機? * 從鵝肝產業鏈到政治社會層面環環相扣,凸顯食物政治的文化衝突。 揭露一場全球鵝肝大戰,人與食物之間精心計算的「美味關係」!   「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西方諺語。   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人類為了食用肝臟而飼養、增肥水禽的歷史可追溯至古埃及時代。隨後,這項習俗先是傳到羅馬帝國,接著又輾轉流入東歐與南歐,十六世紀時傳入法國後被法國人發揚光大;時至今日,法國占全球肥肝(鵝肝、鴨肝)產量超過80%以上,已是全球第一大的鵝肝生產與消

費國,法國法律甚至聲明「肥肝是受保護的法國文化和烹飪技藝遺產」。   儘管鵝肝被奉為美味珍饈,卻因備受爭議的生產方式──填鴨法──而遭到動保團體的批評。所謂的「填鴨法」,是以金屬管將玉米漿強行灌入水禽的食道,讓大量的脂肪在肝臟聚集,最後形成比原本大上六至十倍的肝臟。也因此,在充滿飼養爭議的道德約束中,鵝肝也被視為充滿罪惡感的絕望料理。   ▉從傳統佳餚到爭議的美味,橫跨大西洋兩岸的鵝肝之戰如何產生?   鵝肝,究竟是讓吃貨食指大動的高級料理,還是讓動保分子恨之入骨的缺德食品?一塊新鮮的肝,不只點燃了廚師和食客與動物權團體的戰火,層級甚至還上拉至美國與法國的外交對抗!?   美國的芝加哥

市於二○○六年通過「禁肝令」,引起全國譁然,許多人抱著看好戲的心態:「芝加哥現在是在演哪齣?」禁令支持者大讚政府有良心,而反對者――如已故名廚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雜食者的兩難》作者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則嘲諷禁肝令的荒謬。   至於大西洋的另一端,法國則為了保護鵝肝產業,立法將鵝肝列為「國家文化遺產」,並透過打造「美食國族主義」的方式,讓鵝肝和國家劃上等號。凡是批評、反對肥肝者,就是不尊重法國的傳統文化、對法國有所不敬。也因此,當二〇一一年七月,德國科隆阿努嘉國際食品展禁止廠商販售鵝肝,隨即引起法國農業部長布呂諾・勒・梅爾(Bruno L

e Maire)的嚴正抗議,法國某位參議員甚至批評:「這就像在法國禁止德國香腸!」   ▉鵝肝只是代罪羔羊? ――關於精心計算的食物政治學   為了深入了解這場「鵝肝之戰」的來龍去脈,本書作者米歇耶拉・德蘇榭(Michaela DeSoucey)透過社會學專業,善用文獻、訪談與田野調查,在法國鄉間農莊、製肝工廠,以及美國餐廳、廚房與辦公室之間穿梭徘迴,引領讀者抽絲剝繭,從經濟面的產業鏈,到美食國族主義(Gastronationalism)的建構,再到生產方式的道德爭議等,試圖呈現鵝肝這道美饌的真實樣貌。   《爭議的美味》探討了「文化傳統」與「動物權」之間的拉扯與對抗,以及食物如何透過市

場、文化、階級、品味、歷史等多項因素,影響你我的日常生活與價值選擇。有意思的是,德蘇榭並沒有為鵝肝的道德爭議擅下定論,而是交由讀者自行評斷。德蘇榭更想提醒讀者的是,在支持與反對雙方的唇槍舌戰背後,其實還隱藏著關於話語權、階級身分、商業利益等更加複雜的因素,而不只是「肥肝是否合乎倫理?」這麼單純。 獲獎紀錄   ・Winner of the 2016 Distinguished Scholarly Publication Award, Consumers and Consumption Sec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201

6年美國社會學協會-消費者與消費行為類-傑出學術出版品得主   ・Winner of the 2017 Mary Douglas Prize for Best Book, Sociology of Culture Sec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2017年美國社會學協會-瑪莉・道格拉斯獎文化社會學類最佳書籍得主   ・Winner of the 2017 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 National Winner in Culinary History――2017年「饕餮世界飲食書獎」飲饌

歷史類圖書得主 專文推薦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飲食文化研究專家――郭忠豪 各界推薦   ・《爭議的美味》書中不只可見細膩的案例研究,還有綜觀對你我盤中飧食應為何、又為何如此重要的主張提出挑戰的當代食物政治學。——喬治・貝里奇,《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書中分析一如其所討論的肥肝,內容飽滿而濃郁,闡述甚具啟發性。《爭議的美味》不僅是食物政治學的最佳書寫之一,同時也是展現如何將多重資料融合為詳實分析身分如何造就、道德論點如何力爭的實例。——史蒂芬・巴爾格,《美國社會學期刊》   ・對飲食道德和政治動力極富啟發性的研究……這份對鵝肝在美、法兩國脈絡下產製、販售、消費、

食用的研究,不僅面向多元,而且比較細膩,充分展現出文化、政治以及商業三者如何交互作用的豐富分析。——吉蓮・古拉蒂里,《歐洲社會學期刊》   ・對於肥肝這道法國傳統珍饈的所知,德蘇榭可能比世上任何人都來得多;而對於社會學和政治學力量形塑人類如何與食物相互影響,她的掌握亦然。《爭議的美味》引人入勝,當中意涵遠遠超過肥肝的倫理學。——馬克・卡羅,《肥肝戰爭》作者   ・肥肝為何在本世紀的頭十年成為食物政治學爭論的熱議焦點?德蘇榭的研究不僅在大西洋兩岸的激進份子、主廚、生產者、新聞記者和政府官員之間尋求答案,寫出一個扣人心弦的報導,同時也提供了廣泛思考食物政治學的無價典範。——瑞秋・勞丹,《帝國與

料理》作者   ・《爭議的美味》一書深究鵝肝的飲食政治學領域。不論你對食用鵝肝的態度贊成與否,都會想一讀這部探究肥美鵝肝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動物權益倡議者,廚師和政府官員的爭戰,是如何反映出國族認同、階級、經濟市場,以及誰來決定我們餐盤中「該有什麼」等議題的饒富興味之作。——瑪麗恩・雀巢,《汽水政治》作者   ・在對肥肝政治之戰的精湛分析當中,德蘇榭呈現出當今文化對食物大感興趣的現象,如何讓像肥肝這樣微乎其微的農產品,成為鬥爭的戰場。在本書令人信服、立場中肯,且敘事優美的闡述中,德蘇榭捕捉到了不同文化觀念彼此的激烈鏖鬥,同時也提醒我們,你我咬下的每一口食物,當中無不包含著道德問題。——蓋瑞・

芬恩,《廚房》作者   ・對於肥肝,不論你是喜愛、憎惡,或是毫不在乎,你都應當細讀本書。《爭議的美味》運用了民族誌、採訪、歷史及媒體分析,呈現食物如何在政治面及道德面上,在各個不同端點之間劇烈游移。德蘇榭運用簡簡單單的一片肥肝,揭露出人類不同社會的箇中深度與複雜性。——沙姆斯・汗,《特權》作者   ・為何某些特定的飲食行為會被視為殘忍、不尋常之舉,而有些卻又被認為符合道德常規?這正是德蘇榭這本研究詳實、立論明晰之作所探討的問題;她在當中檢視了包夾在生物多樣性的修辭學和民族飲食習慣之間的肥肝食物政治學。——克里斯南杜・雷,《民族餐廳的老闆》   ・這部描述美國與歐陸兩地的肥肝政治學之作,立

論引人信服,精采程度教人不忍釋卷。德蘇榭細膩分析肥肝產製及消費的爭議,廣泛探究當前食物的政治、滋味,以及道德的風向。一部迷人之作。喜愛《雜食者的兩難》與《一口漢堡的代價》的讀者,絕對必將本作納入書單。——特倫斯・麥克唐納,美國聖母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德國旅遊禁令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為了減緩病毒傳播,許多國家陸續開始鎖國或封城,這些做法實際上怎麼進行,又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台灣這次決定要限制外籍人士入境,也被媒體稱作是鎖國,主要是因為從3月18號開始有大批境外移入的確診案例。其實目前為止下令關閉國門的國家並不少,除了像西班牙、法國、義大利等等因為確診量瞬間暴增而關閉邊境的國家之外,其實也像是紐西蘭、蒙古、烏克蘭等等,確診量跟台灣差不多或比台灣少的國家,也都有限制外國人入境的禁令,主要就是要防堵跨國的傳染,跟疫情嚴不嚴重,沒有直接的關係。

因為現在人口移動是很高的風險,你看要關在飛機那樣的密閉空間那麼久,郵輪更不用說。所以像台灣就有開放給外國人說,如果是3月21號以前用免簽、落地簽證或停留簽證入境的話,停留期限不用申請就會自動延長30天。

之前國外回來大部分只要自主健康管理就好,定時量體溫、口罩戴好必要時還是可以出門。而從19號開始,所有入境的人都要「居家檢疫」14天。因為之前228和平紀念日連假的時候歐洲還不是三級警示區,所以3月5日至14日有歐洲旅遊史的民眾也要回溯進行居家檢疫。

因為目前全球都是最嚴重的三級,所以有國外旅遊史的都要居家檢疫14不能出門,真的跟接觸過確診的人才叫做隔離,目前隔離跟檢疫手機都會連線警局,確保你不會亂跑!

不過像台灣因為每一個案子都有在追蹤感染源、旅遊史,比較能夠掌握誰要自主健康管理、誰要檢疫、誰要隔離。還能像台灣這樣子的境內限制,是因為確診數還沒有很多,但確診一多的,就得做大規模或是比較全面的管制。

像是美國從3月18號開始,兩天內確診數成長了252%,目前美國已至少10州封州,包括紐約州、華盛頓州和加州為重大災區,如果是非必要的外出都必須待在家裡,大概有約三分之一的美國人,也就是大約1億人被關在家裡。西班牙跟義大利更不用說,更早之前就已經限制國人都必須待在家裡,本來只預計限制到3月底的西班牙,這週又追加了15天。德國也在23號的時候開始實施「社交禁令」,除了家人以外,禁止兩人以上的聚集。英國也因為確診數飆高而在23號下令進入緊急狀態,叫大家這3週都待在家,婚禮葬禮也全都禁止。

但現在西方各國的封城做法,其實和先前我們看到中國的做法不太一樣。之前武漢的強制性封城,是真的完全都不能出家門,就算是像上海、北京的那種軟封城,也是每個小區都有檢查哨,有嚴格的控管。

但目前這些進入緊急狀態,發布「封城」的國家還是都說,如果你「必要」的時候還是可以出門。所以責任就是落在每一個人身上,靠著大家的自律。

雖然大部分禁令也都有罰金,但很難抓也抓不完。像是義大利都已經這麼嚴重了,甚至有幾個重疫區都有軍隊入駐,上週四光一天,就有9600個人違反封城的法令。天性浪漫的法國人更關不住,馬克宏都已經說「現在是戰爭狀態」了,但封城的第一天,警方就抓到了7萬人沒有待在家,也開出了超過4千張罰單。
南法的濱海阿爾卑斯省長岡薩雷斯,就因為實在太多人無視疫情嚴重性,依然沒事就跟三五好友約聚會,所以下令尼斯市從21號晚間開始實施「宵禁」,每天晚上11點到隔天早上5點,所有人都不能外出。約旦政府也以對抗新冠肺炎為理由,從21號起戒嚴,除非緊急情況,否則所有人行動自由遭限制,直到另行通知為止,違規者最重可處一年徒刑。

西班牙還有一名男子,因為在家每天都跟老婆吵架,覺得受不了這樣待在家裡,所以爬到頂樓威脅說要跳樓。

其實這樣子的全球疫情,不只是影響經濟,大家每天看到這麼多新聞、這麼多人過世、這麼多熟知的名人染病,一定都會感到焦慮和害怕,被關在家裡檢疫的人更是。之前在SARS的時候就曾經有患者在醫院隔離期間,因擔心牽連家人而不幸輕生。

所以其實心理健康的狀況也要留意。大家也要記得多關心身邊的朋友,如果正在檢疫隔離的人,也歡迎上網來找我們聊聊天,或趁機多看點書、追劇,讓自己有事情做,不要跟另一半乾瞪眼。

防堵疫情擴散,全球都開始了各種程度不一的禁令跟限制,你對於各國的做法或鎖國的影響有什麼看法呢?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澳洲中國政策之演變(2013-2020年)

為了解決德國旅遊禁令的問題,作者鄭昀昕 這樣論述:

澳洲在經貿上高度依賴中國,自2007年中國成為澳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之後,兩國的貿易額快速成長,因而長期以來澳洲的中國政策重視雙邊經濟關係。然而,自2013年以後,澳洲即便未降低對中國的經貿依賴,中國政策卻越來越重視防範中國的影響力,不論是對於中國勢力在區域的擴大,或是中國在澳洲國內的影響等議題。本文研究自2013年9月澳洲自由黨(Liberal Party of Australia, LPA)執政以來至2020年期間,澳洲中國政策的演變,包含具體的政策內涵以及演變的原因。回顧過往澳洲的中國政策,可看見在自由黨執政時期,澳洲亦強調發展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因而本文認為,自由黨執政是一個背景,但並非導

致澳洲中國政策轉為更加強調防範中國勢力之主因。本文進一步從國際結構因素、中國對澳洲的影響作為與政策,以及澳洲國內對於中國的觀點等層面分析背後之原因。就國際結構因素而言,在美中競爭的背景下,中國展現擴大國際勢力的企圖,甚至有意挑戰美國地位。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擴張模式更為傾向以不遵守國際規則與秩序的方式為之,令澳洲深感不安。此外,中國藉由「銳實力」(sharp power)的操作影響澳洲國內政治發展,試圖藉此改變其對外政策,進而幫助自身實現戰略目的。最後,澳洲社會內部對於中國之觀感以及對於澳中關係之看法亦是重要因素。綜觀而言,本文認為中國自2013年以來勢力擴張的過程中,本身企圖與做法的改變,促使

澳洲政府與社會整體上更傾向將中國視為威脅來源,最終導致澳洲中國政策轉向更加強調防範中國的影響力。

老玩童漫遊阿拉伯:沙特阿拉伯、巴林、約旦、黎巴嫩

為了解決德國旅遊禁令的問題,作者鄧予立 這樣論述:

老玩童──香港亨達集團創辦人鄧予立的中東四國之旅, 在古文明遺跡以及創新與傳統價值的分際中悠閒漫遊!   ◎探訪阿拉伯半島最大的沙特阿拉伯(沙烏地阿拉伯)、最小的島國巴林王國,以及戰亂環伺的黎巴嫩、死海交界的約旦,中東四國進入眼簾。   ◎古文明遺跡、沙漠探奇,以及阿拉伯世界城市的傳統與革新為主要行程,刷新過往對中東地區的朦朧認知。   ◎作者已舉辦多場個人攝影展,本書圖文並茂、印刷與裝幀精美,值得珍藏。   香港亨達集團創案人鄧予立,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至今已著有11本旅遊文集,並譯成多國語言,出版著作達20餘本。他致力於把這個地球上所有的美,用文字和鏡頭展示給那些沒有條件去漫遊世

界的人,遊記不僅展示了旅遊的浪漫,也滲透了散文的質感,是頂級的旅遊文學作品。   提起中東,人們的腦海中不自覺地會浮現出,那是一塊紛爭不斷的土地,但是,這裡又是一塊歷史悠久的土地,承載著人類早期發展的足跡,古老的文明在此相互碰撞或融合。鄧予立用他獨特的視角,探索這塊世界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上,令人驚奇的歷史、文化、宗教、自然生態,以及壯闊無垠的荒漠高原、年湮代遠的古城遺址,抑或充滿創新活力的現代都會,也刷新過往對中東地區的朦朧認知。   半島最大的國家沙特阿拉伯,在沙漠綠洲城市利雅得矗立起一棟棟造型獨特的摩天大樓,將其打造成「沙漠的曼克頓」;法赫德國王跨海大橋連接沙特阿拉伯與巴林王國,

使氣候宜人、風光明媚的海灣明珠巴林成為半島的後花園。   約旦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敘利亞等戰亂國家接壤,面對形勢比人強,周旋列國之間,多元文化並濟,終能歷久不衰;而自古以來獲得迦南、古羅馬、腓尼基及鄂圖曼等文明古國垂青的黎巴嫩,即使不斷遭受戰火蹂躪,依然如香柏樹般堅毅屹立!   讓我們與作者,一起站在歷史遺跡的頹垣敗瓦上,面向日落潮退,遙想過去盛極而衰的古文明,抒發如同蘇軾赤壁懷古的心情,面對如畫江山,心懷天下。   作者簡介 鄧予立   香港亨達集團創辦人及名譽主席   瑞士華商會會長   北京中華文化學院教授   北京國際民間交流促進會會員   遼寧省海外聯誼會副會長   西安

美術博物館榮譽館長   亞太台商聯合總會永遠榮譽總會長   著作:   博文集系列:   《收藏是一種幸福》白象文化 2010.02   《從阿拉木圖開始:鄧予立看天下》白象文化 2011.02   《走一趟神奇的天路》白象文化 2011.12   《半島》白象文化 2013.02   《歐遊六國》白象文化 2014.02   《南極,遙遠卻不寂寞的冰雪世界》繁體版 白象文化 2014.08 / 簡體版 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4.09   《南極―遠くて幸せな氷の世界》Parade Books 2014.11   《玩轉南半球:智利、秘魯》繁體版 白象文化 2015.03 / 簡體版

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5.05   《旅行マスター Mr.タンの世界遺產紀行》 Parade Books 2015.06   《Wandering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Chile and Peru》 Vivid Publishing 2015.09   《飛躍‧中南美》繁體版 白象文化 2016.03 / 簡體版 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6.04   《旅行マスター Mr.タンの南米探究紀行》 Parade Books 2016.06   《South America Revisited: A World of Carnival》 Vivid Publi

shing 2016.08   《夢迴長白:徜徉大東北》繁體版 白象文化 2017.02 / 簡體版 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6.12   《旅行マスター Mr.タンの中国東北紀行》 Parade Books 2017.04   《A Moment in North-East China》 Vivid Publishing 2017   《老玩童闖印度》白象文化 2018.03   《印度‧印象》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8.05   《Fascinated India : in the Eyes of a Youthful Senior》Vivid Publishing 2018.10   

《旅行マスター Mr.タンの摩訶不思議インド紀行》 Parade Books 2018.11   政經評論系列:   《馬英九必修的10堂課:圖說台灣經濟發展大未來》早安財經出版 2009.03   《馬經濟,大危機》早安財經出版 2011.02   《馬尾看臺灣2012馬英九動Down300天》白象文化 2013.03   《馬英九們,醒醒吧!:小英準備好了嗎?》白象文化 2016.06   推薦序 面對中東:他始終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王家春 真正的旅遊達人/張德熙 中東四國的古文明現場/何碧琪 A most enjoyable journey through Arab

ia/Hayel Abu Hamdan 從第一百四十二個國家出發/陳淑燕   沙特阿拉伯 黃沙路迢迢的沙特之旅 典型的沙漠之國,可耕面積占全國1% 女性的統一服裝:黑袍、黑面紗、黑手套、黑鞋襪 來沙特,禁忌不可不知 紅海新娘──吉達 哈巴拉──懸崖上的戴花人 魅力古城 世界文化遺產──阿爾巴拉德 紅海為何這麼紅? 紅海邊的水上清真寺 神聖的克爾白 滲滲泉的由來 伊斯蘭歷史上第一座清真寺 未來阿拉伯半島的「曼克頓」 沙漠綠洲大城 離岸金融中心 四方宮的異國風情 古都廢墟 奔向世界邊緣 傳統與變革 巴林 海灣的明珠 五個一的巴林遊程 卡拉特海濱旁的古城堡 聞名全球的F1巴林國際賽道 約旦 安曼

之約 歷史悠久的兵家征伐之地 七丘城──安曼 羅馬之外的羅馬 失落的玫瑰古城 宗教聖地──尼泊山 暴走紅沙漠 黎巴嫩 中東小巴黎 腓尼基人的珍貴遺產 別有洞天的傑達溶洞 世界上最宏偉最完整的古羅馬神殿 一個失落的王朝 卡迪沙山谷和紀伯倫   後記   推薦序 面對中東:他始終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藝術大師羅丹說過一句話:「這個世界,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本書作者,香港亨達集團創始人鄧予立先生就若羅丹一樣,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我與鄧先生相識已近十載。那時我在省委統戰部任副部長,因為工作關係我們成了好朋友。好朋友之間,自然會天文地理、人文歷史胡侃八侃,聊到哪

兒算哪兒,可謂無話不說、無祕不談。從閒聊中悉知,鄧先生可不是一般的金融家、企業家、慈善家、收藏家,而是在這些形而下的稱謂之上,還應有一個響噹噹的形而上的名號:那就是藝術家。   我很好奇,鄧先生那麼忙,哪有時間再去鑽研攝影藝術。鄧先生告訴了我一個祕密,這麼幾十年,他每天睡覺只有三到四個小時,餘下的時間,用來工作和旅行攝影,他要把這個地球上所有的美好,用他的鏡頭展示給那些沒有條件去漫遊世界的人。截至目前,他已經走遍了世界上80%以上的國度。這本攝影遊記,就是他遊歷中東的成果。   提起中東,人們的腦海中不自覺地會浮現出「中東戰爭」。那是一塊紛爭不斷的土地,很多地方都留存著戰爭的痕跡,個別地方

可以用滿目瘡痍來形容。但是,這又是一塊歷史悠久的土地,在這塊土地上,承載著人類早期文明的足跡。你走在這裡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會感知到遠古的呼喚:那些宗教的紛爭、那些民族的矛盾、那些國與國之間的分分合合,都揉成了一股雲煙,飄蕩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而鄧先生來到這塊土地上,用他獨特的視角,在尋找著這塊土地的神祕、這塊土地的驚奇、這塊土地的美麗。從沙特到巴林,從巴林再到約旦,再從約旦到黎巴嫩,鄧先生的鏡頭中,記錄著每一個玄妙的瞬間,凝固成一個一個音符,組成了這樣一部攝影作品的交響曲。   有攝影圖片,自然要寫圖片的來歷,這個過程就催生了一篇一篇的遊記。鄧先生的遊記往往有感而發,並非簡單的遊歷紀

實,所以,他的遊記不僅展示了「遊」的浪漫,也滲透了散文那種特有文體的美麗。我實在不想從內文中摘錄片段進行注解,也不想從遊記中尋找一些著名的景區進行佐證。我感覺這樣做,就如一桌豐盛的美食,客人還沒來,你就先動了筷子。真正美食的味道,還要客人自己去用自己的味覺感知。   鄧先生在管理企業上有一個觀點,他認為企業就是一件藝術品,雕塑的好與不好,精細還是粗糙就要靠藝術家,而這個藝術家就是管理者。鄧先生就是企業管理藝術的大家。而今,鄧先生又深入攝影藝術、文學藝術,展示自己藝術的另一面,真是可喜可賀。   眾所周知,鄧先生樂善好施,是慈善事業的忠實踐行者。前幾年,鄧先生捐資壹百萬元(註:人民幣),支援

西安美術學院學科建設與青年教師人才的培養,並被聘為西安美術學院博物館名譽館長。西安美術學院是西部地區久負盛名的藝術學府,其中也設有攝影專業,在西部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此次鄧先生的遊記攝影作品再一次出版問世,也是西安美院的殊榮。在此,作為西美的領導,對鄧先生表示祝賀的同時,也道一聲深深的感謝!   天下之美,無人不愛。也衷心希望讀者跟著鄧先生的視角,盡情去體驗中東的歷史之美、文化之美、風光之美。   是為序。   王家春/西安美術學院黨委書記 推薦序 真正的旅遊達人   我與鄧兄的認識是由從事黃金生意時開始,當時他開了亨達集團,至今已有近十五年了。   近年鄧兄退居幕後,常看到他

周遊列國的相片,享受優哉游哉的生活,實在令人羨慕。他選擇在事業如日方中的階段,同時向新興趣進發,還不遺餘力地舉辦多次攝影展及著書,將他的所見所聞跟大家分享,讓我們大飽眼福,這份熱誠及勇敢並不容易。   鄧兄是少數以文字和專業拍攝,帶大家遊歷不同國度的旅遊專家,是真正的「旅遊達人」。上次在東北攝影展及著作上,我看到他的拍攝裝備及資料搜集都非常專業和齊備。他更跟我們分享了他在拍攝過程中的「甜酸苦辣」,為了精益求精,他會在不同季節多次到訪當地,務求拍得最佳效果,這份堅持實在令人敬佩。   早前看了鄧兄的《老玩童闖印度》後,讓我有一遊印度的衝動。今次鄧兄出版的第十一本博文集,將帶大家遊歷世界最大的

半島──阿拉伯半島,書中描述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宗教、自然生態等。看過鄧兄的用心介紹,一股要到當地開開眼界的意欲油然而生。   這本中東之旅,更令我想起,一部我很喜愛的電影──《奪寶奇兵》第三部(註:臺灣譯為印第安納‧瓊斯系列電影《聖戰奇兵》)。這部片的拍攝場地正就是坐落於阿拉伯半島,作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的約旦佩特拉玫瑰古城。   這本書有別於坊間的旅遊書,它是一本實實在在的遊歷記載,值得大家閱讀和珍藏! 張德熙/金銀業貿易場理事長 推薦序 中東四國的古文明現場   南朝劉宋畫家宗炳撰寫《畫山水序》,闡釋賢者周遊四方,以澄明的心懷細賞山水萬象,將觀察所得,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將千里

江山化為山水畫作,以畫傳理,分享仁智之樂。鄧予立先生的新作與宗炳的山水畫,有二曲同工之妙。鄧先生遊覽沙特阿拉伯、巴林、約旦、黎巴嫩的旅途所觀所感化為文字與圖像,令讀者能夠「臥遊山水」,足不出戶亦能享受山水之樂。   鄧先生對於上述中東四國的政治、經濟、宗教及文化特色了然在胸。這四國在他筆下活靈活現:沙特阿拉伯儼如沙漠中的皇者,近年實行改革,除了建造氣派非凡、鶴立雞群的「吉達塔」與「王國中心」,更積極發展金融業,讓利雅得成為「沙漠的曼克頓」,以傲視中東甚至全球。巴林王國被喻為「海灣的明珠」,似是一位幾經歷練、仍舊風韻猶存的婦人。她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風光怡人、讓人閒適的後花園。約旦本身缺乏天

然資源,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敘利亞等戰事頻仍的國家接壤,面對形勢比人強,約旦周旋列國之間,結合多元文化,終能歷久不衰,彷彿是深諳適者生存之道的智者。黎巴嫩恰似一位具有異國風情的美人兒,歷來獲得迦南、古羅馬、腓尼基及鄂圖曼等國垂青,卻不時遭受戰火蹂躪,依然如香柏樹般堅毅屹立,惹人憐愛。在遊山玩水之外,鄧先生亦往往早著先機。譬如書中述及巴林政府在西部海域發現儲油量達到百億噸的大油田,預示樂觀的發展前景。鄧先生享受「壯遊」之樂,同時尋找商機外,更是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關切與積極回應。遊山玩水之中,其實蘊含了他深厚的愛國情懷。   不同於宗炳志於佛理,鄧先生始終心懷天下,以古鑑今,思考國家興亡。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他站在頹垣敗瓦上,面向日落潮退,遙想過去在巴林盛極而衰的迪爾蒙古文明。這種感慨仿如昔日蘇軾赤壁懷古的心情,面對如畫江山,憶念一時多少豪傑。在黎巴嫩巴卡斯神廟的石柱遺跡前,鄧先生深刻地反思:   今日的我們,又將留給千百年後什麼樣的遺產,用來證明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是否能讓後人們,如現在我們仰望這些巍巍屹立千年的石柱一樣,感到同樣的撼動?   這不禁令人思考,生於斯,長於斯,我們是否能在這城市留下一些值得存留的遺產,足以啟迪後世?鄧先生以遊記分享仁智之樂,或許已在不知不覺間,給人同樣的撼動。   何碧琪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研究員 推薦序 A most enj

oyable journey through Arabia   Mr Tang got his first taste of Middle Eastern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n a trip to Dubai twenty years ago. Since then he has visited the region numerous times travelling across Saudi Arabia, Bahrain, Lebanon and Jordan exploring what this wonderful Arabian terrain has

to offer. From the magnificent sight of the Edge of the World in the Tuwaiq Mountains northwest of Riyadh with splendid views of the plain below, the First Oil Well in Bahrain, the Phoenician city of Baalbek in the Beqaa Valley to the spectacular red rose Nabataean city of Petra one of the New Seve

n Wonders of the World.   As well as its mysterious history, Mr Tang has submerged himself in the culture and the culinary delights that the Arabian Peninsula and the Middle East has to offer. He has visited places that most people would not have had the privilege to have visited and as a keen phot

ographer he has managed to capture some wonderful images of iconic Heritage sights like Anjar and Byblos in Lebanon and Jerash in Jordan, Balad in Saudi Arabia and the mystical Tree of Life in Bahrain.   A most enjoyable journey through Arabia and the Middle East taking in some of the best sights t

his diverse landscape has to offer and the history behind them.   中譯   鄧先生與中東傳統與習俗的初次邂逅始於二十年前的杜拜之旅。從那時起,鄧先生便多次踏足這片土地,在沙特阿拉伯、巴林、黎巴嫩和約旦的版圖上尋找阿拉伯世界的神奇。他曾深入位於利雅得西北部的圖偉克山脈(Tuwaiq Mountains),站在氣勢雄偉的世界邊緣(Edge of the World)將腳下浩瀚壯闊的平川盡收眼底,探訪過位於巴林的「一口井」,遊歷過腓尼基人在貝卡谷地巴爾貝克的定居地,也曾獨闖被評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由納巴泰民族創建的滄海遺珠,美麗

的「玫瑰古城」佩特拉。   除了神祕的歷史,阿拉伯半島和中東特有的文化和美食也讓鄧先生樂在其中。他探索的是大多數人並沒有機會親身而至的地方,而作為一個敏銳的攝影師,他總是能夠捕捉到古跡中最有標誌性的一面,無論是在黎巴嫩的安傑爾和比布魯斯,約旦的杰拉什古城,還是在沙特阿拉伯的阿爾巴拉德,當然這些生動的美圖中也包括被巴林人視為奇跡的「生命之樹」。   在穿越阿拉伯和中東旅程中最愉悅的事情,無疑是一邊領略豐富地貌中最美麗的風景,一邊沉浸在沿途背後悠悠的歷史長河中。 Hayel Abu Hamdan/Chief Operating Officer of Hantec Markets Limite

d 推薦序 從第一百四十二個國家出發   當鄧先生要我替他第十一本博文集《老玩童漫遊阿拉伯:沙特阿拉伯、巴林、約旦、黎巴嫩》寫序時,仔細一算,才赫然發現我認識鄧先生已十六年了。   這些年來,每當鄧先生準備前往某地出差開會,安排行程時,他總是老話一句:「我這次可以順道到哪些地方旅遊?」這時我就會開啟搜尋模式,打開google地圖,按著游標開始研究旅行路線,模擬好整趟行程後,就大膽地建議鄧先生前往。   鄧先生有個非常令人佩服的特點,就是從來不排斥及畏懼前往新的國度,他尤其喜愛新體驗及嘗新鮮事。此外,儘管身為集團的大老闆,卻絲毫沒有架子,喜愛結交朋友,在每個國家替他安排的導遊或司機,最

後都成為他的好友和萬年粉絲,這一點真不是普通人可以辦到的。   鄧先生樂於和人分享已是眾所皆知。一開始,他為了更進一步分享旅遊中的所見所聞而開始執筆,不料博文集竟因此一本本接續出版。而後他希望將旅遊中遭遇的自然與人文景色更好地保留下來,更意外培養出攝影的興趣,甚至經常廢寢忘食,讓人見識到他的執著與精益求精。   隨著旅遊的地點愈來愈多,他累積的粉絲也愈來愈多,大夥兒就像追劇一樣,盼著他踏上新國家,將旅途中的點點滴滴PO上朋友圈。當然,他也因此被好友們贈予「老玩童」這樣一個封號。   走過百餘個國家的鄧先生除了為好友們開啟新眼界外,每到訪一個新國度,他往往同時具備兩種角色,一是愛旅遊的老玩

童,一是商業鉅子的集團主席,並在不同的角色間切換自如,開關模式自動ON/OFF。前一刻還在探訪各旅遊景點的風土民情,一旦嗅到契機,下一刻立即通知公司團隊跟進,深度了解當地市場。許多分公司都是由他這樣打前鋒而開設成立,成功的讓集團在世界版圖上占有一席之地,並且愈來愈茁壯!   這麼多年的出差兼旅遊,在老玩童身上自然也發生過不少意外事件。由於他通常一個人獨自遊走各地,難免會忘東忘西,例如他曾經在機場休息室睡過頭,連登機都沒趕上;有一次更誇張,才到轉機點就以為抵達目的地而入境該國,勞動航空公司人員滿機場瘋狂找人。另外,他對於旅程中的住宿其實要求不多,但有個特別的堅持,就是不住數字包含了「4」的房間

。若酒店安排有「4」的房間號,他一定要求更換房間。   老玩童給自己訂了一個目標,要在七十歲之前,旅遊150個國家,而黎巴嫩正是他到訪的第142國家。我相信他一定能夠在二○一九年完成150國家的旅遊計畫,更期待老玩童繼續邁入第二輪的150國家!   陳淑燕/亨強國際旅行社總經理 後記   二○一八年初,前一本博文集《老玩童闖印度》付梓時,我的世界旅行地圖剛添上第126個國家。截至本書完稿前的二○一八年十月,黎巴嫩成為我所走過的第142個國家,相信達成遊歷世界150個國家的目標已指日可待。   位於歐、亞、非三洲交會處的中東地區,古老的文明在此相互碰撞或融合,這兒擁有悠久的歷史,又是伊斯

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發源地,文化底蘊豐富,卻也因為地理位置特殊,以及種族、宗教和石油資源等因素,導致烽火連天、紛擾不休。作為戰事與衝突頻仍的世界火藥庫,中東地區總使人感覺到充滿神祕卻又危機四伏,也因為有關此區局勢不穩定的消息時有所聞,使得旅客往往為此裹足不前。更由於在阿拉伯半島國土面積最大的沙特阿拉伯尚未開放觀光簽證(已有計畫開放,但尚未宣布確切日期),提升前往當地的困難度,也讓這片土地彷彿罩上一層面紗,帶有朦朧的距離感。   事實上,這些年我前往中東地區的次數並不算少,但多僅限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註: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下的幾個酋長國,尤其是集團分公司所在地的迪拜,更是數不清已經前往多少次

。不過,隨著業務的拓展,我也持續延伸中東的旅遊觸角,逐步探索其他的阿拉伯國家。沙特阿拉伯、約旦、巴林、黎巴嫩等國便都是我近一、兩年來才開始拜訪的國家。無論是壯闊無垠的荒漠高原、年湮代遠的古城遺址,抑或充滿創新活力的現代都會,都帶有無窮的魅力,耐人尋味,吸引我一再往返。但某些地區出於衝突和難民等因素,安全方面仍有疑慮,建議若要訪遊,千萬密切注意局勢發展,並盡量避免在危險地區逗留。   新書很榮幸能邀得以下幾位好友幫忙寫推薦序,感謝他們百忙中答應我的不情之請:   ‧西安美術學院黨委書記王家春   ‧金銀業貿易場理事長張德熙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研究員何碧琪   ‧Hayel Abu Ha

mdan,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of Hantec Markets Limited   ‧亨強國際旅行社總經理陳淑燕   二○一七年,我舉辦了首場個人攝影展,精心挑選三十餘次前往中國東北時所拍攝的照片,獲得許多朋友和觀眾的熱情回應。二○一八年,我以非洲的原始與自然為主題,在台北、香港舉辦了《原‧野》攝影展。同時在成都、重慶、福州等地舉辦攝影展,呈現寶島臺灣的風土人情、千姿百態。幾場攝影展的成功,給予我信心與鼓勵,再接再厲更加精進自己的攝影技術,希望未來能讓大家欣賞更多這世界各個角落的精采瞬間。當然,我也會繼續秉持初衷,做一個用心走遍世界、快樂分享見聞的旅人。  

黃沙路迢迢的沙特之旅二○一七年二到三月,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臺灣譯為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薩勒曼展開一場高調的亞洲之行,陸續到訪馬來西亞、印尼、文萊(臺灣譯為汶萊)、日本,三月十五日則到中國進行為期三日的訪華行程。此行的陣仗十分龐大,非常引人注目,代表團近一千五百人,行李逾五百噸,其中還包括兩部讓國王走出機艙便可以搭乘下到地面的鍍金自動電扶梯。據稱在東京訪問期間,代表團預訂了一千兩百間高級客房,並以數百輛豪車代步,著實令人大開眼界。在中國的訪問也深受矚目。中國是沙特最大的出口國及進口國,雙方經貿往來頻仍。沙特目前致力於經濟轉型,不希望將全國的經濟押在石油產業上,雙方此次簽署了

多項協議和諒解備忘錄,在石油與非石油領域上,更進一步推動兩國之間的相互合作,加深雙邊關係。典型的沙漠之國,可耕面積占全國1%很湊巧的,二○一六年十一月秋末冬初,我也才剛經歷一段「沙漠之國」沙特阿拉伯的旅程。沙特阿拉伯位於世界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Arabic Peninsula)上,半島在亞洲和非洲之間,總面積約三百多萬平方公里。我從二○一二年開始,就頻繁往返半島,甚至在阿聯酋的迪拜(Dubai,臺灣譯為迪拜)建立了公司據點。除此之外,我分別到過阿曼、卡塔爾、科威特。二○一七年的炎夏七月,更前往約旦首都安曼,獨闖紅岩峽谷的玫瑰古城佩特拉,還漂浮在美麗又神奇的死海上。此次半島行,唯一的目的地

就是沙特阿拉伯這個伊斯蘭教的發源地了。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半島上最大的國家,國土約占整個半島的80%,相等於新疆和青海兩省區的面積總和。沙特剛好在半島中央,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是半島上唯一一個同時擁有兩條海岸線的國家,不過她大部分土地都是貧瘠的荒野,差不多有一半是荒茫的沙漠,適合耕種的土地不到全國的1%。天無絕人之路,大抵是上天給予的補償,土地貧瘠的沙特卻擁有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尤其沙特的名字幾乎可以與石油劃上等號,被稱為「石油王國」――她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石油儲藏量也僅次於委內瑞拉,為世界第二多,隨著持續的探勘開發,石油的儲量仍不斷增加。石油的發現,改變了沙特的命運,使她從傳統

的農耕游牧蛻變為石油化工業的國家,也一躍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因應COVID-19醫事及社工人員禁止出國之探討

為了解決德國旅遊禁令的問題,作者丁雅智 這樣論述:

全球大流行的COVID-19疫情迫使世界各國政府採取非常態的法律措施,以達到有效管理公共衛生危機之果。而台灣政府為了避免醫事人力短缺致使醫療系統崩潰,實施了禁止醫院醫事人員和社工人員出國之防疫措施。儘管有時為了控制疫情大流行,限制自由的公共衛生政策具有必要性,但其中許多政策過於寬泛,甚至已經侵犯了人權。  本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禁止醫院醫事及社工人員出國措施是否符合正當行政程序、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以及平等原則。本文認為,台灣政府已在未遵循正當行政程序的情況下,作出剝奪人權的決定。除此之外,對醫事人員和社工人員的出國禁令不僅違反了法律確定性原則,也違反了平等原則及比例原則。而現行法制中

,傳染病防治的出境管制措施,應以具有傳染性之疑似個案或確診病人為限。  總結而言,我們不應該停止對公共衛生政策進行批判性研究。這種問責制對於確保政府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不會逾越法治和人權的紅線至關重要。本文建議進行公共衛生政策的評估與檢視時,應整合性地考量法律、社會以及科學證據。儘管在面對緊急疫病的大流行中,某些基本權利是可以被減免的,但政府仍應保持對人民的尊重和人權的保護。